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比我老阅读感悟 我的父亲比我老批注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我的父亲比我老批注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是我的父亲比我老阅读感悟和我的父亲比我老批注让你人生无疑。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正在路上!
我出生那年,父亲42岁。
那段时间父亲正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听到我出生的消息,父亲并没有表现出“老来得子”的喜悦,只是淡淡地摆摆手,便又把身子缩回了被窝,脸上的表情和母亲从隔壁家抱来一只猫那样平静,甚至是漠然。
当然,这些是给母亲接生的李婶告诉我的。那一年,我八岁,听了李婶的话,我突然感觉很傷心,甚至是愤怒。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没有抱过我一次,更没有像其他正常的父亲那样陪着孩子玩,用长满胡茬的下巴扎得孩子咯咯直笑。是的,在我眼里,父亲是极不正常的,不正常得简直让人难以理解。他甚至总是无视我,好像我的存在和他没有一点关系。
这些积累在内心的疑惑和委屈在那一刻突然爆发了。我冲到父亲面前大声嚷嚷着,父亲微微皱了皱眉,面无表情地说:“我都是土埋半截的人了,这一身的病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把我带走了,还指望你以后给我养老吗?再说你只是个丫头。”那时我并不能完全理解父亲话里的意思,但我却从父亲的眼神里看出了他的不屑和冷漠,小小的心顿时充满了绝望,面前的父亲彻彻底底地在我的心里变成了陌生人。
十八岁时,我面临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早就习惯独立的我查阅了各种资料,也结合了老师的建议,填报了我喜欢的学校和专业。父亲却突然找来学校,说要帮我参考填报志愿。我愣愣地看着父亲苍老的容颜,一时竟没反应过来。
十多年来,我和父亲从来没有正面交流过。即使不得已要和他说话,我也让母亲帮我做中间的传话筒。母亲曾劝过我,让我对他别那么冷漠,毕竟他是生我养我的父亲。我苦笑着摇了摇头,明明是他的冷漠残忍地隔断了父女间的感情的桥梁。现在来指责我冷漠,是不是有点过分?
父亲全部的生活除了下田劳作就是盘坐在床头喝小酒,而他那一身的病竟神奇般地一点点消失了。随着年岁的增加,他的身体却越来越硬朗了。只是容颜苍老了许多,密布的皱纹和老年斑让我不忍直视,本能地把目光移开,心里升起了一丝说不清楚的感觉,有厌恶,或者还有同情。
“闺女,最好报个师范学校,铁饭碗……”父亲看着我自顾自地说。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多年的互不交流让我们彼此变得很陌生,我不知道他的心里在想什么,他当然更不了解我内心的想法,也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一些什么。即使我告诉他,他也理解不了,毕竟他太老了,和我隔着几乎两代的年龄鸿沟。
仿佛一刹那,我突然释然了,从前的所有的委屈、冷漠以及抱怨此刻都如阳光下的冰块缓慢地消融了。尽管我依然不理解他,但我接受了他近乎自私的行为。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是一样的,因为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以及对事物理解的不同,父亲并没有像传统意义上的父亲那样对待孩子。可是,这又怎样呢?他依然是我的父亲,依然用他的双手养育了我。
如今,父亲已七十多岁,我也年过而立。当我搀扶着老态龙钟的父亲在小径上慢慢行走时,他会扭过头来看我,咧开掉光牙齿的嘴巴看着我笑。大概他早就忘了自己说过的不指望我养老的那句话,虽然当时我曾想过,总有一天要把这句话狠狠地还给他。但此时,我只是幸福地跟着笑了起来,是呀,有什么理由不满足呢?我的父亲比我老,而我还有父亲可以叫,真好!
提前一分钟
我有一个朋友,他曾在深圳的一家快餐店送外卖,他每次给客户送餐,都遵守一个原则,按照顾客定好的时间,提前一分钟送到,从来不会迟到。
有一次,外面突然下起大雨,路面很多地方积水,他骑着摩托车,到市区得经过一段非常难走的路,眼看就要迟到,于是他毅然把摩托车停在街边,拦了一辆出租车,提前到达了地点。当他手提盒饭,急急忙忙地冲上楼时,大家都愣住了,谁也没有想到,这样的坏天气,他还能够提前把快餐送到。一盒快餐他赚一块钱,共送了十一盒快餐,扣除十块钱打的费用,这一趟他只赚了一块钱,但却赢得了客户的尊敬和信任。
快餐店打电话订外卖的很多,都是点他的名字,要求他亲自送。经理很不解,一个外地普普通通的打工者,是靠什么获得这么多人的信任的。他的理由却很朴实:“现在写字楼的白领,都是快节奏的工作,谁都不愿意多等一分钟,我应该准时让他们吃到订好的快餐。”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要守约有信用。
后来,经过多年的打拼,他在深圳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生意,开了一家房产中介公司,公司里有一条规定:和客户洽谈必须提前一分钟到达。也正是因为提前了一分钟,使这个不起眼的小公司,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拥有了大量的客户群。
只有遵守時间,有信用的人,才能赢得市场。提前一分钟,他凭借这个最浅显的道理,打败了他的竞争对手,使他在竞争激烈的大都市里有了立足之地。如今他已是身家千万的大老板,但不管是应酬还是工作,时间上都是提前一分钟到场。
提前一分钟,能够做到并始终如一的人少之又少。提前一分钟,虽然微不足道,却让我们在职场中赢得先机。
“勇”做自己
中国经典向来不孤立地推崇“勇”的精神本身,在中国文化里,有理智的前提和仁爱的内核,“勇”才有价值。
孔夫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进而把“知(智)、仁、勇”这三样品质明确为“三达德”。清醒、理性、充满智慧的头脑,对他人乃至天下万象的关怀仁爱之心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勇气,这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古代儒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
需要注意的是,“智、仁、勇”的“勇”,不仅仅是“时穷节乃现”时的挺身而出,沧海横流时的英雄本色,因为大多数人的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平平淡淡的寻常日月里。“三达德”的修炼和追求,并非专为天降大事时勇敢献身做准备,而是为了在日常生活里勇敢地做更好的自己。
做自己,其实是需要勇气的。表面看来,人人都在做自己;实际上,独立思考,忠于内心去行动,并不容易。
说两件小事吧。
齐国的大夫公行子的儿子不幸早死,齐王的宠臣、右师王驩来参加丧事。所有人都跟“大领导”打招呼,有的径直迎上前去,有的等领导坐定,走到他座位跟前去说话。
可是,按照当时的礼仪,公行子这样有爵位的人家办丧事,现场各有位次,参加人员是不可以越位交谈、越阶相揖的。
孟子也在。孟子当然没有上前寒暄、攀谈。
王驩于是对孟子有意见,认为孟子目无领导,瞧不起他。
可是在孟子看来,大领导在,现场更应当守规矩。自己依礼而行,正体现了对大领导的尊重。
那些上前打招呼的人,不清楚丧礼上的规矩吗?
因为在大领导前有压力,此刻,他们不敢依心知肚明的正确做法去行事,不敢做自己。
權力会影响人的自由行事,金钱、舆论,甚至身边人的一个脸色或眼神,都会对一个人思想和行动的自由造成影响。
“子见南子”的事很多人都已经听说了。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受到礼遇,有一次他去拜见卫灵公的宠姬南子。子路知道以后很不高兴。南子的名声很坏,子路不愿自己最敬爱的老师跟这个坏名声的女人有交集,子路的脸色很不好看。孔子急得当着弟子发誓,若我做了不该做的事,让老天厌恶我!让老天厌恶我!连说了两遍。
看孔子那着急的样子,他是很在乎子路的看法的。子路不愿他去见南子,他不知道吗?
孔子去见南子了,一定有他不得不见的理由;应当一见,就一定会去见。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这个称号,意味着孔子知道并且能够该做什么的时候做什么,时时可以把握中庸的理想状态。
这两个例子都是生活中极小的琐事。一般人的人生几乎全由这样的琐事编织而成,而我们实际上并不能在琐事上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做自己内心认为对的事情。在纷纷攘攘、五光十色的十丈红尘里,做自己,也是勇敢者的游戏。
《近思录》上说:“天下事,大患只是畏人非笑。不养车马,食粗衣恶,居贫贱,皆恐人非笑。”是不是这样呢?
有多少人到了中年,看到同学同事换了大房子,自己豁出当二十年房奴也要换一套所谓“改善性住房”?
本来下决心自己的娃儿一定要散养,可是看别人孩子辗转于各种课程辅导班、才艺班,忙忙碌碌,茁壮成长,有几个人还能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
从小到大都是一个诚实的人,当身边有人靠买来的论文评上副高、正高职称的时候,面对可能一辈子当一个普通职员、每个月都比别人少挣几百块钱的局面时,你还敢不敢听从自己的内心做一个诚实的人?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古人对人间好品格的那些言简意赅的概括,还多得是,为什么偏偏要在智慧和仁爱之后,加上一个“勇”字?“勇”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地位如此之高吗?因为先贤早就看得一清二楚,面对任何形式的考验,只要稍稍涉及个人的利害得失,都需要一个“勇”字。没有“勇”,智慧不成其智慧,仁爱不成其仁爱,自己树立不起自己,一切的美好期许全都是浮云。
以上内容是小编关于我的父亲比我老阅读感悟和我的父亲比我老批注的分析和解答,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请在下面留言,我们将整理和分享给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