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中庸名言警句及翻译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中庸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中庸名言警句及翻译的文章,本文对文章中庸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中庸名言警句及翻译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中庸名句经典语录及译文大全
【 #能力训练# 导语】中庸既是对为人处世的精辟总结,又体现了做人的规范与智慧,因此,它对于人们提高自己的行为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下面是 分享的中庸名句经典语录及译文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1.中庸名句经典语录及译文
1、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中庸·知物》
【译文】君子所秉持的道,往大了说,天下没有什么能承载得了;往小了说,天下没有谁能剖析得了的。
2、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知物》
【译文】君子所秉持的中庸之道,是从普通男女之间的浅近道理开始的,但推究到精深深奥处,就能明察天地上下一切事物了。
3、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笃行》
【译文】道存在于人们之间,并不远离大家。但有人修道却故作高深,使中庸之道日益与大家远离,那就不可以称做修中庸之道了。
4、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纲领》
【译文】人们秉受天赋的理叫做性,遵循本性的自然发展行事叫做道,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到众人就是教化。
5、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正心》
【译文】天下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官爵俸禄是可以放弃的。雪白的刀刃是可以践踏而过的,但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6、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程子提示》
【译文】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常规叫做庸;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庸的意思是天下的定理。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纲领》
【译文】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显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8、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知人》
【译文】君子的言行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小人的言行则完全违背中庸的道理。这是因为,君子能时时省察对于中庸的理解,做到随时而异,适中不偏;小人对于中庸的理解,则任性妄为,肆无忌惮。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修身》
【译文】君子安心于此时此刻所处的地位去做本分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向来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向来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 人应该做的事;向来处于边远的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向来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10、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修身》
【译文】君子身处上位的时候,不作威作福,不欺凌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君子身处下位的时候,不钻营攀附,不会乞求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只求端正自己而不乞求于别人,那么心中就会泰然而没有怨恨。上不怨恨苍天,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安处现状来等待天命的安排,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
2.中庸名句经典语录及译文
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第一章》
【释义】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无所偏向,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标准。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第一章》
【释义】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 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 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克制住。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中庸·第十四章》
【释义】君子高居上位,不会去凌虐居于下位的人。君子居于下位,也不会去巴结居于上位的人。自己正直就不会去乞求别人,这样,就无所怨恨,对上不怨恨天命,对下不归咎别人。
4、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第十五章》
【释义】求取君子之道的方法,就像走远路一样,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处一样,一定要从低处开始。
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中庸·第二十章》
【释义】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第二十章》
【释义】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详尽细密地探究事物的原理,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谨慎思考,辨清是非,当获得了真理之后,就要坚决地去实践它。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第二十一章》
【释义】由于内心诚实而明察事理,这叫作天赋的本性;由于明察事理后达到内心真诚,这叫作后天的教育感化。凡心真诚也就会自然明察事理,而明察事理也就会做到内心诚实。
8、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中庸·第二十八章》
【释义】愚昧的人往往喜欢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卑贱的人却常常喜欢独断专行。他们生于现在的时代不遵守当今的法律,却一心想去恢复古代的法律。这样的人,灾祸一定会降到他们的身上。
9、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中庸·第十章》
【释义】君子善于与人协调,又决不无原则地迁就别人,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君子真正独立,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国家太平、政治清明时,君子不改变穷苦时的操守,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国家混乱,政治黑暗时,君子到死坚持操守,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
10、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中庸·第十四章》
【释义】君子在自己所处的低位上行使自己所奉行的道理,从来不会倾慕本位之外的东西。
3.中庸名句经典语录及译文
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这句话直接意思是:一个人学一次就学会了,我学一次学不会,就练习上百上千次。如果一只笨鸟想要先飞,就得懂得预先精进地练习,甚至常常是成百上千次的练习。
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
3、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他们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停止;不问则已,既然要问,不问到彻底明白绝不停止。
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5、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为人之道,平淡而不令人厌恶,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6、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7、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天下最为真诚的人,才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本性;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才能够充分发扬别人的本性;只有充分发扬别人的本性,才能够完全发扬事物的本性;才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并列成三了。
8、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4.中庸名句经典语录及译文
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就是指宇宙万物在没有经过任何造作之前的那种天然自然的状态。性,就是指宇宙万物本来具足的那个实体,虽然会受外境影响,但不会改变的那个本质。率性,就是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道,就是人类本有无声无臭的自然天性,纯净纯善,却是一切理想思路的主体,但能不失去它的真纯面目,就叫做“道”。修道,就是修治习性的污染,从而使人能够遵道而行,复原其本性的历程,就叫做修道。《中庸》通篇所讲的,就是修道的教法、
二、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这个“道”和我们自性是一体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虽然觉察不到“道”,但“道”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的身心偏离大道,被妄想邪念所迷惑,就会走向邪道了。
三、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为什么古人提倡慎独?因为我们人的自性和宇宙万物的自性,都是一体的,都是相通的,谁也欺瞒不了谁,所谓“人心念才起,天地已悉知”,君子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自欺欺人,即使在闲居独处的时候,也能谨慎不苟,戒慎恐惧了。
四、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什么是“中”呢?就是我们一念不觉,因为被外物所迷惑,所发出喜、怒、哀、乐、爱、恶、欲等诸多妄情之前的那个状态;就是我们原本清净无染、寂然不动的那个自性,自性是不偏不颇,至真至善,应对万事万物能够无往而不中。
什么是和呢?即使我们不能恢复自性,但若能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使其能够不过分,就可以称之为“和”。
五、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就是无过也无不及,可常行之道。君子志存高远,不注重物质享受,所以能够背尘合觉,正大无私而合乎中庸之道。小人但求生活舒适,满足欲 望,所以不是偏于竞争躁进,就是偏于安逸享乐,得到了就骄傲,失去了就抱怨,无论怎么做,都在违背中庸之道。
六、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解释】先要施行善政要得到贤臣,要得到贤臣必须先修正自身,要修正自身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要加强自己的道德品质,必须以仁义为首。
七、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
【释义】上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本性,依照其本性做事,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过程,就叫做教。
八、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君子安分守己,心态平易,胸怀坦荡,以待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所以才抱着侥幸之心铤而走险,胡作非为。
九、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一个人喜欢学习,虽然算不上智慧,但足以破除愚昧,所以说已经接近于智慧了。一个人能够身体力行,虽然算不上仁,但足以格除私欲,所以说已经接近于仁了。一个人能够知道耻辱,而不自甘堕落,就足可以立志,能够立志,就已经接近于勇了。
十、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事情之前,一点计划都没有,而是仓促去做,就会随时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忧患,最终导致失败。如果预先有所准备,那就很容易获得成功了。
5.中庸名句经典语录及译文
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译文:爱好学习,虽然不是智慧,但已经接近于智慧了;只要将所学付诸实践行动,就已经接近于“仁道”了;只要还有羞耻之心,就已经接近于勇敢了。
二、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译文:人不怕笨,就怕懒,所谓“勤能补拙”,别人付出一倍的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情,我们可以付出百倍的精力去做;别人付出十倍努力才能够成功的,我们可以付出千倍的努力,这样就可以做到“笨鸟先飞”了。
三、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译文: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求正己而不外求于人,所以也就不会招致怨恨了。因为君子乐道安命,安分守己,所以也就不怨天不尤人了。
四、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译文:愚蠢没有智慧的人,因为见识短浅,往往喜欢自作聪明,自以为是,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身份卑贱没有地位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往往喜欢独断专行,超越自己分内的事情。
五、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译文:“中”就是天下正确的道理,“庸”就是天下固定不变的法则。
《中庸》中关于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
聪敏而喜爱学习,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译: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感觉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感到厌倦。
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我并不是生来就有学问的人,而是因为喜爱古人留下的文化,通过勤奋学习求得学问的人。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
学习就像在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学到之后又害怕自己会忘记。
余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苦苦思索,但这毫无益处,不如去学习。
第二篇翻译: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集中,就只能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便记住了,也记不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还会不到吗?
中庸的名句
中庸的名句
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出自《礼记·中庸》。要广泛地多方面地学习;有不明白的地方要追问;再仔细地思考、分析;对不同意见要分辨清楚、讨论明白;明白了、懂得了,就要坚定、踏实、不懈地去实行。这些话讲的是求学治学、步步递进、不断进步、知行统一的道理。
2.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出自《中庸·正心》。《诗经》中说道“穿着华美的锦衣,外面罩着一层套衫”,这是为了避免华美的衣服太过于显露。因此,君子的处世之道,在于外表安然,但内在的美德日益彰明;小人的处世态度在于,外表华美,但随着时间便会日益暗淡。
3.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出自《礼记·中庸》。豫:同“预”,事先。废:败坏。跲:绊倒;不通畅。做任何事情,有准备就容易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之前考虑好,就不会打结中断;办事之前准备好,就不会遭遇困境;行动之前有准备,就不会懊悔;道路预先选好,就不会走投无路。
4.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于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
出自《中庸·正心》。【译文】君子在内心省察自己,就不会有过失和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君子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因为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严格要求自己。
5.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出自《礼记·中庸》。君子在不被人所看到的地方也应当谨慎敬戒,在不被人所听闻的时刻也应怀有警醒慎惧之心;世上没有什么暗中和细微的事情不会显露,所以君子即使在无人监督、单独行事的时候,行为也会谨慎庄重的。这些话指出有修养的君子不仅在公开场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在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和谨慎。
6.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出自《礼记·中庸》。中庸,是天下人共同的根本,和,是天下人共同遵循的准则;达到中和的状态,天地便会各在其位,万物别刻意生长发育。
7.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出自《礼记·中庸》。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就学它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就学它一千次。这句话是说为了掌握某种本领或学识而宁愿付出百倍的努力;鼓励人们顽强进取。如果真能这样去做,笨的也会聪明起来,柔弱的也会变得坚强。
8. 惟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出自《中庸·修身》。只有天底下最高明的圣人,才能如此聪明睿智,君临天下;足够宽厚温和,包容天下人与事;足够奋发坚毅,操持掌管天下的大事情;庄重中正,足以得到人们的尊重;清晰明察足以能够分辨是非。
9.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出自《礼记·中庸》。身处高位,但不欺凌低位的人;身处低位也不攀附高位的人。这句话常用来比喻领导应端正自持,洁身自好。
10.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出自《中庸》。位:地位。有高尚道德的人,一定会处在相应的位置,一定会得到相应的财富,一定会得到与之相应的名望,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寿命。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中庸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中庸名言警句及翻译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中庸名言警句摘抄大全 中庸名言警句及翻译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