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鼓励自己上进的经典语录 曾国藩说关于人生的经典句子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曾国藩鼓励自己上进的经典语录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曾国藩说关于人生的经典句子和曾国藩鼓励自己上进的经典语录的精彩内容哦。
曾国藩鼓励自己上进的经典语录 曾国藩说关于人生的经典句子
提起曾国藩这个人呢,你会想到什么呢?
他一手创办湘军、扶大厦之将倾,无疑是大清王朝的“救命恩人”,但又因为镇压太平天国手段残酷,被民众称为“曾剃头”;他曾被视为大清朝的中兴名臣,晚年却因处理天津教案,沦落为人人不耻的卖国贼。
前半生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批评皇帝,是个十足的愤青;后半生他却善于审时度势,圆滑世故,他的一生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中国传统官场生存指南。
那到底曾国藩是个怎样的人呢?喜欢他的人把他吹捧到天上了,什么古今第一完人、中兴名臣等等,不喜欢他的就骂,说他长得又黑又土又笨、为人心狠手辣、为官圆滑世故等等。
今天路上读书给各位带来的一本书《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那到底曾国藩正面如何,侧脸又如何呢?你听我慢慢往下说。
1.脑瓜子不开窍,秀才考七次;初入官场得罪同僚又激怒皇帝
我们知道,曾国藩后来声名显赫,朝廷的顶梁柱,但你知道不知道?当初的他连秀才都考不中,落榜也就算了,还被考官当众羞辱。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曾国藩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的一个小山村子里,家里按成分来说,最多算是个小地主,祖父一生最大的期望就是子孙辈儿里能出个读书人,这么一来就把希望全放在曾国藩身上了。
可能是老曾家的读书的基因不太好,曾国藩连续参加了六次考试,连个秀才也没中,这也算了,有一次还被考官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了一顿:“文理太浅。”
这句话生生刺激了血气方刚的曾国藩,他发誓非要考上不可!终于,在第七次考试中了秀才,还是以倒数第二名考中的,这一年他23岁。
不过你听到这可能想说,可以啊,虽然是考了7次,但又不是范进那样考到胡子发白了。
我们来对比下其他清代名人:张之洞,14岁中秀才,全县第一;左宗棠,15岁中秀才,全县第二;李鸿章17岁中秀才,更别说后来的梁启超了,人家16岁就中了举人。
这么一对比您发现没?这曾国藩,脑瓜子比较笨,天生就不是那种才华横溢的人,读书开窍晚。
但是,谁又能料到,自从曾国藩考中这秀才,此后他的人生就跟开了挂似的,中举人,中进士,点翰林,一路飞黄腾达。
2.初入官场,积极上进好青年把同僚全得罪光了,还把皇帝气得跳脚
我们先来说说这个乡下土包子进官场后的情景。
刚才说他中了秀才后,突然像开了窍一样一路高歌猛奏。但是,你要说他读书考试开了窍,或许没错,可当官呢,那简直就是个愣头青,一进官场就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
那时候,咸丰皇帝刚登基,年轻,有干劲,为了显示自己的圣明,经常把文武百官都召来提意见,看看有什么改革国家的好法子。
结果有一天,忧国忧民的曾国藩上了一道《应诏陈言疏》,这里那儿痛斥了一番官场萎靡风气,建议皇帝举行“日讲”。日讲是什么,相当于干部培训班,要官僚加强学习,扭转朝廷风气。咸丰一看,这个不错,你详细讲讲到底怎么搞。于是愣头巴脑的曾国藩精心准备了一份讲稿,上面详细地画了一张讲堂布局的图。
这咸丰皇帝呢,就让这讲稿在官员中传阅,大家伙儿一看,呵呵,这不没事找事儿吗?可笑!但也没法说他这么做不对。
你想,好比在一个衙门里,周围人全在哪儿上班摸鱼,到点来,到点走,领着薪水喝着茶聊着天,突然有一天来了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满腔热血一肚子报效祖国的激情,指不定哪天还跑到领导那里一顿义愤填膺:办公室里风气太差了,一点工作热情都没有,要改革要创业绩!这么一来,你说小伙子是不是从领导到同事全得罪了?
同样的道理,曾国藩也是把同僚全得罪了,但大家伙不会明着说他不对,一顿冷嘲热讽,全冲着那张图:画得太丑了,就你这水平,充什么圣人门徒啊?搞得曾国藩满面羞愧、无地自容。你说这是他水平太差自取其辱?分明是一个愤青,固然是曾国藩准备不充分,但也是他年轻气盛锋芒太露,惹怒了众同僚。
说白了,初入官场的曾国藩,看啥都不顺眼,眼前的世界就是一个词:乱糟糟。得罪了同僚,你说该反省下吧,哪能呢,没多久,他就蹬鼻子上脸,直接把咸丰皇帝一顿痛批。这不是洪秀全造反么,曾国藩就给咸丰提了一大堆建议,说你该怎么办怎么办,咸丰呢,基本上就随便看了几眼,敷衍几句,然后转身就把他的折子丢一边了。
曾国藩一看,这不行,我都心急如焚,国家大厦将倾,民不聊生,你怎么可以这样敷衍我。于是,他干了一件胆大包天的事,直接上折子痛批咸丰皇帝,说你这皇帝当的啥,小事精明,大事糊涂成天就喜欢些花里胡哨的不求实际,还刚愎自用,出尔反尔,不虚心听取意见。列了咸丰皇帝三大罪状。
把年轻的咸丰皇帝气得,当即就把这折子摔地上,喊来军机大臣要治他的罪。好在他运气不错,有人求情。
3.吃了两堑还不长脑子,又把满清权贵给得罪了,京师人人唾骂
得罪皇帝这还没完,他还干了一件事,“为京师权贵所唾骂”,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曾国藩晚年在家书中回忆,“昔余往年在京,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亦未始无挺然特立不畏强御之意。”
大名大位者之一,就是那位因鸦片战争而出名的琦善。琦善出身贵族,身名早达,二十岁就当了河南巡抚。一度位极人臣,在朝廷中根深蒂固。虽因鸦片战争而被道光“革职锁拿,查抄家产”,但不久就获重新起用,任陕甘总督。咸丰即位后,有人参奏他在陕甘总督任内“妄加诛戮”,“将雍沙番族刑求逼供,杀毙多名”。皇帝命革职交刑部审讯。
虽然两度获罪,琦善在京中人缘却一直很好。回到北京后,会审人员只寻“微琐细事”令琦善回答,实际是为他开脱罪责。刑部尚书恒春甚至要将举报人萨迎阿的四名下属当做罪犯抓来,与琦善一同审讯。这明显是违反大清律的。
然而对这个建议,满朝无人反对。只有当时兼属刑部侍郎的曾国藩挺身而出,拍案而起,说琦善虽然权高位重,但既然奉旨查办他的罪行,则自然应该以罪犯待之。举报他的那几个司员官位虽低,现在也仍然是朝廷命官,怎么能像罪犯一样抓来当堂对质?
如果举报者被这样对待,将来再有大员犯罪,谁敢过问?况且皇帝只命会审琦善,并没有命令兼审其司员。如果一定要传讯司员,那必须先请旨。
曾国藩“词气抗厉”,“四坐为之悚动”,刑部尚书恒春不得不取消了这个动议。慑于曾国藩的刚直,咸丰二年四月,琦善被革职,发往吉林效力赎罪。
另一个“大名大位”者是赛尚阿。
咸丰二年初,赛尚阿等因为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过程中调度不力,日久无功而“交部议处”。朝中众人多力图为之宽减,只有曾国藩“以军务关系重大,议处罪名宜从重者,不当比照成例”。
但会议还是决定从宽处罚。曾国藩不服,“会议罢后,公专摺奏请从严议处。”赛尚阿因此终被革职。
本来,曾国藩在京官中人缘颇好。然而,这两次挑战“大名大位”者,却令他人际关系网出现巨大破洞。
因为琦善门生故旧遍天下,与穆彰阿关系也颇深。曾国藩打破了“官官相护”的潜规则,成为官场上的异类。案子审完之后,许多人与曾国藩拉开距离,甚至不再往来。他在官场上的处境愈益孤立。“诸公贵人见之或引避,至不与同席。”在背后当然更是遭到无数诋毁之词。弹劾赛尚阿又得罪了一大批人。因此曾国藩在咸丰二年几乎成了京师人人唾骂的人物。
你能想象得到这就是那位“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吗?活脱脱一呆头呆脑、土里土气,为人做官都不开窍的愣头青嘛。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曾国藩,他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也是一代又一代人膜拜的偶像。
而湖南湘乡曾氏一族,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家族之一,它的人才辈出令国人惊叹更令人好奇:据不完全统计,八代曾家后人中,有名望有成就的多达240多个。为何曾家能持续兴旺?这一切,都与曾国藩有莫大关系。
关于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和进取精神,依然是很多公务员琢磨的学问,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除了曾国藩的为官之道,还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留给世人的精神价值,特别是曾氏家风以及他对子孙后代的教育。
为了让读者更多了解曾国藩,我们精心打造了这个知识专栏《曾国藩智慧:职场菜鸟升迁启示录》,让你不用购买市场上的各种书籍,就能全面系统地了解到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和职场心得。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解读一本好书。
兰州话骂人的句子(兰州)
说到方言,我国幅员辽阔,地域不同,各地的方言表达方式也有不同,但共同点就是说明一个事情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只是说话的音译有所差距,方言我们一般都叫“土话”,就是我们土生土长,陪伴我们成长的家乡话。
在我们甘肃方言说话也是有差异的,甘肃地带在地图显示就是一个狭长地带,南至陇南,北至酒泉,南边方言接近陕西,北边接近新疆,差异较大,兰州市坐落于这个狭长地带的中间位置,所以方言也是不同。
兰州的方言,把“干”、“做”一般叫“组”,譬如打招呼说你出去干什么,回答就说组什么去,而更有趣的是把打架说成“组事”,打架骂人说我把你“组死”呢,把太阳说成“日头”,把喝酒说成“挖酒”,酒喝醉了说“挖大老”,吃饭叫“die”,现在随着文化的提高,这个一般都听不到了,把说话叫“fo话”,把馒头叫“木木”,而最有代表的方言一般说话都会带“mu”,譬如打招呼出门木你组撒去,把小孩叫“尕子子子”,牛肉面叫“牛大”,好朋友叫“联手”,喝酒划拳的起势叫“乍手”,相当满意叫“满福”,长得漂亮叫“心疼”,美女叫“莎莎”,小伙帅叫“干散”,在一起叫“一搭哩”,舒服叫“舒坦”,打扮土气的叫“乡棒”,打人叫“踏”,你叫“那”,垃圾叫“沃索”,出门玩叫“浪门”,老公叫“老汉”,老婆叫“婆娘”,聊天叫“喧谎”。
兰州的方言还有很多,就算我是本地人,有的话自己看了也有点可笑,念起来都有点绕口,但随便说也感觉不出来,不论是谁出门在外,如果听到乡音,感觉倍加亲切,方言,也是一个地方的风俗和地方文化的传承,没有什么地域区分。
越挫越勇的霸气句子(先苦后甜)
把艰辛的生活当成磨练,把绊脚石当做辅助,生活不光只有夜黑,也有星光璀璨照耀的时候。
人生只有先感受到苦,后尝到甜,才会取得成功。
没有苦,如何才能体会到甘甜。这个社会太喧闹,诱惑太多,不和谐的声音太多。我们总是瞻前顾后,我们总被一些声音干扰,很少人能做到沉下心来,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情。
当我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打退堂鼓,可能就由于前面太黑,胆子太小,没有勇气,怕失败,怕徒劳无功。世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成功的途径有很多,失败的理由只有一个。
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先苦后甜,越挫越勇的星座,你上榜了吗?
摩羯座 坚持到底
摩羯座的眼眸里有狠劲儿,不怕输, 不服输。他们做事业兢兢业业,苦累不怕,怕的是失败。特别是在工作中,摩羯座经常通宵达旦,不完成任务绝对不罢休。摩羯座要办成一件事情,通常都会拼尽全力,不求更好,只求最好。
在吃苦的年纪,摩羯座会让自己脱离舒适区,肩负起很多的责任,他们的努力最终收获了不一样的人生。摩羯座的前半生是努力拼搏的,那么他们的后半生就是收获成果的时候,绝对不是碌碌无为之人。
因为摩羯座的不怕苦,不怕累,深受老板的器重,很放心地将重要的工作都交给摩羯座去完成,那么摩羯座也会不负众望,将事情办得妥妥帖帖,为老板排忧解难。为自己日后当老板打下了基础,但有了合适的机会,摩羯座就会自立门户,自己给自己当老板,不仅工资高,还自己,最重要的是实现了个人的理想。
摩羯座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在不久的将来,摩羯座会成为大BOSS。
狮子座 不会退缩
狮子座是一个没法低调的星座,因为他们气场大,镇得住全场。办事轰轰烈烈,从来不拘小节,光明磊落,不怕别人说三道四,也不担心被人使绊子。
狮子座的性格决定了他们一生的不普通,不甘平凡。
狮子座不会轻易服软,他们很在乎自己的面子,所以必然他们更加努力,不会退缩不前,他们就算输了面子,也不会输里子。
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狮子座更是如此,但是狮子座不允许自己退缩,可以失败,大不了卷土重来,但是绝对不能打退堂鼓,万寿之王不要面子的吗?越是有困难,越是斗志昂扬。汲取经验,总结教训,从新来过。
狮子座身上有很多的刺儿,但是经过现实的磨练,狮子座会渐渐磨平自己的棱角,变得不那么的尖锐,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少走很多的弯路。当然所有的弯路都不会白走,对自己的打磨,也是对明天的期许。大BOSS一定会有狮子座的一席之地。
金牛座 越挫越勇
要说起吃苦耐劳,一定当金牛座莫属。金牛座作为一个沉默而坚毅的星座,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需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练,一次又一次的尝试,金牛座的人生没有太多的捷径,不是过人的智商,也不是凭借从天而降的好运气,更不是靠出生,而是凭得真真正正的实力。
金牛座踏实肯干,面对失败,不会一蹶不振,更不会怨天尤人,而是在自己身上找问题,有错就改,不到位的地方再加一般劲儿。
金牛座做事情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头,而是拟定计划,稳步推进,按部就班才不会出错,即便是偏离了方向,也能很快纠正。摸索经验,积累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为日后成为大BOSS奠定了基础。
金牛座不是好高骛远之人,而是不断地制定更高的目标,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许你觉得金牛座不那么聪明,情商也不算特别的出众,他们就是凭借着一股韧劲,笑到了最后,成就了自己。
一往无前的人生才是最亮丽的风景,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放弃,不服输,你也会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让人艳羡,让人不可逾越。
形容水的优美句子(一读就爱上的唯美古风句子)
#知识创作人第七季##有没有唯美的古风句子与图片##唯美句子#
古人好玩,出游尽兴之处好吟诗作赋,本书作者在浪游的闲情之中,也写下了一些非常清新率真、凄艳秀灵的句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玩月色
不负清光,不负良夜
“今夜月色甚佳,即此酣卧,未免有负清光。何处得高旷之地,一玩月色,庶不虚此良夜也?”从本书作者沈复所言即可窥见,登高赏月是古人偏爱的一种风雅情怀。沈复也在书中记录了几次赏月之景,留下了以下这些描写“月色之美”的唯美句子。
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并坐于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
七夕之夜,沈复与妻子陈芸于一轩中设香烛瓜果,同拜织女星,二人相携赏月、情意绵绵。
渐见风扫云开,一轮涌出,乃大喜。
“一轮”代指明月,一个“涌”字写出了乌云散去,月亮初上的惊喜之情。
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衣袖,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席地而坐,一边煮茶一边守着明月初上,周边极目可望数千里,月亮仿佛照到了心上,世间纷繁杂乱,也被皎洁的月光洗涤干净。
少焉,霞映桥红,烟笼柳暗,银蟾欲上,渔火满江矣。
“银蟾”代指月亮,在六月的太湖待月乘凉,江枫渔火,幽雅清旷。
少焉,月印池中,虫声四起,设竹榻于篱下,老妪报酒温饭熟,遂就月光对酌,微醺而饭。
时方七月,沈复与陈芸白天垂钓于绿阴深处,日落之时登山观晚霞夕照,月上梢头则对月而酌,如此悠哉的生活真是好不惬意!
但见木犀香里,一路霜林,月下长空,万籁俱寂。
此句是沈复在放鹤亭石湖看月之时所见之景,“木犀”就是桂花,木犀香里四个字写出了桂花十里飘香之意境。寂静的夜晚,伴随着清幽的月亮,闻着浓浓的桂花香,沈复与几个好友在苏州放鹤亭看月,弹琴吹笛,乐哉乐哉,直至月落霜寒,兴阑归卧。
闲情记趣
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
沈复与妻子自小相识相恋,婚后更是和好相敬,年愈久而情愈密,即使是贫困的生活,因为有情调的两个人在一起互相扶持,也过得有滋有味。
叠石成山,林木葱翠。亭在土山之巅,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
中秋之日,沈复携陈芸至沧浪亭(苏州)游玩,喝茶赏月,十分尽兴,陈芸深深爱上了沧浪亭之景,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时常想念。
舟窗尽落,清风徐来,纨扇罗衫,剖瓜解暑。
夫妻二人坐船至吴江,挽手登船,执绢扇,披罗衫,吃西瓜,续上了之前在沧浪亭赏月的风流事。
绕屋皆菜圃,编篱为门,门外有池约亩许,花光树影,错杂篱边。
自别沧浪亭,梦魂长绕,于是两人租赁一老妪的小屋避暑,小屋可远眺,地旷人稀,颇饶野趣,这就是陈芸希望与丈夫沈复在此布衣菜饭、度过余生的小院子。
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
陈芸聪慧过人,是一个会过日子的贤妻。某日,当沈复苦于不能去苏州南园对花热饮看菜花时,陈芸想出了雇用卖馄饨小贩的锅灶,携砂罐煎茶的主意。于是,第二天,一行人来到南园,对花热饮,畅快游乐,自得于林皋之间。“遍地黄金”代指油菜花,“青衫”指男子,“红袖”指女子,在赏花好时节,游人纷纷,对沈复一行的奇思妙想羡慕不已,而这都归功于陈芸的生活巧思。
各地浪游
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
沈复好游览山水,即使是在人生失意的坎坷之时,也不忘观察身边的景色,在书中有很多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将之归纳于一起,记为山水之胜。
旭日将升,朝霞映于柳外,尽态极妍;白莲香里,清风徐来,令人心骨皆清。
沈复曾跟随教书先生到了苏州,投考于崇文书院,自然要对当地景色玩赏一番。正当夏天,一大早起来就看见了眼前的美景。
轩临峭壁,下凿小池,围以石栏,一泓秋水,悬崖霹雳薜荔,墙积莓苔。
这句话描写的是沈复与知己鸿干于重九日寒山登高所见山上白云精舍之景。小轩落叶萧萧,悄无人迹,不过两人不只是为登高,也是为了寻觅日后隐秘避世的地方。
园依山而无石,老树多极迂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茆舍,不愧隐者之居。
沈复曾在舟子的带领之下,探访了明末徐俟斋先生隐居村落,这个小村在两山夹道之中,极其优雅。
烟雨楼之镜湖之中,四岸皆绿杨,惜无多竹。有平台可远眺。渔舟星列,漠漠平波,似宜月夜。
沈复的父亲有一个朋友在嘉兴烟雨楼附近有一小楼,沈复得以参观其家。阁楼名曰“水月轩”,洁净如僧舍。
石满藤萝,凿痕全掩,古木千章,皆有参天之势。鸟啼花落,如入深山。
此句描写的是沈复游陈氏安澜园所见之景,安澜园是乾隆南巡时的行馆之一,地占百亩,重楼复阁,夹道回廊,虽是人工修建却有天然之致。
好了,今天的盘点就到这里啦,喜欢记得点赞转发关注哦!??????
注:文章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赞美一支好笔的句子(孙中山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辛亥革命时期的《大汉报》主笔胡石庵
文/尔也
辛亥革命时期,天门出了一个叫得响的人物,就是曾经为革命“鼓与呼”的《大汉报》主编胡石庵。当时在全国影响很大,孙中山给予极高的评价:“石庵一支笔,能抵三千毛瑟枪。”
我小时候能有幸得知胡石庵的大名,还得亏大陆客栈房东老妖婆的一个衣柜。
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们家与我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到过的留日遗老熊春舫老先生,都租住于四牌楼的大陆客栈。老妖婆是旧社会蓄娼卖淫的鸨母,解放后被批斗管制,“殃乎”了许多。虽然还残留着几分昔日的跋扈,爱摆房东架子,但对我们这些经常帮她买香烟跑腿的毛孩子倒也还和善。
我们常到她房里去玩,最惹眼的是正对着房门的一个已成黑红色的大衣柜,看来很有些年头了。衣柜分两层,各有两扇柜门。只见上层的两扇门上,是阴刻涂金的几行行书带草的字,那金粉都变成了黑色。
一天晚上,我和妈妈到他房里去玩,因为我又给她买了一次香烟,她很高兴,指着柜门上的字考我:“你都读五年级了,把这几句话唸给我们听听。”尽管老妖婆是曾经的风月场红人,却是个一字不识的文盲。孩子们大都爱表现自己,何况老妖婆还“将”了我“一军”,于是在煤油灯光下仔细辨认了一会。那几个字比较简单,我终于结结巴巴唸出来了,原来是一首诗:“月到天心去,风来水面时。一片情趣味,料得少人知。”由于那个“情”字草的比较厉害,我读成了“清”,妈妈给予了纠正。可落款的“石庵”的“庵”字草的更厉害,妈妈也认不出来。尽管这首诗的几个字搞明白了,但什么意思却一点也不懂。
为了搞清楚那个“庵”字,第二天早晨就去找经常求教的老师熊伯。我递上照猫画虎写着“庵”字的纸条,他立即脱口而出:“胡石庵的‘庵’!”,估计他早见过那首诗。他说,这个人姓胡,是《大汉报》主笔,在我们天门可是“癞蛤蟆挂腰刀——凶似鬼”啊!没想到这个文质彬彬的老学究竟吐出了一句家乡土话。他伸出大拇指继续介绍道:“胡石庵可了不得,是大大的‘桂花树蔸’,祖上三代进士,他又是辛亥革命的元老,为西门胡家撑了大门面。”还给我讲了那首诗,当时我似懂非懂,现在想起来这首诗清风淡月,意境空灵,就像用西湖的水沏的一杯清淡幽香的茶。
这个衣柜很有“历史来头”,估计是老妖婆的“嫁时物”。老妖婆当时60多岁,出嫁应是民国初年,衣柜却不饰以俗气的“鸾凤和鸣”之类的喜庆用语和花花草草,而是以当地文人雅淡的诗句予以装饰。老妖婆的娘家绝对不是“识货”的书香门第,却也置办了如此具有诗情画意的嫁妆。由此可见当时的天门,这种文人气息已经相当浓郁且成为盛行的时尚,不仅体现了胡石庵在天门的影响,也表现出民国时期家乡的文化气氛是多么高雅啊!可惜这件文明雅致的工艺品却落进了老妖婆的淫窝,虽然是对文明的一种亵渎,也仍然掩饰不了天门早期文化的那种阳春白雪的格调。
以后,熊老先生经常给我谈胡石庵,还将胡石庵的一首《江汉图》让我抄在本子上,并给予讲解。我当时读得滚瓜烂熟了,然而历经六十多年,早已淡忘,只依稀记得几句。这首诗有十几段,第一段好像有一句“武汉三镇赛云梯”,还有什么“黄鹤楼存古迹,‘江汉仙踪’御笔题。”最具特色的是每段都以一句唐诗作结,我只记得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这首诗虽然记不全了,但对家乡前辈胡石庵的印象并没有淡忘,也给如一张白纸的童稚的心灵注入了一丝文化。
现在,介绍一下胡石庵。
胡石庵(1879一1926)亦名人杰、金门,号天石、忏憨室主,天门竟陵镇西堤街人。父乔年,字鲁生,清翰林侍读,历任乡试副考官、江汉书院山长。胡17岁以案首入学,博闻强识,被誉为“鄂中奇才”。19岁赴北京,与谭嗣同交好。戊戌变法失败后返武昌,肄业于经心书院,结识唐才常。1900年唐才常组织“自立军”起义,胡任参谋。事败逃亡上海,被捕入狱。获释后投保定徐锦帆军,胡任教练,曾与八国联军作战。兵败后,徒步回鄂,再入经心书院,因公开鼓吹革命,被开除。在武昌卖画为生,结识刘静庵等,曾跻身“汉营”,秘密运动新军。1904年襄助刘静庵、吕大森等组织武昌科学补习所。同年冬与马天汉、王禹田等设伏汉口火车站,谋炸清白部侍郎铁良,事泄被捕。审讯时,武昌巡警道冯启钧以刀一柄、银一锭置胡面前道:“听若所欲也,但一言。”。胡愤然作色,抉银持刀,昂然回答:“皆欲也!公必欲如何也?五步流血矣!”冬,因证据不足获释。赴上海,为报馆撰文,参与爱国学社活动。次年回武昌。
胡石庵像
1906年10月萍醴起义,日知会密谋响应,胡预其谋。后刘静庵等九人被捕,胡逃奔沙市,联络哥老会设法营救,倾囊周济入狱同志,以致被捕,旋保释。1910年,集资在汉口歆生路创办“大成汉记印刷公司”,出版革命书籍,编印白话小说、报纸,宣扬民族主义。革命党人所办《江汉日报》、《商务报》、《大江报》皆赖大成公司印刷发行,公司成为党人联络点。武昌首义爆发第二天,胡以黄白二色纸手书《大汉报》两张,宣扬其事,亲自张贴于英租界和江汉关署大门左侧,阅者如堵。15日铅印《大汉报》正式出刊,胡一人承担采访、撰稿、校印发行,采用黄帝纪元,用“中华民国政府”名义发表“檄文”、“禁令”,并假托孙中山以“总统”名义发表《告同胞书》。一时轰动武汉三镇,日销2万余份,供不应求。时各国驻汉领事对革命态度暖昧,《大汉报》联合汉口英文《楚报》大力宣传,使各国领事及外人明白首义宗旨。10月17日至11月1日,两军激战16昼夜,报馆所在地歆生路硝烟弥漫,流弹纷飞。胡冒弹雨,白天上前线采访,夜间为文纪事,平明出版,军民争以先睹为快。10月28日馆址被焚,胡以文弱之身召集散兵奋战,坚守歆生路,直至大批清军攻入,方化装出走,哭奔武昌。11月5日,《大汉报》在武昌复刊。
汉阳失守后,军政府所办《中华民国公报》停刊,胡临危疾呼:“《大汉报》当与武昌共存亡”杜撰各省捷报、援军立至及北京反正等新闻,半天内发号外六次,以安定人心。清军炮击武昌,报馆落下炮弹三枚,工人惊骇欲走,胡抱门哭坐,挽留工人坚持出报。又作《劝北军同胞》白话文数万言,按日连载,派人在汉口租界散发。清兵读后,或泅汉水投诚,或弃枪逃跑。
清军攻占汉口火车站
《大汉报》影响广泛,苏、浙、皖、湘等省订函电纷至。童谣称:“《大汉报》真个巧,见了它,胆大了;《大汉报》胆真大,别人怕,它不怕。”英、德、美等国报纸亦载文赞扬为“革命之先锋”,“民国之第一张报纸”。革命党人称赞“胡石庵一支笔,胜过吾辈三千毛瑟枪”。黎元洪题赠“赤手回澜”匾额。袁世凯任大总统后,争授胡“四等嘉禾章”,胡坚辞不受,并在《大汉报》上发表《退还袁世凯所授勋章》诗,愤懑嘲讽道:“乾坤正气销磨尽,狗尾羊头亦巨公”。
次年3月,袁之长子克定来汉,时湖北督军段芝贵欲恃势以重金买名伶王克琴献之,王誓死不从。胡撰文在《大汉报》揭其事,段芝贵分饬武昌、汉口警备厅封闭《大汉报》,逮捕胡。胡在狱中撰《鼠窃记》、《情天血泪恨》痛骂袁党,声言:“头可断,血可流,袁贼不可一日不骂”袁死后出狱,时人有“胡石庵吹倒清王朝,骂死袁大头”之语。出狱后创《天声报》。次年护法军兴,《大汉报》复刊,宣扬护法。1924年曾一度对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持反对态度。
胡石庵所办《大汉报》
1926年10月23日在汉口病逝,友人居正为其遗像题赞:“公之别号,石可补天,公之才学,笔大如椽”。胡善诗画,小说著有《马上儿女》、《明珠血泪恨》、《秘密血泪》、《偷香狱》等多篇,诵于时。
胡石庵短暂的一生只有47年,可以说全部献给了革命事业。在首义前后,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与清王朝进行决死的斗争。多次被捕入狱,出来后继续战斗。袁世凯称帝后,充当了反袁斗争的急先锋,可算是维护孙中山革命的一员骁将。不过他不迷信不盲从,对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不予支持甚至怀疑,有人说他革命意志不坚定。我则认为他是一个能独立思考不随声附和的知识分子,现在看来,他这一观念颇耐人寻味。
胡石庵这个“桂花树蔸”到底有多大?他家三代进士,在天门可算得上老二,因为蒋状元家是五代进士,稳居第一。可在县城里就是名副其实的老大了,明清期间,天门最玩人的父子进士曾元迈家族,也比不上这个胡家。
现在挖一挖这个“树蔸子”。除已介绍的胡乔年外,最早的进士是胡石庵的六世胞祖胡承诏,字君庥,号侍黄。万历庚子科举人,甲辰科会魁第五名,官至四川布政使,南太仆寺卿。第二是胡鸣珂,乾隆乙未(1739)年进士,是胡乔年的堂伯叔。除这三个进士外还有不少举人、贡生和国子监的太学生。值得一提的是胡承诏的胞弟胡承诺,此人在胡家功名不算最大,但造诣最高,他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另著文介绍)。还有胡石庵的七世胞祖即胡承诏的父亲胡早也是个有功名的读书人,曾任过八品的“养利学正”,相当于县教育局长。胡家从胡早开始发迹,自此簪缨延绵。
胡家的祖居就是竟陵西堤街,明朝时就定居于此,因为胡承诺的简历中有“以老乞归,构石庄于西村”说明那时候县城尚在发展中,西堤街那儿还是比较偏僻荒凉的农村。为什么叫“石庄”?难道是用石头建的房子吗?200余年后的胡石庵也以“石庵”为名,不见得是偶然的巧合。庵者,居室也,意谓住在石头屋里,看来这个“石庄”是有来头的。
天门县城比较出名的进士,我原来只知道矮朝门的曾元迈,孝子里的胡聘之,雁叫关的敖名震。从来没听说过西门胡家有这么硬的“蔸子”。究其原委,胡聘之当过巡抚,官大名气大;曾元迈因与我同姓,有攀龙附凤之意;敖名震是外婆家的骄傲,有自炫之嫌。不是最近研读李国仿先生的《天门进士诗文》,还真不知道西堤街有个“一家三进士”的“偎泥黑鱼”。却原来天门县城里玩人的有两个胡家,而此胡家非彼胡家,来头更大。这么一比,曾元迈、胡聘之、敖名震与这个胡家比起来就相形见绌了。
“桂花树蔸”就是不同凡响,不然怎么能出现胡石庵这种冒尖的人物呢?胡家还出过人物,虽然不大,亦可圈点。日伪时期县长胡雁桥,前清秀才,天门名人,肯定是这一门,其他不知道。
我有个过九十高龄尚健在的族嫂茹姐,就是这个胡家嫁到曾家的,她的丈夫是曾元迈的后裔。两个进士之家的后人在若干年后竟结成了连理,这可是阴差阳错的“门当户对”啊!
胡家后人、94岁的作者族嫂茹姐近照(坐者),后排为其子女,由左至右:曾祥凤、曾祥龙、曾祥豹(2023年拍摄,曾祥龙夫人胡汉君提供)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想当年,母亲经常吹嘘她们敖家的翰林如何风光,以激励我等奋发上进,如今想来都有点脸红。更可悲的是敖家的后代以及如附骥之蚊蝇的曾家我辈,皆庸庸碌碌,没见过出人头地者。是不具备天时地利,还是遗传基因的变异,生下了我们这一批蠢蛋而一代不如一代呢?尽管敖家不如胡家,但解放后的胡家也没有听说出过什么叫得响的人物,是我们孤陋寡闻,还是和敖家一样,在遗传上出现了异化呢?
参考资料:李国仿 《天门进士诗文》;有关胡石庵的资料
2023.11.23
以上内容是关于曾国藩鼓励自己上进的经典语录和曾国藩说关于人生的经典句子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