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外婆的书信 写给外婆的话暖心话语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写给外婆的话暖心话语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是写给外婆的书信和写给外婆的话暖心话语让你人生无疑。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正在路上!
外婆的樟木箱子里,有一个褪色的红布包,它有一本书那么大,外面还用红色的丝线缠着,系成好看的蝴蝶结形状。童年时,我住在外婆家,曾经不止一次,看到外婆在收拾换季的衣物时,会把这个红布包拿出来,凝神看一会儿,用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摩挲几下,并不打开它,重新放回箱子的底层。
有一次,我忍不住好奇,从外婆手中抢过红布包,想要拆开看看,平时很少大声说话的外婆,却一声惊呼:“不许动!”没等我回过神来,红布包已经回到了外婆手中,她仔细看看,发现没有任何破损,这才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看你毛手毛脚的样子,小心将来没人敢娶!”我一下子红了脸:“我才不要让人娶呢,我要一辈子跟着姥姥!”她就把我搂在怀里,轻声笑了:“傻妮子,女孩子长大了,找个好人家,就是你一辈子的福呢。”我俏皮地反问:“我姥爷是好人吗?他对你好吗?”
外婆叹一气说:“他是好人没错,但他的好啊,都给了别人。就拿写字这件事来说,他这一辈子不知给多少乡亲写过对联、福字、喜帖、信件,但你什么时候看到他给我写过字?”我仔细想想,在我的印象当中,外公因为写得一手好字,经常有乡亲登门求助,除了逢年过节写对联,也常常帮那些不识字的人写信,但他真的没有给外婆写过什么……
隔天,趁外婆不在家,我悄悄对外公说:“姥爷,你整天替别人写信、写字,也给外婆写一写吧,她说你从来没有为她写过什么……”外公正在练字,他头也不抬地说:“你外婆扯谎,骗你这个小孩子呢!我当然给她写过信!”我不信,又跑去问外婆:“姥爷说,他早就给你写过信了,真的还是假的?”外婆有点语塞,伸手抿了抿被风吹乱的头发,这才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没写过,也算写过吧!”说着,她的目光变得迷离起来,似乎陷入了对往事深深的追忆当中,我觉得无趣,很快就把这件事忘到了脑后。
多年以后,外公去世,料理完所有的后事,我陪外婆小住了几天。有一天晚上,外面下着雨,听着滴滴答答的雨声,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内心弥漫着无边无际的愁绪:我请假的时间到了,明天就要回单位上班,外婆不肯跟着舅舅一家住,也不肯跟着母亲进城,她一个快80岁的老人,独居在老屋里,该有多么孤单啊!
外婆看出了我的心思,她把当年陪嫁过来的樟木箱子打开,颤颤巍巍拿出那个褪色的红布包,轻轻解开上面的红丝带,把一张折叠的红纸打开,上面是幾行酣畅浑厚的毛笔字,原来这是当年外婆和外公结婚时,外公亲手写的喜帖,包括定好的结婚吉日,新娘上轿子时的朝向、迎送人忌讳的属相等等。我想象着外婆收到喜帖时的心情,一定是又害羞又幸福吧?
“你姥爷一辈子就给我写了这么几行字,”外婆把喜帖重新叠起来,原样放回红布包里,又用红丝带系好,接着说,“现在,有它陪着我,总算是个念想。过不了几年,我们就又团圆了,到那时我得带着这喜帖走,看他还认得我这个老婆子吗?”我被外婆的幽默逗笑了,又鼻子一酸,差点落下泪来。
外公和外婆之间,一辈子没有动人的情话,却又处处看得出他们感情之深厚。他们住的这套老房子,院子里有外公亲手种植的葡萄和柿子,他年年精心打理,结出的果子比谁家都多,这两样水果,都是外婆的最爱。外公教了半辈子书,一辈子最爱看书,就算在家里最拮据的日子里,外婆也从未吝惜过给外公买书,还常常会拿出自己织布卖布攒下的一点私房钱,支持他买书,外婆跟我是这样说的:“你姥爷不抽烟不喝酒也不打牌,就爱看个书,没有书看,怕是他的魂都要丢了……”
第二天,我离开外婆回去上班。
我想,外婆一个人,也会生活得好好的。
因为,外公留下的那个喜帖,就是他一生唯一写给外婆的情书,它会温暖、点亮外婆余生的每一天。
栖在粽叶上的母爱
故乡有个传统,每逢端午、中秋和春节,俗称?“三大节”,都要吃粽子。此时,碧绿、轻盈、寂寂无闻的粽叶,就会派上大用场,它们是包裹粽子的最佳“外衣”。
我家屋后的黄土坡上,有一片粽叶林。一年四季都不用施肥浇水,却总能长出密密丛丛、异常茂盛的粽叶来。在母亲眼里,采摘下来后,它们片片都是宝。
粽叶采摘的最佳时间,是在农历的七八月份。时候一到,母亲每日便都要顶着似火的骄阳,去粽林中采摘粽叶。粽林又高又密,高得转眼间就将母亲淹没;密得连风都钻不进去,酷热难耐。可每每母亲进林,总要在里面待上大半天,双手不停地翻飞劳作,直到背后的竹筐被盛得满满。
每次出来,母亲都会浑身汗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可她顾不上休息,简单擦擦汗后,又要弯腰低头,用稻草将叠整齐的粽叶,一把把地捆扎起来,以便于放到太阳下晾晒,晒干后收起来待用。这个过程同样漫长而辛苦。
“三大节”前夕,母亲会将干粽叶拿出来一些,挑去附近的村庄叫卖。在乡下,干粽叶很廉价,一斤最多一块钱,可对母亲来说,已然十分滿足和欣喜了。她总说:“这粽叶本来天生天长,也不需要本钱,卖一块就是赚一块,积少就能成多!”
卖过粽叶后,母亲还要去镇上集市卖自己包的粽子。包粽子,先是煮粽叶,干粽叶遇上沸水,如同茶叶遇见开水,瞬时便拾回了往昔粽林里的模样,碧绿、舒展、柔软,还多了一股不遗余力的清香。
母亲是包粽子的行家,煮好的粽叶经她双手一叠,便有了漂亮的尖角漏斗,舀入早早拌上花脸豆、红豆、枣子的糯米,压紧捏实,再取一根细麻线,一端用牙齿牢牢牵着,一端在粽身“打个滚”,一个棱角分明、修长、漂亮的粽子便利落地“结”在了麻线上,接下来,会结出第二个、第三个……成了一串。
母亲包的粽子特别紧实,煮熟捞起,剥去粽叶,插上筷子,就能举着吃,绝不会松散开。味道更是没得说:一口咬下去,劲道无比,香糯至极,若再沾上些细糖,则甜糯入喉进肺,口感更佳。冷吃或热吃,味道各有千秋。所以,母亲包的粽子从不愁卖。
到了“三大节”最为隆重的春节,家家都需要足够多的粽子,可镇上有不少商户不会包,还有的嫌烦,不愿去包。只想吃现成的他们,便会给钱请母亲帮着包,少的五六十个,多的几百个,糯米和馅料都是他们事先买好的,母亲等于是赚点包粽子的“手工费”。
由于订购量较大,母亲只好不分昼夜地包,尤其年关将近,我半夜起床小便,还能看到她弓着腰、低着头,在油灯下忙碌着。冬夜寒冷漫长,母亲脚边取暖的炭火盆早已熄灭,可她却浑然不知。母亲面前的糯米似乎永远都包不光,堆在桌上的粽子,如同一座座“粽山”,将她压得一刻也抬不起头来。
母亲采摘过多少片粽叶,包过多少个粽子,已无法计算。我只知道,她的双手因多次采摘粽叶,包裹粽子而结出一层层厚厚的、粗糙的老茧,牙齿也因咬过太多根捆粽子的细麻绳而时常酸痛、松动。
直到年纪大了,视力模糊不清了,牙齿也快掉光了,母亲才不再给人包粽子。但她依然坚持给儿女们包,每年我们兄妹三人回去过年,离家时,她都要给每家准备一大篮子粽子,这些粽子跟随着我们,从故乡走向不同的城市。
我们都有一个遗憾,谁也没能学来母亲的本领,包出来的粽子,无论外形、味道,都远不及母亲的。有时,小妹还怪她当年没好好教会我们,母亲则说:“会这个,算什么本事呀,你们把书上的知识学好,那才叫真本事。”
我们三人没有辜负母亲,都算把书读好了,离开了乡村,在城市里安身立业。但仔细一想,在过去那艰苦的岁月里,父亲过早离世,若没有母亲的辛勤无怨付出,边务农耕种,边琢磨出一条粽叶“致富经”来供养我们,我们又怎能按时交上学费,顺利读上书,从而能有今天呢?母亲才是那个有真本事的人呀!
年复一年,老家屋后的粽林总是郁郁葱葱,一坡碧绿,那永不凋敝的颜色,是故乡的底色,更是母爱的底色。母亲不就是那一片片粽叶吗?一生无求,寻常无奇,但却总能用爱紧紧包裹我们,想方设法地为儿女们撑起一片远航的风帆。
老家那杆秤
有一次回老家,无意中看到杂物间墙上挂着的那杆秤。自从父亲去世后,这杆秤就很少用了,上面落满了灰尘,秤钩生锈了,秤星也模糊了,秤锤也不知道哪儿去了。要是父亲还活着,它一定不会是这样的……
这杆秤跟着父亲好多年了。那时父母为了养活我们兄弟姐妹六个人,除了每天辛苦种地,还要把自家种的菜带到集市上去卖,以贴补家用。特别是夏天,菜地里西红柿、黄瓜、豆角、茄子等都长成了,为了菜更新鲜,父母每天天刚亮就到菜地里,把成熟的蔬菜摘下来,放到自行车两边的铁丝筐里。再带上母亲给他备好的油馍和白開水,父亲就骑着自行车上路了。为了卖个好价钱,父亲舍近求远,骑两三个小时的自行车,到县城的集市上去卖。在那段时间里,筐和秤成了自行车的“标配”,菜地里的菜渐次成熟,要卖上两三个月才能卖完。除了下雨天,不管天有多热,父亲都要去,那杆秤也见证着父亲总也流不完的汗水。但是父亲每天回来的似乎并不晚,母亲向同村卖菜的一打听,原来父亲卖的菜不但新鲜,价钱便宜,秤又足,零头还不收,对于买家来说,便宜占完了,所以他一到集市,菜都不用从自行车上搬下来,就有人围着买,还有人去早了,专门等着买他的菜。这样,他的菜哪能卖得不快呢?
母亲劝父亲说:“咱们种菜也不容易,你不会卖得贵些?听说有人在秤上做手脚,换小秤锤卖东西,你不会也想想办法?”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自己种的菜除了力气又没啥本钱,别人都那价,咱能卖贵?卖菜称的是良心,缺斤短两,咱可不能坏了良心!”母亲生气地说:“就你脑子不开窍,你没见咱村有些人去城里收破烂,专门在秤上做手脚,特别是收大件,收时一个脚尖悄悄顶着破烂,重量就轻;卖时脚尖踩着捆破烂的绳子,东西就重。两三年的工夫就发了大财,回村里盖起了小楼……”“你还好意思说,”父亲打断母亲的话,“那都是折福损寿的事,挣的也是让人戳脊梁骨的昧心钱。”母亲看他那么固执,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父亲确实很固执,后来,有人到村里收破烂。村里人怕他的秤不足,就拿自己家里的秤称,而父亲却总是放心地让收破烂的称,连秤也不看,人家说多少斤就是多少斤。有人到村里卖东西,村里人怕缺斤短两,就到家里再称称,如果真少了就找回去,而父亲每次买回来的东西也从来不称,甚至母亲想称,他还说:“称那干啥?收破烂的、做小生意的都不容易,让人家多挣几个钱也穷不了咱们家。”
转眼间,父亲去世二十多年了,但那杆老秤还在墙上挂着,父亲的话还在耳边响着……
以上内容是小编关于写给外婆的书信和写给外婆的话暖心话语的分析和解答,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请在下面留言,我们将整理和分享给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