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增城为什么改革开放 广东增城为什么改革了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广东增城为什么改革开放 广东增城为什么改革了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广东增城为什么改革开放 广东增城为什么改革了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东莞的发展成就
《经济日报》第13版以整版篇幅,全面介绍了东莞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深入阐述了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思路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报特全文转载。 营造创新环境 实现跨越发展 ———广东省东莞市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纪实 数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东莞市发展的真实图景。 实力强: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3151亿元,比1978年增长120倍,年均增长18%,是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的13个城市之一;2023年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540亿元,比1978年增长440余倍,年均增长22.5%。2023年东莞市村组集体净资产超800亿元。全市32个镇街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总额159亿元,平均每个镇4.97亿元,其中超10亿元的镇街3个。28个镇全部进入“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生活富:2023年东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84倍、77倍。2023年,东莞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汽车达52辆,位居全国前列。2000年,东莞率先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并逐年提高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制造强:东莞生产的运动鞋全国第一,年产约十亿双,全球每十双就有一双产自东莞;中国服装五分之一产自东莞;中国出口的家具五分之一来自东莞;东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电脑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微型马达、电脑冰箱、录像磁头等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居世界第一。 贡献大:2023年,东莞的国税收入突破400亿元;东莞为全国约500万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了就业机会,近10年来外来务工人员经东莞邮局汇款金额累计高达1400亿元。 荣誉多:近年来,东莞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第二名”、“国际花园城市”等多项殊荣。 2023年,东莞市获中国创新型城市、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综合竞争力广东省第一、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地级及以上大城市第二。 在中国南方,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省东莞市,30年改革开放发展的足迹、20年建市异军突起的成就,让我们从一座城市的变迁感受到了跨越发展的勃勃生机。 位于珠江三角洲东部的东莞市,北接广州,南连深圳,毗邻香港,面积246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1万,2023年暂住人口557.8万。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东莞是广东省惠阳地区的一个生产总值仅为6.11亿元的农业小县。1985年9月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30年过去,东莞已经实现城乡一体化,把32个镇街紧紧地“化”为一座城市了。 一条大道与一种追求 东莞是一片富有激情的沃土。行走在这片沃土上,满目生机。 车出广深高速公路,人们便会进入“东莞大道”———一条连接东西、贯穿东莞新城区的快速路。这条建于2002年、从当年泥泞小道到一般水泥公路,到如今两旁丛林掩映、中间鲜花绿树相隔、宽达12车道的优质沥青快速大道,亦如它的名字,直观而深刻地表达了东莞的发展,生动地诉说着东莞发展的昨天与今天。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的路况普遍不好,外企开始到东莞来投资,四五吨的集装箱货车开进来,坑坑洼洼的路要走一天。从1955年到1978年,东莞修了1006公里路,但这些路中只有250公里是符合国家等级公路标准的,所谓等级,也只是简易公路或者四级公路。 从东莞建市的第二年,开始大张旗鼓修路。1994年,东莞的4条主干道和13条连网公路全部全线贯通。1995年,东莞平均公路密度达到92.9公里/百平方公里,而此时全国平均公路密度是11.6公里/百平方公里。正是这些交通大动脉,让东莞的城市建设上了一层楼,更让东莞的经济开始腾飞。短短一两年间,这些新路沿线就吸引了超过300亿元的投资。 东莞有个镇叫高埗,当地农民到只隔了一条江的城里去卖菜,要绕道20多公里,有时人还没进城,蔬菜就颠坏了。1985年,该镇修了全国第一座由农民集资建设的收费大桥,走3公里就进城了。当时交通部派员来东莞调研,东莞人最先提出了“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 如今东莞高等级公路通到村,高速公路贯穿多个镇街。到2023年,全市通车里程达3891公里,公路平均密度达157.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前列。伴随高速公路而来的是东莞的高速发展。 如果说“想致富,先修路”表达了东莞人求发展的朴素追求,路通财通展示了东莞发展的行进足迹,那么迈上可持续发展的宽广大道,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便是东莞人新的追求。 一群人与一个公司 富裕而和谐的东莞是人干出来的。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东莞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这是一群实干的人,敢干的人,能干的人。“宏远人”——东莞宏远集团的创业者是他们中的代表。 这些在创业中求发展的农民,他们在东莞开创了许多第一——东莞第一家上市企业,中国第一家民营篮球俱乐部,CBA第一家赢利的俱乐部,中国足坛第一笔转会等等,说起这些,宏远集团公司董事长陈林感慨万千!陈林是东莞篁村人,1983年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林叔”。虽然做小家电、小型发电机生意赔了本,但背了一身债务的陈林没有走回头路。随后,陈林和乡亲们借一次运动会举办之际做起了柴油和化肥生意,3年间便还清了债务,并用剩余的钱盖起了厂房,于1988年成立了宏远集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宏远的发展涉及工业、农业、高科技、体育等多个产业。1991年,宏远成立股份公司,开始融资,宏远公司的股份竟一度乏人问津。宏远人认准了不回头,1994年,陈林终于带领宏远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那时的深交所,乡镇企业寥寥无几。 1993年,宏远集团公司创建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1994年7月宏远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社会公众股1800万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以多功能工业区开发经营为基础,房地产开发为重点的粤宏远,目前总资产已达到22亿元。 说起宏远的发展,陈林一个深刻体会是用人之道。他说,东莞用人很有包容性。比如宏远集团,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是青海的,总经理是广东兴宁的,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是广东增城的,财务总监是广东汕头的。 宏远涉足职业体育界,也是勇于“吃螃蟹”的表现。如今,广东宏远篮球队已经成为东莞的城市名片,从这里走向NBA的篮球明星,又将“东莞制造”带向世界。陈林感慨地说,宏远是一群人奋斗的成果。 宏远集团20年的发展历程,是东莞20年繁荣兴盛的一个缩影。而骁勇善战的宏远篮球队,也代表着东莞的城市形象与城市精神。 这座城市与这个时代 2023年1月初,东莞城市精神确定为“海纳百川,厚德务实”。 东莞城市精神的形成,是东莞这座城市优秀人文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时代内涵,将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东莞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民生。2023年,东莞内源型经济税收首次超过外源型经济税收,占税收总额的58%。2023年提高到66.7%。202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市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也位于全国城市前列。东莞坚持对镇村基层实行少统筹多让权让利,充分尊重基层的自主权,调动基层积极性,东莞人享受各种福利,率先实现小康生活。 东莞经济的发展不但解决了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吸纳了全国各地的几百万人,使东莞成为综合性现代人才培训的基地。来莞务工,不仅实现了“输出一人,全家脱贫”,而且造就了一大批产业工人、实业家等。仅2023年,新莞人通过邮政汇出金额达193亿元。有些新莞人运用学会和掌握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回乡办起个体户或私营企业,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一座城市因一个时代而辉煌,一个时代因一座城市而更精彩。 这座城市叫东莞。
广东名市:东莞的由来知多少
如果不是东莞被查,中国大多数男性同胞估计还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这样一个“人间天堂”。经过这个事件之后,东莞荣获了中国“性都”的称号,那么有谁知道东莞的由来知多少呢?一起来东莞文化里看看吧。
东莞,又称“莞城”,位于珠江口东岸,“广东四小虎”之首,号称“世界工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篮球城市,广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外贸口岸,是全国4个不设县的地级市之一。
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有着1700多年的郡县史,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建郡,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东莞有港澳同胞约120万人,海外华侨约30万人,是着名的华侨之乡,有“音乐之城”、“科技之城”、“博物馆之城”等美誉。2023年2月,东莞再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23年4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ICLEI世界大会全球200余城代表聆听“东莞声音”。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史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辈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地。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入晋,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更名东莞,县治置于涌(今莞城)。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
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6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抗战时期,东莞是东江纵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
解放初期,东莞属东江行政区管辖。1952年,又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属惠阳专区。1985年,东莞经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辖。
造成粤东西北部地区落后的原因有哪些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广东经济迅速发展,为了重点培育一些能够带动周围城镇农村发展的中心城市、加速产业升级、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省政府对我省的原有的行政区域做了重大的调整:将原来的广州市和8大地区如湛江地区、韶关地区、肇庆地区等相继调整撤地设市;将一些重要位置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县如阳江、清远、揭阳升格设立的地级市;将珠三角一些经济发展迅猛的县如东莞、中山升级为地级市。到了90年代中期,广东的地级市达到了21个,居全国第一。
这在当初而言,下放了职权和职能,分权分治,赋予了一些有条件的地区更大的社会经济管理和发展规划的权限,是为了调动了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为各地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也成功培育出了一批地区性中心城市,这无疑对我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
世界经济、中国经济、广东经济不断变化,90年代的香港回归、东南亚金融风暴、知识经济产业热的出现和消退、世纪初外资北上等等种种新的现象的出现使广东经济面临新的形势,其中有机遇和挑战。
设立21个地级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这样的行政区划布局已经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了造成广东东、西、北部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
1、区划发展陷入了无政府主义。进入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广东省这种一盘散沙的政区布局对正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的广东经济模式十分不利,极大地影响了我省经济的纵深升级发展,提高了政府治理的随意性和风险,降低了我省的经济竞争力。在21世纪,经济发展更看重的是产业的合理分工、区域间的一体化规划和发展;而我省当前地级政区过多过散无疑是难以对跨地区的发展进行统一的规划发展,使统一的规划难以实现、难以实施。
2、增加了成本付出,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本来距离短短的两地之间,却要通过长途电话联系,增加了交往成本,增加了商业成本,久而久之,自然离久情疏。兄弟城市之间,交通却互相封锁,造成了出行成本的增加。
3、增加了行政成本,增加了百姓负担,当地财政成为养官财政。政府占用的资源过多,直接表现在政府规模的庞大与成本的上升,以及政府对经济的过细管制与不当管制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曾经指出,“我们的官民比已达到1∶26,比西汉时高出了306倍,比清末高出了35倍,史无前例。而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已增长87倍,而且近年来平均每年增长23%!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2003年已上升到19.03%,比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国的5.06%、法国的6.5%、加拿大的7.1%、美国的9.9%分别高出16.65、14.84、13.97、12.53、11.93和9.13个百分点。国家审计署中国国库最佳看门人李金华先生曾说,“政府成本高,再廉洁也是浪费纳税人的钱”,更何况还难谈廉洁二字.。这些政府支出并没有全部用于公共设施上,2023年,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三项相加高达6000亿元,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全民义务教育投入的5倍,我国今年教育投资超过3%已经是个不小的成绩。 小小的一片土地,养着数量庞大的政府公务员,消耗巨大。难怪这些年老百姓怨声载道,难怪这些年来广东民间批评说广东严重内地化。我说,目前广东这样的布局,连非洲国家都不如,更不用说跟江苏、浙江比了。当地财政成了养官财政,又有什么资金来进行社会的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啊?
4、造成了重复建设、无效建设和相互残杀。为了加快本地发展,各地抢占资源,进行了各种重复建设,造成了很多无谓的浪费。高付出,低回报,高浪费,劳民伤财!为了争取侨胞投资,你抢我夺,明争暗斗,导致侨胞为了不伤两家感情,北上投资。想当日,李嘉诚等人,被几个市抢过来抢过去,为了不得罪人,干脆不在家乡投资。
5、没有中心城市的带动,到处是中心等于没有中心,满天星星没有月亮等于一窝蜂。缺少龙头城市带动的地区,终究难以形成品牌,难于产生聚集辐射作用。难于形成人才高地、资金洼地。难于发展。
6、珠江三角洲得天时地利人和之谊,迅猛发展,带动了南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珠江三角洲迅猛发展的同时,它也象西游记里的妖怪的吸瓶,能够把孙悟空也吸进去。可以说,珠江三角洲的大城市大都市群效应,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在吸引全国、世界资金、人才的同时,也把其周围地区的人才、资本强烈地吸引进来,从而使周边地区出现空心化现象。以潮汕、梅洲地区为例,其老百姓移民或者生活、工作在深圳的,就估计达500万之多,他们带来了资金,带来了人才,带来了资本,带来了经商的才能,带来了厨艺、带来了商铺,也带来了人际关系圈、资金圈、物流圈。珠江三角洲周边地区广东两翼及北部地区的人才、资本,在近20年来,迅速向珠江三角洲、向上海、向海外流动,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又基本在珠江三角洲谋职就业,急剧造成了其周边地区的空心化、苍白化,边缘化局面。
总之,本人认为,广东设21个地级市是造成广东东、西、北部地区落后的罪魁祸首!在这广东落后地区生死存亡的历史时刻,我们广东落后地区的干部群众,要在省委和中央的帮助下,迅速杀出一条血路来!
趁汪洋书记主政广东,我们广东落后地区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希望汪书记能以敢为天下先的气概,重新谋划广东的行政布局,则有希望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广东落后地区的发展。诚如此,则广东落后地区百姓幸甚,广东人民幸甚,关心家乡发展的广大海外侨胞幸甚!
一.关于广州、佛山政区调整的方案。
建议将佛山市区、南海、顺德、三水划入广州市,设立广州市佛山区、南海
区、顺德区、容桂区、三水区;高明区划入新设立的珠海市管辖,高明区和鹤山市合并设立高鹤市。原广州市从化市、增城市改设广州市从化区、增城区、新塘区;在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范围成立广州市南沙区;原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改设为广州市广开区,同时原东莞市麻涌镇划入新设的广开区。调整后的广州为广东省政府驻地,调整后的广州市总面积10301平方公里,管辖越秀、荔湾、东山、天河、白云、海珠、芳村、黄埔、番禺、广开、花都、从化、增城、新塘、南沙、南海、顺德、佛山、三水等19个市辖区。广州市今后的发展规划定位为中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东南亚的重要经济中心、国际化大都会、南中国的交通枢纽。
二.关于深圳、惠州、东莞政区调整的方案。
建议东莞市除麻涌镇划入广州市外全部划入深圳市管辖,分设深圳市东莞区、虎门区、长安区、常平区、樟厦区;原惠州市全部划入深圳市,设立深圳市惠阳区、大亚湾区、东江区,保留博罗县、惠东县、龙门县建制。调整后的深圳市为广东省管辖下的副省级直辖市,调整后的深圳市总面积16560平方公里,管辖罗湖、南山、福田、盐田、宝安、龙岗、东莞、虎门、长安、常平、樟厦、惠阳、大亚湾等13个市辖区和博罗、惠东、龙门3个县。深圳市今后发展规划定位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国经济改革的试验田、大香港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中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贸中心城市。
三.关于珠海、中山、江门政区调整的方案。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广东增城为什么改革开放 广东增城为什么改革了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广东增城为什么改革开放 广东增城为什么改革了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