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有关于一的句子 经典有深度的道家简短句子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道家有关于一的句子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经典有深度的道家简短句子和道家有关于一的句子的精彩内容哦。
道家有关于一的句子 经典有深度的道家简短句子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精华是朴素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慎始如终,则无败事。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隐无名。大直若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大辩若讷,大美若臭,大善若恶,大真若假,大忠若奸,大贤若痴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赛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
日月无人燃而自明,
星辰无人列而自序,
禽兽无人造而自生,
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译 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有道无术 术尚可求 有术无道 止于术
无为则无心,无心则无欲,无欲则无求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动为静之基;清为浊之源!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上善若水,君子如玉。长夜未央,寂寞成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
生而为人,你且修身,你且渡人,你且如水,居恶渊而为善,无尤也.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 不只是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更能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期有所长进。自己不要别人争利,那么所有人都会为你让路。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大道至简
对家的感悟经典句子(在家呆了三天后的感想)
假期最后一天
形容垃圾人的讽刺句子(一日不见如隔一日)
说的是废话,输出的是情绪。
作者 | 陈梅希
编辑 | 园 长
周一下午四点,摸鱼黄金时间。打开b站一个名叫《废话连篇》的视频,发现此时此刻正有31名摸鱼小能手正在同步学习“废话文学”,此时距离这个视频发布已过去将近2个月。
(b站视频《废话连篇》,作者为b站用户金渐层烤猪)
在这个夏天,“废话文学”逐步从小范围自娱自乐的搞笑话术,蔓延到各个社交平台,成为横扫评论区的语言霸主。
要理解什么是“废话文学”,需要先好好理解一下它。在摸鱼学习3遍视频后,我迅速掌握了“废话文学”的基本要领。
简单来说,“废话文学”指的是看似说了一堆话,其实什么信息量都没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很难用无聊、跟风、反讽、荒诞中的任何一个词来单独概括它,在大面积传播之后,废话式发言的现象里,包裹了不同群体的复杂诉求。
“废话文学”的杀伤力
一个简单的示例或许更便于理解,打开b站相关视频弹幕,出镜率最高的必然是“废话文学”扛鼎之作——听君一席话,胜听一席话。
比起“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原典,新版本的杀伤力显然要高得多。并且在不同场景下,这句废话竟展现出不同的情绪来。
例如一位博主刚洋洋洒洒评点海内外局势挥斥方遒,你送上“听君一席话,胜听一席话”的评论,无异于两盆水从他头上浇下,一盆是冷水,另一盆也是冷水。
例如你用这句废话评价自己的论文,大致就是委婉地表达一下自己又制造了一篇学术垃圾;要是你用这句话评价其他人的论文,那至少证明这篇论文还有一席话的价值,没有到达“听君一席话,倒赔十年书”的程度。
用一句废话来总结或反讽一堆废话,可以被看作“废话文学”的肇端。
随着经典名句流传开来,越来越多采用类似手法的“警句名言”被不断制造出来。名言、俗语、经典台词,都成为了“废学家”们的语料库,为这场新型创作大赛提供灵感。
“三人行,必有三人。”
“姜还是老的老。”
“股票的规律找到了,不是涨就是跌。”
“如果你愿意多花一点时间了解我,你就会发现你多花了一点时间。”
“废学家”们从源头出发,活学活用,将废话式发言渗透到社交网络的方方面面。至此,“废话文学”已经不再是起初具备一定讽刺性的反击式发言,而成为一种可以独立存在、迅速扩散的群体性文化现象。
讽刺性降低,不意味着杀伤力减弱。“废话文学”之所以迅速蔓延,除了对低密度信息的批判性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具备一种引人发笑的能力。这种能力,似乎不止作用于熟稔互联网语言习惯的年轻人。
微博网友卡戎发帖称:“在办公室给四五十岁的大哥大姐普及一下废话文学,把大家逗乐了。”即便是不追逐流行的中年人,也在“废话文学”的攻击下难逃一笑。
近200年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或许给出过一种答案。在代表作《美学》一书的最后章节,黑格尔对喜剧的逻辑进行辨析,认为“笨拙或无意义的言行”可以引人笑。
“人们笑最枯燥无聊的事物,往往也笑最重要最有深刻意义的事物,如果其中露出与人们的习惯和常识相矛盾的那种无意义的方面,笑就是一种自矜聪明的表现。”
这种说法无疑延续了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的观点,后者将喜剧定义为一种“突然的荣耀感”,对后世的喜剧美学产生过深刻影响。而黑格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可笑性”和“喜剧性”进行区隔。
时至知识普及性提升的今日,“自矜聪明”带来的笑声或许少了,“与人们的习惯和常识相矛盾的无意义的方面”,依然具备极强的可笑性。
人们早已习惯“姜还是老的辣”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表达,当习惯被打破,常识被颠覆,自然会被“姜还是老的老”和“一日不见如隔一日”而逗笑。这些新编出来的语言看起来是毫无信息量的废话,但在相对主义的逻辑里,它们为固有的思维定势带来了意外信息。
meme的中国例证
“废话文学”的走红,可以被当作一个生根发芽于中国语言文化的meme样本,并且在许多方面,比起之前的网络流行梗,它更接近于meme本初的含义。
Meme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概念,最初来源于英国科学家道金斯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作为当代最著名的无神论拥护者之一,道金斯认为演化的驱动力并非个体或物种全体,而是复制者。这一复制者,在物质层面是广为人知的基因,在语言、观念等文化层面,则同样存在着一个相对应的概念,作为为文化的繁衍因子。
道金斯从希腊词根中找到原意为模仿的单词mimeme,为了和gene(基因)形成对照关系,他将词头的mi删除,制造出一个新的概念,meme(中文中经常被译作迷因)。
Meme是一个1976年才被发明出来的词,此后在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都有发展。作为一个较新的理论概念,meme理论尚未取得广泛共识,但已在互联网世界获得大批拥趸。
去年火爆海外的《一剪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故事起源于一次跨国“搬运”,一名网友将快手用户蛋哥的视频发布到YouTube。画面中,蛋哥的头因为快手特效变成了尖顶,在未消融的雪中,蛋哥唱起费玉清的经典老歌:“雪花飘飘,北风萧萧。”
(蛋哥原版视频,图片来自快手截图)
一句中文老歌,突然点爆了海外互联网。结合曲调和翻译,国外网友迅速get到这句歌词中的萧瑟悲凉之感,继而加入这场全民创作。工作不顺利,冰激凌掉了,妈妈不给我吃糖,所有不顺遂场景出现的那一秒,都是战歌应该响起的瞬间。——“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
国外视频社交网站TIKTOK里,围绕这句中文歌词展开的创意如同一场大接力。有华裔血统的年轻人找来自己的华人家长,发现没有一个会中文的华人可以念着讲出这句词,他们都会唱出来。
《一剪梅》一度在国外音乐网站Spotify上名列前茅,但没有人觉得这是费玉清带来的华语文化输出。互联网时代,meme把语言、音乐、传统、观念这些文化上的意象简化为最小单位,“进化”出的下一步往往出人意料。在一个最小单位体里,许多外部概念是隐身的,小到歌手本人,大到语种和国界,都不再是这场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跨文化研究中的“误读”和“悟读”,都不再足以成为这一文化现象的注解。
学术概念被应用到现实语境中时,难以避免会出现泛化和扩大化的情况,例如今年广为传播的“内卷”和“PUA”。当然,因果也可能是倒置的,正是由于一些学术概念所触碰的现象在现实生活普遍存在,才会导致这些概念翻出学术讨论的围墙,成为被广泛应用的那一个。
Meme理论进入互联网时代,一度成为流行梗的代名词,也有人将其等同于文化的病毒式传播。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世界的爆梗都会更新换代,流行一阵,再被新的梗替代。“废话文学”相较普通的流行梗,有一种更接近meme概念的特征:变异性。
正如基因的传递存在遗传和变化,在设想中,meme对于文化的传递也应当存在沿袭和演化,这是meme概念区别于病毒式传播的地方。或者说,病毒式传播是一个meme产生的表现之一,而非其实质。
一个显著的对比是,在人造词“奥利给”的流行传播过程中,人们反复使用这个词来表达类似的情绪。如同所有流行起来的梗一样,“奥利给”经历快速的复制和模仿,几近成为加油的一个变种。更浓烈的情绪色彩,让它更类似文字版表情包。
而“废话文学”在起初的“听君一席话,胜听一席话”后,迅速发展出一批废言废语。创造力惊人的互联网原住民们,很快掌握了造句精髓,那就是好像说了很多,但其实什么都没说。在此纲领下,老梗被模仿,新梗被制造。“生殖”、存续、散播,很快,“废话文学”凑满了100条新版格言警句,并仍会持续繁殖。
用无聊消解无趣
当基因和meme成为一组有趣的对照概念时,一个关于时间的议题诞生了。基因作为一个生物学概念,往往具有较为稳定的特质,在传递过程中发生的演变,需要消耗大量时间;而作为一种文化繁衍因子的meme,生命周期长则一年,短则数天,繁衍之迅速,消亡之突然,都与基因不可同日而语。
这大概也出乎发明者道金斯的意料。在道金斯创造出meme概念的1976年,因特网不久前才被命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刚刚发出她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没有人能够预料,文化复制和繁衍的过程,会在半个世纪内缩短为1秒就能完成。
回到“废话文学”本身。当书本、报纸、电台等媒介不再成为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时,由精英群体筛选控制信息话语,再传递到普通民众的时代终结了。互联网为所有人提供前所未有的信息自由,同时也兑换走一定比例的信息密度和质量。
当人人都能生产信息时,信息不可避免地陷入通货膨胀。即便人们交付远高于过去的时间用以接收和处理信息,当可被使用的时间到达阈值时,信息质量的稀释依然会带来疲惫感。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在马车传递信件的时代,彼此问候一句可能就要花上几个月。春天递出的诗,抵达时大概已经是夏季了,时间和空间的错位,会制造每次沟通时的慎之又慎。而现在,一个小时就可能有上百条微信涌进年轻人的手机,在聊天记录里搜索“哈哈哈哈哈”,大概率会有成百上千条记录。
这并非是在否定信息时代,相反,信息时代带来的世界发展是空前的。稀释的信息质量,和应对过量信息的疲惫,不过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面对体量爆炸的信息,年轻人也在寻找新的出口。曾经风靡一时的“糊弄学”小组,正是抱团寻找回应“通项公式”的群体。面对层出不穷的追问,老板追问工作,恋人追问态度,家人追问生活,一套好像回应了但好像什么都没说的话术被总结。
比起消极糊弄,“废话文学”显然更为“激进”。废言废语没有提供任何增量信息,但在看似无聊的信息重复中,一些共同情绪被传递。它是批判性的,荒谬性的,趣味性的,是对抗无聊信息的一种无聊。当然,如同所有当代meme一样,它也必将是稍纵即逝的。
对着一个萌生于互联网、具有巨大传播效应的语言现象,做出一大通正儿八经的解读,或许很快就会收到评论留言: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民众应该具有用无聊消解无趣的权利。
参考文献:
[1]黑格尔. 美学. 第三卷[M]. 商务印书馆, 1981.
[2]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 自私的基因[M]. 中信出版社, 2023.
形容垃圾人的讽刺句子(诗仙诗圣如何)
提到古代的“怼人”高手,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庄子和惠子这二人。当初二人的“濠梁之辩”是由惠子率先发难,而庄子则是见招拆招。
后者明显感觉没有“怼”过瘾,于是决定把这件事写进他的著作。然后吩咐门下的信徒,承其衣钵,怒“怼”惠子二千余年。
后世“怼王”从中受到启发,早已不满足于仅仅是使用方言和汉字来“怼人”了。时间来到了光耀万代的大唐,两位“怼林”高手横空出世,一个叫李白,另一个叫杜甫。
李白说:写文章“怼”人不给力,编成歌词,唱着“怼人”更狠。千百年后,只要还有一个人在唱我的“歌词”,每唱一遍,都是在替我骂人!
杜甫则说:呵呵哒,写一首歌词有什么意思呢?要写就一次写六首!我一边骂,还一边给他们讲道理。所有听过这六首“歌”的人,都夸我骂得对。
谁要是胆敢说我骂得不对,那么就对不起了,原诗里直接摘出一句话,直接怼他脸上,“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一、“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上李邕》——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相传,李白这首诗是在他未出四川之前写的。李白十八岁的时候,听说渝州新上的刺史李邕是一个爱才之人。他经常在官邸开宴会,广交各路英雄,于是李白就想跑过去想交个朋友。
也不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也许是因为李白的口气有一点点大,然后遭到了排挤。于是,少年李白怒写了一首诗说:
有朝一日,我会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扶摇直上九万里。假如风突然停了下来,我跌进了大海,我的身体依然能搅得沧溟之中海水翻腾。
有人想问:凭什么?就凭我伟大啊!我在天上是大鹏鸟,落到海里就变成了鲲。我就是这么能耐,嘿嘿嘿。你们因为我的言行独特,所以一听到我讲话就大笑。
《老子》曾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说的也就是你们这些“下士”了。孔子都说“后生可畏”,为啥你们不听他老人家的话呢。看来圣贤书也是白读了!
“怼王”李白凭借着一股初生之犊不怕虎的气势,一边唱一边“怼”,唬得所有人一愣一愣地。这一首诗内容看似直白,但是实际上却是气势非凡。
诗中接连引用《老子》、《庄子》中的典故,借儒家的先师孔子来嘲笑那些看轻他的人是有眼不识泰山,算是做到了情理交融。
“怼”人有时候就是要“先声夺人”,上来就是一声“呔”。然后靠着诗仙的才华,大鹏终有展翅日。只差一个机会,我就能乘风奋飞九万里。在天为鹏,在海为鲲。
看一看,这样的想象是多么地美丽,特别适合编成“歌”来唱,而且还适合千古流传,成为后世那些“怼林”中人向往的目标。
二、“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在人们眼中一直是一位悲天悯人的“诗圣”,敢称“圣人”,那么肯定是君子端方,绝不会口出恶言。但是事实上,杜甫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温和,他其实非常会“怼人”。
《旧唐书·杜甫传》记载,“(甫)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意思是说,杜甫当年流浪到成都,投靠好友严武,在严武的手下当一名幕僚。
结果有一回他喝高了,居然跳到了严武的床上,指着他的鼻子骂:严挺之怎么生了你这样的一个儿子呢?当然,这都是别人的八卦。
不过,他曾经写了一组七言诗,就是专门“怼人”的,非常有名,那就是《戏为六绝句》,原文如下:
《戏为六绝句》——唐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这首诗大意是说:
庾信的文章,到了晚年之后就变得更加成熟了。然而,很多人却只是嘲笑他文章华丽,只注重辞藻,这完全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们完全看不到庾信后来笔下的凌云之志,与纵横开阔的气象。假如庾信还活着的话,一定会觉得:哎呀呀,真是“后生可畏”啊!
然后杜甫说,初唐四杰行文风格骈丽,所以受到今人的攻击。这些人就是一叶障目,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古人,完全是无理取闹。
对于这种不讲道理,还妄下结论的家伙,我只有祝他被历史湮没了。而四杰的文章,一定会像长江、黄河一样,万古流芳。
接着,他进一步借别人调侃初唐四杰的话来说: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四个人的文章不如汉魏,而接近《诗经》、《楚辞》,这又有什么问题呢?
他们的文章就像龙和虎背上的纹饰,华彩天成。他们的人和他们的文,穿越了历史、地理的界限,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才来到你们的面前。
你们这些人,才气也不如他们,当中更没有一个杰出的货色。还有一些人,表面上看似主张要学《诗经》、《离骚》》,结果背地里又去学习六朝那些“悲翠戏兰苕”之类句子。
不懂得文章的立意,不具备超越前人的胸襟和恢宏的气度,素质还这么低下,怎么能够像在碧海中骑鲸遨游一样,进行文学创作呢?
学做文章,既不能菲薄今人,同时也应该爱戴古人,清词丽句与言之有物并不相矛盾。你们既然想学屈原和宋玉,有种就学到和他们并驾齐驱,为啥后来又步了齐梁艳诗的后尘呢?
自己没有达到前人这种高度的本事,就不要跑去乱怀疑前人的水平!创作不能因循守旧,一个抄一个,你们谁是谁的老师?
裁掉那些守旧因循的“伪体”,老老实实去学习《诗经》、《离骚》是可以的。与此同时,也应该虚心学习别人的文章。不怕师傅多,这些人统统都是我们的老师。
杜甫这一组七绝诗,创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当时正是他在严武的手下当幕僚的时候。有人认为这组诗是他在替庾信和初唐四杰出头,但是也有人认为,他是在替自己说话。
大概是因为他在诗歌创作风格上的创新,弹劾遭到了一些人的嘲讽。于是,他就写下了这组诗,借着帮“前人”说话,来“怼今人”。
当时唐朝的诗坛上流行“复古风”,有人看不惯庾信和初唐四杰那种骈丽的文风。但是,事实上庾信和王勃等人在后期,已经开始主动进行文章的改革了。
然而,那些无知的人们,还是拿着上述这些人早年的诗文来品头论足。文辞华丽又怎么了呢?《论语》中说:“文质彬彬”才能相得益彰!有好的内容,也要配上好的语言修辞。
所以,杜甫怒怼了当时文坛上那种“厚古薄今”的歪风。他通过反讽、比喻、说理等修辞方式,怒怼“今人”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庾信的进步。
同时,他提醒所有的人注意:初唐四杰的文章,是经过了时间考验才流传下来的。在这一段中,杜甫提到了“龙文虎脊”,不知道他是否读过刘勰的《文心雕龙》。
后者在书里的《原道篇》中曾经提到:“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动物身上的纹理,是最天然的,也符合“道”的文。
再说,评价一个人文风的优劣,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在后面,他又嘲笑这些“今人”不接受文章改革,只会一味地主张仿古、摹古。
其中“尔曹身与名俱灭”一句,更为“怼界”千古绝句!但凡有哪位名人遭到了攻击,他的支持者只要祭出此句名言,就可以做到“一击必杀”!
结语
李白是一个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的人,而且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才华。所以他在《上李邕》中引经据典,骂得那叫一个酣畅淋漓。
杜甫作《戏为六绝句》的时候已经49岁,但是看样子火气也还是不小。他一边讲理,一边“怼人”。所以,他写下了一组七言诗来“怼”当时文坛上的“歪风邪气”。
他用“尔曹身与名俱灭”、“历块过都会尔曹”和“才力应难跨数公”等数句“明骂”,再用“不觉前贤畏后生”、“若看翡翠兰苕上”、“窃攀屈宋宜方驾”“暗讽”,把“今人”完全贬成了渣渣。
在花式“怼”人的同时,杜甫还以这组七言诗,不仅开创了古代文人“以绝句论诗”的先河,而且这一组诗中还包含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杜甫诗歌创作理论。
李白的《上李邕》虽然气势恢宏,但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无非是“莫欺少年穷”。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则不一样,他是一边“怼人”,一边也在给这些人讲道理。
所以,无论是从诗歌本身的成就来看,还是从杜甫那句经典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在网络骂战中的“杀伤力”与“控场能力”来看,杜甫以诗“怼”人的本领,都是远超李白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李白这首诗虽然主题陈旧,但是毕竟在“怼”人的同时,显得很有诗意。而杜甫这一组诗注重说理,更像是把李白的“唱歌怼”,发展到了“念经怼”。
“怼人”的本质,还是属于一种“干架”行为,所以到底是“唱歌怼”更好呢,还是“念经怼”更强呢?这个就只能见仁见智了。
而且很遗憾的是,现在的人也不会写古诗。所以他们既不能学庄子著书立说来“怼”,又不能学李白“唱着来怼”,更不能学杜甫“念着经来怼”。
所以,他们在“怼”人的时候,一般都只能“叉着腰、跳着脚怼”,或者是“蹲在地上、画着圈圈怼”了。除此之外,他们别无他法!
外貌描写的句子(语文答题技巧60秒阅读)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析带有“人物外貌描写”的句子。
外貌描写
在短文中指的是对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
解题方法
1. 这个句子运用了外貌描写。
2. 通过“……”、“……”体现了人物……的外貌,写出了人物……的生活经历。
3.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了人物……的情感。
4. 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赞美/憎恨/同情……
练一练
现在,请你试着做一做下面这道练习。
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纸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摘自 《丰碑》)
你觉得上面这段话写得好吗?请说说理由。
可以试着自己先做一做,做完再看参考答案哈。
参考答案
答:这个句子运用了外貌描写。通过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动作、神态,体现出他的从容,他的镇定。用“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这样的描写,体现了当时战争的艰苦,军需处长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把棉衣都让给了其他战士,自己穿着单薄而又破旧的衣服,在雪夜被冻死。这些外貌描写体现出军需处长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军需处长的赞美之情。
今天的知识点就说到这里,如果你还有任何疑问,可以在下方给我留言,我会努力为你解答。
拓展阅读
语文答题技巧60秒阅读——比喻句的赏析方法
语文答题技巧60秒阅读——拟人句的赏析方法
语文答题技巧60秒阅读——人物动作描写的赏析方法
语文答题技巧60秒阅读——人物心理描写的赏析方法
如果你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也欢迎你告诉我,相信你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后,就会发现,语文并不难。
以上内容是关于道家有关于一的句子和经典有深度的道家简短句子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