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筷子夹水喝 用筷子夹东西叫什么
好的文章肯定人人都喜欢阅读,用筷子夹东西叫什么给你解惑答疑,丰富的内容让你更加有只是用筷子夹水喝和用筷子夹东西叫什么让你人生无疑。关注我们,更多精彩正在路上!
老家的人要表扬谁,不会说他“品质很好”“胸襟开阔”“出类拔萃”“才华横溢”之类,而会说:他的做人(做事、作风)“筷子夹得上水”。大家知道,筷子其实就是两根刨滑的竹棍,是不能夹水的,讲某人“筷子夹得上水”,就是指这个人非常优秀,能做常人不愿做、不能做的事。
仔细想来,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人天生“筷子夹得上水”。有个朋友记忆力特好,一本人文理论书,只要读过一遍,他就能给你讲出每一章的主要内容;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读上三五遍,他即可顺溜地背下来。我周围有许多教师与文艺家朋友,问他们是否有此种本事,大家都摇头。
我的中学同学L君对色彩特别敏感,他学的是工科,长期在企业做工程师,退休了开始对绘画感兴趣,短短一两年,他的画便上了正轨,教他的老师对别人说:他教了三十年美术,对色彩感悟力强到L这种程度的并不多,随便一个什么题材,他都能将色彩之间的细微差别弄清楚。L捕捉色彩的能力也可以说是“筷子夹得上水”。
然而,生活中的天才毕竟是少数,一般人想让自己的“筷子”夹上水,还得费些功夫。曾任清代度支部左丞的陈宗妫在八国联军进京后,依然从容地生活,毫无恐惧之心。他的朋友李步沆曾在《<送陈农部宗妫赴长安诗>序》中这样写:“昼夜枪弹横飞,持械榕索,夜则烽资射目,众声沸腾。谣言百出,顷刻数惊,变态靡常,祸机莫测……农部在松树胡同原寓,安处如恒,昕夕过从,谈笑无异平日,非志贞于素,焉能如是,其不去可及也,其从容不可及也。”世界上沒有一个人不怕死,陈宗妫在乱局下能够如此从容地生活,只能说明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金岳霖先生在哲学与逻辑学方面成就卓著,其做事业的执著也是筷子夹得上水的。金岳霖有个习惯,每天上午谢绝交游,也不干其他事,除了上课,一定读书写作。在西南联大任教时,他住在昆明城西北的昆华师范学校。当时敌机经常对昆明进行轰炸,政府则会在敌人空袭之前发布警报,以便居民撤离。1938年9月28日上午,警报声再一次响起,师生纷纷逃离,唯独极其珍惜时间的金岳霖对警报浑然不觉,依然继续着他的既定工作。后来,昆师中了好几枚炸弹,所幸金岳霖所在的那栋楼未中,他才得以幸存。
因为年幼丧父,胡适经历过手中无钱的生活,所以只要发现周围的人有困难,一定尽力相幫。林语堂去美国留学,清华大学只给他半个奖学金,胡适以北大的名义私人出钱补足了另半个,林语堂学成归来后才弄清事实真相。陈之藩当年留洋时家境艰难,胡适给了他四百大洋使他得以成行。有个小贩爱好政治,时常跟胡适讨论问题,患了病无钱就医,胡适当即给台大医院的院长写信,希望院长收治这个病人,费用记在自己名下……胡适在待人的慷慨上也是筷子夹得上水的。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想做到“筷子夹得上水”,先得有个行走的方向,这方向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生活态度”。你对生死看得轻,可以变得从容;你对工作极有兴趣,能够做到执著;你觉得他人对你很重要,因此会有悲悯心。方向走偏了,你会变得猥琐、懒散、自私、庸俗。
我们也要舍得放弃一些欲望。一个人太在乎尘世的利益,太看重一时的得失,要做出常人不敢做、不能做的事是很难的。古今中外,那些让我们仰望的人,那些在一个或数个方面“筷子夹得上水”的人,谁是整天躲在功利上过日子的呢?
人人皆可为尧舜,这是前人说过的一句话,非常励志,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对于一般的人,在成为尧舜之前,还是先追求在某方面“筷子夹得上水”吧!
国王要吃公鸡蛋
古时候,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甘罗的爷爷是秦国的宰相。有一天,甘罗看到爷爷在后花园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
于是,甘罗就问:“爷爷,您遇到什么为难的事情了?”
“唉,孩子呀,大王不知听了谁的教唆,硬要吃公鸡下的蛋,命令满朝文武想办法去找,要是3天内找不到,大家都得受罚。”
“秦王太不讲理了。”甘罗气呼呼地说。他眼睛一眨,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甘罗说:“爷爷您别着急,我有办法,明天我替您上朝好了。”
第二天早上,甘罗真的替爷爷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王施礼。
秦王很不高兴,说:“小娃娃到这里搗什么乱!你爷爷呢?”
甘罗说:“大王,我爷爷今天来不了啦,他正在家里生孩子呢,托我替他上朝来了。”
秦王听后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怎么胡言乱语!男人哪能生孩子呢?”
甘罗说:“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怎么能下蛋呢?”
就这样,甘罗这个孩童如此得体地拒绝秦王,而让秦王不得不放弃自己无理的要求。也正因如此,甘罗智慧的拒绝,让秦王很看中这个孩子,后来,他封甘罗为上卿。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如果你遇到上司提的不合理要求时,需要智慧的拒绝,这种拒绝不是用直接的语言,而是委婉地說出自己的困难,让上司意识到自己要求的不合理处,一定能够得到上司的理解。这样,既不会让自己难堪,又不会失去上司的信任。
大匠无名
这是一间已有几十年历史的破旧厂房,墙皮脱落,四处透风,墙壁两边是一排用砖头和木棍撑起的板子的工作台,放眼望去,整座厂房没有一台可供取暖或降温的设备。这样的工作环境一般人根本受不了,而他在这里一干就是一辈子。他就是安徽省泾县宣笔厂的厂长陈家驷。
作为文房四宝之首的宣笔,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宣笔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选料、水盆、制杆、齐毫、扎笔、装毫、修笔,一道道程序,全应古制,学起来极其不易。
仅是选料,就极为严格。由于紫毫笔只能用野兔制作,所以一到春天,陈家驷都要进山收购山兔,一支上等的紫毫笔,只能选用野兔脊背到兔尾的那一小段。《唐律》记载,每年宣州紫毫的进贡数量,青毫六两,紫毫三两,因为少之又少,因此千金難求。除了选料的严格,水盆工序最为复杂,它直接决定了一支笔的好坏。
水盆,是指工匠在水中用手收拢毫毛,将其搭在笔头的雏形。例如兔毫,是从细到粗,再从粗到细,把最粗的跟最细的根和蕾对齐,拖下来,混合之后就能形成一支笔,不同选材的毛笔有着不同的技法,因为工序繁琐,没有耐心,很难学会。最难熬的是冬天,因为天气潮湿阴冷,人体的不舒适感极强,可水盆又必须在水中完成,一年年下来,陈家驷不可避免地患了风湿,天气一冷关节就疼痛不已,可他却丝毫不以为意,他常说:“宣笔产于我们安徽泾县,如今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要将这门手艺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伴着夕阳的余晖,陈家驷的面庞渐渐模糊了,我仿佛穿越回了2000年前,眼前出现了一栋充满了灵气的古屋,古屋内点着一盏盏古制的煤油灯,几个青年和一个华发老人,嘴衔细线,将一个个笔头如刺绣般扎在一起。我突然明白了,匠人,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我被陈家驷打动了,因为他的笔,以及附着在笔上的温度。可令人感到心酸的是,拥有宣笔制作传承的他,由于只念过小学,没有学过高数和英语,什么“专家”“技师”等头衔都与他无缘。由于收入低微,他厂里的制笔匠人也减少至4人。
“科技发展了,用毛笔的人也越来越少,一支笔一毛一的利润加之漫长的培训期,根本无法吸引年轻人。如今,我们的厂子最年轻的工匠也有40多岁了,传承成了最大的难题。”看着空荡荡的厂房,陈家驷紧锁着眉头。
为了宣笔的傳承,陈家驷想过许多办法,比如找村里的留守妇女来填补空白,可是没过多久就被陈家驷否定了,因为留守妇女普遍年龄偏大,无论是眼力还是学习能力都降低了不少,很难在3年内学会这门复杂的技艺;他还曾想过提高收入来吸引年轻人,可由于学习期过长且没有收入,大部分的年轻人还没学成就离开了。
有一次,有记者在泾县采访,当谈到关于宣笔的传承问题时,本以为陈家驷会发一通牢骚,可没想到,他仅仅是皱了一下眉,很快就开心起来,说:“村里有个年轻人对传统的宣笔制作很有研究,我们集体决定未来就将厂子交给这个年轻人,宣笔的工艺,需要他们一代代传承下去。”
“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这首白居易《紫毫笔》不仅是对宣笔工艺的精妙描述,更是对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精神的表达。大匠,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精神,蕴藏着敬畏和一种超乎寻常的热爱。
大匠无名,唯是匠心永存。
以上内容是小编关于用筷子夹水喝和用筷子夹东西叫什么的分析和解答,如果你对文章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请在下面留言,我们将整理和分享给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