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请母亲吃饭的文案 第一次请父母吃饭

国学综合

第一次请母亲吃饭的文案 第一次请父母吃饭

戒中山河围观:℉更新时间:06-06 21:37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第一次请父母吃饭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是第一次请母亲吃饭的文案和第一次请父母吃饭让你人生无疑。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正在路上!

第一次请母亲吃饭的文案 第一次请父母吃饭

1965年7月23日,那是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发薪水的日子。尽管和别人比起来,我的薪水很少,但对我和我的母亲来说,那几乎是一笔“巨款”了。它意味着我们可以不用再为一日三餐发愁,母亲也不用再拖着年老的身躯去帮别人洗衣服了。

二十年前,父亲欠下巨额债务后去世。为了替父亲还债,母亲卖掉了房子,又带着年幼的我四处帮人干活。尽管如此,我们依旧只能穿捡来的旧衣服,每天吃的只有几片面包和一点蔬菜汤,偶尔才会有几片火腿。我看过一张母亲年轻时的照片,上面的女人优雅漂亮。可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似乎总是一副愁苦苍老的样子。

好在艰难的日子终于熬了过去。我们逐渐还清了债务,我也一天天长大,并在一家面包房找到了一份工作。拿到薪水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和母亲买一套新衣服,并带母亲来到位于加州的金色阳光自助餐厅。这是全加州最豪华的自助餐厅。

餐厅里精美的食物简直让人应接不暇,我一一给母亲介绍。担心母亲劳累,我让母親在餐桌前坐下来,我去帮她取食物。这么多年和母亲相依为命,她喜欢什么口味,最爱吃什么食物,我都了如指掌。

很快,我取来了用生蔬菜搭配烤鸡肉、火腿、煮蛋、培根碎的沙拉,以及面包布丁、黄桃派、巧克力喷泉等甜品。记忆中,母亲对甜品有特别的嗜好,不喜欢肉类,对海鲜也过敏。记得有一次圣诞节,邻居送了一些海鲜给我们。母亲说自己不喜欢吃,统统都推到我面前。我简直不相信如此美味的食物会有人不喜欢,最后在我的逼迫下,母亲勉强吃了一点,但因此,害得母亲生了一场病。后来,每次再吃肉类和海鲜的时候,我就一边替母亲遗憾,一边独自享用。

吃光了一份沙拉后,母亲停了下来。“我们这次要吃个够!”我把巧克力往母亲面前推了推,“尝尝你最爱的巧克力,这里的更美味哦。”母亲吃了一口,又停了下来,她犹豫着问:“确实可以随便吃吗?”“是的,我们付过钱后,想吃多少就可以吃多少。”我笑着回答。母亲又接着问:“那我……我……可以自己去选一些吃的吗?”“当然可以。”我笑着摇了摇头,母亲真像个贪吃的孩子,大概嫌我取的甜品不够多吧!

然而,当母亲端着取来的食物过来时,我一下子惊呆了!满满的一盘子都是烤牛排、炸鸡腿、煎鱼等肉类,还有生蚝、龙虾、帝王蟹腿等海鮮。母亲似乎没有留意到我惊讶的表情,只是自顾自地坐下来大口吃着取来的食物,仿佛几十年都没吃过一样。

我猛得一惊:可不是吗?母亲确实有几十年没有吃过肉类和海鲜了。难道一直以来,母亲都是假装不喜欢吃肉类吗?而那次海鲜过敏事件很可能也是母亲在故意演戏?我不喜欢吃甜品,但对母亲来说,甜品却能及时补充体力和能量,能帮助她更有力气干活,所以母亲才对甜品情有独钟?

这一切问题的答案都随着母亲心满意足地吃完取来的食物而不言自明。原来我对母亲自以为是的了解都是在无私的母爱包裹下的假象。第一次请母亲吃饭,才真正了解了母亲的喜好。

风入松

风入松时,当是在中秋明月夜。只有这般美好,后世才将这三字放在一处,彼此泠泠。

松子落,一粒粒,不时落在茅屋顶上,幽人高卧,高髻萧疏,衣衫高古。有一枚月亮窥窗,窗外松林,清泉喧响,汩汩汩汩。这样的意境,比唐宋还要远一些。

这个人,不能是春秋的接舆,他狂了些;也不能是唱《击壤歌》的老者,他野了些。他一定要是山林里的嵇康,狂狷洒脱,林下风致。沐浴更衣,焚香净手后,他跪坐在月光里抚琴。曲名就叫《风入松》,风就听到了,轻轻地流过来。

流进松林的风,最好是秋季的风,轻而且清,在树隙间流动,就像拜访一些故人。松涛是大风带来的,大风是从树头上过的,不是入。入是鱼的姿态,风进入林子,就像鱼游进池塘。

风入松的好,到底是缘于风的好,还是松的好?

入松的黃袍老怪也是风,一阵黄风就把唐三藏掳走了。入松的白日鼠白胜,该是一阵白风,一包蒙汗药,让差人一阵子好睡。那个抱着绿绮琴的蜀僧,“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他当是一阵绿风,风里的钟声,今天我还能听得见。

也有风入竹的。入竹万竿斜,影子如板桥画,清绝可怜。只是惊得鸟曳一声惊叫,划过夜的穹顶,耸人听闻。这不好。也有风入枫树林的,白桦林的,白杨林的,杉树林的,山毛榉树林的,但都没松林好。松林的好,在于松香淡淡,在于松子落、敲打出来的寂静,在于有松鼠簌簌。寂静而有声响,寂寞却有生机。除此之外,還有松针,一地金黄的松针,走过的鸟兽,都可以留下足迹,这很美。

古琴版的《风入松》,就像是风与松的相谐。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听过唢呐版的,也好,也让人哀伤,但少了泠泠的“寒”,就像月光流过手臂的感觉。古琴版的《风入松》,却是让人心静,譬如坐在上古的林中,孤寂、心安、灵魂洁净,轻轻飞动。最后两个颤音,钟声杳杳,背影渐消。

“风入松”书店的接任总经理章雨芹说:“经营学术书店,我跟王炜其实是很好的搭档,我学管理出身,他骨子里浸透着文人的情怀,我们的组合,应该是无敌的。”他们的组合就是风与松的相谐。王炜离世多年了。他原是北大教授,1995年,他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办了这个以学术为主的书店,成为北大、清华、人大、首师大、外院等院校学子的心灵居所。“风入松”就是一片林子,而那些进来的人,就是那些清风。

在生前,王炜说:“写一本书,那是学术,发行十万、二十万,那是传播,我们这里有三万种书可供读书人自由挑选,这个影响会有多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无疑负有对社会进行良知渗透、人文引导的使命。”他觉得做传播的风,不如栽一片松林,让风自己来。来过松林的风,见过了许多洁净、自由的高哲,带着松香走了。这样的风多了,世界就会更好一些。

“风入松”书店关闭了,这没关系,你看,你我不都知道这事吗?就像那支古琴曲,余韵悠悠。风入松时,松针簌簌,松鼠簌簌,松影簌簌,松子落到茅屋上簌簌,幽人听到了,换了一下卧姿,也发出簌簌的声音,这些都是余韵悠悠的。

世上所有事物的结局,不外乎三种:戛然而止、渐渐消失和余韵悠悠。最好的是后一种。一个人若是能活成余韵悠悠,就是风入松的境界了。

耐烦

起初,我以为“耐烦”只属于我们豫东中原的,是方言乡语。奶奶喜欢菊花,喜欢田里的庄稼,喜欢喝粥,喜欢穿旧式的棉布斜襟的衣裳,喜欢我们这些孩子的热闹。可是,她不说喜欢,她总是笑眯眯的,一脸慈爱地说,我耐烦菊花,耐烦……

母亲也是这样说,我的那些亲戚邻居们都是这样说。

他们对喜欢的植物,可口的食物,欢喜的物什,喜欢的人事,说“耐烦什么什么,耐烦谁谁”。讲起不喜欢的,也要用耐烦,“不耐烦什么什么,不耐烦谁谁”。仿佛“耐烦”就与田里的庄稼泥土一样,是属于他们的质朴和亲厚。

而“喜欢”这个词对于我的乡人们来说,就有点书面化了,像城里人的词汇。若由我们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说出来,总觉得不妥当。有点矫情了,最重要的是也不真,不诚了。让人听着别扭,自己说着也疙疙瘩瘩地心虚。

还是耐烦好。那才是属于我们的乡间语言。

我也是这样说,对于自己的喜好,说耐烦。后来,虽然我離开了故乡,到外面读了书,但我讲自己喜欢什么的时候,依旧习惯说耐烦。

记得青春韶华,悄悄喜欢一个人,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信里用的是中意二字。而向身边的朋友说起那人,用的是耐烦。中意和耐烦,它们都有古意,而若是说出来,还是耐烦更为曲折婉约。也最能情辞达意,也不失含蓄微妙,正契合了那种悄然的情怀。

没想到,沈從文先生也说耐烦。看到一篇《听沈从文说话》的文章,讲到沈从文先生生前演讲的录音。沈先生说,一切都要经过训练……大家讲我有天生啊……绝对没有。我是相当蠢笨的一个人,我就是有耐烦,耐烦改……

沈从文先生,“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而当年他来北京时,甚至连标点符号都用不好。可是,他“有耐烦,耐烦改”。实在令人感佩动容。况我辈平平资质,更应多训练,有耐烦啊。

沈先生这里说的耐烦,有喜欢的意蕴,却不是喜欢的意思。而是有耐心,有耐性,不怕麻烦。

有耐烦。沈先生说得好。不仅是写文章如此,人活着,还真得有耐烦之心。沈先生后来从文学写作转到了文物研究,那时他在历史博物馆工作,工作很机械,可是他的心不机械。他有耐烦,饶有兴味地关注,从而又有了文学之外的成就,完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

听沈先生的话,有耐烦,拿起久置的词典查起来。原来耐烦有三种解释:耐心,不怕麻烦;能忍耐,不急躁;忍受烦闷。这三种解释都好,都让人喜欢。可我依然觉得老家的方言乡语的意思更为美妙。

耐烦的烦,一目了然,是麻烦,烦恼。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世上哪有那么多的赏心悦目呢。怎么办呢?还是我们乡下人的办法好,耐烦啊!喜欢多了,烦恼可不就少了嘛。

看过一句话,说是人要是有独处的能力,阅读的能力,那真是赚多了。我想,人若是拥有耐烦的能力,岂不是赚得更多吗?

以上内容是小编关于第一次请母亲吃饭的文案和第一次请父母吃饭的分析和解答,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请在下面留言,我们将整理和分享给大家阅读。

标签:第一次请父母吃饭

标题:第一次请母亲吃饭的文案 第一次请父母吃饭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650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