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不惑的经典古诗词有哪些 四十不惑的经典古诗词句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四十不惑的经典古诗词有哪些 四十不惑的经典古诗词句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四十不惑的经典古诗词有哪些 四十不惑的经典古诗词句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关于男子30而立的诗句
1.关于"三十而立"的诗句有哪些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注释:
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扩展资料:
"三十而立"赏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论语·为政
2.《男人三十而立》是谁的名言
《论语》中孔子那段“三十而立”的名言是大家很熟悉的,但要给出确定的解释并不容易。
古往今来,注释《论语》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对于这段话的释义不尽相同,提出了多种对于孔子“三十而立”之“立”究竟何所指的具体解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体可以归结为“立于学”、“立于礼”与“立于道”三种。 根据现存的材料,最早提出“立于学”说的是南北朝皇侃。
在《论语义疏》中,他指出:“云三十而立者,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古人三年明一经,从十五至三十是又十五年,故通五经之业所以成立也。”
皇侃此疏极可能是本于《汉书"艺文志》的下述记载:“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
是故用日少而蓄德多,三十而五经立。”应当说,这一解释明显地带有汉代经学注重“传经”的时代特点。
“立于礼”说源自于《论语》,孔子自己就明确说过“立于礼”的话。所谓“立于礼”之“礼”可以有两个基本指向:一是实际上作为社会之根本纲纪的“礼”;二是作为个人立身处世之行为准则的礼仪规范之“礼”。
从“立于礼”说的具体内容来看,基本上都是从后一方面展开诠释的。“立于礼”何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呢?朱熹作了有代表性的回答:“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可以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
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从“成家”以立业的角度来诠解“立”,也是与“立于礼”说相关联的。
清代学者宋翔凤指出,“《曲礼》三十曰壮,有室。立也者,立于礼也。
君子惟明礼而后可以居室。不然,风俗之衰与人伦之变未有不自居室始也。
故曰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也。”较之其它解释,“立于礼”说产生了最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立于道”说主要集中在宋明理学时期。此说强调“三十而立”是“能自立于斯道”。
程颐指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圣人言己亦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
立,能自立于斯道也。”所谓“斯道”,宋明时期的注疏者大多认为是“大学之道”,也就是《礼记"大学》篇所揭明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三纲领”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条目”。
可以进一步指出的是,上述不同阐释之间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汉宋之别”,即对孔子在中国文化中历史地位的不同认知。汉唐时代,人们通常把孔子看做自古以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圣人中的一员,凸显孔子对古先圣人的继承性。
宋代后,人们更多的强调孔子创立儒家、集古代中国文化之大成的一面,凸显孔子对古先圣人所创立与传承的礼乐文化变革性的一面。反映在对“三十而立”的诠释上,“立于学”说与“立于礼”说集中强调了个体适应既有价值系统的一面,凸显的是外在之“迹”而非内在之“心”,更多地体现了汉学的特色。
而“立于道”说则不仅包含了注重内在心性之修为的向度,而且为肯定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变革性意义预留了诠释空间,因而更多地体现了宋学的特色。 如果承认孔子通过点明“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普遍而内在的本质而开创了通过自我道德修养而完善自我人格以成就圆满之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从而实现了中国文化发展演进历程中的变革,我们或可以在“立于道”说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理论推展,将“三十而立”之“立”解释为“仁心的挺立”或曰“仁心朗现”。
这也就是说,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完成了对于“仁”的发现与“仁”的自觉,不仅将之体认为自我的内在本质,而且“仁以为己任”,为自我生命确立了成仁成圣的基本目标。由此,孔子不仅确立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归依、确立了自己思想学说的中心观念,从而成就了自我生命的安立,而且也为最终完成中国文化早期发展中为礼乐文化确立内在于人性之根据的变革奠定了基本的精神方向。
由此,在作为文化巨人的孔子那里,“三十而立”就不仅构成了个体生命人格成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而且其内容还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变革方向密切相关,它之所以能够产生广泛而久远的影响就是不难理解的了。 那么,在今天,三十而立立什么?站在平章汉宋的理论立场,我们至少可以从孔子以来的“三十而立”传统中吸取以下三方面的借鉴。
第一,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应当成为自我生命成长的重要内容。在孔子那里,修德进学堪称构成了“三十而立”的首要内容,并由此而成就了自我人格修养历程中的四重进境,即仁心朗现之境(三十而立)、仁智双彰之境(四十而不惑)、与天相知之境(五十而知天命)以及随心所欲之境(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由此成为传统中国社会志士仁人的共同取向。在今天,虽然时移事易,我们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全盘照搬传统的所谓“君子、圣贤”人格,但儒家所倡导的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与自觉性、做一个有德之士的主张依然应当是我们不可偏废的基本价值取向,宋儒陆九渊所谓“堂堂正正做个人”的宣示依然是今天人之所以为人所应当践行的基本要求。
第二,“德”与“能”的并进是自立于世的重要基础。意志与理性构成了人类生命的两个基本层面,它们又分别与“德”和“能”。
3.关于男子而立之年的诗歌
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
立起了什么
全是烦恼和惆怅
还有生活的艰难
而立之年
理顺了条理
有很多怨恨
狠在自己的心里
《而立之年》
我的人生第三次挂零
依然走不出岁月的凄清
寒风,还有冷雨
以及那轮冰凉的月盘
吹在身上淋在心底
照耀摇摇欲曳的孤灯
浆白如洗的生活
荡不起些许微弱的波纹
一个人,两条腿
在苍茫大地踽踽独行
三十岁了,前途和未来依然渺茫
还有那个早该出现的女人
和随之而来的儿女
纠缠我冰寒交错无奈的心情
我该怎么办,心血枯尽
天地无声
《而立之年》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两手空空的我
该拿什么去而立
我紧握的拳头只攥有一把空气
青春在蓦然回首的时候便已远走
生活在仔细面对的眼中依然苍白
身后的岁月不敌面前的风雨
心中的纯粹难掩现实的尖利
三十岁了,我的脆弱被敏感再次划破
暗红的血滴顺着麻木的神经
在2011年的春节之际
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
一点点滑落
而立之年,我用苦笑迎接
也许,麻木将贯穿我无涯的一生
4.三十的男人用诗句怎么形容
1、身躯凛凛,相貌堂堂。
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 2、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3、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这个比较受欢迎,LZ也超爱瓦) 4、他转过头来,风拂过,树上的烟霞起伏成一波红色的海浪。
他微微一笑,仍是初见的模样,如画的眉眼,漆黑的发。红色的海浪中飘下几朵花瓣,天地间再没有其他的色彩,也没有其他的声音了。
5、风流倜傥 6、温润如玉 7、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8、明眸皓齿,唇红齿白,风流倜傥,神情坚毅,杀杀气凛凛------《纵横四海》 9、立如芝兰玉树,笑如朗月入怀(这个也很受欢迎的说) 10、美如冠玉 11、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12、白马银枪 ,翩翩少年郎 13、剑眉星目 14、眉目如画,姿容似雪 15、唇红齿白 16、星目剑眉 风神俊秀 门第清华 17、翩翩浊世家公子 18、色若春晓,清雅出尘 19、阿修罗洒脱而又自负笑,三十三天外,独我妖般魅颜,莲华容姿。天人不敢看我,深恐一念坠尘。
月华如练,他面容皎洁,眼神如鬼魅般妖冶 20、他的人始终冲和清淡,繁华于他不过是满身阳光照耀,走过了,就能恢复青衫淡泊 21、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2、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布,冉冉府中趋。
邹忌修八尺有余 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23、《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楼里众多的嵇康控瓦) 嵇康风度非凡,为一世之标,史载: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答曰:“君未见其父耳。”(《世说新语?容止》)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晋书?嵇康传》)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
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晋书?嵇康传》) ●康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世说新语?容止》引《康别传》) ●康美音气,好容色。
(《文选?五君咏》引《嵇康别传》) 也就是说,嵇康身材高大(魏尺无明确换算标准,约在汉尺与晋尺之间,折合约为(181.74~191.1),仪容俊美,声音悦耳,文采卓越。虽然不刻意装扮自己,却能通过超脱的气度流露出自然的美感。
> 24、纤衣驽马的少年郎 25、郎艳独绝,世无其二 26、月白衣,庐江少年行 27、丰神俊秀。明媚皓齿 28、虎背熊腰,刚健勇武 29、魅惑 30、弱不胜衣 31、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瑟兮僴兮, 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 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 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 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32、英俊恬静,斯文淡雅 33、姿容盖世 34、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 35、千二百轻鸾,春衫瘦著宽。
倚风行稍急,含雪语应寒。 带火遗金斗,兼珠碎玉盘。
河阳看花过,曾不问潘安。 36、但见他形相清癯,丰姿隽爽,萧疏轩举,湛然若神---黄药师 37、谁道世间无谪仙,持剑尤是更出尘。
白衣胜雪,丹心欺日,坦荡可付生死,消魂只为别恨。身非王侯轻富贵,飘逸自赛鹤临风。
花无其魄,玉无其魅。行走伴儒风,言笑生春意。
姿声神何以仿,俊朗不可夺。谁言世间无完君----花无缺 38、温润 恬静 眉如刀锋 皓齿 39、他的眼里竟有十里东风,将他高拔的身影及背后的月光剖成两半。
难得的,九现神龙穿了一件白袍,神情坦定自若,凛凛眉目犹如山水相逢。 他不再如他的神哭小斧,撕风裂雾,光华照眼。
他成了一卷扑帘的风——清风过处,无从挽留。 40、青衫公子站起身,我惊且喜,恍若东风拂过,三千桃树,花开烂漫。
他在三千树桃花的灼灼风华中向我轻轻一笑。 41、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
看花东陌上,惊动洛城人。 42、塌上的男子穿着青紫色的朝服,头戴金翎官帽,浅褐色的发丝略微凌乱地披在两肩上,为他稍嫌平凡的五官增添了一股慵懒的风情。
他一手执着双环酒樽,一手轻撩着腹间发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潇洒随意搭配着他自身清冷孤绝的气韵,仿若磁石般地吸引着众人的眼睛。男子懒洋洋地笑着,风情万种的笑容,令人心醉神迷的笑容,因为悬崖上的百合花显露出的却是罂粟的妩媚惑人…… 43、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 44、君子如玉,明玉如水 45、他的安静和儒雅,像盛夏院角的茉莉,不抢眼,却叫人暗暗心喜。 46、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47、细腰乍背精神爽,五官清俊貌堂堂 48、姿容既好,神情亦佳 。
5.关于“三十而立”的古诗词有哪些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2、余红辉.《三十而立》岁月风霜三十载,百味人生唯己知;忆往昔,年少轻狂时,俱远矣;看今日,而立之年始,继拼之!一、三十而立1、成语解释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言:谦卑 中 传递祥和!行:举止 彬彬有礼!现常用来指人开始有所成就。
三十而立: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自立于世。2、成语典故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
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孔子还说:“立于礼。”
(《论语 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 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
[1]孔子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3、出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英文A man should be independent [steadfast] at the age of thirty.At thirty, a man should be able to think for himself.5、例句我三十而立,但是人们跟我说我看起来像是二十岁出头 。我国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说:「三十而立」,意谓到了三十岁时有所成,站得稳。
关于而立之年的诗句
1. 而立之年的诗句有哪些
而立之年的诗句有:一、学厅桃符(宋代:方蒙仲)而立之年不啻过,十分减尽少年豪。
吃它官饭如何稳,着了朝衫说甚高。勤向溪山供日课,剩栽花木足年劳。
客来不周嗟无肉,菜本新添数百窠。释义:三十年的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已到了而立之年,少年时期的豪情也已经所剩无几。
吃着朝廷的封路如何才能安稳,穿着朝服还说什么清高。常常向溪山去做好每日的功课,门前的花草树幕的栽种就已经足够让人飞信。
有客人来招待不周感叹没有肉食,然后这些菜本就是新做的。 二、同前更作(近现代:卢青山)三十而立,仲尼所云。
立时三十,所立何津?立官衙乎,抑立蓬门?檐矮难立,蜷曲莫伸;位高难立,倾危其身。我欲倒立,足代手撑。
能察真实,将蹶于行。立伢立伢,立邪立邪。
释义:孔子说三十岁就可以成家立业。三十岁立的又是什么呢?立的是官位大小吗?又或者是才能高低。
屋檐太矮难立,只能够卷曲而不能够升值,地位太高也难立,如果累了就会威胁他整个身体。我想倒立着,把手当作脚撑起来,能够观察到真实的景象,慢慢前行。
三、满江红·写怀(宋代: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释义: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
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而立之年的我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扩展资料而立之年典故的由来及相关知识一、由来《论语七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孔子说:“我大约十五岁志于学习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认真研究历史,用心学习《诗》、《礼》、《书》等文化。
三十岁时,我的学说已经建立了基础,我也可以以我的学说立身于社会。四十岁时,我已知道我的学说是上天的旨意,故能信道不疑。
虽听到各种议论,也不疑惑动摇。五十岁时,我已经明白道就是天。
同时明白我是上天的仆人,上天交给我的使命就是修道、传道。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话,就能准确的理解,并能辨别判断他的话正确与否。
如果他的话有错误,我也知道他的话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而我的判断也符合上天的旨意。
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也能立即回答。而我的回答也符合上天的旨意。
七十岁时,天在我里面,我在天里面,天与我同在,天与我合一。因此能随心所欲也不逾越上天的规矩、法则。”
二、相关知识1、四十不惑:人到了40岁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疑惑的了。(有一种没有选择和后退的心理)2、五十知命:50岁就不得不认命了,已经无法抗拒了。
(另一种解释:看清事物的真相,自然的繁衍事实;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并非是一种对自己生命妥协的负面心态,而是对追寻学问、获得人生经验而总结出来的大道) 3、六十花甲:60在阴历来算,已经天干地支一个轮回了,要认老了。
4、六十耳顺: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是指:清楚看明白各人观点不同、欲望不同、处境不同、心态、情绪等的不同,言语表态等等都能够释然,容纳了,但不等于接受了。
耳顺,而没有写心顺!5、七十古稀:70就已经是糟老头了,人生快到头了。(另解:已经很稀有了,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而立 (名词释义)。
2. 关于男子而立之年的诗歌
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
立起了什么
全是烦恼和惆怅
还有生活的艰难
而立之年
理顺了条理
有很多怨恨
狠在自己的心里
《而立之年》
我的人生第三次挂零
依然走不出岁月的凄清
寒风,还有冷雨
以及那轮冰凉的月盘
吹在身上淋在心底
照耀摇摇欲曳的孤灯
浆白如洗的生活
荡不起些许微弱的波纹
一个人,两条腿
在苍茫大地踽踽独行
三十岁了,前途和未来依然渺茫
还有那个早该出现的女人
和随之而来的儿女
纠缠我冰寒交错无奈的心情
我该怎么办,心血枯尽
天地无声
《而立之年》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两手空空的我
该拿什么去而立
我紧握的拳头只攥有一把空气
青春在蓦然回首的时候便已远走
生活在仔细面对的眼中依然苍白
身后的岁月不敌面前的风雨
心中的纯粹难掩现实的尖利
三十岁了,我的脆弱被敏感再次划破
暗红的血滴顺着麻木的神经
在2011年的春节之际
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
一点点滑落
而立之年,我用苦笑迎接
也许,麻木将贯穿我无涯的一生
3. 关于“三十而立”的古诗词有哪些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2、
余红辉.《三十而立》
岁月风霜三十载,
百味人生唯己知;
忆往昔,年少轻狂时,俱远矣;
看今日,而立之年始,继拼之!
一、三十而立
1、成语解释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
言:谦卑 中 传递祥和!
行:举止 彬彬有礼!
现常用来指人开始有所成就。
三十而立: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自立于世。
2、成语典故
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孔子还说:“立于礼。”(《论语 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 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1]
孔子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
3、出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英文
A man should be independent [steadfast] at the age of thirty.
At thirty, a man should be able to think for himself.
5、例句
我三十而立,但是人们跟我说我看起来像是二十岁出头 。
我国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说:「三十而立」,意谓到了三十岁时有所成,站得稳。
4. “而立之年”是形容人哪个年龄段的,还有其他年龄段都是怎么形容的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5. 襁褓,孩提,总角,豆蔻年华,及笄,弱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指幼年儿童(又叫垂髫);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加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天命:指五十岁(又称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又称耳顺);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其中,“豆蔻年华”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耄耋”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以上这些词都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其他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除了题目的这些称谓以外,还有其他代指的年龄称谓,例如:
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
初度:周岁;出自于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黄发:指长寿老人。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一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年龄称谓
6. 描写人年龄的诗句
您好:
年龄词语
少年:含苞欲放、豆蔻年华、纯真无邪、掌上明珠、乳臭味甘、聪明伶俐。
成年:青春年华、大展宏图、而立之年、年轻力壮、壮志满怀、仪表堂堂。
老年:饱经风霜、饱经沧桑、老眼昏花骨瘦如柴、古稀之年、年逾花甲。
婴儿:人初生 襁褓:0岁
孩提、总角、垂髫:童年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之年:女子13岁
及笄之年:女子15岁
弱冠之年:男子20岁
而立之年:30
不惑之年:40
知命之年:50
花甲之年:60
古稀之年:70
喜寿 77岁
耄耋之年:80
米寿 88岁
鲐背之年:90
白寿 99岁
期颐之年:100
年龄诗句
曹操《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关于四十不惑的诗句
1. 关于40岁的古诗
1、无题·韶华
唐代:李商隐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二十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三十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四十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译文:
八岁小姑娘喜欢偷偷地照镜子,已能把自己的眉毛画成长眉了。十岁到野外踏青,想象着荷花做自己的衣裙。二十岁开始学弹筝,套在手指上的银甲一直没脱下来。
三十岁时,要避免见到男性,连最亲的人也不能见,这时她可能在猜想何时出嫁吧。四十岁时,她背对着秋千,在春风中哭泣,怕春天的消逝。
2、千秋岁·数声鶗鴂
宋代:张先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凝残月 一作:孤灯灭)
译文:
数声杜鹃的鸣啼,又报告烂漫春光将要凋谢。惜春人更想将那残花折。怎奈何雨虽轻柔风却猛烈,正赶上这梅子发青的暮春时节。看那永丰坊的柳树,在无人的园中整日撒飞絮如飘雪。
切莫把琵琶的细弦拨动,我深深的哀怨细弦也难倾泻。天如有情不会老,真情永不会灭绝。多情的心就像那双丝网,中间有千千万万个结。中夜已经过去了,东方未白,尚留一弯残月。
3、除夜作
唐代: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霜鬓 一作:愁鬓)
译文:住在客栈里,独对残灯,睡不着觉。不知什么缘故,诗人的心情变得十分凄凉悲伤。在这除夕之夜,想象故乡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而明天又要增加一岁,新添不少白发啊。
4、蒹葭
唐代:杜甫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译文:蒹葭面对摧残不能够保全自我,又被瑟瑟秋风吹着该怎么办。只是在极短的时间里盛开花朵,很快叶子就会沉入水中。在形体柔弱的时候春风拂过都嫌来得早,在生长成密丛时夜里的寒露又多了。即使衰败后花叶摇落,还担心岁月虚度。
5、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
宋代:蔡伸
堆枕乌云堕翠翘。午梦惊回,满眼春娇。嬛嬛一袅楚宫腰。那更春来,玉减香消。
柳下朱门傍小桥。几度红窗,误认鸣镳。断肠风月可怜宵。忍使恹恹,两处无聊。
译文:
乌黑的长发像乌云堆砌在枕上,发间的翠翘也已经歪落。午睡间突然被惊醒,望着满眼却只是春色的温红软绿。轻柔优美的人儿,哪经得起又一春的岁月煎熬。
只怕,人老珠黄玉减香消。 柳树下的红门伴着小桥。多少次等到天黑点上蜡烛映红了窗子,多少次误以为是他打马经过。断肠呀,风花雪月可怜无尽长宵。忍着萎靡的样子,却又,十分无聊。
2. 四十不惑的全句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就能够自谋生路,有自己的生活见解,能够独自生活了。
四十不惑,指人在四十水就能够对生活中的所有事情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不会在因为一些无能为力的事情而苦恼。
五十知天命指人在五十岁的时候已经知道生命的意义,知道这个世界的意义,知道这个宇宙的意义,此时,也了解了生命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循环。这个层次不在恐惧死亡。
3. 古代人生四十岁的感悟诗句
1.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饮酒·十六》魏晋·陶渊明
翻译:行年渐至四十岁,长久隐居无所成。
2.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魏晋·曹操
翻译: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3.岁月忽如流,行年向不惑。——《和陶渊明饮酒诗》宋·滕岑
翻译:岁月消逝,如流水一般,我的年纪也接近四十。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五首·其二》清·赵翼
翻译: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芳百世。
5.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晏殊
翻译:作一首词曲喝着一杯美酒,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4.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距。”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二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另外还有: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5.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
这是古时候形容年龄的别称,从小到大分别为: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老人
拓展资料:
耋dié
(形声。从老、至声。本义:年老。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同本义 [age over seventy or eighty]
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东汉·许慎《说文》
则大耋之嗟。--《易·离》。马注:"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绥焉。--《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耆耋好礼。--《礼记·射义》
又如:耋老(年老;老年人);耋吏(老吏);耋耄(高寿);耋寿(指高寿的人;老人);耋耄之年。
耄mào
<;形>
(形声。从老,毛声。本义:年老)
同本义。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匪我言耄。--《诗·大雅·板》
亦聿既耄。--《诗·大雅·抑》
老夫耄矣,无能为也。--《左传·隐公四年》
又如:耄儿(老人和儿童);耄年(老年);耄老(老年、老年人);耄荒(年老);耄学(年耄硕学之士);耄聩e69da5e6ba90e79fa5e(年老糊涂);耄勤(年老倦勤);耄期(高年);耄耋(八十岁的年龄;高龄、高寿);耄儒(老儒)。
年老昏乱
耄期倦于勤。--《书·大禹谟》
又如:耄思(思绪纷乱);耄耄(纷乱貌);耄乱(谓年老昏乱的人);耄夫(年老昏庸之人);耄昏(年老昏愦);耄聩(年老糊涂);耄朽(老朽;衰老);耄衰(衰老)。
6.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老人
拓展资料:
耄mào
<;形>
(形声。从老,毛声。本义:年老)
同本义。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匪我言耄。--《诗·大雅·板》
亦聿既耄。--《诗·大雅·抑》
老夫耄矣,无能为也。--《左传·隐公四年》
又如:耄儿(老人和儿童);耄年(老年);耄老(老年、老年人);耄荒(年老);耄学(年耄硕学之士);耄聩(年老糊涂);耄勤(年老倦勤);耄期(高年);耄耋(八十岁的年龄;高龄、高寿);耄儒(老儒)。
年老昏乱
耄期倦于勤。--《书·大禹谟》
又如:耄思(思绪纷乱);耄耄(纷乱貌);耄乱(谓年老昏乱的人);耄夫(年老昏庸之人);耄昏(年老昏愦);耄聩(年老糊涂);耄朽(老朽;衰老);耄衰(衰老)。
耋dié
(形声。从老、至声。本义:年老。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同本义 [age over seventy or eighty]
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东汉·许慎《说文》
则大耋之嗟。--《易·离》。马注:"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绥焉。--《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耆耋好礼。--《礼记·射义》
又如:耋老(年老;老年人);耋吏(老吏);耋耄(高寿);耋寿(指高寿的人;老人);耋耄之年。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四十不惑的经典古诗词有哪些 四十不惑的经典古诗词句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四十不惑的经典古诗词有哪些 四十不惑的经典古诗词句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