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暮之间 旦暮见之旦的意思

国学综合

旦暮之间 旦暮见之旦的意思

西蜀堂围观:℉更新时间:06-07 00:16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旦暮见之旦的意思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是旦暮之间和旦暮见之旦的意思让你人生无疑。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正在路上!

旦暮之间 旦暮见之旦的意思

《庄子·齐物论》里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这句话是“梦饮酒者”的结尾。万世漫长,旦暮短暂,这句话似乎也在企图颠覆我们固有的时间观念。好在句中还有一种假设,模糊了万世与旦暮的界限,假若有一天,一旦遇上一位大圣人,悟出了“梦饮酒者”那一番话的道理,可说是“旦暮遇之”了。如此,万世也可以是旦暮之间的事,旦暮也可以通达万世。庄子的话很玄奥,也很简单,梦与现实,万世与旦暮,其实只是我们的一己之念,不必关乎“梦饮酒者”的真正奥义所在,那只不过也是旦暮之间的一梦而已。

旦暮之遇,是缘,是人生自我观照的欢喜。它似乎不必在万世之后,也不必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我希望它只是一种彼此的心领神会,是我们对生命的真诚体验和尊重。

旦暮之遇,于我,是一份书缘,是与文字相会,与作者神交,不必睹其物,也不必见其人的旦暮遇之的欢喜。

初读《诗经》的时候,一知半解中,感觉很茫然,也很欣喜。我的欣喜从何而来,自己并不清楚,大概也还是不知其解的缘故吧。毕竟从春秋至今,我们之间隔着漫长的时光,这些时光足以消磨一切,也足以模糊一切。也是因为欣喜,实在不忍心就这样放弃,就找了一些注解来读,试图在漫长的时光深处,与诗的那份美好相遇,哪怕只是旦暮之间也好。

我从《诗经》中的草木虫鱼认起,从那些朗朗上口的字句读起,渐渐地就迷上诗中那样朴素无邪的美好。桃花开了,想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芦花白了,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虫鸣了,想起“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一切就是那样简单,自然。

至今,我仍不知《诗经》之解,大概《诗经》本也无解,也或者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本《诗经》吧。而《诗经》中的草木虫鱼,卻给了我如许的快乐,让我时刻留意生活中极易流逝的点点美好,这是我与《诗经》的旦暮之遇吗?它穿越了那么漫长的时光,仍如朝露般清新,仍如暮光般真切。

旦暮之遇,也是一段我的文字因缘。二十多年前,从我第一次拿起汪曾祺的《蒲桥集》开始,从此就没有放下过他的文字,我找遍了所有汪曾祺的文字,一一读过,一遍一遍地读着,从不厌烦。高兴时读,是沉迷其中的享受;心烦时读,就打开了一片纯净的天地,豁然开朗。读汪曾祺,还像一粒种子,打开了我的另一个世界,我因之开始读沈从文,读废名,读一切和他有关的文字,我成了名副其实的汪迷。

作为汪迷,我特别羡慕苏北先生,如他在《一汪情深》一书后记中说的一样:“我给包围在汪先生迷漫而精灵般的文字中,就像身体弥漫在一汪温泉和水中央;又像婴儿沉浸在母体的无边无际的羊水之中,那么的自足,那么的安稳和无边无际。”

如今,汪先生已经辞世二十年了,我无缘如苏北先生那样,当面聆听先生的教诲,更无缘对先生执弟子之礼,但先生的文字给我的温暖和满足,对我却是无边无际的包围,是可以相伴永远的,能如此,夫复何求?这样的文字之缘,也算是我与汪曾祺先生的旦暮之遇吧,它以文字能够传达的温度,频频向我颔首而笑。

小闲

小闲,意即稍有空闲,细碎的闲暇时光。貌似微不足道,但在忙碌浮躁的快节奏时代,能够暂且摆脱束缚、乐享“小闲”,却又颇为难得,弥足珍贵。

就连生于唐代的李涉,也在《题鹤林寺壁》中感叹:“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闲”竟然也要“偷得”,足见“浮生”之“昏昏”。也罢,如此,方觉这“半日闲”来“强登山”“逢僧话”,自是妙不可言了。

如今我辈,何尝不是更有甚于李涉?昏昏日常,空闲难求。若偶得小闲,是蒙头大睡、无聊消遣,还是付诸闲情、品质生活?于我,更倾心于后者。

那日,造访在北京生活的同学子画。迎出门来的她,秀发披肩、衣袂飘飘,仅几句简单的寒暄,便觉数年未见,她已修煉得娴静优雅,美到不可方物。进屋,她言道:上午难得有闲,正好为朋友画一幅工笔《锦鲤玉兰图》,答应了很久的。你来了,我又可在小忙中,小闲一下。

伴着两盏清茶,家乡、写作、文化、生活,聊了很多;其间,子画还静坐筝前,弹奏了一曲优美的《女儿情》。我唯有鼓掌,方能表达对她的钦佩。子画其实很忙,忙工作、忙各种文化活动。可稍有空闲,她便挥毫泼墨、抚琴怡情、作诗养心,并已成长为京城小有名气的文化名人。

子画这文艺范儿十足的“小闲生活”,如是不食人间烟火,令人惊羡,也正是我心之所向。

工作的疲累,我爱上了用写作来排遣。如果没有紧急事务,我会靠着椅背,仰起头、闭了眼,拣拾新近的灵感触动,架构一篇文章,绝不让这丁点儿的小闲,白白溜走。若是确定有两个小时不被打扰的闲暇,我会坐在电脑前,一气呵成将琢磨多日的语句敲打出来,如此才感觉没有辜负了这小闲。

已近中年的我,习惯了早起,也只有这段时间,才真正属于自己。暴走,即刻出发。迎着初升的朝阳,深呼吸,让新鲜的空气赶走积郁的戾气,顿觉畅快了许多。不管昨夜有再多的想不通,望望蓝天、看看流云,一切都将云淡风轻。听着音乐,哼着小曲,与生活和解,对自己微笑,每天在清晨小闲的健步行中开始,整天会神清气爽。

我常利用偶尔赋闲在家的松弛小闲,钻进厨房,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欣喜地看着朴素的食材,经我之手,在煎炒炖炸蒸煮中,慢慢华丽转身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饶有成就感。或者,在阳台,端起水壶将那些花花草草喷得娇艳欲滴,静待一盆绿萝藤蔓攀延、一朵茉莉花吐芬芳、一株多肉丰腴多汁。或者,就与家人闲适静坐,相对无言,亦是格外美好。

俗世生活,的确不易,极是需要辟得一段“小闲”赋“闲情”的。古人似乎比今人更懂得如何享“小闲”。清代戏曲家李渔,在家乡浙江兰溪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曰“且停亭”,意为“且在这里停一停,歇歇脚”,并为亭子拟了一副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读来,甚是会意,也深懂其义。

人生路上,能有多少“小闲”之亭,其实随时随地皆可逢遇。小闲之时,大可效仿古人,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学王维“弹琴复长啸”,学苏轼“倚仗听江声”,学白居易“能饮一杯无”,学赵师秀“闲敲棋子落灯花”……将自己交付于一杯酒、一盘棋、一轮月、一支曲、一派风光、一片山水、一场邀宴、一段光阴,积淀生活之雅趣,尽显人生之从容。

小闲,不小,串起来即为大境界;小闲,不闲,静心品始得真性情。然而,置身时下,浮华一生,唯愿如南朝谢庄《与江夏王笺》中所云:“今之所希,唯在小闲。”

古人问与答的智慧

唐玄宗即位初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在大臣们的力请下,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封禅泰山,特任命右丞相张说为封禅使。封禅结束后,按照惯例,三公以下官员都要晋升一级。谁知道张说滥用职权,把自己的女婿郑镒连升四级,从九品小官一跃到五品,还赐给绯色朝服。

封禅大典结束,玄宗宴请群臣,看到穿着新朝服的郑镒,觉得奇怪就问道,你好像是个小官,怎么升得这么快?张说和郑镒吓得直打哆嗦,一时哑口无言,这时,旁边的乐师黄幡绰幽幽道:“这都是泰山的力量呀!”让人忍俊不禁,从此后,泰山便代指妻父,由于泰山为东岳,妻父又被称作“岳父”。

北宋的一代文坛盟主欧阳修也是极幽默之人。1054年,欧阳修为翰林学士,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参与修撰《新唐书》的人很多,为了体例相近,欧阳修便负责统筹工作。当时,北宋文坛上正刮古文风,大家都争先恐后写古文博眼球,但其实大多没什么实际内容,价值更谈不上,倒是堆砌了许多生僻难懂的字,而宋祁就特别偏爱用生僻字眼。

宋祁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不论年龄还是资历都算是欧阳修的前辈,欧阳修不便直说,只能委婉表达。一天早上,欧阳修在办公室的大门上写下八个字——“宵寐非祯,札闼洪休”(寐指睡梦,祯指吉祥;札义为书写,闼指门,洪休即洪福)。宋祁来上班,一抬头正看见这八个字,摸着胡子捉摸了老半天,哈哈笑道:“这不就是俗话——‘夜梦不祥,题门大吉’嘛!你至于写成这样吗?”

欧阳修也笑了:“老前辈,我是在模仿您呢!前儿我看见您编的列传,不是把‘迅雷不及掩耳’这句大白话硬给写成‘震霆无暇掩聪’了吗?”宋祁听了,莞尔一笑,心悦诚服,自此写文章也就平易起来。

同样是在北宋,另一位大文豪苏轼更是幽默的行家里手。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进京参加科考,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倾倒了考官梅尧臣和主考官欧阳修。考试结束后,欧、梅二人仍对苏轼的文章赞不绝口,只是文中有一句话都没搞懂所用何典,特意问苏轼:“你文中‘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句,出自何处?”苏轼恭恭敬敬答道:“出自《三国志·孔融传》。”

欧阳修仔细想想,觉得有点陌生,回家后认真翻查一遍,还是没有找到。第二天再见到苏轼,又提起这个问题,苏轼回答:“曹操灭袁绍后,把袁绍的儿媳妇甄宓赐给了儿子曹丕。孔融知道后,写信给曹操:‘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看后不解,问此事出自何典。孔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既是想当然,又何必非有出处?”

歐阳修听后恍然大悟。

以上内容是小编关于旦暮之间和旦暮见之旦的意思的分析和解答,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请在下面留言,我们将整理和分享给大家阅读。

标签:旦暮见之旦的意思

标题:旦暮之间 旦暮见之旦的意思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650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