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古诗词杜甫 佳人古诗词家人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佳人古诗词杜甫 佳人古诗词家人的文章,本文对文章佳人古诗词杜甫 佳人古诗词家人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佳人·杜甫》原文与赏析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这首诗是唐乾元二年(759),杜甫在秦州暂住时写的。唐朝自天宝十四年(755),发生安禄山叛乱至此五年间,战火连绵不绝,社会剧烈动荡,中央政权受到沉重的打击,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广大人民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痛苦,更是难以名状。杜甫亲身经历了这场灾难,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在这一时期写了许多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佳人》亦是其中之一,写的是一个弃妇的遭遇和志节。全诗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起首两句,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绝代有佳人”,这是诗人凝缩《李夫人歌》中“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而成的诗句,用在篇首,既点明题目,又示意诗中所写乃一旷代少有的美丽女子,但是,这样一位“绝代佳人”为什么不住在通都大邑的高门夏屋,却寂寂地住在这荒山深谷呢?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疑问,也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从“自云良家子”至“那闻旧人哭”,是佳人自述遭遇。她说:我出身于清白之家,只是因为家道衰落了,才来这里与草木同居。我有担任高官的兄弟,不幸在天宝末年关中受到安禄山叛军攻击时惨遭杀害。在这动乱的年代,就是当了高官也保不住自己和同胞骨肉。高官,又有何用!
尤其痛心的是世态炎凉,衰败招厌,万事多变,迅如风烛。料不到我的丈夫,那个趋炎附势的轻薄小人,看到我的兄弟被害,我家在政治上没有利用的价值了,就把我遗弃,另娶新妇。合欢花尚且知道朝开暮合,鸳鸯鸟尚且知道夜不独宿,而我的丈夫却无情无义连草木禽兽也不如!他所看见的只是新人的欢笑,哪里还听得到旧人的悲哭!
在这番话中,有对战乱的痛恨,官高不足保身的激愤,但最主要的是对母家失势,见弃于夫婿的悲愤。在这里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封建社会中,婚姻关系的实质,不过是政治利益的结合。美色、高才、深情都不能保证夫妻的白头偕老。描写弃妇的作品,在我国早就有了,它们分析妇女见弃的原因,或言色衰爱弛,或言无子归宁,或言“士也罔极,二三其德”,都不及《佳人》中所揭露的深刻。
第三部分,从“在山泉水清”至末尾,写佳人的志节。佳人的遭遇是不幸的,但她又是清醒而坚强的。一误岂可再误,她发誓要象“在山泉水”那样保持清冷纯洁,决不做“出山泉水”,浊流含垢。她吩咐侍婢去变卖自己的珍珠饰物,聊以糊口。回来后,又吩咐她牵过藤萝,遮补茅屋,以蔽风日。甘心于这种清苦的生活,最好不过地说明她幽居终老的决心。
接着诗人描写了“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这两个细节。山花是美丽的,她能不爱吗?摘下了,却不插发。为什么?世无知己,谁适为容。柏叶是苦涩的,如何可食呢?她一采就是一大把。为什么?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通过这两个细节,诗人含蓄地表达了佳人内心世界的高洁与苦痛。
最后诗人写道:“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勾画了一幅“人倚修竹残阳里”的惨淡图景,显示她纵然志节坚洁,伤心人毕竟别有怀抱。同时满怀深情地为佳人担忧:现在已经天寒日暮,不知道她那薄薄的衣衫能否敌他晚来风急?又似乎在告诉人们,这动乱的年代和险恶的世道并未过去,这位精神上受到巨大创伤的空谷佳人,今后能否经得起突如其来的横逆,依然令人十分忧虑。
全诗热情赞美的起句,意味深长的结尾,一气直下的人物自诉,含蓄蕴藉的志节表彰,花鸟山泉的贴切比喻,新人笑、旧人哭的鲜明对比,这一切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极大地增强了全诗的艺术魅力。这是细细读完此诗都能认识到的,就不赘述了。
(“侍婢”两句)卖珠补屋,故家暴贫真境,未经过者以为迂。(钟评)(“摘花”四句)清境难堪,然自不恶。(钟评) (钟惺、谭元春《诗归》卷十九)
“自云”二字,直管到“出山泉水浊”,皆代佳人语。“侍婢”以下六句,乃叙述佳人行径,而端庄静一,凄寂无聊光景,宛然在目。大抵佳人事必有所感,而公遂借以写自己情事。有至贵之物在身,而不足以自庇,故云“卖珠”、“补茅屋”,非实事也。(王嗣奭《杜臆》卷三)
偶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全是托事起兴,故题但云《佳人》而已。后人无其事而拟作,与有其事而题必明道其事,皆不足与言乐府者也。“在山”二句,似喻非喻,最是乐府妙境。末二语,嫣然有韵,本美其幽闲贞静之意,却无半点道学气。(黄生《杜诗说》)
今按《容斋随笔》,言朱庆余《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一首,通篇不言其人之美,而端庄佳丽,见于言外,非第一人不足当之。此诗题曰《佳人》,通篇亦不言其人之美,至结二句云: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则端庄佳丽,亦非第一人不足当之。(施鸿保《读杜诗说》卷七)
佳人 杜甫的古诗是什么意思?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释】关中:指长安。
转烛:烛光随风转动,喻指世事变幻不定。
合昏:檀簟名,即夜合花,其花朝开夜合。
动:动辄,往往之意。盈:满。
掬:双于合捧。
【解析】诗的主人公是一位在战乱中家道哀落又遭丈夫遗弃,飘零到山中安家的女子,社会动乱,世态炎凉,命运对这位遭此不幸的女子更加不平。然而主人公坚贞不屈,没有被不幸所压倒,将寂竞孤独、冷暖哀怨积压于内心深处,在清贫困窘中顽强地生活着。诗人以青柏的崇高、羊竹的劲拔、泉水的清白比喻空谷佳人的高尚品格。因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当时杜甫已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着属寄居秦州(今甘肃天永),生活十分困难。译串寄托了诗人的慨叹,又投上了诗人自己的影子。故写得现实、生动、亲切感人,读后回肠荡气。
[唐]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
[唐]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1
[唐]杜甫《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释:
1、上句言其色之美,下句喻其品之高。绝代:犹绝世、举世无双,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改“世”为“代”。幽居:隐居。空谷:幽深的山谷。
2、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女子,据后“官高”句,则佳人出于官宦人家。
3、依草木:应上“幽居空谷”。
4、关中:今陕西中部一带,此实指长安。天宝十五载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丧乱:指安史之乱。
5、“官高”二句:谓连兄弟的尸骨都不能收殓,官高又有何用?
6、世情:世态人情。恶(wù):厌恶,嫌弃。衰歇:衰败失势。
7、转烛:比喻世事变幻,富贵无常;亦喻时间变化迅速,转瞬即逝。
8、轻薄儿:夫婿喜新厌旧,故曰“轻薄儿”。
9、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10、合昏:即夜合花,又名合欢花,朝开夜合,故曰“知时”。
11、鸳鸯:水鸟,雌雄上句言其色之美,下句喻其品之高。江总《闺怨篇》:“池上鸳鸯不独宿。”
12、旧人:指弃妇,佳人自谓。
13、“在山”二句:徐增曰:“此二句,见谁则知我?泉水,佳人自喻;山,喻夫婿之家。妇人在夫家,为夫所爱,即是在山之泉水,世便谓是清的;妇人为夫所弃,不在夫家,即是出山之泉水,世便谓是浊的。”(《说唐诗》卷一)仇兆鳌则曰:“此谓守贞清而改节浊也。”(《杜诗详注》卷七)亦通。
14、“侍婢”二句:极写佳人生活之艰苦凄凉。侍婢卖珠,见其生活拮据。牵萝补屋,见其所居破败。萝:即女萝,一种有藤植物。
15、“摘花”句:花以插发,而佳人却摘而不插,说明无心修饰,亦“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卫风·伯兮》)意。
16、“采柏”句:柏实味苦,自不能食,却常常采满一把,有清苦自甘、其苦自知意。动:常常。掬(jū):两手捧取。
17、翠袖:泛指佳人衣着。
18、修竹:长竹。竹有节而挺立,以喻佳人的坚贞操守。
赏析:
诗中佳人的形象典型而又独特,可怜而又可敬。国难当头,家庭破败,个人被弃,遭遇是悲惨的。诗人用赋的手法叙述佳人的悲惨遭遇和孤苦生活,又用比兴的手法赞美她的高洁情操,将客观描写与主观寄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着意塑造的绝代佳人身上寄寓了诗人自己的感慨和理想。
[唐]杜甫《佳人》原文、注释、赏析2
《佳人》原文
作者:唐·杜甫
绝代有佳人(1),幽居在空谷(2)。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3)。
关中昔丧乱(4),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5),不得收骨肉(6)。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7)。
夫婿轻薄儿(8),新人美如玉(9)。
合昏尚知时(10),鸳鸯不独宿(11)。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12)。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13),牵萝补茅屋(14)。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15)。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16)。
《佳人》注释
(1)绝代:冠绝当代,举世无双。佳人:貌美的女子。
(2)幽居:静处闺室,恬淡自守。
(3)零落:飘零沦落。依草木:住在山林中。
(4)丧乱:死亡和祸乱,指遭逢安史之乱。
(5)官高:指娘家官阶高。
(6)骨肉:指遭难的兄弟。
(7)转烛:烛火随风转动,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8)夫婿:丈夫。
(9)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
(10)合昏:夜合花,叶子朝开夜合。
(11)鸳鸯:水鸟,雌雄成对,日夜形影不离。
(12)旧人:佳人自称。
(13)卖珠:因生活穷困而卖珠宝。
(14)牵萝:拾取树藤类枝条。也是写佳人的清贫。
(15)采柏:采摘柏树叶。动:往往。
(16)修竹:高高的竹子。比喻佳人高尚的节操
《佳人》翻译
有位举世无双的美人,隐居在空旷的山谷中。
她说自己是高门府第的女子,飘零沦落到与草木相依。
过去关中一带遭遇战乱,家里的兄弟全被乱军杀戮。
官居高位又有什么用?自己兄弟的尸骨都无法收埋。
世俗人情都厌恶衰败的人家,万事就像随风而转的烛火。
丈夫是个轻薄子弟,抛弃了我又娶了个美丽如玉的新人。
合欢花尚且知道朝开夜合,鸳鸯鸟成双成对从不独宿。
丈夫只看见新人欢笑,哪里听得到旧人哭泣?
泉水在山里是清澈的,出了山就浑浊了。
让侍女典卖珠宝维持生计,牵把青萝修补茅屋。
摘下来的花不愿插在头上,喜欢采折满把的柏枝。
天气寒冷,衣衫显得分外单薄,黄昏时分,独自倚在修长的竹子上。
《佳人》赏析
这首诗作于759年(乾元二年)秋季,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在此之前,杜甫被迫辞掉华州司功参军职务,为生计所迫,携带妻子,翻山来到边远的秦州。杜甫对大唐朝廷,竭忠尽力,丹心耿耿,最后却落得弃官漂泊的窘境。即便是在关山难越、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仍始终不忘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样的不平际遇,这样的高风亮节,和诗中女主人公是很相像的。因此,这首诗既反映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寄托。诗中人物悲惨的命运与高尚的情操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既让人同情,又令人敬佩。诗人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悲苦的生活,同时用“比兴”的手法赞美了她高洁的品格。全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感人肺腑,能强烈地引起读者的共鸣,是杜甫诗中的佳作。
全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倾诉被丈夫抛弃的大不幸。第三段,赞美佳人虽遭不幸,尚能洁身自持的高尚情操。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开头两句点题,上句写其貌之美,下句写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环境,衬出佳人的孤寂,点出佳人命运之悲,处境之苦,隐含着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以上四句是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从此处以下转为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当年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兄弟们惨遭杀戮。官位高也没有什么用,他们死后连尸骨都得不到收殓。“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这里指长安。756年(天宝十五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官高”呼应上文的“良家子”,强调绝代佳人出自贵人之家。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这四句托物兴感,刻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宋代的刘辰翁评论说:“闲言余语,无不可感。”“转烛”,以风中的烛光,飘摇不定,比喻世事转变、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写负心人的无义绝情,被抛弃的人伤心痛苦。在佳人倾诉个人不幸、慨叹世情冷漠的言辞中,充溢着悲愤不平的情绪。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强烈对照,被遗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苦之状,如在目前。夜合花朝开夜合,所以说“知时”。鸳鸯则多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这几句似悲似诉,佳人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洁端丽之意。同时,可见佳人居家环境的简陋清幽,生活的清贫困窘。浦起龙评论说:“这二句,可谓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无此语也。”它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但在这首诗中,有多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或以新人旧人为清浊,或以前华后憔为清浊,或以在家弃外为清浊,或以守贞为清、改节为浊。还有人认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妇人为夫所爱,世人便认为她是清的;为夫所弃,世人便认为她是浊的。另一种解释是佳人怨其夫之辞。人处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在山,没有什么能影响其清澈。佳人的丈夫出山,随物流荡,于是就成了山下的浊泉。而她则宁肯受饥寒,也不愿再嫁,成为那浊泉。这就像晋代孙绰《三日兰亭诗序》所说的那样:“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末尾几句以写景作结,刻画出佳人的孤高和绝世而立,画外有意,象外有情。在体态美中,透露着意态美。这种美,不只是一种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种理想美。诗句暗示读者,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经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劲节的绿竹,有着高洁的情操。诗的最后两句,为后人激赏,妙在对美人容貌不着一字形容,仅凭“翠袖”、“修竹”这一对色泽清新而寓有兴寄的意象,与天寒日暮的山中环境相融合,便传神地刻画出佳人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幽姿高致。
这首五言古体诗,从开篇一路下来,都是“说”,到了结尾两句,才以一幅画面忽然结束。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没有拿一个结局去迁就读者的胃口,而是用一个悬念故意吊着读者的胃口。读过这首诗的人,一闭上眼睛,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位绝世美貌却格外不幸的佳人,在秋风中,在黄昏里,衣裳单薄,孤伶伶地站在那里,背靠着一丛竹,眼里流露着哀愁。
在古代,以弃妇为题材的诗文不乏佳作。如《诗经·卫风》中的《氓》,汉乐府里的《上山采蘼芜》等,而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写被废弃的陈皇后,其中“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娱”两句,正是杜甫《佳人》诗题的来源。杜甫很少写专咏美人的诗歌,《佳人》却以其格调之高而成为咏美人的名篇。山中清泉见其品质之清,侍婢卖珠见其生计之贫,牵萝补屋见其隐居之志,摘花不戴见其朴素无华,采柏盈掬见其情操贞洁,日暮倚竹见其清高寂寞。诗人以纯客观叙述方法,兼采夹叙夹议和形象比喻等手法,描述了一个在战乱时期被遗弃的上层社会妇女所遭遇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她的高尚情操,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佳人》评析
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佳人》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杜甫的诗全集栏目。()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佳人古诗词杜甫 佳人古诗词家人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佳人古诗词杜甫 佳人古诗词家人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