新安滩古诗 新安滩古诗带拼音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新安滩古诗 新安滩古诗带拼音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新安滩古诗 新安滩古诗带拼音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新安滩古诗的意思
作者原文: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曾游安徽学政朱筠幕。乾隆三十年(1765)秀才。清高宗东巡召试名列二等,以英武殿书签官,例得主簿。后纳资为县丞,在京候选。贫病交迫,欲往西安依陕西巡抚毕沅,途中病死。早孤家贫,平生怀才不遇。工诗。多写牢愁抑塞之情,以奇肆新警沉挚见长,颇有李白之风。亦工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白话译文:
新安江内一滩又一滩,经过一滩好象增高十丈。要经过三百六十滩,那就是三千六百丈。那么,它的发源地——新安,就在天上。
文学赏析: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这复沓回环的诗句,显示出逆水行舟的艰难。逆水行船是艰难的,那“一滩复一滩”的激流,那“一滩高十丈”的险阻,乃是对逆水行船者的考验。只有冲破这些激流险阻,才能最终到达目的地。这就是《新安滩》一诗的主旨所在。“新安在天上”,则以极度夸张的语言,突出了江势的险峻。
此诗描绘新安江的滩多及险,手法别致。全诗四句二十个字,等于一道完整的数学题。诗人此诗,非但数字在全诗中所占的比例极高,而且干脆用上了乘法算式,因此特色更加鲜明。该诗源自民谣,但它仅仅替换了几个字,再添上第一句和第三句,就变得与新安江十分切合,丝毫挪用不得,这正是诗人“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所在,同时也能看出诗人模仿李白的痕迹。
名家点评:
当代学者蔡义江:诗仿怫信口吟成.如谣似谚。并无一语提及此次出行之事,读来恰如与诗人一同经历了水路的重重险阻。这种妙手偶得之作,看似容易.实非凡手所能写得出。
清末政治家徐世昌《晚清籍诗汇》:凭虚御风,不可捉摸。
送元二使西安唐王维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什么
送元二使西安唐王维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什么
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 *** 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宋元二十安西唐王维的意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译文:
清晨刚下阵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
是《送元二使安西》,是当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一首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诗王维的竹里馆,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曾被选进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 原文 竹里馆 唐 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译文 【注释】 ①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卷十三。这是《辋川集》20首中的第17首。竹里馆,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⑴幽篁(huáng):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幽深的竹林。 ⑵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⑶深林:指“幽篁”。 ⑷相照:与“独坐”对应。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光从空中映照。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篁,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汉魏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和嵇康等人对当时的封建礼教不满,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满,时常集于竹林咏怀言志。阮籍在竹林长啸,声闻数百步,也由此传为美谈。日本汉诗学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细地指出:这首诗的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苏门之啸”的故事和阮籍《咏怀诗》中的“起坐弹鸣琴”句意。并指出: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也很像陶潜。只不过陶潜弹的是无弦琴,而王维弹的则是有弦琴。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再看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也像诗人一样。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这样写,对描写自然景物也有好处。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读这首诗,就仿佛是欣赏一幅立体而富于变化的人物风景画,这诗情画意,实为作者之高手妙作。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顺德元二使安西唐王维的古风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悯农(二)(唐)李绅 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送元二使安西中整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感谢答题者
送元二使安西
00(唐)王维
00渭城朝雨浥轻尘,
00客舍青青柳色新。
00劝君更尽一杯酒,
00西出阳关无故人。
个别字读音
00(1) 浥 :yì
00(2) 渭:wèi
00(3) 朝:zhāo
00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00[注释]
00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005.朝雨:早晨下的雨。
00(1)使:到某地出使。
00(2)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 *** 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00(3)渭城: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位于渭水北岸,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陕西咸阳县东。
00(4)浥:(yì):湿润,沾湿。
00(5)客舍:旅店,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00(6)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00(7)君:指元二。
00(8)更:再。
00(9)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00(10)故人:老朋友,旧友。
00(11)更尽:再喝完。
00(12)朝(zhāo):早晨、清晨
作品译文
00早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沙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青翠欲滴与明朗。请你再喝一杯离别的酒,只因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碰不到知己的老朋友了。
《新安滩》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
这是一首十分有意思的诗,前三句基本都是数字,有两个“十”,三个“一”,四个“滩”字,看似重复又重复,但又有十分新意。
新安江处于浙、皖之间,而这首诗,取自一首民歌,或一首船工号子,“一滩复一滩,一滩高一丈”,如果有三百六十滩,那么,新安江不是在天上啦?这首诗无非告诉人们,新安江滩多道险,要经过许多曲折,才能到达“天上”。
黄景仁的这首诗,似乎还告诉我们,一年三百六十多天,天天都有“险滩”,都有不同的困难,需要我们去面对的人生之险,不亚于新安江。
原文:
《新安滩》清·黄景仁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
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江苏武进人,清中叶诗人。他出身贫苦,一生不得志,曾漫游中原,奔走于大江南北以谋生计,后为债家所逼,又游陕西,病逝于山西。他怀抱不平,但缺乏力量,作品多写个人愁苦,表现了哀怨婉丽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缺乏广阔的社会内容,不能深入揭露社会矛盾,之所以传诵一时,主要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盛世”士大夫的苦闷之情,有浪漫主义特色。
胡适关于徽州的诗句
1.有关徽州的诗词、文化
徽州——历史地名,简称“徽”,古称歙州。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徽州文化和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形成了安徽四大文化圈,四大文化圈合而为一,总称安徽文化、皖文化。这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江东报英烈拟封二字侯喜成三绝》年代: 宋 作者: 钱时焕章飞报下徽州,英烈将褒二字侯。千古沉沉黄壤骨,一朝提上碧云头。
《张安国约同赋仇氏{匡去王加赣}瓮酒》年代: 宋 作者: 张栻人间炎热不可耐,君家瓮头春未央。想当醉倒卧永日,梦绕清淮归故乡。
后生那得识此酒,从君乞方还肯否。徽州作赋为欷歔,荆州诗来端起予。
《张提学寄先师文正公新集至代简为答》年代: 明 作者: 邵宝遗书新刻自徽州,千里缄来百拜收。自信叔孙知不朽,未应巢父得长留。
秘藏不作山中计,重购还供海外求。青眼独看张侍御,瓣香今有古风流。
《有友人怜予乏劝为黄山白岳之游》年代: 明 作者: 汤显祖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徽州简介: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雏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也是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徽”的来源。徽州地处黄山与天目山脉间,东临吴越故都杭州,与浙西的金、衢、严三州唇齿相依,风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墙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与之相得益彰。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古徽州钟灵毓秀,文化积淀非常深厚,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有人把这里比作诞生了孔子孟子的山东曲阜和邹城,称徽州为“东南邹鲁”。
2.关于“水墨徽州”的诗词都有哪些
1、《有友人怜予乏劝为黄山白岳之游》——明代汤显祖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译文:沿着黄河长江之类的富饶之地旅游才能看到富丽堂皇的景象,一生吃痴到绝处,一辈子想去人间仙境,可做梦也没梦到人间仙境原来在徽州。
2、《徽州》——宋代赵师秀
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
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
译文:山围绕着清溪,清溪水环绕着城,白云和青绿色如屏障的山峰只能目视,却不可附于丹青之上。各个地方的楼台都隐藏着郊野的景色,朗朗书声伴着星星灯火徘徊在静谧之中。
3、《夜泊屯溪记》现代郁达夫
新安江水碧悠悠, 两岸人家散若舟。
几夜屯溪桥下梦, 断肠春色似扬州。
译文:新安江水澄澈碧透,悠然地向东流去,两岸的乡村人家就像散落飘浮在水上的小舟,在云雾里若隐若现;这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新安江,宛若仙境,可与那令人赞不绝口的水乡扬州相比美。
4、《新安滩》——清代黄景仁
一滩复一滩,三百六十滩。
一滩高十丈,新安在天上。
译文:新安江内一滩又一滩,经过一滩好象增高十丈。要经过三百六十滩,那就是三千六百丈。那么,它的发源地——新安,就在天上。
5、《小桃源》——唐代李白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市向晡前散,山经夜后寒。
译文:皖南黟县乡村山水,犹如世外桃源,风景优美,山水景物可达百里。有好多有灵性的花草树木,人们都崇尚古风。集市很早就散了,夜里的山就冷冷清清的了。
3.胡适在徽州文化上的贡献有哪些
胡适曾漂洋过海,在欧风美雨中喝了不少洋墨水。
他一生为民主科学呐喊奋斗,是世人公认的地球村“世界公民”。胡适同时又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地地道道的徽州人。
不仅有少年时期九年的徽州家乡传统教育,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超乎常人的理解。即使他的白话文学改良的倡导,也和他从小受中国古典白话文学熏陶有关,朱熹“源头活水”的语录风格对他也有影响。
胡适一生,“我是徽州人”,“我们徽州”不离口,故乡徽州黄山白岳的钟灵毓秀,深入了胡适的脑海;故乡徽州厚实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融入了胡适的血液。胡适对徽州、徽州文化的痴情和热忱,胡适对徽州、徽州文化的宣扬和呵护,让我们所有土生土长的徽州人动情、感奋,胡适的“徽州情结”,鼓励着我们去思考、去自省、去努力。
当徽州休宁隆阜大学者戴震戴东原被诬窃书,学界一些顶级权威“以理杀人”,群起围攻,“戴袭赵”几成定谳,东原含冤莫白之时,胡适拍案而起,挺身而出,努力为这位徽州老乡辩冤白谤,他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用了极笨的死功夫,为东原平反,不仅纠正了中国学术史上的一大冤案,更为中国学术的发展推出了正确的治学方法。 胡适和梁启超等一道,为弘扬戴学付出了大的努力。
在徽州文化渐入中国学者视野之时,胡适也是早期“徽学”的研究和推动者之一。胡适关于“小绩溪”、“大绩溪”的精彩论述,为人们探讨“小徽州”和“大徽州”的互动开启了思路;胡适关于绩溪地方文献搜集整理的倡导,近一步推动了徽州文献资料系统整理研究之热潮;胡适关于徽州民谣的抢救工作是最早的徽州“非遗”发掘保护实事之一;胡适最早对徽商的成因、徽商的特色、徽商的经营进行了分析探究,那些关于“无徽不成镇”,“一世夫妻三年半”,“徽州馃”、“徽州朝奉”等等徽商话题的精彩评述,已成为今日徽商研究的经典内容;胡适对徽商精神“徽骆驼”的概括,胡适“努力做徽骆驼”的呼喊,胡适对徽商开拓性时代意义的评论,都发前人所未发,振聋发聩。
当蒋介石“为剿匪需要”,强行肢解徽州文化整体生态空间,划婺入赣、倒行逆施之时,胡适和所有徽州平民百姓一样,对这种割裂历史文化、违逆民心民意的举措强烈反对,指斥这是一种“帝国主义行径”。他奔走呼喊,多方努力,终于使婺源在1948年又重返徽州。
胡适不论走到哪里,对徽州老乡都非常热情和关心,即使到美国当大使,也不忘用“徽州一品锅”,“徽州馃”招待老朋友,一有机会,便津津有味地向世人介绍故乡徽州。在他晚年寓居台湾时,仍念念不忘“我从山中来”,对徽州故乡的兰花草饱含深情,一首在海峡两岸人们耳熟能详的校园歌曲“兰花草”,是胡适对徽州故乡深深的思念和记挂。
胡适至死不忘徽州土话,徽州习俗,徽州人文掌故。 胡适浓浓的“徽州情结”,绝对不是一种狭隘的、肤浅的乡土观念、地方主义、部落情结。
而是和朱熹、戴震、黄宾虹、陶行知等徽州先贤们一样,是基于对徽州、徽州文化的深刻理解。他们早已经发现:我们徽州,自秦始皇那时开始,就渐渐形成了相对独立而又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单元。
由于徽州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特别的大移民社会历史变迁情况,程朱阙里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徽商经济的强力支撑,徽州、徽州文化在明清时期区域总体全面发展。有着中华传统文化厚实积淀的徽州文化达到顶尖辉煌,成为中华文化在明清时期的典型代表。
胡适这样一些徽州先贤先哲,深刻地认识到传承、倡扬、呵护徽州和徽州文化,意义重大。 “徽学关系国学”,这就是他们的共识。
徽州人胡适对徽州文化的倡扬和呵护,是他对国学传承弘扬努力的一部分。 徽州人胡适对徽州的故乡情、血缘情、文化情、感人至深,催人奋起。
而今,徽州已被三分肢解,“徽州”之名也在纠结中前途未卜。 城镇化加速了徽州故园的消失,保护徽州文化生态整体空间的构想前路漫漫。
在大力回归中华文化的当下,徽州人胡适留给我们徽州人的有很多很多。“努力做徽骆驼”的叮嘱常响在我们耳畔。
先贤徽州人胡适仍在和我们一起为徽州、为徽州文化呐喊,胡适之魂常在。 摘抄:菲元 博客:徽州人胡适 ——写在胡适诞辰120周年 方利山。
4.山深不偏远,地少士商多 是形容徽州的一句话
徽州,即是现在的黄山市。
黄山市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即公元前51世纪,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人类就已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山区劳动生息了。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殷商时期,这里就居住着一支叫山越的先民。
山越乃百越中的一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这里为会稽郡属地。南朝时开始设置新安郡,郡府搬迁又始终未离开新安江上游,徽州古称新安,其源盖出于此。
宋代徽宗宣和三年五月廿四日(公元1121年),歙州被诏改为徽州。现改名为黄山市 徽派文化底蕴丰富,内涵深广,是我国三大区域文化(藏学、敦煌学、徽学)之一,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诸多领域。
黄山市位于皖浙赣三省结合部,群山环抱之中,古代徽州历来有“山深不偏远,地少士商多”之说。每当中原战乱之秋,这里就成了藏龙卧虎之地,它既是乱世的世外桃源,又是治世的人才宝库。
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十家之村,不废诵读”,因此历史上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灿若繁星。《辞海》的单列条目中,徽州名人有50多人,列全国各州府之首。
明清时代徽商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商贾而好儒,“官、贾、儒”三位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历史上各种人才应运而生,学术研究异彩纷呈。
徽州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即公元前51世纪,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人类就已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山区劳动生息了。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殷商时期,这里就居住着一支叫山越的先民。
山越乃百越中的一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这里为会稽郡属地。南朝时开始设置新安郡,郡府搬迁又始终未离开新安江上游,徽州古称新安,其源盖出于此。
宋代徽宗宣和三年五月廿四日(公元1121年),歙州被诏改为徽州。关于徽州名称的起源,一说因其境内有徽岭、徽水、大徽村等,州则因地得名;另一说赵宋王朝是取“徽者、美善也”之意,炫耀他对这一地区的失而复得。
此二说并存了八百多年,州名亦被历代沿用至今,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的时候,就是摘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作为省名的。 徽派文化底蕴丰富,内涵深广,是我国三大区域文化(藏学、敦煌学、徽学)之一,涵盖了哲、经、史、医、科、艺诸多领域。
黄山市位于皖浙赣三省结合部,群山环抱之中,古代徽州历来有“山深不偏远,地少士商多”之说。每当中原战乱之秋,这里就成了藏龙卧虎之地,它既是乱世的世外桃源,又是治世的人才宝库。
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十家之村,不废诵读”,因此历史上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灿若繁星。《辞海》的单列条目中,徽州名人有50多人,列全国各州府之首。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中进士542人,举人多达1513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宰相”、“四世一品”者并不鲜见。明清时代徽商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有“无徽不成镇”之说。
徽商贾而好儒,“官、贾、儒”三位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历史上各种人才应运而生,学术研究异彩纷呈。例如,活字印刷术创始人毕升,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明清三朝元老、军机大臣许国(历仕明嘉靖、隆庆、万历)、曹振镛(历仕清乾隆、嘉庆、道光),富可敌国的大盐商鲍漱芳,著名戏剧家汪道昆,医学家汪机、汪昂,徽墨、歙砚高手李廷、李少微,新安画派的创立者和近代著名代表渐江、黄宾虹,哲学家戴震,理财家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中国人),珠算大师程大位,近代教育家、学者有陶行知、胡适,音乐家张曙,还有工程技术专家詹天佑、郑复光,孙中山元帅府秘书长、近代法学家徐谦等,都是徽州人。
同时,由徽商兴盛而形成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盆景、徽墨歙砚、徽派建筑、徽雕、徽刻、徽剧、徽菜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流派。现已发现地面文物4900多处,其中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45处。
直至今日,黄山大地上仍遍布古桥、古塔、古亭阁、古宗祠、古牌坊,犹如一座天然的历史大博物馆。 1949年设徽州专区,属皖南行署区。
徽州专署驻屯溪市,辖屯溪市及歙县(驻徽城镇)、旌德(驻旌阳镇)、绩溪、休宁(驻海阳镇)、祁门、黟县(驻碧阳镇)等6县。 1952年徽州专区属安徽省领导。
原池州专区所属太平、石埭2县及宣城专区所属宁国县划入徽州专区。辖1市、9县。
1953年屯溪市改由省直辖。 1955年屯溪市划归徽州专署领导。
1956年撤销徽州专区。屯溪市改由省直辖;将宁国、旌德、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石埭、太平9县划归芜湖专区。
1959年将屯溪市交由休宁县领导。 1961年复设徽州专区,专署驻屯溪市。
原属芜湖专区的歙县(驻徽城镇)、绩溪、旌德(驻旌阳镇)、宁国、休宁(驻海阳镇)、祁门、黟县(驻碧阳镇)、太平(驻甘棠镇)等8县划入徽州专区。1961年1月撤销屯溪市,改设为屯溪镇,划归休宁县领导;同年8月恢复屯溪市。
辖1市、8县。 1962年屯溪市改由省直辖。
1963年。
5.徽韵中赞扬徽州的诗词
《游黄山白岳不果》是明代汤显祖的一首诗作。
序: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注释:
①乏绝:潦倒,困穷。
②黄白:即徽州境内的黄山、白岳山。明代中期,徽州商业兴盛,商贾富甲天下。
诗序说明了汤显祖当时的生涯状态:乏绝者,潦倒也,困穷也。那么在穷困潦倒时他的朋友为啥要建议他去徽州。那可绝不是现在的休闲体验游哦,肚子没着落,休啥闲哦。无非希望到徽州寻求复出的机会,而这机会应该还是寄托在许国身上。
万历十九年(1591),许国就已退休回徽州歙县故里。只要看如今还矗立在歙县古城内的许国八脚牌坊,就知道许国当年在朝廷的身价地位。虽然退了休,但许国既曾是皇帝的老师又是重臣,只要他愿意推荐,汤显祖的人生就会发生变化。
所以汤显祖的友人吴序当是劝汤显祖到徽州去晋见许国,以消除隔阂,重修师生之谊,只要许国肯对皇帝说句话,就能改变自己的困境。诗句“黄白”,明指黄山、白岳(齐云山),暗喻黄金白银,即官位俸禄。
无论是什么原因使其黄白之游不果,都不能推断出汤显祖对徽州的赞美之意。
事实上,诗一开头就把徽州描述成一个充满铜臭味的地方:要沾财气,多半得到黄山白岳之间的徽州去。这也许还真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因为明清时期徽商名满天下,富可敌国,徽州自然也当是个俗人羡慕的流金之地。
但这一切与风光之美无关,与潦倒的剧作家又有啥关系呢?汤显祖那时被建议到徽州去,不是去求人,就是去求仙求道,人者许国也,仙道者齐云山也,而最现实的渠道自然是求人,所以截然和风景扯不上半点关系的。因此,这首诗如被理解为作者对徽州风光的赞美,就大错特错。
它应该表达作者不肯低头求人的一种心态:都说富贵在徽州,可惜我一辈子想都没想过要去徽州。
如果把“一生痴绝处”改为“一生痛绝处”,意思可能就更明朗了。这可不是我改的,见于北京大学校友网署名文章《数学泰斗江泽涵》,其原文是“大戏剧家汤显祖因向往徽州而留有“一生痛绝处,无梦到徽州”的诗句。”
这“痛”似乎是因为没有做梦到过徽州而来的,殊不知汤显祖后半生之痛来自徽州啊。如果他真想去徽州的话,他应该会模仿南朝民歌《西洲曲》的结尾两句:“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不是徽州不美,是显祖先生生不逢时也。
不过,原来徽州治下婺源终于划在汤先生老家江西的名下了,也许算是对误解的补偿。
扩展资料:
《游黄山白岳不果》,诗题中的“白岳”,指的是休宁齐云山。齐云山与湖北武当山、四川鹤鸣山、江西龙虎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又与黄山并称“黄山白岳”。汤显祖在诗作中,“黄山白岳”便简作“黄白”。全诗四句,其实是写“因果”。即前两句写原因,后两句写结果。
全诗的主旨在前,而不是后人看重的后两句。从诗人的经历和品格来讲,这首诗既不是歌颂“黄白”景色的美丽,也不是表达向往去徽州,而是发出一生的感慨。诗人写这首诗时正是穷困潦倒的时候,朋友多次相邀劝告,希望他到徽州求得发达的机会,然而却都未成行。
诗句中的“黄白”,明指黄山、白岳山,暗喻黄金、白银,即官位俸禄。无论是何因使其不果,都不能推断出汤显祖对徽州的赞美之意。事实上,诗一开头就把徽州描述成一个充满铜臭的地方:要沾财气,多半要到黄山、白岳山间的徽州去。
这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明清时期徽商名满天下,富可敌国,徽州自然也当是个众人羡慕的流金之地。但这一切与风光之美无关,与潦倒的剧作家也无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肯低头求人的心态:都说富贵在徽州,可惜我一辈子想都没想过要去徽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游黄山白岳不果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新安滩古诗 新安滩古诗带拼音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新安滩古诗 新安滩古诗带拼音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