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文化旗下艺人 青瓷文案

国学综合

青釉文化旗下艺人 青瓷文案

都市神话围观:℉更新时间:02-22 12:28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青釉文化旗下艺人 青瓷文案的文章,本文对文章青釉文化旗下艺人 青瓷文案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青釉文化旗下艺人 青瓷文案

青瓷名家

一个国际注册工艺美术大师 李光亮

四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徐朝兴 毛正聪 夏侯文 张绍斌 五个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陈石玄根 徐定昌 卢伟孙 陈爱明 陈显林

十六个浙江省省工艺美术大师叶小春、季银龙、徐凌、胡兆雄、董炳华、王传斌、金逸林、夏侯辉、竺娜亚、毛伟杰、毛丹阳、徐峻清、梅红玲、张 晞、杨建琴、陈先明、李邦强

丽水市工艺美术大师 季友泉、丁绍杰、余正青、吴学远、苏伟、龚伟康、陈永德等 徐朝兴 龙泉青瓷大师

徐朝兴 浙江丽水龙泉人。13岁辍学而学艺,从事青瓷艺术52年。 1996年被评为第一个青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07年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传承人 两届全国人大代表 浙江省青瓷行业协会会长 当之无愧的青瓷掌门人。

毛正聪 1940年10月出生于龙泉市。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硅酸盐学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原龙泉瓷厂厂长、总支书记、龙泉青瓷研究所所长、龙泉县第九届人大常委、浙江省七届政协委员,从事青瓷艺术研究45个春秋。继承古老传统工艺,尤对歌窑文片艺术研究有新的突破,抽象形文片艺术,千奇百态,既象非象,作品别具一格。

夏侯文 江西省分宜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96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同年分配到龙泉瓷厂工作,从事青瓷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研究工作。他的理论基础扎实,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他几十年来创作设计了大量作品,并屡屡获奖。代表作品有:《双鱼洗》、《仿古莲花碗》、哥窑《龙纹盘》等。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93年被国家授予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专家”,并享受国务院及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特殊津贴;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一级工艺美术家”2003年授予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5年授予为“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张绍斌 字弘远,1957年出生于浙江龙泉一个陶瓷世家,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丽水市人民政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多年来,对梅子青、粉青、天青、米黄色哥窑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使青瓷釉色得到明显改观,尤其是薄胎厚釉、支钉架烧研制成功,圆满恢复了传统官窑青瓷的烧制工艺,成为瓷中精品,被誉为当代官窑。 作品采用纯手工拉坯成型,从宁静平和心态中生发出悟性灵感,融入手工拉坯,使每件造型独具神韵。而涅泥拉坯手法与构思造型的自然契合,也使作品在开片纹路上各呈风格。观张绍斌的青瓷艺术,清纯洗练,温润凝神,既印证着大千自然的本真淳朴,又透溢出人文历史的情怀内涵,正所谓“空谷清音”、“会意传神”。

卢伟孙 龙泉青瓷大师卢伟孙 1962年生于龙泉。 高级工艺美术师,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1983年毕业于龙泉陶瓷技术学校。工作于龙泉青瓷研究所。 1992—1 993年研修于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 1993年开创哥、弟纹胎瓷的新工艺。 1994年“哥弟”窑纹胎作品《冬的思绪》获《第五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一等奖。同年《冬的思绪》、《龙泉窑青釉小口瓶》编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 1997年创建“龙泉子芦窑”。 2001年应邀日本东京举办青瓷作品展。 2002年作品《天与地》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二等奖。《梅子青釉金丝纹片瓶》、 《清》系列获《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三等奖。 2002年作品《天与地》被中南海紫光阁珍藏。 2004年青瓷作品参加“第四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2005年青瓷作品参加“陶都宜兴国际陶艺展” 。 2006年作品《春·秋 》获《第八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金奖。《天池》、《鱼草纹大洗》 获奖。《漩》获铜奖。 青瓷作品参加《中国美术馆陶瓷艺术邀请展》。作品参加《第五届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2007年青瓷作品《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鱼草纹大洗》被浙江美术馆收藏。

季银龙,1988年出生,浙江龙泉人; 剑瓷工场品牌创始人; 龙泉青瓷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人; 浙江省助理工艺美术师; 人称“龙泉青瓷界的活雷锋”,曾是资深互联网产品经理,为龙泉青瓷在影视方面的合作与宣传推广作出不小的贡献;因为从小在龙泉长大,对家乡有一份特殊的感情。2014年,毅然辞职回到龙泉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

曾轶星,60年代出生,浙江龙泉人,写过小说,当过编辑,人称“半仙”,出生干部家庭,父亲曾是区委书记,母亲是供销社主任。曾轶星祖辈曾是龙泉青瓷界名人,祖籍宝溪乡。这里是龙泉青瓷发源地之一,在龙泉青瓷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尤其是清末民国时期,自宋元以来极盛数百年的龙泉青瓷几近断脉,然而也就是这一时期,一批土生土长的宝溪青瓷艺人默默传曾着宝溪青瓷的窑火,曾轶星也成为其中一员。

彩瓷是哪个朝代

彩瓷亦称“彩绘瓷”(painted china),汉族传统名瓷之一。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绘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釉下始于唐唐青花。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是釉上彩(粉彩),同时也是彩瓷发展的盛期,以景德镇窑成就最为突出。

彩瓷的历史

清代康雍乾盛世之后,处于全国制瓷中心地位的景德镇,瓷业生产开始滑坡,御窑的瓷器工艺水平也无更多创新,呈逐渐衰退趋势,至今人们谈到清代瓷器,总把“清三代”作为口头禅,虽然有失偏颇,但也并非毫无道理。到了道光咸丰时期,一批极富文化素养的绘瓷艺人,突破传统束缚,锐意创新,借鉴元代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山水写意中国画的风格,开历史先河把诗书画印紧密结合移植到瓷器之上。他们大胆运用水墨勾画轮廓并略加皴擦,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淡紫等色彩渲染,兼工带写,所画瓷器的画面淡雅柔丽,素静空灵。由于这种技法在中国画的术语中被称作“浅绛”,所以瓷界把以这种技法绘制的瓷器称作浅绛彩瓷器。

浅绛彩在绘瓷技艺上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首先,它大规模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中国画风格,融入艺人对书法、文学的理解,使瓷画面貌焕然一新,丰富了文化内涵,提高了艺术品位,成为景德镇近现代彩瓷风格的开创者。其次,它打破了以前瓷绘分工过细繁复的套路,从师法宋院的工致转而师法元人的淡雅,与御窑纹饰的繁缛工整比较,更显得疏朗活放。再者,与御器由宫中发样,工匠按样照描照填,画面呆板缺乏个性相比,浅绛彩艺人则从图稿设计、勾画渲染、书法题咏直至署款印章等,皆由一人完成,画面极富灵气,个性张扬。

晚清至民国初年,有一大批绘画浅绛彩的艺人,仅从资料记载以及一些藏家已有的传世作品来看,比较知名的已不下五六十人,其中张熊、程门、金品卿、汪晓棠等为其中的佼佼者。清代大鉴藏家赵汝珍所著《古玩指南》赞述程门的作品:“有得一杯一盅者,皆球璧视之”。民国时期在景德镇瓷界翘楚出众的珠山八友中,有些人如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等,在早年也都曾绘制过浅绛彩瓷器。遗憾的'是,由于浅绛彩瓷器为低温(650-700℃)焙烧,料色容易衰褪脱落,作品的保存难度大,到了民国中后期,逐渐被高温彩料所取代,因而浅绛彩从兴起到消亡只有短短的七八十年时间。尽管如此,它毕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景德镇瓷器最富创新精神、最具代表性的制品,在我国陶瓷史上,当之无愧应占一席之位。

彩瓷的种类

釉下彩

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下面为釉下彩。釉下彩的特点是彩色画面不暴露于外界,而处于透明釉的覆盖下,既不会在使用过程中被磨损和腐蚀,又不致有沾污或污染的危害。

中国传统的釉下彩最早的是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的高温青瓷釉下彩,用黑褐彩绘画神奇人物或排列整齐的彩斑作装饰。此时虽然青釉及彩色的呈色不太精美,但在工艺上是一个创举。其次是唐代长沙窑釉下彩,晚唐、五代越窑的釉下褐彩。长沙窑釉下彩是青黄釉瓷器的表面呈现褐绿色或蓝绿色绘画的山水人物、花卉花鸟纹饰或题写诗句。这一装饰方法对中国古代彩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民间瓷窑中首先烧制釉下彩的重要瓷窑之一。据考古调查,河北以观台和彭城为中心窑区,以及河南鹤壁窑、禹县扒村窑和登封窑、修武的当阳峪窑,山西介休窑等,都生产釉下黑彩瓷器。器表为白地黑花装饰或釉下黑彩划花、绿釉釉下黑花、白釉釉下酱花等。北方磁州窑系釉下彩的发展为元、明、清景德镇彩绘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明、清时的青花、釉里红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最突出的釉下彩瓷,也是景德镇的传统名瓷。青花瓷在元代达到成熟阶段,明清两代大量烧制。釉里红在元代为初创阶段;明代釉里红传世品极少;清代釉里红烧制技术已很成熟,产量也有所增加。清代釉下彩中还有康熙时期创制的釉里三色、晚清宣统时期的釉下五彩等。

釉上彩

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上面为釉上彩。釉上彩的特点在装饰上由简单到复杂、彩色由一种到多种,不但色彩鲜艳光亮,同时装饰艺术性更强。

中国传统的釉上彩瓷器,最早是六朝时期的点彩装饰。这种点彩于西晋晚期出现,到东晋时普遍应用。南朝时褐色点彩仍然流行。据考古发现,北朝出现黄釉绿彩、白釉绿彩。这些简单装饰打破了早期青釉瓷器清一色的格调。真正在瓷器的釉面上彩绘图案纹饰,是在宋、金时代北方瓷窑中出现的,如定窑的金彩描花,磁州窑的釉上白地黑花、褐花,山西、河南等地的黑釉铁锈花,金代釉上红绿彩、五彩等。还有南方吉州窑的金彩描花。这些宋、金时期南北方釉上彩绘对后来景德镇彩瓷的大量发展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元代以后,受金代彩瓷的影响,色彩方面逐渐丰富起来,从一种至多种。元代磁州窑彩瓷、景德镇窑的彩瓷,除红、黄、绿彩外又出现了金彩、孔雀蓝彩。到了明代景德镇釉上彩开始大发展,从釉上单彩到釉上五彩,极为丰富。釉上单彩中,红彩、绿彩和金彩较为突出。清代釉上彩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珐琅彩、粉彩、胭脂彩、墨彩、浅绛彩以及各种颜色釉上加彩等。

青花是中国传统名瓷,为彩瓷中的一个大类,属釉下彩。用青花与其他釉上彩结合的彩瓷极为丰富,如青花金彩、青花红彩、青花绿彩、青花红绿彩、青花五彩、斗彩,青花可与釉上一种到多种色彩相结合装饰瓷器的画面。将这些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综合到一起,划为一大类,即青花加彩。概括说,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构成完整的图案或图画,这类彩瓷称为青花加彩。

从明清两代大量传世品看,这类彩瓷非常之多,出现这种彩瓷最早的是明永乐时期的青花金彩,以后又有宣德时期的青花红彩、青花五彩,成化时期的斗彩,弘治、正德时期还有青花绿彩、青花红绿彩,隆庆、嘉靖、万历时期青花五彩、青花紫彩、青花红黄彩等。清代各朝除继续制作以上一些品种外,还出现了釉里红五彩。

素三彩

素三彩是指景德镇烧制的一种低温彩釉瓷器。主要特征是器表纹饰不施红彩、显得素净幽雅。中国传统习惯将非红色称为素色,所以“素三彩”是根据中国传统习惯而定名的。一般素三彩瓷器以黄、绿、紫三色多见、有的加施白色、黑色、孔雀蓝色、金色等等。素三彩不一定施三种色彩,在一种器物上凡没有红彩装饰的多色彩瓷都可称素三彩。从传世品看,明代成化、正德、嘉靖、万历几朝皆有出品。清代康熙素三彩最著名,此外还有光绪仿康熙素三彩等。

色地彩

色地彩是景德镇陶工在制瓷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装饰手法制作的一种彩瓷,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色彩为地,再施一种彩为饰,各种色彩互相交错使用形成“一地一彩”的瓷器,如黄地绿彩、绿地紫彩、绿地黄彩、红地黄彩、紫地绿彩等多种色地彩瓷。色地彩瓷亦属低温彩釉瓷器,有的学者将色地彩列入“素三彩”或称“杂彩”。从传世品看,最早色地彩瓷是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黄地绿彩、绿地紫彩。明正德、嘉靖、万历品种繁多,呈现出多彩多姿的色地彩瓷品种。清代各朝继续烧制。

雕塑瓷的发展史话

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跨进产生陶的新石器时期;有陶器自然也就出现“陶塑”品。

距今约7000-5000年之间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陶塑,可举黄河流域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仰韶村发现的仰韶文化陶塑鸟、兽和造型别致的人首蛇身壶盖等。陕西省华县泉护村出土的陶塑力作鹰鼎,是至今发现较早的捏雕代表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人体造型艺术已经达到较为高精的程度,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出土过陶塑小猪。这只距今约7000年的竹腹部明显呈下垂状,与现代家猪的体态比较十分相似。父系氏族时期的陶塑珍品,当数山东省泰安大汶口发现的土陶塑狗规。同时,还出现有彩饰陶塑。

原始社会的陶塑概况,可知创作处于萌初阶段,制作手法已有堆雕、捏塑、泥模并产生了彩饰;艺术风格朴实无华。它不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认识客观外能力;而且成功地记录了那时制陶的技术水平以及人们对陶塑艺术发展已具备的审美要求。夏、商两大朝代的奴隶社会,已有爵、角觚等礼器。陶塑出现白陶精品其纹饰多属凸雕,选用细致底纹和粗壮浮纹巧妙地结合塑成。浮纹多采用夔龙或禅纹等动物题材为主题,而以雷云纹之类的几何纹样布满底层;宾主协调切疏密恰当,显得格外玲珑剔透,艺术价值颇高,完全可与时代齐名的青铜器媲美。盛行于商代早、中期的陶塑品种,在河南就出土有陶龟、陶羊头和陶蛤蟆等,且都形象生动逼真。但从夏、商两朝的陶塑出土品总的来看,多为动物形象塑造,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点和对现实生活的亲身感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商殷炼铜同时期出现过一种称作“陶范”的陶制品即今日的模具。精致的陶范,既是金属成型需要的模具,幽能使铜器直接刻见花纹。所以说,陶塑对推动人类冶炼技术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西周灭商,宣告中国奴隶制时代的基本结束。历史走进了封建社会阶段,陶瓷雕塑则因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塑“俑”代人殉葬逐渐自成一大门类。秦俑群的宏伟壮观;汉唐陶瓷雕塑创作的空前繁荣;宋、元、明的瓷雕珍品争丽斗;清代康、雍、乾三朝陶瓷雕塑产销两旺和装饰出新等等,真正促使陶瓷雕塑达到了人们比喻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之艺术欣赏效果。周朝陶塑应用范围扩大到建筑装饰上,现已发现有各种形象生动的浮雕瓦;虎头状的排水口等,它使建筑增添了美的感觉。

称为“明器”的陶塑俑的制作得到迅速发展,并导致它在中国陶瓷雕塑发展史上,较长一段时间竟占据着主导地位。河南省的洛阳;山西省长治;山东省临淄、平度、长岛齐墓中都有陶俑的发现。观察制作显然粗糙,全身见留明显刀痕,带有较大的原始性;施加彩釉的陶俑男女,有的身披甲、有的目瞪口张、有的舞姿一般,表情和形态各呈异状。秦,汉是中国陶瓷雕塑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重要时期。被国际友人堪称“世界第八奇观”的秦陶塑兵马俑群在陕西省临潼县皇陵东侧出土,不仅弥补了历史的空白,更使陶塑艺术放射出惊人的奇异风彩。那些形象逼真、高与人齐且胎质坚硬的陶塑群体,不单留下了秦朝具备的高潮创作技术,同样还是秦朝扬威统一中国的最好历史见证,据考究;秦兵马俑应属中国出土的最大滔塑精品,高度均在1.78-1.98米之间。

初步探讨结果,这批陶塑的创制过程应采用泥模与手捏相结合、分段制作的方法进行的。陶工超做是先做头,头像模具至少有几十套不同的,又拿每套模具复印出大量头、形相同的泥坯,然后用手捏塑,运用推、捏等内顶外压技术,把同一模具做出的泥坯塑成不同的头型;再作艺术处理,使肌肉、五官、须发等达到各异的形状,进而塑造出类型相同、性格各显不同的形象。头型的模具没有耳朵,人俑的双耳似用另模压出再行装贴的;胡须亦似预制的贴片;头发、帽子、嘴、眼等部位,都可以见到局部贴片加工的痕迹。这种运用模具与塑造相结合的手法,在兵马俑的陶塑艺术中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具有鲜明写实风格的汉代陶塑,出土的不光是人物差不多一切人生日常需要之物,几乎全被陶塑复制出来,放入墓室内作陪葬品。特别使众多文物考古专家为之倾倒的罕世珍品——1957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墓出土的一件高53厘米的陶塑说唱俑,其造型及为生动感人。细视此“俑”为一老翁,身材处理短胖、上身袒裸,大腹如鼓状;左臂环抱小鼓,右手稳握鼓槌,赤左足曲蹲,赤右足翘起,表情幽默风趣。从表面看,其杰作并没有强调比例与结构,但却能突出人物的动态表情,尤其是那种企图征服听众和观赏者的眉飞色舞神气,在整体造型上被课画得十分成功且很有吸引力。读者还可从作品中看到,说唱俑似乎刚讲到精彩发笑之处,仿佛口在说唱,手足也跟着说明一样,连旁流露出健康诙谐、滑稽逗人的神态和精力充沛、引人注目的情感。证明了创制者不仅尽力表现了其动势美,并且表示了汉代民间陶塑工匠的技艺水平已大带相当高度。

三国时期的陶瓷雕塑艺术不大发达,品种制作简陋,形态呆板,数量也不多,没有明显的特色。例如:1954年在江苏省南京市发现吴赵土岗墓并出土多件武士俑以及动物雕塑羊、熊等,形式相同且技艺拙劣。但由此则得知应数第一位塑造瓷雕的艺人名,因同时出土的一件青瓷吊虎子刻有铭文(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袁宜应为作者姓名。两晋时期的北方陶塑,水平也见一般。真正能够代表这一时期陶塑艺术水平的自然应数北朝。因为不论任务或动物的制作,都已突破前代古拙生硬的作风,进而注重神态的精心刻划,并在继承汉朝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适时吸收了佛教艺术及石窟造像的长处,促使它的艺术水平不断提高。故显造型优美、技艺熟练,甚至连衣冠服饰、社会生活等方面,也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南北各族文化大融合的特点。据《江西通史》记载:公元583年,江西省景德镇曾为陈国京城建康(今南京,原管辖刻镇)烧纸过大型雕塑品“陶础”,作为营建宫殿的柱脚。清代史书《南窑笔记》曾载景德镇在“隋大业中(公元605—618年),始作狮象大兽二座。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文化灿烂的时代,也是陶塑发展昌盛的高峰。其出土量之众多,表现范围之广泛,各个形象之完美,工艺技巧之成熟等等,均是钱钞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如陕西省乾县唐昭陵陪葬出土的一件陶塑唐女骑俑,高计37厘米,只见其头戴两层帽、上似笠下似风帽,身穿窄花袖白衫,外套红碎花白褥,腰束淡黄色条纹白长裙,足配尖头黑色鞋,骑红斑黄马且左手勒紧马缰;整体造型十分简洁,自然洒脱,色泽鲜明,神情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唐代妇女服饰的时尚特征。陶瓷评论家朗志谦曾撰文认为,在艺术处理上有独到之处的唐三彩,包含了引人入胜的两大因素,就是“具有色彩调和美“加”陶瓷技术和雕塑技巧相结合的产物,二者相辅相成。两宋时期的陶瓷雕塑,多方面地吸收了泥塑、石刻等姐妹艺术之长处,进而加速提高了它自身技艺水平。包括有“唐三彩”在内的陶瓷出口日本,正式揭开了国际贸易往来及陶瓷雕塑外销的壮观畜牧,制作精湛的陶瓷雕塑名声也随之传诵海外,并见阿拉伯人来华经商的瓷雕实物形象塑造之例证。

景德镇窑曾在该镇湖田等窑址和有纪年的宋墓里,出土过北宋早期影青瓷吊品种。瓷雕品种既有供摆设、观赏的小玩具;又有专作奉供的观音佛像、殉葬明器;还有实用性较强的瓷雕品及附属在壶、瓶、炉等器皿上的捏制动物、花果象生词调种类;并和同时代的定窑、吉州窑等地词调风格相接近,且都具有宋代工艺美术所共存的灵巧、典雅、秀丽之特征。其中影青捏花合、镂雕和堆吊熏炉、皈依瓶等等,还开启了景德镇捏、镂和浮吊之先河;圆雕杰作〈胡人牵马雍〉更是令人叫绝。江西省吉州窑产生了中国陶瓷史册见有记载的第一位女瓷雕制、绘全能高手——舒娇。史载宋时“江西窑器出庐陵(吉安旧称)之永和市,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号日舒娇”,“青原殿上一供佛瓶,乃永和窑舒翁所陶,其女所画之”由此不难看出,舒娇制瓷技术和艺术水平胜过其父,且在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期曾蜚声瓷苑。

元朝的瓷雕影青观音,高计66厘米,可见观音头戴宝冠、身披袈裟和璎珞飘带,体态匀称端庄、脸容 润,神情温雅慈祥,确有一股大慈大悲,降福救难的独特气质,让人观毕由衷地朝拜。考古分析七制作方法是:先用瓷土捏制出形体轮廓,再用刀具精工细雕;璎珞飘带则是贴上去的,施明澈莹润的影青釉再经高温一次烧成,较理想地达到和谐同意、清新雅致的艺术效果。明代起创制风潮的德化县塑造神佛像、如观音、关羽、达摩、西王母、罗汉等,具有人物传神,衣纹简练,线条流畅和肃穆慈祥的艺术风格,当然也是与本地佛、道教寺庙众多分不开的。据查仅仅观音在明清(指清朝前期)亮带,十八手观音、渡海观音、立莲观音等70多种,大到60多英寸、小至九厘米,规格共计200多样。欧洲和美国博物馆珍藏有不少德化瓷雕艺人创作的弥勒佛和八仙、寿星等作品,留下姓名的工匠是:何朝宗、何朝春、张寿山、林朝景、许财源、苏蕴玉和陈伟等人,其中当数何朝宗名气最大。文物专家们作过保守统计,国外已收藏的何朝宗作品,至少在200件以上,成为“天下传宝”瓷雕绝作。

彩瓷受到泥塑彩饰的影响,此时已在景德镇甚是兴盛,可谓是瓷业装饰领域里的一场意义深渊的技术革命,促使瓷雕生产中的加彩非常流行(即有青花、五彩、素三彩和斗彩品考古发现);又使人们由欣赏单色釉的审美习惯,过渡上升到欣赏瓷质配彩绘美的阶段。经过加彩的瓷雕,给人增添生动自然感,同时又让彩绘与瓷雕,很快变成一对孪生子;进而凭其加彩的新优势,快速在全国瓷雕产区独树一帜,不少佳作也见争先恐后地问世。如现存四川省峨眉山报国寺院内的高计2.47米的庐舍那大佛、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釉青花加彩坐狮人、安徽省闻名佛教圣地——九华山庙宇摆设的铜红釉独角兽等等。明代景德镇瓷雕闻名的艺人还有,善作仿古品种的周丹泉、精于古玩一类创作的陈仲美等人。

1910年4月28日至10月28日,清政府在南京举办过我国“南洋第一次劝业会”,景德镇送展的仿古瓷雕塔,“价值一千五百金,为我国特产”民国已出名的瓷雕艺人有曾龙升、徐顺源、蔡寿生、扬海生、扬秦川和蔡金台等人。他们各有所长,技艺昭著,且都系江西省丰城县籍。其中曾龙升创作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巨型塑像,选送美国参加了1932年举办的“芝加哥国际博览会”。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青釉文化旗下艺人 青瓷文案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青釉文化旗下艺人 青瓷文案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青瓷釉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标题:青釉文化旗下艺人 青瓷文案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129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