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表现手法 古诗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

国学综合

古诗表现手法 古诗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

寻宝大师围观:℉更新时间:03-03 03:20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古诗表现手法 古诗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古诗表现手法 古诗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古诗表现手法 古诗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

语文古诗词鉴赏中表现手法有哪些?

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夜鄜(lu2)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颔联、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

(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古诗描写的艺术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一、 音律手法

1、 双声:两个声母相同的单纯词.如,“澎湃”

2、 叠韵,两个韵母相同的单纯词.如,“窈窕”

3、 叠声,两个读音相同的单纯词.如,“寻寻觅觅”

注:单纯词,即两个字单独没有意思,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意思的词.

二、 修辞手法

1、 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 烘托:⑴以人衬人(侧面烘托):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⑵以物衬物(以动衬静):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⑶以景衬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3、 用典:⑴援引史实:如“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⑵化用前人诗句: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4、 双关:⑴谐音双关: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⑵一语双关: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5、 通感:运用新颖别致的比喻,调动各种感官去感知陌生的事物,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6、 象征:如,“红豆生南国”.

7、 对比:如,“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8、 设问: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9、 夸张:如,“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

10、 拟人: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1、 反复:如,“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12、 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三、 表现手法

1、 留白:⑴省略对整个故事过程的交代,集中全力描绘最富有联想性、集中了各种矛盾的具体情节.如,《十五从军征》省略了主人公从军的过程,集中叙述了他归乡后家中的荒凉景象.⑵摘取几个画面,合在一起共同表现一个丰富的内涵.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雨骤》⑶两个主人公的遭遇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即“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如,《琵琶行》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省略贬谪以前的事,详叙如今的境况.

2、 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勾勒景物的大致轮廓.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设悬:在议论、抒情时,迟迟不说破,反复渲染,设置悬念,最后才揭开谜底.如,柳永《蝶恋花》.

4、 落笔对方: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⑴把写自己与写对方结合起来,相互映衬.如,柳永《八声甘州》.⑵通篇纯从想象对方展开艺术构思.如,杜甫《月夜》.

5、 移情别恋: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人或某事、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人、事、物上.如,刘皂《渡桑干》.

6、 反弹琵琶:诗人本欲表现某一种情感,但在表达时却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是一反常人的正常心理,故意从反面落笔.如,韦庄《菩萨蛮》.

7、 无理而妙:在看似违背常理的描写中,深刻地表现各种复杂的感情.如,“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8、 众星拱月:以压低众人(其他人)来突出一个人.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9、 以少总多:用精练的文笔概括景物所共有必有的特征,触发读者的联想.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0、 以乐写哀:以和谐优美的景物来表现人物的忧思愁绪.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1、 抑扬结合:⑴欲扬先抑,如韩愈《春雪》.⑵欲抑先扬,如李商隐《贾生》.

12、 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实写虚和虚实相间.如,李商隐《夜雨寄北》、李煜《浪涛沙?窗外雨潺潺》.

13、 托物言志:既不停留在物上,又要切合咏物.如,汉乐府《怨歌行》.

14、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寓景于情和情景相生.如,杜甫《旅夜抒怀》.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首句就凭空起势,不事铺陈,写得大气磅礴,状黄河之水于天际滚滚而来,如海雨天风,势不可挡,既是夸张亦为写实.诗人远眺黄河,思接天际,才迸发出“天上来”的妙想;接着诗人又顺流东顾,目送黄河,想到黄河入海不回,由此而生出孔子般“逝者如斯”的感慨,但是比之孔子的感慨更强烈,更直接,更形象;“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的一生浓缩在朝暮之间,从而表现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主题.诗人连续使用呼告〔“君不见”〕的修辞手法,更添说理气势,感情色彩十分浓郁.同时写黄河之水用了扩大夸张,写人生旅程用了缩小夸张,使人更觉光阴之宝贵,岁月易流逝,功业更难就,自然引出下句.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的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铺排、渲染、烘托(侧面表现,正衬、反衬两种。)、衬托、以乐景写哀情、化动为静、动静结合、抑扬、白描与工笔、意象组合、曲笔、重章叠句、以小见大、比兴、铺垫、虚实、用典、点化、对比、叠词、互文、双关、倒装、联想、想象、象征、照应、细节刻画、借古讽今等。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古诗表现手法 古诗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古诗表现手法 古诗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古诗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

标题:古诗表现手法 古诗表现手法有哪些及作用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250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