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导师的模板 给导师建议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给导师建议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是给导师的模板和给导师建议让你人生无疑。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正在路上!
1984年夏季的一天,在德国柏林一家餐馆里,一位教授与几个博士毕业生举行一场告别宴会。宴会的气氛相当不错,博士毕业生们轮番向导师敬酒。教授很高兴,面对即将离别的学生们,他打开了话匣子。
“大家想不想听我讲个有趣的故事?”教授笑眯眯地问。
“当然想听。我们当它是您讲的最后一课。”
“那好,我开始讲了。”教授喝了一口葡萄酒,“这个故事在德国高等院校里流传了很久,非常有意思。”接着,他兴致勃勃地讲述起来。
故事大意是说,有群人在一个足球场边准备了食物和饮料,然后向场内扔了一根针,再要求不同的人来寻找这根针。最先上场找针的是个英国人。他弯着腰,低着头,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找来找去,结果一无所获,便很绅士地表示自己无法完成任务,只得遗憾退出。第二个上场的是法国人。他环顾了一下足球场,象征性地转了两圈儿,摇摇头,心想:“这个任务根本不可能完成。”便走到场边,吃饱喝足后拍拍屁股“潇洒”地走了。第三个上场的是德國人。他没有马上找针,而是先咨询游戏的组织者:“我可以使用工具吗?”得到肯定答复后,德国人拿来一根手杖,在足球场上开始画格子,每个格子一米见方,他干累了就到场边吃点东西,喝点水。直到把整个球场画满格子后,德国人逐个格子仔细搜索,终于成功找到了那根针。
教授讲完后,说:“瞧,英国人做事永远那么保守,法国人则散漫,而我们德国人不同,我们研究工具论,讲求严谨,所以总能取得成功。”
在座的博士们都认真倾听着。其中有个中国人,当时就觉得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性,便一直牢记在心。回国后,他任教于清华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业设计系”。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这位中国博士开始反思自己导师所讲的这个故事。他觉得,德国人所使用的方法,其实就是“试错法”,虽然最终可以获得成功,但是否显得太过笨拙了?难道没有其他更好方法找针吗?
三年后,中国博士再次到德国进行学术交流。这一回,他宴请了自己的导师,再次谈到当年的那个找针游戏。他说:“老师,我告诉您,第四个上场的如果是中国人,也会跟德国人一样,首先提出问题,但是,我们提的问题跟你们不一样。我们中国人会问:谁扔的针?他是大个子还是小个子?他站在哪个点扔的针?他向哪个方向扔的针?他用多大力度扔的针?当我们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再去找那根针,就轻而易举了。”
教授听后,好半天没有作声,最后,他不得不佩服地点着头,说:“嗯,你们中国学生很会思辨。”
这个中国博士,名叫柳冠中。他出生于1943年,是我国最为著名的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和理论家、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他的教学、学术和设计实践活动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工业设计专业的精英和骨干。他的“生活方式说”“共生美学观”“事理学”等理论方法,在国内乃至国际设计界都具有导向性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曾经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柳冠中与自己导师的这个小故事是这句话很好的注脚。给导师一个新答案,他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善学善思的感性兼具知性的柳冠中。
爱情“微动作”
早些年,看美剧《别对我说谎》时,就了解到人的微表情、微动作会彰显内心的真实意图,刑侦专家便可据此推测人们是否作恶。事实上,人的微动作不但会出卖他们的“恶”,也能透露他们的“爱”。
朋友小琼和她丈夫王先生被称为模范夫妻,恩爱非常,但我从未亲眼目睹,直到我去南宁拜访小琼。本以为被封为模范夫妻的俩人,定有许多共同语言,常把甜言蜜语挂在嘴边。其实不然,王先生很沉默,两人的交流并不多。直到在饭桌上,大家都吃得差不多时,王先生的表情有了微妙的变化。他只朝小琼看了一眼,小琼立刻意会,转身从冰箱里拿出一碗冰玉米粥,王先生的脸上便有了笑意。小瓊一边看着王先生津津有味地吃冰粥,一边轻抚他微微凸起的肚子,柔声细语:“哟,吃这么多呢!”王先生回看她一眼,笑意更浓了。
一转身,一抚摸,一抹笑意盈盈,我想,这就是爱情的“微动作”吧!爱情不动声色,爱意盈满一屋。
不由得想起七年前,我去登泰山,快到南天门时,看到一对年近五十的夫妇正在下山,边走边看。最让我动容的是,男人始终紧紧牵着女人的手,不是手挽手,是十指紧扣。这种亲密无间的微动作,在中年夫妻的身上实在少见。我盯着他们的背影,举起相机,将爱定格成永恒。
有时候,爱情的微动作不一定是两人的肢体接触,但依然叫人难忘。
曾在书上看过一个故事,故事里的妻子不太爱吃辣,但丈夫无辣不欢。于是,妻子时常在饭桌上放一杯水,夹菜时,先把菜放水里泡一下再吃。虽然很多人对此提出了各种解决方式,但妻子在饭桌上的轻微举动,还是在我心里美成了一幅爱情的画卷。
也有类似的真事,同事嘉美的丈夫每天晚上,都会把嘉美第二天要穿的鞋子放在沙发的左侧,理由是,嘉美喜欢坐在沙发的左侧穿鞋子。丈夫希望冒失慌张的嘉美,能第一时间拿到鞋子,不耽误出门的时间。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部门里都流传着一句佳话:有一种爱情,叫做把鞋子放在沙发的左侧。透过这细微的动作,可以想象出嘉美的丈夫对她的无微不至,那是烟火日子里让人艳羡的长情。
也有时候,一个眼神就能造就一个动人的瞬间。前段时间,我去探望老同学雪怡,她怀孕六个月了,身体微微发胖,眼里泛着柔光。她丈夫得知我与雪怡许久不见,有一肚子话要聊,便放下茶点,知趣地退回书房去了。他对雪怡说:“有事喊我。”我不禁发笑,能有什么事呀!
在我和雪怡畅谈的过程中,雪怡没有喊过她丈夫一次,但她丈夫却出来了好几次。每次,他都用关切、布满爱意的眼神望向雪怡,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雪怡也朝他微笑。看了一眼后,他便又退回书房。这大概就是爱情最动人的微表情吧!
世上有千千万万种爱情,千千万万个爱情微动作,它们比甜言蜜语内敛,比轰轰烈烈要平静,却是一股有力量的柔情,一种穿透岁月的坚定,一份不离不弃的守候。
母老成仆
作为一个典型的农村妇人,母亲一生坎坷,共生育了六个子女。在她还不到五十岁时,我的父亲就因病辞世。那时,仿佛世间所有的悲凉都袭向了母亲单薄的身体。母亲凄凄哀哀了好几年。其间,做什么事都不上心,对什么人甚至是我们也漠不关心。我不止一次听到我妻及其妯娌埋怨之言。我也无法理解母亲的行为。
二十多年一晃而过,如今,母亲已七十有余!但无论我们怎么劝说,她还是坚持单火独灶地守着那间老屋。其时,面对一头花白的头发、一脸堆叠的皱纹的她,我们所有的成见早已丢尽!而就在这时,才突然发现,母亲似乎脱胎换骨,让我们惊讶得无所适从。
那是前几年,国家实施二胎政策,我和妻都想着为家再添一丁,可苦于二人忙于工作无人带小孩而犹豫不决,又情知母亲上了年岁也断不愿意。哪知,有一天我和母亲单独在一起时,她竟悄悄跟我说:“你们就一个小孩,太孤单了,再生一个吧,热闹点。”她看了我一眼,接着说,“我来带,我身体这几年还行。”晚上,我把这话说给妻听,妻露出了和我当时一样不可置信的表情。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一直疏于劳作的母亲忙碌了起来。哥哥弟弟是农民,也一直生活在老家,常常为了做一些零散活而早出晚归。一天,嫂子跟大家说:“今年怪了。以前都是我们天黑回来,再做饭一家人吃。现在一回来,老人家就把我们的饭给做好了。”弟媳妇也紧跟着道:“我家也是,老人家常在我们不在时,把我家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然后,大家就突然想起了什么,沉默了——一屋子人,只听母亲在院子里带着的刚上幼儿园的小侄女的笑声。
有一回,妹妹回来,大家聊着美食。妹妹说,她很久没吃到可口的板果(家乡的一种用红薯粉及各种材料蒸的点心)了,她婆婆做不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二天的早餐桌上,板果就出现在了我们大大小小十几人眼前。看着一碗碗已盛好的晶莹剔透、汤汁溢香的板果,看着双眼充满血丝而又笑盈盈的母亲,我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母亲一个人做这么多板果,该是几点钟起的床呀?
荒芜几年的菜园也被母亲重新收拾了起来,一年四季绿意葱茏。我们常年不仅可以吃到时鲜的农家菜蔬,而且母亲常会变戏法似的为我们拿出腌辣椒、泡菜、豆瓣酱等可口的小菜,令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美好。
去年,母亲破天荒地把我们所有兄弟姐妹家叫到她住的那栋老房子过年。除夕那天,母亲一人杀鸡、剖鱼、包饺子,然后是下到烟雾缭绕的厨房窸窸窣窣地忙得手脚不停。我们看着她那羸弱的身影,都想上去帮忙,但都被挡了回来:“你们平时就够辛苦的了,今天你们什么都不用干,都给我看电视去。厨房里我一人就够了。”年夜饭上,满满当当一大桌子菜,十几人围了一个整圈。我们喝酒行拳,品茗谈笑,而母亲却总是站在我们身边,身系着围裙,时时为我们小孩添菜、为我们续茶。我们也几次叫她坐在大家中间,她都说:“站着好嘞,站着好嘞。”然后用袖套擦擦眼角,“家里难得这么热闹,看着你们,我高兴呢。”突然之间,我脑中闪出这样一帧电影镜头:主人一家拥桌而坐,幾个妇人侍立一旁,随时伺候——曾几何时,在母亲身边,我们竟不自觉地有了主人的优渥,而七十多岁的老母,却成了我们的佣仆!
泪,一下子夺眶而出……
母老成仆,这是子女的大不孝!但我又知道,母亲乐于此。“这么个岁数,不知啥时就被收走了呢。”在和别人说这话时,母亲眼里是敞亮的。悠悠岁月里,母亲是想留给我们更多呀!
以上内容是小编关于给导师的模板和给导师建议的分析和解答,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请在下面留言,我们将整理和分享给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