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父母还在时好好孝敬父母句子 赞扬孝顺父母的经典句子
你现在阅读的是一篇关于趁父母还在时好好孝敬父母句子的文章,里面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给你准备赞扬孝顺父母的经典句子和趁父母还在时好好孝敬父母句子的精彩内容哦。
趁父母还在时好好孝敬父母句子 赞扬孝顺父母的经典句子
百善孝为先。
孝敬父母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孝敬父母?
一、听父母的话, 不要当面顶撞
父母年纪大了,有的时候有些固执已见,说话办事可能不太符合我们的心意。
在 这种情况下,只要不是违反原则的事儿,做为子女的就应该听从父母的话。
父母说的对的我们就听,说的不对的我们也要听,不要当面顶撞。
二、经常给父母买衣服,让父母穿得舒心
父母上岁数了,在穿衣方面没有太多的要求和讲究,只要穿得干净、暖和、舒服就行。
季节更替的时候,要想着给父母及时添置衣服;自己出差的时候,别忘记给父母买件衣服。
三、经常给父母换口味,让父母吃得顺心
老年人牙口不太好,最好做饭的时候能够给老人单独做。
老人吃的食物尽量是绿色无公害的、无污染的、少盐、低糖、五谷杂粮。
另外,还要注意不要让老人吃太凉或太热的食物,以免刺激肠胃。
四、经常带父母出去旅行,让父母玩得开心
在父母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利用节日假期多带父母出去走一走、逛一逛。
多看看名山大川,多看看美丽的景色。
父母心情愉悦,有助于身体健康。
五、记住父母的重要纪念日,给父母一种仪式感
每年在父母生日或其他重要纪念日的时候,要好好筹划精心准备,给父母一种仪式感。
让父母感觉到生活的快乐,提高父母的幸福指数。
六、经常到父母的房间里看望,随时掌握父母身体及其他情况
如果可能的情况下,每天上班之前和下班之后都要到父母的房间里去看看。
问问父母今天身体状况如何;看看老人平时吃的常用药还有没有;看看老人用的拐杖或者轮椅有没有需要修理的地方等等。
七、经常陪父母聊天说话,消除父母的寂寞
老人最高兴的时候就是孩子们都在家的时候,看着孩子们一起嘻闹说笑,老人别提有多高兴了。
当子女的平时要多陪陪父母,经常陪他们说说话,可以锻炼老人的思维,可以消除老人的寂寞。
八、定期陪父母检查身体,把疾病隐患及时消灭在萌芽之中
老人必须定期检查身体,及早发现疾病的苗头隐患。
有不少的老年病,平时没有太在意。
总感觉这是老人的常见病,自己多注意保养再吃点儿药就好了,但真发现病变的时候可能已经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九、父母生病的时候,精心照顾床前尽孝
俗话讲: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
父母生病久卧病床的时候,也是考验子女孝心耐心和良心的时候。
子女要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精心侍候,使老人早日病愈早日恢复身体。
十、家庭和谐和睦,别让父母操心生气
全家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一心一意过日子。
尽量少出现摩擦,尽量少发生矛盾。
别让老人操心生气可以说是对老人最大的孝敬。
孝敬老人的方法还有很多。
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要想方设法让老人有一个安享幸福的晚年。
我是情感领域创作者天马行空WD,欢迎关注留言。
平行结构的英语句子(英语的平行结构)
Parallelism
平行结构的定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的词、短语或子句之间的平衡在语法中称为平行关系。平行也称为平行结构或平行构造。平行结构可以避免尴尬,促进清晰,提高写作风格和可读性。
例句:
- Nancy likes playing the piano, the trumpet and play the guitar.
Nancy likes the piano, the trumpet and the guitar.
Nancy likes playing the piano, the trumpet and the guitar.
- She played basketball, had a shower and gone to school.
She played basketball, had a shower and went to school.
- You can apply to the job by filling this form or apply by telephone.
You can apply to the job by filling this form or you can apply by telephone.
平行结构的规则
平行度用来平衡名词与名词,介词短语与介词短语,分词与分词,不定式与不定式,从句与从句.
- 平行结构将对应的同类要素用连词连接:
My mother likes cooking and to read.
My mother likes cooking and reading
- 平行结构可以通过列出序列表示.
This task can be done individually, in pairs, or can be done in groups of four.
This task can be done individually, in pairs, or in groups of four.
- 平行结构可用于比较
She is mad about watching TV more than to read a book .
She is mad about watching TV more than reading a book.
- 平行结构可通过系动词向连接
To learn is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To learn is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 平行结构用连词连接
The teacher not only wants his students to keep quiet but also to do the task .
The teacher wants his students not only to keep quiet but also to do the task .
形容孝顺父母的句子(曾国藩)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尚书》认为人最大的罪行是不孝顺父母。
《论语》有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由此可见,孝顺父母,是人之根本,根深才能叶茂,没有根的人不会长远。
曾国藩不仅在功名上有巨大成就,在治家之道上也有一番建树,他认为家庭兴旺和睦要“贵体孝道”。
孝顺父母,多些细心
孝顺父母,要多一些细心,不论是儿子还是女儿,都要细心留意父母的喜好。
当你回家,发现父母像小孩子一样,缠着你询问近况,跟你说李家的姑娘刚生小孩回娘家住,王家老两口去三亚找儿子过冬。
父母不是在向你要求什么,他们只是想你了,想要和你说说话,让你多待一会,而不是抱着手机在自己房间。
父母真正在乎的不是山珍海味,不是锦衣玉食,也不是绫罗绸缎,而是陪伴。
儿女能多抽时间回家看看,即使是家常小菜父母也能吃得很开心,精神上的陪伴比物质更让父母舒心。
曾国藩常年在外做官,陪伴父母的时间少之又少,但距离并没有阻碍他对父母的孝顺。
不论身在何处,曾国藩都没有中断和父母的书信往来,即使是在打仗期间,他也会挤出时间给家中写信。
信中所述内容细小琐碎,因为他知道父母担心自己的安危,所以将所发生的事情尽可能详细地告知父母。
他也要求家人写信时,能告知父母的一切,就像双方都在身边一样。
孝顺父母,多一些细心,体察父母的担心,用语言和行动让父母放心和舒心。
孝顺父母,多些耐心
子女慢慢长大的同时,父母也在渐渐变老。不管父母多大年纪,都需要儿女耐心对待。
父母总爱唠叨,像从前那样叮嘱你,不要觉得厌烦,在他们眼里,不管你多大都是他们的孩子。
父母记性不太好,说过的话忘记了又说一遍,走路老是慢慢腾腾,多一些耐心听他们讲,不要嫌他们走的慢,有时间就陪他们散散步。
父母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逐渐退化,总是跟不上儿女的步伐。
面对新鲜的东西,父母总是问东问西。对于父母的疑问,要多些耐心讲解。从前是父母不厌其烦地教你,现在是你反哺的机会。
曾国藩十分看重“孝”,这也与他父亲的言传身教有关。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晚年时卧病在床、行动不便。曾国藩的父亲和叔叔一直侍奉多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抱怨的话。
祖父自尊心强,不愿仆人伺候,晚上起夜多次,曾国藩的父亲每次都亲自服侍。
在祖父起夜之前,父亲会将夜壶摆放好,然后自己转身离开一会,不让祖父觉得尴尬。冬天的时候,父亲会站在门口为祖父挡住风口。
曾国藩凡事都与父母商量,如果遇到他们不理解或者不同意的,总是很耐心的给父母讲道理,从没发过脾气。
上行下效,整个曾世家族没有不孝顺的人,就连家里的仆人都被感染、教化,耐心对待父母。
善待父母,要多一些耐心,不急躁,不烦躁。就像当初父母把你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养大一样。
孝顺父母,多些用心
孝顺父母,除了对他们细心、耐心,还要用心。孝心二字写起来虽然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善待父母,多一些用心,体察父母的需求,尽力满足他们。孝心要体现在实处,让父母对生活没有担心和忧虑。
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来不及的时候才想起来,自己没有好好孝敬父母,后悔也晚了。
父母的需求其实很小,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而且很容易满足。
不要总想着自己还没有能力,时机还不成熟,请你记住,时间不等人,当下就是最好的时间。
曾国藩在京做官,不能时时陪伴在双亲身边,因此常写信表达自己的孝敬之心,同时从回信中了解父母及家中长辈的需要。
有一次,曾国藩得知父母想买个丫头在家服侍,曾国藩立即回信表示支持,并且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节省出五十两银子寄给父母。
祖父的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曾国藩给祖父买了一件黑狸皮褂,用来御寒。他知道家人不懂得怎么保管皮褂,专门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保管的方法。
曾国藩一生十分重视孝道,不管在家还是在外,时刻牵挂父母,事事做到细心、耐心和用心。
孝顺父母,用细心、耐心、用心换父母顺心、舒心和惬心。
善待父母,因为他们是我们永远的依靠,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短语和句子的区别(是介词)
导语:关于介词;连词及副词的问答时间
(S: 学生 T: 老师)
问题一:
S: 老师,for example 和such as如何区分?它们都属于介词短语吗?
T: 共同点:
1.作为习语,二者都可定性为介词短语;
2.都译为“比如;举例;譬如”
3.后都可接句子或短语或单词。
不同点:
1.for example 后接句子时,通常加逗号;
2.for example 位置灵活,句首句中句尾皆可;
3.for example后一般加一个例子;
(说一般说明偶尔有例外)
4.such as有时可分开使用,即such+名词+as;
5.such as 后列举二个以上例子,但无需全部罗列,与like可互换使用。
例:
1. Football, for example,is very popular .
2. Wear something simple; for example, a skirt and blouse.
3. When I am tired, such as when I’m working on the computer,I turn to bread .
4. I visited many countries,such as Japan, Canada,Australia.
5. I visited such countries as Japan, Canada.
S:二者有共同点,是否可以互换使用?
T:比如例句3中的such as 可换为for example,但要加逗号:
When I am tired, for example, when I’m
working on the computer,I turn to bread .
问题二:
S: instead和instead of 怎么区分?
T: 不同点:
1. 词性不同:
instead是副词;instead of 是介词短语;
2. Instead后接句子,是要干的事;
instead of 后接单词或短语,是没干的事;
例:
1. She decided to leave here on Sunday
instead of Monday.
2. We have no coffee.
Would you like tea instead ?
问题三:
S: because 和because of 怎么区分?
T:词性不同:
because是连词,后接句子;
(所谓连词—成句)
because of 是介词短语,后接单词或短语;
(所谓介词—短语)
例:He didn’t know, because he was absent.
He didn’t know, because of his being absent.
He didn’t know, because of his absence.
S: 怎么分辨是句子还是短语呢?
T: 1. 谓语动词是一个句子存在的前提,或者说就那五大简单句;而短语包括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短语、动名词短语、分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
2.短语有时并不短,短语里含有句子,依然叫短语。比如:
the boy who is sitting there (名词短语)
to do what you like (动词不定式短语)
Knowing who you are and what you are
interested in (动名词短语)
S: than是连词还是介词?后面跟句子还是短语?
T: than 既是连词也是介词,作为连词,后跟句子;作为介词,后跟单词或短语。
例:She is a better player than last year.
She is a better player than she was last year.
总结:常见的既是介词又是连词的单词:
1.than: prep./conj.比;较
2. after: prep./conj.在......之后
3. before : prep./conj.在......之前
4. till/until: prep./conj.直到......
5. since:prep.自从;conj.自从;既然
6. as:prep.作为;
conj. 尽管;由于; 当...时
7. for:conj.由于;prep. 为了
8. but :prep. 除了;conj. 但是
再强调:
作为连词,后跟句子;
作为介词,后跟单词或短语。
本节课教与学心得体会:
词性是单词教学的重中之重,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切不可将词性作为模糊的存在,搞清词性,学习也会变得自信!
喝茶的唯美句子(古代文人墨客偏爱饮茶)
如果有人要为中国的美食挑选一张名片的话,那恐怕没有一个答案能够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毕竟中国各地有着太多风格迥异的美食了。但如果要为中国的饮品挑选名片的话,那么茶一定是唯一的答案。
因为中国不仅有着千年的饮茶历史,还成功地将茶演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茶中蕴含的沉静、平和、雅致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的那些迁客骚人们也经常以茶为题抒发心中的感慨。
那么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茶诗有着怎样不同的特点,又有哪些传世佳作呢?
现代茶具
一、早期茶诗发展
如果要在中国茶叶的发展历史上找几个里程碑的话,那么除了茶叶第一次被人当做饮品之外,陆羽撰写《茶经》恐怕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在陆羽之前,虽然茶叶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受众,但是饮茶还没有形成一种完善的文化,是陆羽的著作让茶和茶道真正联系到了一起,中国的茶文化也自此发端。
那么在陆羽之前的文人们是怎么看待茶的呢?
首先,秦汉之前,中原地区的百姓对于茶还是十分陌生的,因为那时他们和茶叶原产地之间的交流还相对闭塞,茶文化传播不到中原,他们也不知道茶的功效,所以他们不认茶这一饮品。
直到秦兵入蜀之后,茶叶才逐渐为中原百姓所熟知。
四川地区的茶树
在最开始的时候,中原地区的人普遍将茶当做一种治疗疾病的药材,并用它来保持精神清醒,虽然此时蜀中百姓已经开始冲泡茶水了,但是这种习惯并没有流传很广。
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才终于成为了士大夫们追捧的饮品,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而这一改变和东汉末年南方地区的大开发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魏晋时期,士人们爱上了清淡,喜欢安静,在这种活动中饮酒显然不是很合适的,因此不油腻、可以让人静下心来的茶就成为了士人们的新宠。
虽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茶叶已在士人阶级取得一定的地位,但是由于茶叶在当时的所卖的价格比较昂贵,平民百姓们没有能力去消费这一饮品,所以茶叶还没有被人们完全接受。
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发展,茶和中国特有的禅宗之间更是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茶在这时被赋予了清净高远的气质,逐渐从酒的替身演变成一种全新的文化符号。
此时茶已经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因此从魏晋时期开始,文人们就开始将茶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了。
其中最早将茶作为吟诵主体的是杜育的《荈赋》,不过南北朝时期诗歌并不是流行文体,因此流传下来的茶诗数目实在寥寥,也只有左思的“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算得上佳句了。
西晋文人左思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南北方文化的再次融合碰撞,诗歌再次成为了中国文坛上最重要的题材,而备受士大夫阶级们喜爱的茶自然也经常在其中露面。
之前我们提过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佛教文化尤其是禅宗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因此在初唐时期的不少茶诗中也都有僧人的形象。
比如王昌龄的《题净眼师房》中就有:“白鸽飞时日欲斜,禅房寂历饮香茶。倾人城,倾人国,斩新剃头青且黑。”的句子。
皎然与陆羽
而这些频繁出现在诗人作品中的僧人中也不乏作诗的高手,其中尤以诗僧皎然最为优秀。他和陆羽是知心好友,两人都对茶极为喜爱,而皎然在自己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更是第一次将喝茶的不同层次写进了诗歌之中:
“一饮涤昏寐,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这几句诗将饮茶和中国文化中最引人入胜的“修仙得道”联系到了一起,无疑让茶的地位又变高了不少。
后来唐代诗人卢仝在皎然的基础上,将饮茶的境界从三层增加到了七层: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轻风生。”
相较于皎然的三个境界,虽然卢仝的最终境界也是成仙得道,但是其中的几层无疑多了人间的烟火气。
因此相比于皎然的诗,卢仝的这首传诵度也更高,世人对他的评价也极高,被人们生动地称为“七碗茶歌”。
“七碗茶歌”对中国的茶文化的传播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卢仝的这首诗,断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来品尝茶,卢仝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卢仝画像
除了上述几人之外,诗仙李白也是茶叶的忠实拥趸,他的诗歌中也不乏写茶的名篇,而这些诗中也有着他瑰丽的想象和浪漫的笔触,我们不妨就用李白的诗歌来为第一个阶段做结吧: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李白,我们都知道他可是无酒不欢的诗仙,能让他暂时舍弃酒而选择茶,可见李白是有多么喜欢茶,茶,又是多么地令人着迷。
二、宋代的茶诗
自从唐朝中期陆羽完成了《茶经》的创作之后,中国的茶文化发展便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在此之前,虽然有不少人喜爱茶叶,但是人们对于茶的评判标准并不统一,人们对于茶蕴含的文化内核也有不同的见解。
不过随着陆羽的横空出世,这一切也都有了标准答案,这种相同统一的话语体系让人们关于茶叶的讨论和交流变得更加方便,这才让茶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
不过在隋唐时期茶叶的价格还是比较昂贵的,因此其流行是局限于士大夫阶级之内的,而随着安史之乱后文人阶级地位的不断下降,武将地位快速升高。但是大多数的武将不喜茶,他们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不以静心养性为标准,一时间唐朝的茶文化发展也陷入了低谷之中。
今人仿建的北宋茶楼
不过随着北宋统一了中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一个全新的文人政府再次出现在神州大地之上,为了改变晚唐武人干政的局面,赵匡胤提高了文人在北宋政府中的地位,这让儒学得到了迅速回复,士大夫阶级也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这些文人们重新获得地位的同时,他们也终于有精力重新捡起前辈的爱好了。
随着宋代经济重心的南迁,茶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士大夫们已经不满足于品茶论茶,而是斗起了茶,而我们要说的北宋第一首茶诗便是范仲淹的《斗茶歌》。
在这首诗里范仲淹将文人斗茶的场景活灵活现地描述了出来,还写出了武夷山一带茶叶从采摘到制作的全过程,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
而这首诗的最后部分则表达了范仲淹对于茶叶的喜爱和推崇,由于范仲淹的笔触也将读者带到了九霄天外的神仙境界,因此该诗问世之后便和卢仝的七碗茶歌并称于世: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在这首斗茶歌中,我们不但看到了卢仝和陆羽这两位在茶文化传播上有着重要贡献的文人, 还看到了屈原、刘伶等著名的文学意向,由此可见茶在北宋依然延续了出世的内涵。
我们知道范仲淹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他自然没有出世的打算,又无法像刘伶那般买醉来忘掉烦恼,于是就只能在和朋友斗茶的时候借茶来抒发内心的情绪,这也是这首诗能有如此充沛感情的根本原因。
北宋名相范仲淹
诚然在北宋时期斗茶是一种常见的文人交流方式,但是更多的时候,茶还是被当做一种赠友的佳品,是增进关系的灵丹妙药。
比如北宋著名词人黄庭坚是江西修水人,他的家乡出产一种双井茶,在当时是被当做贡品的。
黄庭坚便经常拿这种茶送给德高望重的前辈们,而接受此茶的文人们无不欣喜若狂,纷纷以诗歌回赠,其中就包括黄庭坚的老师苏轼,以及年纪更长的欧阳修。
在当时能喝上一口绝世好茶一定是值得庆祝的时刻,所以收到黄庭坚的双井茶的文人们甘心赠其诗歌一首。
其中苏轼的“江夏无双种奇茗,汝阴六一夸新书。磨成不敢付童仆,自看雪上生玑珠。”两联将苏轼对于双井茶的喜爱与珍惜完全展现了出来。
作为北宋时期的全能才子,苏轼在茶道上也有颇高的造诣,他不但喜欢喝茶论茶,更是一位种茶的行家,他的作品中有移栽茶树的记载,而这种种植方法在当时并不常见,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品茶的苏轼
到了南宋时期,虽然中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但是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高压让南宋的士大夫阶级一直笼罩在一种压抑的气氛下,再加上理学的兴起更是对他们的品行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这都让南宋文人缺乏了一股生气,北宋的茶话会也几乎绝迹,更遑论范仲淹的斗茶了。
不过这依然不妨碍文人对于茶叶的喜爱,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就对茶叶情有独钟。
我们知道陆游是一位极为高产的诗人,他一生留下的上万首诗歌中就有三百多首是专门写茶的诗,由此可见,陆游是有多么的喜欢茶。
陆游在晚年的时候,甚至还写出了“桑苎家风君勿笑,他年犹得作茶神”,希望自己来世能够像陆羽一样做一名茶中仙人。
三、明清时期的茶诗
南宋之后,中国文化在元代经历了又一次低潮,不过随着明朝的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再一次焕发了勃勃生机。
不够随着历史的发展,明朝时中国的君主封建制度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明朝皇室制定的政治制度将皇权变得至高无上,这让中国士大夫阶级的政治理想出现了严重的动摇,他们几乎无法再次以一己之力改变政局,他们能做的只有在皇权的限制下做好本职工作。
明代文人形象
与此同时明朝还开创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这让文人的思想活力进一步被禁锢,而随后的清朝更是将明朝开创的这一系列集权手段发扬光大,这让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发展遭受重创。
在明清这两朝之际,关于茶的诗已经停滞,这对茶文化的发展无疑是一记重创。
这些变化让明清时代的文坛缺少了唐宋时期的活力,因此这两朝茶诗虽多但是缺乏精品。不过明清时代的民俗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一些远离政坛的民间文人们倒是展露了不错的才华,其中最出名的就属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
文徵明作为江苏长洲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茶文化兴盛的地区,这让他对茶有着很深的感情,对于茶文化也有着独到的理解。
那时无锡惠山的山泉是很多人冲茶的首选,文徵明也留下了不少关于惠山泉水的诗歌,其中尤其以《秋日将至金陵泊舟惠山同诸友汲泉煮茗喜而有作》最为知名。
文徵明《煮茶图》局部
其中“始寻琴筑声,旋见珠颗泌。龙唇雪濆薄,月沼玉渟泗。乳腹信坡言,圆方亦随地。不论味如何,清澈已云异”几句将惠山泉的清澈描写地活灵活现,与此同时也突出了茶叶的高雅品性,从诗歌之中也不难看出文徽明对于茶的喜爱。
不过论起对茶的痴迷,恐怕明清两朝没人比得过明末的落魄文人杜浚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杜浚甚至连吃饱饭都很困难,但是他却始终没有放弃对于茶的喜爱。
有的时候杜浚宁愿不买饭菜,也要买茶叶,保证有茶可饮,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茶癖”。他没有经济来源,又只会写诗,受到朝廷的打压,生活的压力已经足够压垮他了,他还是没有放弃每天都要喝茶的爱好,可见茶是有多么的令人着迷。
杜浚的一生中虽然没有留下太多的诗歌,但是在茶诗方面他却丝毫不比文徵明逊色。而且由于杜浚的生活处境和文徵明截然不同,因此杜浚的茶诗读起来令人有种萧瑟之感,这在历代茶诗中实属罕见。而杜浚的所有作品中,又以《北山啜茗》为最佳:
“雪罢寒星出,山泉夜煮冰。
高窗斟苦茗,远壑见孤灯。
拾级瓢常润,归房杖可凭。
下方钟鼓发,残月又东升。”
在清朝时由于满清政府有文字狱的限制,这让当时文人的创造力比明代还要略逊一筹。不过这文字狱对于皇帝而言却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因此乾隆一生中共留下了四万多首诗,堪称中国历史之最,而其中也不乏描写茶的作品。
西湖龙井
我们知道中国的许多小吃和特产都和乾隆有关系,这里面自然有不少冒名之辈,不过西湖龙井和乾隆之间的联系却是实实在在的,那十八棵御茶如今也依然可以找到,由此我们能够看出乾隆对于茶叶的喜爱。
在乾隆的众多茶诗中,自然不乏描写龙井茶的作品,不过乾隆的文笔和上面的诗人实在有些差距,在这里就不做摘录了。不过在乾隆的茶诗中倒也有可取之作,只不过这首诗写的不是茶,而是进奉贡茶的官员。
原来那时朝中官员都知道乾隆爱喝茶,便纷纷为其进贡每年的新茶。他们为了能够给乾隆留下深刻的印象,便想尽办法抢在前头采摘春茶,这让乾隆收到的茶叶中有很多都因为太新而失去了茶叶原有的清香。乾隆便写下了“贡茶只为太求先,品以新称味未全。”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乾隆要批评这群官员的时候,没想到乾隆笔锋一转,用“为学因思在精熟,大都欲速戒应然”作为收束。
这就让我们无法理解乾隆究竟是要为这群讨好他的官员留些面子,还是他是没有意识到官员争相讨好他背后的政治隐患。
乾隆皇帝画像
茶作为中国历史最古老的饮品,其不但是曾经为中国带来巨大外汇的商品,更是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
从古至今,茶文化已经流淌了几千年之久,贯穿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同时,我们也为骨子里就有的茶文化感到自豪。
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茶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底蕴发扬光大的话,那么茶文化一定能够在世界舞台上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注:
本文关于茶诗的相关内容,参考自《中国茶文化学》;
陈文华著 2023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鸿儒说史
以上内容是关于趁父母还在时好好孝敬父母句子和赞扬孝顺父母的经典句子的内容,小编幸苦为你编辑整理,喜欢的请点赞收藏把。