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立春吃啥 陕西的春节礼仪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陕西立春吃啥 陕西的春节礼仪的文章,本文对文章陕西立春吃啥 陕西的春节礼仪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风俗及传说故事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风俗及传说故事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风俗及传说故事一
1、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正式迎春,目的是把春天和句(gōu)芒神接回来。
2、祭祀祖先
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河南《汝阳县志》载:“设春宴,啖春饼,荐卜、梨。”
3、咬春
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用葱、蒜、椒、姜、芥五种辛辣食物调和而成)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
4、踏春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5、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
6、佩燕子
佩燕子是长安、关中一带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们喜欢在胸前佩戴用彩绸剪成的“燕子”,这种风俗起自唐代,现在仍然在农村中流行。因为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许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厅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窝,只要你能在庭房檩条下或房檐的墙壁上,搭上一小页垫板,上写“春燕来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窝来。燕子是候鸟,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窝儿子。”所以向阳人家都喜欢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这天,人们都喜欢佩戴“燕子”,特别是小孩,父母早就给他(她)们准备好了,他们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兴高采烈,雀跃有余。
7、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种传统的习俗,流传在陕西澄城一带。每年立春日,妇女用各色布绺编成布穗,或用彩色线缠成各种形态的“麦穗”。然后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挂在牲口如驴、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单贴在墙壁上,用来镇压驱杀毒蝎。如写:“谷雨三月中,天师到门庭。手执七星剑,斩杀蝎子精。”白水县人民于谷雨节也有类似的活动,如在黄表上写:“谷雨日,谷雨晨,奉请谷雨大将军。茶三盏,酒三巡,蝎子立刻化为尘。”用以驱除毒蝎。陕西西乡一带人民,每年在谷雨日天刚亮时,用柳枝鞭打四壁,以禳除毒蝎。
立春的风俗活动
燂春
这种立春跨火堆的传统仪式,即是“燂春”。“燂春”是华夏民族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在民间盛行。因立春之日阳气将出地面,燃放爆竹,焚烧樟树枝可祛退阴气,宣达阳气,助阳气生发,有驱邪迎祥之意,而孩童跨火,则更蕴含着平安成长的美好祝愿。“燂春”仪式结束后,孩子们会 吃“春茶”,“春茶”是用红豆、红枣、桂圆、陈皮、桂花、红糖等6种配料烧煮而成的。按照民间的习俗,过了立春,孩子又长了一岁,而吃了“春茶”,在新的 一年里,不仅祈盼生活红红火火,而且也能护佑孩子们健康成长,平安吉祥。
躲春
在传统民俗学上,到了立春这一天就该躲春。因为立春这天气候开始交接,新的气场会对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响,更甚者会影响一年的运气,所以躲春的习俗 就出现了。在民间,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与忌讳,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样的躲春方法与习俗。传统留下来的习俗,每到立春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必须要和和睦睦、心平气和地迎接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习俗里面,躲春这一天不宜搬迁、看望病重患者及参加丧事等,以免招惹晦气,影响一整年的运气。
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塑制春牛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如今很多的农村有这些习俗。
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清人让廉撰写的《京都风俗 志》中说:“立春之仪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芦棚二,东西各南向,东设芒神,西设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准令男女纵观,至立春时……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然后,人们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为吉祥。
立春饮食
春饼
立春吃春饼历史悠久。由于立春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各种蔬菜发出嫩芽,人们尝鲜,古人就用面皮包着时令蔬菜,有荤有素,卷在一起吃,非常美味营养,取名春饼,寓意着五谷丰登,也是春天的象征,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老北京吃春饼还讲究有头有尾,就是吃春饼前用羊角葱丝蘸甜面酱,抹到春饼里,夹上合子菜一卷,从一头吃到另一头,这就叫作“有头有尾”,寓意合家欢乐。
春卷
除了春饼之外,春卷也是立春日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节庆美食,流行于中国各地,江南等地尤盛。春卷做法是用烙熟的圆形薄面皮卷裹馅心,成长条形,然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浮起而成,馅料可荤可素、可咸可甜,除了表示迎接新春的意思以外,还因为春卷里面通常包含了大量春天新鲜的蔬菜,因此营养价值非常高。
春盘
春盘又称“五辛盘”,是细切五种辛辣的生菜盘装而成。《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五辛盘的“辛”与新旧的“新”是谐音,所以有吃“五辛”,迎新春之意。古人还认为,选用辛味食物,对于保证机体健康和季节变化,大有好处。春盘其实挺简单的,它就是以凉拌蔬菜为主的拼盘。江南人家通常把生菜、鲜果和饼饵等拼置盘内食用,而北方民间则多将葱、蒜、韭、芥等辛菜杂和起来吃。
炒和菜
有了春饼,自然少不了和菜。所谓和菜就是用时令蔬菜,如韭黄、豆芽、香干等切成的丝,或拌或炒,讲究的可加海参丝、肚丝、香菇丝、火腿丝,这样就更好吃,清新爽口,寓意又好,希望新年家家金银满堂、幸福平安!
萝卜
《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咬春”就是立春时吃生萝卜,以脆嫩多汁的青萝卜为上。立春吃萝卜还可以解春困,大家都知道,春季人们总爱犯困,因此吃萝卜解困是个很好的方式。立春后,气温逐渐升高,人之阳气步步升发,此时选定了具有辛甘发散之特质的食物,以让身体顺应天时。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风俗及传说故事二
每当春节期间,农村中到处能听到“咚咚旰”、“咚咚旰”的春锣春鼓声,并还伴有节拍的唱词,原来是有人在打春。
传说,在明朝年间,有个知府,在上任的头一年的春天,气候非常寒冷,而且时间也冷得很长,虽说立春已有个把月了,花草树木都未看见发芽。知府心想这不是一个好兆头,他急于想见到树草花木发的芽。于是,他立即下令,要百姓去寻找发了芽的树枝送到知府里。如谁送得早,就有奖赏。次日,便有一个姓吴的和一个姓周的两个人,找到了几枝发了芽的杨木,送到了知府的衙门。知府见了,心里自然大喜,认为是送来了吉祥。吴、周两人得到了知府的重赏。知府又要他们两人明年更早些来报春。恰巧,第二年因冬季比较暖和,正月初一立春,周、吴两人手持发了芽的杨柳,各入还拿了一面小锣半边特制的鼓,一齐来到知府衙门报春。他们一边敲锣,一边唱起自己编的一些好听的吉利奉承话。知府格外高兴,又给了周、吴二人双倍的奖赏。这样一来,周、吴受赏的消息传到了其他老百姓那里。来年,其他百姓也仿照着周、吴二人的样,成群结队地上衙门报春。知府见到这样多的百姓都来了,他再也不拿出自己的银钱赏给百姓。知府便对大众说:“报春是件大喜事,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回大地早,是万民之福。你们可以拜吴、周二人为师,到各地村庄的乡亲们家里去报春。本府从今后,在立春时节办个盛大的迎春大会,与民同乐。”自从那时候起,各地都形成了打春的风俗。
二十四节气之立春风俗及传说故事三
中国各地农村人总是把立春叫打春,而打春这天,乡人又有一个习俗,就是在立春时刻,不论大人、小孩都要啃吃几口萝卜,这习俗叫啃春。要说这啃春习俗的来历,还有个神奇的传说。
有一年的立春前,当人们准备热热闹闹迎接立春时,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传染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疾病。这种病很怪,那模样真像喝醉了酒似的,个个都是头重脚轻,连抬抬手的力气也没有。
立春前一天,一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了一个村庄。他见村庄里静得听不到鸡鸣狗叫,更不见有人走动,觉得奇怪万分。他来到了村边的一户人家敲门.道人连呼几声没人应,后来他看到一个中年人,连声问究竟,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全村人都得了一种像我这样的病。”
道人一连闯了几家,情形都是一样。道人也莫名其妙。于是,他来到村东头的一棵古树下,面南盘坐,挑起单掌,合眼静坐,口中念念有词。原来,他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医治瘟疫的方法。约摸过了三个时辰,道人长嘘一口,猛然站起来,飞快地跑回观院,抡镐便刨,他刨出一袋贮藏的萝卜,又飞快地跑到了村庄。这时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从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芦花大公鸡,拔下几根鸡毛,扎在了地上。
道人合眼祈告着,脑海中又出现了静坐时与观音菩萨对话的场面:观音菩萨告诉他,等地气通时,让乡人百姓每人啃吃几口萝卜,瘟疫便可自动解开。过了约莫有一袋烟的功夫,扎在地上的鸡毛突然动了起来,道人惊喜万分,他喊着:“地气通了,地气通了。”奔向了村庄的每家每户,让人们啃吃萝卜。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全都好了。
人们纷纷给道人跪下,谢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说:“大伙请起,别谢我,应该感谢观音菩萨。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我的观院里还有许多萝卜,大伙带着快去邻近村庄救人吧!”乡人听后,带着萝卜奔向了十里八村。
瘟疫解了,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安乐的生活。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那位道人,更不会忘记让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萝卜。从此,乡人便在立春这天啃吃几片萝卜,以求平安。啃春的习俗也就形成了,持续至今。
陕西春节风俗习惯有哪些?
黄土高原的春节显得尤为的红火和热闹。全国各地的春节习俗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习俗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那么,你知道陕西的春节习俗都有哪些吗?想了解更多关于陕西的民风民俗就往下看吧。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关中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户豆要蒸好多馍和包子,并准备礼馍。
礼馍分为三种:一种是媳妇要给娘家带的“大馍”,状如蜗牛壳,里面包的是菜油、干面、葱花合拌的馅;一种是带给不太走动的远方亲戚的“小馍”,形如菱角;另外是自家吃的馍,做成老虎、小鸟、鱼等各种吉祥动物的形状,在馍顶部表面会用红色颜料点上红点,象征吉祥。这些馍和包子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初一讲究不出门,不能走亲戚,出嫁的女子不能回娘家。初十到正月十五,称为“追节”,舅舅要带着灯笼和自家用面蒸的鱼到外甥家,给外甥“送灯”。正月十四晚上,有新媳妇和新生小孩的家里,要把自家蒸的花馍摆出来看。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后,全家大小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
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陕西春节习俗
陕西年俗古朴,春节带有着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是三十,而是在“腊日”,和即后来的“腊八”。是从南北朝以后,才将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期,改用为阳历,所以才把阴历的“年”叫作为春节。
陕西人把春节叫做“过年”,并且流传了一个有关过年的故事。话说在远古时期,有一个叫作“年”的凶兽,每当新春来临之际的夜晚。会出来食人,让人们人心惶惶。人们在与“年”的对抗中,发现了“年”特别惧怕响声和火光,所以人们想了一个方法,那就是一旦“年”出现,人们就燃起大火,将竹节放进大火里,凶兽一见熊熊大火,听到发出爆炸声的爆竹,就逃的无影无踪。所以随之慢慢的演化成了过年团聚。贴对联、放爆竹、守岁、吃年饭等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把腊月二十三日叫做“过小年”。在农村有的地方叫做“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祈求新的一年过得温饱。过完了小年,人们就要为春节来做好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做点豆腐,购买蔬菜等做好过年所需要的食材。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之间为关中人蒸馍的时候。每家每户都要蒸几笼馍馍,是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所以就有着“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民俗。妇女们要上街为老人孩子们买些新衣服新鞋子等物品、老人们则要购买一些年画、冥币、红字、白麻纸等大年需要的礼仪用品。
大年夜的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北、陕南,还是城市农村,都要“扫社”,城市里面的人民叫做打扫卫生。要将家里的屋前屋后,窑里塞外,甚至拐角都要打扫的“一尘不染”。将窗户和房门上重洗糊上白纸,贴上大红色的窗花。大年三十早晨,家家户户都要贴上门神和对联,在屋里挂上年画。
安康人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十,还有这看天气预测五谷六畜能否兴旺的习俗。相传每天的天气都是有预示的。即:初一观察鸡,初二是观察狗,初三观察羊,初四观察猪,初五观察牛,初六观察马,初七而是观察人,初八观察庄稼,初九观察果树,初十观察地里的菜。俗称“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七大怪习俗:
1、 不在娘家过年。
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已经是夫家的人,当然要在夫家过年,除非是被休了。
在娘家过年是极其不吉祥了的,会给孩子的舅舅带去不幸。
2 、坐夜。
大年三十除夕夜,一个大家族的男子们,晚上八点后都要去有寿星的一个家庭里,每人从自己家端一道菜,多少人就有多少道菜,这些男子们就开始吃菜、喝酒,说说这一年的变化与得失,这样的场景要持续到后半夜,至少十二点之后,整个过程没有女人参与。
3 、分性别拜年。
初一早晨,大家族的男子们组成一队,去家族里的每一个小家拜年,在院子里磕头跪拜。到了中午12点,大家族的女子们组成一队,去家族里的每一个小家拜年,在院子里磕头跪拜。
4、初一不干活。
初一这一天,家里的人越逍遥自在越好,如果辛苦干活了,预示着这一年,都将特别劳累。所以,新年第一天,要轻轻松松度过,吃的东西,也是前几天都预备好的。
5、初五打穷。
初五这一天,一大早就要放鞭炮,把家里的贫穷都打出去,放炮要早,晚了,别人家的穷去就跑到自己家了。况且,这一天,不能去别人家瞎转悠,免得把自家的穷气带给别人。
6、七不出八不入。
老人们讲究出行要看老黄历,正月初七这一天,只能待在自己家里,不适合出远门,不吉利,不安全。初八不能从外地回自己的家。
7、不烤不烙。
正月里,讲究吃有馅的馍馍,不能吃馒头,里面没有东西,喻示生活不会富有。不能烤、不能烙,因为都带着火,又干又有火,家里人容易上火。
8 、不梳头、不动刀子、不动针。
正月里,大清早不能梳头、不能动刀子,这都是不吉利的。等过了中午十二点才可以做这些事。不动针,主要是指女子不做针线活,特别是晚上,动了针,自己的孩子容易生奇奇怪怪的病。
随着时代变迁、思想开化、信息互通,很多习俗都在慢慢淡化,但在老一辈人的心里,还是非常讲究的。这些讲究里,有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与向往,对旧传统的依恋和怀念,代代相传至今。在这个开放洒脱的新时期,谁愿意遵守就遵守,不愿意也无伤大雅,过年,幸福开心就好!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陕西立春吃啥 陕西的春节礼仪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陕西立春吃啥 陕西的春节礼仪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