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的诗 汉魏故事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汉魏的诗 汉魏故事的文章,本文对文章汉魏的诗 汉魏故事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关于诗歌的故事
1.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3.诗的故事
这里有一个宋之问巧遇骆宾王的故事。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老衲倒有两句 ——”于是,他缓缓吟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
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
诗的故事
宋之问曾经被朝廷流放到广东罗定县一带,后来偷偷地从那里逃回家乡,这首诗就是逃跑途中,经过汉江时写的,感情比较真挚。
前两句回忆流放到广东时,不仅生活困苦,而且还得不到家人的任何消息。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断”和“复”字用得很好,表现出诗人在广东度日如年,与世隔绝的痛苦。
后两句写了一个逃亡之人接近故乡时的矛盾之情:一方面诗人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由于自己的牵累而遭受不幸。而且这种矛盾之情越接近家乡时就越强烈,导致诗人特别害怕碰到熟人,害怕自己的担心会变成现实。
此诗写了古人在遭受流放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的发展。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这种抒写真切可感、富有感情,耐人寻味。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后代曾广为流传。
4.清平调词三首
唐 李白
乐府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第二首,写贵妃的受宠幸。首句写花受香露,衬托贵妃君王宠幸;二句写楚王遇神女的虚妄,衬托贵妃之沐实惠;三、四句写赵飞燕堪称绝代佳人,却靠新妆专宠,衬托贵妃的天然国色。诗人用抑扬法,抑神女与飞燕,以扬杨贵妃的花容月貌。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揉合,融为一体:首句写名花与倾国相融;二句写君王的欢愉,“带笑看”三字,贯穿了三者,把牡丹、贵妃、明皇三位一体化了。三、四句写君王在沉香亭依偎贵妃赏花,所有胸中忧恨全然消释。人倚阑干、花在栏外,多么优雅,多么风流!
全诗语言艳丽,句句金玉,字字流葩,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无怪乎深为玄欣赏,贵妃喜爱。
5.哀江头
唐 杜甫
乐府
--------------------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6.:马嵬坡
唐 郑畋
七绝
【内容】:--------------------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这是一首咏史诗。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乱军攻陷潼关,长安危及,玄宗仓皇逃蜀,道经马嵬坡,六军驻马哗变。杀奸相杨国忠,逼玄宗赐死贵妃。即为马嵬事变。诗的首两句写玄宗“回马长安”时,杨妃死已多时,意谓“重返”长安是以杨妃的死换来的。尽管山河依旧,然而却难忘怀“云雨”之情。“云雨难忘”与“日月新”对举,表达玄宗欣喜与长恨兼有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南朝陈后主偕宠妃张丽华、孔贵嫔躲在景阳宫的井中,终为隋兵所虏的事,对比唐玄宗马嵬坡赐杨贵妃自缢的举动,抑扬分明。诗对玄宗有体谅,也有婉讽。玄宗的举动虽胜陈后主,但所胜实在无几。
汉魏是怎样禅让的呢?
光和六年(183年),张角与他的弟子策划起兵推翻汉朝,他们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张角率领头戴黄巾的部众举起了反汉大旗,天下响应,举国震动。
司马迁但黄巾起义被汉朝镇压了,汉朝在名义上又延长了36年,到公元220年才被曹丕建立的魏所取代。据说魏属土德,所以尚黄色,连曹丕用的第一个年号也称为“黄初”,黄天真的取代了苍天。而曹丕实行的却是模仿尧、舜、禹的禅让,以后成为“汉魏故事”。
相传上古时的唐尧将天下传给了虞舜,这就是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唐虞故事”。据说以后舜又传天下于夏禹,又有了一个“虞夏故事”。但禹死了以后,他原定的继承人益却没有即位,让禹的儿子启得了天下。其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益主动让给了启,一是启杀了益。无论如何,禅让的故事到此结束了,因为从启开始就都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实行“家族天下”了。
今天的历史学家完全能够用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解释这种禅让现象存在和消失的原因,并指出这并非中国的特产,但当年的儒家却以禅让为千古盛事,是天下为公的典范,颂扬唯恐不及,只恨未能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可惜当皇帝的都讲究现实,尽管爱听臣下将自己比之于尧舜,却从来没有人愿意像尧舜那样传位于外人,连在生前就传给儿子而当太上皇的也屈指可数,其中出于自愿的或许只有乾隆皇帝,至于他在当太上皇的三年间是不是真将大权交给了儿子嘉庆皇帝,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可是另一方面,想接受“禅让”的人历来并不少。对于那些实际大权在握的权臣、军阀来说,要废掉傀儡皇帝自然已不费吹灰之力,但要自己当皇帝、建新朝却还有一道障碍。因为废了皇帝,甚至把他杀了,也还得在皇族中另立新君,否则就逃不了篡夺或弑君的恶名,不仅缺乏合法性,而且可能引起敌对势力的反抗。但如果让皇帝自己让位,自己再假惺惺推却一番,篡夺就成了“禅让”,傀儡和操纵者都成了尧舜般的圣君,所以“唐虞故事”实在是不可少的。
最早演出“禅让”的是魏文帝曹丕代汉,以后西晋、宋、齐、梁、陈、北周、北齐、隋、五代梁取代前朝时都如法炮制。五代时郭威(周)代汉时汉隐帝已被杀,只能由太后扮演禅让的主角。宋太祖赵匡胤代周是在一个早上完成的,但也少不了以周恭帝的名义下了一道禅位诏书。大概因为“唐虞故事”年代久远,谁也说不清究竟是如何进行的,而曹丕代汉的过程却由《三国志》记载得十分详细,操作起来非常容易,所以“汉魏故事”成了后世禅让的代名词和样板。
自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今河南许昌市东)后,汉朝就已名存实亡。但曹操为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始终没有取而代之。不过到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已被“封”为魏王,第二年汉献帝又“命”他使用皇帝的仪仗,离真当皇帝仅一步之遥。可惜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死,接受“禅让”的手续就只能由他的儿子、继承魏王的曹丕来完成了。
首先是一系列“祥瑞”的出现,而且是从曹操的故乡谯县(今安徽毫州市)开始的。据说早在熹平五年(176年),黄龙曾出现在谯,太史令单飏预言这里“后当有王者兴”,50年内黄龙会再现。当时一位名叫殷登的人记下了他的话。221年三月,也就是隔了45年以后,谯果然又出现了黄龙,殷登作为见证人宣布单飏的话应验了。四月,饶安县(今河北盐山县西南)上报见到了白雉。以后这类报告不断,如八月石邑县(今河北获鹿县东南)报称有凤凰光临。
六月二十六日,曹丕率大军南征。其实当时并无军事上的需要,曹丕也并不真想进攻孙权,所谓南征只是为禅让作铺垫而已。七月二十日,军队到达谯县,曹丕在城东宴请当地父老和全军,并下令免除谯县两年的赋税。经过数月的巡游,曹丕于十月初四回到离首都许不远的颍阴县曲蠡(今河南许昌市一带),却没有进入首都。
这时,左中郎将李伏上书,公布了他多年保守的秘密,证明近来出现的祥瑞正是应在曹丕身上。这位李伏原是张鲁的部下。他说,当年在汉中听说汉献帝将魏国封给曹操,大家都以为必定封为魏王。可是姜合却说:“肯定封魏公,现在还不便称王。定天下的是魏公子桓(曹丕的字),这是神的旨意,符谶上说得很明白。”张鲁问姜合根据何在,姜说:“这是孔子《玉版》上的话,皇帝的历数,就是一百代以后的事也能预知。”一个多月以后,果然有人送来了写着这些话的册子。姜合以后归顺曹氏,病死在邺城。李伏说:“我已将此事告诉了很多熟悉的人,但考虑到时机没有成熟,不敢公开。您即位后一次次出现祥符,每次庆贺时我都想说明真相,但怕别人说我是讨好您。况且我原是张鲁部下,归顺的时间不长,说错了罪更大,所以一直忍着。现在祥瑞并呈,天意已经很明白,我心情无比激动,谨上表报告。”曹丕下令公布于众,又说自己德薄,实在不敢当,这是“先王至德通于神明”的结果。
于是刘廙、辛毗、刘晔等一批大臣上书,引经据典地证实李伏所称预言的正确性。他们说:“尧宣称他得了天命时,北斗星座前四星的位置就发生了变化;周武王还没有与商纣王作战,一头赤鸟就衔来了捷报;汉高祖尚未出世,他母亲就获得了神的预示;汉宣帝地位低微时,树叶上就显示了吉兆;汉光武帝的名字出现在图谶上时,他还是平民。可见天命授予圣哲,不必用华丽的辞藻,不必有芬芳的气味,只要有具体的迹象出现就能得到证明。汉朝的衰落已经有好几代了,从桓帝、灵帝末年的大乱到现在也二十余年了。总算老天爷有灵,使圣人诞生来解救苦难,所以用符谶预告,以显示天命所在。您即位不到一年,天上、地下就出现了这么多的祥瑞,四方的百姓争先恐后地来归顺,自古以来的典籍上从来没有记载过这样的盛况,我们怎么能不欢欣鼓舞呢?”曹丕说:“健壮的小牛像老虎,恶草的幼苗似庄稼,有些事会似是而非,今天的情况就是如此。”大概是为了用大臣们的话来“说明我德行的不足”。曹丕命有关官员向百官宣告,使大家都了解。
眼看舆论造得差不多了,太史丞许芝在十月初九正式向曹丕报告了魏代汉的谶纬。
他首先根据最权威的《易传》所说“圣人受命而王,黄龙以戊巳日见”,而最近一次发现黄龙正是七月四日戊寅,应该是帝王受天命的最明确的预兆了。此外,蝗虫、麒麟在这时节的出现都是符合《易传》记载的典型的祥瑞。
这位太史认为,历史上圣人出现时的祥瑞不过一两样,而曹丕即魏王位后的祥瑞简直不胜枚举:黄龙、凤凰、麒麟、白虎、甘露、醴泉、奇兽无所不有,是自古以来最美好的。而岁星已出现在大梁的范围,正是魏的分野,与当年周武王伐纣、汉高祖入咸阳时出现的星象相似。作为史官,将如此重要的图谶和天象上报,是应尽的职责。
谁知曹丕的答复竟是断然拒绝,他下令道:“当年周文王已占有天下的三分之二,还向殷朝称臣,得到孔子的赞叹。周公实际行使了君主的职权,完成使命后还是归还给成王,备受称颂。我的德行虽远不如这两位圣人,但怎么能忘记‘高山仰止’的道理呢?”“我的德行薄极了,地位鄙极了,只是生逢其时,有幸继承先王留下的事业,但还没有使天下都受到恩泽。虽然已经尽力来救济魏国的百姓,但还有受冻的人,还有人吃不饱肚子。我睡梦中都感到担忧恐惧,不敢稍有懈怠,只求能够像现在这样太太平平地终老,使魏国得到保全,使我死后见到先王时感到没有辜负他的托付。我的愿望和志气都有限,只要能守成就行了。所以尽管祥瑞屡次出现,我只能增加不安,已经六神无主了。像许芝这些话,我岂敢听呢?这些话使我心里害怕,手发抖,字都写不成,意思也表达不清。我曾作过一首诗:‘战乱纷纷已过十年,白骨累累纵横万里,可怜的百姓还能靠谁?我要辅佐汉室治理天下,功成后交还政权辞职回乡。’我一定要遵守这一誓愿,绝不是说假话。因此昭告天下,使大家知道我的心意。”
可是大臣们似乎根本不理会曹丕的态度,侍中辛毗、刘晔,散骑常侍傅巽、卫臻、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及给事中、博士骑都尉苏林、董巴联合上书:“您的令书辞意恳切,坚持谦让,比起舜、禹、商汤、周文王来也毫不逊色。但是古代的圣哲之所以接受天命而不推辞,也是为了遵奉上天旨意,满足百姓的期望,身不由己呀。”他们引用《易经》等经典,列举形势,证明天意不可抗拒,请求曹丕“急天下之公义”,“宣令内外,布告州郡”,使全国都知道上天的旨意和自己的谦让态度。
曹丕下令道:“让天下人了解我的心意是对的,至于其他的话难道是指我吗?我怎么敢当?”“最近东征时经过的郡县和屯田,百姓面有饥色,有的人连短衣都没有一件好的,这都是我的责任,所以上有愧于这么多的祥瑞,下对不起百姓。这说明我的德行连当一个统治一方的王都不够,还想当皇帝吗?你们应该立即停止这类建议,不要加重我的过失,使我死后不至于给世上的君子笑话。”
十月十一日,曹丕向百官公布此令,却并没有使大臣们的热情降温。督军御史中丞司马懿等人上书,认为“天地之灵,历数之运,去就之符,惟德所在”,汉室的失德由来已久。而曹丕即位以来的“至德”已经广被上下、天人感应,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有作为的大人,事前做的事不违天意,事后做的事遵从天时。舜、禹见天时已到就不作谦让,因而百姓受到及时的救济,万物普遍获得恩惠。现在四面八方、全国上下都在殷切期待着,上天在保佑您,神都在为您尽力,天下的十分之九已归顺于您,远远超过了当年周文王的三分之二。您要再不接受,实在是过于谦让了,我们大家真于心不安。”
曹丕的答复更加明确,他说:“世上最缺少的是德义,最富余的是随大流说的假话,常人的性情就是不重视所缺少的,喜欢本来就富余的。”“我虽然德行不足,总还希望不像常人那样爱听假话。岩石可以被击碎但不失坚硬,丹(朱砂)直到被磨尽也保持红色。丹、石这样的小东西尚且能坚持自己的品质,何况我多少算一个士人,又受过君子的教育呢?”在引述了古代圣贤事迹后,他表示尽管自己德行不如周武王,道义上有愧于伯夷、叔齐,但必定要立下丹石之志,绝不会信从假话,要学习圣贤的品德。“常言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我这样的志向,难道是可以夺走的吗?”
说得如此斩钉截铁,好像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但戏还得演下去,这就需要傀儡皇帝上场了。两天后,汉献帝正式向魏王曹丕下了禅位诏书,并派兼御史大夫太常张音为专使奉上皇帝的玺绶。尚书令桓阶等立即上书:“天命弗可得而辞,兆民之望弗可得而违”:请求召集文武大臣,公布诏书,顺应天命,并着手制定禅让的礼仪。曹丕下令:“只能商议不该接受的理由。现在正在军旅之间,等回去后再正式答复。”尚书令等再次上书:“汉高祖接受天命时正在军旅之中,为了畏惧天命,不敢拖延,就在驻地举行即位仪式。现在您接受禅位的诏书,应该召集百官,集合全军上下,使大家都知道天命。军营中地方狭小,可以在附近平地建坛,布置举行仪式的场地。我们与侍中、常侍等已经擅自讨论确定了礼仪,太史官已选定了吉日。”曹丕说:“我实在不敢当,其他事情还有什么好谈呢!”
侍中刘廙、常侍卫臻等又奏:“汉家遵照唐尧公天下的道理,陛下(注意,已不称殿下了)以圣德接受历数的安排。上天和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应该顺应灵符,及时即位。根据太史丞许芝的意见,本月十七日己未是吉日,可接受禅位,已经安排布置了坛场,具体情况另行奏请。”曹丕说:“你们怎么可以随便设坛场呢?这些东西搞它干什么?我是要辞让不接受诏书的。那么就在帐前开读玺书,仪式与平时受诏时一样。再说现在天气寒冷,应该停止筑坛工程,让工匠回家。”在开读汉献帝的诏书后,曹丕下令道:“我岂能接受诏书,承担如此重大的使命?必须起草辞让的表章,奉还皇帝玺绶。古代尧让天下于许由、子州支甫,舜让天下于善卷、石户之农、北人无择,他们不是回到颍水之阳去耕地,就是以疾病作推托;或是远入山林,让别人不知所在;或带了妻子出海,终身不再返回;或者把这看成是自己的耻辱,投水自杀。况且颜烛为了返璞归真而辞去官职,王子搜在丹穴中即使被烟熏死也不愿出来,柳下惠不因为三公之贵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曾参不以晋、楚二国的财富而放弃仁义。这九位先哲都有很高的节义,不为富贵所动,因而被史书记载,流芳百世。求仁得仁,仁其实并不远,就看你自己的态度,我难道就不如他们吗?我坚决不接受汉朝的诏书,宁可跳东海自杀。赶快上奏章归还玺绶,布告天下,让大家都知道我的决心。”曹丕的决定于十月十五日公布。
大臣们自然知道这是献忠心的好机会,辅国将军清苑侯刘若等120人联名上书,居然大胆地反驳曹丕的理论根据:“石户、北人,只是匹夫的狂狷,行为不符道理,在历史上也少见,所以司马迁就不以为然,实在不是圣贤所应该仰慕的。况且虞舜不拒绝尧的禅让,夏禹也没有发表过辞位的言论,说明圣人都知道天命不能违背,历数不可推辞。”他们表示将不顾曹丕的反对,“昧死以请”,并照样“整顿坛场,至吉日受命”,大有不达目的死不罢休的意思。带头的刘若还是汉朝宗室,由他出面劝进更显得大公无私,也证明天命的确不可违背。曹丕的答复依然是否定的:“以往柏成子高为了不接受大禹的任命而避往荒野,颜阖为了退回鲁侯的馈赠而隐居不出,为什么他们俩会将王侯的器重不当一回事呢?是因为有高尚的气节。所以烈士追求荣誉,义夫重视气节,即使只能过贫穷的生活,也会乐在其中。孔子向王骀学习,子产尊重申徒,就是这一缘故。诸位都是我的肱股心腹,照理应该理解我的心意,如今却做出这样的事来,看来你们追求的是物质,而我向往的是精神,没有共同语言也就不足为奇了。赶快起草奏章退还玺绶,别再搞新花样了。”
这120位大臣却理直气壮地再次上书,指责曹丕的做法是“违天命而饰小行,逆人心而守私志”,上对不起上天的关怀和信任,中忘了圣人应该通达的教导,下影响了臣民翘首企盼的热情。他们认为侍奉君主首先得分清是非,坚持真理就可以与皇帝对着干,决心不理会曹丕的命令而“以死请”。曹丕却要把文章做足,推辞的话说得更加恳切:“现在百姓中还有人没有吃饱在挨饿,还有人穿不暖在受冻,鳏夫讨不到老婆,寡妇嫁不了好男人;孙权、刘备尚未消灭,不是唱凯歌的时候,而应该秣马厉兵;对外的战争没有平息,国内的士民不得安宁”;“诸位为什么不能让我殚精竭虑,顺天时,合人和,把这些事情都办好,让应有的祥瑞都能出现,那时再议论此事不是更好吗?何必如此相逼,出我的丑呢?”
大臣们知道这场戏还得演下去,于是侍中刘虞等上奏,表示由于“圣意恳恻,臣等敢不奉诏”?立即准备奏章,派遣使者回复汉献帝。曹丕唯恐大家不理解他的苦心,又下令道:“泰伯曾三次以天下让给他人,没有人不称赞他的,孔子叹为最高的德行。我这样做又算得了什么呢?”
古代征战十月十八日,曹丕上书献帝,表示奉玺书后“五内惊震,精爽散越,不知所处”;说自己“无德以称”,并派毛宗送还玺绶。第二天,给事中博士苏林、董巴上表,从天文分野和岁星的位置论证,魏国得岁与周文王受命完全相同,今年正是时候。而曹氏的始祖是颛顼,与舜是同一祖先,十月份受禅与颛顼受命相符,取代汉朝是以土德代火德,又与舜代尧一致。他们警告“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劝曹丕不要“上逆天命,下违民望”,而要“以时即位”。其实曹丕正在筹划下一轮的表演,只是答道:“我已经上书辞让,希望得到皇帝批准,也要让全国都知道。”
二十日,献帝下了第二道禅位诏书。尚书令桓阶等又“敢以死请”(上一次遭到曹丕拒绝后居然并没有死),请求立即“修治坛场,择吉日,受禅命,发玺绶”。曹丕的答复是:“那么急干什么?我希望辞让三次,如果还得不到批准就再说。”所以在二十二日第二次上书献帝,奉还玺绶。刘廙等上奏相劝,说这几天“时清日晏,曜灵施光,休气云蒸”,证明“天道悦怿,民心欣戴”。况且“群生不可一日无主,神器不可斯须无统”,“臣等敢不重以死请”(注意,加了一个重字)!曹丕在拒绝的同时表示:“此岂是小事一桩?公卿们还没有都表态呢!应该在坚决辞让之后再商议实行的办法,”
二十四日,献帝下第三道诏书,并命令使者张音不许再将玺绶取回。在曹丕的导演下,满朝公卿都表态了,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及九卿等46人联名上书劝进。曹丕答复道:“就德行而言我是不够的,就形势而言敌人也没有消灭。要是能在你们的辅佐下平平安安地当魏王,我也就心满意足了。要说天降祥瑞和百姓拥戴,那都是先王的圣德留下的成果,与我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不敢从命。”二十六日,曹丕上书献帝,作第三次辞让,请求献帝召回张音。
大臣们都知道曹丕的“三让”已结束,劝进的热情自然更高,华歆等公卿立即上表,起草者更施展出了浑身解数:“《易经》称圣人奉天时,《论语》说君子畏天命,正因为天命不常有。皇帝才要禅让。尧知道自己天命已尽,不得不禅位于舜;舜了解自己应了历数,不敢不接受。不得不禅位,是奉天时;不敢不接受,是畏天命。汉朝虽然已经没落,还能奉天命,效法尧禅让帝位;陛下处在大魏受命之初,却不像虞舜、夏禹那样通达,反而学延陵这般退让,真是顾了小节,损了大德,注意了小事,忽略了大事呀!连国内一般人都不以为然,要是死者有灵,舜必定会在苍梧的墓中忿忿不平,禹必定会在会稽山阴的葬地郁郁不快,武王(曹操)必定会在高陵的地宫中生气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以死相请。”在歌颂了曹氏的功德,列举了数不清的祥瑞后,又道:“古人说:‘要没有大禹,我们早就给洪水淹死了。’要是没有大魏,我们这些人早已变成白骨横在荒野了。”魏国的功德和瑞应真是“三王无以及,五帝无以加”。“百姓的命运托付给魏国,民心向着魏王,已经三十多年了。这是千世难得、万年难逢的机会,需要的是通达远见,完全用不到顾忌小节。以前没有及时顺应天命,这是我们的罪过,所以已经在布置坛场,筹备礼仪,选择吉日,将要昭告上帝,祭祀众神,然后在朝堂召集百官,讨论改年号、正朔、服色等事项后上奏。”至此,曹丕答复:“我原来只想像舜那样终身吃粗粮,过苦日子;但舜接受了尧的禅位,穿上他赐的衣服,娶了他两个女儿,也是顺天命的表现。公卿臣民一定要说‘天命不可拒,民望不可违’,我还有什么好推辞的呢?”
二十八日,献帝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下了禅位册文。尚书令桓阶等立即上奏:明天就是太史令选定的吉日,可登坛受命。曹丕批了一个“可”。二十九日,曹丕登上筑在繁阳亭的受禅坛,参加仪式的有文武百官和匈奴等四夷的使者共数万人。在完成了典礼后,曹丕对群臣说:“舜、禹的事,我现在总算明白了。”
从黄龙出现在谯县算起,已有七个月时间。但从李伏上书算起,这场密锣急鼓的戏只演了二十余天,“汉魏故事”就圆满闭幕了。曹丕踌躇满志之余,肯定不会想到,仅在45年以后,他的侄孙曹奂就充当了汉献帝的角色,如“汉魏故事”,将帝位禅让给了司马炎。
明明是一场假戏,却非要演得如此逼真,在今人看来未免滑稽可笑,但在当年是非如此不可的,否则曹丕与群臣就大可不必煞费苦心,“汉魏故事”也不会在七百多年间反复上演了。再说,曹氏代汉虽然已是大势所趋,但最终能顺利完成,还得归功于这场戏的导演和演员。
曹操早已大权在握,汉献帝只是他任意摆布的工具。建安十八年,曹操将三个女儿给献帝当贵人,第二年就找借口杀了皇后伏氏。曹操派华歆带兵入宫,伏氏关了门躲在壁橱中,还是给抓了出来。披发赤脚的伏氏拉着献帝的手说:“难道你不能救我吗?”献帝说:“我自己也不知道哪一天死呢。”两个月后,三位曹贵人之一被立为皇后,献帝成了曹操的女婿。要废掉或杀掉献帝是再容易不过的,使曹操不能不有所顾忌的无非是刘备、孙权的存在和舆论的压力。曹操死前两个月,孙权向曹操称臣,并劝他称帝。曹操将孙权的信给大家看:“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当陈群等也劝他及时“正大位”时,他明确表示:“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以曹操的军事、政治观察力,他自然知道儿子曹丕不可能很快消灭刘、孙,只是希望到曹丕一代时舆论上会对曹氏更加有利,以便水到渠成地取代汉朝。司马光在评论曹操时说:“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见《资治通鉴》卷68)虽不尽然,但不无道理。
正因为如此,曹丕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制造祥瑞和符谶,以证明曹氏、魏国和他自己已经拥有天命。用中国曾经风行过的话说,就是“先造舆论,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从传说中的尧、舜、禹,到秦始皇、汉高祖、王莽、汉光武帝,以及陈胜、吴广、张角(黄巾)等,无论是登基、禅位、篡夺,还是造反、起兵,都离不开这一套。对统治者来说,制造祥瑞和符谶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因为一旦造出来,绝大多数愚昧的人果然会坚信不疑,就是极少数智者又有谁敢、谁愿意揭露真相呢?所谓祥瑞,一部分是世上根本没有的动物,如龙、凤凰、麒麟,只要有人说见过,当然没有人能否定;一部分只是珍稀动植物或普通动植物,如白雉、灵芝、蝗虫等,存心要采集本来也不是难事。而且献祥瑞的官员会得到提升或赏赐,当地百姓也能沾光,如向曹丕呈报出现白雉的饶安县被免除全年田租,所在的勃海郡又获得牛酒的赏赐,特许合郡官民大喝三天。这样的事何乐而不为?
符谶的制造当然要依靠知识分子,必要时还得争取著名学者或大臣的配合,但对统治者来说也不是难事。虽然我们不能妄断曹丕时的符谶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却可以举出宋真宗亲自炮制“天书”的事实:当王钦若劝宋真宗举行封禅仪式以洗刷澶渊之盟的耻辱时,这位皇帝最担心的是不出现“天瑞”,找不到封禅的理由。王钦若与一位老儒杜镐却告诉他,所谓“河图洛书”本来就是“圣人以神道设教耳”,都是人为的,只要君主相信,公布天下,就成了“天瑞”。真宗还怕得不到宰相王旦的配合,但一方面有王钦若事先疏通,王旦已心领神会;另一方面真宗亲自赐宴,又赏王旦一壶酒带回去与太太一起喝,回家后王旦发现壶中竟塞满了名贵的珍珠。于是真宗就向满朝文武宣布,他梦见神人告诉他将降《大中祥符》天书三篇,十二月初一果然发现天书已挂在左承天门楼上。王旦带头拜贺,全国庆祝,各地争相上报祥瑞。如此天人感应,真宗自然只能顺天命去泰山封禅了。
曹丕的“南征”与祥瑞的出现看似巧合,其实是他代汉的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南征是他集中精锐兵力的最好理由,既能巡视各方,显示实力,又可随时镇压反抗势力。曹丕回师后既不回魏都邺城,也不进汉献帝所居的许都,而是留驻许都附近。连受禅仪式也在军营旁进行,显然是出于军事控制上的考虑。这是“汉魏故事”的重要一部分,一般人可能会忽略,仿效者却不乏其人。五代时周太祖郭威代汉,就是以“契丹入寇”而率军北征为序幕的。以后宋太祖赵匡胤代周,也是在“契丹入寇”时率大军离开首都后,在陈桥驿黄袍加身的。
曹丕的“三让”也不是他的发明。当年刘邦在垓下击败项羽后,实际已是天下之主,但在诸侯将相共同请他称帝时,他还要表示“吾不敢当”
《汉魏六朝散文·陆机·文赋并序·吊魏武帝文并序》原文鉴赏
《汉魏六朝散文·陆机·文赋并序·吊魏武帝文并序》原文鉴赏
元康八年1,机始以台郎出补著作2,游乎秘阁3,而见魏武帝遗令4,忾然叹息5,伤怀者久之。
客曰: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6;死生者,性命之区域7。是以临丧殡而后悲8,睹陈根而绝哭9。今乃伤心百年之际10,兴哀无情之地11,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识情之可无乎?
机答之曰:夫日食由乎交分12,山崩起于朽壤13,亦云数而已矣14。然百姓怪焉者,岂不以资高明之质15,而不免卑浊之累16;居常安之势17,而终婴倾离之患故乎18?夫以回天倒日之力19,而不能振形骸之内20;济世夷难之智21,而受困魏阙之下22。已而格乎上下者23,藏于区区之木224;光于四表者25,翳乎蕞尔之土26。雄心摧于弱情27,壮图终于哀志28,长算屈于短日29,远迹顿于促路20。呜呼!岂特瞽史之异阙景31,黔黎之怪颓岸乎32?
观其所以顾命冢嗣33,贻谋四子34,经国之略既远35,隆家之训亦弘36。又云: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善乎,达人之谠言矣37!持姬女而指季豹38,以示四子,曰:“以累汝!”因泣下。伤哉!曩以天下自任39,今以爱子托人。同乎尽者无馀40,而得乎亡者无存41。然而婉娈房闼之内42,绸缪家人之务43,则几乎密与44?又曰:“吾婕妤妓人45,皆著铜爵台46。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筼帐47,朝晡上脯糒之属48。月朝十五辄向帐作妓49。汝等时时登铜爵台望吾西陵墓田50。”又云:“馀香可分与诸夫人51。诸舍中无所为52,学作履组卖也53。吾历官所得绶54,皆著藏中55。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既而竞分焉,亡者可以勿求56,存者可以勿违57,求与违,不其两伤乎58?悲夫!爱有大而必失59,恶有甚而必得60,智惠不能去其恶61,威力不能全其爱。故前识所不用心62,而圣人罕言焉63。若乃系情累于外物64,留曲念于闺房65,亦贤俊之所宜废乎66!于是遂愤懑而献吊云尔67。
接皇汉之末绪68,值王途之多违69,伫重渊以育鳞70,抚庆云而遐飞71。运神道以载德72,乘灵风而扇威73。摧群雄而电击74,举勍敌其如遗75。指八极以远略76,必翦焉而后绥77。釐三才之缺典78,启天地之禁闱79。举修网之绝纪80,纽大音之解徽81。扫云物以贞观82,要万途而来归83。丕大德以宏覆84,援日月而齐辉85。济元功于九有86, 固举世之所推87。
彼人事之大造88,夫何往而不臻89,将覆篑于浚谷90,挤为山乎九天91。苟理穷而性尽92,岂长算之所研93。悟临川之有悲94,固梁木其必颠95。当建安之三八96,实大命之所艰97。虽光昭于曩载98,将税驾于此年99。惟降神之緜邈100,眇千载而远期101。信斯武之未丧102,膺灵符而在兹103。虽龙飞于文昌104,非王心之所怡105。愤西夏以鞠旅106,泝秦川而举旗107。逾镐京而不豫108,临渭滨而有疑。冀翌日之云廖109,弥四旬而成灾110。咏归途以反旆111,登崤渑而朅来112。次洛汭而大渐113,指六军曰念哉114。
伊君王之赫奕115,实终古之所难116,威先天而盖世117,力荡海而无拔山,厄奚险而弗济118,敌何强而不残119,每因祸以禔福120,亦践危而必安121。迄在兹而蒙昧122,虑噤闭而无端123,委躯命以待难124,痛没世而永言125。抚四子以深念126,循肤体而颓叹127。迨营魄之未离128,假馀息乎音翰129。执姬女以嚬瘁130,指季豹而漼焉131。气冲襟以呜咽,涕垂睫而汍澜132。违率士以靖寐133,戢弥天乎一棺134。
咨宏度之峻邈135,壮大业之允昌136。思居终而恤始137,命临没而肇扬138。援贞吝以惎悔139,虽在我而不臧140。惜内顾之缠绵141,恨末命之微详142。纡广念于履组143,尘清虑于馀香144,结遗情之婉娈145,何命促而意长?陈法服于帷座146,陪窈窕于玉房147。宣备物于虚器148,发哀音于旧倡149。矫戚容以赴节150,掩零泪而荐觞151。物无微而不存152,体无惠而不亡153。庶圣灵之响像154,想幽神之复光155。苟形声之翳没156,虽音影其必藏。徽清弦而独奏157,进脯糒而谁尝?悼筼帐之冥漠158,怨西陵之茫茫。登爵台而群悲,眝美目其何望159?既睎古以遗累160,信简礼而薄葬161,彼裘绂于何有162,贻尘谤于后王163。嗟大恋之所存164,故虽哲而不忘。览遗籍以慷慨165,献兹文而凄伤166!
【注释】 1元康:晋惠帝年号,元康八年既298年。2台郎:即尚书郎。尚书省又称尚书台。尚书郎是省中分曹办事的属官。著作:即著作郎。3秘阁:是朝廷保管图书文籍的地方,属秘书省,故陆机得以著作郎之身份游于秘阁。4遗令:指魏武帝曹操临死时遗言的记录文字。5忾(kai)然:悲叹的样子。6始终:这里指生死,重在言死。大归:共同的归宿,指死亡。7区域:界域。8临丧殡:指向死者吊祭。9陈根:《礼记·檀弓上》:“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郑玄注:“宿草,谓陈根也。”指上一年留下的草根。绝哭:不哭。10百年之际:曹 *** 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到元康八年(298年),只有78年,百年是举成数,说明时间很久。11无情之地:指秘阁。秘阁非丧殡之地,不该“兴哀”发动哀情,故曰:“无情之地”。12交分:《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载晋梓慎说:“日月之行也,分,同道;至,相遇也。”因此,日食发生在“二分(春分和秋分)、二至(冬至和夏至)”不为灾。这里把“至分”改作“交分”是协调音律的缘故。13朽壤:古人有山崩是由于土壤朽坏的说法。《国语·晋语》“山有朽壤而崩”。14数:理,自然的常规。15资:天赋,天生。高明:指日月。16卑浊:指缺蚀。17常安:指山。18婴:遭逢。倾离:指山崩。19回天倒日:喻强大的权势。《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 20振:救。形骸之内:指生命。21夷难:平定战乱。22魏阁:宫门外的一种建筑物,也称象阙、象巍,后用以指代宫阙或朝廷。《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23格乎上下:见《尚书·尧典》。格,至。上下指天地。24区区之木:指棺木。25光于四表:见《尚书·尧典》。光,充实。四表,四方之外,指势力范围的广阔。26翳(yi 翼):掩盖。蕞(zui 最)尔:小的样子。27摧:摧折。弱情:指对妻妾子女的感情。28壮图:远大的抱负。哀志:指将近死亡。《文选》六臣注李翰注:“谓将死也”。29长算:高明的计谋。短曰:指寿命的短暂。30远迹:远大的功绩。促路:指人生路程的短促。顿:跌倒。31瞽史:瞽是乐官,史是史官,这里专指史官,史官兼掌天文历法。异:惊奇。阙景:指日蚀。景,同“影”。32黔黎:百姓。颓岸:指山崩。怪:惊怪。33顾命:临终遗命。冢嗣:嫡长子,曹操长子曹昂为张绣所杀,这里指曹丕。34贻:留给。谋:谋画。四子:指当时在身边的四个儿子。这时曹操的儿子有十一人,此四子指谁,尚无定说。35经国:治理国家。略:策略。36隆家:振兴家门。弘:大。37达人:通达之人。谠(dang党)言:直言,善言。38姬女:妾所生之女,李善认为指杜夫人所生的高城公主。季豹:杜夫人所生的小儿子曹林。39曩:从前。40同乎尽者:指寿命,随着寿命的完结,精神也就同归于尽。41得乎亡者:指尸体,随着身体的死亡,一切知识都不复存在。42婉娈:亲爱的样子。闼:宫中小门。43绸缪:缠绵。44几乎:近于。密:细致周密。45婕好(jieyu捷余):宫中女官,实为妾媵之类。妓人:歌舞妓。46著:放置。铜爵台:即铜雀台,建安十五年冬天修建成的台观,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47施:设置。繐(hui惠):细而疏的布。繐帐,用繐布所制的床帐。48朝晡(zhaobu昭):早上和申时(下午三至五时)。上:上祭。脯(fu甫):干肉。(bei备):干饭。49月朝:每月初一。十五:十五日。辄:就。作妓:表演歌舞。50西陵:即曹操所葬之高陵,在铜爵台的西面。墓田:墓地。51馀香:指身后所遗财产。52舍中:指众妾。53履组:饰履的丝带。54绶:古代穿印纽的丝带。55藏:埋。指埋于墓穴。56亡者:指曹操。57存者:指曹氏诸子。58两伤:这是说曹操令衣裘别为一藏,这是亡者有求,可以勿求而有求,伤廉;曹丕兄弟分衣裘,可以勿违而竟违,伤义。曹氏父子的行为都是不当的,故曰两伤。59爱有大:人最爱的是生命。60恶有甚:人最恨的是死亡。61智惠:惠同“慧”。62前识:指先知的哲人。63圣人:指孔子。孔子“罕言命”,见《论语·子罕》。64情景:感情的牵累。外物:指官绶、衣裘之类。65曲念:犹言私情。闺房:指婕好妓人等。66废:废弃。67愤懑:悲愤、烦闷。68皇汉:指东汉。末绪:最后的统绪。69王途:指国家政治道路。违:背谬、多艰。70伫:盼望。重渊:深渊。育鳞:育养鳞甲,作腾飞的准备。这里是以龙喻曹操。71抚:凭借。庆云:古人以为一种祥瑞的云。遐:远、高。72运:用。载:行。载德,施行仁德。73灵风:好风。扇威:发扬威武。74举:攻取。勍(qing 晴)敌:强敌。如遗:如拾遗一般,形容很容易。76八极:八方极远的地方。远略:深远的谋略。77翦:翦除。绥:安。78釐:治理。三才:指天、地、人。缺典:残缺的典章。79启:打开。禁闱:闭塞着的门。《周易·坤·文言》以“天地闭”喻昏乱之世。80修:长。绝纪:断了的纲绳。81纽:系,绷紧。大音:礼乐。解徽:指调整音调。82云物:喻各种乘乱起兵的势力。贞观:《周易·系辞下》:“天地上道贞观者也。”贞,正。指政治清明。83万途:指各种割据势力。要:会集。来归:归向于曹操。84丕:张大,扩大。宏覆:普遍覆盖。85齐辉:同等光辉。86济:成,创建。元功:首功。九有:九州。87举:全。推:推崇。88大造:大的成就。89臻:至,达到。90篑:古代用来装土的竹筐。浚谷:挖深的溪谷。91挤:同“跻”,坠。九天:九重天上,形容山高。92理穷性尽:指命终。《周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93长算:长远的谋算。研:指思虑。94临川:用孔子在河水上叹息“逝者如斯夫”的故事,见《论语·子罕》。指光明流逝。95梁木必颠:《礼记·檀弓》载:孔子临终歌曰:“太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喻曹操将死。96三八:即二十四,指建安二十四年。97大命:犹言大限。98光昭:荣显、荣耀。曩载:先前的年岁。99税驾:卸马停车,即终止的意思。曹 *** 于建安二十五年正月,这里说“三八”是就病重时间算的。100降神:指天生圣贤。《诗经·大雅·嵩高》用“惟岳降神”来歌颂上天为周宣王生甫侯及申伯。緜邈:遥远,形容稀少。101眇:远。千载:千年。桓谭《新论》“夫圣人乃千载一出”。古人认为一千年才出现一个圣人。102信:实。斯武:孔子有言:“天之未丧斯文”(《论语·子罕》)。陆机引文改“文”为“武”。有讥讽之意。103膺:受。灵符:指天命。兹:此,指曹操。104龙飞:比喻帝王兴起。文昌:文昌宫,星座名。《汉书·天文志》:“文昌为上将贵相。”这里即用文昌代指将相。105王:曹操进爵为魏王。怡:喜悦。106西夏:指今陕西、甘肃一带,当时是蜀国的地界。鞠旅:即誓师之意。107诉:逆流而上。秦川:渭水上游称秦川,这里泛指陕西的河流。举旗:建大将旗以行军的意思。108逾:越。镐京:西周的都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这里代指长安。不豫:帝王有病称为不豫。109冀:希望。翌日:明日。廖:病愈。110弥:满。四旬:四十天。成灾:指病重。111旆:大旗,反旆,指还师。112崤渑:崤山、渑池,在洛阳西。朅:去。这里是登崤渑而去。113次:到。洛汭(rui锐):洛水流入黄河的地方,即洛阳。大渐:病情加剧。114六军:古代天子有六军,这里指曹操率领的军队。念哉:叮咛勿忘的意思。115伊:发语词。赫奕:盛美的样子。116终古:久远。117先天:指曹操的威势为天下先。盖世:超过世人。118厄:困厄。奚:何。济:渡过。119残:杀,消灭。120禔(Shi匙)福:安福。121践:履,遭遇。122迄:至。在兹:指在临终的时候。蒙昧:糊涂,迷糊。123噤闭:闭口不言。无端:没办法。124委:听任。难:死亡。125没世:离开人世,指死。永言:长言。126抚:抚摩。深念:无穷的怀念。127循:抚摩的意思。颓叹:颓然叹息。128迨:及,趁着。营魂:魂魄。129馀息:余下的生命。音翰:用笔记下言语。指遗言。翰,笔。130嚬瘁(pincu贫促):“即“嚬蹙”,眉头深锁,担扰的样子。131漼:垂泪的样子。132睫:眼毛。汍澜:泪水横流的样子。133违:离去。率土:这里用率土指代臣民。《诗经·大雅·北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靖寐:即长眠。134戢:聚。弥天:指广大高远的才志。135咨:嗟。宏度:指曹操的宏伟气度。峻邈:高远。136允:信,实在。昌:兴盛。137居终:指曹操临终。恤:顾念。始:指继位之君。《谷梁传》:“先君有正终,后君有正始。” 138命:即遗命。肇:始。肇扬,开始传播出来。139援:引。贞:正。吝:小疵。惎悔:痛悔。贞是指“吾在军中,执法是也”;吝是指“小忿怒,大过失”。140不臧:不善。141内顾缠绵:即序文所说的“婉娈房闼之内,绸缪家人之务。” 142末命:指遗令。微详:细致详明。即序文中“几乎密与”的意思。143纡:萦绕。144尘:遮蔽。145结:牵系。遗情:馀情。指对诸夫人和众妾的感情。146陈:摆设。法服:平生的衣服。帷座:指“于台堂上施八尺床繐帐”。147窈窕:美好的样子,指婕妤妓人。玉房:指铜爵台。148宣:显示。备物:用《礼记·檀弓下》“孔子曰:‘明器者,备物而不可用’”的意思,指遗令“朝晡上脯糒之属”,是虚设食器,聊备其物,死者不能享用。149旧倡:指妓人。遗令有“向帐作妓”的要求。150矫:强。矫戚容:是说强颜为欢,不免于戚。赴节:合着节拍歌舞。151荐觞:进献酒醴。152物:指死者服用玩好之遗物。153体:指死者本身。惠:同“慧”。154庶:庶几,希冀。圣灵:指死者的在天之灵。响像:声音和形貌。155幽神:亦指死者的冥神。复光:复显。156翳没:掩没。157徽:调弦。158冥漠:渺茫。159:凝视。160絺(xi 希):慕。遗累:指不犯过失。161信:尊奉。162绂(fu 弗):绶。163:尘谤:垢污谤毁,指世人的非议。后王:指曹丕。164嗟:叹词。大恋:超乎寻常的爱恋。165览:观看。遗籍:指遗令。166兹文:指这篇吊文。
【今译】 晋惠帝元康八年,陆机刚刚以尚书郎的身份出任著作郎,在秘阁流览文籍时见到魏武帝曹操的《遗令》,不禁慨然叹息,伤感了很久。
客人说:有始必有终,是万物共同的归结;有生必有死,是每一个生命的界限。因此人们向死者吊祭时就会悲伤,而当看到死者坟上长出隔年陈草时就不再哀痛了。如今您在魏武死后的百年之际,在这并非动情之地的秘阁内哀伤不已,我想恐怕有知道您哀伤的人,而未必有了解其中情由的人吧?
陆机回答客人说:那日蚀是由日月交会而引起的,高山崩倾起自朽坏的土壤,不过是自然常规罢了。然而百姓仍为之奇怪,难道日月可以凭借它天生的光辉,而免除亏蚀的牵累;高山常处于安然的状态中,就能最终免遭崩倾的危险吗?即使有回天倒日的神力,也不能挽回生命;纵然有治国平乱的智慧,也不能代汉称帝。不久这位顶天立地的英雄,竟丧身于区区棺木之内;其势力充斥于四方之外的魏王,却被掩埋于小小的坟墓之中。雄心被柔情所催折,宏愿随死亡而终止,高明的谋画被暂促的寿命所屈服,远大的抱负在短促的人生旅途中被舍弃。呜呼!难道只有史官才对日蚀感到惊异,而百姓对山崩感到奇怪吗?
观察魏武临终遗命,将王位传给嫡子曹丕,为四位王子考虑的也很周全,其治国的方略非常远大,振兴家业的计划也很宏伟;魏武帝又说:“我在军中执行军法,至于因小忿怒而造成大过失你们不应效法。”说得多好,这真是通达之人的直言快语啊。他抱着女儿手指着小儿子,对四位王子说:“牵累你们了!”于是流下眼泪。悲伤啊!从前以治理天下为己任,如今把爱子寄托于人。随着寿命的终结,精神将同归于尽;随着身体的死亡,一切智慧都不复存在。然而魏武对夫人姬妾的留恋,对家人事务的安排,有些过于周密了!他又说:“我的婕妤舞伎,都安置在铜爵台上,在台中正堂上放一张八尺长的床,布好帷幔,早晚各摆上乾肉、乾饭之类的祭品,每月的初一和十五,都要对着幔帐表演音乐舞蹈,你们要经常登上铜爵台,运望我在西陵的坟墓。”又说:“我遗下的财物可分给几位夫人,众姬妾不会干什么,学着做鞋和织丝带卖吧。我历年所得的绶带,都收藏在墓穴之中,我穿剩的衣物,可以另行埋藏,不能保存的,你们兄弟就一起把它分了吧。”不久曹丕兄弟就把这些东西全分掉了。死者可以不提什么要求,而活着的人也能够不违背遗嘱,可死者提了要求,生者也违背了遗嘱,不是都有伤事理吗?悲伤啊!人最爱惜的是生命,生命却必将丧失;人最厌恶的是死亡,死亡却必将到来。虽有智慧,不能排除死亡;虽有威力,不能保全生命。所以老子不在生死问题上用心,孔子对生死也从来不议论。象魏武这样把感情寄于身外之物,将私情留给姬妾们,这也是贤明俊杰之士所应放弃的啊!于是我悲伤地献上这篇祭文。
魏武崛起于汉王朝末年,当时正值国运多艰,他象龙一样隐藏在深渊之中培育自己的势力,侍机凭借祥瑞之云腾飞远翔。他运用奇谋施行德义,发扬威武如有神灵相助。如电击一般摧毁群雄,轻而易举地消灭了强大的敌人。他的谋略远及四面八方,决心要翦除顽敌而使国家安宁。他整理人间遗缺的经典,打开天地间闭塞的禁门。重新制定已经废弛的法律,提倡礼乐而恢复秩序。扫灭群凶使天下清平,把各种割据势力都统一起来。魏武的大德遍布天下,可以与日月齐辉。成就统一九州的大业,因此受到天下人的推崇。
他在治国平乱上获得很大的成就,无论做什么都无往而不胜,如同用一筐筐土填平深谷,堆起高山直上苍穹。生与死自有天命,那里是高超的谋略所能预测?孔夫子面对流逝的河水有所感悟而发出逝者如斯的悲叹,临终时唱出梁木必颠的歌声。正当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确是魏武命运艰难的关头,虽然从前的岁月声威显赫,但如今却要寿终当年。神灵再次降临的日子多么渺茫,要等一千年那样遥远的时间,相信他的武功并未消亡,上天赐予的灵符仍然在他身上。既使在文昌殿登上王位,也没使他心欢意畅。不能容忍西蜀的存在而聚众练兵,逆渭水而上举旗讨伐。路过长安时身染重病,面对渭水而疑虑不前。望明天病会痊愈,没想到四十天过后竟成灾难。象赋中咏叹得那样,大军踏上归途,登上崤山去了又还。驻扎在洛阳病情加重,手指六军留下遗言。
那君王的赫赫功业,确实在历史上也少见,他威势无双而才德盖世,其伟力可以使大海震荡高山拔起。困厄于什么样的险情不能渡过,多么强大的敌人不能消灭?每次都变灾祸为福祉,遇危险而转为平安。临终时却担心自己糊涂不清,无法开口留下遗言,听任生命一步步走向终结,因悲痛死亡而叮咛不已。用深情的嘱咐抚慰四个王子,摸着自己的身体而颓然叹息,趁着灵魂尚未离开躯壳,凭籍着剩余的气息留下遗愿。抱着女儿而痛心忧伤,指着小儿子流下眼泪。呜咽不已而胸襟起伏,泪水淋漓挂满睫毛。就要离开自己的臣民而长眠地下,把那远大的志向带进木棺。
可叹那魏武的气度宏伟而远大,事业壮观确实昌盛。临终时还顾念着继位的儿子,留下的遗令开始传扬。回想自己一生中成败得失有多少悔恨和遗憾,并承认这是因为自己的过错。可惜对家事过于缠绵,那临终遗令也过于详明。广阔的胸怀中萦绕着织绶卖履的念头,将清明的思虑都用去分配财物上,临别时牵系着对姬妾的委婉情思,为何生命短促而情意绵长!将礼服摆放在帷座上,让姬妾陪侍在铜爵台中。在虚设的食器中放上祭品,让从前的歌妓唱出悲哀的歌声。强颜欢笑按着节拍跳起舞蹈,掩着泪水献上祭奠的酒,遗物无论多么微小也会存在,而人的智慧却要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消亡。希望还能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的形貌,想往他的神灵再现于世上。假如人的形体消失了,那么他的音形也会随之隐藏。歌妓们奏出美好的琴声,献上祭品谁来品尝?感伤那帷帐中渺茫寂静,怨恨那西陵莫地一片茫茫。登上铜爵台众人皆悲,美人凝目远眺何方?既然羡慕古风弃去厚葬的牵累,崇尚简省的礼仪而薄葬,又何必吝惜那微不足道的绶带皮裘,给后王留下世俗的讥谤。可叹人们对人世都有依恋之情,因此就是圣哲也不会遗忘。观看《遗令》我感慨叹息,献上这篇凄伤的凭吊文章。
【集评】 梁·刘勰《文心雕龙·哀吊》:陆机之吊魏武,序巧而文繁。
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陆平原集》:张茂先博物君子,昧于知止,身族分灭,前车不远,同堪痛哭。然冤结乱朝,文悬万载,吊魏武而老奸掩袂,赋豪士而骄王丧魂,辨亡怀宗国之忧,王等陈建候之利,北海以后,一人而已。
今人·钱钟书《管锥编》卷三·一四零。全晋文卷一零零:陆机《吊魏武帝文》:“已而格乎上下者,藏于区区之木,光于四表者,翳乎蕞尔之土。……戢弥天乎一棺。”按王安石《次相州》:“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亦为吊魏武墓作,正同此意。古罗马诗人咏亚历山大大帝:“少年时雄图大略,睥睨全球,犹觉狭小,死后方知躬眇躯微,所据仅片席地尔”……,即所谓“四表翳乎撮土”也。
【总案】 《吊魏帝文》选自《文选》卷六十。魏武帝即曹操,生前只称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皇帝。据《三国志·魏书·本纪》载:“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于成者,皆不得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陆机在元康八年(298年),任著作郎时在秘阁看到了曹操的《遗令》,非常感慨,故而写了这篇吊文。在吊文中作者对曹操的雄才大略和他统一北方的功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又写出曹操临死时对家庭琐事的留恋,以及死后的空虚与凄凉,既不一味歌颂,也不一味遣责,而是从多方面入手,揭示其悲剧性格。曹操作为一代英雄,具有“摧群雄而电击,举勍敌其如遗。指八极以远略,必翦焉而后绥”的豪情壮举,又有“执姬女以嚬瘁,指季豹而不漼焉”的儿女情长,这才是英雄的性格。同时作者将魏武生前的壮烈与他身后的凄凉相比较,给人以同情和对人事沧桑的感慨。这篇吊文的序文写得很精采,但有些地方与正文重合,然而由于序文重在叙事,且议论横生,文势跌宕,与正文的重在抒情相得益彰,而又胜过正文,故刘勰称之为“序巧而文繁”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汉魏的诗 汉魏故事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汉魏的诗 汉魏故事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