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高傲自大的人句子 讽刺高傲自大的人的词语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讽刺高傲自大的人句子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讽刺高傲自大的人的词语和讽刺高傲自大的人句子的精彩内容哦。
讽刺高傲自大的人句子 讽刺高傲自大的人的词语
部编本新教材实施以来,语文课本内容难度的加深有目共睹,而“文以载道”,讲明白每篇文章中蕴含的道理,并让孩子们灵活运用,能知人心,明事理是部编语文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同时,也是本次教材改革力求回归“立德树人”之根本的需要。
拿二年级语文来说,选入课本的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小文章,每一课中蕴含的道理都有教育意义,新教材实施以来,老师们明显感觉以语文课本为主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的职责更突出了,不仅表现在选入课本的名言警句、经典诗词等传统文化上,也表现在对每一课中心思想等教化意义的挖掘与考察上。
对二年级孩子来说,基本的字词理解起来都费劲,要想理解文中蕴含的道理难度就更大了,除此之外,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既包括修辞运用得当的句子,也包括富有哲理的句子同样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以达到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对这些学习难点,在期末考试来临之前,一定要为孩子归纳起来,做进一步的教化和记忆。
二年级蕴含哲理的文章主要有《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雪孩子》《风娃娃》,今天小徐老师就集中归纳一下这几课的重点语句以及道理等,体会一样这类题型如何灵活考查。
《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狐假虎威》几篇文章均属寓言故事,因此文中必然蕴含着一个道理或教训,也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一、《坐井观天》告诉我们: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不能像井底之蛙那样自以为是。同时也讽刺了那些像井底之蛙一样,本来目光短浅还自以为是的人。
重点语句:
-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写出了青蛙的目光短浅,自作聪明。这句话的设题方式:A、正确填写标点符号。B、将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将句子换一种说法,句意不变。)——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 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体会青蛙自以为是的态度。用“一……就……”造句。)
拓展题型:
- 假如青蛙有一天真的跳出井外,看到天无边无际,他会对小鸟说什么?
- 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他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
二、《寒号鸟》告诉我们: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是不行的,要居安思危。讽刺了像寒号鸟一样懒惰、得过且过的人,赞美了像喜鹊一样勤劳、懂得事先做准备的人。
重点语句:
- 喜鹊一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一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寒号鸟却只知道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此句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喜鹊勤劳、未雨绸缪,寒号鸟懒惰、得过且过的性格特点。设题方式:画出文中喜鹊和寒号鸟的不同表现,从中看出喜鹊(勤劳),寒号鸟(懒惰)。
-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岩缝里冷得像冰窖。此句的设题方式:A、此句中“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是描写(冬季)天气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冬天气候的词语,写下来?(天寒地冻、寒风刺骨、冰天雪地、鹅毛大雪等)B、仿写比喻句。C、仿写词语“冷得像冰窖”。如热得像蒸笼,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淋得像落汤鸡,小得像一粒米,凶得像老虎等。除此之外仿写“冻得直打哆嗦”也是此课中出现的词,如“热得直冒汗,冻得直哭,笑得肚子疼、急得直跺脚,累得直喘气等。
- 现在懒惰,将来难过。此句借喜鹊的话,点明了此寓言故事劝诫人们不要懒惰,得过且过,否则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将来不会有好结果。
黄冈小状元达标卷1-6年级上册语文数学英语人教版数学北师大版
¥45
购买
三、《我要的是葫芦》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讽刺那些做事情不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人。
重点语句:
-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此句表现了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
- 有几个虫怕什么!(此句表达的意思是”有几个虫不用怕!“结尾用叹号表达出强烈的语气,突出了种葫芦人自以为是。设题方式:给句子换一种说法,句意不变。)
-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拓展题型:
种葫芦的人看到葫芦全变黄落了下来,他会怎么想?(他会想,真后悔没有给葫芦叶子治虫,原来葫芦叶子和葫芦是相互联系的啊!)
四、《狐假虎威》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没有真本领,同时也讽刺了那些自己没有真本领,却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或欺压别人的人。
重点语句:
- 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此句是神态描写,用”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写出了狐狸的狡猾、故作姿态的样子,而“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写出了老虎被狐狸蒙骗住的状态。设题方式:A、画出文中当走进森林深处时,狐狸和老虎的神态。B、写出“半信半疑(ABAC)”式的词语:大摇大摆、无影无踪、无边无际、人山人海、自言自语等。C、写出“东张西望(含反义词)的词语:东寻西找、小题大作、大惊小怪、七上八下、有口无心等。
- 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此句就是”狐假虎威“的本意,后来用来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人。
除了以上几篇重点课文考查较多之外,《狐狸分奶酪》告诉我们:朋友之间不要斤斤计较,否则就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要共同分享才会快乐。
《雪孩子》要孩子们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手援助之手,要做像雪孩子一样勇敢、善良的人。
《风娃娃》告诉我们: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别人是不是有用。
【思存】黄冈小状元学习法 全套6册 教辅读物6-12岁小学生
¥68
购买
随着“大语文观”改革理念的推动,在语文考试中会逐渐加大对理解、运用类题型的考查,而减少死记硬背或套作类的题型,同时还要体现“立德树人”之根本,因此,对文章中心的理想、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以及拓展类灵活题型一定会在课内外阅读中突出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在领孩子进行期末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理解和拓展。
打台球发朋友圈的句子(张小龙首次完整阐释微信8年进化史)
2023微信公开课上,腾讯高级副总裁、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发表4小时超长演讲,谈微信的产品观、社交的起源、小程序、小游戏、阅读与AI。
作者|舒虹
本文来自全天候科技,阅读更多请登陆www.awtmt.com或华尔街见闻APP。不过这场历时4小时的超长演讲,却成为微信成立8年来产品观最为全面的一次阐释。
1月9日,微信官方正式发布《2023微信数据报告》。截至2023年9月,微信月活用户达到10.82亿,微信各项功能使用频次也大幅提升,特别是视频通话功能较三年前多了570%。
“这可能是国内历史上第一款突破10亿DAU数量级的App。”张小龙说,微信能有10亿用户,本质上因为它是一个社交工具。
张小龙首次谈及对社交的理解:沟通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给自己强加一个人设,然后推给别人。比如发的朋友圈,每个背后其实都代表着你希望让别人认识的你。不过,人设推广虽然有作用,有时也会过头。
这大概是一个张小龙式的产品套路。
视演讲为“行为艺术”的张小龙自称在“演讲方面很业余”,可是为了满足听众的要求,每次都坚持备好满满的段子;在解释微信的slogan为什么是“一个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生活方式”时,他说,如果说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话,大家会觉得没有什么特别,但把它说成“一个”,大家会记住它。
以下是2023微信公开课张小龙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张小龙。
刚刚我们在下面看了一下这些吐槽(“微信之夜吐槽版”开场视频),非常好,因为我每天都在听到这样的声音,都已经习惯了。我觉得在中国来说,每天都有5亿人说我们做得不好,每天还有1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我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个事情。但是我来这里不是为了教大家怎么做产品的。
每年我们公关同学问我要不要参加公开课?我总是说我还没有确定好,我还是要想一想,后来我跟他们提了一个条件,如果我要来的话,能不能把我的时间放到更加晚一点的时间,因为我特别希望我有一个特别好的状态跟大家做交流。后来我用了一个理由说服了我自己,今年我要过来参加一下,因为你连续好几年来参加,突然中断了,有一点把一个行为艺术突然中断的感觉。
有的时候我确实觉得这个更多像一个行为艺术,因为你很难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面表达清楚让别人知道。这是一个很长的周期,而且大家都知道我并不擅长演讲,我觉得演讲是一个技术活,是挺专业的事情,我挺尊重专业的。在演讲方面我是业余的。我希望参加这样一个会议,更多只是希望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家有一个面对面的交流。
特别是今年这样一个时间点,我觉得很特别,如果是去年的话,大家都会说“七年之痒”,我只能总结怎么样“痒”的。今年是8年,在今年8月份的时候,微信的日登录量超过10亿,这是一个特别大的里程碑,这可能是国内历史上第一款APP有10亿DAU的数量级,我们也没有公布过,可能在我们自己看过来,这只是哪天达到的一个问题。但是对于一个做互联网产品的人来说,应该还是一个很值得庆祝的一个事情。
特别是最近我们发布了微信7.0版本,当然又有5亿人吐槽,有1亿人教我怎样做产品了,并且还有8亿人看不懂我们一句话“因你看见,所以存在”到底是什么意思。在座的有人看懂了吗?
谢谢大家!谢谢这么多知音,有10%的人举手了。这一句话可以从很多的层面理解,就像我在朋友圈里面发了一段王阳明的《心学》,但是并不只是从这一个维度,我觉得是从很多的维度,我不想做一个解释,我觉得有一个神秘感特别好,每个人有自己的解读是特别好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会更好一点,就像微信这么多年以来,微信的启动页面总是一个人站在地球前面,刚发布的时候,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是一个人站在地球前面,更早的版本是一个人站在月球前面,那个时候也是很有想象力。对于这个点,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因为我们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这么多年以来,每次当你看到微信这样的一个启动页面,你可能都会有一个想法:这个人在干嘛?他站在地球前面做什么?过了一年你的想法会变一点,再过一年又会变一点。正是因为这样,我觉得才是一个特别好的启动页面,因为他把想象空间留给了用户自己,10亿用户有10个亿的理解,他会找到打动它的点。所以看起来很多的APP都在把自己的启动页变来变去,微信这个不会变,并且我相信将来也不会变。
什么才是好产品?
有一个朋友说,在互联网界,微信就是一个异类。所谓异类,就是和其他的产品都不一样。我其实很惊讶,也很自豪。
自豪的是,做异类是表示你与众不同,那就是很优秀了。惊讶的是,其实微信只是守住了做一个好产品的底线,居然就与众不同了。那是因为很多产品不把自己当产品看待,不把用户当用户看待。而微信,做到了这两点。
微信和很多产品不一样的一些点,会在很多地方体现出来。比如,很多APP到了春节等特定节日的时候,就把logo和界面变成红的、黄的,变成像番茄炒蛋一样。但是微信不会这么做。很多人可能会问我们为什么这么坚持。
现在,微信到了10亿的DAU,在这样的一个点上我更愿意花一定的时间,从微信的起源、本质这些方面来更加全面的讲解一下微信背后到底我们在想什么。
其实有时候我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样的产品是好的产品?是说它有很多的用户?说它让人上瘾,还是什么样的?
我记得在很多年前,当我们在用苹果手机,我们会研究为什么会设计这么好的产品出来?我记得有一位德国的产品设计师Rams总结过好的设计的十个原则,这位设计师也曾经是苹果公司特别推崇的一个人。
我把这十个原则念给大家听下,大家可以对照微信来思考一下,会很有意思。
第一个原则是好的产品富有创意,必须是一个创新的东西,第二个是好的产品是有用的,第三个是好的产品是美的,第四个是好的产品是容易使用的,第五个是好的产品是很含蓄不招摇的,第六个原则是好的产品是诚实的,第七个是好的产品经久不衰,不会随着时间而过时,第八个原则是好的产品不会放过任何细节,第九个是它是环保的,不浪费任何资源的,第十个是尽可能少的设计,或者说少即是多。
其实我在这里偷换了一个概念,将设计替换为通用的产品。很多人会认为这是针对苹果这样的硬件产品的设计原则,但其实软件产品与用户的交互反而是更加频繁的,你做出这样的提示,用户就会这样做,那样的提示就那样做。并且本质上,不管是硬件产品还是软件产品,都是工具。对于工具设计的原则,都是适用的。之所以提到这是个好的设计原则,也是因为我认为业界很多产品并不注重产品设计,或者说不把它作为一个自己追求的目标,还只是一种功能的堆砌或者对用户价值的榨取。
而微信从来不做节日运营或者logo的变化,很多人会说微信很“克制”。但其实这并不是克制的结果,本质上是因为微信一直在遵循一种好的设计原则,使得我们不会去做很多影响设计美感的事情。
而我观察到的很多业界的产品经理,其实毕业后就会被自己所在的公司误导。因为公司的目的是要流量要变现,所以大家的KPI就是如何产生流量如何变现。一旦围绕这个目标,大家的工作目的已经不是做最好的产品,而是用一切手段去获取流量而已。
我很感谢自己的经历,从PC时代自己一个人做foxmail,到做QQ邮箱,到手机时代做微信,因为经历了太多的产品,以至于从骨子里知道什么是好的产品什么是不好的产品,可能因此能直觉上就遵守一些底线吧。
有一次我问同事一个问题,PC时代,PV最大的页面是什么?答案是IE浏览器的404页面。我问大家,微软为什么不在这个页面放广告呢?同事们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是啊,为什么微软不在这么大流量的地方放广告呢?为什么微信不在启动页放开屏广告呢?大家可以自己去想。
微信有8年了。想一想,你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有多少?你花在最亲密的朋友家人身上的时间多,还是你花在微信的时间多?如果微信是一个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才愿意花那么多时间给它。那么,我怎么舍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脸上,贴一个广告呢?你每次见他,都要先看完广告才能揭开广告跟他说话。
很有意思的是,因为遵循原则,很多东西我们又必须坚持去改变。
这里让我想到微信7.0版本的UI做了一个特别大的调整,也有很多用户吐槽,觉得非常不习惯。
其实任何一个大的改版都会带来用户的不满,因为人习惯于自己熟悉的界面,觉得是最好的。我们没办法让10亿人来投票决定什么是好的,也投不出来。那怎么才能通过改变寻求设计的优化,让它变得更好呢?这个决策必须遵循好的设计原则。
就像微信7.0版本的时候我们内部使用了很长时间,我自己一直在两个版本不停的切换,当我用了一段时间,我不愿意切换到旧的版本去。也许用户一下子不能接受,但是我相信他们适应以后也会接受。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用我们的产品不停的适应时代,而不是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就不去改变它。
尤其是UI上,我们永远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但是,我们比如让产品越来越美,符合甚至引导当前用户的审美,而不是落伍于时代。
微信的起源和原动力
说完微信一直以来坚持的设计原则,我想简单回顾一下微信的一些历史。
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当时我写了一封邮件给Pony,开启了微信这个项目。这个事情是真实的,但是也有很多不真实的传说,比如去过某某寺庙:)想到那封邮件,我时不时会觉得有点后怕,如果那个晚上我没有发这封邮件,而是跑去打桌球去了,可能就没有微信这个产品了,或者是公司另一个团队做的另一个微信。
我发现很多想法是突如其来的,或者说,是上帝编好程序,在合适的时候放到你的脑袋中的。
但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在微信上线之前的一年里,我们把QQ邮箱做到了国内第一名,然后在邮箱里面又做了很多尝试,包括漂流瓶等等,包括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折腾的邮箱里面的阅读空间。
我们后来的很多产品,都有邮箱阶段的影子在里面,比如订阅号、朋友圈。因为在阅读空间里面,我们尝试了各种社交的形式,基于社交的阅读,朋友推荐文章并且可以在下面共同来评论。
但是由于阅读空间在邮箱里只是一个分支,所以它能做的用户量并不是特别大。所以做到一定的阶段,也觉得这里差不多走到一个尽头,应该去切换一下方向。
当kik出现时,我意识到这里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不是因为kik的产品本身,而是我自己当时开始用智能手机,而很多基于PC的产品或者短信都不能实现很好的沟通体验。所以当时想法很简单,希望给我自己或者少数人做一个沟通的工具。而且我们刚好有一个团队在做QQ邮箱手机客户端,所以刚好凑了十个人的团队开始做微信。包括后台开发,三个手机平台的前端开发,还有UI,加我自己带了一个产品毕业生,就十个人。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做出了第一个版本。
这就是微信的起源,而今年刚好是微信的第八年,也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标志着一个产品从出生走向成熟。
我们当时坚持了一个原则就是,一个新的产品没有获得一个自然的增长曲线,我们就不应该去推广它,所以在前5个月里面,我们基本上没有自己去推广它,我们只是想看微信这样一个产品对于用户有没有构成吸引力?用户是否愿意自发传播它,如果用户不愿意,我们怎么样去推广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记得从微信2.0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曲线,有了一个增长,虽然它还不是很快增长,但是它是自然往上走的。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可以去推它了。我们当时特别庆幸做了几个很正确的决定,第一我们没有批量导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过用户手动一个一个挑选。第二,在一个产品还没有被验证只能够产生自然增长的时候,我们没有去推广它,把这两个事情做对,虽然这个时间会花得长一点,但是这样使得它真正开始起飞的时候,它是很健康的。
超过10亿DAU的时候,其实我们团队内部没有任何的庆祝。大家只是觉得,到10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吧。但我自己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还是挺多感触的。
我其实特别庆幸,能伴随这样一款产品走过了过去的八年,并且,我一直把自己当作产品经理而非职业管理者看待,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因为好的产品需要一定的独裁,否则它将包含很多不同意见以至于产品性格走向四分五裂。
所以在微信8年这样一个时间点,跟以往的公开课不一样,我更愿意从微信的方方面面,来解释下我们是怎么想的。我想,这对大家理解微信这样一个产品会有帮助。
大家经常说初心这个词。但因为这个词被说烂了,鸡汤化了,我换一种说话,叫“原动力”。原动力其实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以至于可以坚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难去达到它。
那么微信的原动力,可以总结为两点。
第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由于我对工具产品热爱,我甚至会亲自动手写代码来打造出一个foxmail这样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制造欲望。所以做一个优秀的工具,对我来说是值得痴迷的。微信的基础点,就是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具。
虽然我很清楚在现在这样一个商业环境下,广大用户其实对于糟糕的强迫式体验容忍度是很高的。
当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产品,你就不能接受一个很烂的功能被加在用户的身上。所以微信一直坚持底线,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工具,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在用户看来,这个工具就像他的一个老朋友。
什么是“与时俱进”的?对用户来说,我们不能说,微信就是一个工具,我们要获得用户的认可。
大家知道微信有一句slogan: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为什么是一个而不是一种?当年,当同事问我的时候,我其实解释不清楚,但我知道,如果是“一种”的话,它就是一句普通的话,起不到一个slogan的作用,也不能让人记下来。它必须是一个生活方式,这只属于微信的,它是一句独特的话。当时其实微信并没有覆盖到那么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连微信支付都还没有。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它确实代表了一个生活方式。
这是一个生活方式,其实脑袋里面是有一个念头的,微信会介入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里面去。它应该紧随时代的潮流,甚至引导时代的潮流。当时是有这样一种感觉,但其实并不知道它会怎么样去介入,是哪些方面。但是如果不把它定位为一个生活方式,如果只是定位为一个通讯工具,那就会过于片面,或者让我们的未来没有那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现在想起来,当时是很勇敢的提出了它是一个生活方式。
现在我们看到,微信从很多方面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中,群聊、朋友圈、红包、公众号、小程序等等。我觉得微信实现了生活方式这个梦想。
第二个原动力是,“让创造体现价值”。
在微信很早期的版本,我们就发布了公众平台。这也是微信的一个创新。当时的思考主要是,微信会取代短信,那么短信时代的市场需求是,众多的服务都要通过短信来触达用户,我们取代了它,也得提供相应的能力来覆盖这个需求。
但我知道短信、邮件,因为是可以不受控地群发的,这带来的副作用大家都知道。于是想,如果微信提供一种基于订阅的模式,即避免用户被骚扰和欺诈,也让服务可以可控地给需要的人发信息,其实是做一个C端和B端的桥梁。我还记得当时构思得差不多的时候特别兴奋,跟Pony发消息说这样一个机制会多么多么厉害。Pony说垃圾信息怎么办,我说天然没有垃圾消息啊。
所以从公众平台开始,从连接人到连接服务去扩展以后,微信开始体现平台化的优势,包括后来的小程序。
做平台,需要有原动力。否则,我们可能沦为当年运营商的SP平台。可能很多人没有听说过SP平台了。
当一个平台只是追求自身的商业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我认为它是短视的,不长久的。当一个平台可以造福人的时候,它才是有生命力的。
当时做公众平台的时候,我们就会想,我们要帮助到人们解决什么问题。当然是通过信息触达来替换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端。这是互联网的优势。举例来说,传统的商业,依赖于你要在一个人流大的地方租一个商铺,但利用互联网,地理不再是优势,你的服务质量才是优势,那么,我们要帮到那些真正有好的服务的人和集体,去触达潜在的用户让客户更容易连接到他们。
当时举例最多的案例,是如何帮助一个盲人,没有技能,也能够找到顾客。他应该有公众号,他的顾客会在关系链里传播这个公众号。所以,当时定下来公众号的slogan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它的公众号,就是它的品牌。并且,品牌是基于关注和认可的。
这个时候我们的原动力是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因为微信可以打破很多的信息不对称,人们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服务。那么,人们会更多地想办法去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价值,这就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原动力所在。
后来做小程序,也一样。如果我们不能让作出优秀小程序的人获得回报,这个生态即便能起来一点点,又有什么意义呢?
今年,我真的看到了一个这样的真实案例,是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面发的,他发现有很多个盲人按摩师通过一个小程序找到顾客。看到这个案例我特别开心,因为这和最初我们反复地举例说的场景是一模一样的。
微信的很多创新其实都来自这两个原动力。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大家可能会认为这是对未来的一种洞察。但是所有专业洞察的背后,我觉得原动力反而是第一位的。或者说,一个好的产品是有自己的使命的。
我很庆幸,这么些年过去了,微信的原动力从来没有变过。
停留时长不是衡量App的核心价值
针对两个原动力我展开做一些解释,关于“做最好的工具”。
坚持着这个原则,我去观察很多业界的产品,会经常觉得有很多事是违背我自己的常识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两年业界的目标变成了所有APP应该尽可能多地去抓住用户的停留时长,这个是违背我的常识的。
一个用户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技术的使命应该是帮助人类提高效率。
比如作为一个好的沟通工具,一定要高效。所以微信没有已发送状态,原因是最高效率的方式就是发完即走。你不用关心这一条消息有没有发出去,有没有发成功,对方有没有收到,甚至不用考虑网络是不是有问题。
如果是一种信息资讯类的工具,那么应该是帮助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面获得最有用的信息。除非是一种娱乐类的内容消费,可能时间长一点是没有关系的,就像我去看一个连续剧,要花很多时间。但连续剧也不能无穷地增加集数,来获取用户的时间。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现在视频软件都有两倍速度播放的功能,很多用户会选择用两倍速看到完整的剧情。这是用户对强硬希望拖延时间的电视剧的一个用脚投票吧。
关于时长,还有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朋友圈从刚发布到现在,用户的每个人的好友可能越来越多,理论上里面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大家可能想不到的一点是,随着你的好友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多,每个人每天在朋友圈里花的时长却基本是固定的,大概就是30分钟左右。当好友少的时候,你会看得更认真一些,更慢一些。当好友多了以后,你会放得更快一些。
用户其实并不会按照你的内容多少来决定它的时间分配,但我觉得这是很合理的。如果我们非要停留时间更长的话,我们当然有很多办法来做到这一点。但是这只会让用户觉得不爽,因为他的社交效率降低了。如果非要把他半个小时能完成的事情延续到一个小时的话,只能代表效率降低。
所以拿一个停留时长衡量一个APP,这个跟我对互联网的初心的认知是背离的。每个人一天只有24个小时。互联网人的使命不应该是让所有人除了吃喝拉撒,把时间都花在看手机上面。
所以几年以前微信有个版本,让用户放下手机,多和朋友见见面,现在这个观点也没有变过,微信永远都不会把用户停留时长作为一个目标。相反微信可能关心的是一个人在这里发一个照片,看一些文章,完成一笔支付,找到一个需要用的小程序,是不是能够做到最快速最有效,这才是最好的工具。
我们为了提高这种效率可以千方百计想办法。举个例子,我突然遇到一个困惑,就是我们要给这个人发一个信息,但是记不住他的名字,因为有一些一下子想不起名字了,如果我们有一种更聪明的办法,就是提供一种联想能力,让你通过跟他相关的人联想到他,也就是帮助你的脑袋短路的时候找到你想要的信息。对于这样的能力,应该是我们要去做的特别重要的事情。
2023年小程序要做什么?
说完创造价值,我继续说说小程序。
现在有很多其他公司都在做小程序了,我觉得这是好事情。可能有一些代码的接口跟我们一样,但是我并不担心这里面会跟我们构成很大的威胁。虽然是做同一种东西,除了平台和团队不同,其实更重要的一个差别在于,你的原动力是什么?
如果只是希望借由小程序这种载体,来做一个流量的生意,我一点都不看好。只让自己好不让别人好的事情,通常都不会太长久。
小程序的使命是,刚才提到的,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和回报。我们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点展开。不能因为拥有流量,我们就要分发流量,要让小程序来体现这个流量价值,这跟我们自己的原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很多人看不懂为什么小程序要去中心化。如果不去中心化的话,腾讯自己垄断了头部几个小程序,那就没有外部的开发者什么事了。看起来腾讯可以短期获利,但这个生态就没有了。
哪怕是腾讯投资的公司,也应该一样的遵循平台的规则,否则也会破坏平台的公正性,我们更看重的是平台的健康。我知道过去大家都认为平台对于投资的公司似乎有倾斜。我只能说,可能是我们做得不够好,相信我们团队今后在这块会投入更多人力和资源,使得我们可以对所有的公司包括我们投资的公司是一视同仁的。
回顾一下小程序,从最早酝酿到现在三年了,其实看起来挺慢的。我觉得小程序是我们,或者说也是我个人职业生涯里面最大的一个挑战。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试过还没做一个事情,就先宣布出来了。
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压力,给团队一个压力,这个事情我们非做不可,而且一定要做到。
我还记得很清楚,我在微信公开课里面说我们要推出小程序这样一个服务的时候,当天晚上,我跟我们的团队就坐在一起讨论,讨论一个主题,我们小程序会有哪几种死法会挂掉?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当天晚上我们不是讨论小程序有多么美好的未来,而是说它有多难。我们会遇到哪一些障碍是跨不过去的,我们并不是对它乐观去做的,而是我们觉得这个事情很难我们一定要做到而去公布这个事情。
为什么非要做这个事情?因为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未来必然的趋势。因为APP还要下载安装,网页的体验又太糟糕。这点,在之前的公开课,我已经详细讲过了,就不重复了。
其实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网页的体验为什么不好,就像不理解为什么公众号的体验比网页好一样。这里,微信其实用了一些限定性的办法,比如说排版,使得哪怕是一个业余团队,做的公众号或者小程序,在用户端看起来体验都还不错。
对于小程序,我们的决心非常大,但我们并不急着说一下子就要做成它。因为它毕竟是一个生态,不是一个To C功能,所以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慢慢的培育它。并且经过了公众号的过程,我们也不希望一上来就有一批投机分子来当作一种流量红利来滥用它。
即使到今天小程序还不能说完全的成功,但我认为它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我们来说,只要看到小程序在跟我们当时的初衷越来越接近,就是很好的信号。
所以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线下行业,已经用小程序来作为它和顾客的一个连接器,并且提高了效率,这都是特别好的案例。
因为小程序还不是特别完善,在19年我们还有几个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一个是,搜索的直达。我们希望在线下,小程序是一种扫码的方式来触达,在线上,是可以通过社交传播和搜索触达。
其实搜索一直应该是小程序的一个主要流量来源,并且小程序和APP的一个很大不同,APP是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互相之间没法交换信息。但是小程序是可以被系统统一检索到,是可以直接搜索到小程序里面的内容的。
所以我们做过一些试点,比如说我要查一个航班号,是可以输入一个航班号就搜到小程序。但这只是一个试点,我们还没有做到对于所有的小程序都能够通过搜索来找到它的内容,直接把用户连接到小程序去。
这会是我们在未来一年的一个工作重点。
另外一个是,小程序需要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得用户可以作出选择。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很重要的一块。举个例子,当你要买一个家乡的土特产,你搜到那么多小程序,不知道哪个是可信的。但是如果你发现你的一个朋友在土特产小程序里买过并且有好的评价,那你就会很放心,这就是社交评价的作用。
第三个是,小程序的找回也是一个问题。比如很多人说小程序为什么不能发通知或推送?但是我们看到在手机上,每一个APP都会把消息推送使用到尽,最终的结果是,用户只好忽略了所有的推送,所以靠推送是不能解决问题。
即使我们提供了一种叫模板消息的能力,也会被滥用掉。所有的公司都有骚扰用户的动机,就不能指望所有的公司有自我克制的能力。对于小程序的找回,大家会看到有最近使用、星标,通过微信主界面的下拉,来迅速的找回。但是我觉得这里还是不太足够。
最近微信7.0版本有一个功能叫强提醒,大家都没有怎么用它,他们会觉得这是对大家一个朋友式的强提醒,它会喊你开会了,当你发一个消息的时候就会时振动起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做强提醒的目的更多的是覆盖到线下的场景,我希望的场景是我将来在一个地方排队,我不需要关注它的公众号也不需要扫它的一个小程序,只需要扫一个二维码就可以获得一个提醒,一个关于排队的提醒,我一旦扫了这个二维码授权给了他获得后续的一条或者是几条提醒的通知,这个是最轻量的,我只是为了一次性的提醒去扫一个码而已。所以强提醒的本意是希望它用在线下,甚至包括线上的一些你可以在小程序里面设一个强提醒,用户可以说当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可以提醒我一下。
对小程序和用户之间的粘性,我们会继续想办法,来强化这一块。但未必是大家想的这种很粗暴的消息推送的方式。
小游戏不是一个盈利渠道
小游戏做到现在,其实如果从商业的角度,发展挺好的。但我并不满意。
就是因为它离我们的期望还有一个差距,我们期望并不是我们要获得更多的现金的回报,而是现状是这里面真正高质量原创的游戏还不是特别多。大部分的游戏还是互相拷来拷去的,就在一轮一轮的洗用户的流量。
小游戏的原动力是什么?不是公司的一个盈利渠道。公司也没有要求微信要做游戏。一切盈利都是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后的自然而来的副产品。
小游戏的原动力是,它应该是一个关于创意的平台。并且让产生创意的人体现价值。
什么是创意的平台?我觉得我们跟大家理解的小游戏,和外界对于小游戏的理解是不太一致的,外界对于小游戏的理解,就是现在那些比较小型化的游戏把它套用一个小程序的壳就变成小游戏了,但是我们并不是这样来理解小游戏的。小游戏应该是一个体现创意的地方,
所谓创意的平台是游戏是一个载体或者是小游戏是一个载体,它可以承载各式各样的创意。举个例子,以前很多人会去看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现在大家不怎么看了。但是这些小说的创意并不会消失掉,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创意,但是他写小说已经体现不了这样的创意了,我们希望把他写小说的创意放在小游戏来实现,它只是一个载体。关于创意的载体,我们发现,确实有一些小游戏有这样的载体,它像读一本小说一样有情节,然后一般的情节用玩这个游戏。
除了小说我们还有很多的领域,它都是关于创意的。哪怕我们经常用一个案例来说,可能一个小学生用很少课外的时间掌握了小游戏的开发,他来开发一个小游戏给班级的同学来用。这个小游戏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创造出来的。是他的同学特别喜欢玩的智力类型或者是好玩类型的。
所以它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小块头游戏的翻版。
所以我跟我们的团队一直强调一点说,如果我们再往后一年的话,我们不希望只是看到我们的收入又上涨了多少,反而我希望看到的一年以后这里面特别多的游戏是一些从来没有做过游戏的人做的,反而做过游戏的人他们的思维很受局限性,他们会把一些APP的游戏照搬过来的,反而没有做过游戏的人可能把他的想法融入进来变成从来一种没有见过的游戏内容。我希望用这样的一种维度来衡量小游戏的成功。当我们的游戏里面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创意的时候,并且让这些创意得到它应该有的回报,那么我们这个平台才能真正变得很有价值。因为最终我们的用户会在这里使用是最多的,并且给用户带来的价值也是最大的。
当然要做到这样一个目标也是挺难的,我认为任何一个平台应该要有自己的梦想所在,如果他没有这种一种梦想的话,很快就会把自己当做一个流量的经营点,很快把流量耗光了,这个游戏就结束了。
这个是关于小游戏从平台角度我们对它的一个期望。我确实很希望我们将来在小游戏平台里面看到的小游戏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体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玩一个小游戏才是正经事。
公众号:流量红利不在考虑范围
我知道大家特别关心公众号的情况。
因为很多人在做这方面的创业,并且看起来好像经过了几年,公众号的流量红利早就没有了。当然红利从来不是我们考虑的一个范围。
在座有多少在从事公众号的工作?以前说过公众平台不是为你们准备的,但确实公众平台确实被自媒体用得最好的一个领域。虽然不是为大家准备的,但我们其实真的想要很好的服务大家,所以公众号最近其实我们做了特别大的一些变化,包括公众号的改版,也包括在看一看里面有一个“好看”。
几年下来的话,一个是用户他可能接触信息的渠道更多了,另外一个我们在内容的质量上没有持续性的话,这里与用户的联系确实会有所降低。我们做了一次改版,发现效果并没有很大。有很多公众号会觉得自己的效果反而变差了,从我们的数据来看并没有变好很多,也没有变差很多。当然这个是我们自己分析的。
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并不是我们改版怎么改的一个问题。对于改版来说只是帮助用户重新梳理一下他的阅读方式,我们自己认为我们改版的目的只是为了让用户觉得阅读效率更高了,也就是说当他继续找一篇文章更容易找到或者浏览更方便了。这是一个本质的问题,不是他看到这个文章效率的问题,而是他对这些内容有没有吸引力。我们自己盘点画像,在内容吸引力方面是我们强化的地方。否则的话,我们不管怎么改变版面,用户不会再这里停留,也不会看它,好的内容才是根本。对于平台来说,一个好的平台应该自然会鼓励更多的内容创造者创造好的内容。
相比博客时代,我认为当时好的博主写的文章量更大一些。因为我们当时在做QQ邮箱的阅读空间,就知道当时有很多博主写的文章很好,现在公众号的博主反而没有当时的博主多了,这也是我们的机会所在,也就是说平台的责任所在,我们应该有一种机制让更多人在这里面产生更多优质的内容。
最近我们看到,通过一个合议的角度来说打击洗稿是劣币驱逐良币,也会使优质内容越来越少。所以关于怎样鼓励产生更多优质内容是公众平台下一步要面临特别大的内容
对于内容的形式可能大家也会做一些尝试,比如说视频化展现这些内容。所以在去年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做了一个公众号的APP,大家会寄予很大的希望,但是它只是一个帮助公众号的发布工具而已。
所以对于优质内容来说,这里平台可以做的事情还特别多。对于去年我们发布的APP来说,为什么我们会延迟那么多才发布?并且发布看起来没有起到特别大的效果,当时我们想要发布一个APP,做一种改变,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写文章。也就是说一个普通人他也可以在里面来写公众号的文章。只不过我们后来没有做到这样一点,并没有通过一个APP带动起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但我觉得我们的方向仍然是,让平台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创造文章才是。
社交的起源
下面一个点是我从来没有谈过的点。对我们微信的本源、微信最基础的东西没有聊过,所以我这里准备花一点时间聊一下关于“社交”的话题。
社交的起源是什么?当然这个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可以自己想象。
我是这样想象的。可能在远古的时候,如果人都是一个一个个体的话,他是没有社交的,当人类成为一种群居的动物的时候,原始的社交就产生了。
人在一个社区里面最大的诉求是不要被排斥,所以人必须跟别人说话。说什么好呢?其实就吹牛B来体现自己对社区是有价值的。为了让别人重视自己说的,必须要一点夸张的色彩。这是我对于原始社交的想象,大家不要太当真。
大家在朋友圈里面必须要发一些很夸张的旅游照片等等,其实就是延续了这个习惯,不过如此。担心就被排斥了,所以大家会在朋友圈挑选一些很夸张的东西放在朋友圈上面。
很多年前我在知乎问过一个问题,“沟通的本质是什么”。这其实是没有答案的问题。
但后来,我自己想到了一个答案,并不是标准答案啊,我说,“沟通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过程”。什么意思呢?每个人有自己的人设,希望别人接受,你说的每一句话,有意无意的,都在希望别人接受你对自己人设的认可。表面上我们在讨论一个问题,本质上有可能只是希望别人认可你传递出来的人设信号。当然这个只是我自己一种方便我去理解社交的一种想象,它并不一定是一种科学的研究。
发朋友圈,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带给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脑袋里面的过程。
比如说你发的每一个内容,其实你是希望别人认为你是一个这样的人,背后都是你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人设,你想推广自己的人设,是希望别人眼中的你是这样子的。所以你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是精心挑选设计过的,一定对你自己的人设是有利的。
从远古开始,你就害怕被社区排斥走,所以你要吹牛逼,你要讲一些很夸张的东西,体现你的重要性。在社交里面体现自己特别的地方,特别的地方就是你把你看到的东西拍成照片发给大家。你看到晚霞,就把它拍的非常夸张,让大家觉得你看到的风景与众不同。或者把自己P得特别漂亮来推广自己的漂亮人设。
所以朋友圈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地方。
朋友圈为什么鼓励发照片,而不鼓励发文字呢?文字的操作比较曲折一点。这个问题我之前解释过。因为我觉得,对多数人来说,写一段文字,是很难的一件事情,特别是这段文字还要表现好自己的人设。但发一张照片,就要轻松很多。
所以为了帮助他表现他的人设,所以让他选取一个很轻松的工具那就是拍一个照片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少数很清醒的人,会问自己我要推什么样的人设?
很多年前,我每次发微博,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想表现什么?”,大部分情况下,一问到自己这个问题,我就默默的删掉了准备发的文字。当然,大部分人不是这样的,越是短处越要发一个朋友圈来来强化它。它往往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说明大家很认可这一点。
但这样也有一些负面的作用。
如果你多发几张旅游的照片,大家会认为你经常在外面旅游,如果你发一些加班的可能被认为是整天都在加班。但事实上可能并不是这样子。这只是一个人设推广,它虽然有作用,但是也会过头,你很难表达你的真实状况。
就像我们并不是每一个时刻都是开心或者不开心,但是你只要发朋友圈说我很开心,大家就认为你每天都很开心。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往往是最好的状态,然后屏蔽了所有的不好的状态。
但是我们并没有一个工具来记录一下我们一天里面真实的状态。
所以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视频动态的原因。以前叫时刻视频。
关于朋友圈,其实我要多说几句。很多人都说要逃离朋友圈,或者说不怎么用朋友圈了。但事实上这是互联网圈子大家看到的一个假象。大家往往把自己周围的人的情况,当作全世界的人都是这样子的,但是真相并不是这样子的。因为朋友圈本身就是社交,所以一个人怎么可能逃离社交,即使你发东西少了,你也会去看他,然后也去互动点赞评论。它本身也是个社交行为。
可以透露一个数据,从发布到现在,每天进去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到现在每天有7.5亿人进去朋友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所以每天的总量是100亿次。
我觉得朋友圈承载了中国人的线上的社交,可能是中国最高效社交工具。它现在每天有这么多人这么多次的频繁进入。好像用户每天要通过做这个功课使得他完成了一个普通人一天的社交,他这一天可能并没有出门,并不妨碍他完成社交。即使你可能不发朋友圈,但是你会去看,你通过点赞评论还是会参与到社交里面,就像完成了一个社交任务。
如果各位在座的产品经理,其实可以好好分析一下朋友圈为什么会这么多人在用?甚至这些年里,这一批人都已经长大了或者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觉得很多用户的思维或者社交方式在这么多年以来并没有变化。本质上来说,就像我杜撰远古人怎么社交,其实我们人的社交是没有发生改变的,或者说社交的需求并没有发生改变。我们在线上的社交只是线下的社交的一个映射而已。
在线下在现实里面没有互联网的话,大家要去社交,可能去参加一个饭局,去参加一个聚会,然后可能熟人之间会打打招呼,我说的最主要是熟人的社交。但是这种线下的社交效率是比较低的。因为它要跨越地理和时间才能做到。
朋友圈本质上是一个什么,朋友圈其实开创了一个新的社交的场所,其实它不止是一个时间流。我把它比方成一个广场。
你每天会花半个小时从广场走过,然后你看到广场里面你会迎面看到一堆堆的人在那里讨论不同的东西,聊不同的东西,有各自的主题,然后你经过每一个人群,这里面都是你认识的人,并且你可以停下来跟他们参与到任何一个小圈子讨论里面去,并且你会发现每一个小圈子也全部都是你认识的人。
你可以过去打一个招呼,或者参与一下。然后你转身离开到下一个,再去参与一下,或者不参与,或者只是简单的打个招呼的去点赞就走了。这样的话,当你把朋友圈给看完的时候,那时候你从广场已经逛完了。
这是特别强调的一个设计,就是朋友圈只能看到共同好友。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每个人或者你参与的一个讨论大家两两之间是相互认识的一个点,这样的一个点不是一对一的讨论是三个人以上的讨论。比如说你在朋友圈看到A好友发的朋友圈,然后B好友评论了,你一定同时认识A和B,然后你评论的时候是三个人在讨论,他是符合了“三个人以上比单聊更加丰富”的一种社交体验。
半个小时你已经看到了很多朋友,看到了很多他们讨论的主题,并且也参与了很多个主题的讨论。其实你已经完成了当天线上社交的一个任务。这样高效率的一种工具,你当然会觉得很难离开他。
但是朋友圈也有它的弱点,也是大家谈论的,大家想要逃离他的一个点,正因为它是个广场,你去点赞或者是评论意味着你在广场里面公开大声的说了一句话,意味着广场很多人都可以听到,这样带来的压力感是比较强的。而且当你的好友越来越多,可能这一股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实际上我自己在朋友圈刚出来的时候,每天要发十几个照片,到现在我可能几个月发一次。很多人都会感受到这种发朋友圈的压力。
所以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虽然朋友圈确实在社交方面很高效,但是在自我表达方面会很有压力。
所以我想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方式,让用户可以比较勇敢的自我表达。
但是这里很矛盾,因为我们需要一个人表达得很清楚,如果要最没有压力,那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但是自己对自己说话是不可能获得朋友的回馈的,也就是说它是没有社交上的回报。他跟人说的话被越多人听到,他的社交回报越大,但是他的压力也会越大。所以也有很多人因为这样子把朋友圈设成三天可见了,他自己觉得压力小了。
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设三天可见的东西?朋友之间不会反目?我想简单解释一下。
作为一个设置里面的开关一般来说用的人是很少的,做产品的人都知道,大部分人很懒。但这是微信里面最多人用的一个开关,超过1亿的人把这个开关设置了三天可见,三天可见是一个用户的强大需求,他希望是这样子的。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的话,朋友圈重新做一次的话,我可能直接让相册变成是私密的。朋友圈和个人相册是可以完全分开的,是两个概念。现在同一个照片放在相册里面可以被当做历史性的挖坟,也可以在朋友圈作为一个动态来展现出来,这只不过是当时做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这两个东西混在一起了。
所以我们鼓励用户去设置三天可见,希望这样子使得他更加勇敢的去发朋友圈。他不用认为说我发的每一个都是可以被别的朋友很久以后来翻看。
如果一个人非要展现自己的历史,他应该有别的一个东西来展现自己的。比如说他精心准备的一些照片等等,而不是用朋友圈的动态作为个人的历史展示。朋友圈更多的希望它代表了一种他的动态。
所以刚才说到这一点,其实也延伸出一个问题出来就是视频动态,我刚才说这么多,我相信朋友圈特别强大,我相信未来几年大家还是离不开朋友圈的,因为还没有出现一个比它更高效率的社交工具。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对于朋友圈这样一种高压力的社交工具,可能并不代表未来的趋势。未来大家都需要一种更为轻松的一种方式。既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又能够获得社交的好处,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工具。这就是我后面要提到的视频动态或者是时刻视频。
其实视频动态来说,很多人说微信要大力来做视频了,我并不认同,微信怎么可能去做某一种技术领域的事情呢?视频只是一个技术,微信要做的是通讯社交的事情,所以视频对于微信来说只是一个载体,微信要做的是在这一块来说希望做社交。是要做朋友圈之外的另外一种社交的模式,解决上面说的弊端。
如果说做视频的话,视频在微信里面一直都有,并且每天朋友圈里面的视频量还挺大的,一直在增长。
所以视频动态就像前面解释的,更多的是瞄准一个怎么样能够很轻松的去表达自己,并且用轻松的方式参与到社交里面去,视频只是一个技术的载体。如果没有视频,也会考虑用照片。
我接着回到朋友圈这里,我以前提到过twitter是一个很伟大的产品,其实影响了很多产品的形态。比如微博。
我记得在腾讯公司做微博的年代,大家会想,输入框提示什么。好像是“你在想什么”。
为什么是你在想什么,而不是你在做什么?那是因为twitter诞生于PC时代,你用PC的时候,你在做什么?你在敲键盘。
但是微信诞生在手机时代,所以微信一直是只为移动互联网服务。这是一个很大的一个优势,在于说我可以记录你在做什么,你可能走在路上,你可以拍一个照,这是你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坐在电脑前,只能记录“我在想什么”。
因为微信是一个手机APP,它是跟着你走的,它并不是一个电脑放在那里,你只能去看它。所以在电脑上不会有摇一摇,在微信里面会有摇一摇这样的东西,因为你是摇不动一个电脑的。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手机端的APP是可以记录你在做什么的,我走在路上看到什么拍了一个照片发出去了。在电脑面前是我在做什么?我在整理我的照片,把昨天的照片发到电脑里面去,所以这是有很大的本质的不同。
所以很早以前我说过一句话说,人是环境的一个反应器,就你遇到什么的环境,你就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出来。
你坐在电脑前,电脑就是你的环境,或者说你看到电脑里面的信息内容就是你的环境,所以你在电脑前输入的东西是你看了一篇文章,或者看了电脑里面别的一些内容,然后你对它做出一个反应,说我认为是什么样的。
但是你拿着手机,你走在任何地方,你的环境是真实的环境,你的反应会是对真实环境的一个反应。这个时候你的记录是真实的,而不是想象出来的,你不是在回忆,而是你在经历。
也就是说你同样发一个信息,如果你发到电脑里面类似于微博类的东西,你可能在回忆,你在记录或者这只是一个想法,但是你在手机里面发,你可能是实时的,是在亲身经历的一个东西。
所以微信的视频其实是希望能够记录下来自己和真实的世界,对真实世界的反应。这是在电脑前做不到的。坐在电脑前,你只能把以前拍的照片整理出来再发出来。所以很多从PC时代过来的应用,迁移到手机时代,基本的逻辑就会出现问题。
当然现在的视频动态是第一个版本或者我们叫做0.1版本,大家可能还体会不到这一点,没有关系,我觉得我们就像对待小程序一样,特别有耐心去培育用户的这个习惯。因为大部分用户是没有拍视频来记录世界的习惯。
我们也没有能力去培育用户或者是改变用户的习惯,我们有的能力是通过一种社交化的设计,使得他拍这些视频的时候能够获得他参与社交的好处或者是回报。
我们希望这里的视频动态是朋友圈的反面,这里提倡的是真实的,而不是美的。所以大家如果仔细留心一下,你在拍完一个视频动态底下的按钮不叫“完成”、不叫“发表”,不叫发表,而是“就这样”。
就这样包含了一个含义是,这个视频可能并不好看,但是就这样了,我就发了。这就是很真实的。然后我们为了让你能够勇敢发的,故意让别人看不到你的这个视频,必须要点你的头像进去再下拉一下才可以看到,来减少你发一下“就这样”视频的压力。然后跟他说了,他就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子的,前面我发现他真的乱七八糟拍了,一点也不装饰自己,很真实拍出了很多,我看得也会觉得很爽。因为我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了他的世界,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但是我不可能跟每个用户去说你要这样来拍,所以对于产品来说,最终的走向是会让一个用户在压力最大的情况底下能够很自由去拍一些东西去记录他自己或者他周围的世界。同时它有足够的动力去做这个事情。就目前来说动力是不太足够的,所以我相信在座各位也不怎么频繁去拍,但是让大家有动力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难的事情。比如说我们给大家发一个红包大家就会拍了,但这不是我们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们要让朋友看到你会拍了,这是可能的。
所以后续我们会在这里一点一点做版本的升级,我们会尝试不同的路径,以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就是它是朋友圈的反面。朋友圈已经变成了一个很传统的社交的地方,就是我们每个人在里面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当然这里我希望每个人是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也同样可以获得他人的认可。所以在这一点我们也有足够的耐心,通过后续的版本迭代,不断去打磨它,因为这样一个拍摄记录世界,这样一个动机对用户来说并不是一个习惯,这里是需要花一些时间耐心地去慢慢推进的。
但是我们对此为什么会有耐心?就像小程序一样,小程序我们会给它两三年的时间里面让它变成一个生态,对这样一个功能当然不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我们仍然可能会花好几个月的时间不断去打磨它,去尝试。因为我们确实觉得虽然用户现在没有这个习惯,将来视频的交流一定会取代照片的交流,取代照片的发送,变成更多被采用的载体。因为很简单,因为视频所包含的信息量比照片大的多。我知道这一点确实很不容易。我举了这个例子,我前天给另外一个同事的视频点赞了,然后他就截屏发到朋友圈说小龙居然给我这样的视频点赞了,他只是拍了一个十字路口的灯光隧道,我通过他的视频看到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你就会有一种看电影的感觉。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可能会为了让我给他点赞拍更多更美丽的视频,说明我们的产品这一点还没有做到位。这里面的引导我们会继续尝试去引导用户真的能够某一天很轻松自如拿起手机来就可以记录周边真实的世界。
我觉得一个好的产品不需要费口舌解释,我解释了这么多,说明我们做得不够好。
阅读怎么大众化?
接下来我想讲一下阅读。很多年以前我在饭否写过一句话,因为当年刚花了好长时间在QQ邮箱的阅读空间里面,“要做大众都能用的阅读产品。”
因为阅读要大众其实挺困难的。比如之前我们在邮箱那里尝试的一个并没有获得大众化的阅读产品。只有一小撮人在那里用得很好。
当时大家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一下头一天的运营数据。第二件事情就是打开阅读空间,开始看文章,看朋友推荐的那些文章。后来这些想法其实是用在朋友圈里面了。朋友圈里面从第一个版本开始就可以推荐文章进来。
但是朋友圈本质上还是一个社交化的环境,是一个对自我人设进行强化的一个地方。而阅读只是朋友圈的一个辅助性的副产品。
人们在朋友圈里面推荐文章,其实更多是推一些符合自己的观点或者人设的文章,而不是说这个文章的内容有多好。更多是通过一个文章来展示自己是属于哪一种人。
用户其实是需要有一个固定的相对长的时间,他才会沉下心来花时间去完成一个阅读动作。这个时候,另外一个阅读氛围更强的入口,对用户来说是更必要的。
就像在订阅号里面,我们其实在不停地改版。但是这里面始终有一个矛盾,我们推了一个文章,这个时候他如果看到这个推送但并没有有时间去看这些文章,那么他只能继续把红点消掉,然后就退出来了。
对于看一看,里面有两个板块,一个是好看,一个是精选。前者是社交推荐,后者是机器推荐。我们团队同时在做两个方向的尝试。
机器推荐我们尝试了很长时间,效果不太好。我跟团队说,要么你们降低内容的底线,要么你们认命做一个小众的严肃阅读产品。
并且,我不希望机器推荐是用户想看什么就给他什么。如果这样,用户迷信保健品,我们就推保健品的文章。如果从KPI的角度,这样是最容易完成KPI的。但是如果我们推荐给用户新的知识,用户会离开的。因为惰性是人共有的特性。没有人愿意主动去学习新知识,去伤脑筋啊。
而人类进化而来的社交体系,其实是一个具有纠错功能的复杂体系。如果你走偏了,会有人把你拉回来。
我一直很相信通过社交推荐来获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因为在现实里面,我们其实接纳新的信息,并不是我们主动到图书馆或者到网上去找的信息。大部分情况都是听到周边的人的推荐而获得的。
我自己这些年来看的书,没有一本书是主动找的,基本都是受朋友的影响。我也经常给一些朋友推荐书,推荐的效果往往会比他们自己去找书要好很多倍。就像如果很多人都说一个电影好,你一般都会想去看。这就是从众心理。因为你不去看可能就会落伍了。
所以本质上,很难说什么内容是更好的。比如电影,你可能对这一类题材不感兴趣,但是因为朋友推荐你就会去看。
所以我认为要做一个让所有人阅读的大众化阅读产品,似乎只有基于社交推荐,才有机会。
但本质上其实我们并不是在做阅读,而是每一个人在帮助其他人阅读,它是一种社交性的阅读。我们的好看功能上线,跟之前看一看的机器推荐比起来,数据增长得特别快,明显看到用户对这个功能的兴趣更大。
这里也会有一些我们要去跨越的障碍。既然它是一个社交阅读,它就不可避免的会打上社交的烙印,就是你可能会推荐一些强化你的人设的东西,而不是一些单纯从内容的角度来看你认为特别好的东西。
好看本身跟朋友圈也是一个区隔化。
朋友圈有篇文章,如果十个好友转了,你会看到十条信息。很重复,也没法大家一起来讨论。好看里面就可以。这里面可优化空间特别大,包括大家在好看里面看到的,它还是一个很粗糙的一个式样。
有些人会担心会不会有很多人因此而屏蔽掉很多跟自己兴趣不一样的好友等等。
我并不担心这样的问题。
第一是你不愿意去屏蔽人或者分组。
第二,即使你不愿意看这个人的内容,跟你的兴趣不一样,你也会关注这个人在看什么,所以大部分人会留着,你不会去屏蔽他。也许我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是我只想知道他们在看什么。特别是对于微信这样一个产品来说,关系链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是一个你观察社会各个阶层,他们都在看什么想什么的一个特别好的窗口。
所以我并不认为这样的兴趣的差异化会带来困扰,相反,反而有丰富大家眼界的作用。
因为朋友的兴趣可能跟你完全不一样。有些东西如果不是你的朋友来推荐,你可能永远不会去接触它。因为朋友推荐了,也许你会看一下,也许会引起你的兴趣。你的朋友越多越复杂,这个面是越广泛。其实是打破信息茧房的一个方式。
所以好看也是我们下一年的发力重点。我们希望卷入几亿用户,通过社交推荐这种模式,将阅读变成一个日常的事情。
关于信息流,我记得上一次的公开课,我讲了“我不知道什么是信息流”之后,很多人又会产生一些误会。
好像我每一次公开课都要来解释上一次公开课的意思?
我之所以这样说当然并不代表我不知道大家说的我所说的信息流是什么东西,而是我不喜欢业界很多人把很多东西贴一个标签。只要是一些内容往下滑就是信息流,我不喜欢这样的一个标签化。
在手机里面看东西,手机屏幕很窄,你只能往下滑是最快的,但是不能因此说这样的东西贴一个标签就是信息流。这样的一种认知是特别简单的一种认知。
如果笼统来说,朋友圈也是一个信息流,我之所以说它是一个信息流是因为它是一种展示方式。就像一个邮箱里面有收件箱、发件箱、已发送、垃圾箱等等,这样就是一个信息流的话,没有本质的变化,而它只是把几个文件夹里面的信息放到一个文件里面显示而已。
而我们的订阅号,我之所以说它不是一个信息流,是因为它是一种按照订阅的顺序展现的一种方式。它只是信息排列的一个展示而已。
这里我并不想用一些标签来定义这是什么东西。因为标签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就像我们现在做一个视频动态,我们并不是说我们做了一个视频功能,而是我们做了一种让用户去拍摄和展现自己的一种功能,这个功能是什么样的载体?所以我们并不考虑什么是信息流,而是用一个什么样合理的方式来展现信息。
AI和“理性的善良”
关于AI,想来讲一点我的看法,AI在过去几年特别火。我们也特别重视AI这一项技术,就像大家现在在视频动态里面拍一个视频,你会看到有AI匹配的一些配乐,有很多人都觉得这个配乐挺智能的,因为确实跟它拍的东西能够识别出来并且是比较吻合的。
我并不觉得这种AI识别的吻合是特别好的,所以我也跟团队说我们这里要出现随机的东西。当你拍一个东西的时候,比如你拍一条马路,你并不是非要一条关于马路的歌曲,不然就很死板了。人是有想象力的,当你看到这个景象的时候就会想象到另外一种意象。
微信投入了很多精力来做AI。大家以为微信里面的语音识别是第三方来做的,其实它是微信内部语音识别的团队在长达好几年的时间里面一直在做的工作,并且每天在优化它识别的准确率。所以到今天,大家会觉得这里面识别率越来越高了。当我们投入在做语音识别的时候,其实业界对AI这一块还并没有特别大的关注。所以说,我们并不会去跟风来做一个AI,而是说,AI是要落地到我们实际的一个功能或者是场景里面去的。
所以对于A.I.来说,其实从技术上来说,我们是特别认同它。但是我们一直认为,好的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AI应该默默躲在后面帮助用户来做一些事情,就像语音识别一样。
举个例子,将来医生会被AI“医生”取代掉。为什么会取代掉?因为AI的“医生”连到云端可以知道所有的病例和所有的数据,所以他对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这一件事情,一定会比人类的医生厉害很多。确实是这样,一个人类的医生,不管他读过多少年书或者治过多少病人,他没有办法跟云端巨大的数据对比的。
并且就像下围棋一样,阿尔法狗下围棋不会告诉你为什么这样下或者他为什么这样下,AI“医生”建议你要吃什么药,你是没有办法挑战它的,你只能遵守它,它让你吃什么药你就吃什么药品。这个时候我们对它的做的事情其实并不知道,或者说你认为它是我们的工具,相反我们可能变成一个它的工具。如果它是坏的话,或者机器突然出了一个故障的话,某一天云端里面下一个指令,让所有AI“医生”给所有人吃某一种很致命的药,也是有可能的。
如果利用这样一种AI来做某一些工具,这种工具他可以指挥人的话,那么它超出了之前传统的工具的含义。我们会思考,传统说的工具,是人来驾驭工具。但是当AI很强大以后,AI可能是可以驾驭人的。就像AI“医生”一样。AI“医生”决定你要吃什么药,那么别的AI“导师”会告诉你要看什么书,要做什么运动,甚至要跟谁交朋友,跟谁结婚等等。似乎不是不可能的。
我前不久看了一个报道很有意思,说苹果是怎么看待工具的?报道是说,乔布斯跟别人介绍什么是电脑的时候说了一番话,他说因为当时很多人不知道PC电脑是什么?他说就像自己的车一样,以前人们觉得某一种动物是跑得最快的,比如是猎豹,当我们有了自行车,自行车可以比那种动物跑得更快。这种工具扩展了人类的某一种能力,使我们通过这个工具变得更强大,PC其实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也是一个工具,它可以使人类变得更强大一些。这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人去驾驭工具然后让会变得更强大。
但是对于AI带来的工具或者是AI工具本身,就像我们说的AI“医生”一样,它可以决定你要吃什么样的药,甚至可以让你说要做什么样的运动才会对身体更健康。如果这个AI“医生”支持面更大一点,甚至可以告诉你要交什么样的朋友等等东西是很有可能的。这个时候你会想,这种工具超出了传统工具的范围,它变成了一种可以驾驭人的工具。
今年发生过这样一个事情,可能有一些人知道,我们都知道谷歌的AI技术特别厉害,但是他的员工联名来反对用这一项技术用到军方的项目,最终谷歌妥协了,不会把这样一个AI的技术用到军方的项目。作为谷歌的员工来说,他也会思考这一项技术什么地方可以用,什么地方不可以用。作为驾驭人的工具来说,我们会对此保持一定的警惕。
所以我们总是认为用户怎么怎么样,似乎用户是一个陌生的我们不认识的一个人群,然后我们控制他们,施加他们。但是,在微信,我们要时刻提醒我们自己的是,我们自己就是用户,我们施加于用户身上的,最终也会施加到我们自己身上,有点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到底施加到用户身上是一个什么东西?这个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这里就提到关于上次在内部年会里面说的一句话。就是关于善良的,其实我特别害怕一句话被断章取义变成一个句子去传播,这个对于我来说是不太理性的。
但其实每一句话都是有一定的场景的。我只想强调的是我们对于用户的态度上必须是一种善良的态度,而不是一种套路的态度。所以这种善良是一种基于理性之上的善良。如果这是一种非理性上的善良,我认为它是一种愚昧的善良。所以我认为善良本质上是一种能力。
我说的这种善良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善良,也不是一种道德洁癖,只有我们对待用户有一种真正的理性的善良,才会使用户更长久的使用我们的产品。
我不想把他理解为一种道德高地,我强调的善良是理性的。而且,我们的同事,能进到公司,说明大家都已经很聪明了,大家缺的已经不是聪明了。
关于支付和企业微信
有很多同事说我在公开课里面很少提到微信支付,之所以很少提到,是因为不需要提到,不需要提到往往意味着这一块已经做得特别好了。
因为只有用户意识不到的是很好的服务,你都不会想到有这个东西的存在,你付款的时候自然把微信掏出去扫一下二维码,润物细无声的才是一个最好的用户产品体验。
这里要提到了两个大家不知道的点。一个是红包,我们在今年春节期间会上线的一个能力,企业微信的用户或者是企业可以在企业微信里面申请红包封皮,就像传统里面企业会给大家一些红包封面,然后大家可以用来包红包出去送给朋友。在微信里面我们其实一直没有这样的一种红包封面,这里如果有使用企业微信的企业可以留意一下,在企业微信里面去申请。
第二个小变化我们正在做。虽然说微信的红包特别特别成功,但是成功并不意味着没有改进的空间了。所以我们也意识到一个问题,发红包越来越变成一种赤裸裸金钱的交易,只是一个发钱而已,脱离了他情感化的一面,你发一个红包只能凭金额,你发得越大就越有心,这是不对的,这个世界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对吧?
后续我们通过在红包里面添加自己制作的表情等方式,来强化情感的分量和互动的趣味。比如说,你可以自定义一个表情放进去,这样的话你的红包更多体现你真正的心意,而不是只能用钱来衡量。其实对于支付的话,我们尝试了一个特别好的功能,很多人没有试过,叫亲属卡,知道亲属卡的朋友举手一下,用过亲属卡的举手一下。5%的人,还不错,大部分人应该是我们内部的同事。
建议大家去试一下,反正我给我的父母开了亲属卡,体验特别好.不仅仅是他们的体验,我的体验也特别好,当你看到他们每一笔消费的时候,你都会觉得你在尽一份孝心,所以告诉大家有这样一个东西。但我们有很多好东西藏得实在太深了,所以有很多的用户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一些东西存在。这是一些小的东西。
但是我们在微信里面有一些特别大的东西,就是一直我们做得不够好的,就是我们卡包的能力。我们卡包做了好几年了,一直认为卡和券是很大的品类,是日常要用到一个东西。我们一直想改变一个现状,就是你出门的时候钱包里面还要放那么多卡,当然现在银行卡不需要怎么带的。但是一些线下的店的卡还是要带着,我们的卡包想承载这一块,但是老实说一直还没有做好,所以最近大家在这一块会跃跃欲试,想做新的改变。改变的结果是希望通过消费的行为和电子智能做一种自动的关联,变成人与线下消费连接的通道,实现更好的连接。
关于企业微信,企业微信如果定位为公司内部的一个沟通工具的话,我认为它的场景和意义会小很多,只有当它延伸到企业外部的时候它会产生更大的价值。企业微信后续新的变化是基于一个新的理念——希望让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成为企业服务的窗口。人就是服务,而且是认证的服务。
举个例子,我们可能都会加一些快递员的微信,但可能每次来新来一个快递员,你就加一个新的微信。很多朋友跟我抱怨,加太多陌生人都不敢发朋友圈了。而且当你真的需要找快递员,要寄快递,可能这个人又已经离职了。
所以这里会出现一个场景。现实中,我们更希望有个人来帮你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去打开一个APP或者小程序,因为人更有灵活性,并且服务是更到位的。举个例子,你可以到网上订一个酒店,但如果你要改变日期或者要退订,往往通过APP就会很麻烦,你需要联系人工客服,这个时候人起的作用是最大的,人的界面也是最友好的。
这里给我们一个机会,如果一个4S店的一个员工,他用企业微信加了你,你可以认为这个人就是你的小程序。当你点进与他的对话界面,因为对方是企业微信的用户,你会看到他的对话界面下是4S店的服务菜单,你可以直接在这里使用服务。有点像公众号底下的菜单,但是你也可以跟他直接说话,消息是能及时得到回复的。
这样的话,下次你要找4S店,你可能第一选择是打开跟这个人的对话,而不是要找4S店的小程序。这里其实给企业一个机会,企业可以让所有的员工变成一个对外服务的窗口,带着你的小程序到处跑。
所以这是企业微信将来要做的一个方向,相信对企业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让每个员工可以直接提供服务。而在这样的方式中,顾客的忠诚度是很高的。
微信下一步要做什么?
微信到了10亿用户的关口,其实我们一直不觉得用户有多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或者说人口多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事情。但是很多的人总是会拿人口作为一个指标来看自己的空间。但我并不觉得是这样子的。
微信的目标从来都不是说我们的目标是要扩大用户数,如果要扩大用户数,我们过去几年早去推广,早一点把10亿人都覆盖到就好了。但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用户数的增长是自然而然增长的过程,对我们而言,我们要考虑的是对我们已有的用户提供什么服务,这个更重要的问题。
因为人口总是有限的,服务才是层出不穷的。在过去可能10年算一个时代,但我觉得自从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出来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三五年就是一个时代了,也就是说时代的更迭更快了,催生出来的需求也是更快了。在这个时代下,创新才是应对未来的唯一办法。
所以围绕这种快速变化,事实上我们根本用不着去顾及还有多少人口可以用,而是说我们怎么样能够应对未来更多的需求。所以去找到并且面对未来的需求才是在微信有10亿用户这个关口所要做的事情。
就像在广州的用户,我们最近给广州的用户开通了附近的餐厅入口,是灰度的,在发现里面,可能很多人没有看到。因为去年我在公开课说了微信的一部分是要探索线下的生活,但是这一点有一点曲折,到现在只是灰度的一个现状,目前团队只是拿广州的用户做了一个试点。
但是类似这样的尝试,我觉得会越来越多。因为我们自己也发现,微信作为一个APP来说,它已经承载了很多很多的东西,并且在承载这么多情况下看起来还那么简单。但是毕竟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在下一个阶段,我觉得微信更多的是围绕微信通过不同的APP尝试跟微信有某一种关联的其他一些服务形态。就像微信读书一样的,如果我们把微信读书非要放到微信里面,看起来也可以,但是它作为一个独立APP,能够独立地去进步,这样反而是更合适的。
我觉得今天花了特别多的时间,围绕微信的出发点来说清楚了微信过去是怎么做的。
所以关于很多人可能会问一个问题,微信下一步要做什么?
对于未来,我觉得其实这也是一个时间点来面对微信的未来,因为刚好是8年,并且刚好用户已经到达了10亿,这个时候我们对于团队来说我们就是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微信要开始面对下一个8年新的挑战。但这个新的挑战不是来自于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在用户层面,用户也过去了几年之后,每年用户也在变化,就像刚才我说的三五年就是一个时代,我们要面对新的用户时代新的用户产生的需求。
不管怎么样,面对这样的需求,以微信做事风格的话,如果我们始终像过去的微信一样,始终瞄准的是做最好的工具,并且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这样一个原动力做,我觉得我们再怎么走也不会走得太偏。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经常有时候会回顾一下,如果我们自己看一下微信这些年改变了什么?其实我们自己也是挺有成就感的。更多的时候,很多人问我们,你们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我觉得有一个不一样是这样的,我们在思考问题或者是思考做什么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意义是什么?
我当然知道很多团队做这个事情他是不问意义的,他只问我们的KPI是什么?但是说老实话微信团队从开始成立到现在从来没有瞄准KPI去奋斗过,但是并不妨碍团队能够越做越好。因为就像小程序,如果围绕KPI去做,我们不知道怎么制定KPI,因为它没有这个东西,没有办法制订它的KPI,如果围绕一个KPI,大家可能不会做这个事情。
对于团队来说,大家养成了一个习惯,是我们自己做每个功能、每个服务背后的意义,或者说一个梦想在里面到底是什么?如果一个功能纯粹是为了一个流量来做的,而想不出它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这个功能一定是有问题的,或者是它的不长远的。我认为正是这样的,每一块都去想它背后一丝一毫的意义,这是支撑起我们整个团队走到今天一个很强的理由,并且帮助我们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这是产品和功能我们背后所思考的意义。
微信的梦想是什么?刚才说过,从个人角度成为人最好的一个工具朋友。从平台角度,建立一个市场,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在墙和鸡蛋之间,似乎总是站在鸡蛋一边。如果你做大了,微信会限制你,如果你刚起步,微信会扶持你。
所以我们真的很少思考竞争对手这回事。微信也没有竞争对手,不必老是给我们按上各种竞争对手。如果有竞争对手,就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组织能力能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
微信也没有焦虑,不必微信做个什么就说微信又焦虑了。所以不必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微信这里。
对我自己而言,我特别庆幸,也觉得特别幸运。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能带领团队做出一款十亿级的产品,当然是很大的成就感。但是,我更觉得幸运的是,我可以在过程中,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体现在产品中,并成为产品的价值观。这是更难得的事情。
我也想借此机会感谢团队,因为平时还是以批评为主。并且,很多人也不一定理解我强行灌输的观点。特别感谢他们跟我一起在过去的八年里,将微信建设成为一个影响10亿中国人工作生活的全民级产品,并且是一个特别的产品。我为团队的每个人感到骄傲。因为是他们,让我们获得了“微信团队”这样一个特别的名字。
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是一句电影台词,我想用它来作为今天演讲的结束。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很多人知道这句话。我经常想的是如果微信不能给用户带来哪怕多一点点希望,我们就没有办法去判断我们做的事情是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它也是我们衡量的准则。
谢谢大家!
上坟心情沉重的句子(清明节祭祖祭文)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写祭文序头
惟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年 岁次…月…朔日…
为越祭日 兹有……(人名)等谨以猪羊、香烛、宝帛、清酌果品、庶馐之仪致祭于…世祖 讳…字…
某府君之墓堂前曰。
春秋祭祖通用祝文
追惟吾祖世德流芳,惠泽垂裕歴远弥光,一时肇统,千古馨香,功虽有尽,福庇无疆,伟哉,祖德,奕世圭璋,卓矣宗功,源远流长,兹值清明(或重阳)之际,祀事是将,伏祈彩纳,穆穆皇皇,佑启后人:永叶吉康,家风丕振,书声远扬,珠几广积,麟趾呈祥,代代富贵,房房荣昌,以妥以侑,来格来尝,休哉,尚享。
清明节祭祖文
——子孙敬上
民间通用祭祖文
维
公元二〇 年岁在 今逢 月 日
公后嗣子孙
人等敬以酒醴庶馐之仪致祭于先灵 前敢昭而告曰
天道煌煌 地道彰彰 人虽渺渺 后世荣昌 先祖功高 子孙荣张 追念先祖 报本情殷 缅怀祖德 旣厚且深 逢兹盛世 旧典宜遵 掬诚告奠 伏祈灵鉴 伏望先祖 魂宁幽室 后嗣子孙 获庆将来 惟此先茔 郁郁苍苍 年年兴盛 代代富昌 上合天文 下符地理 左陪金匮 右带玉堂 男女位备 无所不良 五方钱财 归流生人 子孙富贵 仕宦高迁 门户盛强 儿女贞贤 田蚕丰熟 财积如山 寳货充满 车马骈阗 安仓鎭库 丰溢无量 亡人受恩 利佑子孙
尚飨
公后嗣子孙 拜祭
祭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坐落在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传为轩辕黄帝陵寝,被誉为“天下第一陵”。
历代黄帝陵的祭祀活动,其意义在于昭示皇权正统、天命所归,借以证明统治的合法性。到了当代,祭祀黄帝陵又具有凝聚人心,增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抗战时期,黄帝陵因地理位置介乎西安与延安之间(那时县名就叫中部县),在国共合作的特殊背景下,就成一个重要的政治舞台。
国共和解 共同祭祀黄帝陵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半月后,在苏联及其他国际势力的调解下,在中共的促成下,得以和平解决。回到南京的蒋介石,经此次事变,始信苏俄具有支持中国抗日的诚意和实力。要联交苏俄必须和解中共。于是蒋做出姿态,1937年1月5日裁撤了“西北剿匪总司令部”。2月10日,中共致电国民党,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同时作出改苏维埃政府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指导;特区内实施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土地政策等四项保证。2月21日,国民党五届三次会议以“共产党人输诚受命”,通过了“根绝赤祸案”,宣布开放言论、集中人才、赦免政治犯。
4月5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国共两党在经历十年内战后,首次聚在一起,同派代表共祭黄陵,以表达停止内战、团结御侮的决心。国民党方面的代表是国民党元老、中央监委委员张继,国民政府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致祭当天,并未到场),中共方面是同盟会老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
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代表同祭黄帝陵
上午10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派委员张继、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代表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中共领袖毛泽东、朱德特派代表林伯渠,各自携带祭文,同步登上桥山,在中外记者的镁光灯下,在军士列队鸣炮声中,开始虔诚致祭,逐个宣读祭文。
国民党在《中央祭文》中写道:
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民族扫墓之期,追怀先民功烈,欲使来者知所绍述,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驰抵陵寝,代表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曰:粤稽遐古,世属洪荒;天造草昧,民乏典章。维我黄帝,受命于天:开国建极,临治黎元。始作制度,规距百工,诸侯仰化,咸与宾从。置历纪时,造字纪事;宫室衣裳,文物大备。丑虏蚩尤,梗化作乱;爱诛不庭,华夷永判。仰维功业,广庇万方;佑启后昆,恢廓发扬。追承绩猷,群情罔懈;保我族类,先灵攸赖。怀思春露,祀典告成。
祭文中,“丑虏蚩尤,梗化作乱,受诛不庭,华夷永判”等句子,隐含着对形势的忧思。
林伯渠宣读毛泽东亲自起草的祭文。在追忆黄帝的丰功伟绩后,毛泽东写道: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
次日(4月6日),延安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上一篇题为《苏维埃代表林伯渠参加民族扫墓典礼》的报道中,披露了毛泽东的《祭黄帝陵文》。
丁丑年(1937)毛主席祭黄帝陵祭文
1937年3月清明节,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共祭黄帝,当时中共代表毛泽东写了此祭黄帝陵文,被评“抗日出师表”。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之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戊戌年(2023)清明公祭黄帝陵祭文
岁在戊戌,节届清明,桥山之阳,春和景明。华夏儿女以笃恭笃敬之心、八佾雅乐之仪,祭告轩辕黄帝曰:
吾祖赫赫,伟业煌煌,肇始文明,光被遐荒。
制礼作乐,教民德尚,行造舟车,医重岐黄。
青史源悠悠兮瓜瓞芃芃,斯民亿万万兮社稷泱泱。
世代传薪,余烈久长,俎豆千秋,礼乐馨香。
壮哉中华,乾坤朗朗;自信在胸,正道康庄。
国力宏勃兮光灿寰宇,民心齐荟兮奋发图强。
盛会十九大,砥砺前行初心不忘;
开启新时代,思想引领伟业恒昌。
宪法修立兮万众尊崇,纲纪整饬兮政风和畅。
一带一路连五洲命运,精准脱贫惠华夏山乡。
翱空潜海创新加速,扩绿治污沃野新妆。
一国两制,紫荆白莲繁花并蒂;
两岸一家,四海宇内祈合共襄。
万山磅礴,主峰雄踞;千帆竞发,舵手领航。
励精图治,奋楫劈波斩浪;伟大复兴,圆梦百年沧桑。
三秦故地,再谱华章。追赶超越,其时正当。
五个扎实并举,一幅蓝图宏昶。
百姓广增福祉,经济新阶再上。
高质量发展聚能增效;自贸区运转达海通江。
牢记嘱托,埋头苦干开来继往;
情系人民,上下同心共筑辉煌。
桥山巍巍,古柏苍苍,人文初祖,勋耀洪荒。
冀佑中华祥瑞,福泽天下安康。
大礼告成,伏惟尚飨!
己亥年(2023)公祭轩辕黄帝大典祭文
岁次己亥,节届清明;桥山巍丽,松柏翠凝。轩辕胄裔,肃戴虔敬,谨备尊礼,恭祭圣灵。辞曰:
赫赫吾祖,肇启八荒。绥服九牧,铸鼎安邦。
创历定法,勋名焕彰。仁心弘恕,德耀天罡。
千秋万代,享元祖之嘉惠;
亿姓兆民,颂人文之兰芳。
悠悠天地,包容万物浩浩无际;
泱泱华夏,相传薪火生生不息。
岌岌近代,积困贫弱列强欺厉;
卬卬新华,民族独立屈辱荡涤。
四十年改革开放,家国富裕;
新时代奋发图强,筑梦夙夕。
防御风险,绸缪未雨;精准脱贫,史无前例;
污染治理,坚定不移;攻坚克难,勇往直驱。
减税降费,蓄经济繁荣之力;
尊才重智,强自主创新之基。
北斗嫦娥,探星月苍穹之秘;
航母银鹰,扬卫国守土之旗。
川藏铁路穿雪域,港珠澳桥架虹霓;
各族儿女共呼吸,四海同胞唇齿依。
云雷激荡,大变革百年未遇;
自信在胸,九万里风鹏正举。
核心掌舵,稳征帆驰风骋雨;
上下同欲,众志成复兴可期。
堂堂三秦,壮志凌云,自强不息,月异日新。
聚焦高质量,发展稳中有进;
坚持兴产业,脱贫普惠乡亲。
改革放管服,环境宜商营运;
奔腾长安号,开放迭报佳音。
倾力护生态,山河秀美奇俊;
全面防风险,排忧除患解纷。
埋头苦干,勇担重任砥砺奋进;
牢记使命,追赶超越不忘初心。
乾坤朗朗,沮水汤汤。洪绪永念,盛举同襄。
祈吾祖,助寰球同舟共济,佑中华万古恒昌。
大礼告成,伏惟尚飨!
戊戌年拜祖大典 海内祭祖文
戊戌年青 安益阳 撰
时维公元二○一八年祭祖日。
岁在戊戌,节届清明,春意融融,万象更新。华夏儿女,会聚遗处,扫墓立碑,焚香叩拜,以彰祖宗之功德,表后世之虔敬,继往开来,泽被子孙。
恭祭我祖曰:
苍黄天地,华夏惟安。
攸据九州,诚志团团。
先哲之训,弗高弥远。
珩无?止,桑梓懿范。
贞亮鞶兮,兴荣莫见。
燿淳熠熠,庶思周旋。
昭昭日月,渺渺星汉。
横纵四塞,积厚流光。
刀耕火种,飞土逐山。
穷蔽八荒,裔脉轩辕。
神农汤伯,昼夜猗焕。
文王梦熊,同袍相谙。
河林蓁蓁,繁露沄沄。
发明引颃,螣蛇翩翩。
慨含叹欷,如临故渊。
精魂不移,诂训煴烟。
江泽浩荡,谷隰坎坎。
汉魏滋?,唐宋风云。
北击契丹,南渡衣冠。
瞻彼神州,鼎立金元。
明清以降,八都衔铭。
淑雎啾鸣,雨沛龙行。
忧心夙会,御风无涯。
造化太极,翉?赤岸。
琢物开工,珮实万千。
百钟弗受,居高自远。
以鼎调羹,德佑知先。
顺心崇礼,宣政阳显。
惠风熏熏,雷雨迭遄。
赫赫震霆,苍龙之眷。
华梦纷纭,连轸万贯。
东皇其曜,可被千年。
郑风锵锵,皤雾涟涟。
横岳镇野,荡胸彰撼。
劭质如砥,不缁不磷。
祀飨虽富,莫失其心。
长夜既逝,东君晔灿。
仁爱忠勇,博雅睿智。
先辈褴褛,今人行健。
磊落四方,大义中原。
后人伏拜,我祖尚飨。
2023年4月5日上午(农历三月初三),庚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恭读《拜祖文》:
惠风和煦,万物复萌。河洛浩浩,溱洧清清。
豫州亿众,意气腾腾。小康既现,黾勉攀登。
南联鄂皖,陕鲁西东。并肩挽臂,七省齐兴。
仰望具茨,郁郁葱葱。圣迹犹在,追远慎终。
盛世怀祖,感恩圣功。忆昔往古,天下鸿蒙。
吾祖率民,肇始文明。钻木阳燧,民远膻腥。
岐伯尝药,百世所凭。仓颉创字,古今遵行。
嫘祖植桑,民以御冬。民娱天道,查乎民情。
广寻智者,竭尽聪明。教民稼穑,企盼丰登。
采铜铸造,未必不经。伟在吾祖,德如峻峰。
垂裳而治,穆穆春风。德义教化,息忿止争。
百官不私,法简律明。以战止战,东巡西征。
不暇席暖,迁徙无恒。忔辞俱劳,尽瘁鞠躬。
民讳狙落,姑言仙升。咸池断竹,代以今声。
遐而在迩,永纪圣踪。噫嘻吾祖,视今何世。
环球播荡,时乱时凶。烽火连绵,饥馑频仍。
投薪止火,扰扰纷争。唯我华夏,和乐融融。
百业俱举,各尽所能。屡灾屡奋,日夜兼程。
倏尔卅载,日益繁荣。大爱遍在,保障民生。
正义弘扬,文化复兴。噫嘻吾祖,观彼海冻。
美哉荡荡,涛息风平。两岸手足,路畅心通。
古训是式,存异求同。既爱且让,互信日增。
今兹圣诞,齐禀元宗。前路尚遥,唯赖精诚。
振兴中华,重担共承。贡献世界,天下为公。
嗟我列祖,佑我功成。肃此敬告,伏惟尚飨。
嫘祖,系轩辕黄帝的元妃,亦称蚕神,被华夏民族祀为“先蚕”,奉为“华夏母亲”,生于四川盐亭县嫘祖山,殁于衡阳道,遵嘱葬于盐亭县金鸡镇青龙山之首。
祭祀嫘祖文
惟公元2023年3月22日,岁次辛丑,节届“先蚕”。青龙苍翠,碧宇澄清。炎黄子孙,沐手焚香,至诚至敬,恭祭圣灵。辞曰:
昆仑巍峨,黄河浩荡。轩辕立国,华夏大光;嫘祖制衣,文明始张。功高共日月同辉,德泽与地久天长。
夫惟嫘祖,中华女祖,号曰先蚕,位居元妃。野蚕家养,制丝成衣;教民农桑,丰衣足食。首倡嫁娶,崇尚礼仪;建房室居,人伦婚配。帛化干戈,炎黄结盟;辅弼黄帝,中原一统。黎民因之生息,民族赖以大昌。壮哉!为天下黎庶谋生存兮,懿范千古;大哉!为华夏民族开伟业兮,鸿勋赫赫。
天地玄黄,开来继往;伟哉中华,国运隆昌。不忘初心,为民谋福;不负韶华,砥砺前行。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小康,人间奇迹。举国战疫,万众一心;披甲逆行,气贯长虹。扫黑除恶,社会和谐;惩贪治腐,海晏河清。泱泱中华百年兴盛,世界大同光耀苍穹。欣逢盛世,经济腾达惠及寰宇;思亲孝母,全球共祭华夏母亲。
青龙巍巍,雍水汤汤,先祖懿德,山高水长。仰吾祖之英灵,佑华夏之繁荣!大礼告成,伏惟尚飨!
XXXX年四月X日清明节拜谒先父母之墓
祭祖祭文
维公元XXXX年四月X日,时届XX清明,日暖风熏,神州葱翠。子女XX XX XX XX XX偕家属亲友,谨以雅韵之仪,豆登之奠,揭碑祭扫先父母之墓,追远思亲,表我衷肠:
呜呼严慈,幼途多岖。童年丧父,依祖孤居。
弱冠豆蔻,结为伉俪。瞻长育幼,付出甚巨。
战乱兵荒,相傍同力。疫年馑岁,和衷共济。
六十六载,栉风沐雨。自强不息,殚靖竭虑。
吾父秉耿,知书达理。终生俭朴,崇仁尚义。
热忱公益,孝慈挚爱。心系国运,淡泊于己。
吾母温善,情沁五辈。勤劳淳厚,艰辛不移。
严教子女,深明大义。奉老扶孤,可歌可泣。
我唤高堂,寂寂无语。我觅双亲,渺渺无迹。
我奉佳酿,惟以供祭。我瞻遗照,热泪淅淅。
二老功高,毕生难弥。二老恩重,广有口碑。
为志功德,又纪三周。即日镌文,谨资铭记。
XXXX年农历XX年清明于始祖墓前
张姓祭祖文
春夏之交,和畅惠风,
鲜花翠柏,掩映祖陵。
黄帝嫡孙,吾祖挥公,
聪慧睿智,英武骁勇。
夜观天象,主祀弧星。
始制弓矢,旷世勋功。
射猎鸟兽,猎物丰盈,
惠及部族,恩泽百姓。
防卫御敌,迎战共工,
辅佐颛顼,四海升平。
传智化愚,辟创文明,
启迪蒙昧,千古留名。
受姓帝丘,官封弓正,
以职为氏,乃赐张姓。
挥公后裔,逾亿族众,
英贤辈出,耀祖光宗。
为相为帅,历代峥嵘,
科技艺文,灿若群星。
而今我等,拜祭祖陵,
敬兮诚兮,致祭虔诚。
缅怀祖德,念祖之功,
挥公精神,代代传承。
盛世中国,浩荡春风,
振兴中华,众志成城。
改革开放,和谐稳定,
经济腾飞,举世赞颂。
四海五洲,亲诚汇融,
一带一路,合作共赢。
海峡两岸,手足深情,
反对台独,化异聚同。
挥公故里,人和政通,
全面小康,竞相奋争。
寥寥数语,告慰祖宗,
衷情谨陈,大礼告成。
伏惟尚飨!
刘氏祭祖文
骄阳普照,紫气盈天,
大哉吾祖,世之圣贤;
生于宝地,载于史篇;
高祖刘邦,汉封玄元;
良臣辅明,扬善除奸。
刘氏家族,人才辈出,
宛如群星,璀璨夺目。
祖德荣光,和气致祥;
春风化雨,滋润八方;
高风亮节,功德无量;
天道良心,慎言笃行;
孝养父母,含辛茹苦;
谨身节用,忍辱负重;
上善若水,尽显慈悲;
乐善好施,实至名归;
宗族和畅,家富国强。
愿吾后人,守法遵章;
扶老携幼,和敬体谅;
尊师重教,精勤修道;
学习圣贤,孝道为先;
人格稳重,勇往直前;
仁义理智,恭信俭让;
格物致知,温柔善良;
缅怀祖先,万世勿忘;
祈祷祖宗,佑亲呈祥;
子嗣和顺,家运隆昌;
妻贤子孝,人丁兴旺;
世代流芳,永享德彰!
罗氏庚子清明祭祀文
清明时节,春和景明,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正是祭祀祖先,缅怀先辈丰功伟绩,感恩赐予我们生命的列祖列宗的神圣节日;正是感悟岁月轮回,体验生命美好,放飞灿烂心情的大好时机! 在这短暂的时光里,我们跨越时空,与逝去的先祖对话;我们心归故园,与健在的长辈交流。无论我们身在家乡,尽孝父母膝前,还是漂泊异地,尽忠四海五洲;无论我们是达官巨富,高居庙堂之上,还是草根百姓,躬耕陇亩之间,我们都应该怀着虔诚的心灵去探寻生命的源头,展望锦绣的前程!让我们在明媚的春光里与血脉亲人共拥春色,畅享天伦,登祝融峰,游罗子国,赏状元松,壮观天地,神交古人,感受祖先深沉而阔大的呼吸,饱览华夏神奇而壮美的河山。我们的心胸将无比开阔,我们的心灵将澄澈而清明!
我们不必慨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既是承前的来者,又是启后的古人,我们都是整个罗氏家族链条上最强劲的一环!通过千万罗氏族人的自强不息,继往开来,我们将把先辈的优良家风薪火相传,不断发扬广大!在这个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神圣节日里,我们深切体会到自己的生命不仅仅代表个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奔涌着同样基因的血液,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承载着先辈太多的希冀!在这繁花似锦、万物峥嵘的美好季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长河中,让我们击楫中流,破浪扬帆!将为中华罗氏构筑一个更完善的平台,共襄中华千年复兴壮举,同创罗氏万代昌盛!
混沌初开,罗氏有降。人文伏羲,辟地开疆;
创立八卦,天人相安;教民渔猎,礼乐兴邦。
人母女娲,炼石补天;天地归清,四季有常。
迄至黄帝,以土德王;统一华夏,万事荣昌。
颛顼高阳,治水有方;制定历法,节气农桑。
祝融开宗,职封司南;以火施化,世居南疆。
匡正佐周,列土安南;罗子国立,派衍豫章。
乘公凌甫,佐秦复国;编辑家乘,罗氏谱传。
怀汉珠公,位尊司农;筑城豫章,遂成郡望。
三国两晋,南北隋唐,罗氏英才,出类拔萃:
居厚襄汉,统兵匈奴;令蒙扶吴,固若金汤。
企生殉国,忠烈万古;遵生侍母,孝义馨香。
枪艺奉隋,两朝封疆;仕信扶唐,天下闻名。
从彦在宋,别号豫章;孔庙受享,理学为纲。
文可济世,武可安邦。修身齐家,旺我家邦。
我脉罗氏,自此发祥!根深叶茂,瓜瓞绵绵;
吾族兴旺,祖恩难忘!清明祭祖,会聚一堂。
缅怀先祖,共话沧桑。今逢盛世,略备壶浆。
沐浴更衣,整肃衣冠。祭拜先灵,三叩上香。
时维三月,岁在庚子。寒食之期,祭扫时节。
值此佳期,锦水欢聚。瓜果赙纸,三牲酒醴。
慎终追远,宗祠奠祭。阴阳相会,同堂晤对。
阡陌草长,家燕南飞。山花争放,春阳遍隅。
远近分派,祖茔跪拜。少长齐会,欢声满野。
宗谱新成,告慰先人。光前裕后,振后昭前。
支分有序,木本水源。期兹来许,瓜瓞绵延。
清明之期,清明之世。清明之会,与时俱进。
呜呼哀哉,先灵是飨!佐我子孙,万寿无恙!
清明?祭祖?散文?
呜呼,时光不可逆流,先人不可复生,此人生之憾,天道之制也。既如此,今人对先者之缅怀惟长留胸中,每逢清明必扫墓以祭祀。佛云:万事皆幻象。人赤裸裸而来,赤裸裸而去,来自来处,去自归处。光阴逆旅,红尘过客。人生境遇,如意者一二,失意者八九,一切功名利禄皆是身外之物,生死亦大矣。天地造化无穷,如月之盈亏,阴阳互生也。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亲者之后续,血脉之情怀。人之一生,往事如梭,不可胜数。人既去,谁人铭记乎?若夫风流人物,自有传者,可为后者知之生平,然风流人物毕竟凤毛麟角,余者皆是大众尔。一家自有一家之余脉,先人驾鹤西去,唯有一抔黄土而已,后人祭祀,必心存敬畏,不敢心存亵渎焉,何故?此乃传承有序,一脉香火之延续也。若夫不敬先人,岂不愧对列祖列宗乎?人之贵者,在乎品德。苟无缅怀先人之虔诚,岂非忘本之人?且夫饮水思源,但有今日之际遇,勿忘先人之功也。譬若大树,根深方能叶茂,若夫不敬,何有深厚之土壤?嗟夫,祭祀先人,心存敬畏。远者则是古之宗祖,近者则有新去不久之长辈。远者神游以缅怀,知之不详,然心存虔诚;近者则音容笑貌一一浮现眼前,令人心痛。人言,逝者已去,节哀为是,然凡人终究有情,几人能六大皆空乎?世之大悲,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故及时尽孝方是人生之福。后世之祭祀,千古之幽思,往者已去,今人自当缅怀。清明时节,祭祀先人。一者追忆先人之音容笑貌,人生事迹,无限之情谊;二者当秉承先人之余脉,生而有为也。何故?人生百年,草木一秋,一世匆匆,化为尘土。若夫碌碌无为,岂非愧对先人?人之一生,未必惊天动地,丰功伟业,然需一生勤勉,奉献光热也。不必人人皆是皓月,便有萤火之光又有何妨?哀莫大于心死,心活则乾坤自生。先人已去,天国安息,惟盼后来者立足春秋,有所作为尔。余跪拜列祖列宗墓前,以酒洒地,任烧纸萦绕烟火,思祖父母之音容笑貌,内心感慨万千,不禁泪流,作此文以祭先祖,并赋诗一首追忆祖父母。《七律.清明思祖父母》雨也纷纷同作祭,苍天落泪共伤悲。坟头破土浮青草,脸上丢魂锁剑眉。夭夭桃花惭妩媚,依依杨柳愧参差。人生无奈阴阳别,只好相思梦里欺。祭祖文
亲爱的祖先
末学至诚念文祭祀始祖黄帝
末学至诚祭祀始祖炎帝
末学至诚祭祀中华万姓祖先
带着敬畏的心好奇着,你们怎样随着历史的河流,走过那些战火,饥荒,天灾,人祸,疮痍,瘟疫,的日子。有过怎样的顽强、勇敢、快乐与幸福!
谢谢你们活了下来,把生命传承给了我们!
每每读历史,读到那些艰难,那些战火纷飞,那些惨绝人寰,来自晚辈内心惊叹与感恩一次次的升起!
我们的祖先拥有了怎样一颗坚强的心,才度过这样的岁月,如此的伟大!
我们的父母,距离我们最近的祖先,可以感觉到你们人生里的不屈,安忍,艰辛,痛楚及遗憾……还有骨子里的那股善良,勇敢与坚强!
请允许我们带着敬畏来看你们的人生。
感谢你们将生命传承给了我们,让我们有机会在来来去去里,创造了无数美好的连接。
站在祖先的序列里。我好小好小,我是滚滚前行的历史河流中的一小舟。我又好大好大,这个大包含了所有祖先祝福的能量,这个大包含了祖先传承给我们的一切......
我们会带着这无比的智慧与力量,开创美好的未来造福更多的人群,爱国爱家族,来荣耀这世间!
请祝福我们!我们会将祝福传接给我们的下一代!
鞠躬,在深深的爱里!
因为我知道纪念你们是不忘祖德,纪念你们是连根养根,因为根深才能叶茂,子子孙孙才能得历代祖先庇佑家族才能兴旺发达,
末学秦东魁至诚纪念始祖黄帝,始祖炎帝,中华万姓宗祖护佑华夏儿女
讽刺不尊重人的句子(有些老人是不是不值得尊重)
今天去接孩子放学,学校前面是一条小路,所以不是很宽阔。
家长们在校门口等着接孩子,说说笑笑时间到了,门开了,有的小朋友比较好动争先恐后的想着早点出来,尽管老师嘴里说着“慢点,慢点,别摔着”可是孩子们的天性挡不住还是往外跑。
就听见一声“谁家的小死孩子,没大人管着,横冲直撞的”
人群静了下来,因为她骂的声音很大,骂着不解气又推了那孩子一把,孩子没站稳坐在了地上,呜呜哭了起来。
孩子妈妈听见急忙走在前边“怎么了,怎么回事”
“怎么回事,你家孩子撞到我了”
“不好意思,孩子不懂事,有些着急往外跑了”
“一句不懂事就完了”
“那你说怎么办”
“你家孩子撞疼我了,得赔钱,拿五百块钱吧”
“你这不是讹人吗,又没把你撞坏,要不我带你去医院检查”
“我没工夫跟你去医院,赶紧拿钱要不就这事没完”
人群里说啥的都有,有的建议息事宁人给她钱得了,有的说凭啥给她钱,评她不讲理吗,还有的说这就是讹人因为这老太太不是第一次这样了,众说纷纭但是看热闹的多。
老师也站出来打圆场“小朋友没有太大的力气,既然没什么事就回家吧”
“啪,那老太太给了老师一巴掌,用你多管闲事,吃饱撑的”
这下人群里有人说话了“你不讲理习惯了是吧,你打人家老师做什么,报警,看你怎么跟警察说”
撞着老太太的孩子一见老师被打哭的更厉害了“奶奶我跟你道歉,别欺负我妈妈跟我老师”
那老太太得理不饶人,干脆坐地上不走了“今天我见不着钱,我就不走了,你们也别想走”
那女的一见这样掏出钱包准备给她拿钱,另一位大妈把她拦住了,“你别给她钱”
她指着坐地上老太太说“你这不是给我们老年人丢人吗,人家孩子走路好好的,你迎头撞上去,反过来说人家撞了你,还要讹人家钱,你起来别在这挡路”
另一位男家长说“我报警了,一会儿警察来了自然会说谁对谁错,对了,我闲着没事拍了段视频了”
这时候又有几位家长说,我们手机里也有几段视频,拍的不够仔细的话学校里还有监控。
老太太见状不占理了,“你们别胡说八道,就是他撞的我,说着还往孩子妈妈身上倒”
“我给你钱,你别闹了,但是五百没有,我口袋里就二百块钱,你爱要不要”
“二百就二百吧,下次叫你家孩子注意点,别横冲直撞的,”孩子家长没理她,领着孩子对着人群鞠躬“谢谢大家了”
“你就不该给她钱,她就是讹你呢”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谢谢大家了”
现在的社会不知道是怎么了,是坏人变老了,还是好人学坏了。
打台球发朋友圈的句子(你是我的眼)
倘若我能看得见,
也不去分辨赤橙与青蓝,
不急于去看流星与繁花,
倘若我能看得见,
我只想看看,
领跑绳那端有力的手,
和那张温暖坚毅的脸,
再将眉眼,
与那经年望向我的澄澈目光,
——那条恒久孤寂的单行线,
深深交汇,
然后再去拥抱,
你曾细说给我的世间万千。
突然诗意的小维,只因那些太感人、太戳心的残奥健儿们。
在2023东京残奥会期间,有这样一幅令人动容的画面总是盘旋在脑海:一根纤细却充满力量与热度的绳子,将残奥运动员与领跑员的双手温柔又紧紧地牵系在一起,使他们共同奔赴梦想的终点线。
如果说军功章在握,那这军功,必然也有领跑绳那端的人的一半。
当然,感人的瞬间远不仅仅于此。
自2023夏季残奥会上周二晚上在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开幕以来,中国目前已取得74金、44银、37铜、总数155,位列奖牌榜第一的好成绩。
中国健儿们的精神让人感动,令我们为之无比骄傲和自豪。
外国残奥选手的精神同样令人钦佩。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选手,我们都见证了太多感人的场景与画面。
且看这些精彩的瞬间:
他们的双眼可能看不见世界,却能让世界都看见他们;他们的双脚可能无法踏遍四方,但他们的心灵却驰骋在每一方自由的净土;他们可能没有手臂没有腿,但他们却比世上很多人都健全。
东京残奥会男子50米蝶泳S5级决赛中,中国队郑涛、王李超和袁伟译包揽金银铜牌
埃及乒乓球男子单打选手Ibrahim Elhusseiny Hamadtou
南非队跳远T63级选手Ntando Mahlangu
瑞士队选手Marcel Hug获男子5,000米T54级决赛金牌后欢呼庆祝
残奥传达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一种向世界宣告“我的身体可以!我的意志更可以!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令人敬佩的精神。
网友们在看到残奥健儿们的精彩感人的表现后,纷纷感叹,“他们才是真正健全的人”,“我才是那个残疾人”。
也许,健全与否,原本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那些骄傲地站在残奥会赛场上,向世人证明自己钢铁般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身体的人,才是真正健全的人。
而那些身体健全却事事轻言放弃的人,也许才是残疾的。
中国队选手陈鸿杰参加男子跳高T47级决赛
美国队射箭选手Matt Stutzman
残奥健儿不是什么超人,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是在努力过上正常的生活,只是要付出比我们艰辛不知道多少倍的努力。所以我们身体健全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去努力生活呢?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英文文章来一睹中国残奥健儿们的风采吧!
文章来源:Globaltimes
https://www.globaltimes.cn/page/202308/1232347.shtml
https://www.globaltimes.cn/page/202308/1232530.shtml?id=11
https://www.globaltimes.cn/page/202308/1232850.shtml
https://www.globaltimes.cn/page/202308/1232880.shtml
温馨提示:
本文与以下教材单元主题融合度较高。
新人教必修一Unit 3 Sports and fitness,
新北师必修一Unit 2 Sports and fitness,
新外研必修二Unit 3 On the move,
新译林必修二Unit 2 Be sporty, be healthy.
Tokyo 2023 Paralympic Games Open
东京2023残奥会开幕
Japanese Emperor Naruhito declared the 2023 Tokyo Paralympic Games open last Tuesday evening at Tokyo’s Olympic Stadium. A record number of 4,403 athletes from 162 delegations have been confirmed to take part in 22 sports at the Tokyo Paralympics which runs through September 5.
日本天皇德仁上周二晚上在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宣布2023年东京残奥会开幕。来自162个代表团的4,403名运动员确认参加持续至9月5日的东京残奥会的22个运动项目,参赛人数创下了最高纪录。
declare sth open 宣布(会议等)开幕
Stadium n 大型体育场;运动场
词源故事:
来自古希腊语stadion, 长度测量单位,意为“跑步道,赛道”,尤指奥林匹克短跑赛道。古希腊人崇尚竞技,传说中大英雄赫拉克利斯一口气跑下来后需要“站立”休息,那个时期one stadium约为八分之一英里,即185米。在这个长度的跑道旁边设置看台就成了体育场,于是有了引申词义“体育场,运动场”。
delegation n 代表团(delegate + -ion)
through prep [熟词生义] 一直持续到(某个时间)
China, which is participating in the Summer Paralympics for the 10th consecutive time, has sent a delegation of 251 athletes, 132 female and 119 male, with the oldest athlete being 56 years old and the youngest 16 years old. They will compete in 20 of the 22 sports.
连续第10次参加夏季残奥会的中国派出了由251名运动员组成的代表团,其中女运动员132名,男运动员119名,年龄最大的运动员56岁,最小的16岁。他们将在22个比赛类目的20个项目中进行角逐。
participate in 参加;参与
consecutive adj 连续不断的(con- + secute + -tive)
As the coronavirus situation has worsened in Japan in recent weeks, the Paralympics will also take place generally without spectators, as was the case with the Olympics.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IOC) president Thomas Bach is among the very few invited spectators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随着最近几周日本新冠病毒疫情的恶化,残奥会也将像奥运会一样,在没有观众的情况下举行。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是开幕式上为数不多的受邀观众之一。
worsen v 恶化;(使)变得更坏(worse + -en)
spectator n (尤指体育比赛的)观众;观看者(spectate + -or)
“Sunshine Boy” — Wheelchair Fencer Li Hao Wins Team China’s First Gold Medal at Tokyo 2023 Paralympic Games“阳光男孩”——轮椅击剑运动员李豪在2023年东京残奥会上赢得中国队的首枚金牌
Li Hao, a 27-year-old wheelchair fencer, won Team China its first gold medal at the Tokyo 2023 Paralympic Games last Wednesday. Optimistic and dedicated to sports despite losing his right leg at the age of 2, the gold medalist’s life story has touched Chinese netizens, inspiring them to give him the nickname “Sunshine Boy”.
27岁的轮椅击剑运动员李豪上周三在2023年东京残奥会上为中国队赢得了首枚金牌。尽管在两岁时失去了右腿,但这位金牌得主乐观且专注于体育的精神和人生故事感动了中国网民,被他们昵称为“阳光男孩”。
fencer n 击剑运动员
be dedicated to / dedicate oneself to 致力于;专注于
inspire sb to do sth 激励某人做某事;启发某人做某事
nickname n 绰号;外号(nick + name)
During Wednesday’s match, Li defeated Ukrainian athlete Artem Manko 15-12 in the final competition of the men’s sabre individual category A. This marked Li’s Paralympic debut. He said he had never expected to win the top laurel, and he would have been content with just entering the semifinals (半决赛), or even better to win a silver or a bronze.
在周三的比赛中,李豪在男子佩剑个人A级决赛中以15比12击败了乌克兰运动员阿特姆·曼科。这是李豪在残奥会上的首次亮相。他说他从未想过会赢得冠军,还说只要能进入半决赛,或者更好一点,获得银牌或铜牌,他就很满足了。
sabre n(击剑运动用的)佩剑
debut n(演员、运动员的)首次亮相;初次登台(或上场)
词源故事:
工业革命以前,欧洲的上流社会、贵族世家的女孩子在成年以前,基本上是没有机会接触到异性的,她们不去公立学校上学,家长为她们请私人教师。女孩子到一定的年龄,就要穿上礼服、盛装打扮,参加“成人礼”舞会。这是她们在社交群中的第一次露面,在法语中称为debut。debut一词来自débuter,本意是“桌球或弹子球游戏中的第一次击球”。进入英语后, debut一词常常被用来比喻“初次登台演出”。
与它同源的单词有debutante(初次表演的女子),debutant(初次表演的男子)。
laurel n 荣誉;赞誉;月桂树
词源故事:
在希腊神话中,有一回阿波罗遇到丘比特在摆弄弓箭,便忍不住嘲笑了几句,说他这个娃娃不应该摆弄大人的东西。受到嘲讽的丘比特决心报复,就趁阿波罗不注意,向其射出金箭,点燃他的爱情之火,然后又把浇灭爱情之火的铅箭射向河神的女儿——美丽的达芙妮。于是,阿波罗疯狂地爱上了达芙妮,拼命追逐她。可怜的达芙妮四处躲避,眼看阿波罗就要追上,便央求父亲河神将其变成一棵月桂树。阿波罗伤心欲绝,却又无可奈何,于是便折下了月桂树枝编成桂冠戴在自己头上,作为对爱人的纪念。这就是“桂冠”(laurel)的来源。
因为阿波罗同时是诗歌、音乐和体育之神,所以希腊人将桂冠作为对那些领域内取得骄人成绩的人的奖励。英国历史上曾授予优秀诗人以“桂冠诗人”(The Poet Laureate)的荣誉称号。
因此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把laurel当作光荣的标志,荣誉的象征。
Behind Li’s light-hearted mentality is the athlete’s hard work and dedication to his sport. Before the Tokyo Paralympics, he was seen spending most of his days preparing for the Games and appeared to be “obsessive-compulsive” during practices. He was described by his roommates as a person with strong self-discipline. “If one of his moves is not up to his standard, then he will repeat practicing it over and over again,” they told the media.
李豪轻松心态的背后是他对这项运动的执着和付出的努力。在东京残奥会之前,有人看到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奥运会做准备,在练习中似乎有“强迫症”。他的室友说他是一个自律性很强的人。“如果他的一个动作没达到自己的标准,那么他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练习。”他们告诉媒体。
light-hearted mentality 放松的心态
dedication n 奉献;献身精神(dedicate + -ion)
obsessive-compulsive adj 强迫性的
self-discipline n 自律能力;自我约束能力
However, in everyday life, Li is an optimistic young man with a cheerful personality who can light up the dull social atmosphere and make people laugh. After a photo of Li showing a bright smile while holding his gold medal began making the rounds on social media, Chinese netizens began calling him a “Sunshine Boy”, saying that they hope his optimistic mentality can encourage more disabled people to pursue their dreams.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李是一个乐观的年轻人,性格开朗,能活跃气氛,逗人发笑。在一张李豪拿着金牌露出灿烂笑容的照片开始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后,中国网民开始称他为“阳光男孩”,说他们希望他乐观的心态能鼓励更多的残疾人追求梦想。
cheerful personality 乐观的性格
light up 照亮;(使)变得喜悦
make the rounds 到各处去;到处流传
pursue one’s dream(s) 追求梦想
Visually Impaired Chinese Athlete Liu Cuiqing Wins Gold at Tokyo Paralympic Games with “Twin-like” Guide中国视力障碍运动员刘翠青在东京残奥会中与酷似“双生”的领跑员共夺金牌
track and field 田径运动(track跑道,field田地;场地)
guide n 指引者;向导;领跑员
act as 充当;担任
veteran n 经验丰富的人;老手;老兵
Liu hit the finish line at 56.25 seconds in the final round of the event, setting a new Paralympic record and winning Team China its 20th gold medal. Her partner Xu Donglin accompanied her throughout the competition, guiding the athlete using a 10-centimeter guide strap (带子) that links the two’s hands together.
刘在最后一轮比赛中以56.25秒的成绩到达终点,创造了新的残奥会纪录,并为中国队赢得了第20枚金牌。她的搭档徐冬林在整个比赛中陪伴着她,用一条10厘米长的牵引带将两人的手连接在一起,为其引路。
accompany v 陪伴;陪同
link sth together 将某物连接在一起
“He is my eyes, pointing the way for me in the darkness,” Liu told media.
“他是我的眼睛,在黑暗中为我指明方向。”刘告诉媒体。
“Guide runner is a very skilled profession that requires the guide know not only the particular sport and provide visual orientation, but also know the particular athlete they are paired with, his or her style, strengths and weakness… it is based on familiarity and trust grown over time,” a track and field insider said.
一位田径业内人士表示:“领跑员是一个专业技术要求非常高的职业,他们不仅要熟悉特定的运动,为他们提供视觉定位,还要了解与他们搭档的特定运动员,他或她的风格、优势和劣势……这些是建立在不断的熟悉和信任的基础上的。”
skilled adj 有技能的;需要专门技术的(skill + -ed)
profession n 职业(近career)
visual orientation 视觉定位
be paired with 与……配对,结对
insider n 内部人士;知情的人(inside + -er)
The two have been partnered with each other since 2023, working well together to accomplish great achievements at major competitions such as two gold medals at the 2023 Rio Paralympics. Their success also comes down to a tacit understanding and mutual trust that can only develop from many years of practice.
自2023年以来,两人一直搭档合作,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在2023年里约残奥会上获得两枚金牌。他们的成功还源自两人的默契和信任,而这些只有在多年的训练中才能培养起来。
be partnered with 与……搭档
come down to 归结于
tacit adj 心照不宣的;默契的
Xu does not only help Liu out on the racetrack (赛道), he has looked after her in everyday life, seeing her as a sister. In order to get a taste of what it is like to be unable to see, Xu often practices walking with his eyes closed. The duo’s story has also touched the hearts of netizens on China’s social media, where many expressed that they found it is hard to imagine the effort the two athletes have put in for them to move like twins who have known each other since birth.
徐不仅在赛道上帮助刘,还在日常生活中照顾她,把她视为妹妹。为了体验看不见的感觉,徐经常闭着眼睛练习走路。这两人的故事也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触动了网民的心,许多人表示,他们很难想象这两名运动员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能做到像从出生时就一直彼此了解一样共进共退的。
duo n 一对表演者;搭档
“Flying Fish” Claims Gold: 16-year-old Girl Becomes Youngest Chinese Champion in Tokyo中国“飞鱼”获得金牌:16岁女孩在东京残奥会上成为最年轻的中国冠军
In swimming, Jiang Yuyan, the youngest member of the Chinese delegation at 16, was crowned Paralympics champion in the women’s 50-meter butterfly (蝶泳) S6. She clocked in a time of 34.69 seconds to edge out Ireland’s Nicole Turner, who came second 1.61 seconds later.
在游泳比赛中,中国代表团最年轻的成员——16岁的蒋裕燕在残奥会女子50米蝶泳S6级比赛中获得冠军。她以34.69秒的成绩击败了爱尔兰的妮可·特纳,后者以落后1.61秒的成绩获得第二名。
crown v [名词动化] 为……加冕;给予……的表彰
clock v [名词动化] 达到(时间或速度)
edge out 险胜;勉强击败
Jiang’s sensational victory at her Paralympic debut had been apparent ever since she dived into the pool in Japan’s capital. While she didn’t medal in her previous events (50-meter freestyle and 4×100-meter freestyle relay), she broke the world record and the Paralympic recor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women’s 50-meter butterfly earlier in the day.
自从蒋裕燕在日本首都跳进泳池的那一刻起,她在残奥会上的首次亮相就已经大获全胜了。虽然她没有在之前的项目(50米自由泳和4×100米自由泳接力)中获得奖牌,但她在当天早些时候的女子50米蝶泳比赛中同时打破了世界纪录和残奥会纪录。
sensational adj 轰动的;极好的(sensation + -al)
medal v [名词动化] (在比赛中)获得奖牌(或奖章)
freestyle n 自由式游泳竞赛;自由式体育比赛(free自由的 + style风格;方式)
“It’s recognition for all the training I’ve put in all these years, and I think it’s a milestone of my life.” Playing in the street as a 3-year-old, Jiang’s life almost ended when she suffered an accident. The injuries to the toddler were so severe that her right arm and leg were amputated, leaving her mother upset.
“这是对我这些年所接受训练的认可,我认为这是我生命中的一个里程碑。”当她3岁时,有一天正在街上玩耍,突然遭遇了一场事故,险些丧命。这个正蹒跚学步的孩子受伤非常严重,不得不将其右臂和右腿截肢,这让她母亲非常难过。
toddler n 学步的儿童;刚学会走路的孩子(toddle + -er)
amputated adj 被截肢的
But by the age of 14 it had become clear. Her daughter, now nicknamed “Flying Fish”, was breaking world records and gaining global fame in the pool.
但是到了14岁,一切变得明朗了。她的女儿,现在被誉为“飞鱼”,打破了世界纪录,在游泳界获得了全球荣誉。
Remarkably, Jiang has only been swimming for eight years but has achieved more than many athletes manage in a lifetime. Jiang first made a splash domestically when she won her first national titles at the age of 11. When she was 14 years old, she dominated the World Championships in London.
值得注意的是,蒋只游了八年泳,但她的成就已经超过了许多运动员一生的成就。蒋在11岁时赢得了她的第一个全国冠军,这是她第一次在国内引起轰动。而当她14岁时,她在伦敦世界锦标赛上已力压群雄。
remarkably adv 极为;格外;出乎意料地(remark + -able + -y)
make a splash 引起广泛关注;引起轰动
domestically adv 在国内(domestic + -al + -ly)
title n 头衔;称号;(比赛的)冠军
dominate v 主导;(在比赛中)占据主动,控制局势
Her efficiency with only two functioning (起作用的) limbs in the butterfly is such that her 50-meter time is just 10 seconds slower than the able-bodied (体格健全的) butterfly world record.
在蝶泳中,她的身上只有一只胳膊和一条腿可以发挥作用,效率如此之高,以至于她50米蝶泳所用的时间比体格健全之人的蝶泳世界纪录仅仅慢了10秒。
文中的表达大家记住了多少呢?快来检测一下吧!
一、根据所给汉语提示,用适当词块的正确形式完成句子。
1. Everyone in the class is expected to _____________ (积极参与这些讨论).
2. The female writer is now _____________ (献身于) children’s charity work.
3. Reading these books can _____________ (激励你想出新的解决方案).
4. In the Olympic Games this year, China performed well in _____________ (田径赛事).
5. We hope this book will _____________ (充当桥梁作用)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6. Children under 14 must _____________ (由……陪同) an adult.
7. Her loud voice totally _____________ (主导着这场谈话) last night.
二、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将下列句子译成英语。
1. 勤奋和奉献使他成为京剧艺术的领军人物。(dedicatio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回到了家乡,追求成立一家公司的梦想。(pursu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一、
1. participate actively in the discussions
2.dedicated to / dedicating herself to
3.inspire you to think of new solutions
4.track and field events
5.act as a bridge
6.be accompanied by
7.dominated the conversation
二、
1. His hard work and dedication made him a leading artist in Peking Opera.
2. She returned to her hometown to pursue her dream of setting up a company.
以上内容是关于讽刺高傲自大的人句子和讽刺高傲自大的人的词语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