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电话永远打不通了 父亲的电话电影

国学综合

父亲的电话永远打不通了 父亲的电话电影

乾坤录围观:℉更新时间:06-06 22:49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父亲的电话电影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是父亲的电话永远打不通了和父亲的电话电影让你人生无疑。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正在路上!

父亲的电话永远打不通了 父亲的电话电影

父亲真是老了,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

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听听村子里的大情小事。或者一个人泡一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一声狗叫,他都能分清是谁家的狗。可现在,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好像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树上的鸟不再叽叽喳喳了,鸡不鸣,狗不叫了。世界于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

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

父亲耳朵聋,口齿却非常清晰。他声音洪亮。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告诉儿子,我们啥都好着哩,别操心。有空了再回来看看。

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我们几乎很少和他说话了。不是我们不想和他说话,而是他再也听不清楚我们说什么了。他又不会唇语。许多时候,他总是答非所问。和他说话,说了等于没说。索性就不说了。

但父亲并不是不说话了。比如喂猪,喂羊,喂鸡时,父亲就会情不自禁地和它们说,狗东西,这么好的吃食,还挑挑拣拣的。或者说,别抢呀,都有份的。和动物说话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你说你的,不需要它们回答。你只管表达你的意思就行了。父亲耳聋之后许多话都是与家里养的畜生们说。

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呢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吵起来。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整天就跟个麻雀似的叽叽喳喳个没完。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像个小媳妇似的。

有一次过节回家,我们和母亲开玩笑说,娘,你看爹现在的样子像不像个领导,说啥你都听,他让你干啥你就干啥。母亲说,你以为他(父亲)能?我是让着他。现在,他什么都听不见了,和他吵他听不见,骂他他也听不见。他现在就剩下一张嘴了。我是可怜他,村长父亲去世,请来的响器班子,响器敲得是那么响,戏唱得那么热闹,他愣是听不见。

为了父亲的耳朵,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中醫西医都看过,根本不起任何作用。我们也试图给他戴上助听器,哪怕他能听见一丝声音也行。可他的耳朵真的是聋实心了。没有一点缝隙。只好作罢。

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

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又說又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孙子拿着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这一次,父亲竟然听懂了,说,不用谢!

我们大家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胡蒙对的。

春天的时候,母亲病了。中风。事先没有一点征兆。一切都来得很突然。

从医院里出来时,母亲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她坐在轮椅上,经常为要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而我们却不知所云。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儿不会死,也好不了多快。她说你们都耽误了这长时间了,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去上班了。

听了父亲翻译过来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里怎么能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么。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题。

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去吧。我虽然耳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我能照看你娘的。你们也别担心,你母亲说不了,可耳朵灵,我呢,听不见,却还能说。以后你们打电话来,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

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椅旁,拨响了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然后挂了电话。

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像电影一样。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

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

老海棠树

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窗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莱,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莱一边说:“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

“不行。”

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說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所以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報纸上的头版新闻。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了“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和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懂事的孩子,最可怜

我小的时候,就是父母眼里懂事的孩子。我总是体谅他们的难处,很少向他们要求买学习用品之外的東西。

我记得我在初中的时候,看上了一款CD随身听。每次放假我都会在商店门口去看它几眼。因为它被锁在柜台里,我扒在那里看的话,热情的柜员走过来提议我试一下效果。

我已经试过一次了,当戴上耳机,按下播放键后,悦耳的音乐迅速在耳膜上倾泻下来,我整个人震撼地久久不能自已。当时我多么想把它拿走,抱着它躺在床上听个天翻地覆。可是我没有钱,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它,告诉店员我不喜欢,我再看看。店员只好把CD、耳机取下来,各自放回原位,眼神里满是鄙夷和不耐烦。

店员的情绪让我很尴尬。自那以后,每次我惦记它的时候,都会佯装在店门口等人,四处张望,漫不经心地瞟CD机两眼,来望梅止渴。

我当时那么想要得到它,但我从来没有跟爸妈讲过。因为那并不是一个上学的孩子的应该拥有的东西,而且价格略贵,身边也没有几个小伙伴有。甚至来说,爸妈都没听说过这种东西,我觉得我没有理由增加他们的负担。

但理智压制不住渴望,我做梦都想得到它。想凭零花钱买到它,基本不可能,那一阵我每天都过得很失落。

如果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跟爸爸讲,帮我实现这个愿望好不好。乖了那么多年,我可从来没有提过别的过分的要求。

可是没有讲就是没有讲,一个懂事的孩子总是这样过分的“善解人意”,不敢去索取既不名正言顺又非理所应当的东西。

后来我想到一个方法,攒压岁钱去买。以前的压岁钱都是我主动上交的,那一年我想拒为己有。大几百块钱揣在兜里,眼看就要开学了,我就可以奔着我的CD随身听而去了。可是,一个记性好的妈妈打破了我的所有计划。

我越来越发现董事的孩子其实活得很可怜。他们拥有了这个年龄不该有的稳重和踏实,却没有这个年纪该有的童真和童趣。

她提出了一个“替我保管”的方案,将我的所有“资产”没收了,把钱掏出来的时候,我的心在滴血。

那一刻,我想过,如果我撒着泼儿打死也不交,妈妈也会拿我没办法,顶多会感觉到有点失望而已。可是我做不出来,我乖乖地把带着体温的压岁钱掏出来,还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

我就是一直都这么省心。

还有一次接近“梦想”的机会,是在我表哥结婚的时候。

那一次,姑妈要我和表哥一起去接亲。去之前,妈妈一再交待,姑妈家条件不好,这次结婚花了不少钱,要是她给红包我,千万不要接。

果然,婚礼结束后,姑妈笑盈盈地递给我一个红包。我说不要,她就硬要塞给我。我扭着身子,就是不给她机会。

回来的时候,我发现跟我一行的小堂哥都收了红包,唯有我听话地真的没要,他们愉快地讨论着去哪潇洒,我却伤心地哭了!

那一次我感觉异常地难受。我离我的随身听越来越远了。那一刻,我都有点痛恨自己的懂事。

比如我,从小就会察言观色,擅长从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去分析大人的情绪。在合适的时间,永远都只做合适的事,压制自己的欲望,顺应大人的想法。

由于父母的三令五申,我从来没有在湖边玩过水,没有和小伙伴出去钓过龙虾,没有和弟弟争过好吃的,没有和同学比过吃穿。

懂事是一种毒,一旦形成了这个印象,它就会绑架你坚持下去。因为我很早就知道,一个熊孩子只要做一件暖心的事,就会让人交口称赞。而一个懂事的孩子做了一件出格的事,会让父母大失所望,前功尽弃。所以有时候必须顶着“懂事”的光环坚持到底,不断地忍让。

我发现懂事的背后是深深的自卑。感觉自己随时都有可能失去,不敢对抗,所以一直活得小心翼翼。

作为一个标准的懂事的孩子,我的这份早慧并没有让我感到骄傲。虽然从小收获了不少的称赞,但是我却丧失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有的放肆和任性。很多在童年该尝试的事情,现在已经补不回来了。

我越来越发现懂事的孩子其实活得很可怜。他们拥有了这个年龄不该有的稳重和踏实,却没有这个年纪该有的童真和童趣。

除了夸他懂事以外,請尝试给予他更多的温暖,给他一点任性的机会,让他有机会活出自己。

我把侄子叫过来,对他说,我明天就带你去体验一下玻璃栈道吧。作业嘛,回来再写!

他听完高兴地跳了起来。我在他的眼神里看到了明媚的光芒。

以上内容是小编关于父亲的电话永远打不通了和父亲的电话电影的分析和解答,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请在下面留言,我们将整理和分享给大家阅读。

标签:父亲的电话电影

标题:父亲的电话永远打不通了 父亲的电话电影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650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