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原文英文 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作文怎么写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作文怎么写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是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原文英文和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作文怎么写让你人生无疑。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正在路上!
周末,读王小波。在他一篇《我为什么要写作》里,读到一个词“减熵”,挺有意思。
有人问一位登山家为什么要去登山——谁都知道登山是件既危险又没有实际好处的事,而且还会导致肌肉疼痛,还要冒摔下悬崖的危险,但是偏偏还有人要去登山。王小波把这个现象叫做减熵现象。他说,通常人总是喜欢趋利避害,热力学上把自发现象叫做熵增现象,所以趋害避利肯定减熵。
他还拿自己当例子。他本身学的是理工科,以他的情形他完全可以去经商去做赚大钱的事情,可是他却放弃了这些机会而选择写作。他写小说,在当时的年代,不但挣不了钱,有时还要倒贴一些,他说自己这样立志写作就是个减熵过程。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傻瓜才会这么干。
可问题是,根本没有人拿着枪杆子顶在傻瓜们的后脑勺逼着他们这么干,选择减熵过程的他们几乎100%是自愿自发的行为。为什么会有人心甘情愿去趋害避利呢?我想,大概只有一个词可以拿来解释,那就是“自得其乐”。
想起我的前同事美亚,她是一家跨国公司中国区的营运总监,在超5A写字楼里上班,拿着过百万的年薪,是人见人羡的金领。年初,听闻她跳槽了。没多久,在朋友圈里收到她发来的链接,简直大跌眼镜不敢相信,她居然创业去做培训师了。她约了几个朋友,租了间办公室,开了家时尚职业培训中心。
这年头,外面培训机构多如牛毛,一个新机构如何冲破竞争障壁吸引生源?以我的判断,美亚肯定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入不敷出,未来到底会发展成怎样不敢说,但美亚似乎并不为此焦虑,看她发在朋友圈里的照片依旧神采奕奕、信心满满。也许,这就是“痛并快乐着”的减熵过程?
我的同学舒宁也是。这个中学时代跑800米永远不及格的娇气女生,如今却成了跑步女将。每个周末清晨我们还躲在被窝里享福时,她已经奔跑在路上,风雨无阻。我们工作一天下班归来,通常选择在电脑电视手机前休息打发时光,可舒宁吃完饭又出去奔跑了。
她一年参加几个马拉松比赛,把膝盖跑出了积水。我有时候真怀疑舒宁是不是在自虐,请了事假扣了工资花了大钱买了装备去戈壁徒步,几天不洗澡,把自己跑得没了个人形。但我不得不承认也有羡慕舒宁的时候,就是每回看到她在朋友圈里晒跑步图片,看她脖子上又挂上新的马拉松奖牌,我就羡慕她怎么可以笑得那么明亮、那么爽朗、那么活力四射。
2023年,闾丘露薇,这个在新闻界做得风生水起的媒体人毅然決定告别做了整整二十年的职业,而选择重新回到校园去当一名清贫的全职女学生。
她在离开凤凰卫视的告别感言里有一段是这么写的:“如果和工作相比,回到课堂,面对考试,交作业,写论文,这是我觉得应付起来有些困难的事情,甚至有些担心自己的能力,但是也正是这样,更坚定自己踏出这一步的决心,因为一切都是那样的不理所当然。”一切都是那样的不理所当然,不用想,这肯定也是减熵过程。闾丘露薇放弃的是荣光的职业、远扬的名声、可观的收入和驾轻就熟的工作胜任力,换来的是生活的改变、求知的压力、经济的赤贫和未知的挑战。这两者之间孰得孰失,似乎一目了然。但往内里去想,闾丘露薇一定有她自己的快乐和意义所在,这是旁观者无法评价也无须妄加评论的。
费尔南多·佩索阿写过一首诗,我挺喜欢,题目叫——《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里面有句话特别值得深思:“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你仅仅度过了它/无论你过着什么样的没有喜悦的生活/你都没有生活。”
想想自己,一年365天,究竟有多少天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又有多少天仅仅是度过了它们?而美亚、舒宁、闾丘露薇那些心随梦走的“傻瓜们”,他们趋害避利但换来每一天都是自己喜欢的,那是不是才是真的富有?
精益求精成就经典
电视剧《西游记》已翻拍多部,但至今还没有任何一部能如86版《西游记》那般深入人心,让人回味无穷,堪称经典。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部电视剧成为经典,受到大家的好评呢?
卓别林曾说过: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女士,拍摄此电视剧所处的年代,可以说设备还相当落后,各方面技术短缺,但现实的不利因素并没有困住她胸中的理想,她用心中对艺术的热爱与执著,用精益求精的精神表达了对艺术的忠诚与信仰。此外,如迪士尼先生在破旧的仓库中画着自己挚爱的艺术形象,米老鼠终成一代动画经典;球王贝利在贫民窟中踢着用旧袜子裹成的足球,而十年后他在世界杯赛场的经典进球,至今被人膜拜。可以说,经典来自于磨难,来自于人在艰难困苦中还精益求精的顽强。
时代的发展或多或少给当今艺术世界带来了些许铜臭味,一些神剧、烂剧充斥屏幕,不追求艺术性的现象仿佛占据了艺术市场的大片江山,片面追求片酬似乎让演员失去了精益求精的耐心,对经济效益的追逐也让大多数影片失去了经典的意味,社会变得浮躁,缺少细节,缺少匠心。
细节决定成败。中国的航天人用顽强不屈的意志、精益求精的精神,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勇攀一座座科技高峰,书写航天传奇;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步红遍全球,其精益求精的精神使他的舞步成为恒久的经典。他用孩子般的天真来诠释精益求精的內涵,是那种近乎苛刻的严谨使之成为经典。
罗曼·罗兰说:“人生有如一股奔流,没有暗礁,激不起美丽的浪花。”桑德斯上校走遍全美的餐厅才使上校炸鸡享誉全球。没有艰难困苦的洗礼和对精益求精的执著追求,经典何以成为经典?
这个时代越浮华,越渴求经典;社会发展越迅猛,就越需要精益求精的品质。每个人都应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为新时代的国家发展出一份力,使追求经典、成就经典成为工作态度,人生目标。因为精益求精,所以成就经典。
有限与无限
我们总是用无限的眼光看自己的生活。我所谓无限的眼光,是我们很少能意识到我们会死。当我们意识不到死亡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是在用一种无限的眼光在看自己的生活。因为意识不到死亡,我们才会欲壑难填。
我们在用无限的眼光看自己的生活的同时,又用有限的眼光看我们生存于其中的这个环境。所谓有限的眼光,就是我们感觉不到大自然的存在。对我们而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环境无非就是居室、工作场所、购物广场、酒吧、影院或其他娱乐设施。自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扮演着某种角色,不过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且自然不是作为自然本身而存在,而是作为旅游目的地而存在。
我感觉庄子的思想迥异于我们普通人的观感。首先,庄子是用一种有限的眼光在看待自己的生活,所谓“人生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就是这种有限眼光的具体反映。正因为庄子看待自己生活的眼光是有限的,所以庄子要人们放弃贪得。道家正因为意识到死亡的存在,所以才把生命看做金子。如果有人用外在的物欲来换取这金子,这就是典型的“买椟还珠”。道家重生,所以才轻利。重生与轻利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烈士殉名,贪夫殉利,都是道家所反对的,他们两者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对于追逐名利的现代人而言,道家的这一思想,无疑是当头棒喝。
读庄子的人,会有一种很强烈的印象,就是庄子这个人有很强烈的死亡意识。这里的死亡意识,自然不是诗人海子似的死亡意识,而恰恰相反,指的是对生命的珍爱。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起死》,就是受到庄子的启发。当一个人意识到生命短暂的时候,他对生活,就会使用减法。相反,一个没有死亡意识的人,对生活就是不断用加法,直到像柳宗元寓言中的那个蝜蝂一样,被背上不断增加的重量压死。
另一方面,庄子将人身处的这个环境,看作是无限的,这就是庄子所谓“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庄子的这个思想,有非常积极的人生价值。当人的生存的外延,一直扩展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一个人的心胸,就会自然开朗。庄子之所以在开篇《逍遥游》中,要写那样一只“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的大鹏,其意就在拓展人的生存空间,让人的胸怀变得博大。现代人迫于生存,每天看见的就是鼻尖底下的那点东西,每天脑中萦绕的就是生存所需的那些技巧、谋略、算计、小聪明。人的心灵日益显得逼仄,长满杂草,堵得水泄不通,这就是庄子所讥刺的“有蓬之心”。
我觉得庄子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人。他在有限与无限之间游刃有余,圆转如珠。一个人能把自然、社会、人生思考得如此通透,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我觉得庄子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有一种高度的抽象,这与韩非子、孔子、墨子这些人的思想特质迥然不同。他用有限的视角看人生,这一点再向前发展,就是佛;他用无限的视角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推导出“天人合一”的伟大理念。“天”就是“人”的一部分,手足或者腹心,皆可。当“天”受到损伤的时候,“人”会感觉到疼痛,仿佛是自己的手足或者腹心受到损伤而疼痛一样。这一理念在园林建筑、文学艺术、宗教哲学、伦理体系等诸多方面,对中国人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当我们读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我们的眼睛里其实不仅有静美澄澈的风景,还有看风景的那个人,他和风景一样的静美澄澈。
当我们颠倒古人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在颠倒着自己的生活。我们用一种颠倒的方式糊里糊涂过着日子,那日子过的,就像是一个拿大顶的人,把虚幻的倒影当做生活的实质。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拼命追逐着无限的欲望;又把无限的自由装在自己制造的金丝笼子里圈养起来。最终,我们成了自己编织的笼子里养着的一只金丝雀,忘记了歌唱,忘记了天空,唯一剩下的,就是精致的食物和一副精致的鸟笼。
当陶渊明歌唱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时候,他实质上就已经砸碎了这个精致的鸟笼子,他放弃了物质的欲望,也就获得了精神的自由。他醒悟到生命的有限,所以用无限的自然来拓展這有限的生命,从而让有限拥有了无限的规模。这个人是聪明的,他的人生减法,正是最高明的加法。
活着,好像我们从来不会死;死了,好像我们从来没有活。这是多丽丝·莱辛的话吧。这位女作家对人生的嘲讽,实在与我们的先哲庄子对人生的看法不谋而合。让我们记住女作家的话吧,千万不要让这句话,应验在我们自己头上。
以上内容是小编关于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原文英文和你不喜欢的每一天不是你的作文怎么写的分析和解答,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请在下面留言,我们将整理和分享给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