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理的典型案例 情和理的定义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情和理的定义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是情与理的典型案例和情和理的定义让你人生无疑。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正在路上!
古时候,某县城里住着兄弟二人,家中富有,但早已分家另过。后来,弟弟去世了,没有留下子嗣,哥哥有两个儿子,就想把二儿子过继给弟弟家做子嗣。可是,这个二儿子不争气,每天游手好闲,只知吃喝玩乐,还经常顶撞婶婶,婶婶很生气,就想在同族亲人里另选一个孩子为嗣,但哥哥不同意,于是就闹到了公堂上。县令帮他们调解了好几回,但无法说服任何一方,他们之间的争讼几年内无法了断。
几年后,有一个叫李铁桥的人出任县令,婶婶便又来告状,李铁桥接了状子后,仔细研究了一下案情,又向几名老吏了解了情况,并向街坊四邻了解了情况,认为婶婶提出的要求合乎情理,但如果依照法律判案,就只能判哥哥那一頭胜诉。怎么办呢?他思前想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来。
这一天,李铁桥把原告、被告都召集到堂上,他先问兄长:“你弟弟真的没儿子吗?”兄长回答:“是。”他又问:“那你有几个儿子?”兄长回答:“我有两个儿子,所以应该让一个儿子过继到弟弟家做嗣子。”李铁桥说:“如此说来,兄长的想法有道理,那弟媳又为什么要打官司呢?”弟媳说:“法律要定严法,但礼义要讲人情。兄长要将他的二儿子过继给我,法律上当然能成立;但我要立自己喜欢的人为嗣,情理上完全说得通。何况他的二儿子终日游荡无所事事,还多次对我唐突顶撞,这样的人,我将来能依靠他养老吗?”李铁桥听弟媳讲完,故意沉下脸说:“我现在来到公堂,只能按法律行事,怎能顺从你的这些说法呢?”于是便下令结案,把哥哥的二儿子叫到前面来,指着弟媳说:“你父亲已具结让你到叔叔家为嗣,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婶婶就是你的母亲了,你马上在堂上下跪拜母亲,以正名声!”二儿子便立即在堂上向婶婶行跪拜大礼。弟媳却开始放声大哭,说:“这好比判我死刑啊!我不如现在就死去!”李铁桥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弟媳哭着说:“我刚才已和大人说了,为什么还要强迫我同意立他为嗣呢?”李铁桥回答说:“你说他言语对你多有冒犯,那你举些例子来给我听。”弟媳便一五一十地把二儿子的恶劣品行都说了,李铁桥听罢,回头对哥哥说:“现在,既然你二儿子已向你弟媳行过了跪拜大礼,他们的母子关系就成立了,我朝法律规定,凡是父母举报儿子狂悖顶撞的,儿子就要被处死。来人啊!将这个狂徒拉下去乱棒打死!”左右立即上来几个人,抓住二儿子就往外拉,二儿子吓得号啕大哭,不停地喊救命;哥哥也大放悲声,不住地给李铁桥磕头,请求他高抬贵手。李铁桥说:“我是个执法的官员,怎么能枉法行事?”哥哥依然不住地磕头说:“请大人饶过他吧!关于立他为嗣一事,就照他婶婶的想法办吧,我们不强求了,只要能保住我儿的命即可!”李铁这才令左右松开二儿子,一场久拖不决的官司就这样审结了。
这个案子之所以难以处理,是因为它陷入了“情与理”的困境,如果按“情”来判,则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如果依“理”来判,则伤害了当事人(婶婶)的实体正义。李铁桥用智慧解决了这个难题,既照顾了“情”,又维护了“理”,实在是高明的判案。
镜之“四德”
《庄子·内篇·应帝王》记载:“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其意是说,修养高尚的明哲之人,心境像一面镜子,对于外物,来的时候就接应,走的时候不挽留,不会刻意拒绝,也不会有意相迎。应合事物本身从不有所隐藏,所以能够反映外物而又不因此损心劳神。按照庄子的观点,镜有“四德”。
不藏。“应而不藏”,不管任何物体放在镜子面前,都能映照得出;“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当物体移开后,则镜无余影。不把过去的事情,不把虚妄的物色相藏在内心。不为物所役,不为色所迷,淡然处世,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凡事拿得起,放得下,就像那个广为流传的老和尚背女子过河的故事,过了河就放下了,心无杂念。
不媚。“与圣人居而不喜,与凡夫居而不忧。”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来照,镜子不会因而高兴;庶民百姓、引车卖浆者来照,镜子亦不会厌弃。为人处世,不谄媚权贵,不欺凌庶民。平等待人,不做势利小人。低头做事,抬头做人。不因贫困而摧眉折腰,不因腾达而腆肚挺腰,不因求功利而点头哈腰,保持一身正气,做一个正直的人。
不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红花来照,能映其红;绿叶来照,能映其绿。而镜子不会随其红而染红,随其绿而变绿。做人也要心有定力,“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被外界的环境所羁绊,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一生清白,一尘不染。
不移。镜子映人、映物、映水、映火,而本身玻璃本质不变,即“体不动而用常显,用常显而体不动”。镜子可以照奔腾之流水而身不动,可以照燃烧之烈火而镜不燃。干事创业,选定了目标,要做到“安专迷”,不被外物干扰,不能半途而废,坚定信念,矢志不移,不畏浮云遮望眼,踏平坎坷成大道。
镜之“四德”,善莫大焉。以镜为“镜”,受益终身。
缰绳和花瓶
有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家做客。老舍看到齐白石卧室里挂的《放牛图》后暗暗称奇,画名虽为“放牛”,但图中一没有“牧童”,二没有“黄牛”,画作上只绘制了一个放着缰绳的长凳,凳子上方是相映成趣的一簇绿叶红花。这幅没有牛,也没有牧童的画,给人留下了足够想象的空间:长凳上只放着一根缰绳,或是牧童太贪玩了,或是牛挣脱了缰绳,牧童找牛去了。
这就是齐白石的高超之处,用写意的手法将牧童和牛呈现在画作之外,又能让人看出这是在放牛。此画不愧为一幅神来之作。
齐白石见老舍一言不发地欣赏着《放牛图》,心想着这老舍肯定是看懂这幅《放牛图》了,他也就默默地等待着老舍的夸赞。没想到,老舍不但没有夸他,还给他出了一道难题。
老舍说:“您画的《放牛图》,不见牧童和牛,却留下了缰绳做尾巴,让人看出了其中端倪。现在,我想请您作画一幅《美人图》,同样,画面上不能有美人出境。但这一次要加大点难度,画面里不能有美女的发丝出现。没了这个尾巴,看您如何教人看出这是一幅《美人图》?”
老舍的“考题”着实有点难。细数历朝历代的美人,都只有名,而没有留下真实的照片。几乎所有的美人图都是“闭月羞花”之类,都重在形的刻画。当下,老舍这么一逼,真让齐白石为难:历史上还真的不曾有不见美人而称作《美人图》的画作。没有成品可以借鉴,又要画出符合条件的《美人图》来,不难才怪呢?
齐白石心里没底,只好连连推辞,说现在画不了。可老舍却不依不饶:“《放牛图》讲究的是意境,用缰绳来写意。不能用发丝来代替美人,您就不能想想其他的吗?只要再想一想,画一幅有美却不见美的《美人图》出来,于您而言,绝非难事。”
老舍的话都说这个份上了,齐白再推辞就不太好了。于是,画案前,齐白石提笔凝思。忽地,饱蘸浓墨的画笔如走蛇般在画纸上左右摆动起来。老舍在一旁慢慢地就看呆了,只是一个劲儿地夸着:“好,好,好!”齐白石书上“美人图”三个字的点睛之笔后,画面真的“活”了起来。
这幅《美人图》的整个画面是一只插着红樱的花瓶,这个花瓶形似美女的纤腰,袅娜多姿,媚态百出,令人浮想联翩。颜色艳丽的红樱楚楚動人,宛如美人妖艳的面庞。“媚”与“艳”相叠加,仿佛就是美女的化身,一个活脱脱的绝世佳人。虽然没有美人出镜,但是花瓶和红樱不仅让人联想起美人妖娆的身段,更能想到美人插花时素手纤纤的模样。
这幅《美人图》完全画到了老舍的心坎里,他是一点毛病也挑不出来。
齐白石构思奇妙,含蓄独特,以小见大,以虚衬实的画法令人叫绝。他以缰绳喻放牛,以花瓶喻美人?,既是艺术,又是文学,更是人生。放牛图无牛,美人图无美人,这就是画画的至高境界,意境幽远,意味深长。这亦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以上内容是小编关于情与理的典型案例和情和理的定义的分析和解答,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请在下面留言,我们将整理和分享给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