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元旦节介绍图 隋朝元宵节

国学综合

隋唐时期元旦节介绍图 隋朝元宵节

纯禽记者围观:℉更新时间:12-30 15:31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隋唐时期元旦节介绍图 隋朝元宵节的文章,本文对文章隋唐时期元旦节介绍图 隋朝元宵节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隋唐时期元旦节介绍图 隋朝元宵节

隋唐建立的节假日岁时文化

唐代长安,几乎每个月都有与一定的节日、时令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民间习俗,也表明了古代人民浓烈的生活情趣和道德观念。唐代诗人运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在许多诗章中对此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1、灯节

相传这个节日最早是在开春为了求得蚕丝丰收而于此日祭祀“地神”的。后来因汉代人迷信“太乙天神”,从正月十五日黄昏开始,通夜在灯火中祭祀,因而逐渐形成了这天夜里张灯的习俗。古代把正月十五日的灯节称为“上元节”(与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相对应),又称为“元宵节”。近代风俗要在这天夜里吃汤圆,故汤圆又称“元宵”。

唐代长安实行宵禁,夜禁鼓一响,便禁止出行,“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到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这三天大街小巷灯火通宵达旦,全城竞相奔走,热闹非常。“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欢》)。当时有一种制作“灯轮”或“灯树”的风尚,如唐睿宗时期的一个元宵节,就曾在长安宫城外架起一座高二十丈的灯轮,上缠彩色丝绸,点饰金玉,悬挂五万盏灯。一些皇亲贵戚也趁此时竞相夸富斗奇,制作大型“灯树”。苏味道诗中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描述的就是“灯树”。在展览花灯的同时还有歌舞表演,在皇宫内,则是由宫女们表演大型歌舞“千门开锁万户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着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2、寒食和清明

寒食节在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或第一百零六天,届时全国禁止举火,只能冷食事先做好的饭菜,故名寒食。寒食禁火的风俗周代即有,民间盛传此禁专为介之推而设。介之推不受晋文公之赏而隐于绵山,文公寻不着,便放火烧山以图逼其出,不料介之推竟抱树不出而被焚。以后于介之推死之日便禁火寒食,逐渐成为全国风气。

唐代寒食日有严格的禁火令,违者受罚,这一天“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寒食过后,宫内小儿便在殿前钻榆柳木取火,先得火者赏绢三匹、碗一口,然后派人将新火传送给各大臣,以示皇恩。韩 的《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的即是此景。寒食日的传统食品有麦芽糖(饧)伴大麦粥、杏仁酪、枣面饼(之推蒸饼)、鸡蛋。“鸡球饧粥屡开宴”。讲究的人家还在鸡蛋上刻绘图画。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与寒食为同一天或后一天,后人由纪念介之推而推及他人,遂成为全国性的扫墓祭祖节日。

寒食、清明期间,唐长安盛行打秋千、打球和拔河等体育活动。打秋千据说是为了预防寒食日冷餐伤身。这是春日最受妇女们欢迎的活动。秋千本名“千秋”,原取“千秋万岁”,祝人长寿的意思,明代陈卧子诗曰:“禁苑起山名万岁,复宫新戏号千秋”。王建有《秋千词》,细致地刻划了打秋千的动人情景:

长长丝带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织带分两边。

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地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傍人送上哪足贵,终赌明 斗自起。

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

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这些姑娘们不顾一切往高处荡,人都与百尺高的树梢平了;抖落了头钗,仍不在意。只是下来以后,往上一看,才觉害怕。

相传宫内在寒食日宫女也玩秋千,玄宗称其为“半仙之戏”,大约宫女们荡上荡下,彩带飘风,婉如仙女。

打球有两种,一是步打,即蹴鞠;另一是马球,又名波罗球。王建诗中有“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寒食内人常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韦庄的诗说:“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都写的是宫女们于寒食、清明日赐球并得赏钱的情况。

马球曾经为唐代最盛行的运动项目之一。寒食节皇帝往往专门赐给臣子们贴彩之球,以供戏乐。张籍诗云:“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唐代有好几个皇帝是马球好手。据《封氏闻见记》中,中宗时,以李隆基为首的皇家马球队曾大败吐蕃队。关于马球运动,张祜在《观泗洲李常侍打球》诗中作了精彩的描述:

日出树烟红,开场画鼓雄。

骤骑案上日,轻拨蹬前风。

斗转时乘势,旁捎乍迸空。

等来低背手,争得旋分鬃。

远射门斜入,深排马迥通。

遥知三殿下,长恨出征东。

除打球,长安人也经常在这一时期举行拔河比赛。相传唐中宗曾于清明日让大臣们在梨园球场拔河。张说曾在《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诗中,记录了唐代长安盛行这一运动的情况:

今岁好拖钩,横街敞御楼。

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

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

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

唐代寒食、清明时节,长安还盛行斗鸡,杜淹在《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中细致地描述了斗鸡场面:

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

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

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

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

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

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这种风俗在唐代相续不断。武则天时韦承庆在《寒食应制》中也有“莺啼正隐叶,鸡斗始开笼”之句。斗鸡风在玄宗时最盛。

3、三月三

我国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节”后定在三月三日。人们都于此日到水边去洗涤污浊,举行“消灾除邪”仪式,同时相聚游乐。人们还往往于此日邀朋集友会于环曲水流旁,置杯于上游,任其飘下,停于谁前,谁就取饮,称为“流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写于永和九年三月三日,记上巳节流觞吟咏之景。

唐代的三月三,主要是一个以春游为中心内容,持续时间较长的节令。当时人们最喜欢去的地方,首先是曲江池及其附近的杏园一带。

三月三日,皇帝往往在曲江池宴会群臣,贵妇们则斗富夸奇,杜甫的《丽人行》淋漓尽致地描述了这种盛况。普通士女则有斗花的风气,以致“好花皆折尽,明日恐无春”。

上巳前后踏青也别有情趣,杜牧《长安杂题长句》诗曰:“祥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草妒佳人钿朵色,风回公子玉衔声。”有时下雨,也挡不住郊游的人。唐彦廉《上巳日寄韩公》云:“上巳接寒食,莺花寥落晨。微微泼火雨,草草踏青人。”

唐代还曾特许宫女们于上巳日在兴庆宫内大同殿前与家人相会。这天有成千上万的人来探亲,有的宫女家人没来探望,她从早到晚在人群中寻找,呼唤,直到“放风”结束,只得伤心地“涕泣而入”。

上巳后不久,就是牡丹盛开的季节,春游活动也形成新的高潮,“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

在这期间,新考中的进士也有许多活动,如去杏园举行“探花宴”,去雁塔题名,去曲江游乐等等,他们的活动,使长安春日游玩的气氛更加浓厚。

4、端午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五日,本名“端五节”,又有“端阳”、“重五”、“重午”等不同名称。这是全国性的节日。逢节当天,人们最普遍的食品是“粽子”。《风土记》中记载,古代的棕子除粘米外,还要粟、枣等配料。唐代长安人则常吃一种“百索粽子”,皇宫中还往往于此日赶制许多粉团粽子,让人们用小角弓去射,射中就吃。

相传曲原投江后,曾有许多船只前往打捞,因而南方于端午节有竞龙舟的风气。

唐代长安人于此日身佩五色织带,称为“长命缕”,“五色缕”,“续命缕”。权德舆曾于此日得到皇家赏赐的彩带,有诗云:“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端午日人们还饮菖蒲酒,悬挂艾草,意在驱虫去邪。饮菖蒲酒还有保平安的含意,殷尧藩有诗曰:“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唐代制镜工匠有一个独特习俗,是五月五日午时在扬州的长江中心的船上铸造铜镜,专门进贡皇上,称“天子镜”。白居易在《百炼镜》中说:

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

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

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史手自封。

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

5、七夕

七夕原为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相会日,“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渡来。”以后七夕也逐渐成为民间的重要节日,人们于此日“家人竞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权德舆《七夕》)织女是神话中的织纺能手,因而唐代七夕节,妇女在当院设置穿针台,摆上果品,向织女“乞巧”。夜里若有蜘蛛(被称为“喜子”)张网于穿针台上,则认为大吉。“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刘言史《七夕歌》)皇宫中也有此风俗,“每年宫里穿针夜,敕赐诸亲乞巧楼。”(五建《宫词》)

在七夕夜的月光下,用彩丝线穿七孔针,成了妇女们大显身手的机会,林杰《乞巧》诗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宫中特制一种“七孔金钿针”,供宫女们乞巧使用。

6、重阳节

“九”谐音“久”,古人重视“久”,故于重九日有庆祝风气,“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重阳节的具体风俗习惯,源于东汉。据《续齐谐记》载,后汉时汝南人桓景听方士费长房说,九月九日将有大灾降于其家,宜率家人佩茱萸,外出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以后遂成风气。

九月秋高气爽,宜登高望远,范灯有诗云:“忆长安,九月时,登高望见昆池,上苑初开露菊,芳林正献霜梨。”

茱萸香气浓烈,能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消积食,故被认为能“去邪气”。插戴茱萸是普遍的风气,王维有一首名作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外菊花酒是节日不可缺少的饮料。

7、除夕和元旦

除夕之前,人们尽量往家赶,以求与亲人团聚。除夕夜全家团聚欢宴,喝驱寒去湿的花椒酒,即把花椒放于盘中,饮酒时撮一点放入杯中。宴后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称为“守岁”。杜甫有诗云:“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董思恭诗云:“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储光羲诗曰:“阖门守初夜,燎火到清晨。”写的就是欢宴和守岁的情景。

除夕还有一种驱除瘟疫的迷信仪式,称为“傩”(nuó,音若挪)或“大傩”。这是从远古传下来的活动。《论语》中有“乡人傩”的记载。唐人于此日选男童,戴可怖的面具,着红黑衣裤,击鼓舞蹈以驱鬼。领舞者称“方相氏”,伴舞者称“ 子”,另有执事十二人。唐诗中的“傩声方去疫”(姚合),“更为乡傩羡小儿”(徐铉),即说的是这类活动。唐皇家此日则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大傩”仪式,人数达五百多人。沈 期有诗云:“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 子乱驱妖”。王建更有详细的描写:“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日,沉香火底坐吹笙。”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来”,“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第二天一早,便是新年了。首先高兴的是儿童,“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刘禹锡)。爆竹也是不可少的,“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来鹄)。

唐代还没有贴春联的习俗,而往往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个名字,挂于门首,称为“仙木”或“桃符”。传说神荼、郁垒乃兄弟,“性能执鬼”,居桃树下。五代时,后蜀孟昶于桃符上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是第一副春联。以后“桃符”成为春联的别名。

唐人春节要吃“五辛盘”又叫“春盘”,乃是由五种有辛辣气味的蔬菜拼成,以发散五脏中的陈气。此外还有胶牙饧,柏叶酒,屠苏酒也是传统的食品和饮料。白居易诗云:“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唐代风俗,长者后饮,最后饮者称“蓝尾”。

元日过后,唐长安人开始走访亲友,互相邀宴,称为“传座”。“锵锵华驷客,门馆贺新正”(李郢),一派热闹气氛。

元旦之后不久就是“立春”,此日吃春盘,也举行拔河比赛,相传可促成秋季的丰收。李隆基诗云:“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观拔河俗》)。

立春日唐人还有佩戴彩绸剪成的燕子和在门上贴短语的习俗,称为“宜春字”。诗人则写诗贴门楣。韦庄有诗记此事“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贴绣楣”(《立春》)。

古代的元宵节

古代的元宵节在不同时期内容可能不一样。元宵节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但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古代的元宵节节期:汉代一天、唐代三天,清代时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内容。

古代的元宵节

古代东汉明帝时期元宵节这一天夜晚点灯、挂灯,形成了元宵赏灯,南北朝时元宵节燃灯已成气候。

古代隋唐时期让元宵节燃灯之俗发扬光大,隋朝时期元宵节夜晚观灯看戏、观看街头表演。

古代宋代元宵节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元代元宵节假期被取消,清朝元宵节时民间灯火璀璨。

元宵节起源于哪个朝代?元宵节的由来典故介绍

元宵节起源于西汉,据说是司马迁创建《太初历》中,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元宵。因为古代把夜间称为宵,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一个圆满的开始,所以古人会在元宵这一天加以庆祝,这个节日也是延续至今。不过早年,元宵节的形成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周期,而东汉佛教的传入,对元宵习俗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花市灯如昼,元宵共团圆。

又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新年开始的第一个重要传统节日。随着社会的发展,可供人们聚会、庆祝的节日不少,元宵节也不那么令人瞩目,但在古时,这一日堪称狂欢节,甚至比除夕还热闹。古往今来,不仅出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元宵节的起源,要追溯到汉代。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戡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道教文化中,这一日是上元天官的生日,传说此日他会下到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所以又名天官赐福。汉武帝也会于这一日,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古人常把夜称为宵,正月又称元月,故而称元宵,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将元宵节定为民间节日之一。

源于汉,兴于隋。到了隋朝,元宵节已经成为了重大节日。在《隋书·音乐志》中有这样的记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到了唐代,元宵节盛况空前。武则天时期宰相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写尽了盛唐元宵的动人气象: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都城平时都有宵禁,官兵昼夜巡逻,私自夜行者处以重罚。但在元宵节期间,官府会下令特许打开坊门,弛禁三夜,任由人们彻夜狂欢。苏味道时期尚未有烟花,这首诗中的火树银花即指灿烂绚丽的灯光,风流倜傥的少年们纷纷游街,带起的尘土随马而去,歌姬舞女艳若桃李,行走欢歌。 唐代元宵节期间的花灯规模有多大?《明皇杂录》《岁华纪丽》等书中记载,唐玄宗在东都洛阳结缯丝为灯楼三十间,高百十尺,垂以珠玉,微风一动,铿然成声,其灯为龙、凤、虎、豹之状。除了皇帝本人,达官贵人们也纷纷斥以巨资打造各不相同的灯盏,观灯活动让都城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有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唐玄宗大酩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率其声乐来赴阀,还让这些声乐歌舞队比胜负,进行赏罚。

唐中宗李显还曾带着皇后与宫女微服出行,踏月赏灯,并让宫女数千人,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在灯轮下轻歌曼舞。《明皇杂录》中记载,除了赏灯出游,街上还有山车旱船、寻橦走索、丸剑角抵、斗鸡戏马、拔河(牵钩)等杂技表演。文人则献踏歌词,吟诗作赋,倍添雅兴。

彼时元宵大规模的花灯,也与唐代佛教盛行有关。东汉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期,汉明帝就会在元宵节于宫廷、寺院中燃灯表佛,民间也倡导挂灯,后有点花灯纪念佛祖的仪式。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宋代出现了专门的灯市,灯市从十五持续到十九,灯品也琳琅满目,如《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元宵节上有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的龙灯,也有数百人抬着行走、高达数丈的鳌山灯棚,上面布置各种灯彩,燃灯万盏,名鹁鸽旋。明清时期,元宵节的花灯式样也一直在翻新,在明代绘画《明宪宗宫中行乐图》中就描绘了很多宫灯的样式和其他习俗的场景。

元宵节之所以这么吸引人,还不只是灯会。这一日,深藏闺阁的少女们也可上街游玩,在美好浪漫的氛围中,可以得见鲜衣怒马的英俊少年,可谓是中国的情人节。宋代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中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经典佳句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都是描述了元宵节的夜晚,青年男女暧昧的爱慕氛围。

随着明清市民社会的发展,狂欢喜庆的习俗更盛,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各个地方也融入了不同的风俗,踩高跷、猜灯谜、耍龙灯、舞狮子等等。小说《镜花缘》里记载多九公在智佳国猜了一个出典于《孟子》、谜面为万国咸宁的灯谜,谜底为天下之民举安,可见元宵节还有祈求国泰民安的寓意。在民间,也有送花灯求子、走百病等带有祈福性质的习俗出现。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隋唐时期元旦节介绍图 隋朝元宵节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隋唐时期元旦节介绍图 隋朝元宵节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

标签:隋唐时期的节日风俗

标题:隋唐时期元旦节介绍图 隋朝元宵节

链接:http://m.zhaichaow.cn/z/2776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