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舞蹈自学教程 龙抬头舞蹈教学视频

国学综合

龙抬头舞蹈自学教程 龙抬头舞蹈教学视频

玉帝光临围观:℉更新时间:03-02 00:36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龙抬头舞蹈自学教程 龙抬头舞蹈教学视频的文章,本文对文章龙抬头舞蹈自学教程 龙抬头舞蹈教学视频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龙抬头舞蹈自学教程 龙抬头舞蹈教学视频

学唱二人转有哪些技巧?

除了唱好本门太平歌词,学唱的曲种小调非常多,二人转因其旋律明快,语言幽默风趣,常被相声演员演唱几句,增加节目演出效果。

郭德纲早期作品里经常学唱二人转,他会很多戏曲种类,唱功深厚,唱出的二人转非常地道。唱过《回杯记》、《王美荣观花》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二人转曲目。

“张庭秀未曾说话深鞠一躬,

口尊声王府小姐你要细听啊,

你休当我是花儿乞丐,

我本是你的二哥转回家中啊。。。”

这是拉唱戏《回杯记》里经典唱词,拉场戏是二人转的一种,至少有三个人演出,角色是固定的,形式上二人转趋向于曲艺,拉场戏更符合戏剧的特点。《回杯记》是拉场戏中中的名段,传唱不衰,在民间有“《回杯》一场,万人空巷”之美誉。

腔正味正《回杯记》

二人转小帽,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民歌小调,是歌、舞、乐紧密结合,一气呵成,不停舞唱,放在正文前演唱,进行内容铺垫和客观交待。

二人转小帽《十二月探妹》,探的是同一个人。

“正月里探妹儿啊,正月正,

我领我的小妹儿啊,去逛花灯,

逛灯是假意,

妹儿啊,恋你是真情,

咿呀伊尔哟”

郭麒麟难得唱二人转。

外甥的《十二月探妹》

二人转小帽《十三月探妹》,十三个故事,从正月一直唱到十二月,多唱了一个十三月孙二娘开店。

“二月里探妹啊,龙抬头,

小秦重大街上去卖香油啊。

遇见花魁女,

妹啊,二人把情勾,

咿呀伊尔哟。”

张云雷的二人转腔调正宗。

舅舅的《十三月探妹》

张云雷唱的二人转《红月娥做梦》,腔调韵味十足,得益于他从小学习各种戏曲功底。在欢乐喜剧人舞台上,让以二人转见长的赵本山徒弟门惊讶不已、赞叹有加。

“月娥我手扒轿帘往外看呐,

一宗一件我看明白,

宫灯纱灯头前走,

夹红毡的人两个,

小女婿十字披红就在马上坐。”

帅气的张云雷,娇媚的红月娥

二人转演员主要以手绢、扇子做道具,烘托气氛、刻画人物、美化身段和表演。

手绢转起来

师父说张鹤伦能唱整本《回杯记》

孟鹤堂二人转版《探清水河》

在德云社相声舞台上,唱起二人转神形俱佳的当属尚九熙,被观众戏称为“刘老根大舞台交换生”,可见他的二人转得了真传,不是他唱的有多好,而是那股二人转扭起来的浪劲很传神。

二月二是怎么来的?

【二月二的简介】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苗、壮、满、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此俗唐代已有记载,白居易《二月二日》诗:“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著《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又汪灏《广群芳谱?天时谱》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朗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清咸丰《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此外尚有上工、试犁、炒蝎豆、戴蓬草、祭龙王、敬土地、谒高禖、嫁女住春、童子开笔等节俗活动。布依族二月二要进行三天,主要祭祀土地神。节日当天,家家杀鸡敬祖,吃两色(黑、白)糯米饭,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宁。 是日有许多关于龙的活动,故称龙抬头日。二月二龙抬头之俗,早见于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二月二日,曰龙抬头,放元旦祭余饼,薰床炕,曰薰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清代仍沿其俗。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令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又,古以为龙为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蜇、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有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又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俗,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

【二月二的由来】

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眼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 人所共知,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所以我们自豪地宣称: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一个重要节日了,许多习俗也多与龙有关。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二月二春龙节由来已久。留下许多风俗。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云:“二月引龙,熏百虫。……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明宫史》载:“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其中一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80年代中叶,在豫北一带还保留着吃黍米的风俗。二月二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煎黍米糕,群众称之年糕,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中午皆吃“老龙布蛋”。即玉米蜕皮俗称玉黍米加面条。 其实,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形式进行纪念,根本原因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系。正如这首民谣所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因为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寄托了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朝廷老子率满朝大臣都参加春耕生产,足见春耕不误农时之重要。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为什么要“二月二”才龙抬头呢?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非常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为什么是龙“抬头”呢?因为二月初处于惊垫前后,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不过,这种说法是一般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通常解释,通俗易懂。然而对于“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为地球是不动的,是太阳在运动。早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称为黄道。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28个等分,形成28个区间,称为二十八宿。“宿”表示居住。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待28宿轮流住完,大约一个月,所以称“宿”。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每个方位便有7个宿。对这28宿,都给它们起了名字。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构成一组,称之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亢宿是龙的颈,氐宿是龙的胸,房宿是龙的腹,心宿是龙的心,尾宿、箕宿是龙的尾巴。在冬季,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至二月初,黄昏来临时,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说文解字》在解释“龙”字时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都是指这苍龙7宿在天空的隐现变化,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时期,角宿开始出现在天空,东方苍龙初露头角,即是龙抬头。

【二月二的发展】

中国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把龙视为管雨水的动物神越来越明确,所以《左传》桓公五年说:“龙现而雩”,是说惊蛰以后龙就要出现了,这时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战国时的地理、神话著作《山海经》中也说,应龙居处在南方,“故南方多雨”,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由于想象中的龙能腾云驾雾,于是迷信龙能给人带来祥瑞,来到人间便可以化身为帝王天子,以致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直接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书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这些都可以看作后世耍龙灯的滥觞。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二月二的传说】

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二月二的民俗】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基本上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例如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抬头”在古天文学上的唯物解释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 农历二月初二,是淮安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名叫“龙抬头”,也称“龙头节”。“二月二龙抬头,家家男子剃龙头”。旧时淮安民间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春节前剃头理发到了二月二,已经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理发的时候。二月二龙抬头,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二月二剃头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毛头”也是这一原因,为取吉利在剃头中间加“龙”字,叫剃“龙”头,以区别其它时间的剃头,还有些女孩选此日穿耳孔。另外,家长们选此日送孩子们人学读书。 “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儿”。旧时,正月新娘不回门,媳妇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同时还有“出嫁的闺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灯,看了娘家的灯死公公”的迷信说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儿不准回娘家。一个多月的时间,闺女想娘,娘想闺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仅已经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儿回娘家。 “二月二,照房梁,蝎子、娱蛤无处藏”。这天,用过年祭祀剩下来的蜡烛点着,照房梁和墙壁,以驱灭害虫。另外,在这天,孩子们用筷子敲干瓢,边敲边说:“二月二,敲瓢叉,十个老鼠九个瞎。”用筷子敲酒盅说:“二月二,敲酒盅,十窝老鼠九窝空”,以此来驱鼠灭鼠。用白纸条书写“二月二,诸虫蚂蚁直入地”的“蜒蛐榜”,其中“诸虫蚂蚁直入地”要倒书,然后将其贴在桌腿或床脚上,以避虫蚁。 “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用青灰画粮囤或粮仓,或在门前用青灰画大小不等的圆圈,象征大圆接小圆,祈祷丰收,这又是民间一俗。 二月二,有的还有吃食除夕锅巴和妇女忌用针线的习俗。据说龙抬头时动针线,会伤害龙的眼睛。 二月二,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建国后此俗逐渐淡化。

【二月二的食俗】

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传说。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黄豆的。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

刘小春的个人履历

刘小春,男,汉族,1952年11月出生,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人,大学文化,副研究馆员,现任八步区文化馆馆长、贺州民族旅游艺术职业学校校长 、八步区政协常委、贺州市政协委员、广西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是全国著名的瑶学专家、瑶族舞蹈专家,先后在《社会科学》、《瑶学研究》、《中国舞蹈论坛》等学术权威杂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编写专著100多万字,代表专著《桂东瑶舞探秘》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瑶族舞蹈的开山之作,受到学术界广泛重视和好评。他创作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奖,曾荣获国家文化部、自治区、贺州市社会科学成果奖。他先后被梧州地区、贺州地区、贺州市政府授予“拔尖人才”称号,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全区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刘小春出生于工人家庭,因父亲早逝,他14岁便辍学,进入原贺县光明化工厂当工人,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但是,生活的磨难并没有湮灭他求知的欲望,在艰苦的环境中,他总是抱着一种奋发努力、乐观向上的态度,当时没有钱买书,就借书来看。在当工人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阅读各种书籍,并开始写诗、写小说,在地区、县里的刊物上发表。由于文笔较好,他19岁时被任命为贺县光明化工厂职工子弟小学校长,1975年10月被调到县文化馆工作,任《浮山》刊物的主编。1977年,改革春风吹拂中华大地,举国上下呈现出一派青年人求学求知的新风,为了进一步充实自己,他自学完初中、高中的全部课程,1984年参加广西高等自学考试,经过艰苦的努力,1986年、1996年先后获得自学考试中文大专文凭和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凭,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功底,为从事民族民间文化研究、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1975年进入文化馆工作后,通过几年的实践,刘小春认识到民族民间文化研究和保护的重要性。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便下乡采风。二十多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八步区每个乡村,深入到瑶山壮寨,爬山涉水行程6万余里,采访民间艺人3000多名,收集资料100多万字。艰苦的调查工作,结出丰硕的科研成果。上世纪80年代,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工程——全国艺术科学十大集成搜集、编写工作全面开展,他承担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学·广西卷·贺县资料汇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广西卷·贺县资料汇编》的编写任务,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两大集成贺县歌谣、故事、传说、民族民间舞蹈的搜集、编写工作。由于工作出色,他被自治区十大集成编委邀请到南宁,担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广西卷·瑶族舞蹈》编辑,1990年被评为十大集成先进工作者。上世纪90年代初,在多年致力瑶族舞蹈研究的基础上,他编撰了《桂东瑶舞探秘》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瑶族舞蹈的专著,他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此外,他还编撰了桂东壮族文化研究专著《南乡春色》、贺县民俗志书《贺县乡上情》以及《中华舞蹈志·广西卷》、《瑶族通史·瑶族舞蹈》、《广西大百科全书·传统舞蹈》等学术著作,发表了瑶族舞蹈论文《试论长鼓舞蹈文化在瑶族社会中的价值与地位》并获瑶族研究成果一等奖。2001年他被特邀出席首届中国舞蹈节中国舞蹈论坛,并在大会上宣读题为《试论广西民族舞蹈文化生态的失衡与自新》的论文,该论文已收录入中国舞蹈论坛论文集。2005年他主持贺州非物质遗产项目《瑶族盘王节》、《瑶族服饰》申报工作,于2006年获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他主持的《客家山歌剧》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名录获得成功。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了刘小春几十年潜心研究民族文化的先进事迹,引起很大反响。

刘小春的母亲曾是广西桂林桂剧团的名旦。因此,他在孩提时期就受到艺术的熏陶,在他身上表现出对艺术的天赋和执着的追求。在文化工作中,由最初的文学创作转变到舞蹈创作上,凭借多年专心瑶族舞蹈研究的成果,1986年他创作的瑶族舞蹈《歌堂夜》获得全国第一届舞蹈比赛编导表演三等奖。自此,他开始了舞蹈创作的生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陆续创作的一批文艺作品先后在全国、自治区舞蹈比赛中获得好评或奖励,如瑶族舞蹈《瑶年鞋》、《闹春铃》、《我从海上来》、《天帽》、《圣鼓》等参加广西民族舞蹈比赛均获得好成绩;瑶族舞蹈《瑶鼓风韵》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民族之光》演出,获得巨大反响;壮族舞蹈《板鞋抢亲》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及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节特别奖,舞蹈《贺州鼓神》、《壮乡秋色》获金、银奖;绝技舞蹈《中华龙抬头》获世界华人青少年艺术节金奖及广西中等专业艺术院校“红铜鼓”大赛特等奖;瑶族舞蹈《盘王大歌》、壮族舞蹈《月光上的绣球》分别获得全国第二届、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他从未受过专业舞蹈训练,却成为全国著名的舞蹈家,被誉为广西舞蹈界的奇才,为贺州乃至广西的民族舞蹈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作为文化馆馆长,组织策划群众文化大型活动也是他的主要工作。1991年至1992年,他带领贺县100多名瑶族青年参加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他作为这次文艺表演第四场分场编导,亲自参与创作,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20世纪90年代,他先后担任1995年贺县招商会开幕式文艺表演、贺县第八届运动会开幕式文艺表演、贺州地区第一届运动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等大型广场文艺活动的总导演,进入21世纪又先后担任贺州市第一届旅游文化节开幕式、贺州市第一届运动会开幕式、第七届至第十届中国瑶族盘王节、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桂林恭城桃花节、贺州市第一届文化艺术节、2008年黄洞瑶族盘王节、八步区首届运动会、2009年中国(贺州)瑶族盘王节等大型活动开幕式文艺表演的总导演,其执导的文艺表演,艺术手法独特、艺术品味较高,群众参与人数众多,多次受到领导、群众的高度赞扬。

刘小春作为一名基层文化馆馆长,几十年如一日地为群众文化事业努力工作,深入到厂矿、乡村、学校、机关事业单位辅导群众业余文艺团体、村屯文艺队伍的排练、演出,排练节目100多个,演出近千场,每年辅导排练、演出达到100多个工作日。1995年,刘小春创办了贺州民族旅游艺术职业学校,十多年来教学成果显著,培养了民族舞蹈专业学生600多人,成为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典范,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职业教育合格学校。在刘小春的带领下,八步区文化馆为群众文化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2008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四部委联合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9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广西唯一获得此殊荣的县(区)文化馆。这些成绩与荣誉,凝结着刘小春几十年的心血和辛勤的汗水,中央电视台以《文化馆长》为题对他进行了专题报道。

几十年来,刘小春对群众文化事业执着的追求和默默的奉献,为我们民族民间文化、群众文化事业传承作出突出贡献,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事业的守望者。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龙抬头舞蹈自学教程 龙抬头舞蹈教学视频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龙抬头舞蹈自学教程 龙抬头舞蹈教学视频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龙抬头表演

标题:龙抬头舞蹈自学教程 龙抬头舞蹈教学视频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223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