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考试 古诗考试题型

国学综合

古诗考试 古诗考试题型

斩邪围观:℉更新时间:03-02 16:52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古诗考试 古诗考试题型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古诗考试 古诗考试题型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古诗考试 古诗考试题型

2021国考诗句时间顺序题

语句排序题目始终是行测考试中的“老大难”,不少同学纷纷抱怨此类题目浪费时间、准确率也不高。其实,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往往是由于同学们并没有抓住此类题目的解题切入点,今天,中公教育通过下面两道例题给广大考生们介绍解决此类题目的突破口之一——巧用时间排序解题。

例题1:

①上个世纪30年代,徽州的一些文献陆续流往杭州、南京等地

②抗战结束之初,历史学家方豪在南京购得一批徽州文书,于上世纪70年代撰写并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这是目前所知学术界对徽州文书的第一次收集

③徽州文书是徽州民众在日常生活、商业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原始档案

④目前所知从徽州外流最早的文书,是现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明代歙县方氏信函700通。这批尺牍在晚清光绪以前就已流入日本

⑤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文书档案逐渐散落出来

⑥它们原先主要保存在私人手中,还有的保存于祠堂、文会等各类基层组织的管理者手中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②③⑥⑤④① B.②③⑤④⑥①

C.③①⑥⑤④② D.③⑥⑤④①②

答案:D。

【中公解析】这道排序题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是,题干中有很多时间词,如:①句中的上世纪30年代等等。那么相对应的,这些时间词必然要按照先后顺序出现,所以在解题时,如果题目中出现了一些时间词的话,可以优先从这些时间词入手将它们排序,再筛选选项。从题干中看,① ② ④句都出现了时间词:上世纪30年代、抗战胜利之初;将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④ ① ②,再比对选项,可知只有D项符合这个顺序,故本题选D。

例题2:

①20世纪60年代以后,都市民俗学逐渐在英美及日本等国兴起。

②都市民俗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③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都市民俗学由于受“文化遗留物”等观念的束缚,一直鲜有人关注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对都市民俗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⑤中国古代不乏《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记录都市民俗的专著。

⑥一些学者尝试去构建都市民俗学这一分支学科。

A.②⑤③①④⑥ B.①④③②⑤⑥

C.②①④⑥⑤③ D.①④⑥②⑤③

答案:A。

【中公解析】分析题干,可发现题目中存在许多时间词:①句 20世纪60年代以后、④句改革开放以后,以及⑤句中国古代。将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可知是 ⑤ ① ②的顺序,再比对选项,只有A选项符合,故选A。

经过以上两道排序题目的总结可知,今后在应对此类题目时,首先可以先去观察题干中是否存在时间词,如果题目中时间词较多,可以先以此作为解题的切入点,这样能够又快又准地解决题目。

中公教育在此祝愿广大考生考试顺利!

高考诗歌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一、形象类

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思路

1.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列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常用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2.事物形象

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分析思路:

(1)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常用方法: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或象征;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对比及常

咏柳的诗意和考试题目是什么?

二年级下册语文(五四制部编教材)

1、古诗二首

《咏柳》学习要点解析

一、背诵和默写原诗《咏柳》。(必考)

咏柳(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理解诗句和重点词语的意思。(重点)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如同碧玉装扮成的高高的柳树,长长的柳条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低垂着,在春风中婆娑起舞。)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一片片纤细柔美的柳叶,是谁精心裁剪出来的呢?就是这二月的春风,恰似神奇灵巧的剪刀。)

3、重点词语: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指春天嫩绿的柳叶。(2)妆:装饰,打扮。(3)丝绦:用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指随风飘拂的柳枝。

三、了解:本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四、本课重点考试题:

1、《村居》的作者是( )代诗人( ),这首诗中描写春天美景的一句是( )

2、《咏柳》的作者是( )代诗人( ),这首诗的第二句把春风比作( )。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古诗考试 古诗考试题型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古诗考试 古诗考试题型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古诗词考卷

标题:古诗考试 古诗考试题型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239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