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全书语录部 禅宗全书语录大全

国学综合

禅宗全书语录部 禅宗全书语录大全

丑女璎珞围观:℉更新时间:01-25 23:34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禅宗全书语录部 禅宗全书语录大全的文章,本文对文章禅宗全书语录部 禅宗全书语录大全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禅宗全书语录部 禅宗全书语录大全

庞居士语录的历史由来

衡州衡阳县(湖南省衡阳县治),初志于儒,贞元(785~804)初年,曾谒石头希迁,豁然有省。后又与丹霞天然相偕往受科举之选,而投宿于汉南旅舍。时,闻江西马祖之道名,乃悟选官不如选佛,遂直奔洪州,随马祖参禅而契悟。丹霞后嗣法石头,剃发出家,庞蕴则终生不变儒形,在家而举扬方外之风。居士与马祖初相见时,尝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答“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豁然大悟,复呈一偈“十方同一会,各各学无为,此是选佛处,心空及第归”。其一生,常以偈阐明禅旨,所写诗偈多达三百余篇。《万续藏》第一二○册(《禅宗全书》第三十九册)收有《庞居士语录》三卷。上卷收录居士与马祖、石头、药山、齐峰、丹霞、百灵、普济等人之问答机缘;中、下二卷则收诗偈百余首

《仙佛合宗语录》经典名句

《仙佛合宗语录》里面有许多经典名句。下面请欣赏我为大家带来的《仙佛合宗语录》经典名句。

《仙佛合宗语录》经典名句精选:

与弢,名昭,应天府学庠生。弢音滔。

一问曰:如何是摄情归性?

伍子答曰:性为人心,虚灵至静,尘念俱无之时,便是先天。真阳之炁,由至静而微动,谓之鸿蒙一判。有可为媾精之具,性真便亦觉其有可为媾精之具,则此发觉便名曰情。俗谓之神情。 复此神觉,还为性真,当摄此炁同归,故曰摄情归性。其实即采取配合之说。是以《参同契》云:“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金即真阳,亦即所谓情也。古云“二五媾精,妙合而凝”者,正同此说。凡言情者,兼神炁。如儒家言气质之性,性附于气质而动为情,则亦从摄于性,而 复性也。

二问曰:昭与弢名闻元精有清浊老嫩之辨,正不知用老为是?抑用嫩为是?

答曰:至清,而合于无过不及之时,是也。《易》云 “初九潜龙勿用”,喻元精微动而炁嫩,则其发生变化不旺,故云“勿用”。“九二见龙利见”,喻元精壮盛而炁充,故云“利见”。如郑思远真人所云“月生玉蕊生”是也。即其勿用于初,而利见于二;便知用炁足之二,不用炁不足之初;而天机判矣!我《直论》所谓“嫩之炁微不结丹”者,以此之过于嫩,而炁不足补其炁,精不足补其精之谓也。又谓“老之炁散不结丹”者,以极老而太过,言即亢龙之有悔也。亦如“月缺金花卸”,及“金逢望远不堪尝”之说也。但看过嫩过老之皆不宜,则其中自有可用者,在《直论》所谓“非觉而动”者言也,“实动而觉”者言也。“觉而不觉”者,言辨初阳嫩之过也。“复觉真玄”者,言见龙利见之时也。若到此当机,又怕迟慢,失其正炁。所以邱祖门下徐 复阳真人云“披衣又恐起来迟”,亦言防其炁散也。此便是采药时之危险也。凡用工时,于此炁足之元精,只要不着欲念的,便是先天纯清;着欲念计较者,则浊矣。念念在道,自然真清。

又问曰:炼成大药亦有清浊老嫩辨否?

答曰:初正则末持,源清则流清。惟清真之精炁,和合神炼,而始生大药。则大药之清真,即由元精之清真而成者。初不清真,则炼药不成,安有大药?此不必辨,而辨在中矣。

三问曰:凝神入炁穴,不知还有呼吸升降否?若有升降呼吸,不知又如何凝入?

答曰:许旌阳老祖云“太阳移在月明中”,又云“金乌飞入姮娥户”,即此义也。升降者,是采取烹炼之要旨。凝入者,是归根 复命之密机。但升降而行也,神炁合一,神在炁中;不升降而住也,神炁合一,神在炁中;不说是“凝神入炁穴”,也不得。

又问曰:昨闻教言,妙于升降者,由颠倒用之,始得其妙。此尚茫然不解,愿再详其说?

答曰:当升则专升而不降,谓进阳火者是也。进足,则颠倒之以为降。当降则专降而不升,谓退阴符者是也。惟是升之专,则采取方有得;专于降,则烹炼方有成。非若世人只知以一呼一吸,便为升降者比也。所以纯阳祖翁谓“大关节在颠倒”者,正言此也。若不识此,虽采取,而不得所以为采取;虽烹炼,而不得所以为烹炼。万万不能成丹也!

四问曰:先生于冲和之理,其中答作用之问,以夫妇昼同行、夜同住为言,固可臆知。第不知彻首彻尾皆如是乎?抑有时如是、有时不如是乎?愿详其说。

答曰:夫妇为一神一炁之喻,同行同住为心息相依随息之说。初关有神炁,则有小周天,故可以如是言。中关炼炁化神,有炁有神,而至于无炁有神,由大 周天而然。可以如是言其似,而实有不如是之妙。在末后上关无炁,则无火候行住,无昼夜周天,唯炼神还虚,顿然见性地位,则不可以夫妇言者,非二物也。一神且归于无,何况二乎?其冲和之炁,本属有 于初关更真切。

《仙佛合宗语录》经典名句大全:

又问曰:小周天如何以子午十二时为言?

答曰:一天之周,原有十二位。按斗柄所旋转之度,周一日之时;故借喻言十二时,用九六之理数也。世尊所谓“见明星而悟道”者,此也。世人或闻推移斗柄运周天之说,遂以心运气,行十二位,此亦可笑也。何以故?为其心已逐气外驰,则神不定、失真炁,而炁不凝聚,丹已走矣。必不能证圣者!禅宗人拘拘然,只谓“北斗里藏身”,又谓“北斗望南看”之说,落此局中矣。

又问曰:必如何得不如此?

答曰:斗柄外移,而天心不离当处。六时进火,六时退符,而天心亦不以进退而离当处。离此,则非我祖钟离仙翁“凝神入炁穴”之理也。

五问曰:先生语胎息之初,谓从无入有而实无;于不息之中,而或暂有;有无兼用。愿详其说。

答曰:依文悟之,自见其妙。再观之北七真之孙不二元君,马丹阳真人之妻。夫妇同拜王重阳真人门下。姓孙名不二,号清净散人,生三子矣。随夫成道,与邱长春、刘长生、谭长真、郝太古、王玉阳七人同师,称北七真。有词 云:“有中无,无中有。有些儿做有,无中里面搜取。无内藏真,有里却如无。无有双亡,还同太虚。”明此,则知亦过半矣。

又问曰:日日精思,犹不得其有无景象,真“聪慧过颜闵”不能者?

答曰:任你有精思,有问辩,不过劳心之幻役耳!未若实行工夫所悟之得真实也。所以孔先师云“思而不学则殆”之病,与“学而不思则罔”者等也。君再思中用学,即得其妙。

逾日又问曰:有无二字终难投窾,必详言而后可?

答曰:无者无息,有者有息。即如在胞中,成胎之所以息。初结胎本无息,渐有息,而十月成,生而离母,则我心中无息,息在鼻矣。今要在身中无息处,而作为有息,故谓之从无入有。既入有,则有息;若愚人,便强执着有息之相,便堕有相虚妄,是病非真息也。故 云:实无。息相还证不息之胎息。此二乘菩萨厌生灭而趋涅盘寂灭之时,不能顿已于生灭出入;故于不息中,而或暂焉少有微息。此有无兼用,亦未完胎神,未得大定之初机为然。若非有无兼用之渐法,必不能至离相寂灭;便堕强制外道,则非仙佛正宗无息无相寂灭为乐之本者。知此而行,方可得无有双忘,还同太虚。

六问曰:六候进退,但闻其理。请详如何用于实悟时?

答曰:理明事,事行理也。本非进退,乃借虚喻以说明此一端之理耳。若必执进退二字,而勉强言之。盖古以子至巳,六时为阳。子丑寅卯辰巳六时也。阳合干,故用干爻干策。干爻用九,而四揲之,为三十六;故阳火亦用九,同于四揲。子 丑寅以次,皆用四揲之三十六。干策,总六爻之四揲,二百一十有六;故阳总六时,亦二百一十有六。以午至亥,六时为阴,午未申酉戌亥六时也。阴合坤,故用坤爻坤策。坤爻用六,而四揲之,为二十四;故阴火亦用六,同于四揲。午未申以次,皆用四揲之二十四。坤策,总六爻之四揲,百四十有四;故阴总六时,亦百四十有四。合之得三百六十,而完一 周天度数之义。但其中犹有卯酉二时,不用九六四揲,则不满三百六十之数。前言三百六十者,亦只大略言其火符之粗迹耳。我承圣师所授,曰阳火,曰阴符。谓定而静者,属阴以不行火,而阴若符合火之候也,故为阴符。《阴符经》 注,骊山老姥授李筌者,曰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即此义。如是,则行而动者,即属阳而为阳火矣。凡一切十二时中,分分明明,行九六有数之火,皆当曰阳火。一切时,阴阴暗暗,不行火,而暗合火者,皆曰阴符。行动者似进;定静者似退;若究及精微密悟,必如此悟之,为得真实玄妙。

又问:有言夜半子时行阳火,日中午时行阴符。似说只子午二时行者,不知如此亦似此理否?亦可成个甚么否?

答曰:甚非也,绝无所成!但有犯说拘于天时,即是邪妄诳语。为我命由天,非我命在我不由天者。只因自己无传,不知所以然之理,扭捏造为此言,以欺世耳。或却病家,亦借其说而言之,非仙道中和自然之理也。仙家火子之后六时,皆用阳火干爻;午之后六时,皆用阴火坤爻;乃身心中虚比。活用子午十二时,何等直捷自然!非止子午二时之太少,何等适宜?若用天时子午二时以行火,则我身中药生时,全不相遇,故不用天时也。

又问:得传所以然者,何法何义?

答曰:总是要遇阳炁自生时,取回以补阳炁,令满足耳。故将呼吸者,以收还阳炁,归于炁根,以熏蒸补助。若无呼吸,不能调和。若无熏蒸,不能补助。及至呼吸熏蒸, 周天一周,则阳炁得补,复纯静矣。于此,若再加呼吸熏蒸,是不宜于静中强加功。必俟静而自动,又得阳炁发动之机,为可补阳炁者。总是要补,必求再生再补之理,要得真传也。

又问:火候不宜断而不续,卯酉二时,不行火候,莫似断否?

答曰:非也。神炁相抱而不离,焉得断?

又问:采封是子时前,是子时内?

答曰:前也。子起则名烹炼。

又问:采法与封法,如何分别而行?

答曰:当采时则用采法。当封时则用封法。当沐浴则用沐浴法。每次用周天,皆不异。《心印经》云:“三品一理。”《大涅盘经》佛言:“达一切境,不离一法。”达摩祖亦言:“六候别神功。”是也。

引语曰:古今来学道,必仙道大明,从仙师降授而得者,而后可以说仙话、垂仙教。不然,妄言之,罪莫大焉!若不明宗旨,唯蹈袭古人几句糟粒旧说,惑世坑人者,元太虚、阳葆真之作《直议真诠》,尹蓬头之作《万神圭旨》等书是也。他如卢丹亭之作《广胎息经》,最邪妄、最淫恶,诈托旌阳为说,僭渎帝经为名,罪深无间地狱。不必言之,而可易知其为邪。唯是似是而非者,最害人之深。不知道者,信其为道;余则见其非道,每欲为众辟其邪说而未及。兹因 周友携至,命之评阅。余因得以所欲言,数彼之妄。令后贤不堕其坑阱,是所愿也!

一问曰:紫阳、玉蟾二真人皆言“凝神入炁穴”,《直议真诠》云“神至灵妙”,如何凝聚得他?此一句,是《直议》之说,甚错处。盖息念而返神于心,此一句,是张紫阳自释凝神二字之说。葆真引来,释入炁穴之义,犹觉差些。则炁亦返于身,渐渐沉入炁穴去,此二句,皆阳葆真《直议》之说,亦差。二说不同,请问如何即是?

伍子答曰:彼言神返于心,则神归本位矣。炁亦返于身也,只言归得本位。不似张白二真人所说,神入炁穴是神炁有交媾在此,正有修为处。非神返炁返,各归而不合一,便谓可证道者。此《直议》之错认心与炁穴,大悖道也。况张白二真之言,出于 钟离祖化神前之言,安可妄议之欤?

二问曰:葆真子议无炁穴,谓元阳真炁散于四肢百骸,又为视听言动,岂有区区藏一穴之理。此议如何?

伍子答曰:人当受天命而生时,则元炁是本根,原自有着落处,故发明之曰炁穴。及在四肢百骸,视听言动时,炁之绪余为用者也;犹为本根仍在炁穴内。虽有不为身外之用时,亦有本根仍在炁穴内。且人不能一日无元炁,即自有所在。有穴无穴,虽不可见,何必议有穴无穴哉?不过炼精化炁时,以下丹田为主。炼炁化神时,以中丹田为主。皆由三田反复,有行所当行、住所当住。化炁时,固在下丹田,而炁穴又岂在下丹田之外而别议之耶?元精藏于肾,不发动时,即是元炁;而可谓炁穴远 于下丹田乎?强议无炁穴,自己落空亡,则归根无所归,复命无所复。后学毋为所惑也!

三问曰:元太虚议云“凝神入炁穴”,只是收视返听,回光内照而已。葆真子议云,非是执着所在,而用意观照之,不过虚静以返神于内。其师徒二说孰是?

伍子答曰:元太虚所议八字,乃阴神家活计,非仙理也。葆真子所议,乃空亡之妄语,无果证者。殊不知,钟离仙翁所言“凝神入炁穴”者,正世尊所言“心目所在”之谓也。彼借回光内照四字为训,但可训凝神,不能训入炁穴。要知仙真所谓回光内照者,异于是!当炼精化炁之时,即回照精炁;当炼炁化神之时,即回照炁存神;当炼神还虚之时,即回照虚。固不可着不相关之处用照,亦不可着内用照,皆落空之境耳!去仙机颇远。所以佛说:“七处 征心,皆无有是。”独俞玉吾所言“回光内照,呼吸太和”,是炼精化炁时之内照,以其有呼吸太和四字而知之。至炼炁化神,非呼吸之可言,所以钟离正为炼精化炁而发。元葆二说,不足以语此。

四问曰:李清庵云:“毕竟如何是道,须向二六时中校勘。”不与诸缘作对的,是个甚么?

伍子答曰:此禅家套语耳!不知仙真上圣、诸佛世尊之所谓道者,无形、无情、无名,至虚极之妙也。其所谓道生一,一而生二。今言缘、言对,当知缘一也;对缘者我,又一也;则二非道矣。此之缘,即尘也。对缘者,即根也。亦是有人相、我相之二者。不与缘对者,去缘而尚有我在,着校勘亦有我在。此世尊所谓我相未除,皆为虚幻耳。我为道中之一物,一为道中之一数。一在,故未至虚极之妙,安可指一谓之道?一在,即神在也。佛宗中,所谓万法归一,一毕竟要归无。化神时,此心着不得缘境。一着缘境,即堕六道。虽化炁时,对缘而心着之则不化炁。何莫非不对缘而遽称为道?唯如斯而已哉!殊不知炼神还虚,还之无极而至极,方为与道合真,齐肩于仙佛者也。今古尚无,又岂可以二六为言耶?

五问曰:《坐忘论》云:“勿于定中急急求慧,求慧急则伤定,伤定则无慧。”此说是否?

伍子答曰:此言非也。何以知其非?盖人之性体,灵照是慧;动而发用,从耳曰聪,从目曰明,逐于外不定于内,则失慧矣。张紫阳真人谓之走丹,即此。不用聪明于耳目,而回光复其本体,则名慧、名定;是名慧于定,不名慧于不定。定此慧,即名定。不定此慧,则不名定。彼 云定中求慧,则视为二矣。果定于先者何物?而反言求慧于定中,不知已定者便是慧,何待于求?此所以非我天仙顿法道理,一性而二称者,同语也。观定慧,是一不是二之言,亦相应,能已知此矣。

六问曰:金丹必言鼎器,如何即是?

伍子答曰:“先把乾坤为鼎器”,此乃仙家起首之定论。

又问曰:李清庵乃云:“身心为鼎器”。又云:“干心也,坤身也。”是否?

伍子答曰:干非心也,乃《易》所谓“干为首,坤为腹”者,是也。行得三田反复之工者,方能真知炉鼎之妙。

又问曰:然则清庵云干心坤身之说,非欤?

答曰:彼亦误也。古云干心坤身者,是取将坎位中心实者,点化离宫腹内阴之理。言坎肾中阳,抽出而成坤。心离中虚,填实成纯阳之干。乃百日关中,炼金丹时之造化,及十月成神之所证也。彼清庵遂混一言之,不发明所用之理,不分辨所用之时,则非也。若必求鼎器于身心,唯百日炼金丹,其烹炼之工,用下丹田为鼎器,可以坤身言,不可以干心言。心离虚,尚未得坎阳填实成干也。盖干为首,乃有妙用在干,而归根在坤,非言心穴也。十月炼神丹,用中丹田为鼎器,可以心言,不可以干言,亦不属于坤身,而其妙用归根,皆在心,非身也。则知清庵之说,与张紫阳真人所言乾坤共为鼎器者不相合。此秘密天机,学者须要得个真知实授来,始能用真鼎器、真皈依而后可成道。不然万炼千修,毫无所益。

又问:鼎器之说,更多有言脐者;言非脐者;言脐下一寸三分者;言外肾上之毛际者;言心肾两间,折中之当脐上者。诸说,亦有可用否?

伍子大笑曰:皆非也。此巧言惑众者,无根之可归,无命之可复也。金丹大道,因有丹之名,曰丹田,就是生长金丹之田也,非针病灸艾,何用点穴为也?

又问:今言金丹、神丹,何所分别而二名之?

答曰:肾中真阳之炁,名水中金;炼肾中精而化金炁,故曰金丹。炼炁化神,故曰神丹。

七问曰:昔紫阳真人云:“元性非他物也,亦炁凝而灵耳!”请详其旨?

伍子答曰:但看天地,亦炁凝而灵,而人之小天地者,即如是。此张真人发万古之所未发,令人真知性命之宗。

又问:如何是炁凝而灵?

答曰:人从父母二炁初合,只为一炁耳!此炁渐化成微形,中即有一点灵光,如荧光朗耀,渐微动为呼吸之状,呼吸成,形体全,而神明具也,以生。由是而观,非炁凝而后灵乎?且谓仙道炁凝而灵之妙者,原夫精化炁者,精由炁化,使炁不化精,而复补全其炁;炁以化神,而仙道成,则纯是一神,而不见有炁;非炁凝而灵如何?唯此一灵,以动而用,则曰元神;在静时,则曰元性是也。

又问:如何补?

答曰:古云:“以精补精,以炁补炁”。凡人当至虚极之时,元精元炁将发生,而为世法用,此正元精元炁生长之微机也。我则不以世法用,而还归之于原,则元精元炁得外来生长之机而生长之矣。正所谓“金丹内药自外来”者,于此。生而采取之时,即补之时也。运小周天火候,烹炼熏蒸之工,即补之工也。得此时此工,则机相乘而相投也。不得此时此工,则后天呼吸之气,无可施之理,亦无有益之用,先天精炁亦不得其所补以生长也;则炁不凝而不灵,何以脱凡而证圣哉?

圣严法师佛学经典名言语录大全

圣严法师,佛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师、日本立正大学博士,也是禅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传人、临济宗的第五十七代传人、台湾法鼓山的创办人。法师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以教育完成关怀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目的。他以中、日、英三种语文在亚、美、欧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种。他的著作之中发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已超过三百万册,译本最多的是《信心铭》,已有十种,系列册数最多的是《寰游自传》及《禅修指引》,这些著述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2009年2月3日下午四时,圣严法师圆寂,享寿80岁。

圣严法师佛学经典名言语录大全

提升人品篇

1 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

2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3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4 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

5 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6 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微笑;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带笑容易增进彼此友谊。

7 话到口边想一想,讲话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说,而是要惜言慎语。

8 ‘能有,很好;没有,也没关系’

9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10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11 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12 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13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14 感谢给我们机会的人,顺境、逆境,皆是恩人。

15 唯有体验了艰苦的境遇,才会有精进奋发的心。

享受工作篇

1“忙”没关系,不“烦”就好。

2 忙得快乐,累得欢喜。

3 不要以1贵贫贱论成败得失,只要能尽心尽力来自利利人。

4 随遇而安,随缘奉献。

5 成功的三部曲是:随顺因缘、把握因缘、创造因缘。

6 用智慧处理事,以慈悲关怀人。

7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8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

9 甘愿吃明亏,是仁者;受辱吃暗亏,是愚蠢。

10 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务过于在意,同时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断。

11 随时随地心存感激,以财力、体力、智慧、心力、来做一切的奉献。

平安人生篇

不用牵挂过去,不必担心未来,。

2 智慧,不是知识、不是经验、不是思辩,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态度。

3 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4 担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动力。

5 财1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财1则愈大。

6 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7 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财1。

8 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则:活得快乐、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9 超越死亡三原则:不要寻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10 每一个小孩,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11 爱你的孩子,与其担心,不如祝福吧!

12 夫妻是伦理的关系,不是“论理”的关系。

13 能不乱丢垃圾,随时清捡垃圾,都是做的功德。

14 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体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幸福人间篇

1 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语,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2 急需要做,正要人做的事,我来吧!

3 拥有的多,不一定让人满足;拥有的少,不一定让人贫乏。

4 未来所得的。

5 若希望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纳人,多包容人。

6 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谅解大的。

7 要做无底的垃圾桶,要学无尘的反射镜。

8 包容别人时,双方的问题就解决了。

9 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人间菩提

◎为利益众生,实现佛法,付出心力,而生欢喜,谓之'法喜’。

◎布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

◎我们在读书或创业时,自己先要有一个发心,就是发'为人服务、为人牺牲奉献、永不退转’的誓愿,这叫做'不忘初心’。

◎有时我们常怪别人不听自己的话,其实自己何尝听自己的话,最不听自己话的人,就是自己。

◎古人云:不责人过错,不举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可以远害矣!

◎聪明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无限的快乐。

◎心念有强大的力量,所以才有必要把心念拿来念佛,把我们的心念安置在最高能量,最欢喜、清净、慈悲的状态。

◎六欲天虽然享受福乐,没有痛苦、烦恼,但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死亡的问题。一场好梦总要醒过来,这是我们不选择诸天为归依处的原因。

◎学佛而能够深刻理解到学佛的根本意趣,进而感觉到非学佛不可,有这种坚强的信念,才能真正走向学佛之路,而不是在佛门边缘歇脚,或者走入歧途。

◎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欢喜接受所面临的一切,过一分钟,即消一份灾。

◎心静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过着和乐的日子。

◎最平淡的日子,心里最安定,宁静最美,安定最乐。

◎勇气不可失,信心不可无,世间没有'不能’与'无能’的事,只怕──不肯。

◎以'他*的心’爱天下的众生,以'菩萨的智慧’教育子女。

◎要培养一份清净无染的爱,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得到回报,就不会有烦恼。

◎爱要浓淡合宜,像清茶淡香,若是太浓,则苦的喝不下。

◎要谈情,就必须谈长情──觉悟的情;要说爱,就必须说大爱──解脱的爱。

◎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干净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父母过分爱子女,会反射成为子女的烦恼,对子女要放心,他们才能安定成长。

◎人生能平安顺心并非是没有横逆,而是因为你有能力转化它。

◎一个人要先能够'忍受’,忍受失望、忍受怜悯、忍受瞧不起、忍受瞧得起、忍受爱、忍受迷失,然后才能自由自在的追寻自己的理想。

◎有许多事情,你要先'受、得了’,然后才能找出意义。

◎应该以平静了业的心情来承受,并且要以更虔诚的心来忏悔行善,以弥补自己所造的业。

◎谨慎、警觉,是心航的导师;光明、柔和,是内在的佳侣。

◎不管佛菩萨再慈悲,业力再怎么化解,人终究还是有要走的一天,重要的是我们从人生里学到了什么。因为觉悟,让我们有重生的机会,有忏悔的机会,有在这个生命里重新得到启示的机会。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当我们年龄渐长,愈来愈觉得钱之可贵,就可能用钱去衡量一切,甚至衡量爱。岂知在这世界上,没有钱之前,早有了爱。当我们没有赚到钱之前,早赚到了爱,我们因爱而来到人世,有一天离开,带不走钱,只带得去满怀的爱。

◎网路联结了全世界的讯息,却接收不到人们心底真实的感情。

◎要想能够说出正面的话、良善的话、有意义的话,首要之务就要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始,有净化的心灵,就会有净化的意念,有净化的意念才能说出良善美好的言语。

◎没有被日出万丈的光芒照过眼睛,没有与月光并肩同行过,没有听过树与风的合奏,你如何体会净土的美好?

◎一个人能改善自己的缺点,强化自己的优点,这是个人成功的要务;一个老板如果能包容员工的缺失,甚至欣赏员工的优点,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求全之心,可用之责己,但不可用以交友;满足之心,可用之处境,但不可用以求知。

◎真正的慈悲,来自看见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种责任感,希望能够给予他人一点帮助。

◎佛法本来如是,并无所谓深不深、难不难的,如果说是深是难,那是难在众生自己,深在众生自己。

◎命运中没有偶然,一个人遇到顺境、逆境,完全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礼拜,不求佛菩萨赐福给我;我祈求,让我得意时勿膨胀自我,挫折时心不萎靡,能够安稳如山,宽厚如地。

◎嗔是失佛法的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脏腑。

◎智者事事反求诸己,愚者处处外求于人。

◎人之惑,惑于私,私除则明;人之病,病于惰,惰去则勇。

◎每个人都希望身处在高超、美好、清净的地方去。但这种地方不是容易找到的。因为,我们的心不改变的话,环境是改变不了的。

◎义工,为贪婪自私的行为,留下了身教;义工,为争名逐利的人群,散播了开示;义工,为冷漠机械的社会,增添了光热;义工,为人情纸薄的潮流,注入了情义。

◎慈悲是温柔美好的世界,尊重是祥和欢喜的妙方,感恩是幸福安乐的泉源,赞叹是利人化他的法宝。

◎当我们被别人误解而产生不平时,先试试放弃戴在心灵的面具吧!

◎觉人之伪,不形之于色;吃人之亏,不动之于口。

◎学佛的人,处处希望他人好,虽然希望自己好,但希望他人比我更好,这才是佛教徒的存心。

◎修行是不随顺动念头,工作中专注学习不胡思乱想,学习替别人想,不为自己。

◎只要你愿意为大众写下'历史’的篇章,别人自然乐意为你留下'历史’的轨迹。

◎尊敬一个人,要散播他的善行;肯定一个人,要延续他的愿心。

◎从'小脑运动神经受损严重,导致重度脑性麻痹’的孙嘉梁,证明了:脑性麻痹可以征服,'心灵麻痹’才是群医束手的绝症。

◎'心无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听到了只是听到,从不产生好恶。没有妄念,就没有烦恼心。

◎只有在天空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热情让我们散发光彩,理想让我们甘于等待。

◎为真理服务最有价值,为众生服务最为尊荣。

◎生活的艰苦,可以从淡泊中度过;人事的不安,可从勤劳与谦让中改善。

◎用体谅的心,对待亲情;用结缘的心,对待友情。

◎年年不忘春耕,自然能够秋收;时时不离助人,自然能得人助。

◎眼睛要生在心里,观察自己;嘴巴要长在心上,评论自己。

◎生命中或许有'失望’,但一定不能'绝望’,总要满怀'期望’,而且永不放弃'希望’。

◎忍耐是做人第一法;礼貌是处事第一法;谦虚是保身第一法;宽容是用心第一法。

◎忍耐,才能和气致祥;悔过,才能提起勇气。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开朗清明,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将是美而善的。

◎我们最稳当的保证人,是我们自己的般若智慧。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禅宗全书语录部 禅宗全书语录大全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禅宗全书语录部 禅宗全书语录大全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禅宗经典语录大全

标题:禅宗全书语录部 禅宗全书语录大全

链接:http://m.zhaichaow.cn/z/2937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