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还有蝉吗 处暑蝉鸣

国学综合

处暑还有蝉吗 处暑蝉鸣

异世罗成围观:℉更新时间:08-11 11:11

处暑昆虫有哪些

有蟋蟀、蝉、蚱蜢、螽斯、纺织娘等。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厅贺祝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扮凯派七月半”或“中元节”。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

闽南地区利用潮汐顺风,用纸、布、绸、塑料、金属制作河灯,漂浮到金门、马祖,孙嫌灯壁写有亲人团聚、两岸三通、早日一统、振兴中华祝词。

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祭海祈福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

而且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类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

关于处暑的知识

关于处暑的知识

关于处暑的知识,每一个节气都有自己的特点知识,处暑是二十四节气里的节气之一。那么在处暑这一个节气有什么样的知识呢?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了解呢?下面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处暑的知识1

一、处暑微凉

很多人一直以为,处暑就是仍在夏天,但其实处暑是在立秋节气之后,按说应该先处暑再立秋的,这先立秋再处暑,怎么看都有点先结婚后恋爱的味道。但处液档暑的处字是隐蔽、躲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上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就是说,处暑意味着酷热的天气结束了,或者说虽然还没结束,但也不远了。

到了处暑,暑气闹腔乱少了,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散自如,而不像盛夏时浓云滚滚成团成块。这个时节,傍晚时柔和的凉风习习吹来,让人感到阵阵凉爽,而不像夏天那样的热风,让人难以承受,农作物也都已进入成熟期,夏天娇艳的荷花已变成结满莲子的莲蓬。虽然古人说,“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意思是,处暑后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大汗淋漓的日子,但处暑被认为是代表天气由热到冷交替的转折点。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还是不喜处暑下雨。立秋落雨,则整个秋天风调雨顺,而处暑下雨,整个秋天就大雨滂沱,难以收拾。“一场秋雨一场寒”,每一场雨过后,便觉一丝微凉,秋的成分就在这一场场雨中增加了。以一种诗和远方的心态来度过这漫漫秋日,你会发现城市中依然能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脾胃防护与饮食养生

1、护理好脐部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下生、养生先养脚的道理,却圆此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最容易穿透弥散。若防护不当,比如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者年轻爱美的女士穿露脐装,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而呕吐,如果寒气长期聚集于身体里,严重会导致女性的宫寒不孕。

2、养胃少食冷,补水更重要

“夏秋之季是胃肠疾病最易复发的时节。”经过夏天的消耗,人的肠胃消化功能会有所下降,而天气凉爽,人们的食欲往往比盛夏时要好,容易暴饮暴食,加重肠胃负担。此外,天气转凉,胃肠容易受寒,抵抗力下降,也会造成病菌乘虚而入,导致疾病。因此初秋饮食宜清淡,多吃些蔬菜瓜果,少食辛辣、油腻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冷的食品,少吃冷饮,从冰箱里取出的食物不要马上食用。还要注意饮食需有节制,避免暴饮暴食。

3、多吃清热安神食物

处暑之后,早晚温差变化开始明显,肠胃经历了一个夏天的空调冷饮的蹂躏,接受不了忽冷忽热的刺激,往往会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加之饮食不当,这种不适的情况还会进一步加重,因此秋季要特别注意保护咱们的脾胃。

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蜂蜜,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另外,随着气侯渐渐干燥,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皮肤干燥、便秘等。当然,应少吃煎炸食物,因为他们会加重你的脾胃负担,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能补充人体的津液。

三、生活习惯,于细节处养生

1、薄衣御秋寒,保暖不能忘

秋后天气并不是马上变冷,有一个过程,因此夏装向秋装的过渡要慢慢来。民间流传的“春捂秋冻”的说法有一些道理,适当“秋冻”,更有利于增强自身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初秋天气毕竟不同于夏天,气温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盛夏喜欢赤脚凉鞋和露肩露背装的女孩也应注意,脚踝及膝盖要开始注意保护了,以免受风寒。

2、乘凉防阴暑睡眠避风寒

夏季高温时,许多家庭整晚开着空调睡觉,而到了初秋,由于白天还是很热,有些人还保持着这个习惯。事实上,这个季节晚上的气温往往偏低,这样做很容易感冒。人们都知道天气太热时容易中暑,而这样白天受热晚上又突然受风寒,也会中“阴暑”,患者会有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状。此外,冷风太久吹在熟睡者头面部,很容易引发面瘫。初秋晚上睡觉时不要再吹空调、电扇,也不宜对着门窗睡,避免受到冷风侵袭,最好加条毯子或薄被。

3、闷热别烦躁,天凉莫悲秋

初秋免不了出现“秋老虎”的炎热天气,特别是阴雨天的前后,很容易出现白天气温高、湿度大的“桑拿天”。这样的天气最容易心情烦躁,应积极防范“情绪中暑”。对秋后的热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中午天热的时候减少外出,可以喝点艾草茶,清凉解暑,遇事心平气和,少生闲气。

4、户外运动调节情绪

日渐清凉的秋风让人们盛夏烦躁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日照减少,却带来了抑郁情绪。气温下降会使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内分泌紊乱,造成情绪低落。这时做好心理调节很重要。积极参加运动是不错的方法。秋高气爽是户外运动的好时机,慢跑、散步都可以让心情开朗起来。另外,昼短夜长,天气又凉爽,人们往往比较贪睡,睡多了情绪会变得萎靡,起居有常,早睡早起会让人情绪饱满。

5、适量多睡一小时

处暑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人体也会开始储存能量、养精蓄锐、准备过冬用。因此,增加睡眠一小时,可以让人保持精神,尤其是对于很多的年轻人夏季喜欢开着空调熬夜,在这个时候要开始早一点入睡了。这样也能减少“秋困”的现象。

关于处暑的知识2

处暑节气的特点

1、秋天的时候空气适宜,天气凉爽,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

2、气温走低。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

3、南方“秋老虎”。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过后就会逐渐变凉。

关于处暑的知识

一、处暑微凉

有一些人认为,处暑就是仍在夏天,但其实处暑是在立秋节气之后,按说应该先处暑再立秋的,这先立秋再处暑,怎么看都有点先结婚后恋爱的味道。但处暑的处字是隐蔽、躲藏的意思。

二、脾胃防护与饮食养生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人们也开始从防暑降温逐渐过渡到防寒保暖上来。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下生、养生先养脚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因此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并且很容易穿透消散。

处暑时节适合的运动

处暑时节适合冷水浴所谓冷水浴,就是用5-20℃之间的冷水洗澡,秋季的自然水温正是在这一范围内。冷水浴的保健作用十分明显。首先,它可以加强神经的兴奋功能,使得洗浴后精神爽快,头脑清晰。

第二,冷水浴可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被称作是“血管体操”;

第三,洗冷水浴还有助于消化功能的增强,对慢性胃炎、胃下垂、便秘等病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是要注意循序渐进。

关于处暑的知识3

关于处暑的古诗词介绍

1、《处暑后风雨》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2、《长江二首其一》宋·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3、《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宋·张嵲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4、《闲适》宋·陆游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5、《元宫词》明·朱有炖

白酒新篘进玉壶,水亭深处暑全无。

君王笑向奇妃问,何似西凉打剌苏。

人们常常会听到“知了”叫声,叫声有时高,有时低,对天气有什么影响?

蝉鸣与天气  

蝉,俗名叫“知了”。初夏,人们常常会听到“知了”叫声,叫声有时高,有时低;有时不断鸣叫,有时一声不响。仔细观察发现蝉鸣与天气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关系。在里下河地区,群众利用蝉鸣来预测天气的经验很多,如:“蝉鸣雨去,雨在蝉不鸣”,“莳未到蝉儿叫,晒得犁头翘”,“三莳尽,知了鸣,西南风,望天晴”等。

兴化地区还利用蝉叫预报梅雨结束期和河水水位的高低:,蝉鸣始期后二至三天内,败枝梅雨将告一段落,河水水位不再会大幅度上涨,趋于平稳。预报准确率也很高。

广大农村气象员通过近八年来的观察,发现蝉鸣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 “知了鸣,天放晴”。在夏季雷雨一过,知了就发出叫声,预示未来是晴天。 “蝉儿叫,天晴好”。

在炎热的夏季傍晚,天空已出现星星,这时蝉还不“休息”,仍然在不停的发出鸣叫,则预示第二天天气晴好,将比当天更热。 “蝉儿叫叫停停,连阴雨将来临”。在里,天气逐渐炎热。这时,如果知了叫叫停停,就是说:有时到处听到蝉的“知了、知了”的叫声,有时一至二天一点儿也听不到叫声,遇此情况,群众即称蝉儿叫叫停停,预示未来将出现三至四天连阴亩宽雨天气。 晴朗炎热的夏天,蝉在树上发出叫声,并看到它不断地向上爬或向后退察耐敏,边爬边叫,则预兆未来将有天气。  

观察蝉的鸣叫结束期早迟,还能预报后期转凉的快慢。一般在立秋到处暑节气这段时期内,随着天气转凉,蝉鸣将结束。如果蝉的叫声结束特别早(即在立秋节气前的某一天),则预示当年秋季转凉快,初霜来得早,这就是群众所说的:“蝉儿早早结束叫,秋季转凉来得早。”

标题:处暑还有蝉吗 处暑蝉鸣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922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