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言解释大全 老子名言解释是什么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老子名言解释大全 老子名言解释是什么的文章,本文对文章老子名言解释大全 老子名言解释是什么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老子的名言名句大全以及翻译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老子的名言名句大全以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而且宁愿呆在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做人就应当如一弯清泉,保持高尚的节操。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恶或丑都具有两重性和可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必然事与愿违,导致恶的、不善的结果。
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因为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所以有和无由互相对立而诞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也就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7、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不要以为弱势人家会瞧不起,其实,正因为人家看不在眼里,反而是生长的好契机。生命的原则是看内里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长的,不是看既有的。真正的强者是柔弱之人,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婴儿一般!死板板的,有什么好;活生生的才好!
8、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畏惧大的祸害也因为害怕,这也就是要求我们能以一颗平常心来待人处事。
9、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10、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这句话告诫我们一定要对一些事情保持敬畏之心。
11、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说,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不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1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人应该懂得知足常乐,老子说,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1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万事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15、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人感到愈难过。故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老子名言及其含义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第二章)
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意思是: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意思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 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5、“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第十五章)
意思是: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
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六章)
意思是: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第二十二章)
意思是: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二十四章)
意思是:踮起脚跟,无法站得久;跨步前进,无法走得远。
9、“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
意思是: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
10、“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第三十一章)
意思是: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未微明。”(第三十六章)
意思是:将要收敛它,必须 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强化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抬举它;将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这叫做微妙的启明。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
意思是: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幽隐而没有名称。
13、“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意思是: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你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为它所累。
14、“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第四十七章)
意思是: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
15、“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
意思是:塞住出口,关上门径;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
1、柔弱胜刚强。解释:柔弱能战胜刚强。
2、为无为,则无不治。解释: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
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解释:真懂的人不乱说,乱说的人不是真懂。
4、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解释:表现出单纯,执着于朴素,减少私心,去除欲望。
5、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解释:善于走路,不留痕迹;善于言谈,无可指谪。
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解释:知足则不会遭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遇到危险。
7、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解释:知道规律,叫作明智。不知道规律,轻取妄动,其结果必凶。
8、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解释: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解释: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而然为法则。
1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解释: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
1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解释:做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做易事开始;做天下的大事,一定要从做小事开始。
1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解释:各小国之间踮脚可望,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人民直到老死,也互不往来。
1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解释: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是坏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为善,这是恶事。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老子名言解释大全 老子名言解释是什么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老子名言解释大全 老子名言解释是什么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