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谋的成语 阳谋的出处

国学综合

阳谋的成语 阳谋的出处

双修极限围观:℉更新时间:02-19 20:43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阳谋的成语 阳谋的出处的文章,本文对文章阳谋的成语 阳谋的出处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阳谋的成语 阳谋的出处

阳谋都有哪些典故?

第一,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最早的典故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年的魏国国君派兵攻打赵国,由于赵国实力卑微,无法与其抗衡,同时又要保证自己的国家不被分割,因此赵国国君便向齐国求救。想要帮助别人的前提下,必须要保证自己能够全身而退,因此在孙膑等人的计谋下,他们决定实施围魏救赵。

先派兵去围攻魏国,此时魏国的大军在攻打赵国的路上,当听到自己的国都即将陷入危险境地之时,便会立刻调转方向回去保家魏国。此时的齐国将领们就在半路埋伏,最终的结果魏国损失惨重。

难道当年的魏国将领,不知道会出现这种结果吗?有很大的可能他们是知道的,但是却又不得不返回,因为他们无法承担国都沦陷的悲剧,所以只能够被人牵着鼻子走。

第二,挟天子以令诸侯

提起这个阳谋相信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曹操和董卓,其实这一典故并不是曹操和董卓想起来的,早在春秋时期就曾经出现过。由于春秋时期周天子的礼乐制崩坏,他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牵制权。

而在各位诸侯国的争霸过程中,他们为了显示出自己正统的位置,所以通常会厚待周天子。周天子看似是名义上的掌权人,但是实际上是一个傀儡,如果能够做到让周天子顺利的禅位给自己的话,那么他也是一个正统的继承人。

封建时期的人们非常看重自己的出身以及地位,所以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便可以省去很多战火。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声名狼藉,相比较刘备的正义之师,曹操就像是一个窃国大盗一样。但是在真正的三国时期,曹操的名声和地位要远远远高于刘备,他正是利用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阳谋,让自己变得名正言顺。

第三,推恩令

在封建历史时期一直都是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但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是每一位帝王都应该考虑的事情。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度。当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之时,他发现郡县制度的漏洞,因此他又重新分封诸侯。

每一位诸侯到自己的封地之后,慢慢地脱离了中央的掌控,曾经原本可以以亲情来维系,但是当王朝经历了几代之后,亲情荡然无存,中央无法牵制诸侯国,所以只能够眼睁睁地看着诸侯国的权利一步一步扩大,危及到中央集权,因此在汉武帝时期,在主父偃的建议下,实行了推恩令。

所谓推恩令就是利用了嫡长子继承制,第一代诸侯国会分封到比较大的领土,而到了第二代之时由于封建时期是一夫多妻制,因此每一代的诸侯都会拥有很多的子嗣,在这种条件下,诸侯就会将自己所得到的土地分配给每一个孩子。以此类推,当传递到几代之后诸侯国手中拥有的权利和土地越来越小,自然无法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当推恩令被推行下去的时候,我相信诸侯国一定会想到有此种结果,但是高堂之上的君王给自己推行的这一政策,找了非常合适的理由,诸侯国无能反抗,所以只能够逆来顺受,最终的结果就是诸侯国渐渐被中央集权吞并,汉武帝这一做法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阳谋是什么?

阳谋其实就是光明正大的使用计谋,而由于各种原因,即使对方看出了最终目的,也没有办法应对,只能被动中计。相较于阴谋,阳谋虽然光明正大,但却通常令对方无可奈何;阴谋则不同,阴谋一旦被对方识破,效果必将大打折扣。而在历史上,晏婴的二桃杀三士、孙膑的围魏救赵、主父偃的推恩令和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便是四个典型阳谋案例晏婴:二桃杀三士

破解难点:自私贪婪心理

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个勇士,三人勇猛异常,而且多次立功,然而久而久之却开始居功自傲,“上不讲君臣之礼,下无长幼伦常,君命不从,朋谏不听”,齐相晏婴认为三人迟早必成大患,便建议齐景公诛除三人。

齐景公听了晏婴的分析,也认为应该诛除三人,但又担心以武力无法制服,晏婴便建议,“力斗不如巧斗,抓到他们的弱点,事情就好办,这三个勇士不讲伦常,可以从这里找突破口”。于是,齐景公便按照晏婴的建议,赏给三人两个桃子,让他们论功而食。

公孙接便以曾搏击野猪和幼虎拿得一桃,田开疆曾引兵退敌亦拿一桃,古冶子则表示自己曾斩鼋除怪,助国君渡河,于是便拔剑而起,要两人将桃子交出来。公孙接、田开疆叹气道,“我们的勇敢不如您,功劳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谦让,这就是贪婪啊。如此活着,还有什么勇敢可言!”遂交出桃子自刎而死。

古冶子见状,则表示“你们两个都死了,唯独我自己活着,这是不仁;羞辱别人,吹捧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是不勇。不仁不义不勇让我一人都占全了,还有什么脸活在这世上”,遂也自杀而死。

“二桃杀三士”计谋看似简单,却完全是利用了人们的自私和贪婪心理,如果三人懂得谦让,自然不会中计,奈何这偏偏是三人所缺乏的,因而难免陷入自相残杀。

孙膑:围魏救赵

破解难点:攻敌必救

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楚两国求援,齐威王在段干朋建议下,在邯郸即将破城之际兵分两路,一路与宋国、卫国军队合攻魏国襄陵,另一路则由田忌、孙膑统率救援赵国。

彼时,魏军已经攻破邯郸,庞涓统率八万魏军转攻卫国,田忌率领八万齐军抵达齐魏边境后,便想与魏军直接正面交战,孙膑却认为魏国主力在外,国内防务必定空虚,应当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如此便可在付出少量代价的情况下解救赵国,同时还可寻找有利战机攻破魏国大军

于是,在孙膑建议下,田忌一面分兵佯攻魏国平陵,吸引魏军主力注意,一面派军直捣魏国都城大梁,迫使庞涓率军回援,并派少量军队与庞涓交战,在示敌以弱的同时延缓其回军速度。与此同时,齐军主力则在魏军的必经之路桂陵设下伏兵,以逸待劳。结果,庞涓果然丢掉辎重,以轻装急行军昼夜兼程回救大梁,结果于桂陵中伏,惨遭大败。

阳谋是什么

当代阳谋了解不多,今天就来和大家盘点一下历史上著名的四大阳谋。

第一大阳谋是二桃杀三士:话说在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名大将分别是公孙接、田开疆、还有古冶子。这三个人战功显赫威名四海。但是他们持功而骄,晏子就担心他们功高震主,就建议齐景公干掉他们。齐景公采纳了晏子的意见,于是晏子就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将这三位将军请来,说要赏赐他们三个人两颗珍贵的桃子,很明显这三个人无法平分两个桃子。这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聪明的晏子便提出了一个办法说:“要不然你们三个人比比功劳吧,功劳大的人就可以拿走一个桃子”。于是公孙接和田开疆开始各报战功滔滔不绝,分别拿走了一个桃子,这时古冶子发现自己没有桃子了,他认为自己的功劳也很大,他急得拔剑指向二位,而公孙接和田开疆等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绩之后都觉得自愧不如,羞愧之余便将桃子让出之后自尽。古冶子见到这种情况,他对自己羞辱别人吹捧自己导致别人牺牲而感到羞愧,因此他也拔剑自刎了。就这样晏子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了三个威胁,此阳谋不可谓不高明。

阳谋之二围魏救赵:在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就派了田忌为帅孙膑为军师带了8万兵马前去救援赵国。田忌率大军直接杀往邯郸战场,而孙膑则建议率军直逼魏国的国都大梁逼魏军回师自救,经过一番商量他们决定将一部分兵力直攻魏国国都大梁,另一部分兵力就埋伏在他们回国的必经之路上以逸待劳,最终他们大败魏军。此计谋的妙处在于魏国的庞涓即使看出了孙膑的目的,知道会途中遭遇埋伏,但是却不得不中计,因为他不敢赌,大梁一旦丢失他们打再大的胜仗也于事无补。所以这个故事就给我们以启发,当我们面对一些困难找不到解决办法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根源上去解决采取逆向思维,从而可以一招制胜。

四大阳谋之三推恩令:在汉武帝时期诸侯的势力严重威胁到了朝廷,各地不仅诸侯多而且势力面积大,朝廷难以管控,于是汉武帝想了一个办法颁布推恩令。这个推恩令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命令诸侯不再仅仅传位于嫡长子,对于那些次子庶子也要进行分封,不论你有几个儿子都要给他们封地,他们都能继承财产。可能有的朋友还不明白这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啊!推恩令的妙处就在于一旦下达了推恩令,各诸侯王不管的执行不执行,这个诸侯国都要分裂和内乱。

为什么呢?我们想一想,推恩令一旦下达到了诸侯国内,如果不执行的话财产土地还全部归嫡长子所有,那么其他的儿子会因为分不到财产而开始内斗自相残杀。到时候朝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收回土地,削弱诸侯的势力了。那么如果执行了推恩令就相当于原本一个大的诸侯国,被分割成了若干的小国,小国然后再分成若干个更小的国家,这样一来朝廷就更容易掌控了,所以朝廷的意识忒安定,就算再大的诸侯国土地势力也会从大变小、从小变无。推恩令这条阳谋真的是妙到了极点,简直无解。

四大阳谋之四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汉王室衰微各诸侯割据一方,谋士毛玠为曹操献策,奉天子以令诸臣。曹操谨记在心,在汉献帝从董卓部下手中逃回洛阳之后,他亲自赶到洛阳将汉献帝裹挟至许昌,并且赢立汉室宗庙社稷定都于此,开始了以皇帝的名义号令诸侯。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功的拥有了天下大义,这一阳谋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成功地掌握了政治军事上的主动权,因为在当时,汉献帝才是名正言顺的皇帝是被天下人所认可的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阳谋的成语 阳谋的出处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阳谋的成语 阳谋的出处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阳谋典故

标题:阳谋的成语 阳谋的出处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107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