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阴先生壁古诗 爱上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古诗

国学综合

湖阴先生壁古诗 爱上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古诗

天才医神围观:℉更新时间:03-01 18:38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湖阴先生壁古诗 爱上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湖阴先生壁古诗 爱上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古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湖阴先生壁古诗 爱上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古诗

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所作。

原文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

茅舍庭院由于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自栽种的。庭院外一条小河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两座山峰仿佛要推开门,给主人送上满山的青翠。

注释

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排闼(tà):开门。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本诗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和环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生爱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洁净,下句写庭院的秀美。后两句写杨家周围的自然环境。生动地表现了主人爱美的情趣,因而成了传诵的名句。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应当是元丰前期的作品。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1,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北宋人,生卒年不详,曾居金陵(现江苏省南京市)。为大诗人、大政治家王安石隐居金陵(1078-1086)之邻居兼好友。王安石曾有多首诗赠于德逢。代表作有《寄杨德逢》等。

《书湖阴先生壁》的诗意是什么?

王安石古诗《书湖阴先生壁》表达的是诗人闲适的心情。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茅草房的屋顶,经常梳理更换,洁净如新,没有一丝青苔,庭院里亲手栽种的花草树木,成行成畦,院子外面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将绿油油的土地紧紧环绕,两座青山好象推开的大门,送来了清凉的风和清秀的景色。

院外的桑树枝叶稀疏,但楝花十分繁盛。微风轻拂,送来楝花的余香,越过墙头直达心间。黄色的小鸟轻轻地几声啼叫,惊醒了午间的残梦,恍恍惚惚,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中。

诗的前两句写到湖阴先生家里的庭院,茅草的屋顶经常更换茅草,鲜亮如新,没有结块成苔,院子里也干净整洁,亲手种植的花木赏心悦目。

后两句诗人将视线转向院外,写出了庭院所处的大环境。有山、有水、有田地,“护”和“送”两个字将景物描写得亲切自然,好像世外桃源活脱脱地就在眼前。

古人有在墙上题诗的习惯,诗兴大发,提笔就来,本诗就是作者在借眼前的景物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一位隐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里好友。诗歌本身是写的湖阴先生的居所,但表达的是诗人闲适的心情。

诗人借景也传达了对主人的夸赞之意,“长扫”、“自栽”、都是说主人勤劳朴实,热爱生活。“水护田”“山送青”山水都如此有情,更是表明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

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人工创造的庭院之美和天造地设的天然之美巧妙结合,把主人对自然环境的爱和自然环境对主人的爱融为一体,成为了千古名句。这样清新舒雅的生活,也成为我们心之所向。

书湖阴先生壁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诗。

字词释义

1、书:书写,题诗。

2、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3、壁:题壁诗

一、原文

书湖阴先生壁

其一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二、译文

其一

长把茅草屋檐扫干干净净无鲜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手培栽。

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其二

郊野桑枝招展,柳丝繁花装点春的容颜,风把香味收起悄悄的吹过墙垣。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疑疑惑惑,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

三、出处

《王临川集》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

二、作品赏析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三、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

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湖阴先生壁古诗 爱上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湖阴先生壁古诗 爱上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古诗视频书湖阴先生壁

标题:湖阴先生壁古诗 爱上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古诗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217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