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月亮最唯美经典的古诗词汇总 古典诗词中描写月亮的诗句有哪些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描写月亮最唯美经典的古诗词汇总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古典诗词中描写月亮的诗句有哪些和描写月亮最唯美经典的古诗词汇总的精彩内容哦。
描写月亮最唯美经典的古诗词汇总 古典诗词中描写月亮的诗句有哪些
《春江花月夜》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的诗人终其一生,都没有一首作品流传后世,而有的诗人,只写几首作品,就流传千古,这样幸运的诗人实在太少,而张若虚就是其中之一。张若虚,唐朝诗人,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张若虚生活在最让人羡慕的开元盛世。与同时代的孟浩然一样,新旧唐书中都没有给他立传。但从贺知章的传记中,我们可以得知,张若虚当时就已经名重一时。唐中宗神龙年间,张若虚、贺知章等吴越名士在京都已是名声大噪,大唐从不缺才华横溢的骚人墨客,张若虚更是其中翘楚。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全唐诗》共收录唐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人二千二百余人。《全唐诗》中仅收录了张若虚两首诗,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被称为“孤篇盖全唐”,誉满天下,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受到无数学者和读者的赞叹。
今天复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原文如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附带说一句,由于篇幅较长,以前在背诵这首诗时,我整整用了一周时间。
这首诗的大意是:春天雨水丰沛,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仿佛是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波光粼粼,月光随波逐浪,荡漾千万里。虽然,看不到其他地方,但相信,所有地方的春江,同样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蜿蜒曲折,绕着芳草丰茂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鲜花晶莹剔透,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月光与霜霰交织在一起,竟然无法觉察流霜飞舞。沙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也是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大而圆的孤月,高高悬挂。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看着总是那么相似。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看见,长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地运送着流水。
在外漂泊的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飘得很远很远。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一叶小舟,独自在外漂荡?什么地方,月夜下的闺楼上,什么人在竟夕起相思?
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相思之苦。此时的月光,应该是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闺房,珠帘卷不走月光。月光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也拂不掉。
此时此刻,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互通音信。我真希望,追随着月光一同流去,照耀着您。鸿雁不停地飞翔,却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在幽静的水潭。最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春天也快要结束了。水潭上的月亮,渐渐西斜,眼看又要落下。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远隔千山万水,路途遥远,相聚无望。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牵挂之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关于这首“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还有一个美丽凄婉的传说:唐中宗神龙二年秋,大龄文艺青年张若虚,在扬州明月桥边,邂逅了名门闺秀辛夷。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然而,就在新婚的那一夜,却被鬼差错拘而亡。一往情深,情愫未了的张若虚,在阎罗殿上的大呼冤枉,大吵大闹,拒绝脱生投胎,坚决要见辛夷一面。他的一片痴情,感动了当时已经得道成仙的曹娥,帮他遂了心愿。27岁的张若虚死而复生,此时人间的辛夷已是66岁的老妇,二人在明月桥下相见。由此,张若虚吟出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全诗一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次韵脚,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想象奇妙,意境空明,语言隽永,韵律宛转,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大家都知道,春、江、花、月、夜是诗中最常见的景物和意象,当这五个字结合在一起时,张若虚用神奇的笔,奏出了一曲绝唱。张若虚通过这首诗描绘出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世界,眼前是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流宛转、月照花林等一幅幅优美的画面,耳边仿佛可以听到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雁叫声与叹息声交织的动听乐章,有景有情有哲理,真真切切体现了大唐的极致浪漫。事实上,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生前寂寂无名。直到宋代,张若虚和他的这首诗才为世人所知,此时,距张若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三百年。再三百年,明代对张若虚的认识又有了提高。又三百年,到了清代,这首诗被称之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从此,也就有了“孤篇盖全唐”的美誉。再到民国时期,闻一多先生赞之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经历了千年岁月,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终于被推上了神坛。真正的刻骨铭心的感情应如是,也淡然也浓烈,可以瞬间消逝,也可以永不褪色。无疑,张若虚在创作情感把握上做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这首《春江花月夜》,穿越千年,依然美得惊心动魄,直击心灵,又不失含蓄雅致。能够荣获“孤篇盖全唐”的美誉,真乃是实至名归。
2023年3月27号
《望月怀远》
张九龄,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曾经深得唐玄宗的赏识,出阁入相,担任过尚书右丞相。柳宗元是他的门生。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他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远,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其《感遇》、《望月怀远》等为千古传颂之诗。《感遇》更是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历来公认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享誉大唐,贡献最大,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今天复习《望月怀远》,原文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单从字面意思来看,这首诗的大意是: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我独自一人,静静地仰望天上的明月,但我心里知道,远隔天涯的她,此时此刻,也在仰望同一颗明月。有情人无缘在一起,天各一方,你在那一端,我在这一端,却做着同一件事,都在长吁短叹,共同埋怨长夜漫漫,实在难熬;有情人儿,你想着我,我念着你,一腔相思,情悠悠,意绵长,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吹灭蜡烛,去观赏明月吧,月亮散发着轻柔的光,淡淡洒满整个屋子,如同她温柔多情的目光,让我充满怜爱;我禁不住起身披衣,来到院里,想尽情地感受月光如水的温柔,忽觉得天寒露重,仿佛寒冷的露珠浸润着肌肤,平添一份冷意。今晚的月光好美啊!我真的想采撷几缕,送给远方的她,可我双手捧满月光,终归不能相赠;不如回屋睡觉吧,或许,在梦里我们就可以彼此相会,也只有在梦里才是久别重逢的好日子。
据资料记载,这首诗,应该写于张九龄受奸臣李林甫排挤,遭贬荆州长史以后。当时,张九龄已到六十而耳顺的年龄,且古人普遍寿命较短,这个年纪的人,对于情爱之事不至于那么热烈。由此推断,这首诗应该是采用了古典诗歌惯常用的比拟手法,实际上是以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关系。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有条不紊,语言明快,余味悠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浑厚,自然天成。张九龄曾为相三年,君臣相悦,励精图治,为大唐盛世做出了不朽贡献。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他虽造贬谪,仍念念不忘忠君报国,可这一去,竟成永别,张九龄再也没有见到唐玄宗。以至于,唐玄宗在经历安史之乱后,悔恨不已,对张九龄思念有加。
2023年12月19号晚
2023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完整句子是什么(少年强)
王二小
“放牛娃王二小”相信大家小时候都读过这篇课文,下面我来带领大家重温一下小英雄的故事!
王二小,本名阎富华;在家中排行老二,大家都喊他二小。1928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上庄村!那个年代食不果腹,王二小的家里也是十分贫困;11岁的时候沦为孤儿不得不出门要饭,虽然年幼但亲眼见证了太多日本鬼子残害中国同胞的事实!
他逃荒来到了南马庄地区的狼牙口村,在这里他参加了抗日儿童团。为了防止鬼子扫荡 ,王二小经常放着牛为八路军站岗放哨,提供情报!
1942年10月25日,正坐在山坡上的王二小突然发现远处过来了一队鬼子兵!“这准是又来扫荡了”,与此同时鬼子们也发现了坐在山坡上盯着他们看的王二小,由于他们第一次来到这里,对这里的地形并不熟悉,于是叫来王二小为他们带路…
王二小见状直接让身边的小伙伴赶快回村报信,自己则一脸平静的赶着牛走下山去。日本军官见另一个的孩子跑了倒也不着急,露出一脸邪恶的微笑!鬼子指了指山上然后又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让他先走。
王二小假装顺从的赶着牛向村中走去,为了拖延时间他故意带着鬼子在外围山路上多绕了几圈,此时的鬼子军官变的十分不耐烦,开始拿着刺刀顶着王二小的后背前行。当鬼子军官在一次大喊大叫还要多久时,王二小虽然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还是用手指了指前方的一处宽阔空地!
鬼子眼看走了出来,不由得欣喜若狂加快了脚步,随着一声枪响这才被鬼子军官发现落入了八路军的包围圈!眼看求生无望愤怒的日本鬼子直接用刺刀扎穿了王二小的尸体,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襟…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在中国传唱了半个多世纪。
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牺牲46年后终被追认为烈士。王二小不仅仅代表着个人,更代表着永不磨灭的红色精神!
李爱民
1930年出生于山西武乡县白家庄一个普通家庭,十来岁时就经常帮助八路军闯过封锁线传递情报,年纪虽小但却十分机灵!能做事,有责任感不怕鬼子因此也成了本村的儿童团长!
1943年,他和各村里的民兵到鬼子据点附近抢收庄稼,但是在回来的路上不幸与日本鬼子的巡逻队相遇。为了掩护其他同志,13岁的李爱民挺身而出怒骂鬼子,最终被捕!
被抓捕后鬼子认为他是小八路,对他实施了严刑逼供,被打的皮开肉绽!李爱民并没有说出其他信息,反而是变本加厉的进行辱骂。这也加剧了鬼子对他的迫害,双腿被折断,浑身上下没有一块好地方…
最终年仅13岁的李爱民惨死在鬼子的刺刀下,小小年纪在经受磨难时仍能面不改色,至死不悔,令人敬佩!
小金子
“我是中国人,不吃日本人的东西,中国人不吃亡国饭”
你能想象这是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说出的话吗?
这件事还要从这位孩子的父亲说起,小金子的父亲王凤阁1985年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县 ,是辽宁抗日民众自卫军第十九路军司令。
1932年,王凤阁秘密组织农民、工人起义,接起抗日救国自卫军大旗。也在那一年他的儿子小金子出生了,正值国家危难之际,小金子并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总是跟着父母颠沛流离。
从1931年到1937年间,在这六年时间里,王凤阁带领他的队伍战斗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期间还曾与杨靖宇将军的队伍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共同消灭日寇!
1937年的时候,由于叛徒的出卖,王凤阁所部被日伪军发现,抗日队伍被重重包围,在满是大雪的深山中与敌军战斗,激战了三天三夜后,弹尽粮绝终因寡不敌众被俘…
王凤阁将军一家被捕后,押送到了通化城位于景家街的一家磨坊里面。日本的宪兵队长为了招降王凤阁将军,做了一桌鸿门宴!却没想到性格直率的王将军并不领情,一把掀翻了桌子,丝毫不给面子。
这时日本鬼子看到了躲在王凤阁背后的小金子,顿时计上心头,拿上一把糖果招呼小金子过来吃!随后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段……
(王凤阁将军)
日本人从没想过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居然如此敌视他们,索性撕下伪装露出本来的面目!他们对王凤阁用尽了酷刑,眼看毫无作用便把小金子带到王凤阁面前,如果不投降便直接刺死他的儿子!
随后一把白晃晃的刺刀划破了小金子的手臂,鲜血顿时涌了出来,被绑在行刑椅上的王凤阁将军青筋暴起,他恨不得活刮了这群畜牲!不料这时小金子却突然开口道:
“爸爸不怕,小金子也不怕”,王凤阁将军听后哈哈大笑,“不愧是吾儿”,并直言你们连5岁的孩子都吓不倒,日寇灭亡不远矣!
眼看无法招降,1937年4月15号,一大清早通化城就开始戒严了,日本人把王凤阁将军一家人带到了城东北的柳条沟,准备将他们杀害。
5岁的小金子眼中并无惧色,跟在父亲身边他很安心。
“为抗日而死,大丈夫死得其所”说罢王凤阁将军的一腔热血撒在了他所热爱的一片土地上。
眼见丈夫英勇就义,母亲问抱在怀中的小金子:“孩子,你怕不怕?”小金子回答道:“妈妈,我不害怕,一会你抱紧我”
几声枪响以后,母子二人倒在了血泊之中!常言道虎父无犬子,这些民族小英雄更应该被大家所铭记!
少年强则国强,正是因这些前辈英烈用生命的付出才换回了如今的稳定繁荣,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2023关于月亮的唯美句子(两首活泼有趣的望月诗词)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其诗自成一家,被世人誉之为“诚斋体。”
读其抒情写景的小诗,总能被他那清新自然活泼有趣的诗风所触动。
写景状物,笔触极其生动逼真,意趣盎然,其真挚的情感极易令人心动。
古来写望月的诗词极多,或怀远,或念人,或思乡,几乎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情感寄托。
但是,杨万里的两首望月诗词却独辟蹊径,写出了不一样的情境,读来让人心生美好。
01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宋 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简译:月亮还没有照到我的诚斋书房前,倒是先照到了万花川谷,不是我的书房没有月光,而是被书斋前那一片高大茂密的竹林给遮挡住了。
现在才是农历七月十三的夜晚,这空中的一轮圆月就已经如白玉一般冰清玉洁了,其实,这秋月还没有到最美的时候,你等到十五、十六的夜晚再来欣赏,那时才是最好看的。
赏析:不是我的书房没有月光,而是被门前的竹林遮住了,所以我去万花川谷赏月,碧宇澄澈,秋月朗照,清辉万里,沐浴在皎洁的月色里,心生欢喜,因为,到了十五十六的夜晚,还会有更美的月色。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茂林修竹,代表着书斋主人的清高和正直;万花川谷,花香袭人,是其人格魅力所在;月色如玉,正是诗人美好品格的写照。
清新自然,活泼有趣,简单明快,不事雕琢,先结果后原因,先抒情再展望,寥寥数语,就不着痕迹地为读者临摹出一幅如童话一般的万华春谷秋月图,令人神往。
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月满乾坤,满眼清辉,这氛围是如此的恬静,美好,来日可期,使人乐观积极,令人不由得不心生憧憬和美好,这就是诚斋先生的文风,名副其实,一点也不愧对宋光宗的亲笔题名。
作于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存疑,有说是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农历七月十三,彼时杨万里正在永州零陵县丞的任上;有说作于杨万里辞官归乡后,不知其具体年份,但是月份及日期和先前的版本是相同的。
其实,这些并不重要,因为,从这首词中,读者已经感受到了杨万里的积极和乐观,足见其心胸的通透豁达,虽极为坎坷,但对未来仍有着极其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来日可期,其实,人生在世,活得就是一个精气神,心中有希望,眼里有憧憬,脚底有力量,这样活着,才足够真实,足够美好。
02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
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黏天独自行。——宋 杨万里《八月十二日夜诚斋望月》
简译:才刚刚接近中秋,月亮就已经变得清亮圆润了,它像是在鸦青色的幕布上悬挂着的一团冰盘。
忽然发觉今夜的这轮圆月,它竟然独自行进着,似乎与天幕隔离开了一定的空间。
赏析:月到中秋分外明,虽然才是农历八月十二日,可也马上接近中秋了。
这日入夜,皓月当空,月色皎洁,清辉遍地,诗人于书斋中望月,心生无限美好。
碧宇深邃,夜空澄澈,中秋时节的月亮明朗又洁净,这个秋天的夜晚,因为那一轮冰清玉洁的明月,显得如此的明亮雅净。
首句交代时间,次句引出望月,第三句转折,引起次句到后一句的过渡,语言浅显,明白如话。
整首诗意境优美,空灵开阔,幽静闲适,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令人向往。
杨万里在永州零陵县丞任上时,恰逢此时著名学者张逡亦谪居于此。
说起张浚,那可是当朝响当当的人物,此人是唐朝名相张九龄胞弟的后人,极富才情,赵构曾这样评价他:“有才而能办事者固不少,若孜孜为国,无如浚。”
杨万里曾三次拜访而未能如愿,后来还是通过其子张拭为其穿线搭桥,才得以被接见,并勉以“正心诚意”之学。
杨万里引其为师虚心受教,并为自己的书房题名为“诚斋”,后来又得宋光宗亲书“诚斋”二字,于是“诚斋先生”和他的“诚斋体”就广为时人所知。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和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2023少年强则中国强的完整句子是什么(2001年华国锋喜过80岁大寿)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这是毛主席当年访问苏联的时候对留宿学生说的一句话,在那个寒冷的冬天,这句振聋发聩的话回荡在莫斯科的上空,让无数青年为之振奋。
国家的希望是年轻人的,这是毛主席始终相信的,毛主席在世期间,经常关注当代青年人的思想动向,经常给迷茫的年轻人提出建议,这样的行为得到了无数青年人的热爱与追捧。
作为毛主席的学生,华国锋也一直将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青年人的身上,在任期间,华国锋也与毛主席一样,经常接见青年人,给青年人适当的建议。即使后来退出政坛,华国锋也经常从报纸上了解年轻人的生活和思想动向。
在2001年,也就是华国锋八十大寿的日子,为了庆祝这一天的到来,华国锋的子女提议为华国锋做一次寿宴,但是华国锋一生淡泊名利,不好铺张浪费,因此果断地拒绝了这一要求。
华国锋
在生日当天,华国锋一家人都来了,按照华国锋的要求,生日十分简朴,桌上只有一个蛋糕和几盘饭菜。与此同时,许多亲朋好友都前来为华国锋祝寿,在华国锋的周围,围绕了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彼时的华国锋已经十分年迈,看到身边这么多年轻人围绕,华国锋也十分开心,好像跟年轻人在一起,自己也年轻了许多。
在用餐之余,华国锋说到:“现在改革开放了,日子好了,国家的前途就在你们的年轻人身上,你们要节约,不要铺张浪费。”
这是华国锋对年轻人的忠告,也是一种期许,在历经了无数磨难之后,华国锋十分清楚,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兴则国家兴。华国锋明白,自己这一代领导核心终将退出历史舞台,所有的未来都在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的身上。
在这句期许的背后,也是华国锋用自己的经历书写的华丽篇章。
革命时期的华国锋
华国锋出生于1921年,正是我党成立的那一年,华国锋的老家在山西交城,其家庭是一个简单的工人家庭。华国锋的家庭条件一般,在当时动荡的环境中,勉强能吃饱饭。幼年的华国锋十分聪明,在看到百姓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华国锋决心要改变这一切。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时局更为动荡,在这样的情况下,华国锋毅然决然加入到了抗日队伍之中。华国锋为眼前发生的一切感到愤怒,他看到日本鬼子用屠刀侵略着我们的人民,华国锋决心要将他们驱赶出去。
十七岁那年,华国锋加入了当地的一支抗日游击队,随着游击队展开了一系列抗日活动。由于在游击队中出色的表现,年轻的华国锋被推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随后的战场上,华国锋更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无数次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结束后,迎来了更为重要的解放战争。
华国锋(左)
面对着国民党集团这样的对手,我党充分发挥群众运动的重要性,全党上下坚决贯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一原则,将所有可以支配的力量全部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由于我党积极的群众政策,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基本上所有的农民和工人都成为了我党的拥泵再加上我党的政治宣传,许多国民党集团的士兵也选择了加入我党。
在这期间,华国锋为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华国锋擅长政治工作,身为工农阶层,他比谁都明白土地对平民百姓的重要性。因此,在土改期间,华国锋毅然决然地扛起了大旗,在自己的家乡,华国锋无数次深入基层,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难题,为他们排忧解难,并在当地实施起土改。在这样的政治宣传后,当地百姓都十分敬重华国锋,也都对我党产生了极大的信心。
1949年,这一年,华国锋跟随着我党来到了湖南,在湖南,华国锋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华国锋所在的地方是湖南省的湘阴县,他成为了这个县的县委书记。在任期间,华国锋将他一贯的政治作风延续了下来,他十分懂得团结群众,经常亲自来到乡间田野,与当地百姓一起劳作,并且询问他们生活的问题,当地百姓都十分爱戴华国锋。在华国锋的带领下,湘阴县取得了十分出色的成绩。后来,华国锋被调往了湘潭县。
湘潭县是毛主席的故乡,想当年,毛主席就是从这个地方出发,先是遍布了整个湖南,然后走遍了整个中国,解放了全中国。
在湘潭县,华国锋依然保持着平易近人的作风,他跟其他领导不同,他不喜欢待在办公室里,他觉得这样太过沉闷,所谓工作,就是要亲自去了解,去实践。华国锋知道,理论必须要联系实践,倘若脱离了实践,就会犯下形而上学的错误。
华国锋
基于此想法,华国锋仍然是选择深入基层,当地人民经常看到他带着个草帽,穿着身质朴的衣服在乡间田野,他还是会像从前那样去走访百姓,当地百姓都称华国锋为“父母官”,经过一番调查了解,华国锋为当地的农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毛主席和华国锋的第一次会面是在1953年,那一年毛主席南下视察,途径湘潭县的时候,毛主席决定回家乡看一看,在外游荡多年,也许毛主席无数次都会想起自己的家乡,以前是没有机会,现在有了机会,当然要好好重游故地。
在来到湘潭县之前,毛主席就了解到了华国锋这个人,在他人的口中,华国锋是一个十分完美的官员,毛主席对这样的一个年轻人十分好奇,再加上他在自己的家乡当官,因此毛主席决定看看这个年轻人到底是怎么样的。
作为最了解湘潭县的官员,当得知毛主席前来视察的时候,华国锋便赶紧赶去向毛主席汇报自己在任期间湘潭县的发展和变化。对于湘潭,华国锋了解这里的所有行业,这几年他关注着这里的一切,可以向毛主席阐述所有的问题。
华国锋本就十分尊敬毛主席,他拜读过许多毛主席写的文章,对于毛主席的文章,华国锋也有自己的见解,早先他也写出过几篇文章,毛主席也看过,因此,两人在农村发展的观点下还是十分相似的。
待到两人见面的时候,毛主席询问了许多关于湘潭县发展的问题,彼时的华国锋还很年轻,面对着领袖,还是有些紧张的,但是,每当毛主席问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华国锋总是能立马回答上来。由此,毛主席判定出这个年轻人不简单,因此也记住了华国锋的名字。
建设时期的华国锋
在当年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邀请了华国锋出席了该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向众人介绍了华国锋,谈起华国锋的时候,毛主席十分高兴,他开玩笑的表示到,华国锋算得上是自己的“父母官”,而且为人踏实能干,是一个人才。
毛主席与华国锋
之后,毛主席让华国锋在会议上介绍了自己在湘潭县工作的经验,华国锋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在会议上的一番发言赢得了全场的掌声。在这次会议上,华国锋赢得了所有人的关注,这场会议过后,党中央所有人都记住了华国锋这个名字。
1956年,华国锋担任了湖南省委委员等重要职务,华国锋又来到了湖南,这个他工作了许多年的地方,这里,他将开启全新的篇章。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华国锋几十年如一日,每天都十分认真地工作,他多次深入一线,为当地的农业等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仅如此,华国锋还与当地百姓同甘共苦,帮助百姓们排忧解难,赢得了所有百姓的认可和尊重。
华国锋的所作所为,毛主席都看在眼里,看到这个年轻人的进步,毛主席也是十分欣慰,毛主席发现自己没有看错人,于是更加重视华国锋。
对于农业生产,华国锋有着自己的见解,华国锋本身就出身农民,他比谁都了解农业的重要性,在任期间,农业就是华国锋最为重视的领域,因为当时新中国才成立不久,国家钱不多,而且还有很多的人口,吃饱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他多次对农业发展进行总结,总结出了一套规律。在这样的基础上,华国锋与当地百姓一起劳作,将当地的农业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农业的事业上,华国锋还做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帮助袁隆平搞实验。
谈起华国锋,袁隆平十分感激,他表示到,当年华国锋对自己的杂交水稻事业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在事业起步的时候,华国锋便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在实验过程中,华国锋还给予了很多援助。
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试验成果取得了成果,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如何推广杂交水稻成了一个相当困难的问题。这个时候,袁隆平想到了华国锋,袁隆平写了一封信,送给了华国锋,在信中,袁隆平表达出了杂交水稻的重要性和推广的难处。
袁隆平
在收到了袁隆平的来信之后,华国锋直接将袁隆平接到了自己的住处,详细了解了袁老所阐述的一切。在这次谈话中,华国锋发现,袁隆平所完成的事业是能够帮助整个中国人民吃饱饭的重要事业,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事业。因此,华国锋迅速立下项目,帮助袁隆平完成了杂交水稻的后续任务。
除了农业方面,华国锋在其他领域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华国锋还帮助湖南地区修建过许多水利工程,这帮猪湖南地区的农民解决了许多的问题。不仅如此,华国锋还十分重视工业方面的发展,在当时的新中国,工业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华国锋立下了许多项目,帮助建设了许多重工业。
在任期间,华国锋十分平易近人,他的形象和工作能力为百姓们所熟知,百姓们都十分尊敬他。不仅如此,毛主席也越发重视华国锋。
1976年以后,毛主席慢慢地开始将权力转交给了华国锋,华国锋先后担任了国家的许多重要职务。作为毛主席亲密的战友,华国锋意识到自己肩膀上的重担,也知道毛主席给予了自己厚望,因此,华国锋将自己的全部时间都奉献给了国家。
唐山大地震后,华国锋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了情况,作为彼时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华国锋亲自来到抗震救灾的现场,为抗震救灾行动做出动员。看到国家领导人与自己同在,灾区的人民都表现出了十足的干劲,大家不惧天灾,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积极投入到了灾后重建的重要工作之中。
彼时的毛主席已经身患重病,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亲往灾区,只能每天从新闻上得到灾区的最新消息。华国锋更是在工作之余去陪伴毛主席,为毛主席汇报当时的情况,对此,毛主席十分欣慰,“华国锋办事,我放心。”毛主席这样说。
毛主席与华国锋
作为毛主席的后辈,华国锋担负起了毛主席的期望,承担起了许多重要的责任。在华国锋的眼中,当他步入晚年的时候,也将目光放在了下一代年轻人的身上。因此,当八十大寿的时候,华国锋才会对在场的年轻人发出鼓舞。
“国家的前途在你们年轻人的身上。”这一刻,与毛主席当年在苏联发出的言论是多么的相像,两个伟大的领导人,穿过时空发出了同样振聋发聩的警世醒语。
2023漂泊的灵魂经典句子(早安心语)
早安心语: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灵魂必须有所归依!
1、不要期望别人替你做决定,只有你自己知道,什么样的决定是最适合自己;因此,你必须自己学习去做判断、做决定,不要期望有人可以代劳!
2、世界上虽然不会有一辈子都成功都快乐的人,但保持一种豁然大度,从善如流的胸怀,至少可以使我们增加快乐,减少痛苦;同样,也不会有一辈子都失败都痛苦的人,可患得患失,锱铢必较的处世态度,肯定会放大痛苦,缩小快乐!
3、人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应该珍惜,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更多的遗憾,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4、生命就是一场永无休止的苦役,不要惧怕和拒绝困苦;超越困苦,就是生活的强者;所以,在人生旅途上,横的竖的都是路,苦的笑的都是歌;高山平地都要走,苦辣酸甜都要尝!
5、人生就像马拉松,获胜的关键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途中的坚持;你纵有千百个理由放弃,也要给自己找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
6、生命有期限,但当你不断的进行自我探索,在努力中完善自己的时候,跟人相处之时不断的调整自己,你就会发现,生命也是无止境的,可以无止境的,趋向美好!
7、随着岁月流逝,自己慢慢成熟再慢慢变老、这就是生活啊、在这看似重复的日子里,记取美好的瞬间作回忆、年华似水,在那些刻骨铭心记忆里,付出过,笑过,哭过。经历过就会懂得,那些经过或者正在经过的岁月,有的东西留下来了,有的东西注定永远消散!
8、学会独立,告别依赖,对软弱的自己说再见;生活不是只有温暖,人生的路不会永远平坦,但只要你对自己有信心,知道自己的价值,懂得珍惜自己,世界的一切不完美,你都可以坦然面对!
【抖书屋】把握人生努力拼搏人生旅途推荐书青春成功励志书籍
¥75
购买
以上内容是关于描写月亮最唯美经典的古诗词汇总和古典诗词中描写月亮的诗句有哪些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