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的感悟 龙抬头心得体会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龙抬头的感悟 龙抬头心得体会的文章,本文对文章龙抬头的感悟 龙抬头心得体会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游戏心得体会)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和风俗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作“引田龙”。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明代已见此俗。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的起源是什么
龙抬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这次我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起源,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
二月二龙抬头的起源
二月二龙抬头节日禁忌
龙抬头吃什么东西
二月二龙抬头的起源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
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角宿,代表龙角,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氐宿,即龙爪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之后,每天的“龙抬头”日期,均约提前一点,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整个“龙头”就“抬”起来了。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形成,也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关。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由于北方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而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又离不开水,病虫害的侵袭也是庄稼的一大患,因此,人们求雨和消灭虫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而言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驱凶纳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龙抬头那天属蛇的和属龙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气。
二月二龙抬头节日禁忌
1、女子结婚后,忌在娘家过二月二。
2、妇女不得在娘家分娩。
3、女子结婚选女送客和嫁娘忌用孕妇、“回头”和寡妇。
4、从春节到二月二不得空锅。
5、走亲访友、看望病人忌初一、十五,下午不探望病人。
6、商店忌说“关门”,晚上关门叫“靠门”。
7、造房木材忌用桑木、槐木
8、为人贺喜忌穿白鞋,忌扎白腿带或白腰带。父母死后,一月之内不能为人贺喜。
9、渔民或船户忌说“翻过来”,称“滑过来”。
10、忌说“吃醋”,叫“用忌讳”。
11、春节下饺子忌说“破哩”,叫“挣哩”。
12、到茶馆打水忌说“白开”,叫“白水”。
13、肩挑小贩忌迈扁担。
14、借用水桶送还主人时,不得担空桶入门,应一手提空桶,一手拿扁担,或挑担水送去。
15、借用熬中草药的铫子,送还时须押上点食品。有的地区不准送还,等用者来取。
16、给客人倒茶、斟酒,壶嘴不能朝向客人。
17、向陌生人问路,不得尊称“大哥”。
18、进行交易忌说“买相应”。
19、中年人忌说41岁,百岁老人忌说“百岁”。
20、兄与娣忌诙谐,忌以别人的姐妹为笑料。
21、结婚忌遇出殡。
22、吃饭忌面向人背,忌背朝锅台、饭桌。
23、有舅父在世,忌正月剃头。
龙抬头吃什么东西
1、猪头肉
猪头肉象征着“龙头”的意思,在二月二这天,不管家里有没有钱一般都会去买一些猪头肉来吃,不过我们家都是自己家留的猪头,因为过年会杀一头过年猪来过年,而猪的猪头正好留着二月二这天煮了凉拌来吃。寓意着新的一年里,从头开始,顺心顺意。
2、饺子
饺子象征着“龙耳”,因为饺子的的形状和龙的耳朵比较像,所以故称为“龙耳”,而且饺子历来的寓意都是比较吉祥的,如包了肉和菜的饺子有寓意“有财”的意思,有财源滚滚的意思,所以一直以只要有重要的节日,都要一家人包一顿饺子来庆祝。
3、元宵
在四川,元宵象征着“龙眼”,因为元宵的形状如眼睛一样圆润有光泽,像龙的眼睛一样。且元宵有代表团团圆圆的意思,也算是讨个好的彩头,这一天大人都会让小孩子多吃几个,希望小孩吃完像龙眼一样,眼里有光,有内涵。
4、面条
面条象征着“龙须”,二月二这天的主食除了饺子元宵,还有面条,而且越细越好,如“龙须面”,龙须面一般在广州地区盛行,面条细如银丝,过水即软且不易断,这一天吃一份龙须面也算是寓意“顺顺利利,顺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5、鸡蛋
鸡蛋象征着“龙蛋”,在我们老家,龙抬头这一天都会煮一个鸡蛋,家里大人小孩都要吃,因为蛋的形状都相似,所以鸡蛋在这一天叫“龙蛋”,寓意着家人身体健康,平平安安。
6、春饼
春饼又称“龙鳞”,是北方的一种薄饼,一般在“立春”那一天会做了吃,不过在龙抬头这天同样也吃,因为饼外皮薄如麟,故称之为“龙鳞”,这一天也叫“吃龙鳞”,家常做法就是把饼烙好,里面可以炒一些韭菜豆芽,肉以及蔬菜等食材包着吃,寓意着五谷丰登,象征着富裕美满。
二月二龙抬头的起源是什么相关文章:
var_hmt=_hmt||[];{varhm=document.createElement;hm.src="";vars=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0];s.parentNode.insertBefore;});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故事有什么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故事有什么,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故事
二月二龙抬头传说一:接姑奶奶
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二月二龙抬头传说二:皇帝耕田
二月二这天的另一项活动是皇帝耕田。因为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差不多是在惊蛰前后,“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从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动员人们赶快投入春耕生产,别误农时,二月二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宫到他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内耕地松土,从清朝雍正皇帝开始,每年的二月二这天改为出圆明园,到“一亩园”扶犁耕田。过去曾有一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着竹篮,一手在撒种,牵牛的是一位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画上还题
了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老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画也说明人们希望有一个开明的皇帝,能够亲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丰衣足食。
二月二龙抬头传说三:武则天和龙抬头的故事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四:伏羲氏和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二月初二龙抬头理发是啥意思
说法一:
农历“二月二”是传统的“春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风俗。据说在农历二月初二理发能给一年都带来好运气。俗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说法二:
俗语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剃龙头”的说法。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说法三:
二月二这一天,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有民谚为证:“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
说法四:
二月二日剃头流传到今天300多年,从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官方要求所有男子必须留那沙壶头,四周没有头发,中间一绺,编上个辫子。汉族人不是这样,明朝以前,像小孩,十八岁以下的小孩,可以理发,一般的理发的时候都剃秃光,光光的,什么都不长,等到过十八岁弱冠之年一加帽子,这头发就永远都不能理了,一直到死都不能理,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汉族的男子是头上所有的头发都要留着,这上面也是编辫子的,盘起来。所以汉族的男子是不理发的,但是清兵入关以后强迫理发,所以老百姓就有这么一个相约,正月谁都不理发,正月剃头死舅舅。其实是“思旧”,所以叫“正月剃头思旧”,后来老百姓就叫“死舅舅”了。
二月二龙抬头的禁忌大全
出嫁女儿,忌在娘家过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之日不能回娘家的原由,主要是在古代因为小媳妇新婚后,到二月初二的时候便不能住在娘家了,而婆家人为了让小媳妇早日回婆家而流传出来的俗话。演变到后来,若是小媳妇一直在娘家住,婆家人会在二月初一就把小媳妇接回家去。按照旧社会的风俗,刚新婚的小媳妇年前年后都必须在婆家伺候公婆与丈夫,到了正月十六以后的日子可以暂时回娘家住,当作是休息日,但只能住到正月底,过了正月必须回家。因为二月二以后就是民间的春耕了,还得下地干活。
忌在娘家分娩
在古代重男轻女的社会思想下,在古人看来,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就等于是男方的人。而妇女生小孩肯定是要见血的,产后还会有一些恶露排出体外,所以在古人看来是非常污秽的事。女人回娘家生小孩等于把“霉运”带回家,而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是等于把好运带回家的,与之相冲,所以妇女不得在娘家分娩。
不动针线,不用剪刀
在我国古代,龙被古人看作是神圣的象征。“龙头衔”这天因此多了些禁忌,以防伤害到苍龙,影响全年的运气。妇女们在这一天是禁动动针线和剪刀的,因为苍龙在这一天会抬头观天下,使用带针带利刃的东西会刺伤龙眼。而在妇女起床的时候,嘴里一般都会念叨这么一句“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忌说“吃醋”
在我国中原诸省的方言中,因为“吃醋”都被看作是“妒忌”层面的含义,到了二月二因为本身这个节日就是喜庆的,所以当时人怕小心眼儿影响吉利,于是就把“忌讳”叫做“醋”,而用忌讳就是吃醋的意思。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故事有什么相关文章:
龙抬头浪漫唯美感悟咋写文章诗句
找优秀的诗句。
二月二,龙抬头,万物醒来争上游,艳阳花开春意暖,丰收年景好兆头,精神抖擞大步走,财运福运常聚首,事业腾飞写辉煌,幸福快乐到永久。
二月二,龙抬头,一切都是好兆头,万物复苏时节最适合将过往的烦恼卸下带着对未来的期许重新开始。
春节的时代变迁感悟范文汇总
【 #心得体会# 导语】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以下是 考 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春节的时代变迁感悟范文汇总,欢迎各位前来阅读。
【篇一】春节的时代变迁感悟范文汇总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在我母亲的记忆中,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每到春节,就会有一朵红花戴,到我的母亲有儿有女,也延续了这一传统。记忆中,每年从腊八节开始,过年的氛围就逐渐浓厚起来了,等到腊月二十三过了小年,扫了尘,就是正式置办年货的时候了。年底的集市总是分外热闹,农村的蔬菜几乎不需要另外采购,家里的鸡鸭养了一年也可以开吃了,故而赶集更多的是买花、买炮、买新衣、买春联、买干果、买零食……这时候最开心的无疑就是孩子们了。东西买回家,父母开始准备蒸馒头、蒸包子、炸丸子,孩子们就只有两件事,除了吃就是玩。
过年,母亲通常都不会让我们帮忙的,怕我们说错话,比如我们说“太多了”“吃不了”“不好吃”等等。说错话总会挨顿训,但我们也乐得自在。新出锅的黄团子一手拿一个,我吃掉了豆沙馅,再跑到没人的地方偷偷把剩下的皮扔掉。在上衣和裤子的口袋装上瓜子、花生,我就能出去疯玩半天,揣两盒擦炮也能引来一群小伙伴。
家里每年都会蒸很多很多的馒头,足以吃到二月二龙抬头。到了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好了,几乎什么都能吃得到,再也不用提前准备那么多的年货,但是每每想到儿时过年的情景,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傻乐。会回忆起妈妈把面盆埋在柴火下面保温“发面”;会想起哥哥用“呲花”把我的新衣烧个洞,惹得我哇哇哭;会回忆起我过年吃饺子时兴奋又忐忑的心情,吃到钱币和蜜糖会兴奋得蹦起来,吃到麦麸和辣椒会苦着脸看着别人笑;还会想起大年三十那天的晚上,爸爸在院子里挂满小彩灯,满院子放烟花,一家五口坐在同一张床上裹着棉被看春节联欢晚会,在零点倒计时的时候,我们在屋里给父亲数数,父亲在院子里拿烧火棍点燃那串盘在晾衣绳上的两万响的大鞭炮……
如今的春节多了灯红酒绿,多了车水马龙,远隔千里的亲友也可以在视频里相见,以慰相思,这是时代的进步。当我眼睛看着一年更比一年热闹的春晚,耳朵里听着噼里啪啦的电子鞭炮声,脑海里闪现的却是孩童时的笑颜。时至今日,往昔的春节留在我记忆中的,更多的是怀念和乡愁……
【篇二】春节的时代变迁感悟范文汇总
每当临近春节,在外的人们纷纷回乡过年,一场全年的迁徙活动开始了,这些天里人们东来西往、北上南下,这就是“春运”。从我记事起至今,春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读幼儿园时,春运交通工具只有拥挤的长途汽车、闷热的绿皮火车以及昂贵的飞机。我老家在南平,距泉州约三百多公里,回老家大多选择长途汽车,如果坐过当时的长途汽车,你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一票难求”!由于泉州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极多的城市,车辆运力不足,爸爸常是在出发前一周去车站“抢”票,即便如此也得排上半天的队,外省票就更紧张了,有人甚至为了一张车票直接睡在了车站里,排上几天队。一大堆人扎在窗口前排队,就像一条大河要流过一个小江口,后面推前面、前面再推前面,怎一个“挤”字了得!等到坐上车后,发现车里挤满人,这是因为连“过道票”也卖了出去,人如同沙丁鱼罐头一样挤得满满当当的,汽车内显得空间特狭小、空气质量差,并且开起来速度很慢,三百多公里得走上七八个小时,真找不出半个优点呐!
如今要坐长途汽车的话,再也不用担心买不到票了,只要打开手机,动动手指,票价、时间等数据全部一目了然。车辆的班次也增加了许多,而且不允许超载,“过道票”已成了历史,车厢无论空间大小还是舒适度等都大有提升。可是,现在已经很少人乘坐长途汽车了,这是为何呢?
因为我国高速公路、铁路发达起来,几年间高速公路和铁路的里程跃居全球第一!居民人均GDP也显著提升,多数人买得起汽车、坐得起高铁甚至飞机。春运期间,人们可以随时出发,开着车奔驰在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上,回家的路是一马平川。除了私家车出行之外,现在坐高铁出行的人最多,高铁四通八达停靠站很多,车内坐椅绵软、舒适,车厢宽敞明亮,速度极快,目前的速度达到300多公里。
像我回老家的时间,从坐长途汽车七八个小时缩短到坐高铁的一个多小时,使人感觉回乡之路短了不少。其实,路程没变,人数没变,思乡的心没变,变了的只是时代,人们不再需要拼命抢票,不再在脏乱拥挤中踏上归家之路,科技的进步,使得生活和出行更加便捷。相信在未来,更先进的技术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福利。
【篇三】春节的时代变迁感悟范文汇总
眼下已经进入农历腊月,离辛丑牛年的春节越来越近了。要是你来问一问我们老一辈土生土长的上海浦东人:年夜饭,你们最想吃的是什么?我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浦东的“老八样”。
说起浦东“老八样”,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过的《吃吃浦东老八样》的演出,那亲切悦耳的乡音,欢快热烈的曲调,活泼风趣的表演,喜庆欢腾的场面,一下子让我想起了许多往事。
因为对浦东“老八样”有着很特殊的情结,多年前在我退休的那天,我特地请来我的侄子,他是一位厨师,请他精心地烹饪了两桌颇为正宗的“老八样”,另加一个什锦大冷盆,来招待我的几位同事和老友。离开供职多年的单位,告别朝夕相处的同事,我心中感慨颇多。但这两桌“老八样”,让大家大快朵颐,谈兴大发,我心中那种若有所失的感觉也就很自然地消散了,大家都陶醉在浓浓的乡情友情之中。
“老八样”是一种有地方特色的菜式。蒸三鲜、扣三丝、走油肉、扣鸡地栗、羊肉金针菜、咸肉水笋、红烧鲫鱼和肉皮汤,当年,人们也称它为“八样头”或者“硬八样”。旧时办喜事,经济条件差的人家,就是单用这八样菜来待客的,肉皮汤则可以任意添加。富裕一点儿的人家,会另加一个什锦冷盆。“老八样”制作上颇为讲究。一是讲究刀功,以扣三丝为例,其所选用的精肉丝、火腿丝和冬笋丝,都要切得细而均匀,出笼后浇上鲜汤,就成了一道形美味佳的功夫菜了。二是讲究油锅的操作,肉皮、走油肉和爆鱼都得下油锅,走油关键是火候,须恰到好处,开得好的肉皮吃起来松软爽口,一咬一口汤。三是讲究浓油赤酱,如走油肉,从油锅捞出来后,要用优质酱油、茴香桂皮等经文火长时间煨煮后,才会皮皱肉香,酥而不腻。煮走油肉、红烧肉要数用钱万隆的特制酱油为,故此民间有“一家烧肉满村香”之说。
而今,国富民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了,品尝浦东“老八样”已经成了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如今农家置办酒席和乡间的酒水一条龙,“老八样”仍是习以为常的当家菜。就连上海老饭店、老正兴和德兴馆等名店,也仍以蒸三鲜、扣三丝、走油肉、肉皮汤等几样本帮菜作为店家的招牌菜,浦东地区的“老八样”餐馆更是随处可见。
浦东,沧桑巨变,在原来广袤的阡陌农田上,已经奇迹般地建成了一座现代化新城。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到浦东来寻求发展,全国各地的特色菜系随处可见,而浦东的“老八样”尚能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是因为它合当地人的胃口,更是因为它牵系着我们的悠悠乡情。
【篇四】春节的时代变迁感悟范文汇总
春联往往是春节的装饰品,每逢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开始张灯结彩,将红艳艳的春联张贴出来,展示着一种新年来临的气象。但是,笔者从春联中却能够感受到更多有关春节变迁的故事。从最初的时代开始,到今天的结束。每年的春节似乎都在春联中有所领悟。
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联的方式在不断地改变。从最早的手写春联到现在手写春联和打印春联相结合。当然,对于笔者来说,手写春联有着温度的价值,但是打印的春联却是工业时代的必然结果。这更是人们追求效率的一种表达。但是,从感情意义上来说,笔者仍旧喜欢手写的春联,因为只有这样的春联才能够保持着春节的固有气息,也注定有着更多的价值内涵。对于每个乡村世界来说,只有这样的手写春联才能够将一个乡村和另外一个乡村区别开来,也只有这样的手写春联才能够有着更多的欣赏价值。所以,在这样的变迁过程中,我们需要呼吁继续将这样的手写春联保存下去。
另外,春联的内容似乎也都在每年有着不同的变化。而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时代特色。也就是说,很多春联已经将每年的重大内容容纳在其中。比如“追求社会正义”和“维护社会安定”这样的春联其实就是一种与时代有机结合的产物。从这样的春联中,我们能够读懂的就是春节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内容,只有将春联的内容与时代有机机会才能够产生更大的效应,有鉴于此,在各地的春联市场上也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些好的内容。从这样的内容中,我们能够看到的不仅是时代的缩影,更为重要的就是春节这种文化浸透的时代风貌。
当然,尽管春联在不断变化中,但是依旧有着其固有的价值。也就是说,变化中的春联有着不变的颜色。一个不变就是,春联表达的价值内涵没有变化。任何春联的内容表达都是对于过去的总结,对于新年的期待,都是充满着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没有任何变化的内容,也就是说,在变化中的春联中也有着这样的主旋律在内;另外一个不变的就是传统手写春联的方式一种被保存下来,固然有着打印春联的方便和便捷,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尤其是书法爱好者来说,这样的手写春联有着永恒的魅力,不仅能够展示自己的书法,更是能够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神往。所以,这样的手写春联的方式也就一直保留下去。
春联就是春节的“一张脸”,透过这样恋,我们能够看到春联方式上的变化,也能够看到其内容上的变化。但是在这样的变化中最为重要的还有这不变的内容。其实春节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有着时代的元素不断加入其中;更有着对于传统固守的不变的内容在内。变化和不变共同演绎着春节的变迁。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龙抬头的感悟 龙抬头心得体会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龙抬头的感悟 龙抬头心得体会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