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视镜里的牵挂举例 后视镜里的牵挂主题思想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后视镜里的牵挂主题思想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是后视镜里的牵挂举例和后视镜里的牵挂主题思想让你人生无疑。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正在路上!
“买什么车呢?”在一挂鞭炮噼哩叭啦响过之后,母亲喃喃地说。我这才发现,母亲在我新车前,眼里除了欣悦,还有一丝嗔怪,一丝担忧。
我没有在意。在这提新车的第一天,在乡下老家亲邻好友的啧啧夸赞声中,我是又兴奋又得意,哪在意母亲的唠叨呢?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用近一年的工资买了辆摩托车,母亲也是这样责怨我的。我知道,那时的她是担心我们乱花钱,不知当家过日子。母亲一直勤俭持家,花这么多钱买这两轮的铁骑,老人家肯定是心疼了。
亲友为我的新车庆贺燃放的鞭炮纸屑满满地铺了一地,红艳艳的,像是盛放的杜鹃花。我搂着愣愣站在原地的母亲的肩膀,笑嘻嘻地说:妈,咱现在不缺钱呢。母亲轻轻地叹了口气,那声音低得似乎只有她自己才能听得到。
自从有了车,生活变得五彩缤纷起来。一到休息日,我便带着一家,走亲访友、畅游四周的风景名胜。今天这个村,明天那个省,车轱辘不停地旋转。我手握方向盘,尽情享受着轿车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母亲仍寡居在那个被我叫作老家的乡下。父亲二十多年前就已离世了,我们兄弟都想把她接到自己的小家里来住,但她却总是固执地拒绝。如今,她已七十多岁了,每天不是去那块一直不愿抛弃的菜园,就是坐在大门口一把竹椅上,静静地看人来人往。
“车开慢点哈。”每次我去看望母亲,启动车准备离开时,母亲总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嘱咐。声音沉沉,如村口那棵樟树繁茂的绿叶浓郁成一团。
而每当我离开老家到达目的地时,极少主动联系的母亲总会及时地打来电话。“妈,什么事?”第一次接听到她这样的电话,我内心是疑惑的。“没事,我就是问问你到了没有。”“刚到。”我随口回答着。“哦。”母亲那头应了一声就挂了。我摇摇头,独自笑了笑:老人呀,这不是多余的么?
而有一次,让我感到了深深的不安。那天在老家和几个亲友玩,快凌晨了,我才在雾重星稀中开车返回。到了家,正准备安寝,一阵手机铃声突兀响起,在万籁俱寂的浓黑夜色中分外惊心。我直接按了接通鍵。“到家了?”原来是母亲。“妈,还没睡?怎么了?”我心扑扑跳。“没事,就是问一声。”然后就是嘟嘟的忙音。我手拿着手机,兀自呆呆地立在原地:母亲这么晚还没睡?她怎么知道我刚回来?她是不是一直在等着我平安到家的消息?那一晚,我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
一次,和母亲隔壁的沈婆婆聊天,老人告诉我:“每次你回来你妈妈都要守到你回去。看到你开车回家,就开始一直看手机。几次按下你的号码,几次又挂断。她说,按早了,怕你在开车受打扰。可看她那紧张的样子,又忍受不了那么晚。下次,你们到家了,就主动给她打个电话吧,免得她担心得像个小孩。”听了,我静默无语。一阵巨大的温暖和愧疚如海潮一样涌上心头,一波又一波,撞击着我的胸膛。
“买什么车呢?”这时,我才真正了解这句话背后一位母亲特有的心境。
儿行千里母担忧。车程再长,也长不过母亲那头沉沉的牵挂。我忽然想起每次离开老家时车后视镜里母亲的身影:瘦弱、单薄,一头苍苍白发稀疏零乱,布满血丝的双眼里满是秋风一样的焦虑与不安……
好婚姻小火慢熬
幾年前的一个午后,我与几个大姐在一家茶吧喝茶聊天。当谈起自己的婚姻生活时,一位大姐形容婚姻说,其实婚姻是一锅粥,需要小火慢熬。要知道,世上最好的粥,都是小火慢熬出来的,而婚姻的幸福,恰是一年又一年守出来的,只有当你有了要熬一锅好粥的闲情时,你才会真正品出婚姻的幸福味道。
那时我刚结婚不久,听了这位大姐的比喻,再想想身边那些走马灯似的离婚男女,我甚至嘲笑她有点迂腐。婚姻是一锅粥,还要小火慢熬?现代人流行的是快餐式的爱情,谁有那个耐心?与其守在婚姻里慢慢煎熬,不如走出围城,出来换换新鲜空气,因为谁会有耐心和信心,浪费青春后,等到自己容颜已逝,你就有把握一定能熬出一锅好粥来?
这种质疑,直到我真正喝上老公亲手煮的粥后,我才有了新的体味。有一天傍晚我快下班时,我突然好想喝上一碗粥。于是我抓起电话给老公打过去,让他晚上回家熬一锅粥等我喝。谁知,老公下班回家也很晚,等我到家时,他刚把米下锅,见我饥肠辘辘,锅烧开不久,他就盛了两碗稀粥。因为火烧得太猛,没有用小火慢慢熬,碗里的粥分成了上下两层,底下的是还未融开的米,上面的是水,米和水根本就没融合到一起。喝着这种稀粥,不禁想起婚前在家时,母亲熬的粥是多么香甜啊!老公熬的粥为什么没有母亲的香甜呢?当我故意问老公时,他笑着对我说:“熬粥,熬粥,只有用小火慢慢熬,才会熬出好味道。”
看来,熬粥的道理,老公也懂的不少。于是,我又想到了我的婚姻。我和老公是自由恋爱,结婚前,我们花前月下,甜蜜恩爱,那时老公在我眼里,真是百里挑一的白马王子。让我遇上这样的男子,真是上天赐给我的“礼物”,为此,我每天都笑得如阳光一样灿烂,感到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可婚后不久,我就发现了他的小毛病,每次回家,他经常不爱脱鞋,把我好不容易擦干净的地板,搞得一塌糊涂。他的脏袜子,有时塞在枕头下,有时塞在沙发里,搞得满屋子都是臭味。我每次都要大发雷霆,觉得双方无法融合。夫妻之间,也不能就为这点小事而离婚吧,所以,当他每天为我泡好一杯咖啡,或是为我揉揉酸痛的双肩时,我的不快也就慢慢消失了。后来,我竟习惯了他把臭补袜子乱扔的毛病,因为老婆本来就是为他捡臭袜子的人啊,只有当你有了这种想法并慢慢习惯了他的坏毛病的时候,你才会感到为他捡臭袜子,也是一种幸福。
现在再回头来想想那位大姐关于婚姻的比喻,才慢慢体会出好婚姻真的是一锅需要用小火慢慢熬的粥。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当你感到生活是一地鸡毛时,当你感到你的另一半种种不是时,要想体会出婚姻的好,只有耐着性子,用小火慢慢熬,慢慢磨合,时间久了,你才能体会出婚姻的好,才能熬出婚姻的好味道。因为任何人的婚姻,如一锅粥一样,决不可能一上来就是芳香扑鼻,婚姻需要耐心,更需要用心去用小火慢慢熬才行。
母亲手中的笤帚疙瘩
北方有一種作物叫高粱。电影《红高粱》里,就是那个,比玉米个头矮,秋天头顶结火炬一样的红穗子。以前,高粱米饭曾是北方普通人家的饭桌主食。秋天,脱了籽粒的高粱穗子用细铁线一层层捆扎好,就是笤帚疙瘩,通常用来除尘,有时也临时充当家法,打不听话的小孩儿。那个打人很疼,新笤帚疙瘩打人有时还会做烟花散射状,崩高粱粒子。
我母亲手里常握着那么一把,她的握姿很独特,握着梢子那头,把留在外面,她就那么握着笤帚疙瘩斜坐在炕沿上,像一尊神,什么时候呢?每天傍晚。
几十年前山村的小孩,快乐是简单的。白天上学或帮家里干活,吃了晚饭就没事儿了,一大群出来,打尜儿,溜粪堆,就是把沤粪的土堆当滑梯,跳绳,当然最开心的就是躲猫猫。秫秸秆垛,门后,树后,甚至旱井里,谁要被找到,就一阵欢呼。我们家那时住在村中央,后门就是村里唯一的一块空地,也是孩子们的游乐场。每到傍晚,笑语喧天,热闹非常。坐在屋中的我们心痒痒的……更何况有时候还有小伙伴在外面呼唤,“××!快出来呀,就差你了!”可是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都不敢动,都干吗呢,坐在家里的小八仙桌旁,写作业呢。
我母亲是师范毕业,在那个年代五里八乡算文化人。她深知不读书没文化的可怕,所以即使学校不留作业,她也每天给我们留作业。
吃了晚饭,碗筷一收,抹干净桌子,饭桌立马变学习桌,兄弟姐妹几个头挨头坐在一起,干吗,写母亲留的作业。小孩子哪有不爱玩的,别的孩子玩得热火朝天,一门之隔,还不时听到指名道姓的引诱。每一声都像一个小火把,把一颗想玩的心烧得像红火炭一样,屁股底下就像爬了虫子,坐不住。可心刚一长草,眼睛从书本上刚一抬起来,屁股刚一动,“嘭”一声,母亲手里的笤帚疙瘩出动了,不过没打到人身上,打在炕沿上,她明察秋毫,敲山震虎。随着这声“嘭”,母亲秋风一样的目光扫过来,立刻,屁股底下的虫子没了,喧嚣也远去了,眼里的题目也清晰了。
每天晚上,炕沿都代我们受过,被老妈的笤帚疙瘩“嘭嘭”两回,不过,我们身上一次也没落下过。说也奇怪,按理我们都在爱游戏的年龄,外面有小孩子勾着,母亲又是柔弱的,她说话轻声慢语,即使穿着棉袄体重还不足百斤,可是我们没一个反抗的,也没一个哭求的,只要母亲那一声“嘭”,立马全员服帖,精神归位,再不想出去玩的事儿。这是至今想来都感觉神奇的事情,似乎母亲手里的笤帚疙瘩令她有了超能力,或者,她令手里的笤帚疙瘩有了神力。
多年后,母亲笤帚疙瘩的效力显现了。当与我们同龄的同村小孩还在乡间重复着祖辈的生活,我们都因读书优秀得以脱离贫困。虽没有成龙成凤,可是成才还称得上,有的还在某些领域挑了大梁。
母亲的笤帚疙瘩随同母亲远去了,当年我曾常常庆幸母亲的笤帚疙瘩没有落到身上,可是,如今想起来却遗憾没受过母亲那一笤帚疙瘩,并且一想起来,心里就酸酸的。
以上内容是小编关于后视镜里的牵挂举例和后视镜里的牵挂主题思想的分析和解答,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请在下面留言,我们将整理和分享给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