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月亮 最后一个月亮地聂学剑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最后一个月亮地聂学剑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是最后的月亮和最后一个月亮地聂学剑让你人生无疑。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正在路上!
看月亮,最好的地方是在乡下。夜静下来,月光像是一层薄薄的小雪,给原野披上轻纱,我们叫它“月亮地”。人家的房屋,零星的草垛,偶尔的犬吠,望一眼天上的月亮,你仿佛听到树木万物均匀的呼吸,它们刚刚进入梦乡,稍有惊忧,就会弄醒它们。
一年有多少个月亮地?这个没法去数。月有阴晴圆缺。勿庸置疑的是,春夏秋冬的轮回里,各个时节月亮地各有特色。最美的当属冬天的月亮地。天早早地黑了,月亮挂在天上,或一弯新钩,或一轮银盘;高远,清冷,似乎更加晶莹剔透。天寒地冻,万赖俱寂,这个时候的月亮地更加空旷。它就那么皓白纯洁着,朦胧着,安静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美,是大美。
小时候,最难忘的是过年。父母在厨房里忙碌着,一进入腊月,月亮也显得特别引人注目。那是因为,每每这个时节,总是激动得睡不着。我们索性起床,披上棉衣推开窗户看月亮。院子里的树影斑驳,月光沐浴着它们光秃秃的身子,仿佛早早地为它们裹上银装。母亲一脚踏进堂屋,看我们在各自的厢房里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宽容地笑着,放下手里的家什,也会踩着门槛,转过身去,有时会踏出门口一步,捶着酸痛的腰,乐呵呵地和我们一起仰望月亮,若有所思地感慨说:“这是最后一个月亮地了。”
我们姊弟几个马上警觉起来,异口同声地反对:“娘,你说错了,怎么会是最后一个月亮地呢?多不吉利——”入了腊月,乡下大人数落孩子最多的就是信口开河,孩子往往说出一些不吉利的话。而今,我们一下子抓住母亲的把柄。我刚读小学二三年级的时节,最喜欢咬文嚼字地显摆,煞有介事地纠正说:“应该是今年最后的一个月亮地吧!”母亲笑了,没有回答,她轻轻地为我掖好被角,我看见母亲的银发散乱在耳畔,月光从窗棂的格格间照进来,母亲不经意地叹了一口气。后来,我常常想起这一幕,才明白原来母亲是在感慨,这是一年里最后一轮月圆了。时光易逝催人老啊!
后来,每当腊月,母亲总会在忙碌到深夜,抬头望月时不经意地有这句感慨。我再也没有自作聪明地纠正过。恍然间,又想起那个问题:一年间有多少个月亮地?包括春夏秋冬,我又真正多少次留意过天上那轮或圆或缺的月亮呢?父母终日忙碌,于他们来说,能感知岁月逼人,而又恋恋不舍的方式,无非就是在这迎年、办年的夜晚,抬头仰望那一轮明月了。
父母都是在腊月去世的。据说,老人最熬不过的是严冬。母亲去世那年,正赶上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母亲一直挂念着外面的雪下得厚不厚,会不会压断院里树的枝头。下雪,是一年里难得一见的景致,此外的现实意义是下场大雪,明年的小麦收成就有了保障。后半夜时分,二姐开门,发现雪停了,月亮出来了。专门陪护母亲的三姐妹都没有睡着,她们从各自的小家回到娘身边,有叙不完的话。母亲躺在床上,让女儿们扶她坐起片刻,望向窗外,她看到一片洁白的世界: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天上挂着一轮月亮。腊月的中下旬日子,月亮在后半夜悬在天上,显得那么奇妙,那么温暖。母亲又情不自禁地感慨说,这是最后一个月亮地了。
那个夜晚,母亲在童话般的雪景和月光里静静地走了。感谢月亮,它陪伴母亲,给她生命里最后一个月亮地。母亲不识字,但她也一定多愁善感。粗砺的生活,只给她在辛劳之余仰望月亮的浪漫,只有此刻,她才心生感慨,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每逢腊月,我都会莫名地关注起月亮来。总在心里感慨,这是今年的最后一个月亮地了。后来,我才明白,原来,那是我又在想娘了。我是以这种方式,下意识地怀念母亲。父母作为普通人,按照世俗的规矩,祭奠周期只有三个周年。据说,之所以做三个周年的纪念,是为了回报父母对儿女到三岁之前的养育之恩。懵懂无知的幼儿成长到三歲,生活才能勉强自理。此前的三年间,他们常常闹夜、发烧,吃喝拉撒睡折磨得父母夜不能寐,被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无微不至地照料着。因为父母最辛苦的这三年,我们且回敬他们三个周年吧。
而伟人常常会一直被纪念。他们逝世的祭日,他们的诞辰,都被世人争相记录在案。母亲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伟人。我要以珍重每年腊月的最后一个月亮地这种方式,一直一直地怀念母亲。如果娘在地下有知,听我读这篇写给她的文章,一定会在月光下,会心地笑了吧。
每年,都有一个最后。而一生,只有一个最后。珍惜每次的最后,这辈子也只有几十个最后而已。人生不过百年,每一年只有十二次月缺月圆啊。用心呵护好每年、每月的“最后”一个月亮地吧。娘,你在天堂还好吗?
爱是一个顶针格
傍晚,家里的热水器突然坏了,我只好用电水壶烧了开水,简单地冲洗过后,准备上床休息。睡前,我嘱咐正在玩电脑的儿子,要记得睡前烧壶热水洗漱,免得冰坏了身子。儿子抬头看了看我,笑着回应一句“知道了”,而后继续玩他自己的网络游戏。
夜半醒来,只见书房内的灯依旧亮着,儿子显然还没睡。我忙从床上爬起,轻手轻脚走进厨房,打算帮他去烧热水。但响声还是惊扰了儿子,他走到我身边,一脸讪笑地责怪我:“妈也真是的,我会自己烧水!我都二十多歲的人了,你怎么还处处拿我当个小孩子?”我扬手摸了摸儿子的额头,爱怜地说道:“你的确是长大了,用不了几年,身边就会多个女孩来陪你!所以啊,妈便再没时间疼你啦!”
儿子不再言语,静静地将电水壶的开关按下,然后搂过我的肩,直至将我送回卧房。过了一会儿,儿子开始轻声洗漱,而后回房就寝……
一抹轻柔的月光透过窗纱,温暖地泻在我的床头,我却再难入睡,眼前忽然闪过二十多年前我出嫁时的一个镜头。
那是一个初夏的傍晚,也是我远嫁他市的前一个晚上。向来崇尚“饭后百步走”的父亲却不再出去散步,而是几次踱进我的卧房,一会儿摸摸家里陪送我的几套被褥是否柔软,一会儿又看看我要带走的几个包裹是否捆得结实。他最后一次进来大概是在晚上八点半,当时的他拿着一个红布包,里面放了一套旧图书,是他平日里最喜爱的甲戌本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共四本。父亲叮嘱我:“丫头,爸没啥值钱的东西送你,又知你平日里喜欢写点东西,但愿这套书能帮得到你!”父亲说完,便了却一桩心事般缓缓地离去了,此后再也没有走进我的卧室……
那天夜里,我是陪着母亲一起入睡的。临睡前,我忍不住将父亲的怪异举动说给母亲听,母亲静静地注视着我,过了好一会儿才告诉我父亲这样做的原因。父亲当了一辈子的小学老师,在家里的几个孩子中,他最在意我,也最了解我的秉性。他知我性格随和,喜欢安静,极少与周围的人发生冲突,然而这也是他最为牵挂的地方,他唯恐我的婚姻生活出现不如意,更担心出嫁后的我即便受了委屈也不晓得告诉家人,只会自己默默承受。所以思来想去,便将自己钟爱的一套图书赠我,只为时刻给我做个伴。
临了,母亲还幽幽地嘀咕了一句:“嫁出去的女儿便如泼出去的水,此后的我们,便再不能如在家时一样疼你啦……”说完,她便将头扭向一边,再也不肯说话,佯装睡去。我的泪便止不住地落了一枕。
时光流转中,我的儿子也已长到我当年出嫁的年龄。每个寒暑假,当在外地读书的儿子蹦跳着回到我身边的时候,我都会格外珍惜与他相伴的每个日子,我便尽我所爱,如他是婴儿一样时刻宠溺着他,一如当年的父母默默宠我。
蓦然想起作家三毛写过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她从不肯委屈我一秒》,里面用通俗的文字,详细记录了她母亲拖着重物踟蹰前行而不肯让她帮忙的细节,读来感人至深。终于晓得,爱是一个顶针格,天下为人父母者,但凡有儿女在侧,爱的脚步便永远不会停歇。
母亲的爱最特别
看到一个短视频,一位母亲用针线和各种彩色的布头亲手给孩子缝制了一本早教书。这本早教书制作精美,色彩搭配合理,内容丰富,秒杀市面上大部分的早教书,引来众多网友阵阵惊叹和羡慕的声音。在赞叹这位母亲心灵手巧的同时,我突然想,这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呀,“母亲出品”的东西不一直都是如此特别吗?
小时候的一年夏天,我即将开启小学生涯,母亲忙前忙后地帮我准备各种文具。最后只差书包时,母亲皱起了眉头,她不满意集市上賣的书包,觉得材料太硬,而且不透气。我很怕热,经常出汗,母亲觉得背上这样的书包,会让我更加难受。最后,母亲决定亲手给我做一个书包。她从裁缝店找来各种各样的碎布头,把它们裁剪成同样大小的菱形方块,再一块块地拼接起来,然后在书包的四周缝上荷叶边。这样,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就做好了。这个特别的书包让我赢得了很多同学羡慕的目光,我每天背着它上学,神气极了。
还有一次,学校要举办踢毽子比赛,同学们都在学校门口的文具店里买来毽子练习踢毽子。我也买了一个,但感觉轻飘飘的,总是无法连续踢下去。母亲接过毽子踢了几下,摇摇头说:“这毽子不行。妈给你做一个,保准比这个好。”说做就做,母亲抓住后院里的一只大公鸡,从它的尾巴上揪下最长最漂亮的几根羽毛,然后找来一枚铜钱,用碎布缝制起来,并在最上面固定了一根短短的吸管,最后把羽毛插在吸管里,就大功告成了。母亲做的这个毽子不仅漂亮,踢起来还特别方便,我一口气能踢好几十下。有了这个神奇的毽子,在那次踢毽子比赛中,我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直到现在,母亲家里的墙上还贴着那次比赛赢得的奖状呢。
当然,“母亲出品”也有让我出丑的时候。读中学时,有一次体检测量体重时,老师要求我们全部脱下鞋子。轮到我时,我磨蹭了半天才脱下。果然,一脱鞋子,同学们都大笑起来。那段时间我的脚趾总是痒,母亲觉得是我穿的袜子不透气的原因,就动手给我做了一双袜子,把大拇指和其他脚趾分开了。那时候还不流行“五指袜”,这个奇怪的又有点丑陋的袜子自然引来了同学们的嘲笑。当时我尴尬极了,恨不得立刻把袜子从脚上扯下来。回家后,我还气呼呼地向母亲“兴师问罪”,母亲看了我一眼说:“丑是丑了点,但你说你的脚趾还痒不痒了?”这一下倒把我问住了,因为我的脚趾还真的不痒了呢。
直到现在,母亲仍会给我弄出一些很特别的东西来。前段时间,我无意中跟母亲抱怨买的车罩不禁用,几天后,母亲就送来了一个“新车罩”:用几块旧床单拼接成的车罩。母亲还热情地帮我盖在车上,远远看去,我的车就像混在西装革履的人群中的小乞丐一样。
但这次我并没有觉得尴尬,反而颇为自豪。因为我早就明白了,不管是好看的,还是不那么好看的,“母亲出品”的东西都是母亲对子女的一份深切的爱。因为倾注了爱心,这件东西才会显得很特别,而且很实用;因为与众不同,才更值得我们珍惜。
以上内容是小编关于最后的月亮和最后一个月亮地聂学剑的分析和解答,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请在下面留言,我们将整理和分享给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