笺结尾的诗词 笺字结尾的诗

国学综合

笺结尾的诗词 笺字结尾的诗

仙神之逆围观:℉更新时间:02-29 21:52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笺结尾的诗词 笺字结尾的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笺结尾的诗词 笺字结尾的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笺结尾的诗词 笺字结尾的诗

关于信笺的诗句

1.关于书信的诗句

落花时 纳兰容若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

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

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虞美人纳兰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使青鸟兮衔书,恨独宿兮伤离居。李白 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

李白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

李璟 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李白 书无鸿雁如何寄,肠断催归作麽回。

向子諲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晏几道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 此情怀、纵写香笺,凭谁与寄。

柳永 别来凭谁诉,空寄香笺,拟问前欢甚时更。欧阳修 香笺小字寄行云。

纤腰非学楚,宽带为思君。晁补之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 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李白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李白。

2.关于书信的诗句

《饮马长城窟行》

——汉·无名氏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结素鱼贻友人》

——唐·李冶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家书后批二十八》

——唐·韩偓

四序风光总是愁,鬓毛衰飒涕横流.

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得家书》

——唐·杜甫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临老羁孤极,伤时会合疏.二毛趋帐殿,一命侍鸾舆.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农事空山里,眷言终荷锄.

《赠猎骑》

——唐·杜牧

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渔家傲》

——宋·陆游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端州江亭得家书》

——唐·李绅

雨中鹊语喧江树,风处蛛丝飏水浔.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蝶恋花》

——宋·赵令畤

尺素重重封锦字.未尽幽闺,别后心中事.佩玉采丝文竹器.愿君一见知深意.

环玉长圆丝万系.竹上斓斑,总是相思泪.物会见郎人永弃.心驰魂去神千里.

《蝶恋花》

——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3.与书信有关的诗句

古代书信的“美称”

河北 张木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称,赋予了美好的情趣。“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动人的情境!

鱼肚子里真有“尺素书”吗?古人的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故书信即称尺素书。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因此,“双鲤”为书信的代称。前面引诗中的“烹鲤鱼”并非真烹,不过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罢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信又常常合称“鱼雁”,例如古诗有“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在纸发明以前,古人除用绢、帛写信外,还以竹片、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为简、札、牍,故书信有时又称“书简”、“书札”、“书牍”或“简札”、“简牍”。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牍”、“尺翰”、“尺书”等等美称。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书信的代称。晏殊有词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4.关于书信的诗句有哪些

1.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唐代:陈玉兰《寄外征衣》

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

2.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汉·无名氏《饮马长城窟行》

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3.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唐·李冶《结素鱼贻友人》

尺素像冰雪一般洁白,结成双鲤鱼的模样,要想知道心里想的事情就要打开鱼腹看书信。

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 《春望》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5.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秋思》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6. 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唐·韩偓《家书后批二十八》

我寄的书信还没有到但是我的心早就已经带到,想念已经在孤城海岸头。

7.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明·袁凯 《京师得家书》

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8.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唐·杜甫《得家书》

在外游荡给家中寄书信,返家就带上家书。

9.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唐·杜牧《赠猎骑》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出处

10. 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宋·陆游《渔家傲》

流着泪面对这空白的书信纸,心中的思念之情怎么能一张纸就能表达出来的,当书信寄出再收到的时候,这已经是明年的事情了。

书信是相隔较远,暂时见不到面的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书信拥有悠久的历史且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使用。书信在人类的交流与沟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今含义

1、指传送书札的使者。书指函札,信指使人。

《晋书·陆机传》:"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

《南齐书·鱼复侯子响传》:"臣累遣书信唤 法亮渡,乞白服相见。"

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六:"一日,公厅肃客,有急足声。喏云:某知州府有书信,今且往某州下书,回途却请回信。"

2、指信札。

唐王驾《古意》诗:"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余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芸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

冰心《晚晴集·空巢》:"虽然我在中部,他在西部,我们却是书信不断。"

简称书信为"信",那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书写材料演变等原因,书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下面略举数端。

信件还可分为许多种类,如公函、私信、便函、家信、情书等等。

例句

锦字书:李白《久别离》诗:"别来几春末还家,玉窗又见樱桃花。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磋。

锦文:冯梦龙《挂枝儿·耐心》:"锦文织就,薄幸回颜。"薄幸,犹冤家,旧时女子对意中人的呢称。

锦书:唐人刘兼《征妇怨》诗:"曾寄锦书无限意,塞鸿何事不归来"

锦中书:唐耿湋(wei音围)《古意》诗:"叶下统窗银烛冷,含啼自草锦中书。"

家书:宋赵抃(bian音变)《闻岭外寇梗》诗:"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干回路不知。"

家问:《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

家报:李渔《蜃中楼·传书》:"奴家还有一封家报,你可差个的当的差役,投到洞庭龙官。"

乡书: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末终,涕泪藉嫌素中。"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礼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

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5.关于书信的诗句有哪些

1、《京师得家书》明代: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释义: 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2、《秋思》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释义: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3、《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释义: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4、《逢入京使》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释义: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5、《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释义: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6.关于书信的诗句有哪些

1、《京师得家书》明代: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释义:

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2、《秋思》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释义: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3、《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释义: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4、《逢入京使》唐代: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释义: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5、《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释义: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7.与书信有关的诗句

古代书信的“美称”河北 张木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是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称,赋予了美好的情趣。“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动人的情境!鱼肚子里真有“尺素书”吗?古人的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故书信即称尺素书。

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因此,“双鲤”为书信的代称。前面引诗中的“烹鲤鱼”并非真烹,不过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罢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信又常常合称“鱼雁”,例如古诗有“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在纸发明以前,古人除用绢、帛写信外,还以竹片、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为简、札、牍,故书信有时又称“书简”、“书札”、“书牍”或“简札”、“简牍”。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左右,故信又有“尺牍”、“尺翰”、“尺书”等等美称。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书信的代称。晏殊有词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

带笺若二字的古诗词

1、来吾导夫先路(先秦·屈原·《离骚》)

2、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猖披兮(先秦·屈原·《离骚》)

3、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先秦·屈原·《离骚》)

4、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先秦·屈原·《离骚》)

5、望崦嵫而匆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先秦·屈原·《离骚》)

6、路修远以周流;扬云霓之晻蔼兮(先秦·屈原·《离骚》)

7、诏西皇使涉予;路修远以多艰兮(先秦·屈原·《离骚》)

8、腾众车使径待;路不周以左转兮(先秦·屈原·《离骚》)

9、八千里路云和月(宋·岳飞·《满江红》)

10、碣石潇湘无限路(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1、千岩万转路不定(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2、路上行人欲断魂(唐·杜牧·《清明》)

13、吾将归乎东路(魏晋·曹植·《洛神赋》)

14、沉醉不知归路(宋·李清照·《如梦令》)

15、沈醉不知归路(宋·李清照·《如梦令》)

16、蓬山此去无多路(唐·李商隐·《无题》)

17、松间沙路净无泥(宋·苏轼·《浣溪沙》)

18、酒困路长惟欲睡(宋·苏轼·《浣溪沙》)

19、车箱入谷无归路(唐·杜甫·《望岳》)

20、醉归江路野梅新(宋·苏轼·《浣溪沙》)

21、梦到故园多少路(宋·苏轼·《浣溪沙》)

22、望断高唐路(宋·苏轼·《蝶恋花》)

23、烽火扬州路(宋·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4、楼高不见章台路(宋·欧阳修·《蝶恋花》)

25、宝马雕车香满路(宋·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

26、翁醴胖路(先秦·屈原·《天问》)

27、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蝶恋花》)

28、忍顾鹊桥归路(宋·秦观·《鹊桥仙》)

29、彼路斯何(先秦·诗经·《采薇》)

30、谁知巴峡路(宋·苏轼·《临江仙》)

31、柳阴路曲(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32、马趁香微路远(宋·苏轼·《西江月》)

33、山重水复疑无路(宋·陆游·《游山西村》)

34、路转溪桥忽见(宋·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35、黯黯长安路(宋·陆游·《蝶恋花》)

36、夜夜眉州路(宋·陆游·《蝶恋花》)

37、禹庙兰亭今古路(宋·陆游·《蝶恋花》)

38、路险难兮独后来(先秦·屈原·《九歌 山鬼》)

39、皇路当清夷(宋·文天祥·《正气歌》)

40、客路青山外(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41、征人归路许多长(宋·晏几道·《鹧鸪天》)

42、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宋·晏几道·《鹧鸪天》)

43、征人归路许多长(宋·晏几道·《鹧鸪天》)

44、又携书剑路茫茫(宋·辛弃疾·《鹧鸪天》)

45、路横斜(宋·辛弃疾·《鹧鸪天》)

46、路横斜(宋·辛弃疾·《鹧鸪天》)

47、人间路窄酒杯宽(宋·辛弃疾·《鹧鸪天》)

48、明朝归路有人摧(宋·辛弃疾·《鹧鸪天》)

49、梦断东风辇路尘(宋·辛弃疾·《鹧鸪天》)

50、平原忽兮路遥远;带长剑兮挟秦弓(先秦·屈原·《九歌 国殇》)

51、宫花载路锦成堆(宋·无名氏·《鹧鸪天》)

52、不辞贤路甘栖棘(宋·无名氏·《鹧鸪天》)

53、凭阑试问秦楼路(宋·无名氏·《鹧鸪天》)

54、晚过银河路(宋·晏几道·《蝶恋花》)

55、远水来从楼下路(宋·晏几道·《蝶恋花》)

56、路隔银河犹可借(宋·晏几道·《蝶恋花》)

57、小屏风上西江路(宋·晏几道·《蝶恋花》)

58、相寻梦里路(宋·晏几道·《临江仙》)

59、路隔银河犹可借(宋·晏几道·《蝶恋花》)

60、晚过银河路(宋·晏几道·《蝶恋花》)

61、远水来从楼下路(宋?晏几道?《蝶恋花》)

62、渐见靴刀迎夹路(宋?苏轼?《渔家傲》)

63、云海路应迷(宋?辛弃疾?《水调歌头》)

64、一百八盘狭路(宋?辛弃疾?《水调歌头》)

65、长安路远(宋?辛弃疾?《水调歌头》)

66、思灵保兮贤姱;路少獯湓(先秦?屈原?《九歌 东君》)

67、芳草迷归路(宋?苏轼?《点绛唇》)

68、当路游丝萦醉客(宋?欧阳修?《浣溪沙》)

69、当路游丝萦醉客(宋?欧阳修?《浣溪沙》)

70、马蹄日日章台路(近代?王国维?《蝶恋花》)

71、天台旧路(宋?苏轼?《减字木兰花》)

72、敧帽闲寻西瀼路(宋?陆游?《满江红》)

73、芳草不迷行客路(宋?辛弃疾?《满江红》)

74、青溪路断猩鼯泣(宋?辛弃疾?《满江红》)

75、西崦路(宋?辛弃疾?《满江红》)

76、怕他年、重到路应迷(宋?辛弃疾?《满江红》)

77、白首路(宋?辛弃疾?《满江红》)

78、仙源归路碧桃催(宋?晏几道?《浣溪沙》)

79、风意未应迷狭路(宋?晏几道?《浣溪沙》)

80、柳长莎软路萦回(宋?晏几道?《浣溪沙》)

81、仙源归路碧桃催(宋?晏几道?《浣溪沙》)

82、柳长莎软路萦回(宋?晏几道?《浣溪沙》)

83、风意未应迷狭路(宋?晏几道?《浣溪沙》)

84、我欲穿花寻路(宋?黄庭坚?《水调歌头》)

85、鹏路快扶抟(宋?无名氏?《水调歌头》)

86、输奂路纱(宋?无名氏?《水调歌头》)

87、骑鲸路稳(宋?苏轼?《水龙吟》)

88、听鸣矟辇路(宋?无名氏?《满庭芳》)

89、忘了寻春路(宋?辛弃疾?《蝶恋花》)

90、禁路莫踟蹰(宋?无名氏?《临江仙》)

91、行膺当路荐章荣(宋?无名氏?《临江仙》)

92、要识世间平坦路(宋?黄庭坚?《蝶恋花》)

93、朦胧避路野花羞(宋?辛弃疾?《浣溪沙》)

94、系牛莫系门前路(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95、忘却画、盘园路(宋?辛弃疾?《水龙吟》)

96、人疑是、桃源路(宋?辛弃疾?《水龙吟》)

97、路险兮、山高些(宋?辛弃疾?《水龙吟》)

98、乱山衰草还家路(宋?欧阳修?《渔家傲》)

99、山河表里潼关路(元?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100、凄凄芳草路无泥(宋?无名氏?《西江月》)

诗笺的诗句诗笺的诗句是什么

诗笺的诗句有:云里诗笺带海岚,诗笺满泪痕。

诗笺的诗句有:公正说诗笺七月,诗笺元襞彩。结构是:诗(左右结构)笺(上下结构)。拼音是:shījiān。注音是:ㄕㄐ一ㄢ。

诗笺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东汉郑玄所作的毛诗笺。2.用来写诗的纸张。

二、引证解释

⒈亦作“诗_”。写上诗的笺纸;供写诗的笺纸。引清孔尚任《再题东原草堂并谢留饭》诗:“花朵萧__不碍,诗_狼籍壁难容。”清黄遵宪《用写经斋体送叶损轩之申江》诗:“索和诗笺停玉版,判依文稿阁牙_。”鲁迅《集外集拾遗·<北平笺谱>序》:“不久_廓其技于笺纸,才华蓬勃,笔简意饶,且又顾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诗笺乃开一新境。”⒉本指汉郑玄为《毛诗》作的笺注。后泛指为诗集作的笺注。宋蔡梦弼有《杜工部草堂诗笺》。

三、国语词典

东汉郑玄所作的毛诗笺。

四、网络解释

诗笺诗笺,本指汉郑玄为《毛诗》作的笺注,后泛指为诗集作的笺注,也指诗集。又指写上诗的笺纸或供录写诗词的笺纸。

关于诗笺的诗词

《浣溪沙·曩阅都肆丛册中,见桂未谷寄内诗笺》

关于诗笺的成语

蛮笺象管鱼笺雁书敦诗说礼杜默为诗

关于诗笺的词语

蛮笺象管诗情画意沈诗任笔敦诗说礼枕籍诗书鱼笺雁书寄情诗酒杜默为诗画意诗情诗朋酒友

关于诗笺的造句

1、是的,祖国大地上充满着喜悦,如今,喜悦的诗笺上写满骄傲的篇章:抬头见喜、人杰地灵、惠民工程、和谐发展、扩内需保增长、经济复苏。中国的喜悦总是如期而至,如期而至的中国喜悦就是如此动人、美妙、丰富和深刻!

2、这一类新进士人“重词赋而不重经学,尚才华而不尚礼法”。

3、悠悠光阴在人世间流走,花凋无声,叶落无影,一方残阳斜铺成诗笺,由暮色里柔风摇动的梧桐叶,看到梦境中才有的曼妙红颜。

4、愿我思念的涟漪,化作这帧诗笺,融进你的心魂

5、由他本人口述,其助手记录,完成了《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皇皇百多万言的巨著。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诗笺的详细信息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笺结尾的诗词 笺字结尾的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笺结尾的诗词 笺字结尾的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笺字诗句

标题:笺结尾的诗词 笺字结尾的诗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200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