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字写得好的句子 诗家争鸣157期

国学综合

形容字写得好的句子 诗家争鸣157期

追毒围观:℉更新时间:05-28 07:32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形容字写得好的句子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诗家争鸣157期和形容字写得好的句子的精彩内容哦。

形容字写得好的句子 诗家争鸣157期

形容字写得好的句子 诗家争鸣157期

高平,1932年4月生于北平,山东济南人。国家一级作家。出版有诗集《大雪纷飞》等19种,文艺评论集《致诗友》等2种,散文集《步行入藏纪实》等3种,长篇小说《仓央嘉措》以及歌剧《二次婚礼》、《向阳川》(合作),电视连续剧《贺龙》(合作),随想录《闪念》,释著《易经诗解》以及《高平诗文精选》、《高平自选集》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名誉理事。

高平诗话

诗的题材如一口扣在地上的大钟,诗人用感悟和想象把它悬吊起来,它才可能发出声音。敲钟的工具是语言,选择、创造、掌握这种工具是诗人的功力,用巴掌则无力,用铁棒则刺耳。其声悠远,其韵悠长,其音绕梁,其味无穷,谓之意境。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引发出读者的心音,是为共鸣。

缺乏才气、大气、勇气的诗人,只能做意象之奴,语言之仆。

新诗在形式上无家可归,只能在分行的散文中流浪。

读者对新诗提出离婚,理由是:外形越看越不顺眼,没有共同语言,感情不和,而且已经分居多年。

无忧无虑不是诗人,但他的忧虑不是为自己,而是一种宗教式的悲天悯人。

诗人的感情不允许他去说教,只催逼他去诉说。

深层的思考会使诗人觉得可喜可贺之事并不重要。

诗不必拒绝说理,但必须是饱含着真情、深情说出来的理;诗当然重在抒情,但必须是受人类理性支配的情,不能抒发纯动物性的东西。

有些诗我看不懂,但它们的作者的动机和意图我能看得清楚,即藉此宣告自己也是诗人,就像不会画人体人型的人,胡画出一些鬼来也能冒充画家。

10

目前的许多诗作,尽管玩弄了不少字眼,杜撰了不少新词,从中我看不到诗人的喜怒哀乐,只看到了冷漠和呓语。我们的新诗,难道除了过于直白地喊打喊杀,就是晦涩难懂的无病呻吟么?在这二者之间真的就没有一条大路可走么?

11

诗,要想不让人讨厌,进而能惹人爱,必须遵守三条戒律:一戒洋腔洋调(中国人要写中国诗),二戒陈词滥调(诗是最讲个性的),三戒油腔滑调(诗人是老实、诚实、朴实的人)。至于南腔北调,倒可不必计较。

12

当代人写的旧体诗,令人满意的不多。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不懂格律,不谙声韵,与打油、快板、民谣处于同样水平;二是缺情少境,无趣寡味,只是些句子整齐的记述文和论说文;三是语言陈旧,寓意不新,象是前人的集句,古诗的翻版。如此写下去,惟有赚得附庸风雅之名,于诗毫无建树。

13

惜字如金应当是一切诗人的品格,因为诗贵精练。但新诗要写得精炼,写得明显区别于散文,并不容易。那么,用近体诗格律的框子框住,就能自然地做到精炼或从本质上区别于散文吗?当然也不是。否则,杜甫和薛蟠就成了同等的诗人了。要做到精炼,先要炼意,后要炼字。炼字和炼意都是需要很深的功力的。

14

当代诗坛虽不是外资企业,但许多产品是用进口零件组装的;又因为它是精神产品,不同于汽车之类的,所以长期滞销。

15

有些诗,是汉译分行外星散文;

有些诗,是诗坛的沙尘暴;

有些诗,是穿着伪劣时装的“名模”。

16

诗多好的少,是真实现象,也是正常现象。未必物以稀为贵,但贵者必稀。

即使中国每天只产生一首好诗,一年365首,中国人有时间、有兴趣、有能力、有机会去看、去读、去背诵吗?

17

激情若不受理性支配,就像泛滥的河流;理性若不能灌注激情,就像干涸的河床。

人们多半知道好诗要情景交融,其实情理交融也是少不得的。

18

诗坛上,无病而呻吟者,自古有之。稀罕的是,有病的也模仿那种无病的呻吟,此一现象,无以名之,或者叫做真话假说吧,如此,诗歌就沦落为仿制品一类的小摆设了。如果有病了纵然很重也再不呻吟,则好诗将会绝迹,文学史上的确有过这样的空白。

19

不能往明里说,而又非说不可的,便依靠意象;不能直说,而又非说不可的,便求助含蓄。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大多缺乏诗味儿。

20

如果写出来的东西,自己心中全都明白,读者则只能明白一半,另一半要去猜测,这就是好诗了,起码是好诗的一种。

21

诗人的心,绝对不可以设置密码,应当让全人类都能打开!

22

诗是建筑在多情和痴情的基础上的。虽说自作多情几近于自讨苦吃,却能作出诗来,因为诗只能是自己讨来的,不能是由别人派给的,真正的诗人不当任何人的差役。古人有云“好诗必是拾得”,“诗贵自得”,也是这个意思。

23

诗有形式美,其美有二:内在的美是节奏和韵律,外在的美是排列和建构。过分追求前者容易因韵害意,过分追求后者容易搞成文字游戏。所以对此二美,不可不求,也不可强求。

24

一首诗的诞生,完整的过程分三个阶段:从意象出发,到抽象修剪,再到形象表达。也就是:先有具体的动情感受,再通过理性认识来取舍,在表现时排斥掉一切非诗的语言。若只在或单取任何一个阶段成诗,都不会有上乘之作。

25

既真心实意,又善于表达,当然好;虽笨嘴拙舌,但老实诚恳,也不错;满嘴花言巧语,满腹虚情假意,谁喜欢?诗人亦然。

26

庄子说:“强哭者至悲不哀”。辛弃疾告诫年轻人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鲁迅劝人“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民谚讲“强扭的瓜不甜”。强写、硬写出来的诗一增多,读者必然要减少。

27

我们读诗时,常有这种感觉:精巧的矫情,不如笨拙的激情。道理很简单,就因为一个透着诚实,一个含着虚伪。

28

文字可以修饰,感情不可以修饰。

29

诗人要自觉地“自我打假”,因为诗中感情的真假浓淡,读者是能感觉出来的。

30

固然可以一唱三叹,但是把三叹合并为一叹,压缩为一声最沉重的叹息,往往就是警句。

31

对于诗的功能,自古以来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和主张,一类是言志说,强调诗歌在教育方面、认识方面的社会作用,可以用来察时政,正得失,广教化,甚至把诗归入能够丧邦兴邦的范畴;一类是言情说,强调诗歌在陶冶性情、影响心灵方面的审美作用,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此类诗歌的最高境界。作为我国正统思想的儒家是主张言志的,至今影响很大,可是,人们却总是把审美视为诗歌的第一要素,譬如把最美的语言称为“诗的语言”,把最美的环境形容为充满“诗意”,把最美的心境叫做“诗情”,将它与“画意”并列。诗歌到底是“经国之大业”(曹丕语),还是审美的对象?也只有见仁见智,或者各取所需了。

32

诗的道路上塞车了!是扎满了花里胡哨的词句的车队,不守规则地狂奔造成的。

33

每天,你走进生活,走进人群,都会看到或听到这种世界变化,那种社会问题,庆贺的,悲苦的,欢笑的,愤怒的……都是活生生地眼前存在。而当你打开诗刊、诗报,只需看看那些题目,就知道诗人大多真的“躲进小楼成一统”去了,正如王夫之所批评的“古今上下哀乐,了不相关。”

34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诗与酒》,列举了一些诗与酒的共同之点,说“诗就是酒”,自以为得意。后来读到清朝人吴乔关于“诗与文之辨”的答问,(这里所说的“文”是诗以外的文体的统称)他说“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才知道以酒比诗古已有之。这个比喻说明,文是生活的写真,诗是生活的升华,前者重实,后者重虚。正如饭与酒的不同。总之,诗这个东西,形式上不能太散,内容上不能太实。

35

当代的诗歌论文、诗歌专著不少,洋洋洒洒,可观可喜,都是诗歌理论战线的“重武器”。写诗话的则似乎不多,我以为我国诗坛应当很好地继承诗话传统,充分发挥它的“轻武器”作用。许彦周说:“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记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可见诗话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当代的诗话大致只着笔于议论诗坛现状、拟制诗的定义、赏析古人名句等几个方面,对当代的诗人诗作较少涉及,对诗坛的趣闻逸事不愿采撷,对满眼的讹误垃圾懒得纠正,对具体的学术探讨缺乏兴味。明显的不足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内容空泛,题材狭窄。犯有此病者,我也在其中。

3 6

从心上洗去名利的尘埃,诗才会在笔下放出光彩。


宏灯诗话推出当今诗坛评论家作品,欢迎指导批评;您的转发是最好的鼓励!

诗家争鸣151期 | 于坚:一首诗的“好”,到底好在哪里?

诗家争鸣152期 | 江一郎、叶嘉莹:好诗是什么样子的?

诗家争鸣153期 | 苦海:简评当今诗坛的啄木鸟 郑正西、吴焕唐和阿独

诗家争鸣154期 | 诗坛真正的困境是创作主体精神的严重弱化

诗家争鸣155期 | 宏灯诗话:白玛曲真,大凉山下的一盏“莲花灯”

诗家争鸣156期 | 为何诗坛抄袭之风越刮越烈?

诚邀您关注宏灯诗话,并加入中国诗歌圈——宏灯诗话选稿圈。与您一同读好诗,选好诗!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晒自己养花的句子(迷上养花以后)

当你迷恋上一件事以后,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发生巨大变化,养花也是如此。以前没有迷恋上养花的时候,很多事情觉得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或者我不会做那样的事情。迷恋上养花以后,发现自己变了,时间越久,变化越大。迷上养花以后,我有了这些变化!花友:你好像在说我!

变得不怕脏了

在没有迷恋上养花的时候,还是比较爱干净的,不会直接用手去抓土,会很嫌弃泥手泥脚的自己。迷恋上养花以后,经常直接徒手给花草换盆,徒手拔草、修剪枝叶,徒手抓肥料等。每次都把手弄得很脏,然后再去清洗。其实为了养花买了几双手套,但有时候就觉得戴手套干活不利落,直接徒手干才过瘾,或者才能干得更好,更精致。所以现在手已经粗糙的不成样子,但就是改不掉徒手干活的毛病。

变得不胆小了

以前我特别怕毛毛虫,见到毛毛虫肯定躲得远远的,或者哇哇大叫。迷恋上养花以后,我开始不怕毛毛虫了,看见他们祸害我的花花草草,肯定第一时间想办法把他们弄死。有一次一个朋友来家里,两个人在院子里聊天,无意间看见花上有一只毛毛虫,我边聊天边就用手抓掉了。朋友花容失色一脸吃惊:“你不害怕吗?!天啊,你居然敢用手抓毛毛虫!”我说:“有什么害怕的,见得多了,就不怕了,再说,我比它们强大多了!”

变得不怕晒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不例外。以前没有迷恋养花的时候,太阳大能不出门肯定不出门,怕晒黑,怕长斑,怕热。迷恋上养花以后,大中午的都会去巡视一圈我的花花草草,看见有草随时都能蹲下拔半天。所以再好的护肤品,现在用在我脸上好像都没啥用,前段时间和一个很久没见面的朋友吃饭,她看着我说:“你是下乡插秧去了吗?怎么感觉黑了好几圈!”

变得力大无穷

以前没迷恋养花的时候,也经常去爬山,但每次爬山下来,都特别累,动都不想动。现在迷恋上养花以后,每次去爬山几乎都会拎一袋松针土回来,虽然汗流浃背,回来不休息就开始倒腾拎回来的松针土,好早点能用上。老公都说我现在变得力大无穷,让他从山上拎一袋土回来,都不一定有我走得快。上个周末又去山上拎土,半山上遇到一对年龄差不多的夫妻,男的对他媳妇说:“你看看人家,还能拎土去养花,让你两手空空爬个山都喊累,真该好好锻炼锻炼了!”

天气不好时睡眠变差了

以前不养花的时候,每次下雨都觉得特别适合睡觉,睡得很沉。迷恋上养花以后,晚上一旦下雨就会醒来,醒来以后久久睡不着,担心这个花被雨淋坏,那个花被风吹翻。昨晚半夜雨很大,醒来冒雨去把院子里的花草收拾了一下。老公说我现在养花已经着魔了,花草的安慰比自己还重要,大半夜的冒雨收拾花草,也是醉了。有啥办法呢,去收拾一下还能睡着,要是不去收拾,我可能就一直担心到天亮!

变得喜欢在家招待朋友了

以前朋友相聚,都喜欢在外面吃喝,不用自己洗刷,忙前忙后。迷恋上养花以后,慢慢喜欢在家里招待朋友,想让他们一起欣赏我的花花草草,更想在花草的陪伴下,聊得更舒心。所以现在朋友们都喜欢来我家,,一来就是大半天。来的次数多了,朋友就知道我家的东西放在哪里,一起煮茶做饭,享受属于我们的慢生活。只是越来越觉得院子小了,不能装下我喜欢的所有花草,也不能一次性邀请多个朋友来相聚。

变得爱让孩子动手了

以前带孩子出去,是不许他随意摸花花草草的,更不能玩泥巴,否则弄得一身脏,还有可能会花粉过敏。喜欢上养花以后,经常会让孩子帮我拔草、修剪花草、浇水、种花等,还鼓励他每年种一点自己喜欢的花草。因为在帮我种花的时候,他可以观察每种花草的不同,同时能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辛苦。正因为孩子可以经常在院子里活动,所以真心觉得一楼买对了,要是在楼上,有时间估计不是在玩游戏就是在看电视吧。

迷上养花以后,我有了这些变化!花友:你好像在说我!其实除了上述变化,迷恋上养花以后,我还发生了很多变化。人就是在不断变化中成长,相信每个养花人,应该都跟我一样吧?

下定义的句子(中级英语语法教程)

从属从句有三种,除了名词从句和副词从句之外,还有就是形容词从句,又称关系从句。如同名词从句和副词从句一样,关系从句也有它明显的特色。

关系从句的特色

关系从句如果没有经过任何省略,都应该以形容词从句看待。它的特色有以下几点:

一、两个句子要有交集

也就是:两个句子间要有一个重复的元素,由此建立“关系”,才可以用关系从句的方式来合成复句。例如:

For boyfriend I'm looking for a man. (找男朋友,我想找个男人。)

He is tall,rich,and well-educated. (他身材高、收入高、教育水准高。)

这两个句子中的a man和he是重复的:a man就是代名词he所代表的对象(即先行词)。因为有这个交集存在,两个句子有关系,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动作——制造关系从句。

二、把交集点改写为关系词的拼法(wh-),让它产生连接词的功能

在上例中就是把he改写为who,成为:

who is tall,rich,and well-educated S V

这就是一个关系从句。who仍然具有he的功能,也就是作为这个从句的主语,但是它同时也有连接词的功能。

三、将关系从句附于主要子句的交集点(名词),后面来修饰它(做形容词使用)

上例中就是把Who从句附在a man之后成为: For boyfriend I'm looking for a man 名词(先行词)who is tall,rich,and well-educated. 关系从句(形容词类) (找男朋友,我想找一个身材高、收入高、教育水准高的人。)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关系从句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关系从句的连接词是从句中内含字眼的改写,而名词从句与副词从句的连接词都是外加的。请比较下列三句:

1.I know that I am right. S V 连接词 O(名词从句) (我知道我对。)

2.I know this because I have proof. S V O 连接词 副词从句 (我知道,因为我有证据。)

3.I don't trust people who talk too much. S V O 关系从句 (我不信任话太多的人。)

例1中的名词从句是由完整的简单句I am right.外加连接词that 所构成。例2的副词从句也是完整的单句I have proof外加连接词 because构成。只有例3的关系从句没有外加连接词,而是直接由They talk too much的单句,把they改写成who而构成。产生的关系从句who talk too much属于形容词的功能,用来修饰先行词 people。

关系代名词与关系副词

关系从句中与主要从句的交叉点,可能是代名词,也可能是副词。改变为wh-的拼法后,分别称为关系代名词与关系副词。请观察下列拼法上的变化:

关系词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些变化的拼法,后面再谈。

关系代名词的省略

语法书列出规则:关系代名词作宾语使用时可以省略。这条规则没错,就是不太好背!本书号称从头到尾没有一条规则要背,包括关系代名词的省略,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 关系词所以常会省略,主要是因为它在句子中是重复的元素: 和主要从句中的先行词重复。可是它除了代名词的功能之外,还有连接词的功能,用来标示另外一个从句的开始。假如两个从句的断句很清楚,把关系词省掉也不会影响句子的清楚性,就可以省略。例如:

1.The man is my uncle.(那个人是我叔叔。) S V C

2.You saw him just now.( 你刚刚看到他。) S V O

例2中的him是宾语,与例1中的man重复,可以改成关系代名词whom,变成:

you saw whom just now S V O

请观察一下:关系代名词是宾语的话,位置应该在动词后面。可是它要标示关系从句的开始,所以要调到句首(这个调动和它的省略大有关系),成为: whom you saw just now O S V 再把关系从句和主要从句合起来成为复句:

3.The man [whom you saw just now] is my uncle. S1 O S2 V2 V1 C (你刚看到的那个人是我叔叔。)

如果把whom省略掉,读者仍然看得出来you saw just now是另一个从句,不会和主要从句The man...is my uncle混淆。这就是为什么可以省掉它的原因。

反之,如果关系代名词是主语,就不适合省略,否则会造成断句上的困难。例如:

1.The man is my uncle. S V C

2.He was here just now. S V C

例2中的he是主语,改成关系代名词who之后位置不会调动,直接成为:

who was here just now S V C 再和句1合并成为复句:

3.The man [who was here just now] is my uncle.S1 S2 V2 C2 V1 C1 (刚才在这儿的那个人是我叔叔。)

这时候如果要省掉Who (主语),会造成断句上的困难:

The man was here just now is my uncle.(误) 这个句子语法有错误,因为读者无从判断它的句型。看到The man was here just now为止都还好:读者的印象是一个简单句。可是后面再加上is my uncle的部分,就不知所云了。 经由以上的比较当可发现:关系代名词当宾语时,因为要往前移,即使省略掉它,后面还是有S+V的构造,可以和主要从句区分清楚,因而可以省略。请看看下面这个不同的例子:

He is not the man [he used to be]. S1 V1 C S2 V2 (他现在和从前不一样了。)

中括号里原来是:

He used to be the man.S V C

其中的the man是补语,和另一句中的the man重复,改写成关系词who (其实用that比较恰当,这点稍后再谈),成为关系从句:

who he used to be C S V

who是补语,不是宾语,所以不能拼成宾格的whom。但是它一样可以省略,原因是它也要向前挪,所以和宾语一样,省掉并不会造成断句上的困难。因此,光是背规则:“关系代名词作宾语时可以省略”,一方面不好背,一方面也不够周延,还是经过理解比较能够变通。

何时该使用that?

关系代名词who和which有时可用that来取代。这中间的选择有差别,需要说明一下。that是借自指示代名词,具有指示的功能。所以,关系从句如果有指示的作用时才适合借用that作关系词。例如:

Man is an animal that iscapable of reason. S1 V1 S2 V2 (人类是有理性能力的动物。)

主要从句中的先行词an animal本来可以代表任何一种动物,范围极大。后面加上一个条件:The animal is capable of reason (有理性能力的那种),明确指出是哪种动物才能算人,具有指示的功能。所以关系词可以选择不用which而借用that。事实上,上面这个句型常被用在各种下定义的句子中,这时候因为指示的功能明确,多半都是用that,例如:

Meteorology is a science that deals with the behavior S1 V1 S2 V2 of the atmosphere. (气象学是处理大气变化的枓学。)

上面两个例子如果用which也不算错误。另外有些情况,因为指示的要求很强烈,一般都选择用that,如果用who或which反而不恰当。例如:

1.Money is [the only thing] that interestshim. S1 V1 先行词 S2 V2 (钱是唯一能让他感兴趣的东西。)

2.He's [the best man] that I can recommend. S1 V1 先行词 S2 V2 (他是我能推荐的最佳人选。)

3.Spaceman Armstrong was [the first man] that setfoot on the moon. S1 V1 先行词 S2 V2 (太空人阿姆斯特朗是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

这几个例子中的先行词,都需要关系从句配合做相当明确的指示,所以关系词都要选择that,用who或which并不适合。

何时不该使用that?

同样的道理,如果关系从句缺乏指示的功能,就不该借用指示代名词that当关系词。

如果关系从句没有指示的作用,只是补充说明的性质,应该用逗点和先行词隔开。这时逗点的功能和括弧类似。例如:

For boyfriend,I'm considering [your brother John],who is tall, S1 V1 先行词 S2 V2 rich,etc. (找男朋友,我在考虑你哥哥约翰,他个子高、收入高等等。)

这个句子中的先行词your brother John是个专有名词,只代表一个人,听的人听到这个名字也已经知道是谁了,所以后面的关系从句不再具有指出是谁或是哪种人的功能。因而这个关系从句只有补充说明的功能,说明“为什么”在考虑John这个对象。这种补充说明的句子应该放在括弧性的逗点后面——括弧就是用来作补充说明的。同时也就不能再借用指示代名词that了,因为that是用来指出“哪个”或“哪种”的。语法书上把加上逗号的关系从句称为“非限定用法”,并且有一条规则说非限定用法的关系从句不能用that做关系词,道理就在这里。再看下面的例子:

I like [books],whatever the subject,that haveillustrations. S1 V1 先行词 S2 V2 (我喜欢的书,不论什么主题,都是附有插图的。)

关系从句that have illustrations虽然放在逗号后面,可是这个逗号是和前一个逗号构成一组括弧,把whatever the subject括在里面,关系从句本身并不是放在括弧中作补充说明,它仍然是一个具有指示功能的从句,指出喜欢的书是哪一种,所以还是可以借用指示代名词that。

另外,关系从句如果是放在括弧性的逗号中作补充说明,就不再适合省略宾语位置的关系词了。请看下例:

I like [TIME Classic Words],which many people like,too. S1 V1 先行词 O S2 V2 (我喜欢《时代经典用字》,很多人都喜欢这套书。)

先行词是个书名,听的人已经知道是哪套书,所以后面的关系从句属于补充说明的性质,应该放在括弧性的逗号后,关系词which没有指示功能,不能借用that来取代。而且,一旦打了逗号,和主要从句隔开,关系词which虽然是宾语也不适合省略了。这是因为两个从句已断开来,不能再共用先行词这个重复点,所以关系从句要有自己的which作宾语。

先行词的省略

关系代名词与先行词重复,有时候可以省略掉关系词。同样的,有时候可以选择把先行词省略掉。如果要省略掉先行词,首先这个先行词得是空的、没有内容的字眼,像thing、people等等空泛的字眼。其次,关系从句与先行词之间不能有逗号断开。而且,因为先行词是名词类,属于重要元素,不是可有可无的修饰语,所以一旦省略掉先行词,在关系词的部分要有所表示。表示的方式可分成以下几种情形。

一、what

把关系代名词改写为what来表示前面省掉的先行词。例如:

1.I have the thing. S V O

2.You need it. S V O

这两个句子中的the thing和it重复,建立了两句间的关系,可以用关系从句的方式合成复句:

3.I have [the thing] [that (or which)] you need. S1V1 O1(先行词) O2 (关系词) S2 V2

接下来可以有两种变化。首先,关系代名词(that或which)在关系从句中是need的宾语,可以省略掉,成为:

4.I have the thing you need. S1 V1 S2 V2

另外,先行词the thing是空的字眼,也可以选择省略它。可是句子中的the thing省掉以后,主要从句I have就缺了宾语,关系从句(that you need)也失去了它修饰的名词,所以要修改成为:

5.I have what you need. S1 V1 S2 V2 (我有你需要的东西。)

把关系词由that改成what,表示前面有一个省略掉的先行词。在句型分析时也可以说what you need是名词从句,作为have的宾语。

二、whoever

如果把关系词who变成whoever,表示不管先行词是谁,那么就可以省略掉先行词了。例如:

1.I’ll shoot any person. S V O

2.He moves. S V 这两句中的any person与he重复,可以用关系从句合成:

3.I'll shoot any person that moves. S1 V1 O(先行词) S2(关系词) V2

如果要省略掉先行词any person,那么关系词首先要用who(代表是人),然后再改成whoever (以取代any)。whoever是“不论是谁”,所以前面的先行词就不必交待,可以省略成为:

4.I'll shoot whoever moves. S1 V1 S2 V2 (谁动我就开枪打谁。)

whoever表示前面省掉一个先行词。句型分析上也可以直接把whoever moves看成名词从句,作为shoot的宾语。

三、whichever

如果是“任意选哪一个”的意思,可以用whichever来代表先行词的省略。例如:

1.You can take any car. S V O

2.You like it. S V O 这两句中的any car和it重复,可以用关系从句合成:

3.You can take any car that you like. S1 V1 O1 O2(关系词) S2 V2

因为关系词that在关系从句(that you like)中是宾语,可以选择省略掉,成为:

4.You can take any car you like. S1 V1 O(先行词) S2 V2

但是也可以选择省略先行词any car。这时关系词that要改成whichever来表示“不论哪一个”:

5.You can take whichever you like. S1 V1 O S2 V2 (你爱哪个就拿哪个。)

或者也可以说:

6.You can take whichever car you like. S1 V1 O S2 V2 (你爱哪辆车就拿哪辆车。)

whichever表示省略掉先行词。分析句型的时候也可以把whichever (car) you like直接视为名词从句,作为take的宾语。

关系从句的位置

一般语法书都列出一条规则:关系从句要放在先行词的后面。这是因为关系从句是形容词类,是修饰语的性质,它修饰的对象就是先行词位置的名词。一般说来,修饰语与其修饰的对象应该尽量接近,以增强明确性。可是列成规则来背,就会有违反规则的情况出现,亦即所谓的例外。例外丛生的规则,不仅没有指导的功能,甚至会妨碍判断,所以判断关系从句的位置,应该回到原点:放在哪个位置最清楚?以此作为判断的准则,远胜于死背规则。例如:

1.There are two apples in the basket.

2.The basketis lying on the table.

这两句中有the basket的重复关系,可以改成以关系词来连接。形成的关系从句就直接放在先行词的后面,成为:

3.There are two apples in the basket which is lying on the table. 先行词 关系从句 (桌上的篮子里有两个苹果。) 这个位置够清楚,因为关系从句中的动词is是单数形式,表示主语which是单数,所以which的先行词只能是单数的basket,不会是two apples。可是如果是下面这两个句子的连接就不同了:

1.You can find two applesin the basket.

2.I bought the apples.

两句话在apples上建立关系,用关系词作成关系从句后,如果套用语法规则,把关系从句和先行词放在一起,就会成为:

You can find two apples which I bought in the basket.(误) 先行词 关系从句

这个句子就没有把意思交待清楚。关系从句Which I bought插到先行词two apples后面,造成一个结果:地方副词in the basket 和它所修饰的动词can find之问距离过远,而且现在它更接近另一个动词bought(关系从句的动词),所以这个句子读起来不像是“可以在篮子里找到我买的两个苹果”,反而像是“你可以找到我在篮子里买的两个苹果”。这就失去原来的意思了。

如果把in the basket向前移,把关系从句挪后,就成为:

You can find two apples in the basket which I bought.(误) 先行词 关系从句

这个句子还是有问题。因为关系词which不是主语,看不出应该是单数还是复数,所以它的先行词可能是apples,也可能是更接近的basket。也就是说,整个句子可以解释为“我买的两个苹果在篮子里”,也可以解释为“两个苹果在我买的篮子里”。一句话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就是没有把话说清楚。

那么,到底该怎么说才算清楚?要避免混淆,最好的办法是把in the basket这个短语移开,成为:

3.In the basket you can find two apples which I bought. 先行词 关系从句 (你会在篮子里找到我买的两个苹果。)

这时候in the basket只能修饰can find,而关系从句也只有单一的先行词,意思才清楚。再看下面的例子:

1. A plague broke out. (一场瘟疫爆发。)

2. It lasted 20 years. (它延续了20年。)

如果照规则处理,把例2改成关系从句,置于例1的先行词之后,就成为:

A plague which lasted 20 years broke out.(误) 先行词 关系从句

这个句子虽不能说错,可是颠三倒四,不合逻辑。“一场延续了20年的瘟疫爆发了”。这就是套用语法规则而不知思考的结果。合理的说法是先说爆发,然后再说延续多久,也就是:

3. A plague broke out which lasted 20 years. 先行词 关系从句 (一场瘟疫爆发,延续了20年。)

这个关系从句与先行词虽然有距离,然而距离不远,而且中间只有动词相隔,没有别的名词来妨碍判断先行词的问题,所以应让它有距离,以换取表达顺序的合理性。

总之,关系从句与其他的修饰语相同,应该尽量靠近修饰的对象,这是为了表达清楚起见。假如关系从句直接放在先行词后面会引起误解,就要把它移开或者进一步更动句型,不能一味硬套规则。

关系副词

如果关系从句中是以副词和主要从句中的先行词重复,就会改写为关系副词。关系副词因为是副词类,不像关系代名词是重要的名词类,所以关系副词可以比较自由省略。但是它与关系代名词一样,如果有括弧性的逗号隔开,就不能省略了。详见下述。

一、when

关系副词when就是时间副词then的改写,有连接词的功能。请看下例:

1. The rain came at a time.

2. The farmers needed it most then.

这两个句子以a time和then的重复建立关系(then就是at that time)。把时间副词then改写为关系副词when,借以连接两句,即成为:

3. The rain came (at a time)(when)the farmers needed it most. 先行词 关系从句 如果认定when的先行词是a time (名词),那么关系从句形容这个名词,依旧是形容词类。这样的诠释比较统一,也比较单纯。也就是:在省略之前,关系从句全部都是形容词从句,所有的形容词从句也都是关系从句,两者间可划等号。 谈到省略,观察例3当可发现:

一、at a time和when都是空洞、无内容的字眼(不像in 1964, last January 之类有明确内容的时间);

二、at a time 和 when 重复;

三、at a time和when都是可有可无的副词类。

基于这三点观察,at a time和when应该择一省略来避免重复,让句子紧凑些。也就是例3可以省略而变成以下两种状况:

4. The rain came when the farmers needed it most. 关系从句

5. The rain came at a time the farmers needed it most. 关系从句 (这场雨下得正是时候,农夫们这时最需要它。)

一般语法书说例4中的关系从句(when the farmers needed it most)是副词从句,这是把when视为外加的连接词看待。这也可以讲得通,但是分析得不够透彻。因为when不是外加的连接词,而是内含的关系副词,只不过at a time被省略掉了,所以看不到先行词。反之,如果选择保留at a time而省略关系副词when,就成为例5的结果。例4和例5是同一个句子的不同省略方式,应该同样解释为关系从句比较合理。

下面这组句子又有不同的变化:

1. I need some time.

2. I can be with my daughter then.

这两句由名词的some time和副词的then (代表at that time)产生交叉而建立关系,可改写为关系词when来连接:

3.I need some time (when) I can be with my daughter. 先行词 关系从句

本句如果要省略,仍可省去重复的关系副词when,成为:

4. I need some time I can be with my daughter. S V O 关系从句 (我需要点时间陪陪女儿。)

但是如果省去同样重复的先行词some time就不行了:

I need when I can be with my daughter.(误) S V 关系从句

这是因为some time虽然没有内容,而且重复,可是它属于名词类,不是可有可无的副词类,不能随便省略成上面这句;省略之后,及物动词need没有宾语,就是错误的句子。如果说名词类的先行词不能随便省略,读者对下面这组句子的变化可能会有疑惑:

1. I know the time. S V O

2. He will arrive then.

这两句也是由the time和then的重复建立关系,可以改写为关系从句,成为:

3.I know the time (when) he will arrive. 先行词 关系从句

这个句子当然也可以省掉关系副词when,成为:

4.I know the time he will arrive. 先行词 关系从句

但是另一个重复元素,先行词the time,属于名词类,应该是不能省略的,可是好像省掉也没错。请看下列:

5.I know when he will arrive.(我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到。)

例5怎么看都是正确的句子,那么是不是表示名词的先行词也可以省略?如果可以的话,再前面的例子为什么又不能省略 (I need some time (when) I can be with my daughter )?

笔者认为:名词的先行词不能省略!至于例5,并不是省略名词的结果,甚至它根本不是关系从句,而是名词从句。这一点需要说明。 在讲解名词从句的那一章中曾提到,名词从句有两种:

一、一个直述句外加连接词that所构成,表示that thing (那件事)。例如:

He said (that) he would call. (他说过要打电话来。) S V O (名词从句)

二、由疑问词引导的疑问句改造而成,表示a question (—个问题)。例如:

He asked how much it was.(他问它多少钱。) S V O (名词从句)

这个例子中的名词从句就是由疑问句How much is it改造而成。

在此稍为补充一下,还有一种名词从句,是由Yes/No questions,也就是由不具疑问词的疑问句改造而成。例如:

Will the stock go up?(这支股票会不会涨?)

这个疑问句没有疑问词,要如何改造成名词从句?只加that是不成的。首先要把它改写为:

Either the stock will go up or it will not.

然后就可以制造名词从句了。请看下例:

No one knows whether the stock will go up (or not). S V O (名词从句) (没有人知道这支股票会不会涨。)

这个句子原本是 No one knows the question.,而 the question 就是 Will the stock go up?这个 Yes/No question。先改成either...or 的构造,再与表示“何者”的which合并,就成了whether。这就是Yes/ No questions改成名词从句的做法。

现在再回来看看刚才那个有疑问的句子。如果说:

I know the time he will arrive.S V O 关系从句

那么he will arrive是关系从句,前面省掉关系副词when,用来形容先行词the time。因为the time是名词类,它不可以省略!读者看到这一句:

I know when he will arrive.

它并不是关系从句省掉the time,因为名词的先行词不能就这样省略掉。而是下面的变化:

1.I know the question. S V O

2. When will he arrive疑问词

由此变成:

3.I know when he will arrive. S V O (名词从句) 这是由疑问句改造而成的名词从句,与关系从句无关,并不是 the time的省略。when是疑问词,不是关系词。

二、 where

关系副词where就是地方副词there的改写,它的变化与when 大同小异,故不赘述,只看看几个例句:

1. The car stopped at a place.

2. Three roads met there.

→(A) The car stopped (at a place) (where) three roads met. 先行词 关系从句 (车子在三岔路口停了下来。)

(A)中的at a place和where都是副词类,应该择一省略以更为简洁。可是下例则不同:

The Johnsons have a place S V O(先行词) (where) they can get away from other people. 关系从句 (约翰逊一家有个地方可以躲开其他人。)

这个句子中的where是副词类,省掉无妨,可是省掉名词类的a place就会产生错误,读者可自行观察。至于下面这个句子就要视为疑问句的名词从句,而非关系从句的省略:

Please tell me where you were last night. V O O (名词从句) (请告诉我昨晚你在何处。)名词从句由Where were you last night改造而来。

三、how/why

关系副词另外还有两个:由so改写的how与由for a reason改成的why。它们的变化也没什么特殊之处,只要注意关系从句与名词从句的差别即可。例如:

1. Can you show me the way?

2. You pulled off that trick in that way(=so).

→ (A) Can you show me the way (how) you pulled off that trick先行词 关系从句 (能不能教我你那套把戏是怎么变的?)

(A)中的关系副词how应省略掉比较精简,但是名词类的the way不能省略。所以:

Can you show me how you pulled off that trick? S VO O (名词从句)

这句中的how…从句应视为How did you pull off that trick?这个疑问句改造成的名词从句。how是疑问词,而不是关系词。又如:

1. I've forgotten the reason.

2. I called for a reaseon.

→(A) I've forgotten the reason (why)I called. 先行词 关系从句 (我忘了我为什么打这个电话。)

同样的,副词类的why省略为佳,名词类的the reason则不宜省略,所以:

I’ve forgotten why I called. S V O(名词从句)

这句中的why I called应视为由Why did I call?改造而成的名词从句。

有逗点隔开的关系从句

关系副词引导的关系从句,如果要用逗号与主要从句隔开,原因与关系代名词时的情形完全相同:将逗号视为一组括弧,括弧中的关系从句为补充说明的功能,失去了指示的功能。所以关系副词不能用指示代名词that来替代,同时也不能够省略。请看下例:

1. Shakespeare was born in 1564.

2. Queen Elizabeth I was on the throne then.

例2的then和例1的1564重复,建立关系,改写成关系词when 。然后,因为先行词1564是一个明确的年代,不是模糊的时间(像 a time等),所以只能补充说明那一年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而不是进一步指出时间。这种性质的先行词,后面要用括弧性的逗号把关系从句括起来,成为:

3.Shakespeare was born in 1564, 先行词 when Queen Elizabeth I was on the throne. 关系从句 (莎士比亚出生于1564年,当时伊莉莎白女王一世在位。)

再看下例:

1. The best museum in Beijing is the Palace Museum.

2. You can see our national treasures there.

故宫博物院是个明确的地名,已无法进一步指认,所以关系从句要用括弧性的逗号隔开,当作补充说明,成为:

3.The best museum in Beijing is the Palace Museum, 先行词 where you can see our national treasures. 关系从句 (北京最好的博物馆是故宮,那里可以看到我们的国宝。)

当然,这里的where不能够省略,因为括弧与正文切断开来,不能借用,括弧中要重新作完整的交待。

Wh-ever与副词从句

wh-ever解释为no matter wh-,是表示让步、条件的语气,它的功能相当于副词从句的连接词,引导的就是副词从句。例如:

Whenever(=No matter when) he gets upset, he turns on the radio. (只要他心情不好,他就会打开收音机。)

这个句子中whenever当作no matter when (不论何时)来解释,是一种表让步或条件的语气,和if的语气近似。它引导的从句就当副词从句看待,也就是直接附加在主要从句上,修饰其动词turns on。另外,wherever, however等由关系副词变出来的连接词,同样都分别解释为no matter where, no matter how,后而引导的也都是副词从句。可是由关系代名词变出来的whoever, whatever 与whichever的变化就比较复杂,请看下例:

Whoever(=No matter who) stole the money, it can't be John. (不论钱是谁偷的,总之不会是约翰。)

这个whoever当作no matter who (不论谁)来用,仍是让步的语气,所以引导的从句还是作副词从句诠释,直接附在主要从句上。下面这个例子就不同了:

I'll fire whoever(= anyone that) stole the money. S V O(关系从句省略先行词,成为名词从句) (偷钱的人我一定要开除。)

这个句子中的whoever不能解释为no matter who,因为这样一来后面的从句成了副词从句,那么动词fire就没有宾语了。whoever 应该解释为anyone that,这样fire才有宾语(anyone)。这种区分对 whatever、whichever这两个关系代名词也要注意,试比较下面句子:

1.Whatever (= No matter what) he may say, (副词从句) I won't change my mind. S V O (不管他会怎么说,我主意已定。)

2. Whatever (= Anything that) he may say won't be true. S(关系从句省略先行词成为名词从句) V C (他再说什么都是騙人的。)

再看看 whichever:

1.Whichever (= No matter which) way you go,I'll follow. (副词从句) S V (不论你走哪条路,我都跟定你了。)

2.Whichever way (= Any way that) you go is fine with me. S(关系从句省略先行词成为名词从句) V C (无论你走哪条路.我都乐意奉陪。)

在此可以归纳一下:wh-ever的构造,如果解释为no matter wh-,近似让步、条件的语气,其后的从句要当副词从句解释,直接附在主要从句上作修饰语。但是如果解释为anyone/anything that,就是关系从句省略掉先行词,后面的从句因而要当名词从句解释, 在主要从句中扮演主语、宾语……等的名词角色。

结语

随着关系从句的结束,本书也已处理完名词从句、形容词从句、副词从句等所有的从属从句,也就是介绍完了复句结构。下一章开始要处理合句(Compound Sentence),亦即对等从句。对等从句本身的观念不难,但变化仍然很多,尤其是牵涉到省略时,写起来很容易出错,是写作必须克服的一关。世界上最难的语法测验—— GMAT语法修辞——在这方面的题目就相当多。这是我们下一章要探讨的范围。下面先做一做关系从句的练习题,回忆一下本章的要点。

——转自旋元佑《英语魔法师之语法俱乐部》

团队精神的句子励志(学习之道书摘)

第十五章 学习的复兴

好老师的价值

导师给初学者最美妙的激励莫过于此:比起宣扬伟人曾经的辉煌成就-那高不可攀的成就会让人目瞪口呆又灰心丧气,反而是为他指出每一个科学发现的根源,指出导致之前一系列错误和过失的做法-从人类的角度出发,要精确解释科学发现,这种信息至关重要。

一定要对指导你的人心怀感恩,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帮助是有意义的。

别让自己成为黏人的学生,谨防自己陷入”我的答案当然正确“的心理。

提防”智力狙击手“

自主学习是一种最深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能提高你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时它会帮你解答出老师的奇怪考题

学习中,毅力 > 智力

锻炼自己去接触那些你敬仰的人。学识渊博的导师,往往他们的一席话能改变你的未来。请爱惜他们的时间

如果你没能快速掌握学习材料的重点,不要灰心。”学得慢“的学生会抓住根本问题,而这部分通常为进度较快的学生所遗漏。真正了解前因后果能让你从更深层次理解问题

人人都是既有竞争意识又有合作意识。总是有人批评或低估所有你付出的努力,对这些问题淡然处之。

第十六章 避免自负-团队合作的力量

避免过度自信,自欺欺人

温故知新,不同的神经活动可以重新审视结果,抓住错误

和愿意提出不同见解的小伙伴们一起讨论,可以:

1、找出你想法中的错误

2、更容易学会随机应变,更好地应对有压力的环境

3、确保你真正理解了你想让别人解释的知识,巩固已有知识并提高学习能力

4、建立起更重要的职业关系,帮助你做出更好的选择

学习中的批评,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都应该客观对待。它们是在帮助你理解所处理的问题

第十七章 参加考试

对考试恐慌人群来说,一个好建议是把注意力暂时转移到自己的呼吸中来

考前要保持充足睡眠

仔细检查备考清单

由难入简法,充分利用大脑后台的轮询任务-发散思维

在压力下,改变看问题的视角。”我好怕这次考试“ => ”这次考试让我好激动,我要做到最好“

全局二次视角检查答案,问自己:”这样解答真的合理吗?“

第十八章 释放无限潜力

十个好的学习法则

1、运用回想:读书后,回想主要观点。没记住前先不画要点,要先回忆。在路上或不同于先前学习空间的室内,回忆要点。

2、自我测试

3、对问题进行组块:理解问题 + 方法练习 + 反复重新排演。把问题当成一首歌,在心中一遍遍唱。

4、间隔开重复动作:每天安排些某一学科的练习量,每天进步一点点

5、在练习中交替使用不同解题技巧:知道什么场景下用什么方法,反复自我练习测试。回顾错题

6、注意休息:每天进步一点点,充分利用大脑后台的发散思维

7、使用解释性的提问和简单类比:

遇到难懂概念时,想一想,怎样解释才能让10岁小孩明白这个概念?

类比:电流 => 水流

嘴上说、手上写可以辅助记忆

8、专注:每次专注半小时,避免打扰

9、困难的事情最先做:早上时候

10、心里对照:想象过去的自己,对比通过学习能够成就的那个自己。

十个坏的学习法则

1、被动重复阅读:除非能闭卷回忆要点,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2、满眼尽是重点标记:在文中标记重点,会让大脑以为自己已经记住了学习内容

3、瞟一眼解题方法,就觉得胸有成竹:需要的是不看答案也能一步步解决问题

4、等到火烧眉毛才开始学习:大脑如同一块肌肉,每次在一个科目上能够应付的练习量是有限的

5、已经清楚解法,但仍反复解答同一题型:如果练习中你只是坐在那解决相似的问题,你实际并没有在备考。像篮球赛来临之际,你却只做控球这一钟练习。

6、与朋友一起把学习变成了闲聊:和朋友核对解题方法,拿自己知道的问题相互提问,这会让学习更有趣。但是闲聊就是浪费时间,该换个学习小组了

7、做题前忽视读课本:读课本书之前,快速浏览一遍章节和板块内容,能让你对它有个大致概念

8、有疑问点,却不找导师或同学核对并解决:教授会习惯性地为那些充满疑惑的学生指点迷津,让我们担心的时不来提问的学生

9、时常分心,却还以为自己能学得足够深入:避免短信、谈话的干扰

10、睡眠不足:睡眠中,大脑会将解题技巧拼凑在一起,同时它会对你睡前习得的任何内容进行反复练习,不要睡眠不足。学习完立刻睡觉是个好方法。

下定义的句子(说明文写作的知识和技巧)

(谢谢关注“语文英语教学”,驻足这里就能学习和进步!)


说明文是一种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予读者知识。小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最感头痛,往往举步维艰。

其实,说明文只要理顺了头绪,把阅读说明文和写作说明文结合起来,以阅读课文为写作借鉴的范例,多观察、多分析、多练习,就能逐步学会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正确而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说明文的特点主要有说明性、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说明文,即用来解释或说明事物、理论、方法、过程或某种抽象概念的文章。

说明文的基本目的就是说清楚。也就是说,要让人看了文章后对文章中解释或说明的对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这就决定了说明文的基本特征是客观和科学。

说明文的手法

说明文首要的一点是明确说明的对象,然后用准确的语言,结合多种说明手法对之进行介绍和描述。

常用的说明手法

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

打比方、下定义、做引用、

作比较、摹状貌、画图表、

作假设、作诠释

作用举例:

1.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使说明更具体。

[举例子]:将复杂的、抽象的事物或概念,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例如说明死海的“死”,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的事例作证;说明死海的“不死”,列举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的事例,让人信服。

2.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的……特征,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列数字]:些事物从数量上便于说明特征,可以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例如《太阳》中: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3.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的……的特征,使说明更具条理性。

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是一个大的概念中,包含着若干的小的概念,这若干小的概念同属一个大范畴而又相互并列,没有主从关系,更没有比较的特点。

4.做比较:清晰明了地说明……的……的特征,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作比较]:把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显示事物的特征。通过比较,可以认识事物的特殊点、或被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共同点。

例如《太阳》中:“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拿地球跟太阳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太阳的体积之大这一特点。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一般有主有从,主事物是被说明对象,从事物不是要说明的对象,而只是为说明主事物服务的,为了说明人们所不熟悉的主事物,而选一个人们熟悉的从事物跟它相比以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主事物的某种特点,这就是作比较,

5.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打比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从而把此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例如《太阳》中:“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这打比方,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生动地反映出来了。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在语言要求上,下定义的语句要求是个明确的判断,语言形式一般为“某某是什么?”或“某某叫什么”语言要求准确、概括、简洁,不允许出现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而作诠释就没有这些限制,只要做到说明准确、严密即可。

下定义即用简明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概括性的说明,以便确定被说明事物的范围和界限。

7.作诠释:对……加以具体的揭示说明,使说明更加通俗易懂。

作诠释是注释说明,一般对事物作通俗的介绍,对事理的性质和特点进行解说。

8.引资料:具体地说明了……的……的特征,是说明更具说服力。

[引用]:引用有关名言、资料、典故、诗词、民彦、俗语、传说等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例如《太阳》中: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了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9.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的特征,使说明更具体。

10.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的……的特点,是说明更具体。

说明文的分类

1、对象

按说明的对象不同分为:

1)事物说明文:着重在于说明的成因、构造、形状、用途等。如《中国石拱桥》;

2)事理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理。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这两类说明文常用的也有一定的区别。比如事物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物的物理特征,常用的是下定义、分类别等说明手法,事理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物的逻辑特征,要用到引资料、作比较等说明手法。但时候,在同一篇文章中,几种说明手法都要用到,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2、语言

从语言表达方式上可分为:

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有的说明文要讲究语言的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的生动。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简洁性。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2) 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3)科学性。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

4)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5)条理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6)逻辑性。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7) 趣味性。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表示时间

对时间的说明要尽量做到精确,如:一天有24小时,每小时有60分种,每分钟有60秒。但是像“这座桥(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茅以升《中国石拱桥》),这里的两处数字说明,由于年代久远,只能用推测的方法,表面上看似乎不精确,实际上正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表示空间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叶圣陶《苏州园林》)这里的“绝大部分”表明并非所有的“宫殿”和“住房”都是对称的,也有少部分并不对称,这种客观的说明同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③、表示范围

④、表示程度

说明事物时,常常会用到程度副词,如“很、十分、非常、较、更、最、稍微、略”等。如:“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御花园面积不很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但毫无拥挤和重复的感觉。”(黄传惕《故宫博物院》)这里的“很”表明御花园虽然面积不小,但不是特别大,因为它只有大小建筑二十多座。

又如:“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竺可桢《向沙漠进军》)其中的“最”说明沙漠危害人类之大,程度之深。

⑤、表示程序

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如果要说明事物的成因、结构和原理,则有一定的程序或顺序。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其中“渐渐”和“次第”,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变化过程,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又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说明文写作重点:观察

如何使说明文物理并重、形神兼备的呢?首要的一点是观察。说明文写作的前提是对要说明的事物非常熟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养成认真观察、深入了解的习惯:

观察要有针对性。要带着问题观察,而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最好能在观察前列出观察提纲,观察时要记笔记、画图标。要善于提出问题。

观察时要分清主次。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观察的顺序。观察有概括性观察和特写性观察之分。前一种方法有助于抓住事物的概貌,后者则利于把握观察对象的细节和特征。由概括到特写、由全局到局部,是观察的一般原理。

观察重在事物的形。要想传神,写出事物的内涵、原理等,则需要有很好的查阅资料、作调查的能力。比如我们要写一篇文章来说明洛阳牡丹。在写好它的形状、颜色、品种之外,如果能够考察一下洛阳牡丹的来历、其中的牡丹名品在培育中的科学原理,这篇文章就会有说服力,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洛阳牡丹的文化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具备相当的知识积累、广阔的知识面和优秀的调查能力。

说明文的顺序

写作说明文还要注意说明的顺序。有合理的顺序,文章才能条理清晰,让人看得明白。

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

空间顺序: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远到近等。

时间顺序:一般有从古到今、从过去到现在等。

逻辑顺序:有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等。

什么是合理的顺序呢?

这要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以及说明对象本身的特征、规律而定。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等,往往以空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成因、方法,往往以时间为顺序;说明事物的事理,往往以逻辑关系为顺序。

当然,大多数说明文会综合使用多种说明顺序。因此,在写作时,我们要合理地安排好说明顺序,理清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常用的结构层次:

比如我们以“水”为题目进行写作

并列式:先写水的外形特征,再写水的分类,然后写水的用途,这是并列式的写作层次。可以我们也可以先写水的外形,再写水的成因,最后写水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害,这是层进式的结构层次。

层进式:先概括水的用途和特征,再一一细述,就是总分式。

结构层次能力需发们在长期的写作过程中培养。

说明文写作技巧:

开头、结尾

一、开头方式:

1、概述式:

开头用简介的语言介绍事物的概况,给人以总体的形象。如:

在台北市市中心有一栋特别高的大楼,那就是台北的101。它在2003年完工,已经过了十三年,它曾经被称为“世界第一高楼”,是世界唯一一座建在地震活动带的摩天大楼。

2、设问式:

开头设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有急切了解事物或事理的心态。如:

为什么太阳下山了之后月亮就出来了呢?为什么到了晚上太阳就不见了呢?为什么白天的时候我们就看不到月亮和星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外太空吧!

二、结尾方法:

1、展望法:

就是在说明对象说完后表示深沉的感叹的写法。如:

不仅是克隆动物,科学家们已成功制作出克隆人的案例,这复制科技将会带给人们多大的利害,将来我们人类一定会好好地探讨这个奇妙的克隆。

2、号召法:

就是对读者发号召的方法。如:

气候变迁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地球将毁在我们的手中,我们不但没解决气候变迁的问题,反而让这个问题变得更严重。保护地球你我开始做起,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开始做,还要记得提醒你身边的人,请为保护地球出一份力量。

3、旁补法:

就是文章最后追加补充其不足的写法。如:

当然,除了以上讲的这些灵异现象,还有其他种类的,如死亡事件、失踪事件,不过很多都只是因为人们的心理产生变化而因此能看一些奇怪的东西或事情,没有人知道幕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说明文概括总结

介绍物品三要点,外形结构功能全。

文具玩具最常见,生活用品有千万;

描写外形有顺序,描写结构按空间;

描写功能述生活,典型细节写一段;

开头介绍名来历,结尾赞美把晴点。


(如果觉得不错,有请关注点赞转发!)

以上内容是关于形容字写得好的句子和诗家争鸣157期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

标签:诗家争鸣157期

标题:形容字写得好的句子 诗家争鸣157期

链接:http://m.zhaichaow.cn/z/1635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