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 诗词 望海古诗诵读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望海 诗词 望海古诗诵读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望海 诗词 望海古诗诵读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浪淘沙·望海」] 乘桴
打开猎豹浏览器,查看更多文化图集
《浪淘沙·望海》
【清】纳兰容若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任将蠡测笑江湖。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钓得六鳌无?竿拂珊瑚。桑田清浅问麻姑。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①蜃阙:即蜃楼。古人谓蜃气变幻成的楼阁。
②蠡测:即蠡酌,以瓠瓢测量海水。比喻见识短浅,以浅见量度人,“以蠡测海”的略语。笑江湖:《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见到大海,则望洋兴叹云:“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③乘桴:乘坐竹木小筏。《论语》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④六鳌:神话中负载五座仙山的六只大龟。相传渤海之东,有一深壑,中有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山,乃仙圣所居之地。然五山皆浮于海,常随潮波上下往还。《列子·汤问》:“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
⑤珊瑚: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树状,供玩赏。
⑥麻姑:中国神话人物。东汉时应召降临蔡经家,能掷米成珠,相传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以备蟠桃会上为西王母祝寿,故旧时为妇女祝寿多绘麻姑像以赠,称麻姑献寿。
⑦蓬壶:即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中仙山。晋王嘉《拾遗记·高辛》:“三壶则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壶,则方丈也;二曰蓬壶,则蓬莱也;三曰瀛壶,则瀛洲也。形如壶器。”
望海之雄浑,方能有此遮天的恢宏手笔。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然而能与上摩天的五千仞岳相比拟的,不是三万里河,而是纳百川之海。海以其宽广能容劝慰失意人,激励青云子,古往今来不知引多少英雄竞折腰。唐孟浩然凌云壮志未酬,问沧洲何在,意以沧海寄余生。海上云帆直挂,那是飘摇的凌云壮志。
康熙二十一年,纳兰随皇帝东巡,时年二月驻扎于跸山海关。登澄海楼面朝大海,见天之苍茫,海之茫茫,可见纳兰小心翼翼隐匿于胸的豪迈。纳兰作词,向来以明白如话。可当他面朝大海时,这些凝结于胸长长短短的诗句竟难抒胸臆。一首浪淘沙,短短五十四个字,六次用典,这在纳兰毕生的作品中也并不多见的。
纳兰这首词,大约是东临碣石的新篇。建安十二年秋,曹操彻底消灭了袁绍残部班师途中,曾于此地作《观沧海》歌以咏志。千载白云悠然过尽,一千四百多年后的纳兰面对着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那若隐若现的繁华,像极了天上宫阙,似恍然一梦,误入仙境。
这便是海。波涛汹涌的狂暴过后有海市蜃楼的妩媚,水天无边的缥缈背后总惹人追寻流传千年却无人见过的仙人去处。“以管窥天,以蠡测海”,身后入仙境的东方朔不知在嘲讽武帝不识千里马,还是自讽一介书生妄测天威,都是管窥蠡测之事,终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中的河伯观天上来的黄河之水自诩尽天下之美,行至北海才明白什么是大方之家。河伯望洋兴叹的感慨犹在耳畔,庄生在一片汪洋不见中闻道神语,转录如许仙人事于人间,方才有了纳兰笑江湖的想象。未免惋惜,本应在仙家击水三千的庄子,却囿于尘世结无情游,似又一谪仙屈生人世。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孟德慨而慷的感叹,满溢踌躇壮志;纳兰也出英雄略同之语。如众生灵一般,大海“集日月之精华,会天地之灵气”,方能纳百川,生万物。“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的政治理想偏废后也想过散发弄扁舟的吧,连赌气之语都说得诗意盎然。“我欲乘桴”,纳兰以手写心时似也露出了“道不行”的隐痛吧。
海上洪波涌起,似有仙山涌动,似闻踏浪高歌。现代人的思维浪漫早已被剥离,那些令古人充满遐思的潮起潮落被理智与科技分析后仅得一句简明而冰冷的“天体引潮力”。“六骨已霜,三山流安在?”从来语出惊人的太白远望沧海时也不禁有问三山六鳖踪迹何觅。传说渤海之东的仙山竟以巨鳖为载。巨鳖迭三层,六万年轮岗一次,古人的时空观显然要放松缓慢许多。正如桃花源一般,仙人之所难免有凡人闯入。不知何处的龙伯人士不知以什么作饵,竟钓得修炼成神的六鳖。自此岱舆、员峤两山无所依托,“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便剩下传统意义上的蓬莱三山。千年前的《列子·汤问》某种意义上是正宗的中国神话,毫不逊于希腊引以为傲的奥林匹斯山。
斗柄转回,人间寒暑屈指可数的几遍,年华便悄悄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文人墨客常感慨岁月蹉跎,言沧海桑田却多为夸大之语。凡夫俗子怎敌得道仙人?古有麻姑亲见东海三为桑田。东汉时麻姑应王方平之邀作客人间,点米成珠,仙酒为乐,宴于蔡经家。麻姑言蓬莱之水已减半,“海中复扬尘”。莫不是沧海桑田之事再现?此问始于东汉,千百年来高悬于明月酒杯间没有答案,直到现在沧海依旧水澹澹。
白浪滔天,一片迷蒙中,哪得见蓬壶?纳兰在这万里一色中岂能仅仅赞叹海之壮阔,望而无思?非也,非也。纳兰那颗敏感的心早已澎湃,只是没有一个淋漓的出口释放那些心底隐着的言语吧。“挥手谢人境,吾将从此辞”,千年的穿越也不过一瞬,蓬壶杳然,人间轻换,还有什么值得久久留恋于这真真假假的尘世间?
纳兰诗词
诗词 | 纳兰词 | 古文 | 唯美 | 短篇 | 随笔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白话文释义: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出自这浩瀚的海洋。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扩展资料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眼前的景观,神奇而又壮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虚写,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
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望海的诗句 [描写春天的诗句鉴赏:春日望海]
诗词鉴赏网权威发布描写春天的诗句鉴赏:春日望海,更多描写春天的诗句鉴赏相关信息请访问诗词鉴赏网。 《春日望海》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春日望海》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春日望海》原文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
仙气凝三岭,和风扇八荒。拂潮云布色,穿浪日舒光。
照岸花分彩,迷云雁断行。怀卑运深广,持满守灵长。
有形非易测,无源讵可量。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
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
《春日望海》注释
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凭~
地纪:借指大地
天潢:亦称“天横”。属毕宿,共五星,即御夫座19、φ、14、σ、μ星。《晋书 · 天文志》:“则五车、三柱均明有常。其中五星曰天潢。
《春日望海》作者简介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望海 诗词 望海古诗诵读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望海 诗词 望海古诗诵读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