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灸:立春 二十四节气立春灸

国学综合

节气灸:立春 二十四节气立春灸

玄煌围观:℉更新时间:01-15 18:26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节气灸:立春 二十四节气立春灸的文章,本文对文章节气灸:立春 二十四节气立春灸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节气灸:立春 二十四节气立春灸

二十四节气身体保养

二十四节气养生大全(按时间顺序列出)

小寒(公历 1 月 5~7 日) 宜养肾;中医认为“寒性凝滞,寒性收阴”。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对养肾,保护脾胃有显著效果。

大寒(公历 1 月 20~21 日) 润肺除恶燥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艾灸肺俞、大肠俞、中府并清痰饮食、可润肺、保暖润燥。

立春(公历 2 月 3~5 日) 助阳生发“打春冻人不冻水”阳气郁积易上火,立春养阳助生发。艾灸百会、风府、风池、肝俞、胆俞、可补阳气、清热解毒。

雨水(公历 2 月 18~20 日) 《黄帝内经》说:“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湿邪易困扰脾胃。艾灸天枢、三阴交、足三里、风市、涌泉可以健脾利湿。

惊蛰(公历 3 月 5~7 日) 顺时养阳春天肝当令,惊蛰护肝正当时,背痛脚凉者。艾灸肝俞、胆俞、三阴交、足三里、肩井可补足阳气以健身。

春分(公历 3 月 20~21 ) 要防旧疾发;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分防故疾复发。春季眼病高发,调补肝肾是关键。艾灸肝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可以补充肝的精气。

清明(公历 4 月 4~6 日) 当防高血压清明之时,人体肌肤腠理舒展,五脏六腑因内外清气而润濡。艾灸神阙、关元、气海、涌泉、可以预防高血压。

谷雨(公历 4 月 19~21 日) 三月百虫生,风热感冒也流行,人之气与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枢、大椎可以清肺热、防感冒。

立夏(公历 5 月 5~7 日) 养心正当时《黄帝内经》特别强调:“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夏季心火旺。

小满(公历 5 月 20~22 日) 除湿正当时人凭借天地里灵气而生,顺应四季更新变化的规律而成长。小满湿热重,当心风疹找上门。艾灸脾胃区域可以除湿、除内热、除湿邪。

芒种(公历 6 月 5~7 日) 谨防梅雨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肾俞健脾祛湿。

夏至(公历 6 月 21~22 日) 日吃补;从中医理论讲,、夏至也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艾绒汗蒸可以调理脾胃,清暑利湿。

小暑(公历 7 月 6~8 日) 避暑湿;《道德经》说:“我命在我不由天,善于养生的人长寿,不会养生的人早亡”小暑谨防暑湿至水肿。艾灸丰隆、承山、会阴可以健脾祛湿。

大暑(公历 7 月 22~24 日) 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艾灸关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对于那些每逢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夏季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立秋(公历 8 月 7~8 日) 养脾胃;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素问 . 金医直言论》所说“秋气者病在肩背”。立秋养收,以顺应天地之气。艾灸各个关节、脾俞、足三里、丰隆可以祛湿养胃。

处暑(公历 8 月 22~24 日) 防温燥;秋三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艾灸腹部穴位,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白露(公历 9 月 7~9 日) 当养阴《黄帝内经》指出:“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内关、神阙、关元、气海、天枢预防着凉易泻肚,和养阴。

秋分(公历 9 月 22~24 日) 防燥凉《黄帝内经》讲:“肺主宣发肃降,肺是水上之源,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诸多愤郁,皆属于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在体合皮毛,在窍为鼻。”艾灸气海、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三阴交可保养肺阴、护肺和养阴。

寒露(公历 10 月 8~9 日) 防寒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小雪(公历 11 月 22~23 日)温肾阳《黄帝内经》讲:“夫百病之始生也,皆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刚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这里所说的“风”“寒”“暑”“湿”,包括“燥”“火”中医称之为“六邪”。艾灸肾俞、涌泉、足三里可养肾,保护阳气。

大雪(公历 12 月 7~8 日) 要温补避寒冬属阴,大雪时节是一年中阴气较盛的季节。这时如果借助天气的优势养阴,则可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尤其是阴虚的人。中医认为,水是阴中的至阴,因此隆冬之际,多喝水可养阴。大雪补得当,一年不受寒。艾灸涌泉、肾俞、肺俞可温补不受寒。

霜降(公历 10 月 23~24 日)宜进补中医上有句古话叫“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痰湿产生的根源在于脾胃功能失调。中医里还有句话叫“脾为气之源,肾为气之根”,就是说气虽出于肺,但却是根于肾的,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霜降进补,调养脾胃是关键。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

冬至(公历 12 月 21~23 日) 护阳气《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冬至一阳生,从这一天开始阳气慢慢回升了。艾灸肾俞、至阳可以保护阳气,藏住肾精。

二十四节气——立春时节,如何养生

立春——二十四节气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意味着新的轮回已开启,从今日起,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的春天。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南,可明显的感觉到早春气息,而我国大部分的地区,仍会感觉寒冷,并会维持一段时间才能进入春天。立春的来临,反映着一年四季的自然节律的变化。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正是阳气初生之时,万物逐渐复苏,随阳气上升而萌芽生长,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此时人们应当夜卧早起,调畅情致,保持生机。

人的阳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精而使褚筋柔韧。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就会损伤肝脏,肝气内郁,夏长之气不足,就会引发寒性病变,发病在筋,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开窍于目,精气内藏于肝,发病多在头部。春季的气候特点是以风气为主令,早春主要是风寒邪气致病,风邪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起源,但只要人体保持精神的安静,人体肌肉腠理就会密闭,阳气有抗御外邪的能力,即使有大风苛毒的侵袭,也不会造成伤害,这正是循着时序的变化规律、保 养生 气的结果。

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春季则是顺应春天的特点, 健康 养生 需要注意保护阳气,抵御风邪。保护阳气要从饮食、起居、心理和运动等方面进行。

饮食调养:宜食五谷,时令蔬菜、瓜果,多食宽胸理气的食物,如黄花菜、萝卜、荠菜、茼蒿、开心果、柑橘、洋葱、豆豉,少食收敛酸涩的食品,如:乌梅、杨桃,少食寒凉滋腻的食品。

推荐药膳:首乌肝片、虾仁韭菜、板栗鸡块、玫瑰茉莉花茶等。

生活起居:不宜过早脱去棉服换春装,勤开窗通风,衣着适宜下厚上薄,夜卧早起,舒展形体,参加室外活动如:登山、慢跑、球类等运动,室内活动如:练习八段锦,克服倦懒思眠状态。

心理调养:开畅胸怀,精神愉快,有意识的培养自己豁达、开朗的性格,结交知心朋友,学会合理的发泄方式,做到疏泄有方,调达有道,以适应春生之气。

中医调理手段

1.中药调理:人体体质存在寒热虚实的差异,药物性质也有寒热温凉的不同,中药调理可改善体质的偏性。治未病科可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制定较完善的调理方剂。

2.艾灸透穴调理:灸疗有很好的温通经络、调畅气机的作用,对肝气不舒、经气不畅有很好的疗效。

3.点穴:经络调理,保健按摩能疏肝理气,疏通经络,激发人体的自稳系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4.督灸:督脉又称阳脉之海,对阳经的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督灸具有温阳通络、祛风除湿的作用。对于风寒湿痹、邪阻经络所致的颈、肩、腰、腿、膝等关节疼痛有独特的疗效。治未病科针对不同类别的疾病开展综合的中医治疗方法,可明显的改善症状。

二十四节气立春的含义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寒冷的冬季已经过去,开始进入万物生长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为万物开始复苏。

二十四节气最早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的,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干支纪年法中,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是万物的起始,也意味着一个新轮回的开始。现在根据太阳黄经度数来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一般是每年阳历的2月3日到5日。

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各个地方都会举行重大的拜神祭祖、祈岁纳福、驱邪禳灾、除旧布新、迎新春等活动。比如说糊春牛、打春牛、咬春、踏春等等。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节气灸:立春 二十四节气立春灸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节气灸:立春 二十四节气立春灸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题:节气灸:立春 二十四节气立春灸

链接:http://m.zhaichaow.cn/z/2880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