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心长老简介 净心老和尚

国学综合

净心长老简介 净心老和尚

盖世天尊围观:℉更新时间:01-29 03:16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净心长老简介 净心老和尚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净心长老简介 净心老和尚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净心长老简介 净心老和尚

慧谦法师 简介

释慧谦法师,原籍:河北秦皇岛市,字:道瓒,汉族, 1962年11月9日出生;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现任终南山至相寺书记(执事),终南山大秦寺住持。

慧谦法师宿具善根因缘,一出生只能吃清淡素食,不能吃肉食、鸡蛋、牛奶等味重食物,被人称为怪物,险些被父亲丢弃,后来母亲生起怜悯心,不忍弃舍,以玉米稀粥和面糊养大成人。

法师在小学时代就显示出与众不同之处,沉默寡言,记忆力和好奇心较强,喜欢一个人躲在柴草堆里读书,或独处一处静坐,写出的作文其思想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被校长称为怪才。

法师接触到佛法后,如获至宝,对佛教生起强烈信念,收集大量佛教经典用功钻研学习,并到普陀山、九华山、峨眉山、五台山、鸡足山及各大丛林拜访高僧、善知识进行参学,1994年6月,慧谦法师在山西五台山大显通寺参学时,正式皈依到上昌下明(长老)座下,成为一名佛门弟子。

法师在佛学院的学习或长期参学过程中,发现佛教界严重缺乏德才兼备,年富力强,能够讲授佛法教理的佛教教职人员,法师认为,要想让“正法久住,续佛慧命,将佛教发扬光大”必须大力培养佛教教职人员。20年来,法师潜心攻读、钻研、学习禅宗、唯识宗(法相宗)、密宗、净土宗各大宗派的佛教教理,拜访高僧大德,向善知识虚心请教,以解导行,解行并进,曾被邀请到河北、山西、黑龙江、福建、贵州、云南等地为当地群众讲法,为日后培养佛教教职人员,济世利生奠定了坚实的佛学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讲学经验。

2011年秋季,法师认为出家因缘成熟,应该现比丘僧相了,2012年4月释迦摩尼佛圣诞日,遂在净土宗祖庭庐山东林寺,于中国佛协主席上传下印长老门下剃度,次年在禅宗祖庭少林寺圆具足戒。

慧谦法师博览群书,刻苦好学,出家前先后从事过记者、编辑、讲师、法律仲裁、知识产权管理等多种工作,曾拥有自己的企业,自己曾发明了十多项技术专利,1999年5月被《人民日报社》《中国人才杂志社》收录到中国专家人才库内,2001年12月被英国伦敦应用技术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法师还对哲学、法学、宗教学、心理学、周易学、养生学等学科知识颇有研究,法师认为,对佛法的参悟和学习,即需要世间法的智慧,也需要出世间法的悟性和智慧

,而反之,如果运用好佛法(出世间法)的智慧,完全可以指导世间法,避免过失或少犯错误,法师说,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法不离佛法,他出家前事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佛法理论的指导,而最主要的是释迦牟尼指导了我们出离六道,了脱生死的方法,对释迦牟尼佛的大恩大德,我们无量劫也报答不尽,法师发愿,生生世世永发菩提心,利乐有情!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法师非常重视对经、律、论的闻思,在繁忙事务之余,挤出一切时间广阅三藏,尤其是《楞严经》《华严经》《法华经》《圆觉经》《大宝积经》《涅槃经》《大般若经》《六祖坛经》《净土五经》《四分律藏》《四分律比丘戒本述义》《入行论》《中论》等,更是反复研读。法师对禅宗、唯识宗(法相宗)、密宗、净土宗、戒律第都有深刻独到的研究与体会,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圆融诸法教义。法师常对居士们说,佛教各宗派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各宗派之间不应该相互攻击、排斥;释迦牟尼佛创立的八万四千法门,法法都是教我们了生脱死,离苦得乐的妙法,佛祖是根据众生的不同因缘、根基因人施教的,禅宗、密宗、净土宗各宗派之间要以包容、和谐、团结的态度进行交流,才能将佛教事业发扬光大。

关于净土法门,法师说:“净土法门,‘信、愿、行’是关键,只要我们不怀疑、不犹豫、不自卑,诚恳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以清净心持佛名号,临命终时,一定可以感应道交,感应佛菩萨现前接引,带业往生;一定能在一刹那间莲花化生,永脱六道轮回之苦;这个千真万确,绝对不要有丝毫的怀疑!”

秘金明的经历

2006年,策划并组织宋庄“自由艺术家”大型美术展。参展油画《期盼》倍受好评。

2007年,7幅油画作品被选入在泰国曼谷举行的卫赛节上展览,受到泰国总理及各国与会高僧的好评。

2007年,开始创作高僧大德系列油画作品。

先后入画的人物有: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深圳弘法寺本焕长老、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一诚长老、香港佛教协会觉光会长、香港西方寺永惺长老、香港大屿山宝莲禅寺智慧长老、台湾中国佛教会前理事长悟明长老、台湾中国佛教会名誉理事长净心长老、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台湾中台禅寺韦觉长老、台湾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净良长老、台湾灵鹫山心道师父、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广州光孝寺明生大和尚、台湾华梵文教基金会董事长修慈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广济寺演觉大和尚、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北京灵光寺常藏大和尚、北京法源寺能行长老等。

2008年,受邀为台湾光德寺历时八个月创作了大型佛教题材壁画(12m×2.5m)。为两岸宗教文化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2011年7月,高僧大德油画系列作品参加首届“中日禅墨展”。

近些年来,秘金明被各位高僧大德们毕生为弘扬佛教事业、为社会和谐发展进步奉献的博大精神所感动,立志用油画笔将其伟大的精神记录并以传承后人。扎实的艺术功底、深刻练达的情感体悟,让秘金明的系列油画作品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他笔下的高僧焕发出心灵的力量,并拥有了留住时间的光辉。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释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文:

这是阿难尊者亲自听到佛所说的。一时,佛在印度舍卫国,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共同供养佛说法的花园,名叫「祗树给孤独园」里面,和有成就的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

正当吃饭的时候,世尊穿上袈裟,拿着饭碗,到舍卫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不分贵贱贫富,挨家挨户的要饭,然后回到原来□地方吃饭,饭后,收拾袈裟饭碗,洗脚,放置座垫,便盘坐在座位上。

原文: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译文:

这时,长老须菩提领悟如来不时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现的佛法。在大众中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的对佛说:希有,世尊!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显现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来护念一切菩萨,要付嘱一切菩萨的佛法。

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愿要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辛勤修行,增长智慧,发现了如来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何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如何降伏妄心?佛说:问得好!问得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你现在仔细听,当为你说明。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现了如来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的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的降伏妄心。是的,世尊,我们很希望听佛详细的说明。

原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文:

于是佛告诉须菩提:大菩萨应如是降伏他的妄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的心,如卵生的鸟虫,如胎生的人兽,如湿生的水中动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类欲界众生,爱欲心深重;如有色界天众生虽然已经没有爱欲心,但是还有色相,如无色界天众生不但没有情欲,并且已经空无色身;如有想天众生唯存一念;如无想天众生连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动;如非有想非无想天众生心境寂然不动,而又不像木石那样无知;等等都是虚妄不实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们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而灭除妄心。

像这样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然而实际上,妄心虚幻有,众生也是虚幻有,本来不生不灭,不待降伏,也不待灭度,没有任何众生得以灭度。你知道为什么吗?须菩提,凡是可以证明「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乐,让自身意识「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就不会感受痛苦、快乐。

他如救济穷困、慈心不杀、发菩提心等等都适足以证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灭境界、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我」所要证取的。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就是有我相。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领悟了烦恼由「我」相所生,于是不取我相,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萨心存少悟,以为所悟为实有,虽然不取我相,却有人相。

凡是可以证取的境界和能够领悟道理证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菩萨、做佛,都念念相随,有很多修行人证到这一灵明觉知,以为悟道了,当知这是众生相。如果菩萨以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觉知,就是有众生相。

显现这一觉知的,有人称之为本体,上帝,天主,有人称之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来藏,等等,如果菩萨以为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是,但守一不生不灭体正好落在寿者相,这是根本大无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寿者相,才有身心,然后才有痛苦快乐,然后想要离苦得乐。那么,他就还没有如实领悟如来所护念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他就不叫做菩萨,还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

原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释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释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译文:

其次,须菩提,菩萨既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于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时,应当无所住。比如行布施的时候,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不住色相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看到一朵美丽的花,顿时心生贪爱,心住在花朵上,而失去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色行布施;如果看到美丽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了,不因此而失去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色行布施。

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耳朵听到扣人心弦的音乐;鼻子闻到令人垂涎的香气;舌头尝到可口的滋味;身体碰触柔细的东西;心里想到可歌可泣的往事,导致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如果行布施的时候,音乐固然听到了;香气固然嗅到了;滋味固然尝到了;柔细的感觉固然碰触到了;心事固然在思量中,但不因此而迷失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当像这样行布施,不住于相,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以为做了一件令人赞叹的善行,满心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实在令人同情,大发怜悯之心;而所要布施他人的东西,心里却一时割舍不下,导致你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相行布施,如果你以为做了一件善行心里固然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固然令人怜悯,而所要布施他人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财施或是法施或是无畏施,心里固然盘算着,但不因此染着贪爱不舍,而失去本来如如不动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相行布施。

为什么呢?比如你在梦中,拿七宝或身命来布施他人,而实际上那是梦幻,根本没有你在做布施,没有他人接受你的布施,也没有七宝或你自己的身命。如果菩萨于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布施,无上正等正觉心现前,他的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

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菩萨不住相行布施,他的福德也是这样,不可以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我所教授的心要,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

原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释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译文: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可以以为看见我外表的身相,就是看见不生不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吗?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为看见身相叫做见如来,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身相,就是虚幻的身相。

佛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现象,都是虚妄的,好比在梦中,你看见山河大地亲朋好友,而实际上并没有。如果见所有现象就是虚幻相,当知一切虚幻现象虽然有生灭变化,而实际上本来就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如来没有两样,那么,你若见诸相是虚幻相,就见到如来了。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当可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原文: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译文: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吗?须菩提说:可以,可以,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佛说:须菩提,如果可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转轮圣王也具有三十二种好相,他也就是如来了。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就我了解佛所说的义趣,如果不见诸相非相,不应以佛色身的三十二种好相而观见如来。这时,世尊就用偈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原文: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译文:

须菩提,你如果这样想:以为如来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实无有法得无上正等正觉,如来就不辛勤修行,不断除种种欲贪,不修梵行,不修福德智慧,不具足种种庄严相,而得以成就不生不灭的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不要这样想:以为佛得无上正等正觉为无所得,是梦幻中的事,实际上没有任何所得,如来不修习一切善法,不证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不具足种种庄严相庄严佛土,而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你如果这样想: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原来没有我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法要也是非法,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行为就放荡不拘,染着五欲美其名任运自在,拨无因果,说任何什么都是断灭的。

你千万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如同捉米入锅煮饭,逐渐有饭香溢出来,终将煮成饭,用以供养三世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一切众生,满足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菩萨愿。如来说实无有法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实无有法救度一切众生;实无有法得无上正等正觉;所得无上正等正觉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无上正等正觉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毕竟空,无上正等正觉无实无虚,这是在阐述众生与诸佛不二的清净心,本来无相无不相,如如不动,随顺众生的业力去发现。

众生迷失在好利、好淫、好吃、好名、好睡、好痴中,昧却本来如如不动的自心,于是错谬的以为肉身是己身,妄想心是己心,或以为灵魂是己心,或以为唯识是心源,或以为是神是上帝所塑造,或以为自然生或以为因缘生,种种颠倒,受尽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有智慧的人发觉病苦,想要离苦得乐,但找不到病源,无法对症下药,好比要吃饭的人找不到白米下锅煮饭,如来告诉我们病因,是染着贪嗔痴,昧却无上正等正觉心,若要对症下药,得把自心找出来,若要煮饭得用白米,捉错沙子,历经终生也煮不出饭来,不找到无上正等正觉心累世累劫也都无法出离生老病死苦。

以妄想心当做自心来辛勤苦修,白忙辛苦所以才说诸法断灭相,如果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才知道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无上正等正觉心无实无虚,自然不辞辛苦从修梵行入手,才知道如来是真语者是实语者,无上正等正觉心无实无虚,自然不辞辛苦从修梵行入手,断除一分烦恼便增长一分菩提,便救度一分众生,断尽种种欲贪烦恼,大行菩萨行,完成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悲愿。

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有三个步骤:第一要了知世间苦,不错谬的以苦为乐,于是诚恳发愿要找到迷失的自心;第二步因为你发愿要找到自心,如同发心要买白米的人,当你在商店看到白米时,自然就把白米买回来了,当你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时,自然认得,从此深信无我我所;不再执持邪知邪见不守外道种种禁戒,对佛法诚信不疑,渐渐断除种种欲贪,如鸟飞空如鱼得水;第三步骤身心自在尝到法味,自然普愿一切众生同沾法喜,满足度化众生之菩提愿。

原文: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译文:

须菩提,如果菩萨以充满恒河沙那样多的七宝世界用来布施。又如果有人,知道一切法都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相的话,就得以安忍于无上正等正觉心,这位菩萨胜过前位菩萨所得的功德,须菩提,因为菩萨不受福德的缘故。须菩提对佛说:世尊,菩萨不受福德,这话怎么说?须菩提,菩萨所作的福德,不以为真实有,不贪恋执着,所以说不受福德。

原文: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就是有来有去,有坐有卧,平常就是如来,这样的人是不了解我所说的义趣。为什么呢?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虚幻相,如来实相如如不动,无所从来,也无所去,非平常非不平常,所以名叫做如来。

原文: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於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译文:

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粉碎为微尘,你的意思怎么样?那样多的微尘多不多呢?很多,世尊。为什么呢?如果只单纯的见到微尘众多的表面现象,以为它是实有的,佛就不举说微尘众多这件事例。为什么呢?佛举说微尘众多,是要我们透过最小单位的物质--微尘,知道它是虚幻不实在,只是名叫做微尘,便可直观它的实相,微尘众便是如来。

世尊,如来举说三千大千世界,是要我们透过最大单位的物质--三千大千世界,也是虚幻不实在,只是名叫做世界,而直观它的实相,三千大千世界便是如来。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以为世界是实有的,就是执着众缘和合的一种现象,如来说众缘和合的现象,就是虚幻的众缘和合的现象,只是名叫做众缘和合的现象。须菩提,众缘和合的现象,那就是本来没有也本来不可说的一种现象。但是凡夫只贪恋执着在现象上。

原文: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说利益一切众生之我见;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之人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众生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寿者见,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这种人了解我所说的义趣吗?世尊,这种人不了解如来所说的义趣。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是虚幻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是名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而直观它的实相--无上正等正觉。

须菩提,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对于一切法,都应当像这样的认知,这样的照见,这样的信解,不执着任何什么相。须菩提,所说任何什么相,如来说就是虚幻的任何什么相,只是名叫做任何什么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任何什么相都能让你直观如来。

原文: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无量数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又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心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话,实践此经,甚至只用四句偈语来实践、读诵,为他人演说,他的福德胜过七宝布施。那么,如何为他人演说呢?应无所住而演说,如而不动。

因为任何一切可以证取,可以说明的都是有为法,而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本来不可取不可说,又如同水露,如同闪电,虽然呈现过,瞬间消失,不可取不可说,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听佛所说,大家都很欢喜,并且信受奉行。

金刚经的主要思想:

此经主张世上一切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于现实世界不应执著或留恋。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金刚经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净心长老简介 净心老和尚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净心长老简介 净心老和尚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净心大师

标题:净心长老简介 净心老和尚

链接:http://m.zhaichaow.cn/z/2958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