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的感悟经典句 家里人生感悟经典句子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对家的感悟经典句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家里人生感悟经典句子和对家的感悟经典句的精彩内容哦。
对家的感悟经典句 家里人生感悟经典句子
假期最后一天
形容垃圾人的讽刺句子(一日不见如隔一日)
说的是废话,输出的是情绪。
作者 | 陈梅希
编辑 | 园 长
周一下午四点,摸鱼黄金时间。打开b站一个名叫《废话连篇》的视频,发现此时此刻正有31名摸鱼小能手正在同步学习“废话文学”,此时距离这个视频发布已过去将近2个月。
(b站视频《废话连篇》,作者为b站用户金渐层烤猪)
在这个夏天,“废话文学”逐步从小范围自娱自乐的搞笑话术,蔓延到各个社交平台,成为横扫评论区的语言霸主。
要理解什么是“废话文学”,需要先好好理解一下它。在摸鱼学习3遍视频后,我迅速掌握了“废话文学”的基本要领。
简单来说,“废话文学”指的是看似说了一堆话,其实什么信息量都没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很难用无聊、跟风、反讽、荒诞中的任何一个词来单独概括它,在大面积传播之后,废话式发言的现象里,包裹了不同群体的复杂诉求。
“废话文学”的杀伤力
一个简单的示例或许更便于理解,打开b站相关视频弹幕,出镜率最高的必然是“废话文学”扛鼎之作——听君一席话,胜听一席话。
比起“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原典,新版本的杀伤力显然要高得多。并且在不同场景下,这句废话竟展现出不同的情绪来。
例如一位博主刚洋洋洒洒评点海内外局势挥斥方遒,你送上“听君一席话,胜听一席话”的评论,无异于两盆水从他头上浇下,一盆是冷水,另一盆也是冷水。
例如你用这句废话评价自己的论文,大致就是委婉地表达一下自己又制造了一篇学术垃圾;要是你用这句话评价其他人的论文,那至少证明这篇论文还有一席话的价值,没有到达“听君一席话,倒赔十年书”的程度。
用一句废话来总结或反讽一堆废话,可以被看作“废话文学”的肇端。
随着经典名句流传开来,越来越多采用类似手法的“警句名言”被不断制造出来。名言、俗语、经典台词,都成为了“废学家”们的语料库,为这场新型创作大赛提供灵感。
“三人行,必有三人。”
“姜还是老的老。”
“股票的规律找到了,不是涨就是跌。”
“如果你愿意多花一点时间了解我,你就会发现你多花了一点时间。”
“废学家”们从源头出发,活学活用,将废话式发言渗透到社交网络的方方面面。至此,“废话文学”已经不再是起初具备一定讽刺性的反击式发言,而成为一种可以独立存在、迅速扩散的群体性文化现象。
讽刺性降低,不意味着杀伤力减弱。“废话文学”之所以迅速蔓延,除了对低密度信息的批判性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具备一种引人发笑的能力。这种能力,似乎不止作用于熟稔互联网语言习惯的年轻人。
微博网友卡戎发帖称:“在办公室给四五十岁的大哥大姐普及一下废话文学,把大家逗乐了。”即便是不追逐流行的中年人,也在“废话文学”的攻击下难逃一笑。
近200年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或许给出过一种答案。在代表作《美学》一书的最后章节,黑格尔对喜剧的逻辑进行辨析,认为“笨拙或无意义的言行”可以引人笑。
“人们笑最枯燥无聊的事物,往往也笑最重要最有深刻意义的事物,如果其中露出与人们的习惯和常识相矛盾的那种无意义的方面,笑就是一种自矜聪明的表现。”
这种说法无疑延续了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观点,后者将喜剧定义为一种“突然的荣耀感”,对后世的喜剧美学产生过深刻影响。而黑格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可笑性”和“喜剧性”进行区隔。
时至知识普及性提升的今日,“自矜聪明”带来的笑声或许少了,“与人们的习惯和常识相矛盾的无意义的方面”,依然具备极强的可笑性。
人们早已习惯“姜还是老的辣”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表达,当习惯被打破,常识被颠覆,自然会被“姜还是老的老”和“一日不见如隔一日”而逗笑。这些新编出来的语言看起来是毫无信息量的废话,但在相对主义的逻辑里,它们为固有的思维定势带来了意外信息。
meme的中国例证
“废话文学”的走红,可以被当作一个生根发芽于中国语言文化的meme样本,并且在许多方面,比起之前的网络流行梗,它更接近于meme本初的含义。
Meme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概念,最初来源于英国科学家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作为当代最著名的无神论拥护者之一,道金斯认为演化的驱动力并非个体或物种全体,而是复制者。这一复制者,在物质层面是广为人知的基因,在语言、观念等文化层面,则同样存在着一个相对应的概念,作为为文化的繁衍因子。
道金斯从希腊词根中找到原意为模仿的单词mimeme,为了和gene(基因)形成对照关系,他将词头的mi删除,制造出一个新的概念,meme(中文中经常被译作迷因)。
Meme是一个1976年才被发明出来的词,此后在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都有发展。作为一个较新的理论概念,meme理论尚未取得广泛共识,但已在互联网世界获得大批拥趸。
去年火爆海外的《一剪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故事起源于一次跨国“搬运”,一名网友将快手用户蛋哥的视频发布到YouTube。画面中,蛋哥的头因为快手特效变成了尖顶,在未消融的雪中,蛋哥唱起费玉清的经典老歌:“雪花飘飘,北风萧萧。”
(蛋哥原版视频,图片来自快手截图)
一句中文老歌,突然点爆了海外互联网。结合曲调和翻译,国外网友迅速get到这句歌词中的萧瑟悲凉之感,继而加入这场全民创作。工作不顺利,冰激凌掉了,妈妈不给我吃糖,所有不顺遂场景出现的那一秒,都是战歌应该响起的瞬间。——“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
国外视频社交网站TIKTOK里,围绕这句中文歌词展开的创意如同一场大接力。有华裔血统的年轻人找来自己的华人家长,发现没有一个会中文的华人可以念着讲出这句词,他们都会唱出来。
《一剪梅》一度在国外音乐网站Spotify上名列前茅,但没有人觉得这是费玉清带来的华语文化输出。互联网时代,meme把语言、音乐、传统、观念这些文化上的意象简化为最小单位,“进化”出的下一步往往出人意料。在一个最小单位体里,许多外部概念是隐身的,小到歌手本人,大到语种和国界,都不再是这场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跨文化研究中的“误读”和“悟读”,都不再足以成为这一文化现象的注解。
学术概念被应用到现实语境中时,难以避免会出现泛化和扩大化的情况,例如今年广为传播的“内卷”和“PUA”。当然,因果也可能是倒置的,正是由于一些学术概念所触碰的现象在现实生活普遍存在,才会导致这些概念翻出学术讨论的围墙,成为被广泛应用的那一个。
Meme理论进入互联网时代,一度成为流行梗的代名词,也有人将其等同于文化的病毒式传播。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世界的爆梗都会更新换代,流行一阵,再被新的梗替代。“废话文学”相较普通的流行梗,有一种更接近meme概念的特征:变异性。
正如基因的传递存在遗传和变化,在设想中,meme对于文化的传递也应当存在沿袭和演化,这是meme概念区别于病毒式传播的地方。或者说,病毒式传播是一个meme产生的表现之一,而非其实质。
一个显著的对比是,在人造词“奥利给”的流行传播过程中,人们反复使用这个词来表达类似的情绪。如同所有流行起来的梗一样,“奥利给”经历快速的复制和模仿,几近成为加油的一个变种。更浓烈的情绪色彩,让它更类似文字版表情包。
而“废话文学”在起初的“听君一席话,胜听一席话”后,迅速发展出一批废言废语。创造力惊人的互联网原住民们,很快掌握了造句精髓,那就是好像说了很多,但其实什么都没说。在此纲领下,老梗被模仿,新梗被制造。“生殖”、存续、散播,很快,“废话文学”凑满了100条新版格言警句,并仍会持续繁殖。
用无聊消解无趣
当基因和meme成为一组有趣的对照概念时,一个关于时间的议题诞生了。基因作为一个生物学概念,往往具有较为稳定的特质,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演变,需要消耗大量时间;而作为一种文化繁衍因子的meme,生命周期长则一年,短则数天,繁衍之迅速,消亡之突然,都与基因不可同日而语。
这大概也出乎发明者道金斯的意料。在道金斯创造出meme概念的1976年,因特网不久前才被命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刚刚发出她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没有人能够预料,文化复制和繁衍的过程,会在半个世纪内缩短为1秒就能完成。
回到“废话文学”本身。当书本、报纸、电台等媒介不再成为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时,由精英群体筛选控制信息话语,再传递到普通民众的时代终结了。互联网为所有人提供前所未有的信息自由,同时也兑换走一定比例的信息密度和质量。
当人人都能生产信息时,信息不可避免地陷入通货膨胀。即便人们交付远高于过去的时间用以接收和处理信息,当可被使用的时间到达阈值时,信息质量的稀释依然会带来疲惫感。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在马车传递信件的时代,彼此问候一句可能就要花上几个月。春天递出的诗,抵达时大概已经是夏季了,时间和空间的错位,会制造每次沟通时的慎之又慎。而现在,一个小时就可能有上百条微信涌进年轻人的手机,在聊天记录里搜索“哈哈哈哈哈”,大概率会有成百上千条记录。
这并非是在否定信息时代,相反,信息时代带来的世界发展是空前的。稀释的信息质量,和应对过量信息的疲惫,不过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面对体量爆炸的信息,年轻人也在寻找新的出口。曾经风靡一时的“糊弄学”小组,正是抱团寻找回应“通项公式”的群体。面对层出不穷的追问,老板追问工作,恋人追问态度,家人追问生活,一套好像回应了但好像什么都没说的话术被总结。
比起消极糊弄,“废话文学”显然更为“激进”。废言废语没有提供任何增量信息,但在看似无聊的信息重复中,一些共同情绪被传递。它是批判性的,荒谬性的,趣味性的,是对抗无聊信息的一种无聊。当然,如同所有当代meme一样,它也必将是稍纵即逝的。
对着一个萌生于互联网、具有巨大传播效应的语言现象,做出一大通正儿八经的解读,或许很快就会收到评论留言: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民众应该具有用无聊消解无趣的权利。
参考文献:
[1]黑格尔. 美学. 第三卷[M]. 商务印书馆, 1981.
[2]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 自私的基因[M]. 中信出版社, 2023.
形容垃圾人的讽刺句子(诗仙诗圣如何)
提到古代的“怼人”高手,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庄子和惠子这二人。当初二人的“濠梁之辩”是由惠子率先发难,而庄子则是见招拆招。
后者明显感觉没有“怼”过瘾,于是决定把这件事写进他的著作。然后吩咐门下的信徒,承其衣钵,怒“怼”惠子二千余年。
后世“怼王”从中受到启发,早已不满足于仅仅是使用方言和汉字来“怼人”了。时间来到了光耀万代的大唐,两位“怼林”高手横空出世,一个叫李白,另一个叫杜甫。
李白说:写文章“怼”人不给力,编成歌词,唱着“怼人”更狠。千百年后,只要还有一个人在唱我的“歌词”,每唱一遍,都是在替我骂人!
杜甫则说:呵呵哒,写一首歌词有什么意思呢?要写就一次写六首!我一边骂,还一边给他们讲道理。所有听过这六首“歌”的人,都夸我骂得对。
谁要是胆敢说我骂得不对,那么就对不起了,原诗里直接摘出一句话,直接怼他脸上,“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一、“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上李邕》——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相传,李白这首诗是在他未出四川之前写的。李白十八岁的时候,听说渝州新上的刺史李邕是一个爱才之人。他经常在官邸开宴会,广交各路英雄,于是李白就想跑过去想交个朋友。
也不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也许是因为李白的口气有一点点大,然后遭到了排挤。于是,少年李白怒写了一首诗说:
有朝一日,我会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扶摇直上九万里。假如风突然停了下来,我跌进了大海,我的身体依然能搅得沧溟之中海水翻腾。
有人想问:凭什么?就凭我伟大啊!我在天上是大鹏鸟,落到海里就变成了鲲。我就是这么能耐,嘿嘿嘿。你们因为我的言行独特,所以一听到我讲话就大笑。
《老子》曾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说的也就是你们这些“下士”了。孔子都说“后生可畏”,为啥你们不听他老人家的话呢。看来圣贤书也是白读了!
“怼王”李白凭借着一股初生之犊不怕虎的气势,一边唱一边“怼”,唬得所有人一愣一愣地。这一首诗内容看似直白,但是实际上却是气势非凡。
诗中接连引用《老子》、《庄子》中的典故,借儒家的先师孔子来嘲笑那些看轻他的人是有眼不识泰山,算是做到了情理交融。
“怼”人有时候就是要“先声夺人”,上来就是一声“呔”。然后靠着诗仙的才华,大鹏终有展翅日。只差一个机会,我就能乘风奋飞九万里。在天为鹏,在海为鲲。
看一看,这样的想象是多么地美丽,特别适合编成“歌”来唱,而且还适合千古流传,成为后世那些“怼林”中人向往的目标。
二、“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在人们眼中一直是一位悲天悯人的“诗圣”,敢称“圣人”,那么肯定是君子端方,绝不会口出恶言。但是事实上,杜甫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温和,他其实非常会“怼人”。
《旧唐书·杜甫传》记载,“(甫)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意思是说,杜甫当年流浪到成都,投靠好友严武,在严武的手下当一名幕僚。
结果有一回他喝高了,居然跳到了严武的床上,指着他的鼻子骂:严挺之怎么生了你这样的一个儿子呢?当然,这都是别人的八卦。
不过,他曾经写了一组七言诗,就是专门“怼人”的,非常有名,那就是《戏为六绝句》,原文如下:
《戏为六绝句》——唐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这首诗大意是说:
庾信的文章,到了晚年之后就变得更加成熟了。然而,很多人却只是嘲笑他文章华丽,只注重辞藻,这完全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们完全看不到庾信后来笔下的凌云之志,与纵横开阔的气象。假如庾信还活着的话,一定会觉得:哎呀呀,真是“后生可畏”啊!
然后杜甫说,初唐四杰行文风格骈丽,所以受到今人的攻击。这些人就是一叶障目,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古人,完全是无理取闹。
对于这种不讲道理,还妄下结论的家伙,我只有祝他被历史湮没了。而四杰的文章,一定会像长江、黄河一样,万古流芳。
接着,他进一步借别人调侃初唐四杰的话来说: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四个人的文章不如汉魏,而接近《诗经》、《楚辞》,这又有什么问题呢?
他们的文章就像龙和虎背上的纹饰,华彩天成。他们的人和他们的文,穿越了历史、地理的界限,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才来到你们的面前。
你们这些人,才气也不如他们,当中更没有一个杰出的货色。还有一些人,表面上看似主张要学《诗经》、《离骚》》,结果背地里又去学习六朝那些“悲翠戏兰苕”之类句子。
不懂得文章的立意,不具备超越前人的胸襟和恢宏的气度,素质还这么低下,怎么能够像在碧海中骑鲸遨游一样,进行文学创作呢?
学做文章,既不能菲薄今人,同时也应该爱戴古人,清词丽句与言之有物并不相矛盾。你们既然想学屈原和宋玉,有种就学到和他们并驾齐驱,为啥后来又步了齐梁艳诗的后尘呢?
自己没有达到前人这种高度的本事,就不要跑去乱怀疑前人的水平!创作不能因循守旧,一个抄一个,你们谁是谁的老师?
裁掉那些守旧因循的“伪体”,老老实实去学习《诗经》、《离骚》是可以的。与此同时,也应该虚心学习别人的文章。不怕师傅多,这些人统统都是我们的老师。
杜甫这一组七绝诗,创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当时正是他在严武的手下当幕僚的时候。有人认为这组诗是他在替庾信和初唐四杰出头,但是也有人认为,他是在替自己说话。
大概是因为他在诗歌创作风格上的创新,弹劾遭到了一些人的嘲讽。于是,他就写下了这组诗,借着帮“前人”说话,来“怼今人”。
当时唐朝的诗坛上流行“复古风”,有人看不惯庾信和初唐四杰那种骈丽的文风。但是,事实上庾信和王勃等人在后期,已经开始主动进行文章的改革了。
然而,那些无知的人们,还是拿着上述这些人早年的诗文来品头论足。文辞华丽又怎么了呢?《论语》中说:“文质彬彬”才能相得益彰!有好的内容,也要配上好的语言修辞。
所以,杜甫怒怼了当时文坛上那种“厚古薄今”的歪风。他通过反讽、比喻、说理等修辞方式,怒怼“今人”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庾信的进步。
同时,他提醒所有的人注意:初唐四杰的文章,是经过了时间考验才流传下来的。在这一段中,杜甫提到了“龙文虎脊”,不知道他是否读过刘勰的《文心雕龙》。
后者在书里的《原道篇》中曾经提到:“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动物身上的纹理,是最天然的,也符合“道”的文。
再说,评价一个人文风的优劣,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在后面,他又嘲笑这些“今人”不接受文章改革,只会一味地主张仿古、摹古。
其中“尔曹身与名俱灭”一句,更为“怼界”千古绝句!但凡有哪位名人遭到了攻击,他的支持者只要祭出此句名言,就可以做到“一击必杀”!
结语
李白是一个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的人,而且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才华。所以他在《上李邕》中引经据典,骂得那叫一个酣畅淋漓。
杜甫作《戏为六绝句》的时候已经49岁,但是看样子火气也还是不小。他一边讲理,一边“怼人”。所以,他写下了一组七言诗来“怼”当时文坛上的“歪风邪气”。
他用“尔曹身与名俱灭”、“历块过都会尔曹”和“才力应难跨数公”等数句“明骂”,再用“不觉前贤畏后生”、“若看翡翠兰苕上”、“窃攀屈宋宜方驾”“暗讽”,把“今人”完全贬成了渣渣。
在花式“怼”人的同时,杜甫还以这组七言诗,不仅开创了古代文人“以绝句论诗”的先河,而且这一组诗中还包含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杜甫诗歌创作理论。
李白的《上李邕》虽然气势恢宏,但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无非是“莫欺少年穷”。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则不一样,他是一边“怼人”,一边也在给这些人讲道理。
所以,无论是从诗歌本身的成就来看,还是从杜甫那句经典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在网络骂战中的“杀伤力”与“控场能力”来看,杜甫以诗“怼”人的本领,都是远超李白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李白这首诗虽然主题陈旧,但是毕竟在“怼”人的同时,显得很有诗意。而杜甫这一组诗注重说理,更像是把李白的“唱歌怼”,发展到了“念经怼”。
“怼人”的本质,还是属于一种“干架”行为,所以到底是“唱歌怼”更好呢,还是“念经怼”更强呢?这个就只能见仁见智了。
而且很遗憾的是,现在的人也不会写古诗。所以他们既不能学庄子著书立说来“怼”,又不能学李白“唱着来怼”,更不能学杜甫“念着经来怼”。
所以,他们在“怼”人的时候,一般都只能“叉着腰、跳着脚怼”,或者是“蹲在地上、画着圈圈怼”了。除此之外,他们别无他法!
外貌描写的句子(语文答题技巧60秒阅读)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带有“人物外貌描写”的句子。
外貌描写
在短文中指的是对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
解题方法
1. 这个句子运用了外貌描写。
2. 通过“……”、“……”体现了人物……的外貌,写出了人物……的生活经历。
3.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了人物……的情感。
4. 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赞美/憎恨/同情……
练一练
现在,请你试着做一做下面这道练习。
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纸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摘自 《丰碑》)
你觉得上面这段话写得好吗?请说说理由。
可以试着自己先做一做,做完再看参考答案哈。
参考答案
答:这个句子运用了外貌描写。通过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动作、神态,体现出他的从容,他的镇定。用“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这样的描写,体现了当时战争的艰苦,军需处长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把棉衣都让给了其他战士,自己穿着单薄而又破旧的衣服,在雪夜被冻死。这些外貌描写体现出军需处长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军需处长的赞美之情。
今天的知识点就说到这里,如果你还有任何疑问,可以在下方给我留言,我会努力为你解答。
拓展阅读
语文答题技巧60秒阅读——比喻句的赏析方法
语文答题技巧60秒阅读——拟人句的赏析方法
语文答题技巧60秒阅读——人物动作描写的赏析方法
语文答题技巧60秒阅读——人物心理描写的赏析方法
如果你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也欢迎你告诉我,相信你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后,就会发现,语文并不难。
外貌描写的句子(日积月累)
写作是语文的重要一环,人物的描写对有些学生来说稍微有一些难度,如何具象化的表达人物,是语言表达的第一步。
1
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头发
1、这是一头乌亮浓厚的美发,像黑色的瀑布从头顶倾泻而下,它不柔软,妩媚,但健美,洒脱,有一种极朴素而自然的魅力。
2、有一头像猪鬃一样粗硬的黑头发太硬,怎么也弄不倒,只好留个寸头,任它们像鞋刷子毛一样立着。
3、硬撅撅的像把钢刷子似的小辫儿挑战似地翘在后脑勺上。
4、一头短簇簇、硬刷刷的灰白头发,就好比顶着一头高梁花子。
5、一条中缝顺着脑壳的弧线,轻轻下去,分开头发,头发黑乌乌的,光溜溜的,两半边都像一块整东西一样,几乎盖住了耳朵尖,盘到后头,挽成一个大髻,又像波浪一样起伏,朝额角撞了出去。
6、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地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斯头上的乱蛇”。
7、他脑袋上的头发密密匝匝像是一顶厚实的帽子,要很大的劲才能把弯曲的手指头伸进头发里。
8、他剪着平头,灰色的短头发有种说不出的冷血动物的蠢相。
9、他的头发很长,很浓密,如一股黑色的激流向上抛溅,又像瀑布似地悬垂于半空。
10、他大脑袋上的头发毛楂楂地直立着,像团起来的刺猬。
11、深色的头发异常浓密,一个个沉甸甸的仿佛是青铜铸成的发卷围着她的双颊,一直垂到浑圆的肩上。
12、脑额上拱着前刘海,像一个发酵的馒头。
13、那一头乌云般的长发掩映在她的额上,好像苍瞑的暮色,笼罩着西方的晚霞。
14、那美丽的头发披散在身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一样.波浪起伏,金光闪闪。
15、帽子下面露出一股一股的长头发,它们是先编成一根一根的小辫子.随后又绞成几根大辫子,再盘绕起来,就像编好在一个篓子上面的灯芯草。
2
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胡须
1、短短的胡子,一根根的矗了出来,正似一个脱了毛的旧刷子。
2、几根笔直的稀疏的胡子像银丝一样有光。
3、卷曲的,像小楔子一样的稀疏的胡子神气活现地向旁边翘着。
4、两大片兜腮胡子一直长到鼻孔边。
5、两撇八字胡,虎虎有神。
6、那部浓密密的大胡子像把铲子.比头发的颜色更淡些。他的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7、他的胡子乱蓬蓬的,拖把布似的。
8、他的金栗色的胡子,虽然从来没有剪过,但却很浅,这胡子在那有着优美的轮廓的嘴唇上面,非常紧地卷成整齐的两撮。
9、他脸上的胡子卷成许多极小的圆圈,像是沼地上的青苔。
10、他留着一撮像是泡沫一般在嘴唇上卷起的髭须。
11、他那又浓又长的褐色小胡子像猫须似的不停颤动。
12、他上唇的胡子看起来很和善,松软,灰白,末端焦黄。
13、他下嘴巴蓄着一撮四寸长的山羊胡子。
14、他有一把圣诞老人似的大胡子,连鬓带腮,雪白雪白。
15、他正方下颔的四周,连到耳根,长着半脸的曹操胡子,阴森森地直立着,如一个壮毛的刷子。
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眉毛
1、这弯曲的眉毛仿佛一道蛇形的深沟,横贯在苍白的脑门上。
2、这眉毛浓厚而不规则,像用来擦过皮鞋油的毛刷子。
3、这眉毛,粗浓得像荆棘一般。
4、这眉,细溜溜长而弯弯,密丛丛浓而翩翩。
5、这姑娘眉毛不长.淡淡的像个小弧圈。
6、眼昏似秋月笼烟,眉自如晓霜映日。
7、雪峰似地高耸的双眉,更使他有一种锐不可挡的威势。
8、他脸上两道撇下来的眉毛,活像鸡蛋壳上画个八字。
9、他把两条愁云紧锁的灰色眉毛更加紧蹙在眼睛上面,这两条眉毛像繁生的高耸的山岭上的灌木丛,山顶上盖满了银针一般的北国寒霜。
10、石岸般突出的眉弓,饿虎般深藏的双眼.这一切简直就是力量的化身。
11、那天鹅绒般的一双黑眉.分明的、弓儿似的、婀娜地弯曲着。
12、那两道剑锋一样高高扬起的黑眉,和黑眉下那一双深沉果决的眼睛,只有那种在长期的行武生活中磨练得坚韧不拔、百折不圆的人才能具有。
13、眉毛弯弯的淡淡的像新月。
14、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
15、眉毛差不多完全没有.在眉毛的位置上.有两个微微隆起的发亮的线条,疏疏朗朗地长着不多几根亮晶晶的毛。
16、眉不太宽厚却浓密真切,横横的两条,永远像新经剔拔过或描画过。
17、两条猿人般隆起的眉骨,眉毛十分稀少。
18、两条眉毛浓得像用墨画就,有巨大的威慑力。
19、两道眉毛给予她的眼睛一种特别的美——这是两条淡褐色的、松软的、差不多是笔直的线条,而且很少有对称的时候,一道比另一道高出一点,因此这道眉毛上面出现一条小小的皱纹,其中仿佛含着寓意,隐藏着思想。
20、两道黑弧线似的浅眉,活跳跳的像是会说话。
3
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眼睛
1、这个人的眼睛真厉害,像个能摄人魂魄的无底洞.谁碰上这释的眼光都会掉进去。
2、一双黑亮黑亮的大眼睛.凝眸时如波澜不兴的黑海,流动时如空中飞走的星星。
3、眼睛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又敏锐,又细致,让你几乎觉得他有妖法。
4、他眼睛大大的,灰色的。透着一种苦思的神情。
5、他的眼睛跟鸷鸟的眼一样锐利,像秋天的雾一样蓝。
6、他的跟睛太小,一笑便变成一条缝了。
7、他的淡蓝色的、玻璃似的眼睛像酒醉似地旋转又旋转,仿佛威势过盛似的。
8、深逵的眼腈,跟珠儿像黑色的玻璃球浸在清水里。
9、浓浓的屑毛下边摆着~对大眼睛,乌黑的眼珠,像算盘珠儿似的滴溜溜乱转。
10、浓眉下面深藏着一对炯灼的眼睛,那里面饱含着无边的慈爱
11、两只像海波一样蔚蓝、杏子一般的大眼睛。燃烧着荡动的火焰,发出使人不可抗拒的魅力。
12、两只玻璃珠似的大眼睛里,闪动着青春、热情的光芒。
13、她那双绿色的眼睛虽然嵌在一张矜持的面孔上,却是骚动不宁的,慧黠多端的,洋溢着生命的,跟她那一幅装饰起来的仪表截然不能相称。
14、她的眼睛.大而黑亮,眼波闪闪溜溜,十分动人。
15、她的跟珠转动得生动自如,时时闪着睿智的光亮。
16、本来那么明亮,蓝得那么澄净的眼睛,变得寒光闪闪,像钢铁一般。
17、这一双眼睛像是苍山顶上的晨星,又圆又亮。
18、这一双眼睛似乎是娇嫩的矢车菊的蓝色,眼神柔和而又温暖。
19、这眼光斜挑暗视,好像能说话似的。
20、这双眼炯炯有神,黑暗中真有点像两只小电灯泡似的。
21、这是怎样的一双眼睛呵:冰冷,僵直.取有宰杀后的死羊眼才这样可怕。
22、这黑眼珠定神时如一泓清水,顾盼时像星星流动。
23、阴云遮住了她的眼睛,像是要落雨了。
24、一双泉水般纯净的眼睛里,含着柔和的光亮
25、一双浅蓝色的秀长的眼睛稍稍鼓起,和眼眶形成平面,有时因为心血上冲,眼神显得强硬。
26、一双羚羊似的棕色跟睛,长着长长的腱毛。
27、一双炯炯的有光的淡蓝色的眼睛,充满了人生经验、情感和火焰,当他很安静的时候,那对眼睛使他的脸流露出一种悲哀的善良的表情。
28、一对尖利的眼光在这年青人的身上霍霍地打圈。
29、眼聚清波,轻盼曼顾.顿觉有情.原是无情。
30、眼睛小,眼圈发红,眸子发灰.有种上了年纪的人褪尽光泽而黯淡的眼神
4
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脸
1、他面皮如同旧皮包那样黯淡,高颧骨像皮包里塞着的什么硬东西支楞出来。正好把一副普普遍遍的白光眼镜架住。
2、做惯了生意,他的脸上永远是一团和气,鼻子上几乎老拧起一旋笑纹。
3、这是一张满月似的、又天真又痴呆的老人的脸。
4、这是一张被命运作弄成失魂痴呆的面孔,除了性别之外,已经看不出她的年龄了。
5、这人满脸皱纹,活像没上过油的旧皮靴皮。
6、这人脸色青得和烤熟了的茄子一样。
7、这脸娇艳得像一朵新开的荷花,像睡眠一样捉住所有人的眼睛。
8、圆嘟嘟的一张脸真如二枚新鲜红润的西红柿。
9、一张灰黄脸,皱巴巴的像大叶柞树皮,七横八岔,满是沟坎。
10、线条俏丽的脸庞上罩着月亮般的皎洁。
11、他瘦了许多,颧骨在塌陷的脸上像退潮后的礁石那样突出来。
12、他浅眉细眼,白净的小圆脸.常带着一对生动的笑窝儿.是个模样挺招人喜欢的孩子。
13、他那剃得光光的、轮廓鲜明的圆下巴看上去像是脚后跟。
14、他那长着雀斑和因为在屋子里呆得过久而苍白的脸颊,肌肉松弛,还微微下陷。
15、他面色微黑,满脸雀斑,就跟把火药末擦进皮肤里去了一样。
16、他剑眉高鼻,面如古铜,目光炯炯。三绺长须垂胸,风神轩朗。
17、他的面孔有点清瘦,颧骨微高。
18、他的脸已被深深的皱纹切破了,像个核桃。
19、他的脸盘不大,瘦削而有雀斑,下巴尖尖的,像松鼠一样。
20、他的脸蜡黄蜡黄的,有一种接近透明的光泽。
----------- END ------------
以上内容是关于对家的感悟经典句和家里人生感悟经典句子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