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诗句 太原 诗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太原诗句 太原 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太原诗句 太原 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和“太原”有关的诗词有哪些?
(1)摸鱼儿?雁丘辞
【金】元好问
序: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2)翻译:金章宗、泰和五年(西元1205年),元好问年仅十六岁,在赴并州(今山西太原)应试途中,在汾河边碰到了一位捕雁者,这人说:“今天我捕获到一只大雁,杀了它。但有另一只脱逃掉的在附近一直鸣叫不肯离去,哭鸣间突然自己撞地而死。”他被这只大雁殉情的事深深感动,他买了这只雁儿葬于汾水旁,堆石为识别处,取名“雁丘”。同行者也多为赋诗并写了这首词。
(3)元好问此词,现存有李冶(1192-1279)、杨果(1197-1269)和词。李、杨均在青年时代即与元好问交好。李冶,金哀宗正大七年(1230)中进士,在钧州(河南禹县)任知事两年。1232年,蒙古军破钧州,李冶弃职北走,隐居于崞山。杨果也是金哀宗朝进士,未几即遭天兴之难,论者谓其令曲、套数当作于金元之交。细玩李、杨词意,绝非少年之作,似在金亡(1234年)之前,而距金亡不远。因此《雁丘辞》的改定,大致在元好问40岁左右,正是一个诗人最成熟的年纪,所以能道出“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之类中年人的感喟,但起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则属于少年人的激情。是否如此,留待异日详考。
除夜太原寒甚原文_翻译及赏析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明代·于谦《除夜太原寒甚》 除夜太原寒甚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春节思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请捎个信去告诉居住在远方的友人,眼前尽管天气寒冷,这点寒冷算不了什么,不必为它发愁。
春风已经吹来,离我们不远了,就在我们房屋的东头
赏析
《除夜太原寒甚》是诗人客居太原,除夕夜天寒难耐时有感而作,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然而,诗人却栖身远方,又恰逢大寒,确实令人寂寞难熬。环境虽然极其艰苦,但是诗人在寒冬之时想到春天很快就要来到,希望“天涯客”不必忧愁,表现出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的前两句,“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出语却极为平淡。旧的一年过去了,诗人未能返回温暖的南方,与家人团圆.而是寄旅太原,滞留在寒冷的北方,在官舍度岁。远客在外,难免乡愁,况且旧年之中,诗人经受了诸多的艰难和劳累,但他鼓励自己和同僚说:“流落天涯的他乡之客们,不用为这一点轻微的寒冷发愁。句中的“轻寒”与诗题中的“寒甚”对比强烈,“寒甚”是客观的存在,“轻寒"却表现了诗人对严寒的藐视和对战胜困难的信心,诗人深知只有蔑视它,才能战胜它,以此鼓励友人,激励自己。
诗的后两句,“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指明前途,加强信心。和前两句有同样的鼓舞作用。在诗人眼中,尽管风寒冰坚,但除夜一过,新年即已开始,春天随之来临。温暖的春天,正孕育在残冬的严寒之中,和煦的春风很快就要吹遍大地。春风是那么逼近,似乎就在屋子的东头,只要侧耳倾听,即可捕捉到它那令人欢欣的声音。随着春风的来临,大地回暖,万木复苏,新的一年开始了。诗人迫不及待地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期待着在新的一年里进一步舒展自己的抱负,建立新的功业。
创作背景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于谦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唐代·崔涂《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唐诗三百首 , 春节 , 羁旅思乡器乏雕梁器,材非构厦材。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唐代·赵彦昭《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
器乏雕梁器,材非构厦材。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 春节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明代·文征明《拜年》
拜年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节日春节
李白《太原早秋》原文阅读|赏析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本篇是李白开元二十三年 (735)与元演同游太原时所作。这一年李白已三十五岁,与许氏结婚也已有多年。随着年岁的增长,李白诗中的思归之作渐渐多起来,《春夜洛城闻笛》、《客中作》 等都是这几年的作品。在早年浪游时这样的作品还不多见。
这首诗紧扣太原早秋落笔,抒发了由此而触发的思归之情。
为显示太原秋来之早,作者选用了众芳衰歇,大火西行,早霜逞威,秋云变色,四个富有特征性的自然景物。百花凋谢,敏感的诗人意识到一年的时光已过去大半,抬头望大火星正流向西方。《诗经·七月》 中说 “七月流火”。“火”,就是心宿,夏历五月出现于南方,六月以后偏西而下行。看来 《太原早秋》 作于六七月间。此时内地还暑气未消,而塞外的早霜已表现出它的威烈,天上的云也是渡河色变,与黄河以南大不相同,呈现出秋天的色彩。四幅景有生物,有天象,组成了一幅太原早秋图。作者精心选用了 “歇”、“流”、“出”、“渡”四个动词,把秋天都写活了,甚至被人格化了。秋天的大自然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尤其是一个“歇” 字,不但使众花神活起来,而且倾注了诗人哀怜惋惜之情。诗人不忍因而也不愿说凋零、凋蔽、衰落、衰谢,只是说她们暂时休息去了,冬去春来又会是繁花似锦。还有,“出”和“渡”,不但化静为动,而且写出了速度,突出变化之迅烈,从而反映出太原与内地的不同。
“秋风萧萧愁杀人”。古代诗人对物候变化极为敏感,所谓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李白浪游天涯,久居他乡,面对太原早秋,怎能不生思归之情?他身在塞外,心恋故土。“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这个“绕” 字很有意味,是边城月缠住了梦,让梦留在边城,心飞回了故乡,还是梦缠绕着边城明月,月带着心飞向故乡?还是月照着边城也照着故乡,梦中的心随着月飞回了故乡?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不过,不管怎么说,诗人的心总是回家去了。这不由人想起了诗人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的边城月、故国楼,已和上面的花、霜、星、云等眼前景大不相同,它们和诗人的思乡之情缠绕在一起。最后,诗人就近取譬,迳抒情怀,以无日不悠悠的汾水,比喻思归之情的缠绵、悠长,时时刻刻缠绕在心,无法排遣。前面写景、写梦,虽都为了写思归,但并没有直接说思归,用迂回之法造成了蓄势,这里“思归如汾水”脱口而出,显得滔滔不绝,很有气势,也更显得思归之心切。
思归本是人之常情,《诗经》 就有了思归之作。秋思也是古诗中传统的题目,宋玉的 《九辩》 之后更多了。但在李白写来分外感人,主要因为诗人能以眼前实景写心中真情。先是触景生情,因秋来而思归,然后是融情入景,寄思归于梦境,最后是以汾水为喻,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合一的境界。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太原诗句 太原 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太原诗句 太原 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