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和读书感受有什么区别 读书心得和读后感有啥区别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读书心得和读后感有啥区别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是读书心得和读书感受有什么区别和读书心得和读后感有啥区别让你人生无疑。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正在路上!
读书心得和读后感有什么区别
1、读后感是对一部作品阅读后的感想、体会,一般是说你在看了这本书后受到了什么教育,得到了什么启发。
2、二、写作方法不同
3、读书心得体会是在读书后产生的心得与感受,以及对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并且使日后无论做什么事,有自己独特的主张或见解,不会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4、(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一、作用不同
6、读书笔记
7、(1)摘要式:即将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精辟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各种资料,为科研、教学、学习和工作作好准备。可按原书或原文系统摘录;也可摘录重要论点和段落;还可摘录重要数字。
8、(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9、(3)抄录原文式: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10、(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11、四是字数范围不一样,读后感普遍字数少,一般控制在1000字以内,而心得体会,可短可长,有的长达5000字都有。
12、读后感的作用:经常写读后感有助于抓住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帮助读者感悟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13、(4)评注式: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
14、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15、三是使用的内涵不一样,心得体会更注重学用结合。
16、(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17、读书笔记的作用: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依赖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18、(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中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19、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20、书中精彩的地方,也可以抄录下来,多次研读,当然也可以有你对书的理解,读过之后的感想,受到的启发教育等。
21、一是层面上的区别,读后感主要重点是读了这本书,有什么感想,有什么启发,对于落实实际行动,没有更多的硬性要求,主要是思想觉悟为主,但是心得体会就不一样,心得体会主要重点在于有什么心得体会,通过领悟的真理,怎么应用到自己实际工作中来,怎么用领悟的智慧,克服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的困难。
22、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
23、二是使用场合不不一样,读后感使用场合普遍是入门级,而心得体会,使用场合往往都是比较成熟的级别。
24、心得体会就是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读书心得同学习礼记相近;实践体会同经验总结相类。
25、读书笔记则不同,读书笔记可以记录任何问题,包括你暂时对书中的细节有疑义的地方,你可以记录下来,以后解决。
26、(2)索引式: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
27、从这两个基本概念来看,心得体会的范围更广泛
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和方法-摘抄84句
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和方法
1、古诗最好的赏析方法就是先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时代背景;古诗内容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个人感情的宣泄,读懂一首诗就是了解诗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对时代的看法和态度。然后搞清楚古诗的种类派别赏析就非常容易了……古诗分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诗的题材又分山水诗、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等;田园诗的代表诗人陶渊明等,还有边塞题材的诗、爱国诗,代表人物岳飞和屈原;思乡诗、哲理诗、怀古诗,咏物诗等等……盛唐时期又出现了一类闺怨诗,抒发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以及少女怀春的感情。代表人物:李清照。
2、俗话说:诗言志。如何赏析古诗,说白了就是要真正了解诗作者们在说啥,为什么要这么说?
3、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4、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
5、古诗词的阅读及其鉴赏方法: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6、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7、答:古诗词赏析方法为:
8、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藉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10、⑶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提问格式:
1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13、⑴概说塑造了什么形象。
14、二、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15、拟物(借物喻人):
16、⑶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17、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18、联想和想象
19、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20、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21、怀古咏史诗。
22、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23、赏析诗歌还需要了解背景,这样才能批文入情。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般人当做写景诗,看看背景就知道,朱熹生在南宋,一生未踏入孔子故乡,他是在写读书感受,只要你走进书中,任何人都能领略到哲理的美妙。
24、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25、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6、⑶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27、A、人(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28、(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9、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0、(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和方法
3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32、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33、C、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34、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35、赏析的赏,是鉴赏的意思,析,指分析,赏析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36、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37、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38、诗词鉴赏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词作品。
39、除了以上方法和技巧,也需要多读多品,多加思考和体悟,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40、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41、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42、解答分析: 形象(意象):
43、赏析的基础是反复诵读,反复涵咏。古人强调读书,说一天不读书,就俗气了。这里的读,就是诵读。只有把诗歌背的如出自己之心,如出自己之手,才能正确理解诗歌内容,用到的时候,才能脱口而出。现在的孩子读诗词不开口,这不是好习惯。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十天了,也没换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只熟悉了乐曲,还没掌握技法呢?过了些时候,老师又说,可以学习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了解思想感情呢?又过了些日子,他还没有学习新曲子,认为自己还没有了解作者那个人呢。乐曲和诗歌一样都需要反复诵读。
44、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
45、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46、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47、古诗,有两种;一种是“古体诗”比如《诗经》以及汉代的《乐府诗》;另外就是“今体诗”,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格律诗。
48、唐朝诗人也写古体诗,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换言之,除了“楚辞”以外的是古体诗,唐代人写的“行、吟、歌”也是古体,因为没有严格的格律。
49、咏物言志诗。
50、(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清新明丽、雄浑壮阔、悲壮慷慨、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51、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52、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53、很多诗歌,富有哲理,我们也可以从理趣的角度去赏析。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道理。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未来肯定比现在好的智慧。
54、鉴赏修辞
55、(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56、三、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
57、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58、换言之,欣赏古诗其实有点儿类似欣赏西方古典音乐——这段音乐的主题是什么?作曲家要表达什么?他的主旋律究竟是什么?
59、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60、四、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程式
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和方法
61、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62、边塞征战诗。
63、B、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64、首先,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意义;其次,掌握一定的修辞手法和韵律规律可以更好地欣赏诗词的美感;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诗词来寻找不同的解读角度。
65、三是答题要求,即审读题干,弄清要求,有针对性作答。有时还要根据赋分确定答题详略。答题时一般遵循先观点后分析的套路,结构上采取总分式、并列式(分点作答)。
66、还有马致远的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运用多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渲染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羁旅之愁,思乡只苦。可见抓住形象,才能分析感情。
67、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68、山水田园诗。
69、答题步骤:
70、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使文章更生动。
71、⑵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72、一、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
73、(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74、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75、(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76、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77、写景抒情诗。
78、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79、我们还可以赏析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古代人写诗,注重锤炼词语。老杜曾经有诗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宋祁在玉楼春中写到,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写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80、要分析诗中的形象,词句的意境,体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刘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就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很多诗,是直接抒情的,如,李白的低头思故乡。但大部分诗歌,温柔敦厚,是用形象说话的,所以,清,王国维提出了意境说,认为诗歌具有无我之意境,才算好诗。这等于,作诗的在和咱读者捉迷藏,什么意思,不告诉你,你猜吧?这叫含蓄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能读出什么感情?是诗人对美景的赞叹,还是很少有朋友来一起举杯的孤独?结合前两句的形象分析,应该是孤独之情了。
81、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
82、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
83、⑴懂得意象合成意境,意境凸现形象。 ⑵形象蕴含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84、读古诗首先要吟诗,反复诵读,体会诗的韵律节奏,似有似无的领会意境,不要指望第一遍就弄懂、或者自认为弄懂后再读诗。所谓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先通读,然后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再现诗中意境,自会心有灵犀。当然,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知识是必须的。读诗,千万不能像读古文一样,一个字一个字翻译,割裂诗的整体意境和韵律。最好是身临其境,所以,读万卷书同时要行万里路。诗歌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诗词大会郦波【24句文案】
诗词大会郦波
1、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诗词、散文,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重点研究中国古代都城文化与古代文学、唐代散文文体发展、唐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等。
2、郦波老师比康震老师年龄小一点(郦波1972年出生,康震1970年出生),两人都是师范大学毕业,康震比郦波毕业要早一点,郦波老师本身就是南京师范大学的老师,康震老师也曾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和工作过(2000年到2002年,康震老师在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因此郦波老师称康震老师为师兄。这个称呼可以说是非常准确。
3、《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点评嘉宾郦波老师评价这两首作品时说,白居易说到刘禹锡的诗称“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这个锋芒太厉害了,我是当不了他。“自古逢秋悲寂寥”,这不是虚话,不是客套,因为在中国诗词历史上,逢秋真是以悲秋为主。什么时候开始?
4、然后到了帝王曹丕又怎么样?
5、郦波老师:凡有所本,必有所来。不论是在诗词大会的赛场上还是在人生种种跌汤起伏的赛场上,只要能够不忘本心,不忘初心,就必可得以始终。
6、郦波教授是闻名遐迩的全国知名教授,因他在诗词大会上即兴发挥,写了一首诗,遭到了网友们的质疑,之后,他又用诗与网友展开了“擂台赛”,或许在网友的“群殴”下,感到身心疲惫了,发表了退出头条声明,这是很明智的选择,因为无论他写的诗多么完美,只要出现在网络上,必然有“高手”指出其中的瑕疵,再坚持下去,也就成了无休止的“口水大战”了。郦波教授最后抛出了“退出头条声明”,以胜利者的姿态离开了头条。
7、第二位是风趣幽默,多才多艺的康震老师,52岁。
8、“诗圣”老杜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9、第五位是温润如玉的郦波老师,50岁。
10、宋玉的《九辩》就开始了:“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11、《中国诗词大会》包括《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1]、《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2]、《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3]、《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4]、《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5]、《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6]、《2023中国诗词大会》,此外还有衍生节目《中秋诗会》。
12、《燕歌行》写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13、个人简介:
14、第四位是优雅大方的杨雨老师,48岁。
15、他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的第一,二,三,五季。
16、苏轼旷达不?他也说:“病马已无千里志,骚人长负一秋悲。”
17、中国诗词大会郦波的师兄是康震。
18、第三位是秀外慧中的蒙曼老师,47岁。
19、康震,男,汉族,1970年3月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
21、这是因为郦波的年纪比康震小2岁,又因为他们两个都在南京师范大学求过学。所以说郦波的师兄是康震,这是可以的。
22、《中国诗词大会》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
23、第一位是敦厚稳重的王立群老师,77岁。
24、中国诗词大会五个评委年龄:康震1970年3月出生,51岁;蒙曼1975年出生,46岁;郦波1972年4月出生,49岁;杨雨1974年出生,47岁;王立群1945年出生,76岁。
以上内容是小编关于读书心得和读书感受有什么区别和读书心得和读后感有啥区别的分析和解答,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请在下面留言,我们将整理和分享给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