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算不算岁末年尾呢 11月是年末吗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好好的打磨,你现在浏览的文章是一篇关于11月份算不算岁末年尾呢 11月是年末吗的文章,本文对文章11月份算不算岁末年尾呢 11月是年末吗好好的分析和解答,希望你能喜欢,只有你喜欢的内容存在,只有你来光临,我们才能继续前行。

月干支怎么算
怎样算月干支 黎约UNOX:你好。
①,每一年,【立春】是岁之首。
②,每一月,‘节’为始。
二十四节气,奇数为‘节’;偶数为‘中气’。
‘节’:立春、渗并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③,每月地支丛余迹固定:
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健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④,年上起月天干口诀: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当头,丙辛之岁寻庚上,丁壬壬位顺水流。
若言戊癸何方发,甲寅之上好追求。
比如2023年是甲午年,则正月,用‘甲己之年丙作首’。正月丙寅;二月丁卯。三月戊辰,等等排下去。这里,丙寅、丁卯、戊辰等,就是每月干支。
月的天干地支怎么算 推算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的方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又分为5阳干,5阴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总称为“十二地支,又分为6阳支,6阴支
甲为天干之始,子为地支之始,天干在上,地支在下,甲子相合,乙丑相合,其余顺次相合,就叫“甲子”。古代就是以甲子来纪年、纪月、纪日。
天干数为十,阴阳相合是五,地支数为十二,阴阳相合是六,天干周转六次,地支周转五次,合为六十甲子之数,故又称“六十甲子”.
甲子周期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算法思想:
甲子组合的规律是按干支原有的顺序,五个阳干与六个阳支相配,五个阴干与六个阴支配,结果便构成了六十个干支(或叫甲子)组合,为甲子一周 .观测上表可以发现,天干与地支的结合是顺序向下进行的,形成一个轮回,直到天干周转六次,地支周转五次.
有了甲子周期表,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就方便多了.
年干支推算法
中国很早就用干支纪年,并且沿用至今。有人把第一个甲子年定在公元前2696年,与公元相比较,公元4年的干支正是农历甲子年,因而将公元数减去3,再除以60(六十花甲子周期数),剩下的余数,可以用六十甲子表序数表查出公元该年的干支。其公式为:
(所求年数-3)/60 = 商。。。余数(年干支序数)
如果余数等于0,则干支序数加上60。
例如:求公元1983年的农历干支年纪:(1983-3)/60 = 30。。。0,则 0+60 = 60(干支序数),查表为癸亥年。
月干支推算法:
年的天干为甲或已时,则正月的天干为丙;
年的天干为乙或庚时,则正月的天干为戊;
年的天干为丙或辛时,则正月的天干为庚;
年的天干为丁或壬时,则正月的天干为壬;
年的天干为戊或癸时,则正月的天干为甲。
首先推算出该年农历正月的天干,其余月份可按天干顺序号类推。该年正月的天干序号的计算为:取公元年份除以5的余数减2后乘以2再减1。当该数为负数时加10
例:求公元1991年(农历辛未年)正月的天干:1991/5=398余1,正月的天干序号数(1-2)X 2-1=-3,因该数是负数则加10得7,即天干序号7得出农历辛未年正月天干为庚,正月干支为庚寅。二月为辛卯,三月为壬辰,余类推
日干支推算法
由于农历月的大小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就使推算农历日期的纪日干支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实现。因此,农历日期的纪日干支比较好的推算办法是借助于历表
......>>
怎么推算时辰的干支 楼下都写错字了,应该是甲己不是甲巳。
丹己起甲子,
乙庚起丙子,
丙辛起戊子,
丁壬起庚子,
戊癸起壬子
比毁猜如日天干是甲或己,那么这天晚上子时就为甲子,丑时就是乙丑。
干支算法,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怎么算啊??? 一、年柱干支演算法
或许你会说,知道日柱干支有什么用,还有年柱、月柱、时柱怎么推,一分钟即可一推而出。
推算天干:
公元后任何年代:
公元年末位数-3=年干,负数则加10
公元前任何年代:
公元年末位数+8=年干(公式揭密:因为公元3年为癸亥年,而天干又是逢10一循环。公元4年天干是甲,而4-3=1。由于没有公元0年,所以公元前的天干为末位数-3+1,再+10转为正数)
推算地支:
公元后任何年代:(公元年数-3)÷12,得余数0-11为年支,负数则加12,0视做12
公元前任何年代:(公元年数-2)÷12,余数-11-0为年支,加12转为正数,0视做12(公式揭密:类似前述)
另:⒈公元年末二位数+9=年支(适用于1800―1899年);
⒉公元年末二位数十1=年支(适用于1900―1999年);
⒊公元年末二位数+5=年支(适用于即2000―2099年);
说明:
① 年干按: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
年支按:1(子).2(丑).3(寅).4(卯).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11(戌).12(亥)。
注:年干支是以立春为界,而不是以春节为界的。如1964年阳历2月4日的阴历为十二月二十一,仍为癸卯年;但1964年阳历2月5日的阴历虽为十二月二十二,而此日已立春,宜做甲辰年。
二、快速推算月柱干支法
⒈推算天干: 年干x2+月数=月干,超过10则减去10的倍数到0-9,0视做10)
(公式揭密:由于甲子年的正月是丙寅月,即甲1对应丙3,推算下去,乙丑年的正月是戊寅,即乙2对应戊5,再下去是丙3对应庚7,正好每年正月的天干为年干x2+1)
⒉ 推算地支:阴历月支是固定不变的,正月为寅(从立春当天到惊蛰前一天),二月为卯(从惊蛰当天到清明前天),三月为辰(从清明当天到立夏前一天),四月为巳(从立夏当天到芒种前一在),五月为午(从芒种当天到小暑前一天),六月为未(从小暑当天到立秋前一天),七月为申(从立秋当天到白露前一天),八月为酉(从白露当天到寒露前一天),九月为戌(从寒露当天到立冬前一天),十月为亥(从立冬当天到大雪前一天),十一月为子(从大雪当天到小寒前一天),十二月为丑(从小寒当天到立春前一天)。
注意:月干支不是以农历每月初一为分界线,,而是以节令为准,,交节前为上个月的节令,,交节后为下个月的节令。所以我们所说的某个阴历年份对应的干支,是该月大部分时间与其对应,而不是完全重合的。
三、快速推算时柱干支法
⒈日干x2+时支数-2=时干数
(公式揭密:因为甲子日的子时是从甲子时开始,推算下去,乙丑日对应丙子,即乙2对应丙3,再下去是丙3对应戊5,正好每日的子时天干为日干x2-1,即日干x2+时支数-2)
⒉ 时支是固定的。时辰顺序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例:求壬午日酉时的天干。日干9x2+时支10-2=26,取6即己。故壬午日酉时的干支为己酉。
日柱干支演算法
[公元纪年后两位,
减一除四取商数;
同法除以一十二,
馀数乘五加基数;
再加月日总日数,
六十除馀日干支。]
日柱干支公式:
{〔(A-1 / 4)〕Q +〔(A-1)/12〕R×5+15+B } / 60 R =C
Q为商数。R为余数。15为基数。A为公元后两位。B为日月总天......>>
如何推算年月日时干支 最新快速推算年月日时干支法
一、快速推算年柱干支法
天干:
1(甲);2(乙);3(丙); 4(丁);5(戊);6(己);7(庚);8(辛); 9(壬);10(癸)
地支:
按1(子);2(丑);3(寅);4(卯); 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11(戌);12(亥)
推算天干:
公元后任何年代:公元年末位数-3=年干,负数则加10
公元前任何年代:公元年末位数+8=年干
(公式揭密:因为公元3年为癸亥年,而天干又是逢10一循环。公元4年天干是甲,而4-3=1。由于没有公元0年,所以公元前的天干为末位数-3+1,再+10转为正数)
推算地支:
公元后任何年代:(公元年数-3)÷12,得余数0-11为年支,负数则加12,0视作12
公元前任何年代:(公元年数-2)÷12,余数-11-0为年支,加12转为正数,0视作12
(公式揭密:类似前述)
另:
⒈公元年末二位数+9=年支(适用于1800―1899 年);
⒉公元年末二位数+1=年支(适用于1900―1999 年);
⒊公元年末二位数+5=年支(适用于2000―2099 年);
说明:
注:年干支是以立春为界,而不是以春节为界的。如1964年阳历2月4日的阴历为十二月二十一,仍为癸卯年;但1964年阳历2月5日的阴历虽为十二月二十二,而此日已立春,宜做甲辰年。
例一:求公元前7的年柱干支:年干=-7+8=1,即甲;年支=(-7-2)÷12=-9,加12转为正数3,即寅。故公元前7年是甲寅年。
例二:求2000年的年柱干支 :年干=末位数0-3=-3,加10=7,即庚。 年支=00+5=5,即辰。 故2000年是庚辰年。
例三:求1999年的年柱干支 :年干=末位数9-3=6,即己;年支=末二位数99+1=100减去8个12后余4,即卯。故1999年是己卯年。
注:我们所说的某个阳历年份对应的阴历干支,是该年大部分时间与其对应,而不是完全重合的。
二、快速推算月柱干支法
1.推算天干:年干x2+月数=月干,超过10则减去10的倍数到0-9,0视作10)
(公式揭密:由于甲子年的正月是丙寅月,即甲1对应丙3,推算下去,乙丑年的正月是戊寅,即乙2对应戊5,再下去是丙3对应庚7,正好每年正月的天干为年干x2+1)
2. 推算地支:阴历月支是固定不变的,
自商代历法开始,将每年的第一个月的地支定为寅,称为“正月建寅”,以后各月按地支顺序类推。正月天干的计算方法为:
若:
遇上甲或己的年,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
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
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
正月为寅(从立春当天到惊蛰前一天), 二月为卯(从惊蛰当天到清明前一天),
三月为辰(从清明当天到立夏前一天), 四月为巳(从立夏当天到芒种前一天),
五月为午(从芒种当天到小暑前一天), 六月为未(从小暑当天到立秋前一天),
七月为申(从立秋当天到白露前一天), 八月为酉(从白露当天到寒露前一天),
九月为戌(从寒露当天到立冬前一天), 十月为亥(从立冬当天到大雪前一天),
十一月为子(从大雪当天到小寒前一天),十二月为丑(从小寒当天到立春前一天)。
注意:月干支是以节令为准,不是以农历每月初一为分界线,交节前为上个月的节令,交节后为下个月的节令。所以我们所说的某个阴历年份对应的干支,是该月大部分时间与其对应,而不是完全重合的。
例一:2023年阳历2月3日的月柱干支:......>>
月干支怎么算 月份地支是按照二十四节气来划分,并不是按照农历月份来划分。例如,从立春开始算作正月,对应地支是寅;同时,立春也是一年的开始。大致规律,按照阳历,一个月中的第一个节气是月份的开始,月份的数字减去一就是对应的八字月份。比如,2月4日立春,这是一个月的开始,2-1=1,是正月。月份的天干是根据年的天干来确定。正月的天干确定,甲己年,丙;乙庚年,戊;丙辛年,庚;丁壬年,壬;戊癸年,甲。正月干支确定之后,其它月份依次排列。
怎么计算干支年 你算得基本正确。就是算天干时出问题了。2023/10 求余数,而不是商。
故,2023年天干为(2023-3)%10=0, 即为“癸”;
地支为(2023-3)%12= 6,即为巳
附上一份说明。
====================================================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包括十天干,十二地支。
天干共有10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共有12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01、甲子 02、乙丑 03、丙寅 04、丁卯 05、戊辰 06、己巳
07、庚午 08、辛未 0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3、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l、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从已知的公历年份计算干支纪年:年份数减3(干支纪年是从公元4年开始使用的),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例如2023年,年份数减3为2023,除以10的余数为5,则天干为第五位,是为戊;2023除以12的余数为1,则地支为第一位,是为子:则今年为戊子年。
计算月干支以农历计。月的地支不变,正月的地支是寅,2月的地支是卯,…… 11月是子,12月是丑。
进入21世纪后因为数字较大,为求其实用性,故以2001年的干支为基础,以下公式先计算所求年与2001年所差的年数X,然后以X为基础进行计算。
计算月的天干须先求当年正月的干支:
①X×12÷10,取余数。②余数+基数7,如和大于10时减10,所得数即为当年正月天干代表数。
举例:2023年正月的天干计算:(2023-2001)×12÷10,余4,加基数7,和大于10减10,得数为1,故2023年正月的天干为甲,与正月地支寅结合,则干支为甲寅。
由正月再求所求月的干支:
②当年正月天干代表数+所求月数-1,如得数大于10时减10,所得数即为所求月天干代表数。
求2023年8月的天干:先求2023年正月的天干为甲寅。则2023年8月的天干为:1+8-1=8,8为辛的代数。8月的地支为酉,故2023年8月的干支为辛酉。
已知干支年求公元年份,可根据“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对应进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年是1911年(48号干支),《戊戌变法》的戊戌年为35号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则“1911-13=1898”故《戊戌变法》是1898年...>>
bt下载的视频应该怎么看? 下载完成后(即出现100%并且红箭头上传后),看文件的扩展名是什么,是.rar文件,用winrar3.0.exe安装后打开,是avi,mpeg等用MS mediaplay打开,是.偿m,.rmvb用realplay打开,是.dat用超级解霸打开。
出生年月的天干地支是怎么算的? 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还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年的表现方式相传自黄帝时期就开始了,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残片。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编辑本段]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编辑本段]结合实际了解“十二地支”
十二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2.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
二十四小时和十二时辰对照表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有“周岁”、“虚岁”,那古人究竟是如何计算年龄的呢?
在我国社会中,盛行着两种计算年龄拆芦启的方式:官方以一个人的出生具体日期为时间节点来计算,即出生起到第二个生日为一周岁,以此类推,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周岁”;另一种便是民间社会通常所采用的方式,即出生的当年即为一岁,等到了第二年的农历新年,便成为两岁,哪怕是生于头年除夕之夜,到了第二天,依然是两岁。
这种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由于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当前世界通行统一计算标准的今天,仍然大行其道。不少人在介绍自己的年龄时往往会说“本人周岁多少或者虚岁多少”,不仅令不明就里的外国人颇感费解,即便是中国人自己也十分头疼。
关于年龄的计算标准问题,在某些方面还曾引起过不小的争议。众所周知,我国现行义务教育规定,年满六周岁的儿童须入小学接受教育。而这个六周岁的计算方法,教育部的标准又有独特之处,那便是截止到当年8月31日满六周岁方可入学,生日为8月31日以后的儿童就只能等到下一年了。由于8月23日至9月22日出生的人为处女座,这样因出生月份而不能在当年入学的问题便被人们戏称为“处女座的烦恼”。
有趣的是,曾经有记者在两会上提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是否可以适当推后一个月的时间以解决“处女座的烦恼”,那位官员毫不犹豫的回答:“那样就会变成天秤座(9月23日——10月23日)的烦恼了。”这一机敏而睿智的答案出炉之后,“处女座的烦恼”便被人们在谈笑中渐渐淡忘了。
那问题就来了,哪怕是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现代社会,年龄计算标准依然会时不时的成为困扰个人甚至社会的一个问题。那在中国的古代是以什么标准来计算年龄的呢,如果官方标准与民间标准依然不一致,那当时又是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的人是明末大思想家顾炎武,他在《日知录》里提出:“今人以岁初之日而增年,古人以岁尽之日而增之。”就是说,明末的时候,中国人以新年的第一天作为自己新增一岁的时间节点,而更古的时候人们则以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的某天当作自己新增年龄的时间节点。前者已经与我们现代的习惯相同,而后者则稍显奇怪。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著作《日知录》
顾炎武之所以做出这么一个判断,依据便是《史记·仓公传》的一个记载:淳于意思西汉初年十分有名的医生,他向汉文帝自述自己的年龄时说“年尽三年,年三十九岁哗灶也。”翻译过来,便是现在已经是陛下您登基第三年的年末了,臣现在也已经三十九岁了。
不过,对于这个判断,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家钱大昕并不认同。他指出,古书中记载孔子年龄时,使用的便是以生日作为时间节点的周岁纪年法,所以《左传》原文记载其为七十四岁,而东汉时期贾逵在给《左传》作注时称七十三岁,这就表明了“周岁与虚岁的差别,”同时也证明了古代是以生日作为计算年龄的标准,而非一年的年末。顾炎武所举的那个例子,很有可能是因为淳于意生于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所以才会那样说。
比钱大昕年代稍晚的陈澧也赞同钱大昕的说法,为此他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今京官多择日为亲寿者,不知起自何时?”(《东塾集·与人论祝寿书》)即清代中后期京城的官员在为自己父母庆祝生日时,往往并不会在父母生日当天举行仪式,旅如而是会选择一个比较“吉利”的日子。为此,他还考证,顾炎武本人的母亲生日在六月二十六日,而顾炎武在给母亲祝寿时则是五月初一,说明明代已经有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
单纯从过生日来看,钱大昕和陈澧两人的观点更为可靠、有趣,也符合我们今天的价值观。遗憾的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一直到南北朝后期民间才开始零散的出现了庆祝生日的现象。而朝廷官员接纳这一风俗一直要等到唐玄宗将自己的生日设为法定假日“圣诞节”,并命令全国加以庆祝之后才渐渐流行开来。(侯旭东《秦汉六朝的生日记忆与生日称庆》,《中华文史论丛》2023年第4期)所以,从这一点来看,钱大昕和陈澧的观点实际上站不住脚。
中国最早的圣诞节实际来源于这座陵墓的主人
实际上,即便是在钱大昕、陈澧所处的时代,一样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文廷式就在《纯常子枝语》中指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作《七年元日对酒诗》:“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闻第七秩,屈指几多人。”意思是说白居易在七年的元旦那天感慨自己正式迈入了七十岁的门槛。很明显,唐代的人并没有拿生日作为自己的计算标准。
明清以来的各位思想家以古籍记载作为自己判断古代年龄标准的依据,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们所凭依的书籍本身并非以个人年龄为关注点,而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宗旨的惶惶巨作。这样一来,在这种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上,学者们就很容易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困境当中,而新材料的发现则成为了打破这一僵局的最佳突破口。
2023年,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公布自己所藏秦代简牍的一部分,其中第0552号简文内容为:“爽初书十三岁,尽廿六年年廿三岁。”与之前学者所依据的材料明显不同的是,0552号简并非记载大道理的经典,而是秦代县级单位在统计人口时所留存下来的公文或者公文草稿。而熟悉政府公文的人都应该知道,公文最重要的特点便是格式的严谨,其中记载的信息或许与真实情况有所出入,但登记方法与计算标准绝对没有任何问题。因此,这枚小小的竹简所记载的信息便成为了解开上述谜团的钥匙。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即位的第十六年,下令统计全国男子信息——“初令男子书年”。那上述0552号简文所说“爽初书十三岁”的意思便是名叫“爽”的这位男子在秦始皇十六年“初书”——登记时是十三岁,有意思的是后面那句“尽廿六年年廿三岁”,到了二十六年的年末,年龄为二十三岁。
真相大白,秦代在统计人口信息时,确实是如同顾炎武所说,以一年中的年末为一个人增加年龄的时间节点。所以,按照我们今天通行标准来说,“爽”应该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年初便为二十三岁,但按照秦代算法,必须到二十六年的年末才能算作二十三岁。
解决了这一千古公案之后,另一个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为何秦代的计算标准与后世完全不同,这样做的缘由是什么呢,又是何时改为按年初来计算年龄的呢,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而做出这样的改变呢?
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尚未掌握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只能单纯的以自然景物的变化作为确定年岁更替的标志。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朝廷所豢养的占卜制定了较为科学的历法,确立了一年之中有十二个月的原则。但是,历法的正确运用,只存在于占卜观测当中,对华夏文明的核心——黄河流域来说,农业是人们赖以维系生存繁衍的重中之重。
因此,人们会将当时农作物收割入库的时间当做一年的年末,而这个时间在历法之中便是九月。《诗经·豳风·七月》在写道十月时说“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明确将十月作为“改岁”的开端,即相当于现在的正月。
从中可知,秦汉之所以在法律条文之中将九月末看得如此之重,归根结底便在于此时正是人们心目中一年的年末,所以要格外强调。不仅如此,居延汉简中“二年九月大司农部丞簿录簿算及诸簿十月旦见”的记载更是表明当时朝廷以当年的九月底作为一年财政结算的标志。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口的信息的统计至关重要。所以早在西周时期便有了对人口进行登记的记录,而到了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编造统一的户籍成为一个必须进行的工作。由于受限于当时落后的生产技术制约,秦汉时期只能采取命令民众在每年编造户籍时自行上报年龄的做法。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对此有详细记载:“民皆自占年。小未能自占,而毋父母、同产为占者,吏以比定其年。”意思是说,所有的民众在登记户口信息时都要自己计算年龄。如果太小不懂事,不能由他的父母和同产者(亲戚)为之计算,而应该由负责登记的办事人员自己推算。古代国家以成年人丁作为征伐赋役的对象,因此对于漏报、少报年龄的作法严防死守,这条法律也反应了这一特点。
不过,囿于当时的技术手段与我国过于广袤的国土面积,要将全国的人口信息及时登记成册显然面临着不小的难度。为了能够留出充足的时间,官府不得不在八月份的时候就开始在基层开始信息采集工作。张家山汉简《户律》中即有“八月书户”条就是明证。如此一来,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民间计算年龄是按照一年的年末——九月,而官府人员开始下乡挨家挨户填报户口是在八月,那等到户口簿正式造成之后,官府掌握的民众年龄就会整整比民间风俗所认为的整整少了一岁,对于国家征伐赋役来说极为不利。
历史上,将九月视为年末的习惯一直到汉武帝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太初历,正式确立十二月为一年的末尾才告终结。但是,由于政府工作惯性的原因,整个两汉时代实际上皆是延续秦代八月开始登记造册的习惯。而随着民间逐步接受新的历法,将正月作为新年龄增长的标志开始逐渐推广开来。
创制浑天仪与《太初历》的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
西晋海西公曾经问当时的名士董勋一个问题:“俗人正日饮酒,先饮小者,何也?”——民间正月初一日宴会,为什么是最小的人先接受大家的敬酒呢?对于这个极为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习俗,董勋这样回答:“俗人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对于小孩子来讲,元旦那天是年齿增长的大喜日子,所以要祝贺;而对于年岁渐高的老年人来说,每过一个元旦就意味着寿命又减少了一点,所以不宜过于庆贺。(《太平御览·时序·元日》)
事实上,哪怕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依然残留着这个习俗的影子。对于年岁较高的老年人来讲,最忌讳的话便是“长命百岁”,个中缘由,一想便知。只是从上述例子可知,到了东汉末年、西晋初期的时候,民间已经由年末增岁变为了年初增岁,新历法的推广可谓深入人心。
虽然如此,但政府所掌握年龄与民间实际年龄存在一年差距的现象依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一问题到了唐代方得以解决。
在今天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大量唐朝文书中,有一件《唐残手实》的公文颇为引人注目。它的内容主要为西州都督府发给当地官府通知进行人口统计工作的公文,详细内容为:“当户来年手实,件通如前,无有加减。”
手实如同秦汉时代令百姓自己申报年龄等户口信息一样的文书,即百姓自己或请人亲手写就的文书,所以叫做手实。这件公文中说“来年手实”,即表明唐朝官府已经注意到了上述那个问题,在命令百姓填报年龄时,填报的是第二年的实际年龄,而非是当年制造户籍时的年龄。
其实,秦汉时代之所以未能想到这么一个简单的办法来解决上述弊端,归根结底的原因还在于当时的历法知识淡薄及新旧立法知识仍在激烈的交锋当中。而当新历法深入人心之际,又因为政府工作传统的强大惯性而给新统计方法的采用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另外,秦汉时代官府对于普通百姓征伐最重要的便是劳役,而成丁与未成丁之间最大的区别便是劳作天数、劳作强度的差别。对于秦汉王朝来说,账面上的小孩子多一些,并未造成多么严重的损失,并没有多少改革的动力,因为无论年长、年少都需要承担徭役,最重要的是要保证人口的不漏报即可。
而到了唐代,赋税成为了朝廷比较看重的部分,未成丁只需缴纳成丁赋税的一半,甚至可以不交。这样一来,纸面上的年龄差距对于唐以后的王朝来说便成为了一件难以忽视的巨大损失,所以朝廷对于加强民众年龄的统计充满改革动力。总的来说,维护王朝强有力的统治,成为了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对人口统计工作进行不断革新的源动力。
每年存钱利息最高的时期是几月份?
实事求是的讲,一年12个月银行每个月份都很缺钱,只不过有些月份缺钱的程度轻一些、有些月份重一些,因为银行需要吸收大量的存款以用来发放贷款,放贷能让银行获取更多的利润!
一般来说,比较“缺钱”的月份 有8个,分别是1月、2月、4月、5月、7月、8月、10月以及11月,,在这些月份银行都会搞一些揽存活动,但力度并不是很大,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拓展客户以及市场上,而不是马上就要验收成果;极度“缺钱”的月份有两个,分别是3月以及9月,因为这两个月分别是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的末尾,银行在随后就要发布当年第一季度以及第三季度的财务报表,揽存情况太差的话,不但会影响到半年报以及年报的成绩单,还会导致该行完不成年初制定的预期目标,对于银行的直接影响就是利润下降;当然,银行最“缺钱”的月份那肯定是6月以及12月了,它俩永远衡和都是银行在一个会计自然年度当中最重要的两个月份 ,因为恰好处于半年末以及年末的重要时段,在这两个月银行所有的工作开展都是围绕着如何完成揽存任务这一个重心,完不成的话不但影响到银行的各项评级,还会直接导致员工的绩效以及年终奖下降。
所以,在6月和12月银行的揽存任务极重,虽然有可能不会直接提升存款利率,但是通过加大存款送礼品或者积分的力度来变相达到提高利息的目的,个别很缺存款的银行甚至还会直接存款返现金,那可比直接提高存款利率更实惠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可能平日里储户需要存10万元以上才送一桶5L的花生油,但是6月和12月有可能存5万就送一桶花生油或者存10万送两桶花生油,甚至你还可以选择返现金,我们不要花生油,直接办理10万1年定期存款让银行返给我们1000元的现金。 也就是说,对于想去银行办理存款业务的客户来说,尽量在6月和12月办理最划算、实际利息最高!
银行利息最高的月份往往就是一年中银行最缺钱的时候,我们不妨想一想,一年中的什么时间段银行缺钱的程度最高?
不用我多说,大家应该心中有数,过年前后银行缺钱的现状最为显著。每年这个时候银行就会花费大力气推出各种“储蓄送礼物”、“储蓄返现金”的活动,而且利率相较于平时还能够获得较大幅度的上调,选择这个时间段进行储蓄,往往更为划算。
虽然春节之前不少银行也会推出揽储的“杀手锏”,但是往往年后的力度会更大。
(1)春节前大家消费需求旺盛,对于现金流的有着较大的需求量
就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春节前我们各家各户都需要“买、买、买”,买新衣服、买年货、准备红包等等都是需要白花花的钞票。在广大农村、县城地区,相比于使用第三方支付,大家还是更信得过现金。既然这时需要大用钞票,自然就没有存款的动力了。
即便是此时银行花费大力气搞宣传、出活动往往揽储的效果也不显著。事倍功半的事情大家当然不愿意去做。
(2)春节之后返程需求增大,由此衍生出存款需求
很多农民工兄弟此时需要踏上火车前往远在天边的工作城市,甚至不少距离都有数千公里,如此长途跋涉,携带太多的现金就明显不安全,大家就会衍生出存款的需求。
普通家庭过完年后,对于收到的红包、购置年货结余的资金也需要进行处置,那么银行存款就会成为风险偏好较低人群的首选。此时银行开展相应的“存款送礼物”、“存款返现金”、“”提高利率
的活动吸引大众, 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所以,一般而言是每年的二、三月份银行存款的利率最高,选择这个时机往往会得到更多的实惠。
其实我们也不需要完全拘泥于定期存款,不妨考虑一下大额存单(一般三年期利率 4.18%)、结构性存款(一般三年期利率 3% - 6%)以及智能存款(五年期 5% 左右),相比于普通定期存款利率更高,但与此同时安全性也是一样的,50万以内都是绝对安全的。
银行之间的利率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银行之间,以及同一银行不同分行或支行之间,而在时间方面利率差异较小。通常情况下,银咐正盯行的利率在一年之计中就充分体现,并不会在季度之间进行调整。
清神 一般情况下,同一银行的同一分行或支行在年前和年后的利率是没有多大变化的,有变化的可能因为揽储的需要(或者说竞争的需要),对储户进行额外的补贴,比如额外的奖励50或100等,抑或赠送柴米油盐。甚至可以说这种行为是一种变相的“贿赂”,毕竟存在债权债务的利害关系。
一般而言,年底是指会计年度终结的当月或前一个月,即阳历的年底。而过年一般指春节,阳历年底到春节过年通常相差一个月到两个月。对于企业来说,一会计年度终结之后往往会展望新的一年,作为一年之计也往往会调整经营策略。
但是这种调整往往是基于前一年的表现情况进行调整,因此对银行来说,这两个期限的利率差距不会很大。如果是大型商业银行,那么在利率方面不会有任何改变,毕竟央行基准利率并未改变。
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是根据自身的市场占有率或资金的流动性,以及央行基准利率进行调整,而不是非得在某段时间特意迎合市场进行揽储,特别是在年尾和年头,毕竟企业经营开始收尾,对资金的需求并不是很大,贷款会相应的减少,那么银行特意迎合市场过量的揽储可能致经营于不利之地。
因此,我们在存款的时候不应注重一年中的某个时刻,而应当注重银行之间的利率差异,毕竟国有四大行和民营银行或者小型城商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等,存款利率相差10%到100%不等。
与此同时,同一银行不同分行(甚至支行)之间利率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要远远大于在一年之内上的时间方面带来的差异。选一个好的分行或支行,远要在比在时间方面纠结要强。
一般而言,越小型的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越高;而在同一家银行中,越偏远吸收存款越难的分行或支行存款利率越高。
现在是10月份,马上就要进入银行的年底冲刺阶段了。银行的冲刺就是老百姓存款的最佳时机之一。除了这个时间段以外还有一个绝佳的存款时机是每年的第一季度,俗称开门红。
在这两个时间里,银行不一定会把存款的利率提高,但一定会拿出很多费用来营销存款。要么是通过激励客户经理的方式间接激励客户,要么是直接将费用给到客户。总之在这两个时间段内存款,是一定会获得银行的实惠的。
在最后一个季度的冲刺过程中,营销力度是由低到高再回落的,一般在11月底12月底达到高点,进入12月后,营销力度会慢慢回落。到了12月的最后两天各家银行对于来存款的客户就会区别对待。
到了年底主要有三类银行:
出现这样的策略在于年前拉的存款就会变成第二年的考核基数。
银行的考核任务主要是新增存款,也就是较去年的存款增量。银行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年底没完成任务还给第二年完成任务增添很多阻力。无论今年任务完成的好与不好,行长们都需要考虑明年的任务如何完成的问题。
开门红的力度就不一样了,它承接了去年的年底冲刺,好的银行会再接再厉,不好的银行会一雪前耻,总之这个时候的力度一定是一年中最强的。
开门红的力度走势是一条向下倾斜幅度比较小的直线。一月的力度肯定是最强的,二月其次,三月再次。可由于是年初,所以力度的降低不会很明显。
为什么年初的营销力度会是最强的呢?
这主要是银行的另一项考核指标,年日均存款。评判一家银行的存款规模,主要看这家银行一年中平均存款量有多少。
以一年期存款为例,1月1日存款一万元,日均存款就是1万*365/365=1万。如果是12月31日存款一万元,日均存款就只有1万*1/365=27元。
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存款越早日均存款越高。这也是为什么银行都会在年初搞各种活动来营销存款。
一年中存款活动最大的两个季度就是第一季度和最后一个季度。在这两个季度中,力度最大的我认为还是第一季度。在第一季度中力度最大的还是第一个月。
一般来说,一年中有几个时段利息可能会好些。
每年的6月与12月,银行要面临年中与年终的大考,会有吸收存款的压力.此外,每年春节前的1月与2月,也可能因为资金需求量大,银行因此有吸收存款的动力。这些时段节点,有可能是一年中的好利息时光。
当然利息高点时间最有可能的是,每年的年终岁末,也就是12月啦。
每年的年终岁末,基本上都是银行资金最紧张的时候。这是有原因的。
首先,银行的年末盘点,体现业绩的时候。每一个年度,总要有一个总结吧,银行在年终的总结报告上,总要体现以下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个很重要。
其次,每年的一季度,都是银行的放贷高峰。因为银行安排全年贷款,基本上第一季度都要放出去相当比例,很多钱,这时候就需要12月份有一个良好的进账,保证一季度的放贷所需。所以12月就要开始加利率揽储。
第三,年终岁末,企业要发很多奖金,居民要花很多钱。因为过年期间,就是每年都总结会,企业要能发年终奖等,需求比较大;同时,居民也是在过年期间,有大消费的冲动,包括各种送礼,包括日常购买支出,还有流行几千年的过年红包,压岁钱等等,这都需要银行要有足够充足的储备。这就需要在12月期间,提高利率,大量揽储来应对需求。
所以,每年都12月份到2月份之间,是银行存钱利息最高的时间段。
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就在于,有足够的储蓄,然后才能将这些钱,转化为贷款,供应给更多的贷款客户,赚取的得利息。能够大额存款的客户,更能在特殊的时段享受到特殊的利息。
每年存钱理财,根据不同的月份,收益率会有一定的波动特性,12月份收益率通常是年度最高时间点,6月份次之,其他时间点不会特别明显。
传统存钱理财好时机是每年的年末,因为各大银行理财机构都会在年底冲业绩,直接反应就是提高收益率,这是一年最佳时间点。其次,年中6月末也是收益高的时间点,原因类似年末,但一般不会有年末那么高。
除了传统时间点的影响,市场整体资金情况也会对利率高低有影响,例如资金面紧张的时候理财产品收益率可以到近6%。在这种时候,如果有钱,就尽可能选择周期长的投,因为可遇不可求。
不少朋友有个误区,喜欢等所谓的最佳存款理财时间点,例如故意等到年末再存款。这是非常不正确的一种方式,因为在等待的这段时间会损失很多收益,也许都抵不过高的那么一点点利率。有钱,立即行动才是正确的。
每年存钱利息最高的时期当然是春节前后了!
一般元旦过后,各大银行就会推出开门红的活动。有的银行会推出存5000元送拉杆箱的活动。虽然这并没有直接把利息弄得很高,但是,却变相地提高了利息。
还有的银行为了获取存款,会推出存1万返20元现金等这样的活动。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加大存款力度。现在基本上每个银行都会缺存款,对于贷款,他们根本都不担心贷不出去。只有存款,才能贷出去更多。这个道理非常明显!
因此,每年存钱利息最高的时期一般都在1月和2月份左右。2月份一般是春节前后,为了搏取好彩头,春节前后也会给出不少的福利!
当然,想要提高存钱的利息不仅要选择较好的月份,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同的银行存款利率水平是不一样的。四大行的存款利息会比其他的中小银行要少一些。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利率水平相比其他的商业银行的利息要高一些。
2、不同期限的存款利率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定期存款,存三个月的利率水平最少。存三年期和五年期的利率水平最高!
因此,如果不是急用的话,可以存一年期或是三年期的,这样利息水平会高一些。有了这个计划之后,在一二月份这个时间点来存款最划算!
一般是年中和年终利率会高一些,这两个阶段钱紧张,所以利率都会相应高一些。
年中还不太明显 ,一般年中的时候货币基金收益率会涨上去,反应市场钱荒,不会太明显,对银行存款利率的影响不算太明显,一般都会以短期几天的活动形式来提高存款利率,时间非常短。
年底拉存款利率提高就非常明显了 ,年底会是各种应付账款的最后期限,也是各种奖金发放时间,个人账户中的钱变多了,银行存款变少了,所以银行急需把这部分钱再以存款的形式拉回去,才能在来年好开展更多的业务,所以年底会是拉储蓄混战,各大银行都会用加息送礼品等形式来吸引用户,尤其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吸引不少资金过去,比如货币基金规模屡创新高,所以银行拉存款难度更大了,优惠力度也就更多了,对储户是个好事。
在年底选个高息银行存款安置好一年的劳动收获,来年到期又是年底,还能赶上银行揽储大战抬高利率,节奏踩对了,省心!
每年存款利息的高低,不能单独地看月份,还要看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
这个主要是因为:一是,过年前后,各大银行都有年终考核任务,为了业绩考核,许多银行通常会提高利率来揽存,二是,过年前后,各个行业的用钱需求大增、资金紧张,所以,老百姓在存钱的时候利息就会有很大的议价空间,三是,过年前后,市场上的资金流动频繁而且非常巨大,银行为了保住已有的存量资金、吸引新的存款,大都会采取提高利率的办法留住储户!
由于各大商业银行的利率都是在央行规定的基准利率上上浮一定的比例,基准利率就像一根线,商业银行的利率能上调多高,取决于基准利率这条线的长度,所以,我们除了要考虑市场需求的节假日因素,还必须考虑央行未来的货币政策的变化,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央行在2023年将会实行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年年内加息的可能性非常小,可能会降息或降准,因此,在年初存钱应该说是比较划算的。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一般情况下,对于普通人而言,银行的利息在哪个月份都是一样,除非你的金额足够大,可以协议利率。因为即使是缺存款,银行揽储更常使用的也是存款赠送礼品而不是直接提高利率,所以说在大部分情况下,银行每个月存款的利息是一样的。
那么一定要扯出一个月份出来呢?只能是每年的12月份,因为这个月是银行最缺钱的时候( 可以从同业拆借利率对比看出),最缺钱的情况下,也是最有可能给出高息的时候,所以要选择存款最好的时间就在这个月,其次为各季度的季度末。
每年的12月份是银行的年终考核时间点,这个时点一方面银行面临监管部门的MPA考核(涉及到银行的分类评级),另一方面年底是银行冲刺业绩的关键时间点,任务的完成与否直接关系到员工年终奖的多少,所以每年年底都是银行资金需求比较旺盛的时候,做活动赠送礼品最频繁的也是在这个时候。
举个简单的例子 :目前四大行一年期的官网挂牌利率仅有1.75%(即使是柜面执行的利率也仅有1.95%),而与京东合作的几家民营银行一年的存款利率却可以达到4.1%以上。你在四大行不管哪个月,再怎么变花样,最终的存款利率都不可能高于民营银行,所以选择银行的重要性远远高于选择月份。
以上内容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11月份算不算岁末年尾呢 11月是年末吗的精彩内容,好的文章需要你的分享,喜欢11月份算不算岁末年尾呢 11月是年末吗这篇精彩文章的,请您经常光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