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初中古诗典故知识点归纳总结?
语文古诗词鉴赏一直都是考点也是重点,语文古诗鉴赏典故很多,题型也有很多,所以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古诗典故知识点归纳,希望可以帮到你!
初中古诗典故知识点归纳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
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
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6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典故: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
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初中语文古诗知识点总结
关于黄河的诗句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关于马的诗句
1.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4.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关于桥的诗句
1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陆游《卜算子 咏梅》
关于莲的诗句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关于春天的诗句
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关于雨的诗句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2.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关于酒的诗句
1.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杜牧《赤壁》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李白《行路难》
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
关于月的诗句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关于花的诗句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4.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关于雪的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关于思乡的诗句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渔家傲》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关于雄心壮志的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关於哲理性的诗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 数百年。——朱熹《论诗》
关于日的诗句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关于忧愁的诗句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关于树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东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初中古诗学习方法
一、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出自《孟子》的《万章章句下》。孟子的本意是论述阅读文学作品时对作者本人思想、经历等的把握问题。那么如何把握呢?这个就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要形成每读一首古诗,都要知道作者是谁,他的人生经历是什么,思想阶段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样即使遇到同一诗人不同作品,也可以据此进行分析。比如今年中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题:“‘自经丧乱少睡眠’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若是学生了解杜甫其人,就很容易归纳为三点:一点是对个人、一点是对人民、一点是对国家。因为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他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的诗歌中记录了安史之乱的历史,那么在安史之乱阶段所写的诗歌,思想感情都是个人、人民、国家三者结合。如《春望》、“三吏”、“三别”、《登高》。
二、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题材及特点。一般而言,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多》、《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如《赤壁怀古》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如《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三、要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诗歌风格。比如说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四、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比如南北宋交际的、安史之乱等。
五、要注意意象与意境。如柳、堤柳堆烟、松柏、梧桐、禾黍、菊、猿猴、沙鸥、莼羹鲈脍、鸿雁、寒蝉、桑梓、轩辕、船、六朝旧事、南朝旧梦、青青子矜、怀桔、采薇、 *** 花、节气等。若是理解它们的意向,就可以想象意境了。如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在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再如李煜《相见欢》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词人情感不言而喻。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1.语文古诗词学习常用典故
2.语文古诗词常用典故汇编
3.高中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一
4.高考语文古诗词典故及意象常识
5.16个爱情典故的千古奇诗大全
诗词中常见的典故
1、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2、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桑梓
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毛泽东·《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4、寒食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5、采薇
采薇,代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三径
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扩展资料:
关于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参考资料:典故_百度百科
高考古诗词典故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我整理的高考古诗词常用典故,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9、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10、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11、神器指帝位、政权。
《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12、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13、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14、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15、螟蛉《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16、连理枝、比翼鸟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17、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18、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19、问鼎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20、见背背,离开。谓父母去世。
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21、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22、三尺是法律的代名词。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23、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4、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5、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26、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27、谢家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
(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28、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29、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30、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