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与无限的作文素材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电子书

国学综合

有限与无限的作文素材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电子书

造化圣王围观:℉更新时间:06-06 17:07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电子书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是有限与无限的作文素材和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电子书让你人生无疑。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正在路上!

有限与无限的作文素材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电子书

我们总是用无限的眼光看自己的生活。我所谓无限的眼光,是我们很少能意识到我们会死。当我们意识不到死亡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是在用一种无限的眼光在看自己的生活。因为意识不到死亡,我们才会欲壑难填。

我们在用无限的眼光看自己的生活的同时,又用有限的眼光看我们生存于其中的这个环境。所谓有限的眼光,就是我们感觉不到大自然的存在。对我们而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环境无非就是居室、工作场所、购物广场、酒吧、影院或其他娱乐设施。自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扮演着某种角色,不过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且自然不是作为自然本身而存在,而是作为旅游目的地而存在。

我感觉庄子的思想迥异于我们普通人的观感。首先,庄子是用一种有限的眼光在看待自己的生活,所谓“人生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就是这种有限眼光的具体反映。正因为庄子看待自己生活的眼光是有限的,所以庄子要人们放弃贪得。道家正因为意识到死亡的存在,所以才把生命看做金子。如果有人用外在的物欲来换取这金子,这就是典型的“买椟还珠”。道家重生,所以才轻利。重生与轻利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烈士殉名,贪夫殉利,都是道家所反对的,他们两者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对于追逐名利的现代人而言,道家的这一思想,无疑是当头棒喝。

读庄子的人,会有一种很强烈的印象,就是庄子这个人有很强烈的死亡意识。这里的死亡意识,自然不是诗人海子似的死亡意识,而恰恰相反,指的是对生命的珍爱。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起死》,就是受到庄子的启发。当一个人意识到生命短暂的时候,他对生活,就会使用减法。相反,一个没有死亡意识的人,对生活就是不断用加法,直到像柳宗元寓言中的那个蝜蝂一样,被背上不断增加的重量压死。

另一方面,庄子将人身处的这个环境,看作是无限的,这就是庄子所谓“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庄子的这个思想,有非常积极的人生价值。当人的生存的外延,一直扩展到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一个人的心胸,就会自然开朗。庄子之所以在开篇《逍遥游》中,要写那样一只“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的大鹏,其意就在拓展人的生存空间,让人的胸怀变得博大。现代人迫于生存,每天看见的就是鼻尖底下的那点东西,每天脑中萦绕的就是生存所需的那些技巧、谋略、算计、小聪明。人的心灵日益显得逼仄,长满杂草,堵得水泄不通,这就是庄子所讥刺的“有蓬之心”。

我觉得庄子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人。他在有限与无限之间游刃有余,圆转如珠。一个人能把自然、社会、人生思考得如此通透,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我觉得庄子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他的思想,有一种高度的抽象,这与韩非子、孔子、墨子这些人的思想特质迥然不同。他用有限的视角看人生,这一点再向前发展,就是佛;他用无限的视角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推导出“天人合一”的伟大理念。“天”就是“人”的一部分,手足或者腹心,皆可。当“天”受到损伤的时候,“人”会感觉到疼痛,仿佛是自己的手足或者腹心受到损伤而疼痛一样。这一理念在园林建筑、文学艺术、宗教哲学、伦理体系等诸多方面,对中国人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当我们读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我们的眼睛里其实不仅有静美澄澈的风景,还有看风景的那个人,他和风景一样的静美澄澈。

当我们颠倒古人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在颠倒着自己的生活。我们用一种颠倒的方式糊里糊涂过着日子,那日子过的,就像是一个拿大顶的人,把虚幻的倒影当做生活的实质。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拼命追逐着无限的欲望;又把无限的自由装在自己制造的金丝笼子里圈养起来。最终,我们成了自己编织的笼子里养着的一只金丝雀,忘记了歌唱,忘记了天空,唯一剩下的,就是精致的食物和一副精致的鸟笼。

当陶渊明歌唱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时候,他实质上就已经砸碎了这个精致的鸟笼子,他放弃了物质的欲望,也就获得了精神的自由。他醒悟到生命的有限,所以用无限的自然来拓展這有限的生命,从而让有限拥有了无限的规模。这个人是聪明的,他的人生减法,正是最高明的加法。

活着,好像我们从来不会死;死了,好像我们从来没有活。这是多丽丝·莱辛的话吧。这位女作家对人生的嘲讽,实在与我们的先哲庄子对人生的看法不谋而合。让我们记住女作家的话吧,千万不要让这句话,应验在我们自己头上。

当代大隐孙犁

孙犁是当代著名作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他始终淡泊名利、远离官场、布衣步履、低调为人,其清新淡远的创作风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作家。

孙犁原名孙树勋,不善言谈,说话三言两语,语句都很短,像他的文字,声音却深厚,洪亮,显得底气很足。孙犁曾说,他的这个习惯,是抗战初期在冀中抗战学院讲课时练出的功夫。这所抗战学院设在深县中学,操场上搭起一个大席棚,可坐五百学生。孙犁在学院教抗战文艺,那时当然没有麦克风,教员讲课必须大声喊叫,而且一节课就是三个小时。这就像戏曲演员天天吊嗓子一样,自然练出了一副好嗓门。

孙犁虽外表傲岸,对家人却难掩其真情,虽然工作很辛苦,常常熬夜写作到凌晨一两点,晚上路过老母亲的屋子,都推门进去看看她是否盖好被子。老母亲爱吃鱼,孙犁就专拣中段儿往她碗里夹。他与农村妻子伉俪情深,虽然二人文化差距巨大,却一生恩爱,相携相扶。孙犁写过,母亲和妻子是他文学语言的源泉。

在外人看来,孙犁是个古板的怪人。进城几十年,他依然保持着河北农村的生活习惯。素食清茶,布衣布鞋,玉米面加上山药蛋或胡萝卜煮成的粥,是他最喜欢吃的佳肴,一顶旧蚊帐是战争时期部队所发,早已无法补缀浆洗,却还在使用。他从不看戏看电影看电视,几乎与任何一种娱乐都绝缘。

晚年的孙犁除了爱书,没有别的爱好。晚年作品,也是读书随笔类散文居多,且写得颇有风骨,自成一格。而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觉得,我老了,应该说些切实的话,通俗易懂的话。在选题时要言之有物;在行文时,要直话直说,或者简短截说。”

孙犁对当代文学最大的影响也许是创立了“荷花淀派”。那是在新中国初期,一批青年作家学习孙犁、追随孙犁,受他的影响和指导,创作出一批较优秀的反映农村新生活的作品,文学研究者称他们为“荷花淀派”。

但晚年的孫犁却不认为有这么一个流派。他主张“文人宜散不宜聚”,中国文学史上“唐诗无流派,而名人辈出,风格多样,诗坛繁荣”;更何况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幻,他们中的一些人经历坎坷,当他们再度写作时,其风格与情调已不复往日了。

孙犁被称为“大隐”,因为他不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不参加名目繁多的活动,不接受各类媒体、特别是电视台的采访,甚至连住所的大门都不迈出。住在天津旧居多伦道时,十几年间,老人家只迈出过大门一次——回访专程来看望他的丁玲。他自喻为自织罗网的蜘蛛,唯愿以不多的时间“面壁南窗,展吐余丝”。

对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孙犁用非常平和的语调说:“人这一辈子都很不容易。不过,只有经过大喜大悲大起大落,那才叫真正的人生。都经历过了,就会比未经历过的人,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孙犁对浮名避之不及,到了晚年,越发清寂刻骨。他生前从未大红大紫,身后作品却赢得越来越多持久的关注与敬意。冯骥才写道:“他给文坛留下的既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性格。”莫言评价说:“他后半生远离官场,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

孙犁的文字清淡不失本味,素朴不失简约,读之宛如沉浸在淡淡的荷香之中。而这种独树一帜的风格恰是孙犁人格的外化,荷花成为对其文其人的最好诠释。不论后来有多少模仿者和追随者,孙犁永远只有一个,他是不可复制和超越的!

信念是座坚不可摧的城

东汉时期,在古丝绸之路上的疏勒城,曾演绎了一段惊心动魄而又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岳飞笔下的“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王维诗里的“誓令疏勒出飞泉”都来源于此处,也有人说这是东汉版的“拯救大兵瑞恩”。

公元75年3月,北匈奴单于派出两万骑兵,快速攻下已经归顺东汉王朝的车师国后,进而攻打戊己校尉耿恭驻守的金蒲城,而此时城内只有几百士兵。匈奴来势汹汹,而且兵力悬殊。耿恭出奇谋,令士兵将箭头涂上毒药,朝城下大呼:“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被箭矢击中的匈奴兵果然剧痛不已,伤口很快撕裂溃烂,十分恐怖。紧接着,一场暴风雨忽然而至,帮了耿恭大忙,耿恭趁着电闪雷鸣出城攻击,匈奴人顿时四下溃散,死伤无数。

城下之围暂解,但耿恭心中明白,北匈奴还会卷土重来。而金蒲城太小,难以固守,他便带兵进驻了疏勒城。疏勒城建在半山腰上,三面是悬崖峭壁,易守难攻,而且有一条河流经过,可以解决城里的饮水问题。要以几百多人的力量去对抗两万匈奴兵,简直不能想象。但耿恭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如果他们不做顽强的抵抗,匈奴的铁骑就可以直驱南下,很快占领整个西域。坚守疏勒城,是耿恭心中的信念。一场历史上最惨烈的守城战即将拉开序幕。

公元75年7月,大单于亲自领兵前来围攻。耿恭趁匈奴兵立足未稳之时,带领士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城斩杀几百名敌兵后又迅速回城,匈奴被打得措手不及。受到一番惊吓的匈奴兵没有撤走,也不敢再强攻。而是查看地形后,截断了河流上游的水源,打算让疏勒城不攻自破。耿恭组织大家在城内挖井,但疏勒城建在山上,在高处挖井难上加难。当耿恭和士兵们挖了很深的时候,还未见有水渗出来。没有水,城内就变得岌岌可危,大家甚至从马粪中榨出汁水来饮用。匈奴人得知城内正在掘井取水,都认为他们是垂死前的挣扎。

耿恭仰叹道:“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于是重整衣冠,下拜祈祷。此时,真有一股清泉从井中喷涌而出!众将士们顿时高呼万歲。耿恭下令大家站在城头上向城外扬水,以示水源充足。匈奴人大惊,以为汉军有神灵庇护。后代王维有诗云:“誓令疏勒出飞泉”。其实这完全可以用科学理论来解释,匈奴人把河流上游截住后,水就慢慢沿着山体的缝隙向下渗透,时间一长,就从井里涌出来。

但漫长的围城仍在继续。几个月过去了,城中粮食都吃完了,弓弩上用动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统统煮了吃了,战士们一个个死去,但幸存者宁死不降。匈奴单于被他们的精神感动,想要招降,许诺封耿恭为白屋王,并配美女为妻。耿恭诈降,将使者引上城头,却当着匈奴人的面斩杀使者,痛饮其血,生啖其肉。这就是岳飞慷慨激昂的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匈奴人大怒,疯狂进攻,耿恭率领剩下的几十个兄弟继续战斗。耿恭知道坚持不会太久了,因为城内已弹尽粮绝,战斗力快消失殆尽了。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援军早点到来。

从金蒲城转兵疏勒城之际,耿恭就派出了手下大将范羌去向西域都护陈睦和柳中城的戊己校尉关宠求救。范羌千里奔波,却得到陈睦已经全军覆没,关宠也被匈奴兵围困在柳中城自身难保的消息。他只好赶到敦煌向朝廷报告,希望朝廷尽快发兵营救被困的将士。但此时正逢汉明帝驾崩,举国上下都在准备国丧,一切战事暂停。范羌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但却毫无办法。等到汉章帝继位后,这件事情才被提上议程。

有大臣认为远赴千里去救援他们,得不偿失,而且也不相信耿恭他们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但大臣鲍昱竭力请求救援:“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汉章帝听后,立即派酒泉太守段彭等将领率七千多人前往救援。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公元76年正月,汉军到达柳中城下,击退匈奴,大战虽然胜利,但关宠却早已在此前的守城中以身殉国了。那还要不要去救耿恭?前往耿恭所在的疏勒城需要翻越白雪皑皑的天山,行军难度极大,大部分人认为继续远征代价太大,而且耿恭有可能已经像关宠一样战死。

范羌站了出来,他大声提出了抗议,让他抛弃那些同甘共苦、浴血奋战的兄弟们,他做不到,而且他坚信耿恭还活着!大家也都听闻疏勒保卫战的壮烈,为之动容。最后段彭派出二千士兵随范羌前往营救耿恭。天山海拔四千米以上,终年积雪,又逢冬季,艰难跋涉一个月之后,范羌和两千士兵才到达疏勒城。

疏勒城内的耿恭和25名仅存的士兵已经决定为国捐躯,当听到城外的兵马声,以为匈奴人来袭,勉力准备迎战。这时,却听见熟悉的声音:“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

大家不敢置信地竖起耳朵再次细听,确认后打开城门,涌出城外,与前来救援的汉军部队紧紧搂在一起,放声大哭。哭声悲壮凄厉,穿透时空,震撼了所有为生命、为国家尊严而战斗的人。

次日,耿恭等人同救兵一道返回,北匈奴派兵追击,汉军且战且走。等到三月份进入玉门关,耿恭本部只剩下了十三人,衣衫褴褛,形容枯槁。驻守玉门关的中郎将郑众见到十三名勇士归来,感动不已,亲自为耿恭和他的部下沐浴更衣,并上书皇帝为他们请功。汉章帝拜耿恭为骑都尉,跟随耿恭生还的十三人,也各有封赏。

耿恭誓死捍卫国家领土的信念,范羌对兄弟战友的患难与共之情,以汉章帝、鲍昱为代表的东汉王朝对每一位士兵的不离不弃,他们心中所坚守的信念共同打造了一座坚不可摧的疏勒城,铸就了“犯我汉者虽远必诛”的大汉军魂。

以上内容是小编关于有限与无限的作文素材和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电子书的分析和解答,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请在下面留言,我们将整理和分享给大家阅读。

标签: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电子书

标题:有限与无限的作文素材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电子书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649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