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土庙的传说 后土庙对联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后土庙的传说 后土庙对联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后土庙的传说 后土庙对联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历史】这是什么楼
秋风楼位于后土祠正殿后,因楼上藏树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
《汾阳二圣配飧铭》碑树于祠内东北隅,碑高2.52米,宽7.14米,楷书篆额,系北宋大中详符四年(1011)真宗赵恒御制御书并篆额的。碑文冗长,共1365字,内容是真宗记其继先代帝王“祀郊封禅”之先例,略述应汾阴吏士绅民之吁请,亲率百官来到汾阴祭祀后土,并把原有祠坛进行一番整修,使庙貌一新的活动。文中盛赞“二圣”(即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炅)的功德,将二圣配飧于后土祠受祀,取其“功高德隆,配享天地”之意。由于此碑是御制御书,故又称“萧墙碑”,要求臣民对碑要像对皇帝一样尊敬。从宋真宗至今已近千年,这样的碑刻能完整保存,作为祖国的文化遗产,是比较珍贵的,在全省也确属名碑之一。
据《蒲州府志》记载,后土祠始建于西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年)。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乃正式立祠。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扩建汾阴后土祠,作为他每年巡游之地,曾四次亲临祀典。《史记·孝武本纪》载:天子郊雍,议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毋祀,则礼不答也。”有司与太史公、祠官宽舒等议:“天地牲角茧栗。今陛下亲祀后土,后土宜于泽中圜丘为五坛,坛一黄犊太牢具,已祠尽瘗,而从祠衣上黄。”于是天子遂东,始立后土祠汾阴脽上,如宽舒等议。上亲望拜,如上帝礼。礼毕,天子遂至荥阳而还。过雒阳,下诏曰:“三代邈绝,远矣难存。其以三十里地封周后为周子南君,以奉先王祀焉。”
自汉武帝之后,西汉时的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东汉光武帝刘秀,皆照例来这里搞祭祀活动。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年间三次祭后土,并将祠庙在汉代的基础上加以扩建。宋代真宗皇帝来祭扫时,前一年就对后土祠进行了修葺,在中轴线上增置了承王门、荣光门、坤柔门、坤柔殿、寝殿、配天坛、轩辕扫地坛等建筑,使庙貌规模更加壮丽辉煌。元代以前,后土祠均由官方维修。从明代开始,遂变为民间修理。明万历年间,脽渐陷,祠被淹没,先后两次迁建。至清顺治十二年(1655)黄河水决,后土祠又被淹没,仅留下秋风楼和正殿两处建筑。康熙元年(1662)秋,黄河再次决口,将秋风楼和正殿全部吞没,脽上旧迹尽被涤荡。次年,清政府拨款移地重建,但于同治六年(1867)又被黄水所没。同治九年(1870)再次移建后土祠于庙前村北的高崖上,就是现在后土祠的所在地。
庙前村后土祠一带,历史以来即是秦晋枢纽,是帝王祈谷的胜地,风景优美,庙貌辉煌,士民敬仰,商旅云集。历代名流学士在此吟诗作赋颇多,唐代王勃、杨炯、明代周有光都曾留有名篇。特别是汉武帝《秋风辞》中的“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句,把封建帝王既留恋于富贵,而又慨叹人生易逝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中国建立后,对后土祠内的一些主要建筑多次进行了维修,不仅保存基本完好,而且已经成为劳动人民乐于参观游览的胜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秋风楼在后土庙内。秋风楼在山西万荣县城西古后土祠东隅。秋风楼上存放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秋风楼创建年代不详。汉武帝刘彻曾5次巡幸河东。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刘彻巡视河东祭祀后土庙时,正值晚秋,武帝在汾河舟中欢宴群臣,慷慨高歌,写下了“秋风辞”。秋风楼是为保存《秋风辞》兴建的。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形制结构为明代所建。秋风楼建于汾阴脽上,靠近黄河,因黄河淹没,曾于清代康熙、同治年间重修。秋风楼,系清代同治9 年(公元1870年)重建。秋风楼,楼身高达32.6米,楼身为曲尺形,主体为三层檐,2、3层上建有回廊,全楼斗拱密布,造型美观、大方,引人观瞻。[2]
2地理位置
编辑
位于当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它东依峨嵋岭,西隔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市太史公司马迁祠相对,托地傍水,居高临险,“千寻嵋岭演天亘,一曲黄河卷地来”。
3建筑特点
编辑
楼高32.6米,下部筑有高大的台基,东西穿通,东门雕字“瞻鲁”,西门雕字“望秦”,南面为登楼之正门,周围砖砌花墙。楼分三层,面阔、进深各五间,四周回廊,十字歇山顶;两层四面各凸出龟座一间,上筑瓦顶,山花向前;二、三层廊下置斗拱或平座。游人凭栏远眺,可北瞻龙门,南望潼关,俯视黄河,波涛汹涌,尽在眼底。楼身比例适度,檐下斗拱简洁,结构精美古朴,形制壮观劲秀,实为河东现存古建筑中之精品。二、三层内各藏树汉武帝《秋风辞》碑一块。三层的一块碑高0.58米,宽0.73米,行草阳刻,笔划凝重,体态端庄。此碑系元至元八年(1271年)所建,现已破裂,缺左上角,用木架镶嵌树于楼内。二层的一块碑高0.82米,长1.87米,篆体阴刻,嵌在楼内北壁上,碑体完整,系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八月立。每当风和日丽或秋高气爽之时,游客远临观览,登楼吟咏,畅抒胸怀,真是“阁迥凌霄汉,层楼耸百寻”,“树色浮秦晋,河声荡古今”,令人心旷神怡。
4现状
编辑
秋风楼为清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楼身高达32.6米,主体为三层楼,全楼斗拱密布,造型美观、大方。下部筑以高大的台基,南北穿通,周围砖砌花栏,东西两向各雕横匾,东曰:“瞻鲁”,西名“望秦”。楼身三层,面阔五间,四周围廊,十字歇山顶,一二两层四面各凸出龟须座一间,上筑瓦顶,山花向前;二三层廊下置斗拱或平座,凭栏远眺,黄河激流尽收眼底。楼身比例适度,檐下斗拱简洁,结构精美古朴,形制壮丽劲秀。楼上三层存有元大德年间汉武帝《秋风辞》刻石:“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秋风楼,两侧下方都有精雕的吊柱,共有28根,传说代表汉武帝的云台28将;上层是十字歇山顶,共有36个挑角,说是象征隋末瓦岗寨36兄弟;每个玻璃挑角上都装有彩色琉璃武将形象,共108个,据说象征梁山一百单八将。楼内上层,现有“秋风辞”石碑两块,它既象征着秋风楼的古老,又为秋风楼增加了艺术色彩。
后土祠·秋风楼
后土祠在万荣县西南40公里宝鼎乡庙前村,俗称“后土庙”。后土,是古代对地神或土神的尊称,常常以“皇天后土”联系起来称呼,,土地乃养育万物之根本,祭祀后土企盼大地赐福于国家,惠泽于大众。后土祠是祭祀土神的场所,古代皇帝在这里祈求土神保枯,每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庙前村—带地处黄河东岸土垣,是“背汾带河”的“汾阴脽上”,在历史上非常著名。东周时秦惠王讨伐魏,确切地理位置发生在这里,“渡河取汾阴”,故称“魏脽”。据传“汾阴脽上”曾是轩辕黄帝礼祭的郊台,历代帝王都在这里祭祀土神。汉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立汾阴庙,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改“汾阴庙”而为“后土祠”,汉武帝亲自率众臣“东幸汾阳”,祭祀后土,并把祭祀后土列入国家大事,且形成惯例。《史记·孝武本纪》载:“于是天子遂东,始立后土祠汾阴脽上,如宽舒等议。上亲望拜,如上帝礼。礼毕,天子遂至荥阳而还。”继汉武帝以后,历代皇帝相继来后土祠祀典,达十余次。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尝三次来此祭祀后土,并且扩建祠庙。宋真宗赵桓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先命人对祠进行大规模修葺,第二年亲自登临祭祀,亲自为后土祠撰写《汾阴二圣配飨铭》碑。
元代以前,后土祠在历代帝王的重视下,规模庞大,颇为壮观。据碑文记载,笔直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承天门、荣光门、坤柔门、坤柔殿、寝殿、配天坛、轩辕扫地坛及秋风楼等十六座建筑。两侧还配有唐玄宗和宋真宗碑亭、钟鼓二楼、真武等配殿,建筑宏伟,庙貌辉煌,可称海内之冠。大约到了明代万历年间,黄河水患严重,脽丘逐渐坍塌,后土祠被迫迁建。清代顺治年间,黄河再次泛滥,将后土祠淹没,仅留下门殿和秋风楼。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黄河决口,后土祠建筑全部被黄河水吞没。黄河之患后,近200年的时间后土祠没有重建,直到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知县戴儒珍将祠再移到庙前村东北的高崖之上,就是我们今天将参观的后土祠。
后土祠东靠崖岸,西瞰河谷,地势显著,虽然它的规模远不及昔日壮观,但整个建筑宏伟,结构合理,雕饰富丽,香火鼎盛,仍不失当年风采。祠院坐北向南,现存有山门、戏台、献殿、后土大殿、东西五虎配殿以及秋风楼等。
宽敞高大的石碑,称《汾阴二圣配飨铭》,是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101年)由宋真宗赵恒亲自撰写的石碑,,碑文冗长,共1365字,内容记述真宋赵恒继历代帝王“祀郊封禅”之先例,应汾阴吏民的吁请,亲率官员,在汾阴后土祠举行盛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并盛赞“二圣”即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的功德,将其配飨于后土祠受祀。碑文以楷书撰写,字体严谨,笔力浑厚,为书法杰作。因碑系御制御书,故又称“萧墙碑”。
三座戏台的布局看上去极像“品”字,又称“品字台”。一座位于山门底下,为过路台,台板可装可拆;另二座位于山门的后边。戏台彩绘华丽,雕刻精美,檐柱共雕三幅对联。东台曰:“前缓声后缓声善哉歌也;大垂手小垂手轩乎舞之”。西台称:“色即空空即色我亦如是;画中人人中画于意何云”。中台内柱上承:“世事总归空,何必以空为实事”;下联“人情都是戏,不妨将戏作真情”。据说,过去每逢农历三月十八日,要举行盛大庙会,通常聘请两个剧团同台献艺。届时,秦晋商贾云集,好戏荟萃一堂,热闹非凡。[3]
秋风楼耸立在大家面前,楼位于后土祠最南,町称是压轴建筑,俗称“后楼”。当年汉武帝来汾阴祭祀后土,感慨抒怀,咏《秋风辞》,后人将辞勒石于楼内,故人们以“秋风”为楼名。秋风楼是清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新建造的建筑,改造后的秋风楼共三层,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高32.6米。楼身为曲尺形,台基砌筑高大,南北向有券洞门贯通。东西辟门,门额镶嵌砖雕横匾,东镌“瞻鲁”,西刻“望泰”。南面为登楼的正门,门额嵌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嗣’’石刻图像。一、二层四面各出龟座一间,上筑瓦顶,山花向前;二三层廊下置斗棋、平座,上有勾栏、望柱。楼顶飞出众多翼角,都有精致的彩色琉璃,人物和脊兽工艺精巧。整个楼的外观,给人以结构灵巧,形制劲秀的感受。
登楼游览观望,楼内有两通汉武帝的《秋风辞》碑刻,分别是元至元八年(公元丑273年)和清同治十三年(公兀1874年)的作品。四周观望,东面,峨嵋岭山峦起伏;南面,—占老潼关隐约可见;西面,太史公祠遥遥相望;北面,一曲黄河卷地来。四面的秦晋河山风光,饱览无遗,尽收眼底。[3]
河东访古 12(芮城篇)
水湾之内称“芮”,处于黄河拐弯之内的芮城,殷商时有姜姓芮国,西周时为魏国,魏为晋所灭,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始立芮城县,治于今县城。
芮城县陌南镇坛道村 檀道庙, 因为《诗经·伐檀》中的伐檀之地,以及“虞芮让田”的传说,而引起我的注意。
《伐檀》诗中伐檀的地方在哪里?在中条山檀道岭今芮城县陌南镇一带。中条山曾经森林茂密,植物资源丰富,其中青檀树木质坚硬细致,是制作农具、车轴、家具和房屋建筑用的上等木料。伐檀、运檀成为古代魏国百姓的日常徭役,役作之道从山上向南延伸到山麓,经过现在的檀道村,山下不远处就是黄河,所伐檀木顺黄河而下,即可到达周王城洛阳。光绪版《永济县志》载:古魏城东北中条山上有檀道岭,岭下有檀道村,此皆与《伐檀》一诗有关,至唐贞观初,朝廷仍以中条山檀木所作之弓为贡品。
原中条山南解陌(解州—陌南)公路道班西侧崖壁的汉代摩崖刻石,上世纪70年代因开山修路被凿落,现存芮城县博物馆,释文:“汉/大阳檀道界/君位至三公”。大阳,今平陆、芮城,因在大河之阳,汉置大阳县。“位至三公”,是一种吉祥、祝福用语,汉魏晋南北朝时的铜镜中,常见这种“位至三公”铭文。
虞芮让畔 ,发生在商朝末年,那是虞(今平陆)、芮(今芮城)两国边民发生地界之争,连年不决,最终自然演化为两国之间的争执,好在虞、芮两国国君并没有轻易相信武力,而是决定请第三者居中公断,这可能是最早的仲裁案例了。当时诸侯姬昌(其子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其为文王)在西方各方国中享有令名盛誉,被商纣王命为西方诸侯之长,号“西伯”。虞、芮两国国君决定相随去周国请姬昌评判是非。他们进入周境后,看到耕者让畔,行者让路。进入都市,看到男女不同路,年老者不负重。朝庭中,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周国朝野上下文明礼让之风,让虞、芮两国国君对自己的争畔行为深感惭愧:“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于是,未见到姬昌便一起返回,主动把所争的土地让给对方,结果双方都推让不受,最后形成一块闲置土地,后人称之为“闲田”或“闲原”。此事《诗·大雅·绵》、《史记·周本纪》及《孔子家语·好生》等均有记载。
现在平陆县洪池乡南后沟西、仪家沟东,就是传说中虞芮始则争终则让的地方,这里北依中条,南临黄河,土肥物富,地平垄直,一到春季,野花烂漫,蝶飞雀舞,村村庄庄绿树掩映,“闲田春色”历来为平陆古八景之一。与此地相邻的芮城陌南镇檀道村,立有“虞芮二君祠”(亦称二贤庙)以纪念,现存金代“虞芮二君让德记”碑一通,立于庙殿原址,庙前有传为周武王为纪念虞芮二君所栽的两棵古柏。
檀道庙,又称后土祠,现在庙内敬奉后土娘娘和尧帝的孪生女儿、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新修的大门,一进门就看见那两棵古柏,说是周柏,东雄西雌,平陆、芮城两县各奉其一。现在此庙平陆、芮城两县13个村共管。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后土圣母生日的庙会,人山人海,热闹纷繁。
献殿是老的,原来只有东西山墙,南北是通透的,有柱无墙。后加了前后墙。献殿后面的正殿系新建,略过。
不论砖雕、石雕、木雕,存在地域性。这儿的几种砖雕造型,在距此不远的景耀月故居再次见到。
钯钉从外墙钉到里面的梁柱,把二者牢固连结一起,起稳固作用。这里外墙上的钯钉造型特别,有蝙蝠、蝎子、鹿、鼠、驴等造型。
景耀月故居 位于芮城陌南二中校园内。创建于民国12年(1923),三进四合院布局,2004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作为陌南中学的校舍,一直沿用到2023年。
景耀月 (1881~1944),字太招,芮城陌南镇小寺前村人。清光绪29年(1903)举人。次年,官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期间,参加同盟会。随后创办杂志宣传革命。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各省代表会议主席。民国成立时,起草了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大总统就职仪式上以议长身份授玺孙中山。参与制定《临时约法》和《临时政府组织法》。1912年被孙中山任命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次长(代总长)兼南京政法大学校长。南北议和后,景耀月脱离国民党,组织政友会,拥护袁世凯。1917年张勋复辟,在山西、河南组织靖国讨逆军,任总司令。1922年,第二次恢复国会时,仍任众议院议员。北伐之后,离开政界,致力于学术研究。后执教多所院校,专心著述,为国育才,时与黄季刚先生合称“北景南黄”。1937年秋创立夏学会,暗中进行抗日活动,拒绝出任日伪华北政权伪职。日伪乘其病重时强其住进日伪同仁医院,终被治死,终年62岁。
这是最后面(最北)的二层藏书楼,藏书楼背后的楼梯。
故居大门,大门封死了。
这是院内大门和二门之间外院的情形,典型的布局,靠南的房子面北,所以叫 倒座 ,用作外客厅、书塾、账房、门卫。二门是标准的“垂花门”,二门进去是“内院”,粗使男仆不得入内。古时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指这两道门。
每进院落都有一个西侧门,这是其中一个侧门。
从侧门望见院子的一角。
清凉寺 是一座元代名刹,在陌南镇坡头村附近,创建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明清两代均有修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凉寺座落在两沟夹峙的土台上,曾经是 恭水 潺潺而来,从寺后一分为二,环绕到山门前又二水合一。这些年,黄河都断流了,别说涧水小溪。未见到水,不过寺旁的沟里有筑的拦水坝,有水库,无水。
只有大殿遗存,正在修膳和建设。
身临大殿,虽然处处是岁月点染的沧桑,但依然让人感觉到雄伟的气势。
大殿台基两边及大殿正面墙上嵌有四块石碑,大雄宝殿的牌匾久经风雨,整个大殿,古意盎然。
大殿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昂为琴面式,前后金柱上各施大额枋横跨三间,元代特点显著。
大殿里的立柱相当粗。
梁脊板题记可看出清光绪年间进行了重修。
让人净心的诵经声、钟磬声,礼佛的香客,缭绕的香火,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留下一片落寂。只有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庙会,十里八乡涌来的村民撑起短暂的热闹,各种吃食小摊、百货小摊、农产品摆满路边,农用三轮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和大人小孩等拥挤缓动,大殿的神仙也突然受用许多的祭品和香火,喧嚣的世俗与神同在。
西陌镇 夏阳村樊公樊母遗泽碑楼 ,建于清咸丰3年 (1853) ,砖雕仿木碑楼,单檐歇山顶,碑龛外饰“万”字纹栏板,两侧砖雕对联: “基绪于今征世泽,典型自古仰高风”,横批:“祀世增光”。雕刻琐碎。
套兽还保存有一个。
芮城东垆乡 方家村文峰塔 位于村东南处的高垣上,塔高近十米,坐南朝北,一层为高4.7米、边长4米的砖砌方台,北面正中嵌清代道光戊子年(1820)建塔碑刻一通。二层为高约4.7米的砖砌八棱形塔,塔内部中空,塔刹为石质圆形,塔身北面开一拱形门。
文峰塔所在高垣上,林立的是什么? 我想是果窖通风调温的竖井,垒高为增强效果和防盗吧。
寿圣寺舍利塔 位于芮城县城舍利东街。据佛典《法苑珠林》记载,古印度阿育王在中国所造十九座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中其四为 姚秦河东蒲板塔 ,即今寿圣寺舍利塔。该塔初建于东汉永平10年(67),寿圣寺最早寺名传为阿育王寺, 唐时华严之祖、七帝之师 清凉国师 重建寺院,大唐皇帝敕赐寺额“合林寺”;宋英宗驾崩,神宗即位后将英宗诞辰正月初三定为寿圣节,开始敕赐全国多处寺院为“寿圣寺”,此为其中之一。其时,寿圣寺主持慧润重修寺院,现存舍利塔即是 润公禅师 于宋元丰元年(1078)重建。
塔坐北朝南,平面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46米。一层塔身外周长24.8米,南面辟门,以上各层南面设装饰性壸门。一至三层檐部施仿木建筑砖雕额枋,上置斗栱。四层以上叠涩出檐。
2003年起,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寿圣寺主持释益西奔走策划,重建寺院,再修佛塔,2023年佛塔修葺完工。202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身高耸,天空清湛,宝铎和鸣,银燕掠飞。正是正午时分,一位女居士在塔前上了三炷香,返身进入塔门,诚心诵经去了,再无人迹。 但清净的寺院绝不是一片净土,据说也存在名利、地位的竟逐,也存在与凡尘各界的纷争。
芮城永乐宫 ,因故址在永乐镇而命名,原名大纯阳万寿宫。1959年至1964年间,三门峡水库修建时,被整体搬迁至芮城县城北郊的龙泉村东原西周古魏国都城遗址上,距原址20公里许。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吕洞宾,出生于唐德宗贞元14年(798),道教全真派祖师, 名喦(或作“岩”),字 洞宾 ,道号 纯阳子 ,自称 回道人 ,河东蒲州河中府(今芮城永乐镇)人。吕洞宾羽化后,家乡百姓为其修建了“吕公祠”,金代改成了“吕公观”。元朝,道教兴盛,拆毁“吕公观”,大兴土木,修建永乐宫。从元代定宗贵由二年(1247)动工,至元代至正十八年(1358)纯阳殿壁画竣工,工期达110多年。
现存的永乐宫主要建筑为一门三殿,一门为无极门,三殿为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整个古建群气魄宏大。
现代建筑新宫门
宫殿、庙宇等屋脊上装饰“龙吻兽”以避火灾、驱魑魅。
无极殿
无极殿,又称三清殿,是供“太清、玉属、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为永乐宫的主殿。面阔七间,深四间,八架椽,单檐五脊顶。前檐中央五间和后檐明间均为隔扇门,其余为墙。北中三间设神坛,其上供奉道教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合称为三清。殿内四壁满布壁画,壁画高4.26米,全长94.68米,面积达403.34平方米,画面上共有人物286个。
永乐宫壁画,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满布在三座大殿内,整个壁画共有近千平米。其中主殿无极殿壁画计403.34平方米,画面高4.26米,长94.68米,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这些壁画,题材丰富,画技高超,继承了唐、宋绘画技法,融汇元代绘画特点。
无极殿内部
亲们前几天恒山后背发生什么事情
恒山风景名胜区
--------------------------------------------------------------------------------
北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齐名天下。恒山山脉,祖于阴山,发脉于管涔山,是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恒山称峰,东西绵延公里,西衔雁门关,东跨太行山,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二州,莽莽苍苍,横亘塞上,巍峨耸立,气势雄伟。恒山主峰玄武峰,在浑源县城南,海拔.8米。整个恒山,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有“天下第二山”之称,在五岳中,仅次于泰山。
恒山,又称常山、大茂山,亦名太恒山、元岳、紫岳、恒宗。被誉为“人天北柱”、“绝塞名山”。据史书记载,早在年前,舜帝巡狩四方,北至恒山看到这里山势险峻,奇峰壁立,遂封恒山为“北岳”o到秦始皇时,朝封天下十二名山,恒山被推崇为天下第二山。秦始皇曾到恒山观光,汉武帝也来这里祭祀。北魏时,太武帝拓跋焘亲自登临恒山天峰顶。唐代帝王更著文对恒山加以称颂。到宋代,宋帝顶礼遥祝。明、清两代帝王,则派使臣赴恒山祭祀。历代名人李白、贾岛、元好问以及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都游览过恒山胜地,并留下了吟咏的诗句和墨迹。
恒山在西汉初就建有寺庙,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飞石窟内的主庙,始建北魏,唐、金、元三代重修。明、清时,建筑林立,规模很大,祠宇楼台,耸峙巍峨,有“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之称。可惜,多数已遭到破坏,现在所剩无几。
恒山作为道教的活动的场所,由来已久。据传,我国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恒山隐居潜修的。我们这里介绍的恒山以及自古以来人们游历的恒山,是指浑源县城南附近的恒山主峰天峰岭所在的地区。
大字湾
上下水库大坝,穿过恒山隧洞,再行约2公里,然后顺着山路往东南方向一拐,就到了“停旨岭”。过去封建皇帝派遣的祭祀北岳的使者,到这里必须下马,与前来迎旨的恒山道人一同步行上山,到北岳庙祭祀。“停旨岭”因此而得名。
据史书记载,在停旨岭北面地势突起的高阜处,曾建有真武庙和望岳楼两处建筑,年代已无据可考,,真武庙向北偏东30度处,为早期祭祀北岳之地。望岳楼,取登楼望岳之意。据说在望岳楼上凭栏而望,可见奇峰插天,危岩万状,飞泉喷玉,老松百态,红墙衬绿,古庙藏荫,北岳恒山雄伟磅礴之势尽收眼底。可惜望岳楼已在解放初期倒塌,真武庙也在十年中被毁。这里现在仪留御碑一座,而且上半部已风化断落,只剩下半截立于废墟之上。
过真武庙,再顺着弯弯曲曲的山径西转,一座刀劈斧削似的耸天峭岩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峭壁的中腰像经过鬼斧神工一般,岩石光平如镜, 卜面刻着“恒宗”两个大字。两字总高20多米,字体雄浑,遒劲有力。远远看去,就像一块巨大无比的字匾,悬挂在顶天立地的石壁之上,气宁轩昂,引人人胜。峭岩旁边的山湾因此而被人称作“大字湾”。
在大字湾前面的石梁上,伫立着四株形态奇特的唐代古松,名曰“四大夫”。这四株古松,根部悬于石外,紧紧抓住岩石,傲然迎风而立,经千年而不衰。它们是什么朝代被封为“大夫”的,已经不得而知,但那苍劲挺拔的雄姿,确给大字湾的宏伟景致增色不少。
从大字湾继续北上,山势益崇。悬石如飞,断悬欲坠,沟壑深邃,山道陡立,恒山地险山雄之势,在这里便展现出来。
游人攀登这样的山路,用不多久,便会气喘吁吁,热汗淋淋,当你正要坐下来喘息一下的时候,抬头一望,前面的山径更加崎岖难行。只见山间小道刻石为阶,一直通往云雾迷漫的高处,简直像一条通天的阶梯,这就是“步云路”。
从步云拾级而上,步步登高。白纱一样的轻云薄雾就在身边缭绕,犹如神山仙境,不禁使人如醉如痴,飘飘欲仙。
虎风口
登完步云石阶,峰回路转,右为高人云天的陡壁,左为不见沟底的深壑,巨石上刻有“虎风口”三个大字。一到此处,只觉狂风骤起,声如虎啸,令人不寒而栗。
站在虎风口,一面让飒飒凉风吹干汗水浸湿的衣衫,一面极目远望,观赏山坡上的古松,也颇有趣味。一株株苍劲的古松,有的倒挂于千寻绝壁之上;有的直立于丹崖石罅之中;有的像一把翠伞,停于鸟道之侧;有的似一座角亭,树于山泉之旁;有的如腾空飞越的苍龙,出没于云山雾海之上;有的似形态出奇的仙桥,横跨于沟涧之间。真是惟妙惟肖,千姿百态。
关于恒山之松,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恒山道人有个聚宝盆。一天,道人要去四海云游,就将宝盆埋在山坡上的一棵松树底下,并在树干上系了一条红线作为记。待到道人回来,发现满山遍野都长满了松树,而且每棵树的树干上都系着一条红线,聚宝盆再也无法寻找。 过去恒山森林遍布,泉溪纵横,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历代战争的摧残和人为的洗劫,恒山地区的自然生态失去平衡,森林资源受到极大的破坏。原来茂密葱茏的森林,只剩下稀疏的树木;纵横山间的淙淙溪流,大多也已干涸;活跃在林间泉边的动物种类也因此大大减少,虎、豹一类猛兽早已绝迹,其它许多种禽兽也极为罕见;就连那虎口惊心动魄的风啸声,也因树木的减少,大大失去了当日的气势。
舍身崖
离开虎风口继续向北攀援而上,便到了“果老岭”。岭上的弯弯小路,都是由一块接一块的青石天然接连而成,好似人工铺设一般。在其中一块很大的青石上,有许多自然形成的小石坑,极似人的足迹和毛驴的蹄印。
据传说,就是那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八大仙之一的张果老,曾经倒骑着一头小毛驴从恒山上天。当他走到这条岭上时,因坡陡路滑,不能前进。张果老无计可施,只得仰天长叹一声,跳下来手牵着毛驴步行而过。这斑斑石坑,就是当年张果老拉着驴子爬坡时留下的痕迹。此处名为“果老岭”,大概就是根据这一民间传说而来的。
传说既非真事,张果老当然也不会重采,但那青石铺就的崎岖山道确实不太好走。游人到此,也不免滑上几跤。
就在这果老岭的东侧,一座万仞险峰面西而立,直插云端。翘首而望,看那古松摩云,危崖欲倾,确实雄伟壮观。这就是恒山另一处胜景“舍身崖”,又叫“夕阳岩”、“姑嫂崖”。每当日落之时,此处“余辉返照千山色,满峪参差人画中”,瑰丽的晚霞映着诡奇万状的险峰怪石,奇光异景,色彩缤纷,令人赞叹不已。 关于这美丽如画的“舍身崖”,还流传着一个悲壮动人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浑源城里有一个十分美丽的少女。一年夏天,她年迈的母亲患病,姑娘便和嫂子一起上恒山为老人寻取草药。谁知刚刚走进那幽深的松林,便撞见了一只恶狼。那恶狼张开血盆大口,向她们扑了过来。正在这危急万分之时,有一个年轻人从后面赶来,挥舞木棒,赶跑了恶狼。姑嫂二人非常感激,连连向青年道谢。言谈之中,得知这青年是在恒山修庙的画匠。少女见他容貌英俊,言谈举止又十分稳重干练,便产生爱慕之情。好心的嫂嫂看出了小姑的心思,便在一旁穿针引线,帮助小姑与画匠定了终身。
不料好事多磨,祸从天降。浑源知府老爷的公子久闻少女美貌出众,便要强行霸娶;而少女的母亲也嫌贫爱富,贪图知府家的钱财,又是打,又是骂,逼迫着女儿应允知府公子的婚事。少女无法受,便连夜逃出家门,上恒山去寻找画匠。贤慧的嫂嫂怕小姑发生意外,也急急忙忙跟随上山,暗中保护小姑。
姑娘跑遍恒山的山山岭岭,却不见情人的身影。这时,知府公子又率领家丁追来。眼看着如狼似虎的家丁们步步逼近,少女把牙一咬,从这万丈峰顶跳了下去。嫂嫂赶到崖顶,不见小姑踪影,也从这里跳崖而亡。
姑嫂二人壮烈的行动感动了北岳之神。北岳神便施展神法,使少女化为百灵鸟,嫂子化为找姑鸟,日夜形影不离,飞绕此山,凄凉的叫声不绝。据说“舍身崖”或“姑嫂崖”便由此而得名。飞石窟离开舍身崖,向北再走六七百米,转而东南,跨过层层石阶,便看到以寝宫、梳妆台为主的另一组建筑。
寝宫、梳妆台等,建筑在一个巨大的天然崩石凹壑之中。东南西三面环壁,北面豁开若门,中间空地约删平方米,如同一座宽敞的庭院。据史书记载,舜巡狩采到北岳时,忽有一石飞坠帝前。据说,那块巨石,就是从这里飞出的。这石窟便是巨石飞出后留下的印迹,因此命名为“飞石窟”。
寝宫,建在飞石窟内东侧的石壁之下。殿堂重檐歇造,结构窈窕,原来为古北岳庙。据《恒山志》记载,寝宫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公元年),后经多次毁建。现在留下的建筑,是明洪武年间(年)复建的。明弘治十四年(年)扩修时改古北岳庙为寝宫。
寝宫南侧耳殿内有一洞穴,名叫“还元洞”,其深莫测,传说与遥远的东海相通。一走近洞口,便觉冷风飕飕,寒气逼人。
寝宫北面,上石磴数级,紧贴石壁建有殿台一间,内塑一夫人泥像。据说这就是恒山掌管土地的女神后土夫人之庙。
飞石窟内南侧,伫立着一座单檐九脊二层的小亭。绿瓦红柱,亭盖如翼,名曰“梳妆台”o传说每天清晨,美丽无比的后土夫人披着薄雾轻云走进梳妆台,开始晨妆;傍晚,又用从“石脂图”采来的朱色卵石研制的胭脂,在这里进行晚妆。游人站在这间小亭里环视四周,只见晴云浮谷,玉镏漾泉,松柏遮天,花草封阶,真有置身于瑶池仙境之感。
飞石窟内的三面石壁上,留着历代游人的许多款题刻石,内容大多是咏赞恒山壮美之景的。其中有明御史王献臣题写的“千岩况秀,石壑争流”八个大字,字体潇洒奔放,游人赞不绝口。
从寝宫向东而望,是紫芝峪。传说那里生有紫芝(灵芝的一种)。还有传说中后土夫人采脂的石脂图,产五色卵石。向西而望,是一条经山涧长年切割而成的深谷,谷底原有潺潺流水,现已干涸。这里曾建有飞桥连通两崖,渡桥而过可直达恒山山门。可惜飞桥不知在什么时候早已坍塌,深涧已无法跨越。向南而望,紧贴着寝宫背后山墙的是“鹰翅岩”,形如雄鹰展翅,跃跃欲飞。
走下寝宫前面的石阶,向左转,沿着蜿蜒远去的山间小径前行不远,就到了夕阳岩的背后。在山崖的断壁中腰,凿石依山,建有“得一庵”和“阎道祠”两座小小的庙宇。阎道祠内,立有一座道人的泥塑,据说这就是在恒山修炼成仙的阎道真身炼丹的遗迹。另外,在山壁的高处,还有一个不知有多深的山洞,名白“紫芝洞”。洞口原架有一副木梯,供游人攀登进洞。因时间太久,木梯早已朽坏,人们只能在下面望洞兴叹。这一组小小的建筑,上载峭峰,下临绝地。从远处相望,只见红墙若染,绿瓦泛翠,庙宇玲珑透剔,如镶如嵌却也别有一番情趣。
在离后土夫人庙不远的山腰上,还有一个小山洞,无径可通,名为“出云洞”o每当阴雨即将来临之时,便有缕缕白云从洞中袅袅而出,为恒山奇景之一。所谓“石窟看云行,崖半听泉雷”,颇有些诗情画意。
北岳庙
从紫芝峪沿着古松荫罩、花草指路的盘山小径而行,走不多时,就看到了朝殿的山门。山门为单檐歇山屋宇式建筑,朱门铜钉,绿瓦红墙,气势壮观。门内伫立着体态高大魁梧的恒山之神泥塑。
跨进山门,便是有名的“陡若天梯”的石阶。石阶踏跺共有Ⅱ03级,但却传言难以数清。每级石台高约60厘米,宽约25厘米。因脚踏面向前倾斜40度,所以使得阶梯更加险陡。游人爬至中腰,便觉胆寒,不敢直立。有人叙述到这里的险陡难行时写道:“登如缘壁行,以手足踞地,匍匐始上。”
石阶的两边,东西相对,垒石台为基,建有龙虎二殿,取青龙、白虎之意。可惜现已濒于毁坍。
胆战心惊地爬上“天梯”,便进了朝殿大院。
朝殿,也就是北岳庙,建于明弘治年间(大约在—年),是恒山众多庙宇中最为宏伟的一座。它位于恒山主峰天峰岭南面的石壁之下,单檐歇山,进深五椽,前檐为单步檐廊,两檐歇山绕回廊,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具有独特的风格。
朝殿当中楹额上悬挂着一块风字形大匾,上题“贞元之殿”四字;前楹六根明柱,又挂着两副长长的对联,据考为清代人所题。中间的一副,上联为:“恒岳万古障中原惟我圣朝归马牧羊教化已隆三百载”;下联是:“文昌六星联北斗是真人才雕龙绣虎光芒雄射九重天”。两旁一副,上联为:“蕴昂毕之精霞蔚云蒸光芒万丈连北斗”;下联是: “作华夷之限龙蟠虎踞千秋保障镇中原”。对联的文意主要是赞扬北岳恒山的宏伟气魄的,但其中也有颂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之意。
朝殿的前廊下,置放着清代御祭恒山文碑20余通,这些碑文都是研究恒山历史及文物的宝贵资料。据《恒山志》记载,明万历二十七年(年)曾赠送恒山庙大藏经重种,原来贮存在四只大经橱内,藏于寝宫。初年完全遗失,不知去向,实在可惜。
朝殿廊前,还有一座恒山真迹图碑,即恒山全景图碑,是——件有保存价值的文物。为防止风化,此碑现已用木橱罩起。朝殿内殿堂正中神龛里,有一尊北岳真君像,塑造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朝殿依山而建,极尽天巧。
出朝殿东耳门高阜处旧有三清殿,现已坍塌,只留一处遗址。从这里有小径可直达天峰岭。
出朝殿西耳门不几步,便为“金鸡报晓处”。这里有一巨大的青色岩石,以石敲击,如同雄鸡报晓之声,实在令人惊奇。从这里再向上,山岩下建有元灵宫、会仙府和康熙皇帝御书“化垂悠久”碑楼。会仙府内塑有历代著称的仙道泥像,相貌不同,神态各异,颇有风趣。这组建筑虽然规模不大,但却背依崇峰,危岩环护,气魄宏伟。
在这里的悬崖峭壁上,多摩岩镌字,颂赞恒岳雄姿。西面石壁上有“天地大观”四个大字,为金大定七年(1.年)所刻;“灵峰耸秀”、“壁立万仞”,为明万历十三年(年)、万历二—卜三年(年)所刻。东面壁上有“昆仑首脉”、“天下名山”等大字石刻,也是明万历年间(一年)镌刻的。这些石刻大字,大多字体雄浑,遒劲有力,实为少有之艺术珍品。
会仙府西北,有巨石进裂,上有方形基石一块,面平如镜。在此处既可独坐抚琴,又可邀朋对弈,故名“琴棋台”。
朝殿的西南,依山势建有龙王庙、灵宫府、关帝庙、文昌庙、疮神庙、奶奶庙、纯阳宫、碧霞观、—卜王殿等许多庙宇。这些庙宇大都较小,只有龙王庙正殿为单檐九脊,甚为壮观。古人以山岳为兴云致雨之地,每当久旱不雨之时,便要到此向龙王祈雨。
朝殿以北大峰岭的峭岩上,生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松。特别是正对大殿山壁上的一株,枝蔓曲折,几乎要垂到朝殿的中脊,其状如一条飞腾的苍龙。此树虽经千年风雨,依然生机勃勃,枝繁叶茂。当地的老乡称之为“木龙”,也是恒山一景。
朝殿南面,从西向东,又建有马神殿、紫微宫、官亭、白虎观等殿堂。白虎观内有个“潜龙泉”,又叫“玄武井”,为南北并列的两口井。两口井相隔仅数尺,而南边的井水腥咸苦涩,北边的井水却甘甜如饴。古人云:“山腰双涌碧瑶水,甘苦平分别有天。”
天峰岭
步出朝殿山门,从东路上天峰岭,漫山遍野灌木丛生,绿草如茵。沿着弯曲崎岖的羊肠小道奋力攀登,用不多时,就可登上峰顶。
天峰岭上没有树木,只有丛生的野花杂草。一上峰顶,,顿觉山风骤起,凉爽宜人。举目四望,豁然开阔,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只见那万峰由南而来,桑干河东流而去,长城逶迤不断,关山雄姿百态。此刻,山间白云缭绕,薄雾缥缈,山川之色朦朦胧胧,似隐似现,更显得壮丽神奇,使人不禁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可谓“灵山瞻礼罢,登览意无穷!”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后土庙的传说 后土庙对联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后土庙的传说 后土庙对联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