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口的意思 修口业经典语录

国学综合

修口的意思 修口业经典语录

炼金术士围观:℉更新时间:02-08 10:36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修口的意思 修口业经典语录的文章,本文对文章修口的意思 修口业经典语录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修口的意思 修口业经典语录

守口修心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做事要留有余地,说话要留些口德。恶语出口不足以丧身,却足以丧德,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毁谤,口业之重,莫过于是非短长。人的嘴要吐真话、善语,不要无中生有,信口雌黄。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出言有尺,戏谑有度。知人不必言尽,留些口德;责人不必苛尽,留些肚量。得理不必争尽,留些宽容;凡事不必做尽,留些余德。多一些扪心自问,少一些争执指责。多一些观心自省,少一些挑剔苛责。

人往往把自己看得过重才能患得患失,觉得别人必须理解自己,其实也要看轻自己,少一些自我,多换位思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合理发挥自己的长处。好好学习别人的优点,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是是非非,悠悠扰扰,不看,不听,不想,就能心生清静。有时烦恼不是因为别人伤害你,而是因为你太在意。世间事,世人度,人间理,人自悟。

口业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造口业”是什么意思? 其实“造业”这个词语没汉语语境中那么可怕。“业”这个词在梵文中是karma,就是“行为”。按作用方式分身、口、意三种,按伦理性质则可分为善、恶与无记三种。人说话,不管说什么话,都可以说是在“造业”,只不过造的有善业、恶业与无记业(不善不恶业)三种。

您的体问,其实意思应该是“算不算造恶口业”。依据唐朝华严宗大德法藏法师的《梵网疏》:

“离于恶口。所有语言,侵恼语、粗横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不断语、鄙恶语、不喜闻语、不悦语、嗔恼语、心火能烧语、心热恼语、不爱语、不乐语、不善自坏身亦坏他人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所有语言美妙悦耳,所谓润益语、软语、妙语、喜闻语、乐闻语、入心语、顺理语、多人爱念语、多人喜乐语、和悦语、心遍喜语、能生自心他心欢喜敬信语,常说如是种种美妙语。”(T40.624.3)

据此,在开玩笑的情况下,如果对方不会因玩笑而生起“烦恼”、“痛苦”、“嗔恨”、“不喜”等,说“小笨蛋”,不算作恶口业,当然更不算善口业,而是“无记口业”;倘若是引起了对方的烦恼等,则仍然算恶口业。

如果从戒律学的角度说,五戒和菩萨戒贰要求是不同的。这稍有点复杂。

在中国,五戒的基本行法类似于四分律,即一个罪的完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罪想、兴方便、事遂。所谓“罪想”就是说它必须有主观故意,无意不算;所谓“兴方便”就是采取种种达到目的手段;所谓“事遂”就是这个罪的效果达到,比如杀罪中的命亡、盗戒中的物离地等。这样的话,既然话已经说了,那么第二条是具备的;关键是要看第一条和第三条,即你说话的时候有没有恶意,以及对方有没有因你说的话而生起烦恼、嗔恨。如果两条之中任意一个不具备,也分情况。若是你有恶意而他不生烦恼,应该属无犯;如果你无恶意而他生烦恼,则属可悔罪。这个可参照《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中关于妄语的规定。是类似的。

而菩萨戒则要严格得多。菩萨戒中有一条是“故起犯戒心戒”,因此中国的菩萨戒行法向来认为“只要起了犯戒心,都是犯”。因此,只要有恶意,不论如何,哪怕连话都没说,都是犯。

综上所述,关键有两条:一是看对方有没有因玩笑而生烦恼或嗔恨;二是对自己的要求是一般人的要求、五戒优婆塞的要求,还是菩萨戒的要求。

问题二:造口业是什么意思啊 就是造孽的意思,为了防止被和谐,中间加一个字符隔开。网络上这种现象很普遍,如经常有碰到两个字之间加上“垩”的,还是按没加之前的意思理解。

问题三:口业是什么意思 我理解为靠嘴吃饭的人,或者是能说会道,或用嘴品尝什么,是一种职业

问题四:口业是什么意思 是嘴犯的错误,造了口业,说了不好的语言叫口业,祸从口出,讲闲话,事非,之类的

问题五:守口业是什么意思 身、口、意三业都是佛门说法,都是守口业是佛门的一种修行,即积口德

言语不当很容易坏事,很容易教别人起误会,甚至於与一些人结了冤仇都不知道,所以说无意当中说话得罪人。所以过去老师教学生,处大众之中或者陌生人里面,我们如何相处?多听少说,以免口过,多听少说。

佛门口业:

口业(梵语vak-karman)如果能守得清净,功德是无 *** 的,其果报美好难思议,略提五点:

一、口业守得好,在大众人群,能让大众信赖,一言九鼎,真诚故。

二、口业清净,讲话口齿伶俐,辩才无碍。

三、口业清净,成佛道之后,32相中牙齿可饱满40颗,是三大阿僧只劫修来的。

四、口业清净,口内之唾液,呈现甘美,清爽自得。

五、口业清净,演说佛法,梵音嘹亮,远近无碍,众生喜悦。

问题六:身业、口业、意业,都是哪些具体含义? ”口业可以不说,身业可以不做”.这种解释.不正确.

佛经的说法是:

身业不是不做.而是:不杀.不盗.不吟.

口业不是不说.而是:不妄.不两.不歧.不恶.

意业不是不想.而是:不贪婪.不嗔恚.不邪见.

这是佛教的十善业道.是修行佛法的基础.

同时也是.佛教所规定的.去天堂的条件.

佛教与基督教不同.佛教不认为:”信佛的去天堂.不信佛的去地狱”.

佛教认为:十善业道者.去天堂.十恶业道者.去地狱.

问题七:身业、口业、意业,都是哪些具体含义?求解 ”口业可以不说,身业可以不做”.这种解释.不正确.

佛经的说法是:

身业不是不做.而是:不杀.不盗.不吟.

口业不是不说.而是:不妄.不两.不歧.不恶.

意业不是不想.而是:不贪婪.不嗔恚.不邪见.

这是佛教的十善业道.是修行佛法的基础.

同时也是.佛教所规定的.去天堂的条件.

佛教与基督教不同.佛教不认为:”信佛的去天堂.不信佛的去地狱”.佛教认为:十善业道者.去天堂.十恶业道者.去地狱.

问题八:口业和意业哪个严重? 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什么是口业,什么是意业。

口业: 又名语业,即由口而说的一切善恶言语。但通常用来指妄言、恶口等四类不好的话语。

意业: 即意之所思,如贪、嗔、痴等之动念是。

《忏悔偈》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由此可知人之所以会做出种种邪恶的行为,皆是由于贪、嗔、痴造成的。由于此三毒的缘故,人说妄言、绮语……也就是说造了口业,而三毒属于意业,故知由意业而造口业,所以我认为意业重于口业。希望你能采纳。

问题九:佛教口业是什么意思 佛教讲不善的口业有四种,妄语、是说假话,

两舌、挑拨离间,

恶口、骂讽刺,

绮语、说无意义的话

善业的于此相反,就是真实语,和合语,柔软语,有意义语。

佛经里讲的身,口,意三业清净是什么意思

三净业 增福慧

一个人的能干实际上称为才干。“哎呀,这个人很能做啊,这个人很有一套方法”,这是才干,是人间的东西,不稀奇的,是练得出来、学得到的,那叫才干。而学佛之人的“才”,是菩萨的智慧。学佛人的“才”是什么?就是用妙法去救人,它是有智慧的。所以,在人间你越有才干,如果自己心不正的话,你会越走越偏差、越远,就是那些聪明的、自以为很精的人,精得不得了,最后越走越偏差。他们有才干吗?有。你们去看一看,在监狱里的人,很多人很有才干的,你们能有本事偷银行的保险柜吗?他们都会算数码、都会掐时间,他们都会用计算机,但是他们走偏差了。所以挤人、搞人的人,有没有才干?有,但是最后又被人家打压下去了,所有这些都是人间的才干,那不是智慧。

人要多检点自己,要知忏悔啊,今天我又做错了,明天,我怎么又做错了,我怎么这么不争气啊?我的嘴巴怎么又没有封住啊?我的胃不好,我怎么又嘴馋了?要多检点,要多忏悔,要勤对照,对照什么?让你们找谁去对照啊?要对照自己的心,对照菩萨,你自己的行为像不像菩萨?这样的话,你才能真心实修躲灾难。经常忏悔自己的人,可以躲掉很多灾难啊。刚刚要被人家骂了,要被人家打了,马上说“对不起”——忏悔了吧?好了,人家不打你了,对不对?刚刚要跟人家打官司,要花钱了,跟人家说一声“对不起”,人家就不跟你打官司了,你是不是躲掉一个劫难了?

你想见佛性,见到菩萨的本性,先要与佛相应,就是跟菩萨要心心相应啊。菩萨想什么,你也想什么;菩萨现在要救人,你也救人;菩萨要你做好事情,你就做好事,那才叫心心相应啊,那你求菩萨当然就灵了。与佛相应,才能清净,你跟菩萨心心相应了,你的心才会清净,你才会得佛加持,甘露入心,佛菩萨的甘露才会进入到你的心里啊。

要记住,要让自己清净,菩萨的心才会进入你的心。自己不净,求菩萨,菩萨不会来的,听得懂吗?太自私的心,求菩萨,菩萨也不会来,因为菩萨的心不会自私啊。很多人什么都要,一个人在人间追求啊,这个要,那个也要,师父把它打个对联:追求,这个追,那个求,追求不息;烦恼,这个烦,那个恼,烦恼不断。你一直在追求,你的烦恼就不会了断。所以,佛陀说:无所得,得也是不得。我们在人间,无所得,没有什么可以给你得到的;无所不得,实际上,无所得,你不想得到,你什么东西都得到了。你拼命地去追求、想得到,你什么东西都得不到,难道不是这样吗?就像一句话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你就去做好事,最后你就是雷锋,你拼命地想去追求某件东西,你不一定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要修到身口意三业清净。为什么身口意都要清净呢?身体首当其冲,身体是最容易清净的,你们穿得干干净净,样子很虔诚,人家一看,这个人是学佛人,身很快就清净了,对不对?口是第二位的,嘴巴管不住的人多啊,身体还管得住。很多人的嘴巴管不住的,明白吗?但最难的是要管住意念,没有人能够看得到意念,所以,意念更要管住。我今天看见钱了,我不贪,我是菩萨,我要管住意念;我今天看见这个女孩子很漂亮,我要管住自己的意念,我不去想;今天人家说有利可图的事情,我不要,我在学佛,这些都是靠着意念在管啊。实际上,身口意,意念管住了,就管住了你的口和你的身啊。你连意念都不动坏脑筋,你的嘴巴怎么会讲坏话?你的行为怎么会做坏事呢?所以,要修身口意三业清净,将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入、住、化,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干净啊,你要让好的东西首先进入你的心田,然后住在里面,不让它出来,最后才能消化掉。这跟吃东西很相像,你看见这个东西好吃,首先东西要进入你的嘴巴,然后进住在你的肠胃里,最后在肠胃里消化、融化掉,这就叫“入住化”。

接下来告诉你们,修身口意三业清净会有什么好处。首先,如果你修好了身口意三清净业,你可以灭罪除灾。举个简单例子,你嘴巴犯罪了,开始修心了,嘴巴从此以后不讲坏话了,是不是不犯罪了,是不是灭罪了?做一个很不好的动作,知道以后,从此不做了,是不是灾没了?在澳大利亚开车的时候,跟人家抢道路,你做个下流动作,人家跑上来就是一拳,你以后把自己的身口意改了,不再做这种下流动作,你是不是消掉灾了?所以,学佛不是这么容易的,要好好地学到心里,要除病患。身口意是除病患的,你们知道吗?你把身口意修修好,都不会生病了。比方说,心脏病是气出来的,高血压是气出来的,如果你身体上没有做坏事,意念上不去恨人家,不去贪瞋痴,你的嘴巴不去说人家不好,人家也不会说你不好,你一定不会生气,你是不是除病灾了?

要懂啊,修三业可以增福慧。因为当一个人没有病灾的时候,他的福就来了,经常生病的人会有福吗?如果你三业清净的话,你会增敬爱,就是大家都喜欢你这个人,都爱戴你,为什么?因为你这个人从来不做下流动作,你这个人嘴巴里从来不说人家不好,你这个人意念当中都是干干净净的,你说人家会不会敬爱你啊?就算是你的爸爸妈妈,如果他们嘴巴里一口一个下流话,一口一句这个不好,那个混蛋,你会敬爱他们吗?你们去看看,有很多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嘴巴里一口一句下流话,孩子都不要这样的父母亲去学校开家长会了。所以,修好身口意的话,你会得到尊敬啊。

修三清净业,还会少争斗,而且退一切怨敌,没有冤家。因为我嘴巴不讲人家不好,我脑子里不想人家不好,我行为上从来不打人,我是不是就没有冤家了?学佛人都会讲,身口意,贪瞋痴,把它细小的分开来讲给你们听,把它用在人间生活中,你们做得到吗?差得远呢。所以,苦无量之不可思议。实际上,如果你们能够把贪瞋痴、身口意修好,你们就不会受苦了,你们会有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

吾佛即应,身是佛身。应就是应身佛,就是在你身上的佛啊,身是佛身。吾言即经,我的语言就是经文,你们不懂这句话,你们天天念经,你们现在嘴巴里讲出来的就是经文啊,你怎么还能骂人、挑拨离间,还能撒谎呢?因为你念经念出来的是菩萨的语言,到了你嘴巴里讲出来,就是经文啊。念经的人必须要干净。你就算对他有意见,你就算对他不好,你就算有什么想法,你可以不讲啊,不讲死不了的。你讲出来了,成气场了,天地鬼神都知道,你又造孽了。

吾念即观。我的意念就是看到的,你们的意念看得到吗?看得到。你自己会看到你自己的意念在想什么,我看到自己今天是个好人,我的意念就转得好,我今天是个坏人,我的意念就转得坏。观是观照一切平等,你今天要看到的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一念即观本,念就是照心,就是佛菩萨的佛光照到了你的本性,明白了吗?一个念头就可以看到你们的本性啊。今天你们脑子里会想:这个人啊,我可以占他点便宜。你这是不是本性啊?看得到吗?你今天讲话挑拨离间,人家一看你就知道你不是个好人啊,这就叫一念观本。好人会讲这种话吗?好人会随随便便挑拨离间吗?会说妄语吗?英语中有句谚语叫“说谎要有好记性”,自己说过的妄语,过一段时间自己忘记了,又拿出来讲,露馅了。如果你不妄语,你就等于永远不会忘记。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修口的意思 修口业经典语录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修口的意思 修口业经典语录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修口修身修心的图片

标题:修口的意思 修口业经典语录

链接:http://m.zhaichaow.cn/z/3096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