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旧三轮车作文 父亲的旧三轮车图片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父亲的旧三轮车图片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是父亲的旧三轮车作文和父亲的旧三轮车图片让你人生无疑。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正在路上!
父亲的一生,与脚踩三轮车紧密相联。
因我跟姐姐都要读书,花费较大,仅靠家中的几亩薄田是应付不过来的,为多赚些钱供我们,父亲决定制作和售卖卤菜。
学会做卤菜后,父亲借钱买了一辆三轮车,然后骑着它,穿村走巷去卖卤菜。三轮车并不好骑,需要掌握平衡,再加上那时乡間的道路很不好,都是泥巴路,坑坑洼洼,弯弯曲曲,时宽时窄,夏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连人带车滑倒是常有之事。车难骑,卤菜难卖,是父亲每日都要面对的。
稍大时,我也嚷着要去卖卤菜,那时路已经好了很多,父亲的骑车水平也高了些,于是他便在自己的座位旁加钉了一条宽板条,我坐上去正好。父亲带着我一边骑行,一边沿途大声吆喝着“卖卤菜喽!”有人买时,他便熟练地停车,落刀起秤。
山间的坡岭总是多,上坡时,父亲用力一蹬,猛踩几脚,车子便呼啦一下冲了上去,那样的迅猛,像极了一位沙场困将勇突重围;而下坡时,车子则快如乘风,四野从眼前呼啸而过,风简直就要钻进耳里呐喊,一切,让我兴奋不已!那时的父亲,在我心中,是个了不起的威猛“骑士”!
为了让食客吃得更健康,几年后,父亲又重新换了一辆三轮车,他在车上安装了一个玻璃橱柜,这样可以将卤菜放在密封透明的玻璃柜里,灰尘进不去,雨雪天也不怕了。
新车上,父亲不忘为我加钉了一个座位,只是,我已到镇上上初中了,爱好虚荣和面子的我,很少愿陪他去卖卤菜,怕被同学们认出来,父亲起初有点失望,但他还是顺从了我的想法,开始独自上路了,留给我一个孤单的嶙峋背影。
为迎合食客的需求,再后来,父亲又换了一辆三轮车,并在前一辆车的基础上做了改良——在车底部加了一个煤球炉,玻璃柜里多了一口小铁锅,这样在冬天里便能让卤菜不至于太凉。车上,依然留有我的位置。父亲骑着新车,又一次上路,直至我们上完大学。
我在省城上班后,便不让父亲再去卖卤菜了,起初他不同意,在我的反复劝说下,再加上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身体已大不如前,最终同意了。可他依然舍不得丢弃那辆三轮车,他把煤球炉、玻璃柜拆下来,还原了车的最初模样。
平日里,父亲骑着它去地里干农活,丰收时,用它拉回一车车的山芋、豆子、瓜果……吃不了的再骑到镇上卖。
上班的前几年,我没有车,每次回家,父亲都会骑着车到小镇的车站接我;离开时,再用车送我返程,车上满满当当是要送我的老家特产。有一回,我要帮他骑,可他坚决不同意,说我把控不好,我只好坐在他的身旁,时光仿佛一下回到儿时,那对如风父子再次浮现在我的眼前。只是现在,父亲的脚力已大不如前,骑起车来很费劲,弯腰弓背更加吃力,遇到上坡,已然力不从心,骑得气喘不已:父亲老了,威猛不再。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小汽车,不用父亲来接送了,但从村口到我家,还有最后100多米的窄窄小路,车子开不进去,行李物品只能拎回家,我便要拿钱给父亲,让他将路拓宽,浇上水泥,车子好能开到家门口,可父亲死活不同意:“这么点远的路,行李我用三轮车来运!”
今年清明,回去祭祖的我,跟父亲说,你那车该淘汰了,又慢又旧,跟不上潮流了,现在乡村的路也好了,我们的日子也好了,我给你换辆助力电动车吧,又快又省力。
父亲摇了摇头,说,这叫不忘初心,它虽然很旧,也很简单,但很实用,骑起来安全、踏实。“你坐你的机动小汽车,我骑我的脚踩小三轮,我们各自开好、骑稳自己的车,不要让对方担心就好了。”
三轮车,父亲一骑就是四十多年,骑着,骑着,就将自己从一个年富力强、腰板挺直的小伙,骑成了一个头发花白、腰背佝偻的老者。一直在路上的父亲,用脚踩三轮车,为孩子们踩骑出了一条通往未来的光明之路,他一生都在努力去骑稳属于自己、更属于全家的三轮车,他做到了。我想,接下来,该轮到我好好开车了。
从前那些慢时光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喜欢那首《从前慢》,它有时会让人怀念起从前的那些慢生活。
记得从前的日子总是慢慢吞吞,不温不火的,那时没有高速车,没有随时可发信息的通讯网络,那时人们做事情不喜欢直奔主题和结果,而是享受一种曼妙舒缓的过程。那时的衣食住行不够富足,穿的衣服鞋子大多是一针一线手工制作,有时用缝纫机缝制那还算是先进一些的;那会儿做饭炒菜没有电炒炉、电饭锅,而是大锅大灶,拉着风箱,烧着从山上拾来的柴草;那时候洗衣服也没有全自动洗衣机,有时人们来到小溪边,在青石板上用棒槌捶打衣服,用流水冲洗衣物上的灰尘;那时候没有高清的电视、电脑,没有智能手机可以上微信,传递消息只能写信、拍电报。那时连谈恋爱也需要相亲认识,一切都慢慢地水到渠成,最终臻于一种圓满,其实这一切也是一种岁月静好。
那时候,我们小孩子喜欢听爷爷奶奶慢慢地讲总也说不完的故事;春天我们小孩子喜欢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看天上悠悠的白云;夏天依在门口的大柳树下数天上的星星,有时我们也会到开满油菜花的田野去追逐蝴蝶,去挖野菜,我们不急不躁,有时徜徉大半天,只等妈妈喊我们回家吃饭,如今回想那些场景如电影中的一个个慢镜头。
我还记得在清冷的冬天或初春,爷爷在有点暖阳的庭院里静静地为弟弟做些手工:糊灯笼,做风筝,削陀螺,做冰车……而奶奶为我们姐妹几个拢头发,梳辫子,擦胭脂,那些时光父母在外忙着生计养着全家。
还记得故乡的最南头有家铁匠铺,时常见到一家父子三人在那里叮叮当当地趁热打铁。那里的炉火很旺,铁器被烧热至通红,他们用铁铗快速夹它至大铁墩上,一番铁锤上下翻飞,打铁的人一阵汗雨飘下,被打的铁件成为匠者的理想器物。有时师傅会把铁器放入水槽内,随着“吱啦”一声,一阵白烟倏然飘起,淬火完成。不过有时因为铁匠铺里火星四溅,我们小孩子只能远望而不敢近前。
也忘不了爷爷奶奶领我们看的野台子上的京戏,那咿咿呀呀拖着长音的唱腔让我们这些小孩子们直打瞌睡,而爷爷奶奶听得津津有味。
一首《从前慢》让人想起许多的旧时光,无论那时的日子怎样素淡缓慢简陋,都会在生命中留下许多暖意。
主动返工的作曲家
1979年,电影《少林寺》筹拍期间,导演张鑫炎找到王立平,请他为电影谱写主题曲,其中一个原因是王立平曾经为纪录片电影《红旗渠》编配过音乐,熟悉河南民间曲调风格,而少林寺又地处河南省内。
几天后,王立平就写出了展现“牧羊女”生活的歌词《牧羊曲》。起初,他为《牧羊曲》选择的是充满豫剧和二夹弦元素的河南曲调。“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王立平给导演以及剧组人员试唱,大家都说好,剧组还请了河南当地人来听,河南老乡掌声热烈,直说“中,中,中”。王立平当时也很满意,但过了两天他想重写。
王立平跟导演说想重写的想法后,導演很诧异:“是谁说不好了吗?”
“没人说不好。”王立平说。
“那你为什么要重写呢?”
王立平说了两个理由。第一,《少林寺》的故事讲的是一千多年前唐朝的事情,那时候还没有豫剧,更没有二夹弦,所以用这个音乐来代表那个时代,不符合历史真实。第二,电影插曲的旋律过分强调地方特色,也许会受到河南人的欢迎,但会极大地影响它的传播,电影以后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放映,要让更多的观众接受电影的音乐,就必须考虑大众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这样才能流传得更广。
导演听完佩服不已,欣然同意。这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郑绪岚这版耳熟能详的《牧羊曲》。
即使受到了包括导演在内所有人的夸赞和认可,王立平作为一名作曲家,依然有自己的想法,他要为最大多数的观众服务,要考虑到更多人的欣赏习惯和水平,“主动要求返工”是他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观众认真负责的一种体现,值得我们学习。
以上内容是小编关于父亲的旧三轮车作文和父亲的旧三轮车图片的分析和解答,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请在下面留言,我们将整理和分享给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