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春节规矩 北京春节礼俗禁忌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北京春节规矩 北京春节礼俗禁忌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北京春节规矩 北京春节礼俗禁忌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北京的地方传统风俗?
北京的民俗文化底蕴还是非常丰富的,说不全,拿儿歌举个春节的例子吧: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倌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锅柔、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另外的很多民俗和北方地区都差不多,比如什么迎客饺子送行面;什么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破五吃饺子;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升天,上天言好事,地下保平安(祭拜灶王爷);
像我国很多作为有身后文化底蕴和传承的城市一样,北京的民俗确实太多了。也确实很值得搜集整理并继承发扬。
腊月初八,腊八粥“送信儿” 这个吃,吃的就是“腊八粥”。
每年腊月初八这天,老北京人家会熬一锅“腊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红枣、葡萄干、桂圆等多种杂粮干果,寓意“五谷丰登”。
熬得粘糊糊,香喷喷的“腊八粥”,在旧时是用来供奉神灵“灶王爷”的。过去食为天,灶王爷地位可了不得。
如今的“腊八粥”,老北京会自家熬上一锅,邻里之间相互赠尝,然后一家人团聚,尽情享用,其乐融融。
喝了这给年“送信儿”的“腊八粥”,老北京这就步入了过年的日程。购吃食,买新衣,备年货,规整屋子,迎接年三十儿的到来。
细心的同事还指出,这“送信儿”还有另一层意思:自腊八节这天起,“放账的开始收账,欠债的必须还钱”。如此,既给那些放账的一个讨债的理由,又给那些欠债的提个醒儿,别死赖着不还,难不成还要把这账熬成隔年饭?出来混迟早要还,最好年前一把还清,也好一身轻松过新年。
腊八这天,老北京人也不会忘记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备在大年初一时吃饺子佐食,这蒜就俗称“腊八蒜”。
日子一年年过,这熬“腊八粥”与腌“腊八蒜”的习俗,在如今的北京城还很盛行。
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
腊月二十三,是老北京人过年帷幔的真正拉开,俗称“小年”,日子追啊追,正经的“大年”不远了。
这“小年”,在老北京民俗里有个“二十三糖瓜儿粘”的说法。所谓“糖瓜儿”,就是用麦芽糖做成的糖果。
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灶王爷给哄开心了,在玉皇大帝跟前 “口儿一甜”,便给这家人家带去整年的庇佑,平安康泰;又一说,那糖瓜儿是拿来粘住灶王爷嘴的,以糖封口,见了玉帝干脆一言不发,防他言多必失。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扫房日”就是大扫除,不过可不像我们学生时代扫扫地、擦擦窗那么简单。老北京除了彻底清扫屋里屋外平日扫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网,还有换年画,粉刷糊裱墙壁等工作要做。
“糊窗户”的景象,现在在北京市区怕是很难再现了,所以策划部的同事建议改成“擦玻璃”得了。老北京四合院儿都是木窗户,过年前得糊上白净的新窗纸,窗户上还要贴上“福”字、窗花、剪纸,挂上“吉祥结”之类的象征平安如意的手工艺品挂件。
遥想当年家家户户红艳艳的景象,过年的热闹不难想象。而这天的最重要环节,就是给自家的各道门上贴上红纸黑字(金字)的春联。春联一出,年的氛围就顿时浓烈了。
“炖大肉”、“杀公鸡”、“发面”、“蒸馒头”,一天一项,是这工程浩大的过年倒计时中,香喷喷的环节。在那饮食清淡的年月里,肉香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诱惑。这种让身心温暖的追求,是我儿时活色生香的记忆,今天崇尚素食或者一切以减肥为本的年轻人,不知还能否体会。
按照老北京的规矩,这些丰盛的过年饭菜,必须提前做好。因为老北京有个忌讳,在岁月新旧交替之际,是不能动刀的,否则不吉利,会招灾惹祸。
除了刀,连剪子针线也一概别动,免生口角,免长针眼。这么多禁忌,还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准备停当。直到“破五”(过完大年初五)之后,才能动刀剁肉切菜。
大年三十儿,“熬”一宿
大年三十儿是过年的最高潮,所有的积聚和准备,仿佛都是为了这一天的“狂欢”。不过在含蓄沉稳的老北京这里,这“狂欢”因为京味儿的家常质朴,而备添实在。
在这一天,老北京必须将吃剩的药渣抛到门外,并把自家正用的药方烧掉,据说,如此可以“丢百病”。
此外,家里要备酒宴,穿新衣,邻居亲朋相互探访拜年,晚辈叩拜尊长,俗称“辞岁”。尤其是新婚的夫妇必须在丈母娘家“辞岁”,不然就是不恭不孝。
大年初一,扭一扭
守岁直到天明,可还不能就寝。洗漱顺溜,收拾干净利索了,还得给长辈作揖拜年,磕头送祝福去。
大年初一小孩子最喜欢的,这作揖磕头,可以换来一个个压岁钱红包。我小时候,邻居小朋友逢人便作揖,见人便磕头,颇有经济意识,就算把头磕破了,那也是经济头脑。后来果然当上经济学家。
新年从这一天开始,孩子们打开那新年的红包,也打开红红火火的一年。
最具北京特色的中秋习俗
1.拜月 老北京家家都要设置拜月台,用于祭祀。而其中,重点摆的是团圆月饼,还要摆水果。当然,水果的摆放很有讲究。桃和石榴要放在一起,过去老百姓认为,多子多孙才是多福多寿;栗子和柿子摆放在一起,名曰“利于商家的繁荣”,撒上一把桂圆,意在“贵在团圆”,远方的游子无法回家,摆上藕,意喻“藕断丝连”。 2.玩月 玩月在老北京也很盛行。玩月有两种,一种叫文玩,就是赏月,写诗作画猜灯谜;另一种叫武玩,就是到湖边,看月光投在水中;住四合院,院里有缸,盛满水,看着觉得不过瘾,捡起小石子往水里扔,波澜四起。北京孩子还爱在胡同里追着月亮跑,那叫“追月”。 3.赏花 赏花文化在中秋节也很有特点,家家户户都爱把花堆在窗台上,摆成“花山”。在崇文、宣武一带还有花市,各种花朵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此外,老北京的灯市也同样热闹。 4.玩兔儿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典型的或者说正统的兔儿爷是一身武将打扮:身披金盔金甲、大红战袍,大的背插一把伞盖,小的背插两面护背旗,手上拿着刀,或左手托臼,右手持杵,或怀中抱杵,或手中什么也不拿。 5.喝团圆酒、吃团圆饼 中秋节自然也离不开饮食文化,吃首先就是月饼,喝要喝桂花酒。老北京人往往习惯自己动手做月饼,有的加豆陷,有的加枣泥陷,月饼一般叫”团圆饼
老北京春节习俗
老北京的过年习俗现如今,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北京城许多老的传统与习俗都已经没人知道了。就拿春节来说,与老北京之前的春节习俗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北京的丰富年俗异常讲究,时至今日让让人怀念不已。
一,老北京春节习俗
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时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传统民间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又因“腊”与“猎”通假字,“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此风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
曾经有一个顺口溜来专门描写京城的年俗:“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纽。”腊月初八开始,家家户户要熬制腊八粥,泡腊八蒜,这浓浓的年味就已经开始了。
到了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家家户户包饺子,还要专门买关东糖祭灶神。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君”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尊为“灶王奶奶”。灶神是中国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神明,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从这天开始,过年的脚步就临近了,京城的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扫房子、搞卫生、蒸馒头、置办各式各样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挂门神就这样一直忙活到除夕,全家一起迎接新春的到来。
京城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一家人聚在一起享受全年最丰盛、最齐全的一次晚餐。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酒席上一般都要有鸡(寓家有生计)、鱼(寓年年有余)、白菜(寓百财)、豆腐(寓富贵)、莲藕(寓好事连连)等以求吉利。旧时京城人家除夕子时和正月初一一大早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从初一到初五京城人则要串亲访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同时还有逛庙会、逛厂甸等娱乐活动。到了初五京城人俗称“破五”,是百姓“送穷”、商人“开市”的日子,一到这天过年的禁忌全消,而买卖铺子的掌柜的和伙计也要回到店里重新开业。初五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而买卖铺子也会摆上酒席由掌柜的请全体伙计吃饭,答谢大家一年来的辛苦。京城人家一直到正月十五吃完元宵、赏完花灯春节才算是过完。
二,谈谈我工作时在北京过年
去年春节长假,我和家人留京过年。少了返乡回城两头劳顿,多了时间喝茶聊天。不得不说,春节期间的朝阳公园格外热闹。从大年三十开始,朝阳公园实行免费开放,并延长了开放时间,人气很旺。人们戴着口罩,保持着距离,一路欢声笑语。公园里虽然没有大型庆祝活动,但节日气氛不减。
在外求学、工作,独立生活了许多年,不知不觉间对“年味”的感知已经越来越模糊。要买新衣服、要吃顿好吃的,随时都可以。要给父母寄礼物,和他们视频聊天,也都方便极了。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事情,是非要留待春节才能去做的。
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北京的点心
如今最出名的三样小吃,驴打滚儿、艾窝窝、豌豆黄儿是街头市井的好滋味。黄米面的驴打滚儿软糯香甜,表面上沾满了豆面儿;艾窝窝白白胖胖,圆滚滚的肚子里装着山楂白糖或者豆沙、枣泥;豌豆黄儿晶莹细腻,含在嘴里即刻化了。这三种小吃都是平民小吃,在旧时的北平,是邻近郊县村妇都会做的吃食。
对于老北京人来说,对北京点心的独特情愫。点心是打小过年的回忆,除了亲友之间相互馈赠,自家也时常买上几种爱吃的口味。除夕夜守着春晚倒计时,钟声敲响的一刻,在漫天的烟花和爆竹的喧嚣中跟家人互道新年好。大年初一早上起床,一屋子人穿着红毛衣,穿梭往来热闹非凡。而这时桌上已经摆好了茶,点心用小碟装着罗列开来。再调皮的孙儿此刻也变得乖巧,扶着爷奶入座,小辈们排成一溜儿拜年。
点心更是长大后,出了北京访友第一时间会想到的手信。如果拜访对象是四十岁往上的长辈,或者有小孩的家庭,那没有什么礼物要比点心更熨帖了。有些北京孩子在外地读书,每年寒假结束总要背一大盒点心回学校,在好几个宿舍间串来串去,呼朋引伴分点心,嘴角上还挂着一点自来红的混糖渣。
可以想见,北京点心对于这座城市来说,不只代表着旧日的礼制,习惯的味道。更重要的是,每一份点心,从厨房到食客手上都经历了遥远路途,最终才被郑重地吃掉,点心在情谊和祝福中达成了圆满。
你知道老北京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中都蕴含着哪些民俗文化吗?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一首妇孺皆知的民谣,道出了中国人对过年的期盼,也道出了老北京人过大年时的隆重与热烈,老辈儿人的认真、孝道、规矩、实诚,家的和睦更加显露无遗。过年,就要讲究有“年味儿”。所谓“年味儿”,是民俗,是老礼儿,是一年中最让人魂牵梦绕的,无形的氛围其实就是过年的“味道”。
年俗,是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正式开始的,故民间谚语中有“送信的腊八粥”一说。“祭灶”最早是纪念发明用火熟食的先人,后来逐步又演变为祭灶王爷,到了近代又形成了“糖瓜祭灶”的民间习俗。“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是人间对灶王爷衷心的感谢、美好的祝愿,也成为灶王爷“回宫汇报工作”的必须。重要的是这一天是“大年”的前奏。民间说的“小年儿”一过,“大年”也就一眨眼儿的工夫了。
掰着手指头算下来都没几天,随着连绵不断的年前习俗,扫房子、推米黍、蒸馒头、去吊肉、宰公鸡、把面发、团圆守岁、接神、包饺子,隆重的拜年仪式逐步把过年气氛推向高潮。
春节除了阖家团圆之外,还有祭祖之礼。在人们眼里,祖先的首要功绩是繁衍了后代,没有祖先也就没有后人。正因为如此,祭祖的传统从远古一直传延到近代。正月初一,“接神”仪式完毕,全家进行团拜,先给老祖宗磕头拜年,然后小辈儿们依次给长辈儿们拜年,说一些祝愿的吉祥话儿。长辈儿们照例要给未成年的小辈们压岁钱(“岁”为“祟”的谐音)。
一个“年”字儿,勾着多少中国人的魂儿啊!
正月不剃头
过了腊八,街头上剃头的挑子就闲不住了。据说清顺治元年,清军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下达了“剃头令”。汉族人不愿服从,但又不想丢脑袋,就相约正月不剃头。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正月不剃头,就表示一年都没有剃头,以此来表达人们的“思旧”之情,称之为“正月不剃头——思旧”。因为谐音的缘故,后来就演变出“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了。
二十三 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糖瓜儿祭灶”的日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年儿”。这天得给家里的灶王爷供上“糖瓜儿”(麦芽糖)、水及灶王爷喂马的草秸、豆料,然后全家跪拜祭祀一番。“祭灶”是把又粘又甜的“糖瓜儿”献给灶王爷,粘住灶王爷的嘴,灶王爷的嘴粘没粘住不知道,但“糖瓜儿”则由孩子们抢着替灶王爷吃了。
二十四 扫房子
以往家家户户都有标配的掸瓶、掸罐,里面照例都是插有两把大鸡毛掸子,这掸子就是“扫房日”起到大作用的物件。这一天全家齐动手把一年积攒的尘土都打扫干净,换上新窗户纸、贴上剪好的窗花,屋里屋外都收拾的利利索索。屋里贴上“一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欢乐,人口平安”之类的春条和福字。
二十七 宰年鸡
“鸡”与“吉”谐音,寓意吉祥如意。宰公鸡是有讲究的,宰好的鸡并不是当天吃。年三十儿炖熟的公鸡摆放在年夜饭中间,而且必须是整只摆放,不许切块儿。
二十九 蒸馒头
这一天家里的厨房最热闹,因为要为过年准备主食了。一口气蒸很多馒头,寓意生活蒸蒸日上。缸里的发面团儿在大人手里变成了一个个大馒头、枣糕儿、豆包儿。撒年糕、做面鱼、蒸馒头、蒸豆包。豆包上还要点上红点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红印儿,做花糕免不了给面点上红点儿,大人们顺手也就给围着淘气的孩子们都点上了,寓意为“招财进宝”。
年三十 包饺子
包团圆饺子时,剁馅儿要全家轮流剁,边剁边念叨“剁小人”。过年的饺子一定要包点素馅儿,面筋、豆腐、木耳、黄花儿、鸡蛋、白菜,包时在饺子里还要放一枚小铜钱儿,吃到这个带钱儿的饺子,全年就能走好运。
初一 起五更拜大年
按惯例,没有分家的家庭都要按照辈分先给祖宗拜年,接下来就是给爷爷、奶奶、大伯、大妈依次地往下磕头,均行三叩首礼,这个过程是最隆重的。到了刚刚会走路的孩子磕头时,往往都是满屋的笑声。礼毕,坐在炕中间儿的长辈儿,照例要从小笸箩里拿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儿们,当然压岁钱一定是崭新的。
初三扫穷鬼初五赶五穷
民间风俗把年初三这天叫“穷鬼日”。初三一早,家家户户都会“扫穷鬼”,将初一至初二囤积了两天的垃圾清扫出去,意味着扫走污秽晦气和穷根。所以这一天不让家里人外出串门拜年,就是怕被人当“穷鬼”扫走。年初五这天还要“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从黎明即起,拉鞭放炮,打扫卫生,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破五儿”,是“送年”的意思,过了这一天,一切都慢慢恢复到大年除夕以前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北京春节规矩 北京春节礼俗禁忌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北京春节规矩 北京春节礼俗禁忌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