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汉族的传统民俗

国学综合

汉族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汉族的传统民俗

大武主围观:℉更新时间:01-28 04:46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汉族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汉族的传统民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汉族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汉族的传统民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汉族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汉族的传统民俗

汉族春节的风俗

汉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汉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贴“赤口”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内容有一定格式,例如:“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送年”

一般晚上举行送年仪式,是送诸神和祖先回天。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年画:财神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在北方还有吃饺子的习俗预兆招财进宝。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初五日是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

汉族人民过年风俗 中国春节习俗

祭 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

汉族的春节习俗 你是汉族的吗?我是!

汉族人过春节的习俗有: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拜年(磕头),散压岁钱……

汉族春节

农历一月一日叫春节,是我历史上最隆重、最热闹和节期最长的传统节日。农历的一月,又称正月,就是一年开始的那个月,农历一月一日,习惯叫正月初一,又称为元日、正日、元正、正朝、三元(即年之元、月之元、日之元)。一般人又宣呼它为新年、年初一、大年初一等。过年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据传在夏禹制定星历时就已经开始,经过长期的演变与发展,一直沿袭至今。辛亥革命后,我国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阳历)纪年,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但民间仍不盛行。1949年中国人民政洽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决议,春节之名进一步确定。

今天,我国汉族和其他许多少数民族仍然把春节视为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日子。多年以来,人们总是用传统与现代文明结合的各种方式欢度春节。每当除夕之夜十二点新年钟声敲响时,全国城乡便立即鞭炮齐鸣,火花冲天,神州大地,一片欢腾。天亮之后,人们吃了别具风味的早餐,便穿着节日盛装,或客气洋洋地往来道贺,或到娱乐场所游玩观赏,喜庆气氛一直要延续数日。旧时,人们是在于时的欢庆声和鞭炮声中进入新年的。许多地方新年的第一件事是饶子时香,然后吃半夜餐、睡觉。早上起床,穿着全新的鞋帽衣裤,打扮一新,第一件事就是开门放炮--有开门大吉之意,认为越早越好,炮声要越响越好。初一早餐,以象征吉祥、幸福的食品为佳。南方人大多喜欢吃汤元,俗称元宝,以祝福合家团圆;有的刚吃挂面,面条下锅不能打断,越长起好,俗称长寿面,以示福寿绵长;北方人多爱吃饺子。饺子原为除夕守岁的半夜餐品,名称的由来大概迎新辞旧交替于子时的更岁交子之意,谐交子这音。后来,人们把吃饺子的时间改在天亮后的初一早晨。早餐后,人们开始拜年,家中拜毕,再于亲属友朋中互拜。见面时大多以恭喜发财、新年快乐之语祝贺。受拜之家总爱留吃汤元、饺子,或以茶点热情招待。初二开始,至亲密友间轮流走仿贺年,主人家设丰盛酒席招待。此俗根据亲朋多少为限,少则三四天,多则延续至正旦十五。初一或过后几天,民间大多要上坟烧香,于祖宗墓前向已故先人拜年。

过去大年初一,许多地区有说春、送财神的习俗。由乞丐装扮成春官、财神依次向各家分送用红纸印制的春牛图或财神图。届时,向主人说些吉样幸福之类的贺语,然后主人家给打发些喜钱。许多善男信女常于此日游朝附近寺庙,焚香拜佛,抽签占卜,祈求新年一帆风顺,幸福美好。以前,初一这天的忌讳颇多:倒水、扫地、倒灰渣、动土、用针和剪刀都是所谓有损吉祥的行为,是绝对不能作的;鬼、死、丧、病、哭、旧、破之类的字语是不吉利的象征,大人是说不得的,对小孩也将让其尽量避免,大人常于三十夜反复叮嘱,恐小孩万一误言,则于壁间贴一红纸条,上书童言无忌等语。如今,历史上一度盛行的许多过年习俗中的迷信内容已逐步废止,代......>>

汉族的习俗和节日 汉族节日:汉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春节:春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旧俗春节临近,一般人家均买活鱼养在缸内,等到春节时食用,寓意“年年有余(鱼)”或“吉庆有余(鱼)”。除此之外,家家还要剪窗花,贴年画,挂春联,贴“福”字。贴“福”字讲究倒着贴,寓意“福到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气氛非常浓。

除夕晚,民间又叫“三十”,除夕的“除”字,原意是“辞别”,也就是辞旧岁迎新年。

除夕之夜,外出的家人要赶回家,与全家人团聚共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家家都备有丰富的菜品,用鸡、鸭、鱼、肉、海鲜及各种新鲜蔬菜烹制出各种美味佳肴,这顿饭必有鱼(余),预祝“年年有余”。除夕夜一般要守岁,半夜零点,钟声一响,鞭炮齐鸣,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北方人通常吃饺子,南方人则吃汤圆,不少地区有吃年糕的饮食习俗,寓意一年的好运更比一年高(好)。

春节期间,有相互拜年、馈赠礼物的习俗,人们见面要相互道“过年好”。许多地方还有逛庙会、耍龙灯、舞狮子、扭秧歌等民间活动。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灯节。这天要吃江米(糯米)面元宵或水磨面汤圆。馅芯大致有白糖玫瑰、黑芝麻、豆沙、什锦、椰奶等。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元宵节之夜,还有猜谜语、观灯等民间活动,更增添了节日热闹的气氛。

(3)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由于五为阳数,所以又叫端阳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粽子多为三角形,品种很多,有小枣粽、豆沙粽、火腿粽、咸肉粽等。一些地区除了吃粽子外,还有喝雄黄酒,樱桃的习俗。此外,还有赛龙舟的民间活动。

(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人们普遍都很重视这个节日,合家团聚,赏月,品尝各式月饼,吃应季的水果,如葡萄、石榴、柿子、各种瓜类等。各地区都有传统月饼,如北京的自来红等。每至中秋佳节,人们争相购买月饼,馈赠亲友,互祝团圆。

(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

重阳节要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为重阳糕。另外,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6)冬至:冬至,又称“冬节”、“长至节”、“亚岁”。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做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这一天,北方地区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还有一些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冬至这个节气经过数千年的延续发展,也形成了它自己独特的节令食文化。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面蔽等。曰

(7)腊八节:腊八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腊八粥作为我国的节令小吃,主要由糯米、花生仁、莲子、黄豆、赤豆、绿豆、百果、红枣等干果熬煮而成。腊八粥其味多样、清香可口、营养丰富,除含有人体正常饮食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外,还含有B族维生素和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蛋白质及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因此在有的地方,腊八粥又称为福德粥,意思是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除腊八粥外,还有腊八面、腊八蒜等风味食品。它们即可滋补身体,又能增添喜庆。...>>

中国汉族的 新年风俗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从哪日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汉族过年的风俗 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祭灶,扫尘等

从腊月初八开始,腊八粥的香味,最先使过年的气氛在家家户户呈现出来。腊八粥的配制特别丰富:红枣、栗子、薏仁米、花生、芝麻、核桃仁、松子、杏仁、杂豆瓣及五颜六色的各样果脯,远远不止八种。亲朋好友之间,还有互相馈赠腊八粥的习俗。另外,祖国南北在腊八粥的内容中也有一些差异。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儿”,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家家户户都郑重其事地举行祭灶仪式。据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供玉皇据以赏罚,于是,百姓们供上红烛、糖瓜,企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据说七天以后大年三十晚上,他还要与众神同来人间过年,届时各家则举行“接神”、“接灶”仪式。

腊月二十四,为“扫房日”,此后家家户户焕然一新,各店铺、百姓人家,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家富人宁,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

除夕这天,祭祖、接神、接灶、好不热闹。大家已不再劳作,游子们千里迢迢,也要赶回来,合家欢聚一堂。北方人包水饺,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取其吉祥如意的好征兆。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尽情娱乐。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四面八方鞭炮齐鸣,欢庆活动进入 *** 。初一一大早,热热闹闹的拜年便拉开了序幕。

中国汉族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中国汉族过年的风俗有:发红包、放鞭炮、舞狮、贴春联、买年货。

1、发红包

派红包是新年的一种习俗,过年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2、放鞭炮

放鞭炮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在大年三十正月初一,或整个春节期间,人们都会燃放烟花爆竹,也就是放鞭炮,来庆祝春节。

3、舞狮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

4、贴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5、买年货

置办年货是中国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拜年)礼物、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曰“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中国汉族过年的习俗

守岁

除夕守岁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全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笑语连连。

吃饺子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二是取其“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号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山臊”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它,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结罢纹隆隆浦沽艘卟×餍小U獗闶亲跋醣隆竦淖钤绯隆巍R院蠡鹨┏鱿郑隆嗣墙隆跏隆⒘蚧坪湍咎康忍畛湓谥裢材谌忌眨隆隆隆恕氨隆獭薄5搅怂未隆隆窦淇隆计毡橛弥酵埠吐榫ス隆鹨┍喑纱隆龀伞氨嗯凇保隆幢夼冢隆K孀攀奔涞耐埔疲隆隆竦挠τ迷嚼丛焦惴海隆分只ㄉ隆踩占隆倍唷H嗣浅隆舜蔷捎隆略诖航谌挤疟隆裢猓隆糠曛卮蠼谌占跋彩虑斓洌隆钊缭隆隆凇⒍宋缃凇⒅星锝诩盎榧蕖⒔ǚ俊⒖隆档龋隆嘁隆挤疟隆褚允厩旌亍?

拜年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长辈受拜以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了“团拜”的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和手机短信拜年、网络QQ拜年等。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

吃年糕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米磨粉制糕的方法: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年糕的种类很多,南北风味之别,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生活报)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汉族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汉族的传统民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汉族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汉族的传统民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汉族春节有哪些民族特色

标题:汉族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汉族的传统民俗

链接:http://m.zhaichaow.cn/z/2952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